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故事范例

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1

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艺术的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阅读体会,认识文章带来的情感因素,自觉的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

阅读教学;情感熏陶;创设与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自觉重视情感态度的正确引导,同时,它又指出应该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求教师要做到自然,“润物无声”。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自然大方、水到渠成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对情感熏陶进行创设,力求教学过程富有诗意,则情感导向将更精准。一般来说,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安排在教学的结尾阶段,让他们运用课文的语言或语言模式表达思想,结合生活体验进行交流,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画龙点睛

在写作时,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要有画龙点睛之笔,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染,进行艺术表现,能让读者产生柳暗花明、恍然大悟的境界。其实,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学生对课文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往往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在学生对这首词的词意较好把握之后,并没有继续往下教,而是一句问话,“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纳兰性德?”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他不回家要去打仗?”“为什么陪伴君王那么威风还想着故土呢?”等问题提了出来。这时,王老师没有解释,只是呈现了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菩萨蛮》中的两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不问自明。同时,王老师又是一问:“大家再想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谁还会问他呢?”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课堂出现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对话。学生纷纷设想自己是纳兰性德的亲人、朋友等等,“问夫”“问父”“问友”代替“问君”进行反复诵读,感情真挚。最后,再次朗读《长相思》,在词中让作者自己做出回答。于是,在这矛盾的内心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的初心———保家卫国。这时,那颗思乡爱国又儿女情长的内心浮现于眼前。[1]这样,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似乎也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情感历程。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很好的“点睛”,“龙”画得再形象,也是徒然的。一位教师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园子的美好,感受景物描写的精彩,似乎抓住了课文的特点。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即学生在关注园子中各种事物的自由自在,却没看到园子里的人,这就像一层薄纱挡在了学生们的眼前。[2]此时,教师如果及时捅破:在这园子里,为什么“我”的眼中,这些事物是那么的美好,而在平时,生活中的我们却常常忽视呢?这一问,就是“画龙点睛”,能让学生对景物描写重新认识,明白作者写作意图。可见,在教学中,运用“画龙点睛”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交集,产生审美效果,从而有所感悟。

二、对比引申

对比,就是对照比较,运用它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区别;引申,即由本义产生新的含义。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他们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比较弱,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学中运用对比引申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对比引申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例如,《螳螂捕蝉》一文。文本讲的是一位吴国少年劝谏的故事: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不听劝解,并扬言谁劝阻就处死谁。这位少年没有害怕,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成功的劝服了专横的吴王,化解了危机。在分析完课文内容后,要求学生评价吴国少年。学生都说吴国少年勇敢、机智、说真话等等。在这里,许多教师往往结束了课文的教学。笔者感觉就这样结束教学,学生对吴国少年的认知还不够深透。在课堂上,教师再举例对比:《皇帝的新装》的结尾,一个小孩说出了大人们不敢说的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骗局揭穿了,皇帝也出丑了。安徒生安排一个天真的孩子在最后说出真相,让他成为诚实的代表。请问:你们怎么评价这个小孩?学生回答说:这个小孩敢于说真话。于是,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要怎样说真话呢?是像那个小孩一样还是像吴国少年?这样,学生也进行了对比。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皇帝的新装》中的孩子讲真话,是因为年幼无知,是一种天真的童心所致。可以判断,文中的大人们曾经也有这童心,而后来丢失了这种本心,是因为他们有意识了。安徒生这样安排,是想告诉我们,在那种尔虞我诈的社会中,一个个充满童心的孩子最终变成骗子的悲哀。而吴国少年是为了国家利益,是明知有生命危险而置之不顾,大胆进谏,并且讲究方式方法,最终取得了成效,充满了智慧。相比之下,吴国少年的“说真话”更可贵,学生对其的敬佩之情也更深了。因此,通过对比引申,学生能把问题看的更加深入,有利于发散他们的思维,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指的是借题目做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教材不仅展现多彩生活,而且描绘了人生真谛,她告诉学生怎样做事,怎样做人,什么是生活。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资源,精准把握,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教会他们怎样去面对生活,并在他们的心灵中洒下美好的种子。在教学富有哲理的文章时,借题发挥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位教师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注意了对文本的借题发挥,让学生感悟品味,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内容简单,但表达的情感却十分真挚。特别是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无论是在写信还是赏花中都可感受到。怎样让学生体会父爱呢?这位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感受文本。在与学生讨论“给”永远比“拿”愉快时,教师设问:文中讲“栽花”“赏花”,这里怎么说是“给”与“拿”呢?学生不大明白。他出示名言:“人生的真谛,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接着教师借题发挥:“你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吗?你是怎样爱父母的呢?”学生开始回味父母的关爱,却很少说到自己给父母的爱。于是,教师追问:学了本文后,你将会怎么做呢?学生似乎明白了过来,有说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有说帮妈妈做家务;有说不向家长提过多的要求……最后,教师总结:爱是相互的,而给予远比接受幸福快乐![1]当然,借题发挥要从实际出发,看“题”与实际有无内在关联。这位教师正是看到现在很多学生处在“爱”中,却未知“真爱”,于是扣“题”发挥,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感受“爱”的真谛,让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吗?

总之,情感熏陶是语文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对文本的情感熏陶进行创设,学生才会沉浸其中,知识得到充实,心灵得到震撼,把语文的知识转化为高尚的情操,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吴晓珍 单位:霞浦县西关小学

参考文献: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探索

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要对接学生的学情,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效果和价值。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选文扣题模糊

群文阅读的主题非常重要,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围绕主题展开,选材时要先明确主题再选择文章。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几篇文章的简单叠加,只关注文章数量而忽视了文章质量,导致主题不突出甚至偏离主题,难以达到群文阅读的效果。

(二)课堂氛围缺失

群文阅读课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在课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需要一定的阅读量作基础。初中生课业相对比较紧张,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欠缺,这就导致群文阅读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三)教学缺乏深度

群文阅读丰富了阅读教学,然而部分教师对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认知存在偏差,只进行简单的比较阅读和信息整合,分析文章段落和中心思想,却忽略了文章之间的内在精神联系,导致群文阅读教学不够深入。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概念辨析

(一)群文阅读的特征

群文阅读教学通常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如果课文太多或者难度太大,可以适当延长至两个课时。群文阅读的构成必须有针对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完成多种学习任务。群文阅读的主题应该是开放和延展性的,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欲望。

(二)教学适用目的不同

群文阅读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这些文章的12•学术2022.7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教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节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词、造句、主题表达等。群文阅读的课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选择的,文章通常比较完整,保留了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技巧,可以在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课堂主导地位不同

群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语文教学千篇一律。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后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但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群文阅读教学需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四)教学评价角度不同群文阅读可以看成是一种“聊天”的方式,在没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主动设计和讨论话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策略帮助学生,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探索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文章,根据语境视角感悟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不同情境下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群文阅读的含义和教学理念

群文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集中阅读一组文章,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阅读教学通常是教师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通篇解释,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学生真正的阅读和思考时间非常少。而群文阅读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群文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真阅读,了解文章内容,与同学互动交流,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初中阶段的阅读学习非常重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群文阅读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保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被老师和同学“带偏”,不轻易否定自己的思考成果。通过问题引领成长,在解决阅读疑问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拆分整合教材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体裁众多,联系紧密,体现在中心思想和内容表达上。教师解读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与比较,根据阅读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按主题划分的,但是这种划分比较模糊,教师首先应该重新划分课文,理清课文之间的内部关系,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打通课内外学习壁垒

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教科书的容量有限,很多优秀的作品不可能完全展现。教材没有选入的内容通常由教师讲述完成,对学生来说很难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开展语境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语境中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有效衔接课内外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如教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从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选取了几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通过中心思想将几篇文章衔接起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此外,笔者还从另外一个角度为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如收集其他作者创作的几篇有趣的童年故事文章,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比较不同作者文章,总结归纳其中的异同,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水平。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专题

课外阅读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外阅读在促进语文知识理解中的作用,关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首先,教师可以每周为学生安排一个课外阅读主题,并为学生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其次,教师可以根据阅读主题和任务,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阅读内容,并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如教学课文《背影》时,笔者在分析课文内容后,给学生安排了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找一些描写家庭亲情的文章阅读,并谈论阅读感受。让学生谈论他们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或者阅读不同作者的文章后学到了什么写作技巧。

(四)巧妙设计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效率。群文阅读的出发点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再根据文章内容延伸阅读几篇文章,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可以对应阅读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应针对学生设计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如在教学课文《海燕》时,笔者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明白文中描写了海燕的坚强性格,理解勇敢地“飞翔”而不怕风雨的意义。其次选择了几个中心思想相近的文章,让学生思考不同的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组内容相关的文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启发。此外,笔者给学生推荐了高尔基的三部曲,让学生了解高尔基坎坷的一生,感受高尔基深厚的文学功底,用高尔基的文章激励学生,要像闪电般的高傲的海燕一样勇往直前,在暴风雨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五)创新教学模式

在群文阅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和步骤设计。群文阅读教学会产生大量的阅读需求,教师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聆听讲座,缩短学生阅读时间,减少信息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鼓励学生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和问答的方式学习,这种方式会使学生感受到群文阅读的乐趣,感受到文章的内涵。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和发现问题,建议学生从各个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五、结语

总之,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初中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还要打好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口语基础,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丽.浅谈初中语文中的群文阅读[J].学周刊,2018(15).

[2]蔡怡然.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3]蒲峻.让群文阅读伴着课文教学起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实施策略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6(32).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3

流动儿童的家境一般都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和他们交流,所以他们习惯了在沉默中用眼睛去看,而不愿动口去说。又由于这些流动儿童多是讲方言或是带有口音的普通话,他们不爱在课堂上发言。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眼、耳、口、手并用,才能事半功倍,不开口说就不能提出问题,就不易和小朋友们交流合作。鉴于此,我们从不同方面入手去改掉幼儿闭口不言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耐心当好翻译,把孩子想说的话用标准的普通话帮他们大声讲出来;其次,让这些流动儿童多与城市儿童相接触,城市儿童正确的发音会慢慢影响到他们的读音;最后,教师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一旦他们有发言欲望时,及时提问,耐心倾听,及时配合补充。慢慢地孩子们就会适应这样的氛围,会大胆地参与到课堂发言中。为了鼓励流动儿童的发言,还要多创造机会。如击鼓传花说故事时特意在他们那儿停留一下。多组织排序发言,让他们先是硬着头皮说,说习惯了也就不再害怕了。在年终的奖状设置中,可专门设言“课堂踊跃发言奖”,给那些有进步的流动幼儿以激励。

二、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由于流动儿童在家中的学习环境不利,他们不可能要工作劳碌的父母一直陪伴他们学习,所以他们一定要从小养成自我约束做作业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要从小养成,从幼儿园时期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由于幼儿园教学中很少有纸质作业,所以幼儿的作业习惯的培养重在培养一种意识,一种老师让做的事情我要做到、我要做好的思想意识。例如,我们在活动中学习了寻找春天的内容,我给小朋友们留的作业是寻找生活中的春天。我在布置作业时,特别提醒那些流动儿童,看看早上出门的妈妈是不是穿得比冬天薄了,看看劳动中的父母是不是因为天气暖和累得出汗多了,看看老家的奶奶是不是把春天的衣服给你们捎来了等明天上课跟老师讲一讲。这些有特色的提示是专门针对那些流动儿童的,让他们做作业时有内容可找,并记得去做。又如在布置手工作业时,不要限制原材料,流动儿童的家境不好,他们的好多材料来源虽然不是买的,但是很有创意,老师一定要鼓励那种变废为宝的手工作业,让他们保持做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4

作文不要过分虚构,虚构是精神空心化的罪魁祸首,要从生活来,才能感人肺腑。一次一个家长给我讲了一件事,说是她9岁孩子没跟她打招呼就从她包里拿了100块钱,本想发火,后来忍住了,只是说了孩子几句。不想,今天早上起来时发现床头有100元钱,毫无疑问是孩子还回来的,请问她该奖励孩子还是装作不知道,就这样不了了之呢?学生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们的想法是什么呢?不妨让家长参与进来各抒己见。一位家长说:这可了不得,得严加管理。一位家长说:在小孩子的专门抽屉里放一部分钱,可随意支取,没有了接着放,加以讲一些节俭类的美德故事和以身作则。一位家长说,放开手脚好,我家的孩子现在住宿,独立支配钱。结果非常节俭,认真对待钱财,毫不浪费。

我们就这件事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作文和生活结合,因为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是内涵丰富的人,是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所以,教育必须坚决地拒绝“圈养”,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世界接受更丰富的教育,这样的作文和生活响应,内容鲜活,也有启发意义。

二、多阅读启人心智的书籍,写作中多刻画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语感强化训练,比如每天诵读和复述一定量的名著,强化一个月后,再每天做一题考试阅读题,这样再一个月。读后感可以尝试着写,学会概括,可以先从要素串联、段意串联、中心句等方面入手。至于细节,低年级的学生难理解赏析,还是侧重于背诵名篇,争取掌握大量的词句。

高年级的学生,要把以前写得好的作文挑选出来,进行精心修改,从家庭、社会、校园等各方面去准备,这样会比较现实,贴近生活,从修改作文入手,进步会比较快。写作中,把绘景和写人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过程繁简适宜,在不知不觉中把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交代完毕,没有雕琢的痕迹。

三、鼓励家长给学生创造氛围

鲁迅曾说:“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的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阅读爱好,形成自己的家庭文化。写作,有氛围才行。大诗人庾信说,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一个人家里是这种环境,我不信孩子不弹琴、不读书,当然,首先要做家长的工作,向他们说明陶冶的重要性。

四、总结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5

近三十年来,在多样多元的文化背景和自由开放的社会形势之下,俄罗斯文学汉译在译介选题、译介趋势、译介版本、译介方式、译介主体以及翻译理念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丰硕而系统的成就,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点,为中俄文学交流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译介选题多样化

随着政治因素对文学译介干预的逐渐减少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思想解放,俄罗斯文学翻译在选题内容上愈加开放,愈加自由,愈加多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先锋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不同艺术手法、不同表现方式的文学作品先后被译介到中国文坛,并在相当范围内产生不小的影响。

1980年代,先前被视为“修正主义文学”的当代俄罗斯文学,重又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恰科夫斯基、斯塔德纽克、邦达列夫、贝科夫、巴克拉诺夫、瓦西里耶夫、阿斯塔菲耶夫、加姆扎托夫、拉斯普京、别洛夫、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叶甫图申科、艾特玛托夫、阿尔布卓夫、罗佐夫、舒克申、万比洛夫等作家,以及过去受冷落、边缘化、被批判、被打击的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左琴科、巴别尔等作家作品,先后被译介过来,甚至出现了多个不同版本。八九十年代,最受中国读者欢迎、对中国作家创作有重要影响的作家是吉尔吉斯斯坦的艾特玛托夫,他与海明威、马尔克斯、卡夫卡被认为新时期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四位外国作家之一。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开本《艾特玛托夫小说集》(上、下册)收录作家早中期的主要作品,其后期代表作《一日长于百年》也于1990年代译介成汉语。这一时期,文学译介对象较多集中于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在近万种俄罗斯文学译作中,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约占六七成。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已大多译介为汉语,当代俄罗斯文学则相对陌生令人好奇;其二,同时代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和作家的创作体验,对封闭国门多时的国人具有相当吸引力;其三,苏联当代文学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民族健康心态的追寻,对杂色生活底蕴的开掘,对改革趋势的深刻揭示,对当代人性的多侧面描摹,契合着彼时彼刻中国文学的精神内核和社会历史的时代话语。

19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南北联手,合作“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工作,其中俄罗斯文学名著占据很大比例。为了弥补丛书下限过早(截至一战)的不足,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袂,编辑出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其中包括不少苏联文学作品。自198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佳作选”小型本丛书,其中第一辑包括《黑桃皇后》、《舞会之后》和《圣诞树与婚礼》。此外,上海译文出版社还单独编辑出版了《苏联文学丛书》、《外国文艺丛书》,其中既有苏联当代文学,又有俄国古典作品,诸如十七卷《托尔斯泰文集》、十二卷《契诃夫文集》、十卷《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四卷《莱蒙托夫文集》、五卷《冈察洛夫文集》、五卷《涅克拉索夫文集》、八卷《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值得关注的是,在出版二十卷《高尔基文集》之外,因政治原因而长期遮蔽的《不合时宜的思想》一书也被译介到中国:1998年,朱希渝翻译的该书中译单行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2010年,余一中和董晓复译的单行本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既让人看到高尔基对文化建设的高瞻远瞩,也让人触摸到高尔基多样而鲜活的形象。这种大规模译介现象和出版行为,对于中国读者补充因1960年代中后期中俄文学交流阻滞造成的封闭无疑大有裨益,充分表现出中国知识界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俄罗斯文学的一贯重视。不过,不加选择地译介二三流作家作品,而置经典作家于不顾,会造成翻译成本的低下和翻译成果的浪费,不利于中国俄罗斯文学翻译的整体发展。

(二)译介趋势丛书化

就整体而言,近三十年来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出版,呈现出比较突出的从书化和规模化的趋势,表现出比较明显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俄罗斯文学各个时期、各种流派、不同思潮、各类风格、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作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及时的翻译。在各种单行本大量出版的同时,翻译文学丛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有关研究者统计,自1978年至20世纪末的二十余年间,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类翻译文学丛书近二百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的综合性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由翻译名家主译,注重翻译质量,颇具学术性和权威性。该丛书从1980年代初即以陆续出版,到2000年已出版作品逾百余种,其中大多数作品均是长销书和畅销书,在读者界享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和极高的文学声望。上海译文出版社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着眼于20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学成就,系统地翻译出版了多种名家名作和新人新作,极大促进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发展的了解和文学创作技巧的借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以小开本典雅装桢的形式,陆续推出18—20世纪世界各国文学名家名作译本几十种。译林出版社的《译林世界名著》系列丛书,专门组织翻译家对多种世界文学名著进行复译,以较高的译文质量受到读者的普遍认同和青睐。译林出版社的《当代外国流行小说名著丛书》紧跟世界文坛,翻译推出了一系列雅俗共赏、畅销卖座的作品;该社推出的《世界英雄史诗译丛》首译和新译十几种世界各古老民族的英雄史诗,《伊格尔远征记》即是其中之一,不仅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学审美价值,而且包含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除以上几类综合性的翻译文学丛书之外,还有从不同角度选编翻译的各类翻译文学丛书,其中俄罗斯文学几乎都是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比如从获奖文学角度编辑翻译的《获诺贝尔奖作家丛书》(漓江出版社)、《世界著名文学奖获得者文库》(工人出版社)等;从文体角度出发出版的翻译文学丛书,诸如《世界神话珍藏文库》(北岳文艺出版社)、《诗苑译丛》(湖南文艺出版社)、《域外诗丛》(漓江出版社)、《外国名家散文丛书》(百花文艺出版社)、《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十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外还有囊括所有文学体裁和文学主体的翻译丛书,诸如《外国畅销小说译丛》、《海外名家诗丛》、《二十世纪外国大诗人丛书》、《世界民间故事丛书》、《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散文译丛》、《外国游记书丛》、《世界五大洲寓言精选文库》、《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世界神话童话传奇系列》、《二十世纪著名随笔译丛》等。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文学包含着众多类别,其中均涉及俄罗斯文学的译介。从文学类别角度出发编译的翻译文学丛书,有《世界长篇小说经典书系》、《外国古典长篇小说选粹》、《外国中篇小说丛书》、《世界短篇小说精华》等;从国别和地区出发编辑成册的翻译文学丛书,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俄国短篇小说选》、《苏联短篇小说选》,以及《英国/法国/德语国家/日本/东方短篇小说选》等;从地域和国别的角度出版的翻译文学丛书,有作家出版社的《白银时代丛书》等;从性别角度出发编译的翻译文学丛书,有外国女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丛书《蓝袜子丛书》(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等;从主题、题材等类型学角度出发编译的翻译文学丛书,有《当代外国新潮小说分类精选书系》(14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译介版本复译化

近三十年来,以世界经典名著为核心的俄罗斯文学,大多出现了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新译本,由此形成译介版本复译化和多样化现象。诸如汝龙的翻译的《复活》,刘辽逸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力岗、查良铮翻译的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均是译者不断修订、重新打磨的佳作。这些久经磨砺的译介佳作,在提升译作质量、忠实原文的同时,也体现出译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与此同时,有相当数量相似度较高的文学译本,先后出现在20—21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译介中。仅以2005年俄罗斯小说为例,《复活》有三个版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四个版本,《童年》有六个版本,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原有版本的重印。这种大规模的复译现象,不仅存在于俄罗斯文学译介中,而是存在于整个翻译文学的共有现象:“大规模、大范围的复译现象,成为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之一。其中的是非功过,也引起了读者界的关注和文学翻译界的热烈讨论。”如何理性而客观地评价文学复译现象,无疑是值得密切关注和学理深思的。

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状况,文学经典的复译行为并非没有合法性和裨益。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德里达曾经指出:“即便最忠实原作的翻译也是无限地远离原著、无限地区别于原著的。……翻译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化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可以说,翻译是原作在另一个时空中的延伸、衍生和复活,充分体现出跨文化的对话精髓和文学阐释的可能限度。也有学者指出,与时俱进传达时代精神的优秀复译作品,既是一种合法的文学经典的当下阐释和文化建构,也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积累和传承行为。与此同时,诚如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所言,“说诠释(‘衍义’的基本特征)潜在地是无限的并不意味着诠释没有一个客观的对象,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像水流一样毫无约束地任意‘蔓延’”。对任何文本的诠释和建构都有一个相对性和有限性,不能超出文本界定的大致范围;否则,过度诠释将导致解读的无限性和建构的任意性,从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走向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应该承认,大量彼此雷同的译本的推出和传播,会导致文学译本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正的精品名译会身处迷雾,被莠草遮盖,由此既使作品感染力大打折扣,也部分使翻译者蒙羞受辱。俄罗斯文学名著大量复译版本的不断出现,使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出现一种非理性的繁荣景象。虽然众多复译版本中不乏优秀之作,但复制粘贴式粗制滥造的复译作品却会降低读者的阅读期待。这将不仅扰乱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的整体事业,而且会破坏文学的译介生态,侵害翻译家的合法权益,其原因与出版社或书商们的利益追逐、图书出版市场利益的分化组合和译者的利益诉求等方面不无一定关联。

(四)译介方式系统化

伴随俄罗斯文学译介在数量上提升和质量上的深入,在共时性的拓展和历时性的跟踪,近三十年来,俄罗斯文学名家名作的翻译逐渐从单行本扩展到选集或全集,从小说和诗歌延伸到书信和随笔,从文学作品拓展至理论著述,由此形成逐渐系统化的总体特色。

近三十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口碑良好的出版社团,在俄罗斯文学译介系统化方面成就卓著,功不可没。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普希金全集》(十卷)、《果戈理选集》(三卷)、《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七卷)、《屠格涅夫选集》(十三卷)、《托尔斯泰文集》(十七卷)、《高尔基文集》(二十卷)、《肖洛霍夫文集》(八卷)、《纳博科夫小说全集》等系列化作品,读者界反映良好。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推出《普希金文集》、《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托尔斯泰文集》、《契诃夫小说全集》等重要作品,备受读者好评。河北教育出版社在1990年代先后推出“世界文豪书系”,其中包括《普希金全集》、《莱蒙托夫全集》、《屠格涅夫全集》等系列,该系列丛书规模宏大、制作精良、装桢精美,可谓填补了中国新时期翻译文学中的不少空白。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普希金全集》,译林出版社完成《法捷耶夫文集》等作品,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读者界中也有着相当的影响。

可以说,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俄罗斯名家汉译全/选集的相继推出和不断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价值。就译介传播而言,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更加理性而客观,愈加审慎而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步入一个总结阶段;就文学研究而言,这种系统化的文学译介,既包蕴着高度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学理意识,也为学理研究和学术承传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就译介主体而言,丛书化的文学译介体现出不同与俄罗斯学界的中国立场和民族特色,即不仅重视人文精神建构,密切关注域外经典文学,而且紧跟社会时代脉搏,服务中国文学发展。

(五)译介主体专业化

伴随译介事业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翻译家译文集或论文集陆续出版问世,既显示出社会和文化界对翻译家工作的肯定和认同,对译者文学和学术地位的重视与褒扬,也凸显出译者作为译介主体的专业化、自觉化和学理化。

《瞿秋白译文集》、《巴金译文集》、《汝龙译文集》、《戈宝权译文集》、《卞之琳译文集》、《曹靖华译文集》等俄罗斯文学翻译大家的文集,纷纷编辑出版问世,成为1990年代翻译文学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如此,在大量翻译的基础上展开的学术研究也陆续展开,显示出学术热情和学术理性的结合。此一时期,姜椿芳、曹靖华、戈宝权、叶水夫等中国俄罗斯文学译研事业的奠基人仍在笔耕不辍,留苏一代学者重归岗位,将一腔热情倾注到文学译研之中,新一代学人相继踏入学术研究行列,三代学人构成近三十年中国俄罗斯文学译研主体。全国性的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建立起来,各种专题的研讨会不断举行。由此,学者队伍的形成、学术组织的成立、学术刊物的创刊等各种因素,共同促成了世纪之交中国俄罗斯文学翻译和研究事业空前繁荣的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纷纷面世,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翻译和研究不平衡的局面已然得到基本扭转,一如著名学者陈建华教授所言:“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领域明显拓展。这一时期所取得成果既展现在数量上(在数量上已超过了以往全部成果的综合),也表现在质量上(研究的视角、角度、方法和规模都有了明显的突破)。这些成果或全面剖析苏联文学思潮,或以文化为大背景来研究俄国文学,或从新的角度切入重新考察经典作家,或认真探讨‘白银时代’文学,或特别关注苏联解体后的俄国文学,或系统梳理中俄文学关系的发展历程,或深入评述巴赫金等思想家的文化理论,或多方位思考俄国文学史问题……”从吴元迈、薛君智、倪蕊琴到任光宣、吴泽霖、刘文飞等众多学者的系列著作,基于大量文献史料,从各种学术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呈现出俄罗斯文学意涵的复杂性和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引起俄罗斯文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共同关注。这些体大精深而旁征博引的学术著述,不仅让读者看到俄罗斯文学不同于其他欧洲文学的特质,挖掘出令世人深感陌生而震惊的问题,而且引发俄罗斯文学何以深刻影响、如何影响20世纪中国等诸多重大问题。

(六)译介理念滞后化

较之文学翻译的空前繁荣和一派大好形势,翻译技巧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文学理论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呈现出译介理念滞后化特征。虽然戈宝权、曹靖华、草婴、高莽等名家的翻译体验、文化随笔和译介随感先后问世,但成体系、有规模、有特色的论述译介理念的著述却较为鲜见。进入1980年代后,《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和《翻译研究论文集》(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等数种论文集先后出版,对已有的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和整理,并为此后翻译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基本资料。《翻译通讯》(前身为《翻译通报》)于1979年的复刊,在1986年更名为《中国翻译》后,学术自觉性和学理深度性逐渐增强,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许钧主编的《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对俄、法、英、美、德等国的翻译理论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评介,极大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翻译文学理论探讨的深入和广度。此外,郑海凌和黄忠廉探讨文学翻译和翻译机制的系列力作,诸如《文学翻译学》、《译理浅说》、《翻译变体研究》、《变异理论》、《翻译方法论》等著述,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当代俄罗斯文学译介理念的不足。

结语与展望

概而言之,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俄罗斯文学译介取得丰硕的成就和经验,表现出多元化和复调性的总体态势。在译介选题上,近三十年俄罗斯文学译介不仅涉及古典、现代、当代、当下的俄罗斯文学,而且兼顾主流文学、域外文学、边缘文学、白银时代、回归文学等多种文学层次,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在译介趋势上,近三十年中国的俄罗斯文学译介对象几乎遍及各个时期、各种流派、不同思潮、各类风格、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作品,呈现出规模化和从书化的趋势;在译介版本上,在日趋自由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俄罗斯文学经典名著出现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汉译版本,形成典型的文学复译现象,引起不同的翻译评价和文化交流的争议;在译介方式上,在市场化和学理化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出版界先后推出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的选集或全集,形成比较典型的译介系统化特点;在译介主体上,诸多翻译名家的译文集、心得随笔的陆续出版问世,彰显着社会对译者的翻译水平和学术地位的重视与褒扬,表现出翻译主体的专业化特色;在译介理念上,较之文学译介的繁盛,翻译技巧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文学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6

如果名誉是鲜花,那么诚信就是绿叶;如果名誉是大树,那么诚信就是沃土。年轻、财富、学识、友谊,毫无疑问都是人生的资本,但这些都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资本是诚信。诚信是一种彼此的约定,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心灵契约。尽管它无体无形,但却比任何法律条文更具震撼力和约束力。

我国宋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而有关“诚信”的名言警语则灿若繁星,荡人心脾:“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孔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司马光《资治通鉴》)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王通《中说•周公》)“诚实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高尔基)“诚信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和善与神一样。”(毕达哥拉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在广漠的思想田野上,一诺千金、诚信天下等观念大放异彩。“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失信就是失败”(左拉)“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潘序伦)

古今中外,无数雅士名人对“诚信”还有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论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关汉卿《独赴单刀会》)“受人之托,终人之事。”(高则诚《琵琶记》)“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文学史上,有许多流芳百世、闻名千古的成功者,都是以“诚信”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人们的永久尊重。曾子杀彘折射出“一诺千金”的思想光辉;廉颇负荆请罪,显示了知错能改、襟怀坦荡的大将风范;刘备三顾茅庐,表现出了渴求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诚意和决心;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充分体现了坦诚相见的巨大价值和伟大意义;魏征直谏李世民、的诤友仇鳌等故事,则形象而深刻地诠释了“诤友”的真诚和无畏。

二、结语

在生活中,珍惜名誉,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绝不能容下半粒尘沙;坚守诚信,我们更要像双手呵护风中的火苗,决不能有半点懈怠或闪失。失去诚信,名誉之花就会很快萎靡凋零,生命之树就会很快干瘦枯萎。只有珍惜名誉,坚守诚信,我们的人生才会春意盎然,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我们的世界才会和谐美好。也只有如此,我们的未来才会神奇美妙,风景独好,才会诱人憧憬,催人神往。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7

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一试:

(一)故事激趣

农村学生脑海藏书量没有城市孩子脑海藏书量丰富,因此,以生动的故事或是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极能唤起农村学生的注意。例如教读《热爱生命》,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一人流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节选的《热爱生命》。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很乐意去学习的。

(二)疑问诱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沙漠是奇妙的,知道她也会说话吗?想知道她都说了些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优化“正课”过程——控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调控“正课”课堂:

(一)优化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再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然后再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这样,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了“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二)优化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像作文中,一个好标题,一个好词语,一处好的引用等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形象激趣——融境

(一)以画激趣

用欣赏图画和自己画图的方式可以调动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林中小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这种“以画激趣”的方法,让几个“不会又不敢”的学生当众随着作者的游览路线“作画”,用琅琅入口的阅读点拔帮助学生完成了一幅“林中小溪图”,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读懂了“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

(二)媒体激趣

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可用多媒体展现气势拼搏奋斗的海燕、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海燕的无畏、拼搏。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可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威尼斯,亲眼目睹“开门见水”的威尼斯美景和别具一格的独孔拱桥、公朵拉、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的各种图片。在多媒体创设中,学生对课文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消除了对文章的陌生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演讲激趣

通过演讲课本剧和小品等方式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讲《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时,根据课文内容编成小剧本,指定几名学生上课时演讲,一下子活跃了气氛,进而又结合表演的情景分析文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如《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等课文,都可以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示课文情节。讲《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把他设计成小品让几个学生演,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及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重要。

高尔基的故事范文8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营造读书氛围

在我们中小城市,班容量很大,一个班70多名学生,单靠教师的力量,提高全体学生课外阅读水平,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用好家长资源,家校联手,共抓齐管。1.召开专题家长会,转变家长观念。家长会上根据学校安排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明白开展读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我通过ppt课件给家长做专题讲座,传达一些先进的理念。如:让孩子学好语文的方法,不是去参加补习班,也不是做练习题,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史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不一定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但一定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另外,我还邀请课外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家长发言,交流经验,从而带动整体的发展。2.开展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为了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我们班开展了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请家长真正读进去,并真诚地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认真地与孩子就作品中的某些问题、某个人物、某个情节进行讨论。3.引导家长参与评价,督促孩子按计划阅读。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开学初家长会上,我下发了“经典诵读闯关卡”和“课外阅读储蓄卡”。告诉家长使用方法:每个学生根据读书计划进行个人闯关,背诵一篇就在自己的诵读卡上做好记录,阅读一本课外书就在阅读储蓄卡上做好记录。家长严格要求孩子,及时签字,督促孩子完成阅读计划。另外,我会利用阅读课,定期组织学生展示读书卡,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获得读书的兴趣和动力。

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加强学生阅读的深度

1.阅读前激发兴趣。在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拿出《城南旧事》,深情地对同学们说“:这本书里,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连长大的机会都没有,大家想读读她的故事吗?用短短的几分钟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2.阅读中教给方法。由于整本书很长,我指导学生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进度表,每天读几页,多长时间读完整本书。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督促,从而坚持把一本书读完。另外,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读书,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边读边思。读短篇文章时,我会借鉴李怀源老师的方法给学生具体指导。如:读童话、寓言时,侧重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读诗歌,则重点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情境,读出像音乐一样美妙的声音;读科普读物,注意其应用价值和一些数据理论。3.阅读后聊书、推荐好书。学生读完整本书,我会利用阅读课,与学生一起聊书。比如读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生会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妞儿是秀珍的孩子吗?她们是怎样死的?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我会要求他们再次认真阅读书本,在文中找到相关证据。聊书的过程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了给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我利用阅读课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学生推荐好书时,先说清楚推荐什么书,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再说读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后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注重课内阅读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通过听、说、读、写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加深学生文化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简介:张丽,1994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第七届小学语文教学能手,2012年被评为山西省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