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创新解析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创新解析

摘要:随着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当前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对图书文献的收集、保存和借阅管理,而是要进一步挖掘各类图书资源的潜在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服务。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通过图书资源整合,减轻图书管理压力,更好的满足了高校师生读者的多样化图书使用需求。将知识管理理念贯彻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是图书情报事业发展背景下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发挥图书资料利用价值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的区别

部分高校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时,没有明确区分“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无法在人力资源分配、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好配套工作,也就无法满足本校师生对于图书资源的使用需求。因此,正确区分两者的差异,是推动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总体来说,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

图书馆管理只需要掌握管理学相关理论即可,而图书馆知识管理还要额外的具备心理学、信息管理学、人力资源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图书馆员的综合业务素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管理对象的差异

图书馆管理的对象馆内的文献资料、档案书籍,另外也包括馆内的一些常规器材、设备仪器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更加宽泛,例如人力资源、馆内文化、信息资源等。

(三)工作侧重点不同

图书馆管理侧重对“物”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对“人”的服务。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首先从思维观念上进行革新,主动了解并熟练掌握知识管理模式。例如,要培养主动服务意识,对内要积极做好各类图书资源的整理与分类,保证馆内图书的排列井然有序,方便进行查找;对外要提升服务水平,能够根据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为其提供图书资料,提升服务质量。只有从思维观念上进行创新,才能以实际行动支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开展,有助于在高校师生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图书管理形象。

(二)管理内容的创新

在理论、制度方面进行适应性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行动、工作内容上体现出时代特色。要对既往的图书管理流程进行重塑和优化,从单纯的进行图书采购、整理,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整合与服务转变。要依托馆内的信息管理平台,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图书资源进行整合,为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让图书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三)管理职能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中,以满足读者需求、优化借阅体验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也需要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树立创新思维、增强学习意识,能够主动从管理职能、工作模式等方面做出改变。例如,在管理职能上,一方面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提高图书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了解读者诉求和阅读喜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图书服务。另外,还要依托大数据平台,主动与其他高校的图书馆,甚至是公立、民办图书馆进行资源交流和知识共享,更好的发挥知识服务价值。

三、发挥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作用的途径

(一)图书馆员队伍的培训

无论是在常规管理模式下,还是知识管理模式下,图书馆内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下,不仅要做好图书管理,更好体现出服务质量,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为了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需要,应当同步的做好官员培训工作。既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通过技术教学,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技巧,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减少读者排队时间,同时又要重点加强服务意识培训,更好的体现图书管理的内在服务属性,为读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制度的完善

高校图书馆内的制度规范,应当随着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更新而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样才能够在知识管理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开展要求,以及综合对比与普通管理工作的差异,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重新修改,更好的支持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在这一基础上,也要积极开展培训和学习,让管理人员能够对新的知识管理制度内容有全面了解,进而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行动上,真正实现高校图书管理高效率的开展,以及图书服务高水平的发挥。

四、结语

在图书馆内推行知识管理,是新时期图书馆践行“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管理理念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更加深入的挖掘图书资源价值,为本校师生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吕艳华.建立定题服务数据库推动图书馆知识管理进程[C].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学术年会,2015.

[2]戎军涛,郭鹏.基于数据驱动的图书馆知识创新孵化机制研究[J].图书馆,2016(12).

作者:赵雨霞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