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下高职物流人才需求调研

协同育人下高职物流人才需求调研

摘要:该文在深入调研南京部分物流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岗位综合素养的要求,并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提供新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调研;职业素养

1 物流岗位分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升级致使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高级管理者,如企业的物流总监、高级物流经理等。物流高级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行业技能、行政管理经验。第二,中层管理者,如物流调度部门经理、仓储部门经理、配送主管等。物流中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第三,基础岗位操作员,如仓储部门的仓库管理员、配送站的货物分拣员、运输部门的货运调度员等。物流基础岗位操作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如拣货、装卸搬运、出入库等方面的技能。企业一般对基础岗位操作员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高职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可上岗。

2 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岗位综合素养的要求

岗位综合素养要求是指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和个人素养的基本要求。物流岗位综合素养包括物流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等。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其职业素养既要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共同要求,也要符合受到物流行业发展、技术变革、社会发展、物流制度革新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要求[1]。

2.1 对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

为深入了解南京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笔者通过对部分物流企业的调研,掌握了十多个基础岗位对人才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要求,并对企业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企业看重的四类职业能力:基本物流职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计算机水平与英语水平。这四类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如表 1所示:

2.2 对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物流企业特别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越看重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教育领域落地实施的重要措施。职业教育要做到按需培养,切实了解新时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方向,从而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2]。通过对南京部分物流企业的调研,笔者得到的结果是,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物流基本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如能否制作物流单证、能否使用物流设施设备、是否了解物流作业程序等;第二,人际沟通能力如何,如能否处理好工作中与本部门同事、外部门同事以及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第三,岗位适应能力如何,如上岗后是否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独立开展工作,是否具备继续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的持续发展。通过企业调研、现场访谈,笔者分析并总结了企业物流岗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一般要求。笔者在与企业管理人员探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时,他们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列举了比较看重的三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与配送,其次是物流成本管理、采购管理两门课程。另外,鉴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忠诚度不高,企业管理人员建议学校开设口才辩论类、职业素养类课程或在第二课堂中开展辩论类、职业体验类活动。由以上调研结果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共通性可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更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以及为职业理想不懈追求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除加强专业建设外,着重塑造学生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工匠精神。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理念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物流公司的基础岗位并不需要员工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员工只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能满足快速上岗需求的岗位实操技能即可。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其在实际教育中往往无法得到贯彻落实。此外,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固守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虽然有些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但所列举的案例和项目不具备可操作性。学校教育理念和企业的真实需求之间产生了偏差。

3.2 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在南京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企业兼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小。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暑期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培养出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教师。但这种短期培训无法大幅提升教师的实训能力,大部分教师都缺乏长期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教师的岗位实操能力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3]。同时,高职院校在招聘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时也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而且由于工作时间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导师很难在工作日抽出时间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

3.3 缺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提倡的办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二者之间的合作进度缓慢,且缺乏长期合作育人的基础。南京很多物流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合作动机主要是解决自身短期、季节性员工不足的问题,而学校则主要希望企业能够参与实训教学,提供师资和实训场地给学校。企业没有利益刺激而缺乏合作的主动性,无法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的共识。

3.4 专业课程的授课方法比较传统

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比很高,很多课程缺少实训场地或者实训模拟软件,且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只有教学工作背景,缺乏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在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着重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的物流操作训练。物流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脱节直接导致学生职业技能的缺乏[4]。

3.5 缺乏实践教育的场所和设备设施

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物流实训设备设施。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但投入比例与实践教育的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中,学校物流实践设备设施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有助于提高物流实践能力的硬件条件。此外,由于缺乏实践教育的场所和设备设施,教师在授课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4 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开展实践教育光靠理念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和设备设施与之相配套,包括兼具开放性与交互性的课程资源和项目库、具有研究功能的实训室、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等。另外,学校要根据实践教育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改造。

4.1 加强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理论最终需要落实于实践,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运输管理课程的国际航运单元涉及较多物流环节和业务对象,相关业务对象不仅包括发货人和接收人,还包括各级货运、船公司、港口、检查检疫局、海关等单位的人员,教师可针对该内容设置项目情境,在项目情境中讲解国际航运的业务流程,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步骤,让学生直观地掌握国际物流的基本流程,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国际海运进出口物流实训手册”。另外,学校应配备相应的模拟软件,以方便学生实现“做中学”。可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开设的实训项目很多,如仓储管理课程的仓储作业综合实训、运输管理课程的软件模拟实训、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项目式实训等,这些实训项目涵盖了物流岗位基本技能、物流软件操作能力、物流设备设施使用能力等方面的实训内容。

4.2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物流职业技能比赛

物流职业技能比赛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器”,以物流职业技能比赛为主导的实践教育体系,有助于弥补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南京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制订了技能比赛选拔、培训、奖励方案[5]。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的职业技能比赛有供应链模拟大赛、物流方案设计大赛、物流仓储方案大赛等。参加物流职业技能比赛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物流仓储方案大赛中,学生要审查商品出入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多个操作点。

4.3 组织短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

短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物流管理专业的短期企业实践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将学生安排到企业的基层物流岗位。顶岗实习一般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持续六个月,它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组织短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全面了解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同时,培养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具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工匠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这类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是每个职业院校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建立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作者:周冬梅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