中国梦论文范例6篇

中国梦论文

中国梦论文范文1

利用艺术类素材解读“中国梦”传播“中国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必须注意到其注重感性、专业情节浓的特点,充分发掘艺术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领会“中国梦”内涵。

1.解读“中国梦”本质内涵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由于曾经积弱贫穷,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积攒着一股悲情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凝聚14亿中国人的心,甚至有助于凝聚全球华人的心。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阐述不仅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而且包括个人和家庭的元素。“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更是人民的梦。

2.文化软实力支撑“中国梦”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单指经济的发达,文化软实力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以说,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水平有所下降,但是在其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下,美国价值观横扫全球。相比之下,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对文化事件非常敏感,美国苹果公司iphone在中国的热销、好莱坞大片在华票房的成功、国产动漫的发展等都是他们日常学习中、生活中会接触到的素材。在这些素材背后反映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提升中国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此类素材的发掘,使“中国梦”的教育变得更具体、更生动。善于从艺术素材中发掘案例,是艺术类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开展的有效切入点。

二、转变教学理念

用“中国梦”点燃成才梦目前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并不乐观,在相关调查中有70.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问题是“内容枯燥”。主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固守理论传播,未能体现教学对象的特点,针对性不足。专业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适应,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价值和西方艺术所传达的不同文化理念,其成才需要开阔的文化视野,需要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涉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使用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理念。恰如日本设计的成功得益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之中,中国设计的崛起必将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成功转型基础上。

三、“有声有色”多样化教学

使“中国梦”入脑、入心在“中国梦”的教育过程中应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使课堂“有声有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有声”,课堂上“声”有三种,教师之声、学生之声、外来之声,只有让三种声音和谐交织,才能奏出美妙之曲;所谓“有色”,借助视频、图画、学生作品等形式让理论活起来,焕发其内在生命力。

1.激发学生主体性

让课堂奏出和谐之曲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更喜欢以平等自由的方式交流思想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双主体”理论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课堂教育、讲授阶段,教师处于主体,而在受教育阶段,学生处于主体。”教师要找准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让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只有当“中国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才能发挥其强大的理论感召力。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社会上的各种声音交织成网并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影响学生,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孤立于世,应面对这些外来之声,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中国梦”自提出以后,国际上有人有意无意地误读“中国梦”,有的认为“中国梦”就是“称霸梦”,有的认为“中国梦”就是取代“美国梦”,各种“中国”“中国崩溃论”纷纷登场。这些舆论之声虽有误读,但也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之有所回应,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梦”。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外来的声音,三种声音交织课堂。没有教师之声,课堂将失去方向,其他声音都将成为课堂上放任的杂声;没有学生之声,课堂将成为“满堂灌”,理论很难走进学生心中;没有外来之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易浮于表面,缺少理性认识。艺术类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视频、PPT、板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理论在表述时更有吸引力、更有说服力。“中国梦”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有丰富的视听资料可以发掘,在这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下功夫,使理论“活”起来。

2.要做到各类交流媒介的联动

中国梦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梦;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33-02

自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之后,“中国梦”成为国人乃至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并且在各类工作实践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践行“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事实上“中国梦”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景,其实现必须要建立在扎实的根基之上,从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无疑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1],今天代表国民所倡导的“中国梦”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和现实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愿景,是实现社会文明的一种预期,其根本目标是走向文明,其核心内涵体现了华夏文化的一种历史延续。

从历史视角来看,在3 000多年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以“经纬天地曰文,照耀四方曰明”,来解释文明,《尚书》以“睿哲文明,温恭允塞”来表述文明的认识,在《周易》中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来表达这一美好愿景,到清代更是将文明落实到“辟草昧而致文明”的实践中。而到了近现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理论更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的时代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创新、逐步走向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可以说从东方文明古国,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中国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文明之梦、富强之梦。

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国梦”的文化意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中国梦作为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动力,必须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实现。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使民族精神得以凝聚、提升、发展,永不衰竭[1]。

可见,社会文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文化的根基之上,今天要成就“中国梦”,就必须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践“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中国梦”提供丰富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丰富资源,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2]。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沉淀、凝练成为称之为“中国精神”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传统,并且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每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正如同志所深刻指出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所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彰显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化强国梦托举起伟大“中国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指出:“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梦,需要文化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中华文明数千年延而不衰,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中日益变得强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是其重要根源。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表明,中华民族能够顽强独立,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每个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这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普遍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实践“中国梦”需要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需要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相连,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而这些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支撑。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正能量。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保障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也认为,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国与国冲突发生的主要根源是文化,文化和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资源直接主宰今后的全球政治,从而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取胜的根本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可见,文化软实力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指向标。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如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发愤忘食”的拼搏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等,这种文化对每一个时期人的发展影响深远,并造就了一批批社会有用之才,当今“中国梦”的实践正需要这样的有识之士发奋图强的努力和奋斗。

中国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国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18-02

一、“软实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约瑟夫・奈,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利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提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仅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国防军事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硬实力”的外壳,而且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等因素构成的“软实力”的内核。我国学者最早提出“文化力”的是贾春峰,他在“文化力”一文中指出,“文化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进一步地提出了“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的论断,“软实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价值观问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标、共同的是非观念、共同的文明准则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体现

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主席全面而详尽地阐述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一)“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中国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当今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显然,“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由此可得,“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主题活动的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是前提,是根本,主导意识形态要有一以贯之的坚持性、发展性,不能模糊、动摇,不能放弃、否定,更不能停滞[2],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中处于统领地位。

(二)“中国梦”是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纽带

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国家至上的价值观教育,主张一种“内圣外王”之道,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体现出有识之士重大义、识大体,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都有一种担当精神和使命感,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志向、有作为的人就需要完成一种由家至国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结合起来的人生追求,家和国是统一的,家庭政治和国家政治植根于同一种伦理规范[3]。“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重视经济发展GDP指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教育。纵观世界发展的轨迹和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无不证明,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巨大的文化落差而又急于追赶先进文明,融入巨大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时,它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和物质方面的,更主要更艰难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因为深层的文化认同和整合,关系到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理由[4]。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使人民大众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逐渐培养了起来,但伴随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造成的道德人格分裂的状况也日益突显,人格的分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痛苦,道德人格的分裂会使人生丧失追求的价值目标,没有奋斗的方向,整个道德生活没有一个支撑点,道德价值的大厦被夷为平地。人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失去了判断能力,对未来生活丧失了希望和信心,总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5]。

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在《中国梦》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解决好中国的信仰问题,那么你就很难在竞争中得到金牌。因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的灵魂。”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因为“意识形态不是科学,而是包括着某种要求支配人们观念和行动的信仰。”[6]因此以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施加影响,从而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始终。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为目的,以“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为手段,积极主动地做好典型宣传工作,毕竟价值、态度和道德必须通过实践经历以及榜样和表率的作用才能变成内心的东西[6]。

(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指出,“对同那种物质上‘看不到的’、但感觉到是很活动的和积极的、并且被考虑到它们好像是‘物质的’、在肉体上被感觉到的力量团结一致负责,这才是在一定场合下称为‘国家精神’的东西。”他的表述说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具有的内隐性和持续性的特征,能起到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群体意识,也就是说是否有持续稳定的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属于具有多层面结构体系的民族意识的范畴。它主要包括一个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整体中最高层面的内容,或者说,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显然,形成统一稳定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能够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欧洲意志”,其核心就是团结,就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在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上实现同步增长,并且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强化了精神力量。“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曾经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党的十报告也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显然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统一意志的确立至关重要,因为“这种统一的意志,是以集体或国家、社会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它的绝大多数成员在事实上有而且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了共同的利益、命运和目标,通过高度有效的民主形式达到的。这样的统一意志,才是一个集体或社会具有强大、持久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三、“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李慎之在《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曾指出,“所谓文化,固然可以做广义的理解,把人所创造的一切,从饮食服饰到音乐图画包括进来,但是必须明确,其核心还在于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而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前提又是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化的核心之核心就是要确立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可知,文化的实质是道德,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德观念为目的,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因为“文化是‘深厚’的,它们规定体制和行为模式以引导人们走上一条对某一特定社会来说是正确的道路”[7]。特别是当今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对我们思想理论界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冲击,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呈现出“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尤其是后者,把理想信念等同于纯逻辑的利益计算,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理想信念显现出一种“泛世俗化”的状态,这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开展“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宇文利.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魏长领.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杜维明,徐友渔,李公明,杨煦生,李泽厚,等.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J].开放时代,2011(11).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中国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建设;廉政文化;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031-02

中国梦已经正式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成为凝聚中国人力量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元素。梦想照进现实,关键还在行动。我们必须把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和我们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贯彻其中。一方面我们要在中国梦精神的关照下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从而促进中国的早日实现;另一方面,我还要时刻关照中国梦的指引方面,让我们的各项工作方向正确、推进有力。在当前,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不但直接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更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一旦被各种贪腐所“污染”,那么就从源头“污染”了中国的人才高地,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具有清廉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中国梦的高度来思考我们当前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清它和中国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中国梦思想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中国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因此中国梦思想是指导未来中国建设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以中国梦作为自己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理想教育。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织造”梦想,实现理想的舞台。高等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理想教育就是它的特征之一。它虽然立足于现实,但它必须与现实拉开距离,高于现实,把一些超越性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追求,作为自己的理想,比如真理、自由等。很多世界著名高校的校训都往往把这些写入其中,作为本校的“气质”。哈弗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与光明”。没有对这些理想的追求,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完全世俗化,破除梦想是高校走向“衰落”的标志,没有梦想的高校不会永恒。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在高校理念中都必须有一个“圣坛”存在,高校的根本宗旨不仅仅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劳动者,更是培养人,让人在高校的熏陶下“成长为人”。

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坚持理想教育,这个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才会有动力,才能不断深入下去,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成就。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人们的精神家园,高校必须把“理想现实化”,把中华民族的明天作为自己现实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去为之奋斗;同时,也必须把“现实理想化”,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不断地反思和批判现实,超越现实的高度,不断地把廉政文化建设深入下去,成为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其次,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与个人的成功成才结合起来。如前所述,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它也是每个人的梦想。梦的实现不但是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的到来,也是每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不但取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努力,更是依赖于每个人的自觉追求。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出彩”的机会,成功成才,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与个人的成功成才结合起来。高校领导干部的贪腐行为不仅败坏了校园的教育环境,也把自己带上了“毁灭”之路。近年来,不乏高校的高层领导、知名专家、学术精英、科研精英等因贪腐行为毁掉自己光明前途的案件,这既是社会损失,也是个人的损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必须引起重视和深刻反思。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廉政教育也必须和当代大学生的成功成才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让他们在一个廉政校园文化下接受教育,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牢固树立“以贪为耻,以廉为荣”观念,使他们将来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能够成为一个廉洁的人。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是一种特殊的场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我国的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同时它也是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高校中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是顺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之一。

首先,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净化校园环境,实现文化强国目标。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的发展不但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和谐的生态文化环境,更需要一个清廉的校园环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中的贪腐案件频发,学术造假事件不断被曝光,再加上一些师德败坏的“害群之马”被揪出来,人们对学校的教育环境产生诸多疑问和担忧,连号称“一片净土”的高校校园都是如此的腐败不堪,何以教书育人?何以培养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何以传递文化薪火?

在实现文化强国方面,高校被寄予厚望,是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应成为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风向标,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力量和载体,成为中国五千年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大学就应该成为国民的文化家园,守好人民的精神阵地。通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民族的强大都离不开其强大的文化,军事和经济实力强大也许都可以强大一时,但是离开强大的文化支撑的话,这种强大就是虚弱的,就是只有躯体,没有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其文化强大,生生不息,就是永远不可战胜的。所以很多侵略者在入侵一个国家和民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毁掉其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教育人手,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因为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生发的本源。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净化校园环境,让高校回归其本源,教书育人,守好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强国,从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其次,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造就大批具有廉政文化素养的高级人才。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还在于人才,在于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专门场所和主要阵地,当前的高校学生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代。没有现在的成功教育,就没有他们的成功,那么实现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

当代青年学子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在于高等教育阶段,这是完成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阶段。如果一个国家的高校里腐败文化盛行,大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那么这种高等教育只能是“毁三观”教育,当今的耳濡目染就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指南。可想而知,一旦当今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这一点我们不乏前车之鉴。目前查处的很多贪腐案件,涉案领导干部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他们正处于奉献社会、实现理想的关键时期,却因廉政观念不强,受到各种贪腐观念的影响最终走向了贪腐之路。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抓好廉政教育,在当今青年学子的成长关键时期,应该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按照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成长成才,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建功立业,在奉献社会,实现自身理想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如此才能造就大批具有廉政文化素养的高级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国梦筑就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引领社会廉政风尚。自从以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一手以中国梦号召中国人民携手齐心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奋斗;一手紧抓反腐倡廉,大力打击贪腐行为,建立清廉政治,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不铲除贪腐这颗社会的“毒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走不远,就不稳固,就时刻会有“崩塌”之虞。

对于社会的贪腐行为,不但要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还要倡导廉政文化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贪腐行为。而高校的廉政文化不但能够净化高校校园,使高校本身在源头上遏制贪腐行为;而且会对整个社会起引领作用。高校有它特殊的地方,高校的主体,也即人民教师和当代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先进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他们的行为走向对整个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社会关注,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从这个掌握着时代先进知识,具有较高素养的群体身上看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就会形成“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社会风尚,那么对整个国家的反腐倡廉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报告把“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出来,就是要让全社会形成一个廉政的新风尚,形成长久的清廉政治和清廉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激发全社会的奋斗热情,以全社会之力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梦变成一种现实。

参考文献:

中国梦论文范文5

随着当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过后不久,习主席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梦的重大命题,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目标,同时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立足当前全面发展共筑中国梦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对于会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我国就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中国梦的一个先决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在会计工作中就体现为和谐的会计内外关系,即内部人际关系与外部环境关系。会计工作是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据特殊地位。如何构建和谐的环境关系与人际关系,提高会计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会计工作者的会计梦,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环节。

一、协调会计内外关系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

会计是一个拥有上千万人的的庞大职业群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会计职业既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核算系统,又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社会管理系统,肩负着国民经济核算,社会资源配置,税收上缴等重任,是履行会计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会计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如何恰当有效的处理其工作中的内外关系是会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心理失衡导致在工作内外关系的处理上失调,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事实上,社会往往更多关注于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从业者的资格证书、职务、职称和报酬等方面,却忽视了会计工作者深层的心理问题,内在表现为会计内外关系的协调。而会计工作要想取得突破,后者则是重中之重。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从其深度来看,浅层次要求工作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深层次则要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外部大环境相适应;从横向的角度看,既要与内部工作人员搞好关系,还要与外部联系单位协调一致;从纵向的层次看,对上要处理好与各级领导的关系,对下要协调好与往来同事的关系;从对象范围来看,不仅要跟钱打交道,更要注重与人的来往,既要对过去事项负责,又要对未来环境预测,同时保持与时俱进。除此外,最重要的还有要处理好会计工作同自身的关系,避免心理失衡酿成恶果。这些都需要会计工作者拥有健全的职业心理,灵活掌握处理会计工作关系的技巧。总之,会计人员只有把握好处理内外关系的艺术,才能在工作中降低阻碍增加活力,减少失误提高效益,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二、协调内部人际关系

会计人员的内部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与领导、同事、往来相关人员的人际关系。会计人员想要在工作中提高效率,获得认可,进而取得成就,协调好内部人际关系是其重要前提。会计工作并不是孤立开展的,需要各层次人员的支持与协助才行。传统的封闭性会计往往忽视人际关系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致使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同时给会计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影响工作效率。会计人际关系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掌握会计人际关系协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强化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提升素质修养和管理水平。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还得熟练掌握管理技能,正确合理的驾驭协调各方面关系,如此才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获得相关人员的支持肯定,增大工作的满意度。这一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以便建立和谐的会计人际关系。其次要与他人加强交流沟通,及时的交换意见发现问题。沟通是协调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方法,不仅能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团结合作,也能增进与其他相关单位人员彼此间的理解,使意见得到充分交流,避免冲突矛盾的发生。最后还要建立高效的会计组织机构,推行全面的参与式管理。会计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决定会计人际关系的内部环境因素。会计机构岗位健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会计人员素质优良,共同参与管理,时刻以主人翁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畅通,并与其他职能部门协同工作,如此才能构建出和谐的会计人际关系,实现会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朝会计梦,中国梦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协调外部环境关系

协调会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要求会计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相适应。 会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中国梦的驱动下,会计工作者不应固步自封,而应兼收并蓄,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虽然,中国曾经拥有“结绳记事”、“四柱清册”和“龙门账”等等的辉煌,但是现代社会,我们回避不了卢卡·帕乔利的复式记账法,也无法规避西方通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因此我们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会计就是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我们需要主动地掌握并与时俱进。

立足当下,中国梦要想走向世界,需要会计这股正能量。会计与外部环境关系相协调,要求我们每个会计人必须要共同努力,高谈阔论白费光阴,瞻前顾后错过机遇。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保持平衡的会计心理,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健全会计人格,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扎实可靠的诚信数据,为实现中国梦增砖加瓦。

中国梦论文范文6

汹涌之历史长河,淘尽世界诸国。三大文明古国的陨落,欧洲的崛起与掠夺,世界大战的洗礼,外族的大举入侵,使万国兴亡交替,盛衰易帜。而唯有我东亚神州,炎黄故里历经磨难而屹立于世界,促世界之发展而卫世界之和平。今闻之深远中国梦。吾夜不能寐,为其之中国梦与吾之中国之梦,欢欣和鼓舞。

吾之中国梦,是以中国成天子之邦,九合诸侯,使国之无人敢犯也。忆往昔,盛唐之时,吾之浩浩中国国力之盛如日中天,万国皆朝于中国,共称吾中国为天朝上国。何其盛也!然清末外族袭扰,国势倾颓,元气大伤,虽经历任总书记之励精图治,国势日长,然终不可比肩于极盛之时,故东亚日本之蕞尔小邦胆敢侵我国土,南越之鄙陋小国竟敢入我中国南海,犯我,使我中国上下皆怒发冲冠。假使吾之中国国力胜于西方之强大美国,诸国岂敢犯我中国乎?故吾之中国梦,是以中国成天子之邦,傲立于世界之林,无人敢侵我中华。

吾之中国梦,是以人民安居乐业,富裕而博识。儒家思想之大同社会乃吾日夜所盼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此言得之。若吾之社会,路不拾遗而夜不闭户,使男有分,女有归,则天下必大治,吾华夏之民魂乃团结如牢,不可破也。民魂即成,国即有魂,更可增强在国力耳。民之安居乐业,亦及国富,富则强兵,兵强则民魂生,国强矣。故吾之中国梦,是以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也。

上一篇海商法论文

下一篇性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