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故事范例6篇

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1

《童年》,是苏联文学创始人——高尔基的代表作品。

高尔基四岁丧父,被母亲带回外祖父母家,所以他的童年时期主要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

高尔基的祖母是一个慈祥的老奶奶,她会给高尔基见她以前的故事,哄他睡觉,爱着他,护着他。高尔基的外祖父却脾气暴躁,老是爱抽人,有一次,高尔基还被他抽晕了过去。

高尔基的亲戚不只是他的外祖父母,还有许多舅舅,舅妈,表哥,表姐……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2

艺术家的伤感与银行家的冷血

《华尔街》续集《金钱无眠》(Wall Street―Money Doesn’t Sleep)主要讲的还是华尔街的故事,是金融危机的全景故事,是需要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故事,被压缩到一部两个小时左右的故事片中略显拥挤。影片画面重叠,故事也重叠,有如转动不停的万花筒,涉及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还有爱情故事,既要讲大人物的故事,又要讲小人物的故事。《金钱无眠》犹如各类影片的重叠,既有《福尔摩斯》的悬念、《现代启示录》的世界末日、《基督山伯爵》的恩仇记、《金色池塘》的温馨,又有《西雅图未眠夜》的温情浪漫。故事太多,导演讲得吃力,观众看得也吃力。

如果要拍爱情故事,那么爱情故事必须是主旋律,历史故事只能是背景,两者不能平分秋色,否则爱情故事会被边缘化,还有喧宾夺主的感觉。《金钱无眠》就有这个问题,气场太强的华尔街让一切真情虚假。李安的《色・戒》就以爱情为主旋律,战争再残酷,也始终是故事的虚淡背景。

艺术家是伤感的,而银行家是冷血的。《金钱无眠》是资本市场的丛林故事,但背景音乐却是缓慢忧伤的旋律,有上个世纪60、70年代老歌的意思。想来苏格兰作曲家格雷克・阿姆斯壮(Craig Armstrong)也是领会和反映了导演奥尔弗・斯通(Oliver Stone)的意图。斯通幼年长期由父亲单独照料,父子情深,其执导的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父子关系或是类似父子关系的师徒关系,《金钱无眠》也不例外。斯通是想塑造人性化的金融家,扮演男主角杰克的凯里・马里根虽是演喜剧出身,但在《金钱无眠》中一反常态,眼中充满忧郁。但每到阴谋戏暂停,角色诉说衷肠的时候,总是节奏上的一种干扰,而且给人很假的感觉。资本市场讲温情比较困难。“斑竹一枝千滴泪,遍地哀鸿遍地血。”在资本市场这个地方,没有白毛女,也没有杨白劳,只有恶霸地主黄世仁和其管家穆仁至。在金融绞杀战中,各大银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也是帮凶或帮闲。

斯通早年曾在法国的金融交易所工作过,但拍摄《金钱无眠》时仍然虚心求教,遍访各界相关人士,而且不惜重金聘请专家团队。据说,斯通为了此片曾经咨询过二三十位专家。《金钱无眠》原先塑造的反面人物是对冲基金经理,后来改成了投资银行高盛。剧本的金融顾问们说服了斯通:“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银行和证券公司,而不是对冲基金的经理们。”

顾问们不只在剧情上进行把关,对台词也同样重视。金融家们喜欢用脏话,片中银行家们在纽约美联储开会时对骂,原先有一句台词非常粗俗,但影片顾问们告诉斯通,在政府高官面前说话,银行老大们还是有所收敛的,于是斯通对这句台词进行了修饰。

投资银行家乱来是出于嫉妒

演员大段念台词难度很大,电影导演通常不敢安排这样的大段独白。但反过来说,独白也最见演员功夫,《巴顿将军》的片头巴顿将军的大段独白被视为经典。道格拉斯扮演的戈登・盖库(Gordon Gekko)在 《金钱无眠》中有大段独白,道格拉斯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仍有其巅峰时的风范。道格拉斯台词念得好,但台词本身也是警句迭出,像“这个政府比老婆还要可恶”,“父母的骨头是孩子磨牙的好地方”,还有“打鱼人遇到打鱼人,那是未见其人,已闻其声”。独白中还借用了巴菲特的一句名言,“金融衍生产品是大规模杀伤武器”,杠杆债务也被定性为“所有邪恶投机之母”(Leveraged debt―the mother of all evil speculations)。

《华尔街》一片的主题是贪婪,人物动机也同样体现了贪婪二字。《金钱无眠》中则再添一个动机:嫉妒。斯通的金融顾问们为高盛投资银行家们做了心理分析,其结论是:投资银行家乱来是出于嫉妒。从事投资的人自视本领高强,但拿的钱却没有对冲基金经理多,心中很是不平,所以大赌特赌,最后高盛也成了一支变相的对冲基金,资本市场也成了一个,拿整个经济押宝,拿所有人的安危冷暖押宝。顾问们给的原话是这样的:“你是丘吉尔・施瓦茨公司(虚拟的)的首席执行官,就说这家公司是高盛的合成吧。立于世界之巅的本来应该是你,但你有一种空虚感,因为那个叫乔的对冲基金经理赚钱比你多,一年赚5亿美元,而你只赚7000万美元。那你怎么办?你会犯下极愚蠢的错误。”

就其能量来说,投资银行远胜于对冲基金。在资本市场这个丛林中,对冲基金是游击队,是特种部队,神出鬼没,机动灵活。而高盛这样的投资银行是主力部队,是罗马军团,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过之处,摧枯拉朽,片甲不留。是这样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主战场,敌后根据地建立得再多,也难以扭转乾坤,反倒会牺牲许多武工队员,甚至还会连累乡亲们。

细节的到位掩饰了内在的苍白

《华尔街》一度引领服装潮流。金融界从业人员争相模仿男主角的穿着打扮:吊带裤、大背头在华尔街一时走俏。《金钱无眠》中突出的是Armani和Ralph Lauren牌西装和Etro牌领带,还有盖库在伦敦量身定做西装的镜头。饰演银行家比较实惠,拍完电影之后,估计西装行头就免费归个人,不像武打或古装戏,衣服归了个人也穿不出门。

《金钱无眠》中导演斯通很注重细节。比如,银行家们和政府高官们开会时,桌上没有任何文件,连一张纸也没有。据说这也是顾问们的意见:金融界大头头们开会,桌上是不会放任何文件的。的确,领导都是大处着眼,繁文缛节自有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操办,而且细节经常是为了迷惑对手、迷惑大众。别说银行大头头的桌上没有什么文件,美国大律师的办公桌上也没有文件。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3

世界各国在和平利用核能(主要是用核电站发电)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核事故。国际原子能机构把国际核事件分为1~7级。其中,最严重事件为7级,即“特大事故”,表明有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向外释放,可能有急性健康影响,并在大范围地区(可能涉及一个以上国家)有慢性健康影响,且有长期的环境后果;而1级则代表轻微“异常”。本文就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比较重大的核事故进行回顾,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惨痛的教训。

切尔诺贝利:特大事故

死伤人数永远是谜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6分,熟睡中的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的居民被剧烈的爆炸声惊醒,但直到当日傍晚,人们才知道,当时建立于镇上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

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被认为是第7等级,即属于最严重的“特大事故”等级。

当时的克伦班亚克上校负责带领军队控制灾情。他的手下负责在城里测试最初的放射性读数。当时放射性的测量单位称为伦琴,正常大气中的放射量是0.000012伦琴。在普里皮亚季,26日中午,读数已高达0.2伦琴,也就是正常值的15000倍。数值还在不断攀升。到了傍晚,辐射值攀升到正常值的60万倍。

一般认为,人体每年最多可以吸收2伦琴而不受影响。但是一旦吸收超过400伦琴,人体就会遭到致命污染。

这些数值在前苏联核子研究所引发震撼。如此高的放射性前所未见。

由于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交界处,使得大量的核放射物质污染了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同时灾难也向欧洲和全世界蔓延。有关报道称,10天内,放射性尘埃落到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爆炸最终导致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据白俄罗斯政府1997年公布的资料,在1990年到2000年之间,白俄罗斯人口患癌率突增40%,许多1986年以后出生的孩子都是畸形儿,患甲状腺癌症的比例是父辈们的88.5倍。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这次核事故对生物、环境和人类造成的灾难到底有多大,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但迄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尤其是伤亡人数和后来受到核辐射而致病、致残、致畸的人数。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认为这次灾难的死亡人数并不多。该机构在2005年9月举行的切尔诺贝利论坛上发表报告说,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四号反应炉爆炸后,泄漏了3%至4%的辐射物,只导致了约4000例甲状腺癌,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抢救核反应堆的工人中,迄今只有62人直接死于核辐射。

然而,对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却有着针锋相对的结果。在观点相反的调查中,尤以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结果最令人震惊。该组织于2006年4月18日发表报告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导致27万人患癌,因此而死亡的人数达9.3万。

与此同时,英国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切尔诺贝利灾难的长期影响可能导致另外6.6万人死于癌症。也就是说,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承认的死亡人数外,还有6.6万人死于辐射所致的癌症,仅仅这个数字就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所承认的死亡数的15倍还多。

这个报告是由欧洲议会的绿党成员委托英国科学家伊万・费尔利和大卫・沙默尔完成的。他们指出,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之外降落了一多半放射尘,污染了英国约34%的土地。这些地方包括英国的374个农场,覆盖了750平方公里,以及20万头羊。面对这种差异,绿色和平组织指责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漂白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后果。

管理缺陷和刻意隐瞒

造成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重大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当然是核物质泄漏,但实际的原因却在于管理和事后的刻意隐瞒。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一系列设计中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却被刻意隐瞒。即便是机组的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和各级工作人员都不得知晓。苏联当局甚至告诉大家,切尔诺贝利核设施固若金汤,发生事故的概率甚至小于中,相当于10000年一遇。

另一方面,安全管理的失误又对重大灾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前的几年,以色列轰炸了苏联援建的伊拉克核反应堆。后来,苏联原子能部担心如果核电站受到攻击,中断了电源之后是否能正常停堆,要求切尔诺贝利电站进行有关试验。这次试验的总负责人是基亚特洛夫。但基亚特洛夫违背安全指南中的规定,拒不接受其他操控人员的劝阻,使得试验从管理到细节都出现了失控,从而引发了这场大灾难。

当时试验的设想是,如果反应堆突然关闭,同时外界断电,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泵水冷却核反应堆。而能泵水的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几台柴油发电机发电,以电能来泵水。但是,柴油发电机从启动到最后达到所要求的转速需要1分多钟,这个时间太长了。因为,这段时间足以让反应堆过热而熔毁反应堆堆芯。因此,需要在这1分钟多的时间用另外的力量来驱动水泵抽水,给核反应堆降温。

核电站工作人员想到的是,反应堆虽然紧急关闭了,但是所驱动的发电涡轮机还有惯性,还可以转动一会儿,如果能让它发电驱动水泵,就可以填补这个安全漏洞。然而,核电站的试验人员没咨询反应堆的设计者,也没有要求管理当局批准,而只是由基亚特洛夫批准就进行了试验,结果试验未能有效冷却核反应堆,引发核反应堆连锁反应和强烈的爆炸。

事后,基亚特洛夫也受到严重辐射,但最后是死于心肌梗塞,他去世前接受媒体的一段话总结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在反应堆和人的较量中,只有一方有过错,由于设计和建造中的错误,反应堆原本是不适合运行的,在这种不符合技术标准文件要求的反应堆上进行工作,爆炸是不可避免的。

按照当时的苏联体制,核电站管理层是直接向中央汇报。但爆炸发生后,由于没有得到中央指示,乌克兰地方政府并没有疏散民众。另一方面,在核电站爆炸后数小时,克里姆林宫里当时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得到的信息也非常有限,当时相关部门还向戈尔巴乔夫隐瞒,只说发生了事故与火灾,完全没提到爆炸。

因此,从4月26日凌晨1时到26日傍晚,普里皮亚季的成千上万的居民生活如常,他们对灾变一无所悉,承受着极大的核素的辐射伤害。直到26日傍晚,苏联总理雷日科夫才下令事发地的居民在几天内疏散。而在欧洲,瑞典检测到辐射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后,事故才曝光。这就延误了抗灾和救灾,并造成了灾难的扩大。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发生后一周,核电站周围30公里内大约13万居民才相继疏散,但这一区域已经遭受严重核污染,从此成为与世隔绝的空城。事后,苏联当局也派了1万名矿工用1个月4天时间挖通地道,在挖开的地下空间装填水泥,以便对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炉进行封闭。而且,当时的应对措施还包括向反应炉空投2400吨铅,以降温控制辐射。但是,当局并没有向进行操作的工人们告知辐射的危险性并让其穿戴防护装备,这种刻意隐瞒使其中约2500名工人在40岁上下因辐射所致的疾病和伤害而死亡,但是,苏联官方的统计并没有列入这2500名死者。

美国三里岛:5级事故

一时疏忽酿成灾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的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此次事件被定为核事故5级,即有场外危险的事故,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事故。

1979年3月28日凌晨,三里岛核电厂2号机组正常运行,但蒸汽发生器不能冷却,此时核反应堆和汽轮机自动停止运行,三个辅助给水泵自动启动。在此之前,检修人员对蒸汽发生器和其他设备进行检修。检修人员在对给水管上的阀门进行检修后忘了打开,因此蒸汽发生器得不到冷却。这个结果导致蒸汽发生器烧干并且使冷却系统一回路的温度和压力上升。压力上升又使得卸压阀自动打开,但是这个阀门未能回复原位,造成一回路三分之一多的冷却剂(约121立方米)从系统中流失,形成失水事故。

由于得不到冷却,反应堆堆芯温度开始升高。这时监控的机器又给出了错误的信息,操作员做出了错误的操作――把本来能够制止事故发生的紧急冷却水关掉了。随后,反应堆堆芯温度迅速升高到华氏4300度(2371摄氏度)。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不过,在冷却水位即将下降到燃料棒之处并可能让燃料棒之时,电厂设计人员及时赶到,指挥操作员向反应堆中注水,才避免了事故的进一步恶化。在事故发生大约三个半小时后,大量高压冷却水注入,降低了反应堆堆堆芯的温度,避免了堆芯的进一步熔化。

此次事故造成的伤害并不大。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在事故后的调查表明,核反应堆堆芯发生损坏,部分堆芯发生熔化。无人因三里岛核事故影响而直接死亡,但在30年间有一人可能由于辐射造成的癌症而死亡。在核电站外仅发现一人身体受到某种辐射。

但是,三里岛核事故的经济损失却较为巨大,这一事故几乎使核电站业主破产。据估计,三里岛2号核电机组的基础投资为8亿美元,事故后的恢复工作在10年间又耗资10亿美元。

不过,三里岛事故让人们汲取了更多的教训,其中一个就是要培训合格的核电站工作人员,因为核电站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责任心。

日本福岛:7级事故

大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受3月11日的9.0级大地震的影响,日本两座核电站的5个机组停转,日本政府为此宣布“核能紧急事态”,并于3月12日首次确认福岛核电站出现泄漏,大批居民被疏散。

今天,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灾难还不能完全统计,而且,现在估计也还为时过早;但是,已经有研究机构称,福岛核事故一点不亚于切尔诺贝利,甚至要高于切尔诺贝利。

奥地利中央气象和地球动力研究所(ZAMG)分析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向大气中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含量已超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水平。

福岛核事故之后,平均每天向大气中释放蒸气形态的铯137和碘131,浓度分别为5000万亿至5京(10的16次方)和10京贝克勒尔。福岛核事故后的18天里,铯137和碘131的累计量分别为9至90京贝克勒尔和180京贝克勒尔。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10日,累积放出的放射性铯137和碘131的总量分别为8.5京贝克勒尔和176京贝克勒尔。因此,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污染已超过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水平。

尽管福岛核电站与切尔诺贝利不同,但反应堆和乏燃料池内的核燃料量几乎是切尔诺贝利的10倍,放射物泄漏量更多。

未来损失不可估量

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高至7级。这使日本核泄漏事故等级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同。

在此情况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员因遭受核辐射直接死亡的报告,但欧洲辐射风险委员会(ECRR)用自行设计的辐射风险研究模型推断,福岛核辐射泄漏事故将导致世界上12万人在未来50年患癌症。该委员会同时指出,辐射泄漏也会对生育、心脏等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多种疾病。

此外,福岛核事故的经济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福岛核事故之后,已经有各种机构在估算和分析此次事故会造成多少损失。最近,日本政府评估认为,此次地震直接损失将达16万亿至25万亿日元(约合1.29万亿至2.02万亿元人民币),将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降低0.5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损失额大大超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的9.6万亿日元,成为二战后日本遭受的最大自然灾害。

但是,这种估算并未考虑核事故及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损失,而核泄漏的损失将远远高于地震的损失。世界各地已经在禁止日本的产品进口,日本本地也在禁止其国民消费和食用本地的产品,因此,为了生存,日本今后将只能进口其他国家的一些必须生活品;同时因为核辐射,大量的公民失去了生存的土地、环境和条件等,如当地渔民因核污染无法捕鱼为生,还有大量的游客远离日本,以及众多因辐射而致病致癌人员的医疗费,和他们因丧失劳动能力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简直难以估量。

福岛会成为下一个空城吗

包括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在内的所有核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它们对全球环境、生物和人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永恒的。

核泄漏中的放射性物质有多种,它们都会对环境、生物和人造成长期的辐射损害。现在,日本已经测得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有铈144、碘131、钴60、锝99m、铯134、铯137、钡140以及镧140等,而且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区域内的5处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中,检测出了放射性钚,分别为钚238、钚239和钚240。它们都是核裂变的产物。不同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生物和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它们的半衰期。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长的放射性元素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危害越大。放射性铯、锶、钚等元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极其久远的。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锶90的半衰期为28.5年。钚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质量最重的元素。它最稳定的同位素是钚244,半衰期约为8000万年,几乎可以永远存在于自然环境中;钚最重要的同位素是钚239,半衰期为2.41万年,常被用制造核武器;钚238的半衰期为88年,并可放出造成内辐射的α粒子。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4

电影《基督山伯爵》为我们描述了远洋货船唐泰斯接受船长摩莱尔临死所托,给波拿巴党人送信的使命。正当唐泰斯为自己即将要成为船长高兴的时候,却遭到了唐格拉尔和费尔南的诬陷,让他在婚礼现场被士兵抓走,关进大牢。身陷牢狱的唐泰斯在狱中遇见了神父――法里亚,知晓了一个藏在基督山岛上的宝藏。在神父法里亚死后,唐泰斯悄悄爬进装尸体的麻袋中,逃离监狱,然后按照法里亚死前的指导找到了埋藏在基督山的宝藏,从此唐泰斯改名为山巴,摇身一变成为基督山伯爵。成为富商的唐泰斯开始计划复仇,为了报答老船长的恩惠,为了对所有的仇人进行报复,在电影《基督山伯爵》的整个剧情中,故事情节和人去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一环套一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兴趣。电影《基督山伯爵》不仅仅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情节,而且还具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色彩。电影中的老船长就是“善良”的主要人物,唐格尔拉。[1]费尔南等就是“恶”的主要人物,电影通过对善良的报答和对恶的惩罚,细致地向我们展示了电影所要表达伸张正义和惩恶扬善的寓意。

一、 以爱情为主题展开的故事

爱情是电影《基督山伯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尽管爱情只是主角进行复仇的铺垫,但是也具有极其强大的作用。在电影《基督山伯爵》开始部分,梅尔塞苔丝是水手唐泰斯的灯塔,梅尔塞苔丝让唐泰斯时时刻刻的憧憬这他们的未来生活,也更加让唐泰斯想要和女友结婚。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在婚礼上,因为唐泰斯受人诬陷被士兵抓进监狱,冷冰冰的监狱将这对有情人分离开来。在唐泰斯关入监狱,无计可施的塞苔丝经过18个月的漫长等待,迫于生活和生存的原因,塞苔丝选择和费尔南一起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曾经那么美好的爱情也因为唐泰斯的锒铛入狱,幻为泡影。由于塞苔丝没有坚守自己对唐泰斯的承诺,嫁给了自己的仇人费尔南,让唐泰斯倍受打击。与此同样,也正是由于爱情的破灭,加深了唐泰斯对塞苔丝和费尔南的仇恨,从而使他萌发出复仇的念头。20年后,当唐泰斯和塞苔丝的再次相遇,唐泰斯曾经炙热的爱和恨却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他们的爱情已经逝去,不会再回来,塞苔丝能做的只是默默地哭泣和悲伤。虽然电影《基督山伯爵》中爱情的戏份比较少,但是仅有的爱情观充分表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复仇增添了许多色彩。[2]唐泰斯和塞苔丝曲折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叹不已,同时也是由于爱情剧情的存在,加深了观众的印象,和主人公产生共鸣。睿智的导演并没有将故事的结局停留在此处,增加了女主角海黛来对唐泰斯的灵魂进行拯救。唐泰斯完成复仇之后,却缺乏生存和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一度沉浸在迷茫之中,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离自己的谴责。女主角海黛的出现,给唐泰斯的生活带来了希望,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动力,海黛对他的爱,让唐泰斯找到了自我,从复仇的阴影中走出来,最终和海黛走到了一起。电影《基督山伯爵》以支离破碎的爱情开始,最终以圆满的爱情结尾,在感情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在故事上营造复仇和爱情两个主线。

总而言之,主角唐泰斯对其女友塞苔丝浓厚的爱,才促使唐泰斯深深的陷入复仇计划之中,但是在复仇成功之后,海黛的出现,使得唐泰斯的心灵找到了安置的地方。因此可以说,《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复仇是和爱情紧紧相连的,复仇是爱情的开始,爱情是复仇的终结。换句话说,恨的越深则表明爱的渴望。爱情的缺失,在感情层面极大的丰富了电影《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之路,爱情和复仇这两个主题烘托电影了整个框架。

二、 以复仇为中心展开的故事

电影《基督山伯爵》的主要线索之一是唐泰斯的复仇之路。电影从唐泰斯的悲惨遭遇和大狱中的猛然觉醒,为我们系统地讲述了复仇之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心思缜密,曲折离奇,一环套一环。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复仇和救赎之路。

《基督山伯爵》原本是来源于巴黎警察局众多档案中的一个材料,其来源非常匪夷所思。作家大仲马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造和艺术加工,使得作品读起来那样的耐人寻味。[3]电影《基督山伯爵》紧紧围绕受人陷害,遭受牢狱之灾和越狱复仇的唐泰斯进行故事情节的讲述。老实本分的唐泰斯本是一个快乐的水手,即将回乡和相恋多年的女朋友梅尔塞苔丝举行婚礼。和他同在一艘船上身为会计的唐格尔拉和梅尔塞苔丝的表兄费尔南相互勾结,谎称唐泰斯是拿破仑党羽,使得唐泰斯在婚礼上被士兵抓走,关进监狱。原本就少年得志的唐泰斯深处牢狱中,往日的种种全部涌上心头,想到自己的事业、身边的朋友、自己的爱人,如梦初醒。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遇到的。由于唐泰斯深陷牢狱一种,家中的老父亲无人照看,以至于竟然活活的饿死;唐泰斯的未婚妻看到他身陷牢狱之中,也抛弃了他,嫁给了自己的表兄费尔南。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杀父仇、夺妻恨,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身陷大狱的唐泰斯发誓终有一天自己一定要亲手报仇。电影《基督山伯爵》中写到,唐泰斯不分昼夜地在大牢里挖地道,借助法里亚神死亡的时机,悄悄的钻进装有尸体的布袋中逃出监狱,想想都那样的惊心动魄。后来,唐泰斯安全法里亚死前对自己的指点,挺而走,变成了拥有数亿资产的“基督山伯爵”,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钱财将一个个仇人置于死地。换句话说,如果主角唐泰斯没有选择复仇而是选择的忍受,那么这部电影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基督山伯爵》不仅仅向我们讲述了唐泰斯个人的复仇,而且也包括对社会之仇。唐格拉尔、费尔南、维尔福三个恶棍是的唐泰斯的悲剧生活。唐格拉尔、费尔南、维尔福通过告密、诬陷等卑鄙的手段将唐泰斯逼入绝境,与此同时,也借助他们自己卑鄙、下流、残忍的手段把他们自己推到了飞黄腾达的路上。唐格尔拉成为了一位银行家,维尔福成为了一名法官,而费尔南则混上了伯爵和议员的职位。和当时著名文学家雨果先生在《悲惨世界》中所写的一样,本世纪最大的三个问题就是;“贫穷让男人穷困潦倒;饥饿让妇女行为堕落;黑暗让孩童身体瘦弱。”唐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三人通过自己一贯卑鄙、阴险狡诈的嘴脸,让他们获得了上流社会的权利,进而、胡作非为。电影通过备受欺压的唐泰斯的绝地反击,来惩处这些给基层人民带来无限屈辱的恶棍,这就是之前所讲的社会之仇。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唐泰斯是正义和公平的化身。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大仲马将唐泰斯的社会仇恨转化成个人仇恨,赋予一定的社会价值,同样也体现了作家大仲马崇高的思想修为。

故事人物的复仇动机也是为电影《基督山伯爵》展开复仇计划做好的准备。“复仇”是电影《基督山伯爵》重要部分之一,使得电影情节变得错综复杂。人物关系互相交错,故事的发展耐人寻味,让编剧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大大增加,更受到浪漫主义者的青睐。在20世纪初,法国的通俗文学也延续着这样的传统。著名的侦探电影家――圣安东尼奥、莫里斯・勒布朗、西默农等人都是主要创作侦探类电影,而在勒布朗笔下创造的――侠盗――亚森・罗平也是一位法国家众所周知的文学人物。电影编剧如果不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就有可能没有唐泰斯的影子。

于此同时,这点不同的层面的复仇情节可谓是错综复杂的,但彼此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基督山伯爵》根据不同的复仇目的,对复仇有着不同的看法,首先,所谓的复仇并不是指肉体上的死亡,更重要的是对精神层面上的摧毁及折磨,并且将这种看法在整个复仇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针对仇人心系之物或其弱点进行“对症下药”,让观看者一种“快意恩仇”的心理撞击,同时也让观看者的心理得到重复的释放。由于《基督山伯爵》剧情中带给观看者快意恩仇心里冲击,让电影《基督山伯爵》成为了用精神摧残来完成复仇形态典型西方复仇电影。

三、 社会意义

围绕复仇和爱情为主轴线的电影《基督山伯爵》,详细的向我们讲述了当时法国暗无天日、利益至上的残酷社会现实。电影中丹格拉尔、维尔福、费尔南等人的飞黄腾达和唐泰斯的悲惨下场,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现状。金钱、利益、名声无止境的削弱人们的人性。电影中维尔福一家人,维尔福先生为了自己独享富贵荣华,背叛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为了获取金钱,维尔福先生仰仗着自己法官的身份陷害了多少无辜的百姓;维尔福夫人的同样也是为了顺利的继承遗产,亲手毒害了自己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儿,但是最后,维尔福夫人却并没有如愿。由此可见,维尔福夫妇为了获取金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故事中两人的遭遇也同时证明了社会中还是有公平存在的,终将会有人出来制裁他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由此来看,电影《基督山伯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惩恶扬善的社会意义存在的。也正如同电影《基督山伯爵》结尾所讲的那样――“直到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到来之前”,展现了等待和希望赋予人类强大的力量。由此可见,等待和希望也是电影《基督山伯爵》为我们讲述的人生哲理。

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复仇”和“爱情”为主线的电影《基督山伯爵》,不仅仅向我们表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残酷、暗无天日、金钱至上的现实,并且也向我们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思想,更重要是的向我们暗示了“等待”和“希望”的人生哲理。所以说,电影《基督山伯爵》是一部值得大家欣赏、学习和反思的好电影。

参考文献:

[1]杨经建.复仇:西方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与文化表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4(2):15-17.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道德类

皮亚杰是首位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特里尔与科尔伯特在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拓展,更加充分地彰显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魅力与作用。本文从道德类型、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对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启示。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

皮亚杰指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了知识的活动与得到的发展。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就是个体与外界直接的相互作用。

1.皮亚杰对相互作用的理解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道德构建的过程中,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与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亚杰在相关的研究中一再强调,只有强化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与合作,才能够促使儿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帮助儿童摆脱无意识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为儿童建立自律道德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实现了关系的调节与规则的理解,最终形成自律道德并实现了内化。

2.科尔伯特对相互作用的理解

科尔伯特认识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力发展,另一方面是角色选择,其中角色选择对道德发展的制约作用更为显著。科尔伯特所讲的角色选择实际上就是个体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注重了解他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等。科尔伯特认为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了道德发展。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角色选择实现道德经验的结构化,最终形成新的道德经验平衡。

3.特里尔对相互作用的理解

特里尔认为认知结构中存在部分建构的现象,道德推理与一般认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主要的原因是不同的个体在知识方面具有不同的边界,而知识方面的边界又决定了思维方面的边界。个体与社会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经验只能够在相应的领域内实现结构,就如同个体在面对不同学科的过程中会在不同的学科中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特里尔将道德发展的研究建立在领域划分的基础上,主要包括道德领域、习俗领域与个人领域三个部分。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理论基础的演进

相互作用是实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建构的基础。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他也指出,社会因素或者人际互动对儿童个体发展所产生的仅仅是间接影响,从外部打破现有的平衡,再通过不断的发展实现新的平衡。在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将社会文化的影响包含在内。总结来讲,皮亚杰指出了相互作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他将这种影响划为间接影响。

科尔伯特在皮亚杰建构观点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拓展,指出了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建构的作用并非间接影响,而是直接的影响。科尔伯特强调角色选择在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又仅仅局限在这个方面没有实现突破。

特里尔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带入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强调领域在道德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环境中的事件与刺激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特里尔认为社会事件直接参与到了个体的心理建构中。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的发展核心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是否参与到个体得到建构中,从皮亚杰的否认到科尔伯特的狭隘引入再到特里尔的广泛影响,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拓展的过程。

三、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访谈法、对偶故事法

在道德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直接测量。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与执行情况的过程中采用了访谈法。在访谈的过程中注重对隐藏在内部的因果关系进行寻找,注重访谈对象反映背后的推理。同时,皮亚杰在研究的过程中依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情境故事的编撰,其中包含了道德价值内容,这些故事都采用对偶的形式,因此将其称之为对偶故事法。对偶故事法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向幼儿讲述一对对偶故事,让儿童对故事中的事故进行对比并选择更糟的一方,同时对儿童做出选择的理由进行了解,之后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2.科尔伯特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特在皮亚杰对偶故事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形成了道德两难故事法。两难故事法中最为典型与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海因茨偷药”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赞成偷药从而保护生命与反对偷药维护法律都是合理的。让儿童在这种尖锐对立的价值中进行选择,并对选择的理由进行阐述,通过其回答对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同时,科尔伯特还改进了皮亚杰对偶故事的操作方法,实现了程序的标准化,答案不再局限于“是”与“否”,而是有了更为开放性的问题,更加有利于别调查者对自己的判断进行表述。

3.特里尔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领域与研究效度结合法

从本质上来讲,特里尔并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法,他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只是对皮亚杰与科尔伯特的方法进行继承。特里尔领域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方面。特里尔对皮亚杰与科尔伯特所采用的故事材料进行研究之后指出,这些故事材料仅仅是纯粹的道德情境或者游戏规则,通过这些内容来对个体道德发展进行推定并不可行。因此,特里尔在继承前人研究方法精髓的基础上提出了领域与研究效度结合法,成为了特里尔领域理论实证研究的亮点。

四、德认知发展研究演变带来的启示

对德认知发展研究的演变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特所提出的理论虽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依旧保持着非常强大的生命。特里尔实现了领域理论的开创,将另外的一条道德主线展现在人们面前。对比研究之后发现,在德认知发展研究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在心理学研究中应该提倡主体理性参与构建

在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道德认知理论始终都在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主体本身的建构形成了道德的发展,主体建构观念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之间形成了内在方面的一致性。皮亚杰、科尔伯特、特里尔在实现自身道德理论完善的过程中,也都明显地突出了主体参与建构的特点。

随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研究者一直都将实证主义作为最根本的哲学基础。在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首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可被量化、操作化与客观化的问题,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对在经验事实中形成的知识进行验证,导致研究者主体参与建构的机会被剥夺了。科学研究的建构过程中必须要有主体的参与。

2.道德发展过程中需结合文化背景

科尔伯特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缺乏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道德发展的解释。如果个体生活的社会中强调社会和谐与集体主义,将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科尔伯特的理论被视为社会契约水平,这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中所认同的公正观念在个体身上的体现。特里尔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对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但是,整个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始终都是西方社会文化,受到了西方哲学、文化与社会的重要影响。中西文化背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之下形成的道德主体与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道德主体始终存在差异。

3.注重实验情境的真实性与行为预测性

当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并不完善,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与科尔伯特的两难故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在这些方法中必须对情境进行创设,但是创设的情境与真实情境之间始终是存在差异的。因此,通过这些方法测量所得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水平肯定会有一定的距离。得不到准确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也就不能够对儿童的真实行为进行预测。因此,在道德心理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真实情境。

4.重视道德教育实践的影响

在特里尔的领域理论中,通过实证得出了道德与习俗的发展是可以分开的,而且两者的发展速度也并不相同。因此,特里尔认为科尔伯特的“加一”道德引导的教育模式并不合理。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其他领域的发展并不一定会对道德领域的发展造成影响,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供的认知程度的高低与学生道德领域的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教师的引导虽然在儿童道德领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领域理论中更加重视同伴之间的道德问题反馈。

5.领域特殊性观的研究取向

在领域研究的过程中,要将关注的重点从普遍性转移到特殊性,这已经成为了当代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研究取向。特里尔的领域理论是领域特殊观在道德发展学中的具体体现。虽然,在领域特殊性的性质、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研究的方向也不同,但是领域特殊性研究者都认为人类不可能以某种纯粹独立于领域内容的方式形成认识。

五、总结

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皮亚杰、科尔伯特到特里尔的发展,这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拓展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经历了逐渐的完善与拓展,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道德心理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指出了社会环境因素在道德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在更加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对儿童道德发展水平进行判断与考察。

参考文献:

[1]潘蕾琼,黄甫全.超越科尔伯格的男性认知逻辑局限――当代道德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进[J].外国教育研究,2012,5(23):83-90.

[2]韩亚丹.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探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4,4(42):28-29.

[3]范琪,贾林祥.西方道德认知理论与测量方法的演进[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7):87-92.

[4]曹腾觉,吴瑾菁.道德认知的新视野――透视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9):83-86.

[5]史玉玲.道德发展认知理论对当前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矛盾冲突解决策略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12,4(64):77-80.

[6]张卫,沈家鲜.认知发展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4):92-97+103.

[7]刘永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3):113-115.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 小说;电影; 叙述方式;蒙太奇

电影产生以来,文学作品就经常被改编成电影,经过导演的精心改编,在保存原著主题和精华的基础上,使用电影技巧进行处理,为电影和文学作品赢得更大的轰动效果。文学作品与在文学作品基础上改编后的电影之间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小说与电影的叙述方式与故事情节。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在1969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因为在对后现代叙事通俗解读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大批的读者,也得到了批评家的肯定,给整个英国文坛带来了一缕春色,更为福尔斯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1981年卡洛尔•赖兹和海洛得•品特联手改编此部同名小说,获得5项奥斯卡提名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果,成为英国电影中首屈一指的经典之作。此后,《法国中尉的女人》无论是作为小说还是电影,都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在故事层面的基础上对比小说和电影的叙述方式,主要是分析电影对蒙太奇结构手法的经典演绎,由此展示影片的独到之处。

求学时期的福尔斯受法国存在主义的影响较深,与一般存在主义者的不同在于,福尔斯把对存在主义主题的思考融入小说的叙事之中。《法国中尉的女人》叙述的是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由于当代视角的介入,小说明显地带有后现代叙事的色彩,被公认为元叙事小说。在小说中,福尔斯展示的叙述技巧是深刻的反思传统小说,福尔斯希望“创造出尽可能真实的世界,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世界,也不是过去的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的那个世界”①。使小说、叙事、生活结为一体,尽可能营造出叙述真实的幻想,来掩饰叙述虚构的本质。改编的电影采用戏中戏的叙述方式,尽可能地和小说的叙述方式相贴近,显示了电影叙事媒介的优势。

小说设置的三种结局是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故事情节单一模式的反思。《法国中尉的女人》采用元叙述技巧,使小说在故事内部生成了多种可能,形成叙述技巧与故事层面上的同构。电影也尽可能地接近这种同构,也采用了元叙述方式,也就是说使用蒙太奇手法打破故事的单一模式,在电影中把电影的拍摄过程同时也展示出来,达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融合,从而掩饰叙述虚构的本质。从这点来看,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改编是成功的。

小说与电影的故事层面之比较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它的故事层面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个封闭完整的故事,19世纪的莱姆镇,一个名叫莎拉绰号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子,在维多利亚时期发生的一场爱情故事。贵族后裔查尔斯已经和蒂娜订婚,蒂娜是一名富商的女儿。但是查尔斯在莱姆镇防波堤上偶遇做家庭教师的神秘女子莎拉后,深深地被莎拉所吸引,也对莎拉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于是一步步接近莎拉,从而了解莎拉,并解救了莎拉。在接触、了解莎拉的过程中,查尔斯疯狂地爱上了她,还与之发生了性关系。莎拉是一个被世人唾弃为伤风败俗的女人,查尔斯爱上莎拉后,也了解到了“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个绰号是无稽之谈。查尔斯作为贵族后裔,担负着重大责任,最后,查尔斯还是选择回到蒂娜身边,和蒂娜完成婚礼,整日闷闷不乐,过上了不幸福的生活,家庭教师莎拉则不知所踪第二部分是说查尔斯可以自由选择以后的生活,出现的两种结局,一种结局是查尔斯和蒂娜解除婚约,在自己的寻觅下,历经两年在伦敦找到了莎拉和自己的孩子,一家人终于团圆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另一种故事结局是说莎拉非常伤心,在查尔斯找到莎拉和孩子后,莎拉拒绝了查尔斯,查尔斯无奈只好孤独地离去。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对小说的改动是比较明显的,小说中很多的细枝末节都被导演给删掉了,使得电影比小说更为通俗易懂,重点是讲述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两个时代的爱情故事,把和查尔斯、莎拉的感情有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示的是剧组到实地拍摄同名电影的整个过程,故事的节奏安排得很紧凑,增强了电影的艺术魅力。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同时发生两个故事,也展开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迈克、安娜饰演的查尔斯、莎拉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拍摄,影片对小说第一部分没有做大的改动,但为了故事发展的连续性,电影很难安排出小说中出现的关于查尔斯和莎拉的三种结局,影片对小说结局稍作改动,为查尔斯和莎拉安排了大团圆的完美爱情结局。查尔斯和莎拉的爱情故事处于戏中戏的地位,影片安排他们最终冰释前嫌、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条线索是演员迈克和安娜在拍《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时,产生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感情处于戏中的地位。迈克和安娜因为拍电影而相爱,但他们又都有着自己的人生伴侣,其结局正好与查尔斯和莎拉的结局相反,影片的拍摄过程结束后,两人的爱情也就终止了。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为查尔斯和莎拉安排了冰释前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这符合观众的观看愉悦感。如果从电影对小说的忠实度来看,改编后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可以说是和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小说里面没有摄制组也就没有演员迈克和安娜之间的爱情故事。这可以说是执导的创意,与原著达成实质上的一致。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在时空交错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观众在频繁交错的时空转换下,也会深思戏中戏的故事。电影的开头展示的是女演员安娜拿着镜子端详自己的面容,但是镜子里面出现的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莎拉,导演用现代视角来展示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通过现代审视过去,并独创性地巧妙地联系起现实与虚构,达到艺术的真实,展示出电影的无穷魅力。

小说与电影的叙述方式之比较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叙述方式采用的是元叙事,电影采用的是戏中戏套层结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第一人称“我”是小说叙事对传统叙事的反思,体现在“我”对传统叙述“他”的模拟。叙述人“我”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全知全能者,叙事者权威性的目的是营造叙述的真实感。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全知全能者,传统叙述者对一切都了如指掌,一开始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对人物的衣着打扮也进行了符合时代标准的评价。这种叙述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也树立了传统叙述者的权威。叙述人“我”经历了由隐到显的一个过程,在不断显现的过程中,叙述者“我”不断地提醒读者叙述的虚构本质,拉开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在一定意义上瓦解了传统叙述者想要建立的叙述的真实意图,颠覆了传统叙述者表现出来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

改编后的电影,利用自身媒介丰富多样的特点,叙述者的身份从“我”变为“它-他”。电影利用影视技巧实现对传统叙述的颠覆。电影叙事中的“它-他”是隐藏着在影像和说明性字幕后的,消融了叙述者的声音,用字幕显示和影像呈现达到创造另一个现实的目的和传统叙述者有着共同的目的,都是营造叙事真实的幻想,达到艺术的真实。

“它-他”叙述者对传统叙述者的颠覆主要是通过对两个故事的不同处理展现的。主要从对蒙太奇手法的经典演绎方面来展现。

平行蒙太奇结构影片,戏中戏查尔斯和莎拉两人的爱情故事经历了相识、相恋、分手、结合的过程,全戏结构在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影片也设计了演员迈克和安娜讨论戏剧情节的场景,形成另一个完整过程。影片中展示的“现代”与维多利亚时代的两条线索并不是一直平行发展的,有时候会有交织。现实中迈克和安娜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和电影有关,始终和电影联系在一起,所以,整部影片虽然有两条线索,时空交错,但却能给人一种合二为一的整体感。蒙太奇结构式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切换来完成,两条线索的切换在电影中,一是通过人物的表现来完成。戏中的莎拉要到普太太家做佣人时,通过镜头的变换,转到迈克和安娜在小旅馆里讨论伦敦的情况,其实这是对戏中的莎拉生存状态的补充。莎拉的物质生活来源很不固定,不管是做家庭教师还是佣人,随时都有丢掉工作的可能,为了生计有可能会选择当。二是通过动作进行摄影机镜头的切换。演员迈克和安娜在进行被树枝绊倒这一幕戏的排演时,在迈克一声“胡小姐”的喊声下,安娜进入了拍戏状态,慢慢地向迈克走去,走近时假装摔倒,迈克伸手及时地扶住了她。此时通过镜头的切换,戏中的莎拉也在森林里摔倒,查尔斯及时扶住了她。通过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镜头在戏里戏外自然转换,实现了戏里戏外的完美融合。第三,在相似性基础上进行镜头的转换。戏中的莎拉要到爱赛特去。在查尔斯得知莎拉还是处女后,决定要和莎拉永远在一起,和未婚妻蒂娜解除婚约。但就在查尔斯回去解除婚约时,莎拉已经离开了,由此造成了他们三年的分离。镜头自然地切换到现代,电影拍摄结束时,安娜选择了离开,迈克在站台上送别安娜,并请求安娜留下过夜,安娜还是离开了。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也运用了对比蒙太奇。一般来说,蒙太奇的对比性是通过紧密连接的镜头体现出来的,但是从大的范围看,对比蒙太奇的镜头也可以有一定的跨度。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对此的处理比较巧妙。首先蒙太奇对戏里戏外的影调处理不同。影片中维多利亚时代使用的是低调的照明,发出的是泛黄的光,这和莎拉开始的悲剧性命运相关,也是暗指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莎拉处于社会的底层的悲剧,暗淡的灯光给人一种压抑感,表现出时代的古老与陈旧。而在戏外表现出的是高亮度的光。戏外的女主人公安娜生长在自由开放的国度里,有着令人艳羡的工作,影片的基调表现的是欢快、轻松。这样一明一暗的安排有利于观众比较容易区分两个频繁变换的时代,融入电影中去,同时又带有象征意味,代表压抑的维多利亚时代和宽松的现代环境。其次用服装来对比。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颜色较暗,戏中的莎拉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袭黑衣,头发也盘起来,看起来像个寡妇。莎拉和查尔斯结识后,开始在查尔斯面前放下长发,这说明莎拉对查尔斯的态度开始转变,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男人。另外,莎拉画画的镜头转换。开始时,莎拉失去了住所只能坐在楼梯上画画,画像中呈现的人面目狰狞,这代表着她内心的惶恐不安。在普太太家做佣人时,莎拉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画像显得阴森恐怖。当莎拉当上家庭女教师后,她的画像是一片和平景象,这象征着莎拉走出阴影,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最后对人物距离的对比。两条线索中的人物距离的象征意味也很明显,戏中的莎拉和查尔斯的距离由远及近发展,戏外的安娜和迈克的距离由近及远发展。两条线索是平行发展的,巧妙之处在于这两条线在莎拉将要摔倒的一刻交融了,此时两条线完美地交融在一起,真假难辨。

总之,改编后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达到了电影艺术的高度。执导者深刻理解了福尔斯的创作原则,在尊重原作品的自由品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戏中戏结构,把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通过不同的时空镜头同时展现给观众,引发观众反思。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注释:① [英]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

[1] 刘津津.对传统叙述人反思的不同策略――《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电影的对比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06).

[2] 邱琴.《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互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