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下体育课堂管理的价值审视

教学改革下体育课堂管理的价值审视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科学的课堂管理来实现。该研究通过解析我国体育课堂在学生主体与学科特点两个方面的特殊性,明确体育课堂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体育课堂管理的价值进行审视,认为当代我国体育课堂管理价值在于其是立德树人,提升德育成效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是营造积极氛围,促进课堂生长的重要手段;是践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并对下一步体育课堂管理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学改革;体育课堂;课堂管理;价值审视

近年来,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简称《教学改革意见》)提出要强化体育锻炼、强化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强化体育教学训练,再到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近年来一系列相互承接、层层递进的政策文件为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开辟了新局面,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明了新方向。教学改革既需要政策文件的指引,也需要高质量的教学实践来落实。在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一线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影响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高质量的课堂管理来实现,课堂管理是伴随着体育教学实践所产生的,以体育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既定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营造积极课堂氛围、凝聚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等手段达到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传统的体育课堂管理以维持、控制为导向[1],难以达到体育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要求,那么在教学改革背景下,体育课堂管理有哪些新的价值,这是该研究将着重探讨的问题。

1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管理的特殊性

当前我国已构建起涵盖学前、初等、中等(初中与高中)、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体系。该研究聚焦我国体育课堂管理,原因主要在于体育课堂管理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的特殊性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两方面。

1.1体育课堂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体育课堂管理的对象一般为青少年学生,其尚处于身体与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身心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顺序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的主要心理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易形成状态焦虑以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体育课堂上学生往往容易亢奋、行为活跃、不受管教等,故相比于高等教育学段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外在管控与引导。

1.2体育学科的相对特殊性

体育学科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智力主导型学科而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上课场所:通常为常规教学环境(如教室)以外的运动场。(2)课程内容:以运动技能与知识为主,内容性质上兼具健身性、教育性与娱乐性,学生的学习状态由其他学科的智力主导型学习变为了体力主导型学习。(3)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由“端端正正”坐在教室变为在户外以班集体队列的形式,这样的组织特点使得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互动交流更加频繁,诸多学习内容需要协作进行,学生失范行为出现几率增加。(4)学习形式:以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及运用为主,随着运动量与强度的提升,学生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精神易处于亢奋状态,更加容易释放个性与情绪。基于特殊性的分析,该研究认为需要对体育课堂管理进行专门研究,以进一步探析体育课堂管理规律,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2教学改革背景下体育课堂管理的价值审视

从传统课堂管理观念来看,课堂管理的价值主要在于维持教学秩序、纠正失范行为、形成良好的规范、保持课程教学组织性等,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监督与控制的取向,功能上重在对既定课堂教学程序的维持。而在教学改革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被融入新的目标与要求,作为体育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课堂管理要紧随教学改革潮流,形成新的体育课堂管理观,充分发挥课堂管理的显、隐价值。

2.1是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德育成效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成为我国各学段、各学科、各领域教学的根本要求。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包含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体育品德教育,即借助体育运动教学对学生实施敢于拼搏、积极参与、勇于争胜的体育品德教育[2],同时还包含以诚信、互助、团结、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要实现体育教学的德育目的,除了要积极将德育观念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还应重视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本身对学生的德育价值。课堂管理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学生从课堂中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与社会交往方式的重要途径,如当学生违反比赛规则抑或是发生了违纪行为,传统以说教、训斥、惩戒为主的课堂管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还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这时倘若教师能够积极融合具身德育的思想,以此作为案例与学生讨论违纪违规行为将带来的问题与后果,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境地体会道德、规则在体育运动以及做人做事中的重要性,显然能够更好地达到体育育人的要求。因此,教师科学的课堂管理能够弥补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学中难以涉及的德育内容,教师通过课堂管理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改正道德失范行为,形成正确的体育品德与价值观念。

2.2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

在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新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近期,新颁布的《指导纲要》更是将体育教学改革目标明确为帮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这成为衡量一切体育教学成效的黄金标准,也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本质意义。高质量的体育教学需要高水准的课堂管理来实现。教学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学聚焦于教会学生技能、增加练习时间频率、组织面向人人的竞赛活动等新模式,这些新模式的高质量开展,需要课堂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其中的秩序性、规则性、组织性仍需强调,教学改革背景下的课堂管理,不仅不能否定其在维持功能上的重要性,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更高效的管理方式,最终服务于实现学生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学目标。

2.3是营造积极氛围,促进课堂生长的重要手段

课堂氛围的营造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愈加被重视。有相关研究表明,积极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更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愿意接受教师指导,基于运动技能知识学习、练习与竞赛的体育课堂尤是如此。而在消极压抑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更易产生焦虑、抵触情绪,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课堂氛围是基于社会情感所产生的,主要指课堂内教师与班集体的态度和情绪状态。氛围影响着班级学生的集体态度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对课堂氛围的导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促进体育课堂的生长与延伸,达到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探索性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迁移到其他学习过程与成长过程中,以达到学生学习于课堂而不限于课堂的生命生长状态。因此,新时代的体育课堂管理应改变传统课堂管理以维持秩序、控制学生行为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强调控制与维持的课堂管理只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看似井然有序,学生却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附庸[4]。要以营造积极欢快的课堂氛围为目标,引导学生产生体育学习兴趣并形成敢于提问、勇于尝试、自发求知、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这是新时代体育课堂管理的潜在价值。

2.4是践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体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小学生作为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其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行为能力尚未成熟,在相对轻松、欢快的体育课堂上难免出现行为、思想上的不良倾向与问题行为。比如,在排球课上,当排球数量有限时,学生出现争抢球、拒绝分享的情况;在集体跑操时,有学生认为班集体跑操速度慢而脱离集体自顾自地跑;再如在1000m测试中,有学生为偷懒少跑一段路程,选择中途藏起来或抄近道等投机行为等。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行为,与每个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而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与管理,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改正所出现的问题行为与不良倾向,尽可能地在思想品德、认知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5,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与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引导、熏陶与感染,而课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方式,当学生的问题行为或不当倾向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暴露时,教师应转变以呵责、训斥、惩戒为主的管理方式,运用合理手段引导学生加以改正。同时,课堂管理还应注意保护学生个性,不能以培养循规蹈矩的“机器”方式管理学生,要善于捕捉与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促进学生创新创造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结语

体育课堂由于其在课堂主体、学科特点两方面的特殊性,在课堂管理方面有着更紧迫的需求与更大的管理难度,需要教育者对中小学段的体育课堂管理进行专门研究。在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的背景下,体育课堂管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监督与维持功能,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主要包括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德育成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营造积极氛围,促进课堂生长;践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后续体育课堂管理方面的研究应聚焦于当代体育课堂管理的价值如何实现、体育课堂管理中师生的心理学解读等主题,进一步揭示体育课堂管理规律,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刘汝松 单位:山东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