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

论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靖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年 6月-2020 年 6 月管理的经临床确诊的 90 例高血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5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与随访管理,观察组则实施健康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遵医嘱行为、血压水平、血压控制率、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结果 干预后,两组遵医嘱行为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在干预后的血压控制率、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康管理模式可提升高血压患者的遵医嘱行为,进而改善其血压控制效果,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高血压;遵医嘱行为;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管理模式

高血压(hypertension)具有病程长、易反复、不可治愈等特点,患者往往需接受长期乃至终身的干预治疗,以保证血压的持续稳定,从而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1]。但在实际情况中,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疾病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且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差,不利于血压的长期管控,易导致病情反复以及出现并发症[2,3]。对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与血压控制情况,同时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有助于促进患者血压管理水平的提升[4]。现阶段,国内高血压健康管理干预内容及管理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5],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结合 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我中心管理的 90 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健康管理模式对其血压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靖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的 90 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男 27 例,女 18 例;年龄 49~75 岁,平均年龄(61.85±5.79) 岁;病程 2~8 年,平均病程(4.27±2.15)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 35 例,大专及以上 10 例。观察组男 27 例,女 18 例;年龄 49~75岁,平均年龄(61.79±5.82)岁;病程 2~8 年,平均病程(4.35±2.18)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 34 例,大专及以上 11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知情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诊断明确,且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相关标准[6]。排除标准:①伴严重心脑血管病变者;②恶性肿瘤者;③有精神及认知疾病、交流障碍等无法配合随访管理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指导与随访管理,定期向患者科普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因素、症状表现、并发症等,同时指导患者规律用药、合理饮食、适宜运动,并于干预期间提供适当的随访服务,通过电话及网络等方式掌握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给予相应的建议与指导。干预持续时间为 6 个月。

1.3.2 观察组

实施健康管理模式:①档案管理:依据疾病进展阶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将高血压患者进行划分,针对其病情特点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时建立详细的电子健康档案,开展连续化、动态化的健康管理,保证患者病情的实时追踪;②健康教育:通过健康知识讲座、网络、微信及短信等方式,面向患者开展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科普教育,包括发病因素、症状表现、治疗方式、并发症等内容,定期推送高血压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程度,同时加强其对日常行为管理的重视度,促进高血压治疗、护理及教育的同质化发展;③追踪与互动:充分利用网络沟通软件,与患者保持长期联系,及时解答其疑问,并实时掌握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对其健康状况、服药情况、血压水平等信息进行收集与管理,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合理的健康指导。对其日常行为管理作出适当的建议与调整,包括血压监测、用药管理、饮食及运动管理等,促使其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并通过及时的干预指导,促进各项自护能力的提升。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遵医嘱行为、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率、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①遵医嘱行为:参考姚明瑛等[7]研究制定本次高血压患者遵医嘱行为的调查问卷,包括饮食控制(规律饮食、控盐控脂等)、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保证睡眠)、规律运动、服药管理 4 个维度,均以Likert 4 级计分,共 0~16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遵医嘱行为越好;②血压控制率: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持续 1 周;③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8]进行评定,共 172 分,包括健康知识水平、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 4 个维度,分值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高;④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9],共 145分,包括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状况、总健康状况、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 8 个方面,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1.5 统计学 方 法 采 用 SPSS 21.0 软 件 进 行 数据 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行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遵医嘱行为、ESCA 及 SF-36 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遵医嘱行为评分、ESCA 评分、SF-36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干预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血压控制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血压控制率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高血压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大多不足,常伴有服药依从性低、遵医行为差、自护能力低下等特征[10],不利于血压水平的长期管控,且易导致病情反复及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除去常规的治疗方案外,患者需培养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自身血压水平,进而控制病情的发展[11]。健康管理模式是基于血压管理现状开展的系统化干预方式,可通过档案管理、健康教育、追踪互动等方式,建立规范性、实时性、针对性、动态化的专病专管模式,以此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推动其遵医行为的提升,进而强化其血压管理水平。不同于常规健康指导与随访管理的低频化、节点化、浅表化表现,健康管理模式可增强医患间的实时沟通,促进相关信息的双向管理,并通过及时的反馈与指导,维持病情的长期管理,有利于血压指标的持续性管控[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遵医嘱行为评分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加强高血压患者的遵医嘱行为,为后续管理干预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干预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在干预后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林盛强等[14]研究结果相符,表明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促进其血压水平的持续改善。分析认为,健康管理模式则可借助于现代化沟通渠道,通过高频次、高互动的干预指导,进一步加强患者对疾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要点的认知理解,提升高血压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对其血压水平的长期管理具有更为积极的应用价值。自我管理能力是决定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病情进展[15]。而本研究结果中,两组干预后的 ESCA 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健康管理模式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更为理想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患者健康疾控行为的长期坚持与正确实施。此外,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若控制不力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而积极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则可指向良好的血压控制结局,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本研究中,两组干预后的 SF-36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模式可提升高血压患者的遵医嘱行为,进而改善其血压控制效果,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在今后在高血压防控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凯梅 单位:靖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