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绩效评价下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

谈绩效评价下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

摘要:随着预算绩效管理政策的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依赖财政拨款,重视行政业绩,忽视降低费用及成本管理工作。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出发,着重分析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成本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成本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行政事业单位效能的发挥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实现,而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能够提供资源耗费数据并能预测相关数据,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研究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对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提出要求。随着关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的实施,要求支出与绩效挂钩,对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提出要求。2019年1月1日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开始对费用进行计量,为后期成本核算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显得尤为必要。

二、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现状

1.重业绩而轻成本

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依赖财政拨款,重业绩而轻视成本,业绩考核是管理人员考核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导致一些耗费大量资源助推业绩的现象出现。究其原因,是对业绩背后的成本支出缺乏考量,重业绩而轻成本。

2.预算的约束力不足,忽视成本

一方面,查阅政府债务化解案例,存在通过通货膨胀来稀释债务,政策性银行介入等手段来化解等做法。原因是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忽视成本,从而导致债台高筑,形成恶性循环。而要遏制此种现象,首要解决的是加强对行政事业性单成本管理的重视。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单位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充分价值的数字、报表、指数,满足各方的相关需求。在政府部门政务公开时,会计信息是社会公众判断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标准。然而由于信息公开渠道过窄等因素的存在,影响了公众对各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支出的监督。

3.财政资金分配缺乏竞争机制,立项成本效益关注度不够

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对项目的评价集中在可行性方面,缺乏对成本效益的考量,通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基本都能分到指标。具体到各行政事业单位层面,项目效益满足于可行,忽略对高效益的追求,对项目所需资金的测算较为模糊,基本是业务部门人员估算,财务人员根据财务数据及经验判断资金批复的可能性,最终由单位管理者决定。因而,出现资金短缺与资金闲置并存的现象,资源分散分配,项目实施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项目成本效益关注度低,资金分配缺乏竞争机制。

4.制度体系不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匮乏

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增加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为成本核算打下基础。为更加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成本,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财政部2019年12月27日印发《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财会〔2019〕25号),于2021年1月1日实施。如上所述,政策实施均在初级阶段,相关配套制度、操作指南仍在陆续出台,加之上述制度较为笼统,成本管理、成本控制还缺乏精细化的制度指导。

5.预算编制不合理,缺乏对成本支出的控制

其一,在预算编制上,一般支出预算往往是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忽略控制成本,倾向于多向财政部门要钱。其二,现行预算考核制度偏向于考核预算执行进度,各行政事业单位偏向于努力用完全年预算,而忽略评价支出方案是不是最省钱的方案。其三,随着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同时编制绩效目标。但该项工作尚处于初步运行阶段,各单位编制的绩效目标有待验证。随着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各行政事业单位逐渐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控制成本支出。目前,政策要求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随着制度的健全,“有效成本少”的观点必然会提出,因此要未雨绸缪,提前思考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意识到成本管理重要性,仍以用完全年预算为目标

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年底账务处理量为平时的两倍多,年底的招标量为全年的三分之一以上,导致加快执行进度,突击花钱。二是上级财政部门考核预算执行进度,虽然财政部门考核指标设置初衷是为了加强预算约束,但到具体执行时往往是为了花钱而花钱,偏离初衷。三是内外部监督均将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重点进行审计,而审计出的突出问题表现在预算执行率偏低、项目支出进度缓慢、年末结转资金较大等方面。简而言之,内外部监督部门均关注单位花钱进度情况,对花钱合理性缺乏监督。

2.预算编制约束性不够,绩效目标针对性不强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除了“三公两费”要求只减不增,其余支出预算通常在往年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一点。另外,近两年绩效目标的提出,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需要同时编制绩效目标。但由于单位内部业务人员认识不到位,财务人员又对具体业务不熟悉,为了完成绩效目标的编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照抄照搬其他单位的方案,或是从财政部门的常规绩效目标中挑选比较接近的,或是为了编制目标而提出目标,而不是以目标任务为导向编制预算及绩效目标,本末倒置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导致编制的绩效目标针对性不强。

3.业务与财务分离,未全员参与单位理财

一是单位的长期发展规划,财务很少参与。等需要用钱时才想到财务,财务需要落实单位决策,从而产生了专项资金挪作他用、不计成本打造业绩等不良现象。二是业务人员重点关注如何把业务做好,涉及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时候,除非有明确规定采购渠道,一般都是选择自己容易获取的采购渠道,导致业务人员单次或单月在同一家公司采购金额较小,单位全年在同一家公司的采购额达到合同采购或者招标的标准,未享受到批量采购节约成本的好处,造成采购成本较高。上述现象直观反映出单位职工未全员参与成本管控工作,未对本部门的资金进行统筹把握,形成有钱就花、没钱再找负责人想办法、负责人找财务解决的恶性循环。

4.内部共性需求单位分散采购,未实现资源整合优势

就单个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各部门有些需求是相同的,比如通用型办公用品采购,如纸、笔、文件夹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这些通用型办公用品由各部门自行采购,往往造成一些问题。一是分散采购没有议价能力,价格偏高;二是各部门采购标准不一,容易产生攀比现象,挑选物品的时候只买贵的,造成资金浪费;三是各部门分散采购,难以统计单个通用型办公用品成本,进而无从控制支出,购买办公用品的经费很容易花完,存在为了购买而购买的现象。

5.资产使用效率偏低,未实现资产共享

当行政事业单位缺少某项资产时,倾向于直接购买,这样做也可以提高预算执行进度,但是也造成部分单位存在一些利用率低、易于转移的资产。而具有上述特征的资产,完全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取得或租赁,比方一些科研仪器设备等。另外,对于单位内部各部门均使用的共性资产,如打印机、复印机等,若单位内部每个部门乃至每个人都配置的话,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6.缺少成本管理监督,未对成本管理进行专项审计

纵观各省市审计部门对外公开的审计结果,聚焦在财务收支、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等方面,未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进行专项审计。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对工作任务背后耗费的成本情况缺乏评价,监管缺失,易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

四、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优化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成本管理认识

一是建立资金绩效考核制度。一方面,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考评及待遇挂钩,促进管理人员改变以执行进度考核为主的做法,加强成本管理考核;另一方面,明确“谁花钱、谁负责”的导向机制,以达到预算按需编制,重视预算执行过程管理的目的。二是根据财政部印发的成本核算指引,制定本单位的成本核算制度,明确本单位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范围以及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确保成本核算方法一致,费用分摊合理。三是为做好相关制度的衔接工作。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纳入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做到“花钱必有效”,耗费的资源能够产生效益;另一方面做到“有效成本少”,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选择资源耗费最少的成本方案。

2.将成本与绩效目标挂钩,建立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

绩效目标的提出,是预算编制的基础。预算执行受绩效目标的约束,不能偏离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又是预算考评的依据,可以说,绩效目标贯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应立足单位的发展战略定位,明确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制定绩效目标,确保绩效目标清晰、可行、可靠、可量化。此外,编制成本预算,将成本与绩效挂钩,开展项目竞争性评选,在项目可行的大前提下,除了优先考虑绩效,还应考虑成本支出。一方面,对于绩效目标类似的项目,优先保障资源耗费较少的项目,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对于目标不同的项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项目的耗费成本及绩效目标,分批有序保障,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推动业财融合,实现全员参与成本管理

一是单位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财务部门应参与制定。一方面,财务数据可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确保发展战略有资金支持,提高战略目标的可实现性;另一方面,战略目标与业务发展有紧密联系,财务参与战略目标制定,可加深对业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为业务部门提供财务服务。二是扩大财务轮岗范围。在单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财务人员轮岗到业务部门实习,熟悉单位的业务运行情况。在回到财务部门工作时,一方面在审核业务部门报送的预算及绩效目标时,能够更加严谨和专业,杜绝预算、绩效目标与业务脱钩现象;另一方面,在审核业务部门产生的费用报销单时,能够了解行情,控制成本。三是定期开展财务知识培训,宣传会计相关工作要求。一般而言,进入财务领域有一定的门槛,因此为了使业务人员多了解一些财务知识,单位一方面可以定期结合业务实际,开展财务知识培训,着重宣传一些会计思维,如合理性原则、成本节约原则等,使业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能够运用会计思维,不仅把业务做好,更要高效使用资金;另一方面,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制作操作手册,如业务报销手册等,方便业务人员查阅并执行。

4.加强资源管理,共享资源以节约成本

一是加快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为行政事业单位共享资产提供了政策及平台支持。如国务院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鼓励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并明确可以对资产提供方给予合理补偿。行政事业单位应搭上政策的快车,将自己拥有的使用频率低、闲置的资产纳入平台进行管理,供其他单位租借;对自己单位没有而平台有的,比较购买和租借的成本,如租借成本更低,则通过平台租借,双管齐下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二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共享共用制度。共性资产集中存放,专人管理,如对文印需求量大的单位,集中存放文印设备,安排专人负责排版打印等工作;通用型办公用品采买,由单位统一收集需求,集中采购,增加议价能力,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控制成本。

5.加强会计核算与成本分析,寻找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其一,为满足绩效评价需求,应设置与成本相关的绩效指标并加以准确核算。其二,应根据成本信息需求合理设置成本项目,并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中相关科目的明细科目保持协调,按照成本项目进行数据归集,合理分摊间接费用,完整反映项目成本。其三,创新工作思维。同样的工作任务,在实现其绩效目标的情况下,思考资源使用途径,分析其耗费成本,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方案,如资产是购买还是租借,服务是外包还是招聘专人等。其四,将分析结果定期向业务部门或项目负责人通报。一方面,督促其合理规划执行进度;另一方面,通报已经发生的成本管理问题及改进建议,提醒其合理规划开支,节约成本。

6.加强内外部监督,将成本管理纳入审计范畴

一是从成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着手,评价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对象和核算范围是否准确,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归集是否合理,计量是否准确。二是将成本管理与绩效评价相结合。在实现现有绩效目标的情况下,评价成本耗费及支出合理情况。通过审计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情况的监督,在实现绩效目标的前提下,做到节流,提高其成本管理水平。三是将成本管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从前端将成本管理纳入管理人员考核,到后端将成本管理纳入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范畴,从而形成工作闭环,督促管理人员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五、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是重要的职能部门,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行政事业单位效能的发挥,又依赖财务管理来实现,而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成本管理。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出发,探讨成本管理现状,查找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肖艳.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思考.经营者,2020(14).

2.任红梅.关于绩效管理中全员理财与内控建设的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12(07).

作者:方欣欣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计划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