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首先对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间的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政策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层面强调了中高职衔接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是职业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提出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过程。如何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中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一、中高职一体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年多来,我国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继续学习通道,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题组通过对四川省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字面上和理论上都体现了层次性和连贯性,但是由于中高职教育缺乏国家统一的行政统筹指导,导致中、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时出现了对国家政策的不同解读。另外,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制订或者修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入全面的市场调研,或者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讨、论证,所以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为旅游企业输送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侧重对学生进行导游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和客房服务技能的训练,不同程度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而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则定位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中则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和连续性,导致中职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高职院校的要求存在差距,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实践技能的提升,最终导致部分中职毕业生无法通过高职教育成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交叉

目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没有统一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各中高职院校大多根据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情况设置课程,并由授课教师选择相应的教材,加上中高职教师缺乏有效沟通,所以造成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情况。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很多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依据就是各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对口招生考试政策及大纲。为了提高升学率,根据单独招生和对口招生考试大纲设置课程和选取教学内容,如四川省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和对口招生考试分为文化考试和职业技能测试两部分,旅游服务一类的对口招生职业技能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专业知识考试科目为《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和《餐饮服务与管理》,技能操作分为导游服务技能和酒店服务技能两个项目。导游服务技能包含欢迎辞讲解和模拟景点讲解,酒店服务技能包含职业形象展示和中餐服务基本技能。为了应考,几乎所有中职学校均开设了《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景点讲解》和《旅游服务礼仪》等考试课程。而课题组调研的所有高职院校也均开设了与中职相同的考试课程,且课程内容几乎一样。课程教学内容的大同小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浪费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三)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重视程度不足

客观而言,中职学生大多本身文化课基础较差,而中职教育以就业或升学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课程为升学考试的三门文化课程或者侧重就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课程,这就形成了“学校不重视+学生基础差”的局面,以致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并没有足以进行高职文化课学习的基础。高职学校的生源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设置是以普通高中生为起点。中职毕业生文化课基础差的劣势也就成为了中职毕业生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

(四)实习实训项目重复

在实践教学方面,中高职专业实习实训项目设计时应该体现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中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项目内容与要求并没有明显区别,存在重复训练现象。如旅游管理专业认识实习、客房中式铺床实训、中餐宴会摆台实训、模拟导游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等,有的高职学校为了区别于中职阶段的实习实训项目,将课程名称修改,如中职的专业见习和高职的专业认识实习,虽然实习项目名称不同,但是实习内容和要求基本一致。中职学生到了高职后相当于再次进行相同的训练,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深入调研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是建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基础。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对国家相关政策有统一的解读,从政策上将中高职培养目标边界清晰化。中高职院校需要在政策解读的基础上,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状况、行业发展动态、旅游企业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分析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主要岗位,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针对市场反馈对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获得更为精确的培养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再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把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成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与延伸,实现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

(二)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还要为高职院校输送合格的生源,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也要考虑学生升学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课程设置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和专门化,也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融合国家职业标准,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2]。根据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对课程的相关规定,课题组通过对毕业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将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实践课五个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课程,中高职院校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如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语文、数学、英语在中职阶段应从第一学期到最后一个学期连续开设,并且学时数要充足,确保与高职阶段的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相对接。同时中职思想政治课程要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并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思政课程标准执行。中职学生要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技能提升打下文化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中职阶段的《旅游学概论》、《旅游服务礼仪》和高职阶段的《管理学基础》、《饭店管理概论》、《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应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岗位核心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如中职的《景点讲解》、《餐饮服务》、《前厅客房服务》、《中国旅游地理》和高职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行社计调业务》、《景区服务与管理》等课程[3]。专业拓展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工匠精神及创业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比较明显,如中职阶段的《会展服务》、高职阶段的《研学旅行实务》等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课程。根据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不同阶段的专业课程,中职阶段的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专业认识实习、客房中式铺床实训、中餐宴会摆台实训、模拟导游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高职阶段的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专业认识实习、前厅客房服务技能实训、中餐宴会摆台实训、调酒实训、导游实训等。由于中高职学生就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不同,所以在设计中高职实习实训项目时重点要在项目内容上实现衔接,比如中餐宴会摆台实训,中职侧重于中餐服务操作技能,高职则在中餐服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侧重中西餐主题宴会设计能力的训练。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差异,并实现学生技能的提升,从而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三)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规范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职教体系的内外贯通,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为基础才能实施。现阶段不管是3+3还是3+2模式的中高职衔接,中高职学校大多按照自己学校编制的课程大纲或者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缺乏统一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课程教学要求不明确。为了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要求,应组建由高职学校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或者依托地区职教集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照职业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编制和审定,以确保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相衔接,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4]。

(四)搭建协同研修平台,加强中高职教师专业交流

教师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是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主体。目前,中职学校教师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理解不够透彻,而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乏企业经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同时,中高职院校交流沟通不够密切,教师对合作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了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高职院校之间应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教研活动、职教理论讲座、听课说课比赛、课题研究等,共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中高职衔接学校可以实行互聘互兼制度,互相聘任对方旅游专业学科带头人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高职教师定期走进中职学校进行指导和帮助,中职教师定期到高职学校接受培训,实现资源共享[5]。利用或者搭建各种协同研修平台,加强中高职教师教学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四川省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就是针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的需要,由来自四川省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20名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中高职研修团队,通过协同研究、定期研修、常态合作的方式促进中高职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借助工作室研修平台,工作室成员所在的中高职院校已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方面实现了有效衔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三、结语

课程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同研修,共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蕾.中高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衔接教育模式实施体系保障研究[J].职业,2018(31):90-91.

[2]张红英,沈苏林,丁宗胜.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6(4):184-185.

[3]董道顺.基于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方案与分段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农产品加工(下),2016(8):85-86.

[4]杨光旭,任艳.旅游管理专业3+3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1):62-64.

[5]张云霄,张设华,张明,等.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问题分析及对策——以绵阳市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教学与科技,2015(9):21-23.

作者:方澜 李巧义 王瑷琳 廖蓉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蜀兴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