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6篇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大部分是每年都要学习的,等于是温故而知新吧。让我感悟最深的还是《以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人》,因为这一点,跟我内心深处的观点一致,也跟我平时教育教学的实践相差无几。

很久以前,读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就被里面的意境感染,因为喜欢,就经常读,一直读到熟记于心。最喜欢诗里的第一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最向往诗里的第四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欣赏,我还学着诗里的语气,自己写了一首诗。

面对学生,微笑如花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从今天起,关心学生的冷暖和苦乐

我有一颗爱心,面对学生,微笑如花

从今天起,和每一个学生交流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学生

给每一道难题每一张图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

同学们,我为你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愿你做一个幸福的孩子

我只愿面对学生,微笑如花

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走进课堂,看着学生认真思考,听着学生琅琅读书声,那是一种幸福。走进课堂,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的长处得到发挥,让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层次的进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也是一种幸福。走进课堂,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一点一点积累知识,勇于探索,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教育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那还是一种幸福。

在教育教学中,爱是不变的主题,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簇缤纷。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是一个幸福的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听了张金生老师的精辟讲座之后,深受启发,课改不仅仅单从一个大的方向上改进,更要具体到课堂上去,这才是一线体育教师下功夫去做的。根据我校实际总结以下几点:

1.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五大领域为目标的模块教学方案,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多种体育项目,培养健康体育三维观。

新课程改革只给出了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要达成的学生水平目标,并没有切实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各个地方的学校教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地域特征切合实际的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或者常规教学内容,只要能够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指导方向紧扣五大领域目标,课程内容积极健康都应该成为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2. 模块教学系统化。

在制定模块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考虑技术掌握的系统性,不能今天教一个内容,明天再教其他内容,想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学生们都学了,结果什么都没有掌握。所以说,不管是一个模块计划,还是高中阶段整体模块计划,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过程。

3. 以教材为依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开展特色体育。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策略,与时具进;优化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延伸多种运动能力;组织方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耳目一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性,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和成功后的自信感。

4. 加强教师基本功学习,课堂上树立人格魅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培训 教师发展 实践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的数学教学改革正在蓬勃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效果和成败如何,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一直是“教材”的使用者和“课程”的实践者,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学业评价等,都直接影响新课程实验的开展及效果。新课程改革不仅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我们的教研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应具有适应现代教育特点的全面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积极进取,主动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我们觉得要把教师的在职学习培训看作教师的一项义务,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培训活动,加强对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研究,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成长,促使数学教师在新课程下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让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轮流进行离职培训不现实,因此,在职培训才是符合教师实际可行的方案。我们认为教学培训是在职培训有效方式,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我们研究的目标是:

1.通过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进一步研读《课程标准》,使数学教师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构建优化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培训学习,使教师学到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积极运用新的成果,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通过培训,树立数学教师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提高教师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学习意识、发展潜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促进数学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成长。

4.建设校本教研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也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通过培训,构建教研网络,营造校本教研培训的氛围,加强教师的教研课题的研究,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教学培训是专家的教育理论引领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的纽带和结合点,以教学培训为载体,以主题教研活动为形式,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研工作方式,加强对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数学教师渴望有效的学习培训。根据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教学培训以“在实践中培训、在研讨中反思、在困惑中学习、在感悟中探索”为研究的基本思路。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发展性。

为了尽快适应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明确教研工作目标,把对全体教师的培训贯穿始终,在课改实验开始后,我们加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训的研究,我们研究的具体思路是:

1.在实践中培训

一线教师都处在教学第一线,是课改中的主力军。为了解决好工学矛盾,我们坚持在实践中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重点帮助解决课改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实施课程改革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活动”、“怎样迈好课改的第一步”,一时间成为实验教师讨论最多的话题,也是他们最感困惑的问题。我们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研的着眼点,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研的切入点,把提倡教师改革创新作为教研工作的生长点。

2.在研讨中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问题,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肯定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惑。针对新课改中这一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在研讨中反思的互动式教研,让他们在和同事的合作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交流、实践、探索和反思中得到成长。

我们以“研究课”、“教师论坛”等活动为载体,为教师提供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交流,使他们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在困惑中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问题与困惑将会不断产生,我们要积极面对,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回归理论、对比分析。针对问题与困惑,组织实验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解读,学习特级教师张淼名师谈教学中的《对数学备课的几点认识》,通过举行《以课改实验中遇到问题》、《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好教师》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使实验教师在学习中理解新课程,解决新问题。

4.在领悟中探索

新课程重要特征之一是将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从人的素质要求出发设置相应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独立分科教学产生的问题,即所谓的学科本位问题,提倡课程的整合性,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为进行多学科交流建立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其次课程的综合性提出学科交融的需要,学习方式的转变也需要学科间交融。

四、研究的方法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尽快适应现代教育和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需要,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在新课程下对数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对教学培训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性地开展了下列培训活动。

1.分类培训

根据有关资料,对一个数学教师成长进行全程研究后表明,一个数学教师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和创新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才会走向成熟和成功。在不同的阶段要对数学教师进行不同的培训,以满足不同起点的培训对象的要求。

适应期的培训对象是新教师的培训,是一名新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过程,要使新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要让他们做到“四会”:一会分析了解学生,二会设计教学方案,三会实施教学策略,四会教育管理学生。新教师刚刚开始从教生涯,要对他们强化数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帮助他们学会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帮助他们熟悉和了解学生,做到了解学生学习意向、体察学生学习情绪、诊断学生学习障碍、做出全面科学评价。在编写教案时,要指导新教师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分开设计,这样才能避免只从教师出发和课本出发的现象,做到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者为中心,使数学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还要对他们进行例题选择与分析、解题策略、学会自制教具、组织数学竞赛、开展数学活动课的训练等,提高新教师的基本施教能力,打好他们的教学基础。

具体方法:通过举行师徒结对的形式,以名师引领,积极开展帮教活动,以《新教师教学论坛》、《新教师汇教活动》、《新教师说课比赛》、《名师谈备课》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对新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的培训,并对新教师进行“过三关”和学年的考核工作。

发展期的培训对象是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是一名合格教师成为骨干教师的过程,以使一名数学教师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这时要拓展他们的知识背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构自身经验系统,形成指导他人的能力。一名骨干教师在学校工作中要发挥双重作用:一是要模范地完成所任班级的教学任务,二是要承担指导他人教学的培训任务。一名数学教师要完成这双重任务,就要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总结自身积累的教育实践经验,并能有分析地吸纳他人的教育经验,从而建构自身的教育经验系统,以便能很好地指导其他青年教师的成长,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做到可持续发展。

具体方法:通过举办《初中数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形式,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来研修班授课,给数学教师传授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原理。联系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运用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原理对案例进行剖析,从理论上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培训,以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原理为引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比武》、《优秀课展示活动》、《初中数学专业知识测试》、《外出考察学习》等,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促进骨干教师在市级、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创新期培养对象是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是一名省级、绍兴市级名优教师培养的过程。这要使每一名数学骨干教师努力做到以研立教、追求卓越,在创新期阶段要使骨干教师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教育理念以及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能够传播先进的教育经验,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具体的方法:结合嵊州市教体局对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的考核细则为具体内容,加强对名师培养的力度,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同时积极创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智,宣传自己的业绩,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有效促进他们更上一层楼。如:《送教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名优教师培养对象送教下乡活动,为山区和薄弱学校传播教改信息,同时也使名师培养对象的教学实践得到锻炼;《专题辅导活动》由名优教师培养对象承担专题讲座和学科培训任务,负责教材分析讲学和说课、上课展示;《成果汇报活动》每学年,举行名优教师培养对象成果汇报活动,展示他们的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成果,提高名师培养对象的自身专业水平,又促进了我市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2.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为区别于教育行政部门、进修学校、教科研、电教等培训机构实施的专业培训活动而提出的,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区、县培训机构的组织与指导下,以学校为培训基地,由校长计划、实施的对本校教师进行的培训与训练的活动,它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校本培训的价值是可以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减少“工学”矛盾;可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上面讲的适应期、发展期等的分期培训只有在校本培训过程中才能实行,因为只有学校最了解教师的实际发展水平,校本培训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校本培训内容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需求,因而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高。

数学教师的校本教师培训一方面参加学校组织的面向各科的教师培训,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教研组活动来进行,在继续加强教研组活动中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工作的基础上,要充实丰富教研组的活动内容,要将教育科研引入教研组工作之中,这是提高处于发展期和创新期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组织数学教师开展实证研究,例如马寅初中学数学教研组的“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究”,教研课题很切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学实际,深受教师欢迎。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往往只有形式而忽略了实质。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实验中课堂教学出现的几种典型现象的透视,为解决这问题,可以引导教师学会做个案分析,深入分析各种典型现象形成的原因,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不断总结、反思,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加强合作方法指导,善于把握合作时机,进行有效合作。

五、存在问题和反思

通过两年的教学培训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深感新课程下对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必要性。面对我市初中数学教师的现状和新课程下对数学教师的新的要求,我们觉得对数学教师在新课程下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师自觉吸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必须要求数学教师加大对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的积累力度,自觉养成多看书、勤积累、常反思、求发展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培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认为还可以而且也应该做得更好。从客观环境来说,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的机遇,一部分教师陪伴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已逐渐成长为一名素质全面、有发展潜能、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发展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和自身素质的影响,没有完全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而影响课改的进展,如少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存旧、课改意识淡薄、作业多、考试难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加强研究,真正使我市的初中数学教师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育洪编著.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作者简介]罗世明(1961- ),男,广西合浦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广西 南宁 530021)黄燕春(1985-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广西 南宁 53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10月~2014年4月广西教育厅教改工程一般项目A类课题“广西高职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0JG18)和2010年10月~2014年11月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子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010LY6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91-02

从新课标的推广到实施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课程设置也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既与新课标本身不完善有关,也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密切相关。新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内涵,从新的教育观念出发,积极参与,推动改革。为了使体育教师能适应目前的教学改革,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加强继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这对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体育课的课程改革特点和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1.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一是注重提高学生身体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 2003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实施,并转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框架,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纲要》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体现了以健康为本的主导思想,明确了以提高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难发现,“健康第一”是《纲要》的核心和灵魂,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是目标。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使传授运动技术向健康教育化、终身化转变,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二是建立全新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从《纲要》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课程结构方面的变化,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竞赛进行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加强合作交流,紧密联系。要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因此,可以看出新课改在课程结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实行开放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课程类型多样化;课堂容量增大;康复保健课的对象扩大。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可将竞技性的体育内容与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生活体育及保健体育等内容融为一体,使高校体育课程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可选择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更应该强调注重心理感受和追求心理健康,更加强调利用体育学科人际关系密切开放的特性,强调通过体育教学课程加强学生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向趣味性、实用性方向转化。如何构建全新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要将教学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践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表现得更加符合我国体育教学的特色。

三是体育教学观念与策略的转变。《纲要》的实施,给高校体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学习更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与更新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地学。推广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既重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既整体规划,又因材施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及时全面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动态,调整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组织和指导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等,从而有效地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第一,新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复合型的体育教师。《纲要》提出要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项目类型的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有比较强的独立完成各种体育项目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业余训练能力和组织交流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必须能够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体育交流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助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不仅传授运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同时教师在完成素质教育任务时,也要求有较高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注重知识更新,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努力做到肌体、心理健康,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的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纲要》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第三,体育教师应具备积极实践、敢于创新、认真务实的态度。开展体育科研活动是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一项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研究,可以使教师获得更多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拓宽、加深、更新体育知识理念,吸收新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体育专业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大纲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勇于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能够做到大胆实践创新,找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适合自我锻炼的良好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必须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1.新体育课程是体育培训工作的核心。任何培养、培训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课程和教学,课程是实现目标的媒介,教学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当我们确立以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指导思想的继续教育目标时,就应当围绕这一目标制订课程方案,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应充分体现继续教育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教育的政策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体育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最新前沿信息与体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及观念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参加继续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师大多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具备和积累了一些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一般是带着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来学习和研究的,期望能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其迅速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新体育课程应该是体育培训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2.引入反思型培训模式。关于教师的培训模式,英国教育家Mlchael Wallace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三种培训模式:手艺型、应用科学型和反思型。其中,反思型培训模式,至今在欧洲尤其在英国的教师培训中得到广泛利用。 反思型培训模式是使受培训者将普遍认可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实践与反思而获得专业能力的提高。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认可并将受培训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作为培训的基础,包含反思以及相互吸取学习经验两个重要的方面。20世纪80年代,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进而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但我国目前的教师培训仍以封闭的知识、教学技能技巧为主要内容。这种培训内容的训练,不适于教师培训向个性化发展,不适于培训教师做出探究、反思和比较。反思型模式与以往模式不同,直接着眼于教学行为的改进,对教学获得自我觉察,能在知识结构上获得更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让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的同时,在教师培训中将自己的实践情境与理论有效结合,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因此,我国应引进反思型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模式渠道,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

3.积极推行校本培训。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短期培训(裁判培训、岗前培训等)、专题讲座、论文报告会、教研室活动、观摩交流等。如高校体育教师除参加由教育部门及其相关组织举办的各类培训外,还可以参加由体育部门和各协会、学会组织开展的“广播操推广培训”“裁判新规则培训”“等级裁判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类技术、技能类短训班”“学术会议”等以及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的各种形式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以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基本特征,将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近年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校本培训”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对原本很陌生的“校本培训”日益熟悉起来、亲近起来,也越来越认识到“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案例分析式、课堂观摩式和自修反思式、研训一体式、沙龙研讨式、专题讲座式、师徒结对式和校际合作式。校本培训对建设专业化的优质师资队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较为有效的方法,教师群体之间的协作互助是校本培训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校本培训的标志。营造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建立和谐的学术交流关系和开放的学习交流态度,与其他教师分享有益且宝贵的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共同学习和研究探讨,寻求形式多样的解决办法,能增加教师对培训的认同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势,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劣势,从而产生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点,实现自我提高和共同进步。

4.突出体育教师培训效果的实用性。据了解,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的内容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即只有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生存状况“有效、有用”,教师才会有积极性。我国很多培训学习中缺少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如计算机技术、体育技能和健康评价、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演示等。同时,大家认为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设置培训内容缺乏调查研究和严密的计划。授课要么过分理论化,要么脱离实际、空洞无物,学员难以学以致用。部分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备课不充分、不深入,未能认真地设计教学,授课如同走过场,而知名专家学者所做的报告、专题讲座,深受教师欢迎,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此,继续教育内容的设置应从新时期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出发,强调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制订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方案,使内容既面向全体,又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以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

5.提高“课前培训”水平,重视培训活动的质量。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尚未真正形成一个健全的、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明确的管理职责,未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管理程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相应的考核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效益不明显,质量低下。为实现规模效应,促进继续教育良性有序发展和进步,解决的方法是积极构建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确实保证质量,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具体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有效避免由于教师从事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而忽略过程和质量的现象。培训课程的内容在选择上需考虑教师继续教育的时代特性、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和教师的成人特性,既要面向未来需要,又要从现实出发,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广泛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兼顾。继续教育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建立符合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内容体系,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崇民.对 21 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臧连明.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体育学刊,2002(5).

[3]肖国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4]吴家琳.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05(2).

[5]种静萍,阎健.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未来走向[J].体育科研,1999(4).

[6]阎健,陈义.关于面向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

[7]黄晓灵,黄菁.美国高校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一)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二)延续性和继承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1.综合性。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意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2、开放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校本培训应当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教育科研能力培训,新课程改革和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造就一支师德好、观念新、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

(一)集中培训与阶段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期初和学期末开辟专门数天时间全校教师集中;集中培训的内容包括名家讲坛、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新教学观、教学法培训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培训等。自2011年开始,学校集中培训的天数已达31天,集中而有效地对教师某一方面的观念和技能进行突破和提高。阶段性培训是指学校组织教师在学期中按照既定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教学论坛、学习体会交流、青年读书会、研究课等。每学期,青岛幼师每学期都有10人次以上的教师开设校级研究课、教改实验课和高讲示范课,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学习,课后举行全校范围的评课。通过这种集中与阶段的结合,可以激发教师的兴趣,有效地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除了在校内组织集中和阶段性培训外,学校有计划有选择地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和培训,博采众长,弥补校本培训的不足。近两年来青岛幼师先后多次派出217人次的教师赴各大城市参加学前教育及有关学科研讨活动.组织全体班主任教师参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班主任培训;组织校本部和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到北京参加“十二五”规划课题培训会;组织各学科教研主任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学前教育相关培训青等等。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了青岛市、山东省、部级各级各类的学科培训,受益面达到90%。

(三)校内一线教师与名师专家相结合青岛幼师形成了以学校自主培训为主体,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培训和校际交流培训相结合的开放式的培训体系。例如教师在参加了青岛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德国教学法的培训之后,参训教师将培训的心得与全体教师进行了分享,让全体教师感受了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学校还还聘请了其它著名高校的课程论和教学论方面的专家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讲学,并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参与教师培训,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今年,学校就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教育学博士、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刘占兰在学校学前教育“名家季讲堂”中为老师们解读了幼儿教师的新标准;陈鹤琴的外孙、教育名家柯小卫做了《陈鹤琴与中国现代幼儿园》的讲座。

(四)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青岛幼师以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把培训中获得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用于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听课、评课、交流,多下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学实际接轨,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升,用于实际班主任工作中,促进教师提升育人水平。学校组织相关学科教师深入到校附属幼儿园、市实验幼儿园、市府机关幼儿园、广和幼儿园等岛城知名幼儿园开展调研活动,把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幼儿园的实践相结合,让校本培训延伸到幼儿园。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校本培训效果研究

仍以青岛幼师为例,经过全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近几年的校本培训工作突破了旧观念的束缚,其效果经过几年的积累,也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一)教师理念逐步升华首先就体现在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全体教师的理念得到了更新。新理念在广大教师心中已经内化、扎根,有效的提升了教师理论素养。近2年,教师根据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93%的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30多人次参加教材编写。

(二)课堂改革生机勃勃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走进幼师,你可以看到“亦师亦生,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渗透,许多可喜的变化,新颖的教学方法,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环境,张扬起生命的活力。近两年,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7节次,优质课评比,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获市级2等奖以上的8人。

(三)科研成果丰硕喜人教育科研既是对已有实践的反思和提炼,又是对校本培训成果的检验和升华。迄今为止,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已拥有部级重点课题3项;省市级课题5项,教改实验项目10项,精品课程5门;近两年来,青岛幼师有45人在省论文评选中获奖,有30余篇文章发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