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工作创新对策

图书馆管理工作创新对策

摘要:学校图书馆基于优质的服务,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可促使其产生积极的阅读心理,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而以人为本理念下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相关人员应积极贯彻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优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实现情感化管理。以优质服务为中心,积极完善图书馆管理机制。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强化图书馆工作效能。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下强化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图书馆;管理工作;创新;对策

图书馆的存在意义,不仅是对文献材料、书籍等一切有关知识汇总与情感表达的纸质资料进行完整保存;同时,还可为喜欢阅读的受众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尤其,针对学校的图书馆,在切实实现高效管理的同时,应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令广大师生能以图书馆为载体,获取更多、更具价值的信息,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层次、能力结构。基于此,以人文本理念下,学校应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效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无论在运用不同的管理标准对馆藏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还创设优质的阅读环境的过程中,都应第一时间、第一条件考虑到用户的需求、习惯与喜好等,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他们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1以人为本理念对强化图书管理工作的意义

图书馆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服务任务,为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思想境界提供有利场所。同时,图书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对实现教育目标、践行人才培养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应影响。因此,以人文本理念下,学校应不断强化图书馆管理工作效能。在最大化满足用户阅读需求的基础上,还可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为受众群体的创意孵化器。学校应全面落实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从其根本上满足用户对文献获取需求。在尊重阅读者的采集信息的多元化的手段的同时,应能帮助他们搜集到更具备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同时,针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在不断引入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同时,应能紧密围绕用户权益进行针对性的图书资源供给。以人为本背景下,真正以用户的需求、阅读体验为核心服务内容。从而,真正做到以人文本,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

2以人为本理念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2.1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优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学校在实际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能结合当下广大服务对象的诉求,在充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能建立完善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在此诉求下,图书馆管理人员应积极贯彻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能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善于融入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即在对用户需求进行全面了解与探析后,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都习惯利用移动网络去获取他们感兴趣的资讯与知识。因此,学校应能创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将馆藏资料完整的扫码到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引进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使用户能在手机终端就可快速搜索到他们喜欢的文献、书籍等。学校可充分运用虚拟技术中的人机交互功能,使阅读用户结合自身的阅读风格与喜好,在相应的交互界面进行筛选。这样,既可保证用户快速检索到阅读资料,还可最大化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从而,帮助用户营造更加舒适、智能化的阅读环境,提高其阅读质量与体验。同时,学校可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应用价值,结合机器学习与图挖技术,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并提供导航、问答、推荐等知识服务。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以技术为主要手段,依托于智能化的管理平台,在最大限度内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高度体现以人文本管理理念的价值。

2.2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实现情感化管理

学校图书馆在以人为本理念下,不断强调强化管理工作效能的过程中,应能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始终贯穿到管理的全过程中。在完全秉承这一服务理念具体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全面践行情感化管理方式。所谓的管理,在通过不断落实以人为本服务思想的基础上,其管理手段更多的是作用在物上。而对于人,应是将其视作服务对象,在具体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使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优质服务。基于此,学校应能对管理员的工作形态进行科学的完善。一方面,应使图书馆管理人员正视当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创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建立一定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图书馆管理员实际的工作困扰,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更多展现人文关怀。从而,最大限度内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应对图书馆的管理时间进行合理化调整。在对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生活诉求进行合理化满足的同时,真正使其对学校产生更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学校利用情感化的管理方式,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内心深处体验到这份工作给予他们的特殊意义。这样,可更好的激发他们的服务意识与管理潜能,确保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3以优质服务为中心,创新图书馆管理机制

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强化,既要在管理手段上进行完善,还应不断在服务品质上进行升级。基于此,学校应以优质服务为中心,对图书馆管理机制进行积极的创新与完善。所谓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强调的就是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充分重视受众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在获得需求时的满足感。图书馆若想能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应通过创建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规范等。这里所说的“管理”主要是作用在物上,透过良好的管理体系,使用户在图书馆进行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无论在选取文本或书籍时,还是在品鉴文章内容时,都能依托于优质的服务场景获得最佳的体验。基于此,学校在完善图书馆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能在意识形态上真正实现与时俱进。相关人员可结合图书馆实际管理内容与管理效能,对相关制度与流程等进行优化与升级。积极借鉴与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经验,将其进行科学的融入,形成更符合自身发展与管理的新机制。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各个流程上,应精准确立业务管理目标。在既定的工作氛围中,利用更具有操作性与可行性的现代管理手段,不断简化工作流程。例如,针对传统管理流程中的借阅制度,图书馆管理人员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线上预约与批复,确保服务的高效性。并针对这个借阅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线上审批标准与制度。即用户需结合自身需求,提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在线上按照指示流程进行提前申请,待批复后可选择电子阅读模式或线下书籍阅读模式。这样,既可帮助用户节省时间,还可使他们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与此同时,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应从应能从“制度管理”的层面进行创新,建立规范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管理人员应将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进行细分,并进行合理化分工。确保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出现推诿的不良现象发生。同时,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对于业务能力突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应能适当放宽硬件要求,如学历、工作资历等方面。由此,可最大限度内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利用优秀员工带动更多的人,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2.4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新时代背景下,在不断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应建立一定的现代化思维。基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科学的将其融入图书馆管理各个流程中。最大化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不断强化图书馆工作效能。尤其,面对繁杂的馆藏以及大量的数据信息,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等,对有效信息进行高效采集与整合。并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更好的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具体开展管理活动过程中,需保证应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做好数据服务工作。以人为本理念下,图书馆应致力于提升服务品质,并以崭新的管理与服务形式,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与服务效率。例如,针对当前学生对于移动网络应用的普遍性,可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开发移动应用界面,使用户在手机上就可灵活进入图书馆官方管理界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线上进行灵活的操作,即对文献进行搜索,进而快速找到其目标书籍。充分借助相匹配的虚拟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处理,基于相应的应用连接就可进入到检索环境中。同时,系统可通过实时记录用户阅读习惯等方面的数据,可在移动终端精准推送他们感兴趣的文章,并进行良好的阅读推荐。基于此,学校若想实现这样的高效服务效果,需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对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进行升级与优化。并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整合等手段,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用户的信息。同时,充分运用虚拟技术中的人机交互功能,使需求人员可根据自身的习惯与喜好可针对用户的阅读时间、阅读需求、阅读习惯,智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文本理念下,学校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全面了解与探析用户的阅读感受、阅读习惯、信息偏好等。从而,通过创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等进行精准推送,最大化满足其多元喜好。同时,应能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进行科学改善,能运用情感化的工作方式,令其能对该项工作给予更大热忱。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向用户展开良好的服务。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安小羽.试论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9):108.

[2]郝伊楠.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探究[J].才智,2019(26):250.

[3]王红.浅谈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9(26):117.

[4]王素清.“以人为本”在图书馆工作中的相关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25):104.

作者:苏四梅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