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思考

全媒体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思考

[摘要]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之一,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网络安全。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辨别善恶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探讨高校应如何积极变革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更好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共同营造风清气朗网络空间。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文明素养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1.6%。超过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1]Z世代(指网生代)的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作为未来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将决定和影响着下一个百年我国网络文明的新高度。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亟待提升

从青少年文明素养分论坛反映的数据看,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呈现日益繁荣景象。但在技术发展的背后,还暗藏了许多缺乏妥善监管和治理的盲区。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各级网络监管部门共受理16319.2万起网络信息安全投诉,较2019年增长17.4%。[2]显然,互联网并不止为人们带来便利和高效,网民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网民遭受各类网络安全问题最为显著的4种形式包括:个人信息泄露(22.8%)、网络诈骗(17.2%)、设备中病毒或木马(9.4%)、账号或隐私被窃取(8.6%)。其中,除了设备中病毒或木马之外,其他类型事件发生的概率均有提升,并且每一类案件都涉及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涉及网络安全事件的形式主要有三类,即成为受害者、间接参与犯罪、直接犯罪。首先,最为常见的类型是成为受害者。许多大学生在不清楚网络环境是否安全的情况下,就主动参与各种信息交流、网络购物和交易等活动,导致个人信息、私人财产遭受侵害。犯罪者通常以虚假中奖信息、网络兼职、冒充好友等方式实施诈骗;其次,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间接犯罪实施人。如,2020年发生的全国首例“微信解封”入罪案:两名大学生参与“帮人解封微信账号”的兼职活动,但两人并不知道这些微信号曾涉及诈骗案件300多起,其中仅立案的12起诈骗案件,总金额就高达96万元。这些大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犯罪分子的帮凶;第三,个别大学生成为侵害他人网络信息安全的直接犯罪嫌疑人。有学者对1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1/5的大学生曾有过故意扰乱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3]这表明,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根治网络环境,对于具有一定网络使用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青年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网络安全。个别大学生因为蝇头小利落入网络陷阱、参与网络犯罪。因此,因及时引导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大学生,学会识别不良信息、鉴别虚假信息、规避潜在风险,掌握在网络中自我保护、自我维权的基本常识。对此,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一些高校正在尝试开设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水平亟待加强

很多人误认为青年群体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会比中老年人更懂得如何安全地使用互联网。事实并非如此。有调查显示,当前青年网民的安全意识低于我国网民的平均水平。有将近60.1%的青少年网民盲目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54.6%的青年网民认为当前网络环境很安全,该比例均高于网民的总体水平。[4]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群体重要的学习和娱乐阵地,学习、听音乐、玩游戏、聊天都是他们排名靠前的网络活动,但许多人尚未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素养,且自身的网络安全未得到充分保障。这些调查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即我国高等教育中有关大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素养教育亟需加强。造成我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安全教育策略尚不明晰,相关法律有待完善。我国网络安全教育匮乏的问题,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已出现。教育部对此也在积极探索优化策略。如,《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学校应当尽快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加强信息科技教育。但具体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安排还需要专业教师共同探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条件量身定制。对于已经结束义务教育的学生,同样也存在网络安全教育缺失的问题。因此,教学设计不应止于义务教育阶段,高校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博采群议。另外,我国网络安全法还在逐步完善过程中,教师在设计相关知识领域的教学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自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5]截至目前,只经历了短短5年应用和修正时间。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网络安全法的知识也在不断扩充,这无疑给网络安全教育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部分学生即便接受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仍存在知识体系滞后等问题,不足以应对许多新的突发状况。二是网络安全教学存在片面性。“教学”理应包括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才能真正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然而纵观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或计算机公共课程中的一个独立章节,开展一些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讲座或是文明使用网络的社团宣传活动。这两种方式都缺少让学生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知识的机会,也缺少检验大学生是否提升网络安全意识的合理考核方式。因此,我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目前大多只停留在教师讲述的层面,具有一定片面性。三是网络环境净化程度不够,缺乏健全管理体系。缺乏良好的网络环境,极易造成一些学子的思想道德滑坡。国家需要尽快完善网络监管体制,落实到每个网站和平台、程序中,让网民能够明确看到违背法律法规的后果及惩罚。否则,仅仅对学生施以规训,而对一些管理疏漏置之不理,网络安全教育就会形同虚设。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需要构建各界合作联动机制,要尽快改善网络环境、出台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让大学生看到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更好将教育内化为道德自觉。

三、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改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高校教师熟练掌握网络安全技术及相关法律知识,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这其中不仅需要开展安全意识教育、给予学生足够法律知识的讲授,也要结合一定的实操实训,开设安全行为教育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及时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考核制度,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在安全意识教育层面,高校应转变课程的设计思路,将思政教育融入网络安全教育,而不是在思政课程中简单讲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日常行为和道德规范展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规范地使用网络技术,以及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守法的网络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应多安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从网络犯罪的特点来看,加强学生信息保护技术的练习,可操作性较强。网络犯罪具有专业性强、侦破难度大,隐蔽性强、犯罪黑数高,网络犯罪国际化、管理困难等特点,[6]学校很难提供机会真正让学生接触到电脑病毒、黑客技术或是破坏系统运行的插件。可考虑从信息保护的角度出发,安排和设计相关技术的实操实训课。如,练习信息加密技术。利用不同的加密技术将信息变换,保护重要信息的安全;练习信息隐藏技术。让有用的信息看上去是无用的乱码,让攻击者无法理解其真正内容。信息隐藏技术包括隐写术、数字水印技术、可视密码、潜信道、隐匿协议等,可以更好地起到保护信息的作用。[7]还要掌握建立认证技术的方法,包括身份认证、消息认证、数字签名等。只有将这样一些实用的技能传授给学生,提升他们保护信息安全的实操能力,在确保自身信息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安全地使用互联网程序。教学过后,教师应当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的反馈机制,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对高等教育而言,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不应只局限于试卷,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化。如,开设网络安全信息方面的辩论赛、文艺演出、论文写作竞赛等。同时,增设对教师及辅导员的考核,如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育引导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等,紧跟网络信息安全法的修订思路,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修改调整。

结语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时代之需,也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抓“立德树人”核心的创新之要。高校教师应关注网络安全的法治建设,主动学习和掌握《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新兴网络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相信随着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的互联网环境建设一定会更加安全高效。

作者:陈昶洁 单位: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