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维扬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维扬文化兼具空间概念与文化形态双重含义,它以今天扬泰地区的地方文化为基础,根植于运河,具有源头性和包容性,是江南文脉的重要分支,是被本地域人民普遍认可的特定区域文明。其主要特征包含正谊明道、精致秀美、兼容并蓄三个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维扬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需着眼于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与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相结合,立足“第二课堂”、整合实践平台,依托“新媒体”阵地、放大文化育人效应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维扬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实践探索

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维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淀着该地区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当地高职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宝贵资源。

一、维扬文化的界定

关于“维扬文化”,历来众说纷纭,张文华曾对“维扬文化”这一名称进行过追踪溯源,他认为“维扬”或“惟扬”的称呼,其源头在《尚书•禹贡》,即‘淮、海惟扬州’”,“‘维扬’或‘惟扬’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只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遂相沿成俗了”[1]。维扬文化虽然源自一种错误的理解,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维扬”或“惟扬”来指代扬州地区,甚至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的地理志就被命名为《惟扬志》。对“维扬文化”,专家学者也有较为清晰的定义,徐耀新认为:“处于江苏中部的维扬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中心,上溯到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高邮龙虬庄文化,覆盖江苏的新通扬运河以北,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大运河以东,串场河以西的区域,可以说维扬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大运河兴衰息息相关。”[2]徐耀新关于维扬文化的定义,主要从地域范围进行了详细的界定。而束家平认为:“维扬文化是以今天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的地方文化。”[3]他更是指出:“维扬文化是江南文脉下的地方文化。既具有江南文脉精致雅巧之共性,又兼收北方文化之雄伟刚健之特性。”[3]这是从维扬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性方面进行的高度概括。总体来说,维扬文化兼具空间概念与文化形态双重含义,它以今天扬泰地区的地方文化为基础,根植于运河,具有源头性和包容性,是江南文脉的重要分支,是被本地域人民普遍认可的特定区域文明。

二、维扬文化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耦合分析

(一)维扬文化蕴含的教育价值

徐耀新总结维扬文化的主要特征包含正谊明道、精致秀美、兼容并蓄三个方面。这三个主要特征都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契合,在梳理与提炼之后,能够很好应用于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1.“正谊明道”的教育价值“正谊明道”出自董仲舒任江都相时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是:做人做事不要谋求一己的私利,不要贪图一时的近功,合乎正义的利,乃公众的利,是最远的利;合乎规律的功,乃天下之功,是最大的功。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先后经历了5个历史时期,自汉武帝时期,首倡尊儒的董仲舒提出的这一“正谊明道”儒学思想,一直贯穿于维扬文化之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维扬地区的人民。“正谊明道”倡导的是重义轻利、敬义重道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反映在操守上就涌现出了诸如宋末李庭芝、明末史可法等一批忠臣良将及近代朱自清、许晓轩等爱国志士。这些都可作为高职院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资源。2.“精致秀美”的教育价值维扬文化的“精致秀美”体现在园林建筑、手工艺、饮食、文艺等方面。扬州园林兼具“北雄南秀”的特点,呈现出“雅”“健”的风格特色,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手工艺诸如盆景、雕版、剪纸、玉雕、古琴等,蜚声国内外,拥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扬州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雅”和“精”是淮扬菜的两个重要特色。扬州弹词、木偶戏、清曲也有着别致清新、自成一家的风格。“精致秀美”的文化特征是以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的“扬州工”品格为基础、为支撑。“扬州工”为高职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分布在扬州城市各处的120多处文博场馆,还是超200项非遗,都是进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优质资源。3.“兼容并蓄”的教育价值扬州是一座被运河包围着的城市,大运河带来扬州的千年繁华。这一流动的文明,“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边的扬州城犹如一块磁石,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他们中,有文人,有商贾,有官员,有宗教人士,还有帝王”[4]。正是因着运河,维扬文化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扬州盐商大多是徽商,“走进来”的马可波罗,“走出去”的鉴真,及园林、饮食的南北兼容,扬州八怪画风的不拘一格,都体现了维扬文化包容、大度、多元、博爱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为“和谐”与“友善”的价值准则提供了一种培育氛围。此外,扬州正在打造“世界运河文化之都”,不论是开展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旅博览会”,还是打造的本土歌剧《运之河》等各类活动,都体现了今时今日扬州开放包容、放眼世界的城市品格,这些都为当地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当然,以上三方面只是简略总结的维扬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维扬文化是多面的、立体的,而且体量甚大,这座资源宝库将成为本地区高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维扬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估计

一是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维扬文化这一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能够丰富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其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素材。二是有利于焕发维扬文化新的时代风采。维扬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积淀丰厚,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维扬地区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利用维扬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三是有利于高职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信息极度膨胀、各种文化潮流刷屏的当下,整个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呈现纷繁杂乱的特点,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潮流的群体,尤其是高职学生,其判断力相对较弱,容易迷失方向。从维扬文化这一精神命脉出发,能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使高职学生增强判断力,坚定文化自信。四是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地方高职院校担负着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维扬文化的时代价值可以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被发掘,被创造性转化。在探究实践模式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维扬文化的研究以及指导实践。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可以将其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助推当地产业发展。

三、维扬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探索

通过走访调研扬州地区高职院校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均意识到地方文化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价值,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比如建立“非遗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讲学、做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展演等等。但是,总体来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教育活动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活动缺乏特色;二是教育活动的边缘化,许多活动未成体系,只是作为点缀或者只能算作跟风行为;三是教育活动的形式化,虽然有的学校开展了活动,但是流于形式,并未取得预期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维扬文化融入当地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还需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

(一)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

维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当地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维扬文化的重要作用,做好整体设计,形成系统的培育体系。这种整体设计指的是贯穿于高职院校三年学制的各个阶段,将各个节点的教育串联起来,形成整体布局。系统培育是指包含自我引领、文化滋养、文化认同、实践转化等渐进式培育环节在内的通盘育人模式。另外,整体布局与系统培育要建立在对维扬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与要素创新的基础上,可以联合维扬文化区域的全部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进行维扬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全面、系统、分门别类地对维扬文化进行梳理,分析与整合,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实践平台开发等等,如此,既能发挥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性作用,也能发挥维扬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有效作用。

(二)与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相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生源危机、就业压力均倒逼各个院校寻求自身特色化发展之路。特色化发展除了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外,还需体现在校园文化特色化方面。2017年初国家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2017年底国家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都倡导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并鼓励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在以地方文化推进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上有着绝对优势。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旦高职院校形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特色文化,将极大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维扬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无论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实践文化甚至学术文化上,都能参与到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中。

(三)立足“第二课堂”,整合实践平台

在维扬文化融入当地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第二课堂”应成为主阵地。相对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具有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特征,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门类繁多,然而在活动选题、开展上却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吸引力和实效性也随着参与活动次数较多后逐渐弱化。引入维扬文化特色,可以创新“第二课堂”的形式与内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如可以以郑板桥、史可法、高邮二王、朱自清等文化名人为蓝本,创作戏剧,鼓励学生进行搜集素材、编、演等,以“戏剧育人”;可以同一些文博场馆合作,成立志愿者先锋队,开展社会服务。

(四)抢占“新媒体”阵地,放大文化育人效应

如果“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那么“95后”“00后”就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中手机上网人群占比98.3%,网民中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最高,网民上网时长也在不断攀升,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7小时。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互联网是不可能避开也必须重视的主要阵地,而做好教育的首要,就是以青年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叩开直通他们心灵的门扉。当维扬文化遇上新媒体,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话语体系转换,就是注意网络化的表达方式,以贴近青年人的话语特点进行表述,“给青年的东西,不仅要有质量,还要好看好玩。只有了解青年所需,才能提供青年所求”[5]。二是因时而作,主要指的是在推介维扬文化时注意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如结合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介绍维扬地区的民俗与风情;结合读书月、体育月等校园活动了解梅花书院、安定书院的故事;结合运河博览会了解运河的历史等等,通过时间节点的热度提升教育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过程,所以维扬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并非仅限以上三个方面。这种融入还可以扩展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团活动等方面,只要是适当的时机,都可以进行设计,充分发挥维扬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

四、需要遵循的原则

维扬文化是与中国古代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因此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以传统文化观作指导,本着古为今用的态度,对维扬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科学的扬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价值引领与情感体验相统一。对维扬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感知、感悟与理解的过程,情感体验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能够无形地塑造学生的文化习性,同时提升学生去伪存真的本领,提高判断力,有效摆脱大众传媒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弊害。维扬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意设计丰富的情感体验活动,深入心灵方能增强认同感,而“价值认同”也是情感体验的终极目标。二是价值引领与实践养成相统一。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落脚点是能够使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在维扬文化的运用上,要注意依托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尤其能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到人生价值。实践的过程也是弘扬与传承维扬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较易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三是微传播与系统培育相统一。主要指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时,要克服碎片化倾向,多使用代入式、简化阐释的传播方法,也就是在传播中突出冰山一角,让大学生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激发学生深挖下去的兴趣,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比如制作官微,每期都存在逻辑关系,最终使学生对维扬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形成一种整体育人效果。

作者:崔金辉 花军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