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空间居民行为研究

社区公共空间居民行为研究

[摘要]以下涧槽社区范围内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通过对下涧槽社区的实地调研和社区居民的问卷采访,总结社区居民室外活动的特点,并结合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社区公共空间;行为活动

1引言

如今,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老旧社区中公共空间的意义逐渐淡化,原本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是充满生活气息、文化韵味的,现在却日益漠视或被单调均质的现代社区公共空间所取代,忽略了社区居民在心理、行为和相互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居民是社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主体,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实现其公共活动需求的客观实体,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需要对居民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居民的行为活动与社区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最终建设出满足居民需求的新时代社区公共空间。

2项目概况

下涧槽社区成立于2006年,地处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北路31号,北邻圣灯东华村,南邻机车厂厂区,西邻圣灯关家堰村,东邻成都理工大学,该社区是成都机车车辆厂的职工小区。下涧槽社区经过立面改造和环境处理,整个小区焕然一新,但不可忽视,社区中仍然存在不能满足社区的居民生活需求问题。一是社区环境空间消极,缺乏活力及生活氛围;二是社区内秩序紊乱,车位配比失衡;三是机车文化缺失。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急需对社区的公共空间提出改善建议,以期创造出满足社区居民行为活动的公共空间。

3社区居民公共空间行为活动分析

3.1活动时间

居民在不同的时间段,其行为活动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老年人每天在室外活动的时间都很充裕,而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在室外进行活动的时间则主要分布在周内晚上以及周末。

3.2活动地点

由于社区居民对于熟悉的环境和区域有着特殊的依赖,因此,社区居民基本的活动范围都是围绕自己的家,在1千米的半径范围内,此时人们步行大约需要10分钟,其所能到达的位置也基本就在社区附近。调研发现,下涧槽社区居民基本是在社区内的公共空间以及社区周边的公园活动。

3.3行为活动类型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户外活动可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种。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而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及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在下涧槽社区,必要性活动主要由大人小孩上班上学等构成;自发性活动主要包含老年人的行为活动,比如早起去公园遛狗、在楼道口晒太阳、和老伴一起散步、三两好友在午饭后打打牌以及树荫下下棋等等;社会性活动主要也是由老年人组成,如跳广场舞、打腰鼓等。

3.4行为活动特点

3.4.1就近原则

通过观察居民的行为活动,明显的反映出有明确目的的人会选择路途较短的近路。比如上班族以及上学的青少年均会选择最短的路径;而老年人时间充足,他们则更喜欢自由随意的散步、闲逛、游览等。

3.4.2安全需要

人们在使用室外公共空间时,会不自觉的靠近能提供依靠或遮挡的空间周围,比如休息座椅、风雨长廊、小亭子以及体育游乐健身等设施附近。这是因为人们自身喜欢待在不被干扰、视野开阔的地方,因此这种空间具有分隔和保护的作用,所以成为人流聚集点。与此同时,这类空间的能极大的提升空间的使用率,让空间焕发活力。

3.4.3趣味相投

往往有相同兴趣的人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所谓民间组织的自发性群体。下涧槽社区中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中,比如在灯光球场跳广场舞、节庆日打腰鼓、老年人组团外出旅游等等。他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并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形成了小型的自发组织的活动场所。

4公共空间与行为活动的关系

社区公共空间引导社区居民的行为活动,反之,社区居民的行为活动也会影响社区公共空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4.1公共空间引导行为

4.1.1室外公共空间引导行为

下涧槽社区的公共空间尺度均比较小,周边基本均结合绿化景观处理,对社区居民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这是因为,在心理学中,自然的空间环境能让居民放松,减小警惕,有时甚至会与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调研发现,社区居民普遍喜欢在花坛、绿荫草坪、亭子这类公共空间休憩。

4.1.2公共设施引导行为

社区居民在游乐健身设施中的主要活动是健身、陪小孩、交谈、休息等,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待在游乐健身设施中。调研发现,该社区的游乐健身设施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更多的是以老年人活动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设施,使用者较少。同时,对于小孩的游乐设施较少。下涧槽社区座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结合工业文化的背景,做成了车轮的形式,既满足了行为需求,又体现了文化内涵。根据现场调查,部分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公共空间中休息座椅数量不够,座椅并没有放在需要的区域等,由此给老年人带来很多不便。

4.2行为影响公共空间

4.2.1提升品质

社区公共空间的品质是由社区居民能否在此产生的行为活动所决定的。舒适宜人的社区公共空间会让人产生愉悦、活泼等空间感受,人们会愿意在此逗留;而狭小拥挤、基础设施缺乏的社区公共空间则会让人产生烦躁、不安等空间感受,人们会迫不及待的离开。

4.2.2増添活力

社区公共空间中的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居民产生行为活动的关键,正如老子所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远比公共空间其本身更有意义。因此,应该让社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活动更加丰富,从而为社区公共空间增添新活力。

5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善建议

5.1满足使用要求

居民的行为是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其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是进行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在研究中,首先是分析社区的公共空间,让居民在物质、精神以及文化上达到契合,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性行为活动。(1)物质需求。一是社区公共空间能提供自由的空间环境以满足老年人的散步、闲逛。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区内部的机动车进行合理的安排,既避免机动车对社区居民的步行造成安全隐患,又避免机动车占领公共活动空间。二是考虑到社区内居民的休息需求,公共空间场所应该适量增加一些休息座椅,供居民适当休憩。(2)精神需求。针对下涧槽社区公共空间缺乏活力的问题,可以充分结合自然环境来改善,从而满足居民对大自然的向往。由社区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引导居民的行为活动,从而实现居民不同的精神追求。(3)文化需求。为延续成都机车车辆厂的企业文化,符合社区居民的特性,公共空间中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机车文化的景观雕塑等,使下涧槽社区传承时代记忆,发扬匠人精神。

5.2增加行为互动

社区居民会基于行为活动,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社区公共空间会不断改善,更新后的社区公共空间又反作用于使用者,约束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立足行为活动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社区应该提供相互交往空间、极具人情味以及增加归属感的方法。(1)营造交往氛围。通过营造相互交往的场所氛围,能有效促进交流。第一,可以在社区的主要轴线上设置集中的公共设施,可结合景观打造成开放、便利和安全的户外休憩空间。第二,还可以充分利用休憩场所或娱乐健身设施营造交往的氛围。(2)构筑人情味的空间。构筑有人情味的空间需要其包含一定的文化。对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要切实考虑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从社区居民行为活动的心理特征出发,尽量满足不同居民的行为及心理需求,大到功能布局,小到脚下的台阶,都应以让人们使用舒适为准则。(3)提升归属感。一般来说,人们对于熟悉的空间会产生莫名的亲切感,特别是当清楚的认知自己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会让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如果更深入的感知机车车辆厂的文化,则会进一步的让居民产生归属感。要产生这种归属感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需要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围合性,二是要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三是要包含区域的文化,由此能让空间与行为活动相吻合,从而产生归属感。

6结语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区重要的空间节点,是社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居民行为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居民行为活动与社区公共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关联:公共空间约束行为活动,行为活动影响公共空间。最后,基于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提出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善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6.

[4]顾萌.老社区的场所空间探究——以武汉汽车社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3年08期.

[5][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5.

[6]曾旭东,黄亚鹏.从名俗资源共享角度论老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年02期.

[7]简霞,韩西丽,李贵才等.城市社区户外共享空间促进交往的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作者:饶敏琪 吴昕 张立诚 雷丽川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