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运营建议范例

公司运营建议

公司运营建议范文1

(一)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作用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对高质量完成建筑任务、加大社会劳动力再就业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加创造经济效益能力,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与发展空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收入水平,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发展平台。同时加强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力度对于私有制建筑经济也有较强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二)私营建筑经济的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在长期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竞争实力具有积极意义。私营建筑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经济市场的有效管理,还可以规范社会主义建筑市场发展秩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自身素质,加速农村人口合理转移,有效地解决了国家人口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私营建筑经济对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我国公有制建筑经济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仍然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为主体,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私营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得私营建筑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一系列不正当市场操作行为,强化了建筑行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制度。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国有建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损公肥私行为严重,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发展。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以经济改制为名义,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将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管控权移交给自己或亲属,将利益丰厚的建筑项目交给重组后的新公司来完成,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将多数利益分配给自己或亲属,严重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浪费,使国有资产变成私有资产。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领导者不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营现象混乱,大肆贪污,牟取私利。

(二)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私营建筑经济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缺乏有利的法制环境和经营规模小。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私营建筑企业经常受到建筑相关管理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等处罚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经营形式单一,分布零散,缺乏抵御风险的实力,加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处于发展低迷状态,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庞大,使得私营建筑企业融资渠道缩小,融资能力相对较弱,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三)建筑经济管理理念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管理者缺乏积极的经济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对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通常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些管理者在建筑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目光比较短浅,仅对现阶段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没有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与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经济管理,缺乏动态管理意识。缺乏全面性成本管理观念,管理者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工资进行成本管理,对因工程质量问题返工、设计发生变化而造成的隐性成本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没有建立高素质的建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自我学习意识,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一旦出现了问题,企业管理者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有的建筑经济企业管理者人才队伍还无法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相对比较滞后。

(四)技术水平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

我国建筑行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建筑企业缺乏专业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手段,自动化水平较低。建筑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规模,将更多的资金成本浪费在人力成本上,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重视高技术人才的积累和培养,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不利于建筑市场的开拓,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有待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与国际同行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重重,面对严峻挑战的竞争形势应对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与全球化建筑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融合。

三、加强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改革

我国应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产权制度作为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公有制多元化有效实现形式,把握改革指导思想,推动国有建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形式,大力发展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式。明确国有企业产权,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组建股份制合作制经济,对国有小型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将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建筑企业实力。加强对国有建筑经济的监管力度,通过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提高工程质量,落实相关建筑经济发展政策,防范国有企业管理者滥用职权的行为,促使国有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增强我国国民整体经济发展力量。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转变认识,正确处理好我国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深刻了解到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私营建筑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鼓励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向公司化、集团化模式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促使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为稳定、持续。

(三)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建设

对建筑经济管理要具有前瞻性的意识,采取有效、合理的建筑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对将要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并及时采取风险预防措施,减少由于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定期对建筑工程的初始投建、施工、竣工收尾等全过程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将经济成本的预算管理观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中,确保经济管理真正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动态发展中。加强建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优化资源配置水平,把建筑成本控制到最低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制度,定期对经济管理人才进行理论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实践管理能力。经常组织参与建筑经济发展讲座活动,与其他企业相互沟通、讨论、学习,借用互联网系统,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掌握我国政府经济政策动态和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根据建筑行业经济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吸引就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国际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国际市场,提高建筑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推动建筑行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提升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占有率。

(五)积极发展国际建筑经济市场

我国国内建筑经济行业应积极发展国际市场,调整企业战略结构,扩宽经营渠道,通过工程、贸易、劳务等与境外建筑企业相结合的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建筑企业还可以与我国其他行业强强联合,走向全国,利用国内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吸引国际企业合作。或者与国际具备先进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的知名建筑承包商共同合作,增加相关科技投入量,共同发展国际经济市场,有效的应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发展趋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四、总结

公司运营建议范文2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收入确认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端并兴盛于西方自由市场国家的合同能源管理(EPC),特指节能服务(ESCO)与耗能企业之间以合同形式约定节能合作项目的节能降耗目标预期,前者为落实目标向后者提供一系列专业能源管理服务,而后者则以节能效益支付前者投入及应得盈余的节能服务外包和互惠合作机制。究其实质,乃为以节省的能源费用兑现支付节能项目整体作业成本的一种节能合作业务模式[1]。在EPC节能合作投资运作模式下,耗能企业单位得以借助节能服务企业的先期投入而提前实现工厂及设备的升级改造,等于提前利用了未来才可能实现发生的经济利益,也可理解为专业节能公司以许诺特定项目的能源节约收益、受托管理合同项目全部能源收支的方式,向项目所在企业输出定制化有偿垫资节能服务。进入21世纪,在国家发改委和世界银行等部门组织的共同推动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被引入中国,于北京、辽宁和山东等地试点成立能源管理公司(ESCO),并很快得到了高耗能及有节能需求企业的认可和欢迎。截至目前,国内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已达2500余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近30家,近20年来累计实现节能能力6500万吨标准煤。大致说来,该模式机制可分为节能效益共享、能源费用委托管理、节能量及效益承诺、融资租赁和混合型五种类型,尽管合同能源管理具备纾解耗能单位资金压力、改善现金流、节能效率较高、优化管理模式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等突出优势,然而抛开高耗能企业节能自觉意识差、节能投资激励机制不健全、节能技术不过硬、ESCO融资约束严重等制约因素不谈,单就会计处理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披露的复杂程度大为增加,合同能源管理经济实质判定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都存在争议,一旦分析视角偏差或准则运用不当难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应当引起会计主体节能服务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二、合同能源管理及其会计处理简析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运营模式简析

(1)节能效益共享型。节能改造项目的前期费用投入由节能服务企业全部承担或与客户双方约定共担,项目竣工后共同评估确认节能量,并按合同约定共享因此而创造的价值增值。项目合同期完结后,节能设备所有权及之后产生的效益则全部归客户所有。(2)节能效益承诺型。节能改造项目资金由客户按进度分期提供,节能服务企业负责向客户提供全程节能服务,并承诺保证项目投入使用后能实现一定节能量和节能收益。项目验收完成并经双方确认承诺节能效益达标后,客户向节能服务企业支付相关费用;若节能效益未达所承诺水平标准,则由节能服务企业补偿差额。(3)能源费用委托管理型。客户委托节能服务企业出资对自身能源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并负责后续运管维护,按照双方合同约定把改造后能源系统的能源费用委托交由节能服务企业管理,所节省的能源费用成本归后者所有,直至项目合同期完结[2]。除以上三种被惯常采用的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外,还有融资公司介入先租赁收费后向客户无偿移交的融资租赁型,以及前述四种合同类型任意组合形成的混合型投入与收益模式。随着近年来国内ESCO企业经营管理的日趋成熟规范,实际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作中,节能服务合同多为前述三种主要模式类型之一或它们之间的组合变通,故而每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结算方式都并非一成不变、简单恒定,毕竟耗能企业客户实际情况和需求各不相同,动态变化的交易关系、合作方式以及投入与收益模式,决定了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处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项目个案交易的经济实质选择最为妥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的分类比较

由于缺乏统一明晰的会计标准,导致现有节能服务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参考借鉴遵循IFRIC4、《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下简称“租赁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等不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中难免存在较大争议。(1)节能装置按固定资产实施会计处理。节能服务企业把安装在耗能企业客户的节能装置确认为固定资产,在计量时可按来源不同将其区分为外购或自营建造。若为外购节能装置,则其成本按照采购进价、税费和产生效益前的相关运输、装卸、安装和专业人员劳务费用等进行计量;若为自营建造节能装置,则其成本主要包含直接原材物料、人工和机械施工费用等。选择该类会计处理方法后,节能服务公司收入的确认并不确定,需要根据节能装置未来在耗能企业客户所产生的节能量来核定计量,而成本费用却可以精确可靠计量,因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投入发生的人工成本、运维费用和设备装置折旧费用等都是恒定和易于采集确认的。类似根据项目进度确认计量节能收入的会计处理方法,从本质上与经营租赁十分类似。(2)节能装置按存货实施会计处理。节能服务企业把安装在耗能企业客户的节能装置确认为存货,在初始计量时其成本包含采购、加工及其它成本;当节能设备装置实际转移至耗能企业客户后,节能服务企业一般选择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对已发出存货进行计量;期末对节能设备装置进行后续计量时,若设备装置发生减值则计提减值准备。选择该类会计处理方法后,节能服务企业收入的确认计量同样需要视节能装置未来在耗能企业客户所产生的节能效益而定;而总的成本费用比较明确,无外乎原材物料采购、人工成本、运维和财务费用等;既已按存货进行会计处理,节能装置就不存在计提折旧问题。(3)节能装置按建造合同实施会计处理。具备生产节能装置资质的节能服务企业,倾向于把节能装置建造完成并安装至耗能企业客户的这个过程归于建造合同范畴。节能装置安装验收完成后,并不能立即为节能服务企业带来收入,而是在合同期限内根据所产生的节能收益来逐步确认收入,而生产营建节能装置的成本费用是明确固定的,主要涵盖直接和间接费用以及项目期限内的运维费用等。(4)节能装置按租赁资产实施会计处理。将节能装置视作租赁资产按“租赁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较之前述三种处理方法更为贴合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经济及交易实质。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租赁业务成立条件有二:一是履行合约是否依赖其特定资产;二是该特定资产是否依照合约完成了使用权转移。反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节能项目能否顺畅实施、节能服务企业能否如愿实现营收预期,都取决于节能装置,且自合同签订后该节能装置特定资产的使用权,便可视作已经向耗能企业客户发生了实质性转移[3]。综上,会计主体节能服务企业把节能装置视作租赁资产,依循“租赁准则”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是相对最为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三、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的案例分析

大连易世达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125;本文以下简称“易世达”)是致力于余热发电技术、环保、节能、新能源工程设计安装及总承包的专业节能服务上市公司,也是国内首批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性ESCO企业。2018年易世达在山东、新疆等地加大开拓合同能源管理EPC项目力度,取得不俗业绩。现从中撷取四个典型案例,对易世达EPC项目会计处理进行示例探讨分析。

(一)余热发电EPC项目会计处理案例评析

(1)余热发电EPC案例简况。易世达与山东新华制药有限公司(同时发行H股和A股股票的上市企业,以下简称“新华制药”)签订余热发电EPC合同,易世达在客户所在地淄博依托原有参股公司淄博鑫港新能源有限公司设立项目服务部,对新华制药所属药厂衍生释放的多余热量和热能气体实施节能循环利用,运用新能源及余热发电技术营建安装发电设备。该EPC项目所在桓台县果里镇经济开发区的场地由新华制药提供,相关报备审批手续都由新华制药作为主体出面负责申办,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负责该EPC项目的资金筹措投入及营建。该EPC项目所涉及资产自然归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所有,竣工运行后易世达有权掌控管理10年,之后向新华制药过户移交。2019—2029年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运营该余热发电EPC项目期间,负责向新华制药供应电力,电价以物价部门核定的当地同类型上网电价为准。双方还约定,单一发电机组月度电力销售营收若达不到180万元,新华制药则按180万元向易世达支付;若超出180万元,则如实测算交易。(2)会计处理评析。从易世达与新华制药签订的余热发电EPC项目合同内容来看,是次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模式具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负责余热发电项目建造;二是余热发电设备装置的所有权将于建成验收10年后的2029年移交新华制药;三是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负责余热发电装置运营并按市场公允价格收取电费;四是10年运营期间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实际获得的电费收入并无法提前精确预知计量,但尚能保障每月每台机组180万元的最低电费收入。一家企业向另外一家企业提供建设、运营等多种服务,且在一定期间(比如10年)后实施产权移交,对于此类非同一般的业务模式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并未给出具体约束规定[4]。会计实务中,企业会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运营实际,分别借鉴参照不同的思路实施会计处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确认计量办法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实际营造投入确认尚未竣工投入使用建设项目成本费用,并在该EPC项目建成可正常运转无虞后再行确认为固定资产,并着手开始对该固定资产预先计入已经发生但尚未实际支付的折旧费用,在运营会计期间内逐期进行电费收入确认。10年运营期结束向新华制药移交过户时,会计处理可确认计入固定资产处置;另一类在分析项目公司如何实施收入确认时,则倾向于透彻甄别项目公司所从事业务的经济实质,重点关照提供了何种商品及服务。从前述案例情况看,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包括建造活动和发电运营。单就建造活动而言,倘使是易世达建造自用的固定资产,理应按照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计入在建工程成本;若是为客户新华制药提供建造服务,则理应确认为建造服务收入。易世达自身是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工程安装企业,而非一家发电企业。从盈利模式看,本案例余热发电的盈利点源自易世达的余热发电技术及相关工程建安的比较竞争优势。故而本次合作交易中,易世达只是向新华制药提供相关发电设备的有偿建安服务,差别之处在于建造合同的对价并非常见惯用的固定对价,代之以与余热发电挂钩的包含月度单一发电机组180万元兜底营收的可变对价。按照以上交易经济实质剖析,易世达可选择新收入准则下的建造合同规范标准对该EPC业务的收入进行确认。只要合于节能装置控制权转移的确认条件,易世达应对该余热发电EPC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审慎预估,在此基础上确认建造服务收入,并把已获取的对价确认为相关资产。关于预期确定取得的不受产量龃龉制约的恒定营收(月度单一发电机组180万元兜底营收),可以成本或收益的当下现金折现值确认一项长期应收款;而关于受产量制约左右的浮动不确定营收,按实际建造服务收入金额扣除已确认的长期应收款的金额后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水泥余热发电EPC项目会计处理实例评析

(1)水泥余热发电EPC案例简况。易世达与山东山铝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铝水泥”)签订水泥余热发电EPC合同,由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运用水泥发电新技术换热系统为山铝水泥产生的余热和蒸汽进行节能综合利用,该换热系统新节能装置较之普通发电机组可增加发电量2%-7%,并能延长水泥余热发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水泥余热发电换热系统新节能装置的建造安装场地由山铝水泥提供,该EPC项目资产归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所有,自项目竣工运行开始,易世达运营10年后无偿转让移交给山铝水泥。在双方合同约定的节能效益共享期内(2019—2029年),易世达以协议电价(上一年度平均电价的六成+当月电价与上年电价全年均价之差的四成)乘以实际产出电量外加5%服务费,向山铝水泥有偿供应电力。(2)会计处理评析。一是水泥余热发电EPC项目交易合作是否构成租赁要件的判断分析。从易世达与山铝水泥签订的水泥余热发电EPC项目合同内容来看,10年运营期内山铝水泥付费享有加装换热系统新节能装置余热发电站的全部输出电力,且向易世达支付的价款既非合同约定的固定单位产出价格,也非产出交付时的市场公允价格,而是根据上年均价和当月电价综合考量计算的协议电价外加一定比例服务费。由此可判定,易世达与山铝水泥水泥余热发电EPC业务满足租赁构成要件。二是区分判定该EPC业务是经营租赁亦或融资租赁。参照“租赁准则”第六条之规定,结合“国际租赁准则”中对融资租赁的判断甄别导引,以“风险报酬是否彻底转移”作为评判标准。从具体案例情况来看,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中易世达取得的全部租金皆为依循不同租赁期间节能装置的真实节能量和节能效益测算而得的金额并不固定的或然租金,加之到期后发电站还要移交山铝水泥,故而易世达确切取得交易对价、实现交易利益流入自身企业的结果并非必然,或然性依旧存在,附着在租赁资产水泥余热发电装置上的风险还是要由易世达承担[5]。据此判断,该EPC业务当属经营租赁无疑,易世达取得的或然租金可于真实发生的当期予以确认收入。三是有关建造活动的会计处理研判。水泥余热发电EPC项目有关建造活动会计处理的研判分析,较之易世达为新华制药提供建造服务的会计处理完全一致,在此不复赘述,理应确认为建造服务收入,会计处理结果为易世达将水泥余热发电节能设备装置当作固定资产核算,10年运营期间每个会计期间逐期确认经营租赁收入。

(三)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项目会计处理实例评析

(1)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案例简况。易世达与山东钢铁集团淄博张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钢”)签订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合同,由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运用节能新技术为张钢还原冶炼铁矿石所用的电阻电炉安装余热发电节能装置,该余热发电装置的安装场地由张钢负责提供,相关报批手续皆以张钢为主体由其负责申办,该EPC项目资产归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所有,自项目竣工运行开始,易世达运营6年后无偿转让移交给张钢。在双方合同约定的为期6年的节能效益共享期内,易世达与张钢按提前商定的分成办法共享收益,以签约时淄博当地电价均价0.46元每千瓦时为准,协议测算公式如下:每月发电收益=每月发电量(千瓦时)×0.46元每千瓦时-双方测定的每月运营成本。运用该测算公式计算而得的月度节能收益在6年运营期内视作恒定不变。(2)会计处理评析。一是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项目交易合作是否构成租赁要件的判断分析。从易世达与张钢签订的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项目合同内容来看,6年运营期内张钢付费享有电阻电炉余热发电装置全部输出电力,张钢支付的对价虽为恒定月度节能收益的一定比例,但从实际测算办法和公式不难看出,该固定对价与发电装置产量毫无关联,也并非淄博地区的市场公允价格,而是与电阻电炉余热发电装置产出节能量无关的固定对价。由此可判定,易世达与张钢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业务满足租赁构成要件。二是区分判定该EPC业务是经营租赁亦或融资租赁。易世达与张钢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项目运营期为6年,运营期限届满后易世达将电阻电炉余热发电装置无偿转让移交给张钢。据此可以推断,易世达在6年内收取价款必定与整体项目投入相差无几或者略有盈余。由此判定,附着在所租赁资产电阻电炉余热发电装置上的风险报酬以及该装置的控制权,从实质上来讲已经悉数转移至张钢,该EPC业务当属融资租赁无疑。三是对建造活动会计处理判断。既然该电阻电炉余热发电EPC交易确定属于融资租赁,那么会计主体易世达就应当遵循“租赁准则”第四章有关出租人的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定,对自身EPC项目建造活动实施相关会计实务操作。

(四)利用水源热泵机组替代锅炉空调EPC项目会计处理实例评析

(1)利用水源热泵机组替代锅炉空调EPC案例简况。易世达与淄博世纪大酒店签订水源热泵蓄冷蓄热EPC节能合同,由易世达淄博项目公司运用新能源技术为淄博世纪大酒店安装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装置,为后者235间(套)高档客房、恒温游泳中心和桑拿浴、健身房等设施场地提供新型节能供热供冷。双方约定易世达负责筹措投入前期项目资金、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及采购、项目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运维等投资建设事宜,150天内完成全部工程进度。经营该项目期限为12年。易世达的合同投资收益包含设备投资款和能源站运行费用两部分,合同签订30天内淄博世纪大酒店向易世达拨付首款300万元;水源热泵机组运抵安装验收合格后,再拨付次笔价款600万元;机组信息化控制系统构建验收合格后,再拨付200万元价款;整个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装置运行之后30天内,再行支付第4笔设备投资款260万元;剩余设备投资款分12年逐月平均支付。能源站运行维护费用每月10万元,当月12日支付,共需支付144个月。淄博世纪大酒店未付清全款前,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装置的所有权归易世达所有;付清全款后易世达协助办理项目资产所有权移交过户手续。(2)会计处理评析。该EPC项目易世达投资收益款项划分成水源热泵机组投入和后续机组运维费,且两块款项都是双方协商议定的固定价款。尽管在整个建设和运营期限过程中,水源热泵蓄冷蓄热项目的资产所有权和运营维护权都归易世达所有,但易世达毕竟是在淄博世纪大酒店原有设备设施基础上再行为其实施节能设备装置建设安装,故而整体节能设备装置与淄博世纪大酒店正常运营流程需求是完全契合匹配的,并且在项目建成后还要接受淄博世纪大酒店严苛的项目验收[6]。此外,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设备装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实际产出均归该酒店有偿享有,易世达因之获得固定报酬,因而从实质上讲,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节能项目相关资产的风险报酬早已转移至淄博世纪大酒店。鉴于合同包括建设服务和运营服务两大块,与之相对应的合同价款也应分两部分确认收入。具体操作中,易世达先行将项目总款项在建造和运维二者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拆:一是在营造期间依循工程完成的比例采用确认建造收入与成本,若水源热泵机组仅凭设备简单安装便能完成就绪,且所有设备装置无需按照淄博世纪大酒店的特殊要求进行定制,则需要依据2017年颁布的“新收入准则”所规定的收入确认时点条件,来判定是否对产品设备销售所形成的收入进行会计确认,并合理计入相关科目;二是12年运营期间每月获取的运营费,直接确认计入劳务收入科目即可。考虑到项目建设期只有150天,还要深入剖析研判该项目是否满足建造合同的相关构成要件。鉴于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设备皆由易世达购进并简单安装即可形成项目节能系统,淄博世纪大酒店也未提出特别定制要求,故而从经济交易实质层面看,该EPC节能项目等同于水源热泵蓄冷蓄热设备的分期付款销售与短期快进度安装,易世达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17版)相关规定确认水源热泵机组销售收入;设若水源热泵机组并非简单安装,亦或酒店方提出特别定制要求,则应在建设营造过程中按照工程完成比例确认建造收入与成本。综上,假设类似能源机组装置仅凭简单安装便能完工达标,相关装置又无需特别定制的话,则可在建设期内确认销售收入即可;否则,便要在营造期间依循完工进度百分比法确认建造收入。至于合同期限内的运营活动,则直接确认计入劳务收入即可。

四、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判断思路及方法选择建议

通过易世达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典型案例分析后发现,节能服务企业在对相关EPC项目实施会计处理之前,要在厘清业务模式的基础上,对节能项目的经济交易实质进行深入剖析和精准把握,进而区分甄别是否构成租赁要件、到底属于融资租赁亦或经营租赁,然后再行按照相关会计准则正确实施会计处理。对于排除在租赁范畴之外的,建议审视甄别其商定履约内容能否划分为建造服务和劳务服务两项履约义务,不可划分者则将建造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在运营期内确认销售收入。可以划分者再以“建设活动设备是否简单安装”、“客户是否提出特别定制要求”两个条件作为判断标准继续甄别区分,符合者当以节能设备销售收入确认建设营造活动,不符合者当以建造合同收入确认建设营造活动。而无论是否符合两个条件,相关运营费用皆可直接确认计入劳务收入;对于满足租赁要件构成的,则要审视其项目资产相关风险报酬是否已向耗能企业客户完全转移,已经全部转移的按融资租赁相关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否则按经营租赁相关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实务操作、以固定资产确认建造资产。

参考文献:

[1]段小萍,陈奉功.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风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3):235-243.

[2]李泱.CAS14收入准则变革对典型行业和特定业务的影响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7(07):52-58+69.

[3]程?.新14号收入准则对EPC项目影响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5):97-100.

[4]程晓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会计核算典型案例解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6):118-121.

[5]周峰,郑曼玲,陈虹宇,冉连月,张立茂.分享型能源改造合同利益分配优化设计[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34(6):109-114.

公司运营建议范文3

关键词:管制隐患;管制弊端;安全对策研讨;维护措施

企业生产要依据一定的规章、条例,并按照所示基准进行基础工作事项。而此时因个别雇员的自身原因,所引发的事故却不计其数。单纯注重利润收益,而忽略阶段性开展培训内容的重要意义,企业运营期间,所展现出的各项行为,便是其内部管制体系遭受弱化的根本表现。生产事项作为支撑企业内部系统营销关键,其核心内容是透过体系的加工、制造与生成等繁琐步骤,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如若,企业运营系统缺失规律,便会引发一系列诟病的生成。

1企业安全生产管制近况

现阶段,碍于越加严峻的生产形势,诸多应对措施被重提议案,其中,便包括隐患排除法,作为高效安全对策,该方法印证了工作前期准备的关键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生产制造业的年均事故率可占整体企业的63.5%,这说明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厂内人员因工作原因负伤或致死。经常性于企业发生的灾害事故,对社会现象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影响。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因自身发展趋势所致,生成较为落后的管制系统,体制的不完善,引发体系崩塌事故,并造成内部雇员身心遭受极大创伤。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来源于雇员本身,因过于怠慢自身工作内容,造成安全管制意识的遗失,导致灾害事故频发于企业生产内部体系。为此,为改善事态的衍生局势,企业高层应校正内部管制系统,树立公正、合理的楷模姿态,以此来激励社会上依旧存在的缺乏系统性管制行为的以生产为中心的濒危企业。

2安全生产管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隐患及弊端

2.1缺失安全生产管制的责任感

生产管制行为需要充分理解其根本内涵,源于其内容具备一定的特性。作为高端工作规范,管制人员首要明确自身的工作态度,待工作实质事项应予以职责补充,以此加深与雇员之间的羁绊,仅有通过拉近企业与雇员的心理距离,才更方便实施对应政策,或是弥补措施。但是,作为企业内部系统运营的核心,由安全生产事项所引发的问题屡屡呈现。当下,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安全管制不当,或是其他管制事项映现的问题,主要源于内部系统生产管制行为缺乏规范,并且责任事项落实不到位所致。而另一部分企业则不具备风险评估的基础能力,致使内部系统由原有生产规范,逐步演变至遗失主控制权。而企业雇员不具备基础素养,待安全生产事项的自我意识较差,造成企业安全管制事项呈现停泄。

2.2安管生产事项引发经济危机

风险事项的预测,作为企业前期运营基本准则,其重要性同期紧密关联着系统评估。因此,通常一些大型企业改善内部运营近况的方式,均是采取风险评估,便可恢复自身运营水准,但是,此项方法却仅针对少数大型生产企业的内部管制系统。由于,大型生产企业营销方式较为成熟,因此,诸多细小问题均无法对其产生较大危害。而中小微型企业却与之产生较大差异,源于内部体系尚待完善,在缺失水平管制行为的前提下,较易引发因生产事项所造成的安管隐患。07-09年金融海啸映现,诸多企业频临倒闭,其中尤为08年最为严峻,众多大型生产企业因自身管制不利,造成巨额亏损,许多企业迫于局势所需,改由政府接管,这场金融风暴持续三年,所引发的安全管制问题,非常值得后人深思。

2.3企业生产管制认知较差

碍于部分雇员具备意识诟病,其思想认知的不充分,引发出大量生产设备停车事故。而其中,也存在依靠自身工作经验无法解决的工作隐患问题。停车违章不仅会造成生产体系的整体崩塌,同期亦会带来诸多安全影响,生产措施缺失调理是一方面内容,而另一方面则因规章制定不具表率所致。雇员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动应对自身的工作内容,其根本问题源于企业内部系统缺乏管控行为。其中,部分指定条例等同书面内容,缺乏实质应用的相关经验。而另一部分,则是企业以口头的方式应对雇员,无法及时、准确的进行措施落实,不仅会造成问题层面扩大,同时也会使问题的危害性得以延伸。另外,因企业缺失一定力度的管制能力,所引发的危害现象数不胜数。政府与个人共同经管的企业更是如此,制定的双项管制内容,仅能执行书面的少数部分,而待安全事项的各项内容却视若无睹,最终引发内部滚至隐患,以及安全问题的呈现。

2.4企业雇员基础素养较低

缺失监管体系的企业,其问题呈现多项化,单一问题引发的负面现象频现于生产现场,但是,自然形成的管制系统同样缺失一定程度的运用规范,其问题同样呈现多面化。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车间内部现场的维护措施得以妥善衍生,为高效维护现场的生产设备,研究人员制定三项具体管制内容,并将生产体系分为三大类,高端类别、中端类别和底端类别的生产设备,其中,多数企业所用设备介于中端及底端两个体系之间,但是,在体系逐渐完善的当下,雇员自身问题明显增加,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和雇员拥有共同的盲目思想,其内容主要源于设备的快速进步,认为单一运用精良系生产设备,便可充分保障体系的生产与制造具备高效的安全规范,并且会严重降低安全危害的生成,但是,正是这样的思想往往才是导致危害事故的最终原因。

2.5安全文化所引发的生产管制诟病

将具体的管制事项进行虚化,通常是多数企业的一项诟病,针对雇员培训内容的忽视,或是实质开展培训,却将内容软化,待实质运用期间,缺乏现场实践经验,至此造成了管制文化内容呈现保守态势。安全文化是一家企业经营至今,通过对自身隐患问题内容的不断总结与探索,进而生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内部架构较为复杂,并且缺乏与安全内容所对应的警示标语,因此,任雇员再优秀亦无法将其内容应用实质,内部体系仅有极少人员通晓其根本意义。当下,标准氛围的安全文化较难形成,而企业内部的雇员亦十分欠缺安全认知。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企业较难执行具备一定规范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准确、可靠的操纵规范。

2.6过分轻视培训力度

培训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但是,却仅有少数企业知晓问题的重要性。部分具备一定生产经验的雇员,通常会自然生成强势心理,严重扭曲现场操作事实,因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并通晓多种工种的工作内容以及要点,便认为企业开展培训事项,为具备合理依据,以及与之对应的必要性。或是,近年来,学历水平及文化层次较高的企业人才进驻较多,而企业自然生成的逆向心理,认为投资培训内容,仅会严重浪费收入及利益,能省便省,因此,便随之减少了企业入职体系的三项重要标准,并将培训及教育内容予以弱化。

2.7安全措施投入力度不足

经历过内容改版的企业,便保留了一部分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的安全隐患,管制部的精减将是企业经营至今,最为关键的一项重要问题,而此项问题将会因企业内部重要体系的遗失,而不断扩大自身的危害范围,首先,其问题处体现于雇员,因多数企业安管部雇员,同时掌管多项部门内容,因此,在雇员身兼数职之余,便再无精力进行安全内容的监管,而安全项的遗失,将同期严重影响到岗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主要体现于管制所用资金的投入情况,不论大中型或是小微型企业都具有资金事项的保守想法,尽量在运营期间降低成本投入,已逐步成为当下企业的固有思想。想法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企业认定安全事项不值得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因为,危害内容并不会频频发生,而是阶段式产生,那么,仅需当危害到来,进行资金投入便可。但是,随着危害事项的到来,原本单纯的一项问题将会延伸至严峻。

3安全生产管制工作存在主要问题隐患及弊端的对应整改措施研究

3.1严格落实内部体系安全生产义务

生产进程中,管制问题引发危害十分严峻,因此,基于生产管制问题,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优先针对问题对应点进行详细探讨,并通过问题重点,进而制定相关管制措施,以此保障内部系统运营安全标准。严格贯彻生产系统根源理念,并随之加强落实管制义务基本轨制。企业初设规模不会涉及管制事项,但随着体系不断完竣,各项制度随之成立。完善其中每一项制度,均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成立规范化管制部,于此时显得颇为关键。其目的重在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结合企业近况的主要内容,待急需投入的措施或政策予以执行。多项制度同期开展,伴随而来的是诸多问题的呈现,因此,管制部应针对问题的危害及严重性,待问题事项给予解决,以此高效提升内部系统安管力度。

3.2严抓基础内容管制行为

经多数企业实践内容表明,在提升力度的同时,体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措施得以加强,其应用目的也更为明显,雇员安全认知得以提升,各个层级的领导者也获得了责任感。具备优秀运作水准的企业,其基础内容并非不断加强人员管制行为,而是通过行为模式思考领导者的思想方针,运营轨道一般是由领导者所指定,而雇员仅是遵照条例的基本内容,去执行或是实施措施,其本身并无过错。只要依据详细的制度编定,并对不同级别和层次的人员或对象进行分析,而后根据内部系统评定基准执行集成式一体化考察,便可及时发掘到内部体系的近况问题。待雇员管制疑问,企业可参考如下内容:其一,快速建立审核基准,设定明确的奖罚条例,以此激励或是提升雇员的使命感。其二,多数研究人员透过内容实践,得出义务可加强企业待问题事项的详细定位,并更易实施与之对应的安全措施。

3.3加深风险评估印象

现如今,管制危害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问题,这些问题无时不刻不对企业运营产生着危害及影响。潜在问题包含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其一,危害内容并非刻意呈现,而是通过体系生成,逐步渗入内部系统,并通过系统诟病内容,从而对系统产生威胁或损害。其二,潜在问题等同风险事项,因此,不论雇员或是管制人员都应该针对风险评定方式有一个概况了解,以便危害发生,救治措施的及时执行。其三,通过实践措施内容,加强雇员及管制者待风险事项的印象观,其目的在于缩减问题危害等级,以便及时实施对应措施,降低危害延伸几率。评估即是预测、分析、探讨及总结事项或内容,以便更为准确的施以补救措施。

3.4开展具备安全意识的培养工作

首先,雇员应具备安全思想认知,针对雇员思想内容的教育,囊括三项重要方式:其一,单一思想认知教育。其二,通过部门制定安全方针,开展雇员基础常识教育工作。其三,以培训方式为引导,使雇员深入了解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联性。其次,雇员的法制内容教育,法制教育包揽四项方式:其一,运用专业培训手段,使雇员深入了解安全常识下的法制法规。其二,透过教育课程,使雇员明确内部劳动纪律。其三,劳动纪律作为基础,制定生产期奖惩制度规范。其四,使雇员明确与安全关联的国家刑法。并且,雇员理应具备安全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包括:其一,一般产线下技术常识。其二,一般安全措施下技术常识。其三,规范产线下卫生常识。其四,一定规范安全措施下技术常识。最后,雇员的安全技能教育,技能教育包含:其一,安全措施操纵技能。其二,安全措施防护技能。其三,安全措施应急技能。其四,安全措施避险技能。其五,安全措施救护技能,具体内容详见表1。

3.5营建企业文化底蕴

营建完善化的规章制度,透过经济内容献身说法。定期为雇员量身制定,可提升其素养的教育课程。内部体系构建党建体制,以此充分提升雇员思想水准。同时兼顾文化事项以及效益利润,以阶段性开展的知识项竞赛,来加深雇员的生产实践操作水平。连续违反三项规章制度的雇员,应予以开除。讲堂会议企业领导亲自讲解,企业文化内涵,并给予内涵内容,讲述企业发展至今所遇到的内部管制系统诟病,以此告知雇员安全常识对企业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进行完善的规章和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良好氛围的全新企业运行轨道。

3.6创新产线安全管制模式

管制模式种类丰富,碍于企业实质情境,不可一一进行实践,但是,如若不通过实践内容,确实无法准确了解到各项管制规范的具体功用。那么,首要明确规范的内容,以及应用基准,多数企业以预防隐患为主,那么选取防御性较强的规范,予以实行。其次,通过待危害事项的不断总结,运用自身的掌握经验,并借助内部载体,开展产线基础工作内容。最后,伴随着安全事项的深入,培训教育的重要性随之显露,将教育内容带入产线生产工作之中,并告知雇员经理论知识,开展自身工作内容,从而逐步建立企业内部安全体系的完整管制模式。

3.7隐患排除法加以云应用

批量施加隐患排除法,以此全面排减体制内部的系统隐患及弊端。企业生成问题需要较长的流程,期间可通过施以适当的隐患排除,缩减问题产生的危害范围。云应用法则既是针对隐患事项的整治,同时也是整改企业内部安全系统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大型企业应用该系统的范例众多。排除法于早期应用期间,其内容相较闭关经营十分类似,其核心均是针对系统内容的整改,但是,如今看来,排除法可是说是闭关经营的一个全面进化,其内容相较后者更为复杂,也更具深度,整改内容也更为完善。云应用排除法后,方案所达效果也更加符合企业管制规范。

4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久主旨,适当地应用管制方法,能够使企业收获更高的经济收益。为保障雇员生命安全,创新内部系统安全管制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经营期间,领导者应根据现实需求,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营销理念,并同时阶段性的投入安全措施,以科学、规范的方式为雇员营建更为优质的生产条件。在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管制”一词占据较大版面。大型企业,其内部空间管制相对复杂,但仍可根据其系统特性,待管制方法进行研讨、分析,并于后期基于管制对策。管制困惑经由管理弊端引发,可伴随对策措施的精确应用,待问题事项以逐步解决,并通过自身所获经验,及时给予隐患处以确凿的维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胡晨光,张静,等.影响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研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5(01).

[2]樊东坡,程伟.现阶段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26(Z2).

[3]孟双龙.企业承包商员工安全环保培训教育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9(02).

[4]王泽成,张仁锋,李宛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7,48(01).

[5]李永芳.铸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SH铸造公司为例[J].会计师,2017,16(01).

[6]徐广义,李敏,等.浅谈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对策[J].化工管理,2017,13(02).

公司运营建议范文4

全面预算管理被许多国内外企业实践证明了是现代企业管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之一,对企业实现长远战略计划,提高综合竞争力,适应激烈竞争市场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这一理论引进我国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得到了不错的应用。目前,很多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全面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组织机构不健全、对全面预算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程序控制乏力等。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升全面资金预算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二、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定义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公司内部所有部门与实施单位的所有财务亦或是非财务上的资源加以配置、考评、把控,进而可以对公司的组织与生产运营行为展开高效地指导、把控的行为。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1.全面预算管理的对象———企业的资源配置活动全面预算管理将销售预测作为基础,从而对于生产、成本等展开预测,且编制出相关财务报表,展现公司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情况以及运营成果。从而企业所有的经营的资源配置活动都属于其对象。2.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对资源配置的内控机制当代企业控制基本上能够划分成内控与外部控制系统,前者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后者是财务总监、经理市场与注会构成。通常而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所实行的控制即内控,即企业对于其运营行为里消耗的诸项资源在事前展开科学的计划、计算,而且在实施的进程里加以描述与控制,然后对于结果展开剖析与考核。3.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身为企业的所有者,想要达成其既定的战略目标,则应该在创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时候将此目标作为指导,换句话说即把其当作根据亦或是基础加以制定,如此制定的体系才更加科学合理,才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身为当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短期目标等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由“适度分权,集中监控”来促使企业资源获得高效的配置,提升管理的效率来完成公司既定的目标。换句话说,公司经由对于其运营部分的逐步分解,且创建了一个将预算、控制等相关内容集为一体的有效合理的指标系统展开管理与把控。其实际上是运用预算对于组织内部所有部门与单位的所有资源展开配置、考评、把控,从而便于高效组织与协调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实现战略目标,身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式,其拥有非常突出的特征。1.全面性。仅仅从字面上而言,预算管理与其之间的差异就是“全面”,基本上反映在以下三个层面。全面性包含了企业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活动。全程性,即预算管理的全程化,企业首先对于既定目标展开细化,接着将其逐层传达下去,所有单位将任务加以落实到位,最后对于此活动展开剖析与评价,规定每个环节均应该加以重视,不可以麻痹大意。全员性即公司所有职员均应该参与到活动中来,且对于各级职员进行目标与任务的分解,从而促使公司的资源能够得到最高效的分配。基于整体而言,其所有预算活动均依照特定的逻辑次序加以编制的,每个版块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2.权威性。企业预算编制身为公司展开绩效考评的根据,通过公司对应的委员会最终批准,为了确保其的公平公正,明确要求仅仅在极个别情形下才可以面预算调整程序,并且调整内容应该获得对应委员会的审批通过之后才可以加以实行。3.战略指示性。其重中之重在于对于公司资源展开科学的配置,让其能够得到有效地运用,执行此管理方法应该将企业的既定目标作为基础,才可以给企业完成既定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计划,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扶持。4.追求利益性。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全面实施市场经济,不管何种企业其经营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让其获得更多的效益,尽早完成其战略目标。

三、当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公司还依然沿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只重视本部门预算管理,忽视其它部门的管理,将预算同财务报表相混淆,预算和计划相混淆。2.很多公司普遍认为编制预算是财务职责,仅仅把预算理解为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别的部门基本上不会参加到预算的编制中来,仅仅就财务结果的提取加以确定,预算在可行性上有很大缺陷,与现实状况不相符。3.预算编制流程采取从上到下的程序进行。尽管此种方式非常简便,与企业总体部署相适应。然而将产生某种程度的主观随意性,编制预算通常是部门经理全权负责,别的职员并未参加到其中来,某些预算指标一刀切,部门经理为达成预算目标编制与自身情况并不相适应的预算,难以将其减少风险、加强内控层面的效用充分调动出来,丧失实施全面管理的价值。4.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周期长,融资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会面临资金链断裂带来的风险,没有注意现金流为主的资金预算控制。加上公司在多地扩展项目,大规模开工,意味着公司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压力,全面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逐渐体现。预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项目内部情况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预算需做出相应调整,但很多公司没有相应的预算调整机制,只是根据相应人员提出后再调整,而项目部才是第一项目现场,在其与企业反馈的时候已经不具有时效性了。跟而身处最前线的预算编制人员由于不存在制度层面的规定,一般在对于信息进行反馈的时候没有积极性,如此,预算之后,丧失其应该具有的借鉴意义,而在对于预算进行审核的时候观察到,许多尚未报批的部分反而被调整了,基于此能够看到其在管理控制上非常不合理。

四、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预算的过程管控

结合成本管控,对于通信行业来说,从源头开始实施过程穿透是重中之重。以业务事项为主线,对成本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公司内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创新执行能力,切实抓好问题的落地解决,真正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并且打破惯性思维,推动营销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各部门交流沟通得到加强,生产链条缩短,实现流程穿透。通过“常态化、重点突出、真实性、注重实效”的原则,发现并有效改善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各项流程的闭环管理。与管理制度的完善、考核体系的健全、机构的调整紧密结合,构建起职能清晰、管控到位、高效务实的管理体系和框架,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对成本利用流程化管控大大方便了预算的配置与下达,更为标准、合理的对资源进行了配置。便于预算的管控。对于具体业务来说,比如,合同类支出要严格按照预提待摊等业务系统要求规范操作,其他日常支出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结算,不得存在游离于系统之外业务发生,保证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均衡性。对专项费用实施流程穿透管理,配置的新建市场、渠道建设、校园春秋开灯专项费用,按照业务事项进行管理,加强过程管控。

(二)强化专业管控与数据系统支撑

在预算单位对各类分解成本费用加强管控的同时,人力资源部、市场营销部、运行维护部、政企客户事业部、综合部等专业部门应对专业线成本费用做好整体管控,实施预算单位与专业部门纵横结合的成本管控机制。各专业部门每月及时提供划小单元考核数据,数据延迟或有误则进行考核。近年来,联通公司实行划小承包改革,打破公司完全依靠自身资源自我发展的模式,将科层制的公司组织转变为开放式的创业平台,将传统组织中作为执行者的员工转变为自主创业者,将繁杂的KPI考核体系转变为增量收益分享模式,充分发挥平台上每个团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管理理念,打造“以增收为出发点、以增利为落脚点”的价值围栏,实现公司、团队、员工“诉求趋同、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多方共赢”,达到公司价值与员工薪酬福利的共同提升。

(三)做好精细化管理,有效实现增收增效

重点强化坏账全过程控制,新增坏账(逾期欠费)加倍影响毛利,固网终端回收常态化进行。实施铁塔租赁费及日常能耗精细化管理,提升网络成本使用效能。对于网络成本配置方面由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智能迭代建设模式转变。优化投资管控与流程,将自上而下的配置与自下而上的需求满足有机结合;资源配置由综合网格自主决策,客户和订单驱动的需求投资不设限制,动态匹配;对宽带简单扩容、政企专线小微工程鼓励推进单价总承包或运维人员自营建设,实现快速响应、降低投资;项目管理满足划小单元核算支撑要求,实现项目全过程透明管理。对于社会渠道成本配置方面社会渠道效能要提升一定要将综合网格范围内的沃店社会渠道(商圈厅和卖场厅除外)纳入划小单元管理,在“共赢对赌”机制下实现其效益提升。增量渠道成本,如果上级公司决策认为划小单元域内从战略考虑确实需要建设自有或社会渠道,并要划归划小单元运营管理,渠道建设当年发生的成本超过对应收入的金额,可以考虑进行减免,建设次年发生的收入成本则全额计入。

(四)保持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执行的准确性

公司运营建议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华为

1引言

近年来,中国跨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均呈上升趋势。从投资海外的公司数量和投资额来看,中国跨国公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近几年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并且持续发展的企业寥寥无几。本文将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其能成为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成功者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2跨国公司发展现状

2.1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企业逐渐重视跨国经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据《2018年中国统计公报》,我国2018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7974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额达到156亿美元,增长8.9%。“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跨国公司提供发展机遇,有利于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受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国家战略支持和企业自身不断改进下,中国跨国公司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多企业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跟上中国经济发展步伐而不断加大对外投资,未充分了解我国跨国企业起步晚,内外部机制还未成熟的特点,造成许多跨国公司难以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发展。

2.2华为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华为自1997年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至今,已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纵观我国企业,存在跨境经营却不被熟知的小型跨国企业,也存在诸如阿里、腾讯这样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但即使是阿里、腾讯,从其收入和利润来看,也只能被称为涉及跨境经营的国内企业。目前,在世界市场上只有华为能真正意义上被称为中国著名跨国公司。华为作为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跨国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18年,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受到华为的商品与服务,其世界500强排名窜升至72位,华为强大的发展实力凸显。这不仅依赖于华为领先的科研实力,还有其独特的经营战略,分析其跨国经营发展现状有利于我国其他跨国公司借鉴反思,在研发、经营上进一步改进,提高国际化经营实力。华为2018年年度报告显示(见图1),2014—2018年期间华为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21%和16%。除了依靠本身过硬的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华为在海外市场超过50%的营业收入反映出跨国经营为华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8年全球经济整体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华为借此机会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改善经营质量,在国内及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均有所增加。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受益于中高端机竞争力提升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9.1%和24.3%。亚太地区利用消费者业务双品牌协同,维持终端品牌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1%;华为设立在拉丁美洲的企业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终端产品竞争力,销售收入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21.3%。华为顺应消费趋势,在产品上重视中高端机的研发销售,同时加快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其跨国经营优势日益显现。

2.3华为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分析

基于华为公司与我国跨国公司整体状况的对比,本文将重点从技术、人才、品牌三个方面分析华为跨国经营得以成功的原因,并与我国大多数跨国企业对比,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生命周期不长的原因。

2.3.1技术

在互联网与信息化时代,华为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截至2019年2月底,华为已经和全球50余家运营商签订了30多个5G商用合同,40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为各大运营商部署5G奠定基础。同时,华为还了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打造智能、融合、开放、安全的端管云协同数字平台。在性能提升领域华为凭借AI芯片能实现数据中心运算50%的提升,iCooling能源解决方案帮助数据中心节能15%,从企业角度出发为企业推出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的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满足国内外企业成本和效益最优化,同时助力客户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些先进技术为华为打进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国际跨国公司大都拥有领先的原创性技术,而大多数跨国企业不具备这一条件,以技术为手段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据统计,中国企业2018年在美获得专利53345项,仅华为就拥有5405件,占总专利数的10.13%。目前,我国掌握“高精尖”技术的跨国企业仍占少数,大多数更注重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然而跨国企业发展到最后必定会以“高精尖”技术为支撑,我国跨国企业对“高精尖”技术研究薄弱,将导致中国跨国公司失去硬实力的依托,在世界市场上难以与欧美、日本等拥有多项高质量专利技术的国家相抗衡,继而难以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生存。

2.3.2人才

人才是企业国际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华为在国际市场屹立不倒的另一重要因素就在于它高国际化的人才资源政策。华为在人才招聘方面选择在世界各地广纳人才,一方面利用国外高技术水平和高管理水平人员提高企业自身科研、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区域组织采取当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本土化,在全球130多个子公司逐步选拔、培训和任命,帮助华为能了解外国领域的市场需求并及时做出调整。与华为相比,不少企业将其国际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缺乏人才。然而,国内人才市场广阔,不乏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员,导致我国部分跨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在于其没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范围广,但较少考虑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最终致使企业在异国他乡难以适应并维持。

2.3.3品牌

在国际化市场上,消费者对各类产品的功能、质量等因素不熟悉,品牌能够向顾客传递低风险、高质量的信号,因而成为消费者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华为在品牌打造上坚持以高科技出口为基础,根据初期自身特点与实力,首先在亚非拉地区开拓市场,积累口碑与品牌形象。其次从欧美国家的边缘地区逐渐发展到中心城市,利用中国形象展现华为科技实力,通过外国对中国的反差认知树立华为的品牌形象,为其后期跨国经营打下基础。如今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跨国经营,试图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因此打造公司品牌是跨国企业发展需重点考虑的方向。在2018年的《财富》杂志中,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达120家,仅次于美国的126家,但是能够被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屈指可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拓展。

3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建议

3.1发展“高精尖”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几乎所有成功的跨国企业的技术水平都位于世界前沿,中国跨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首要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我国企业想要达到在国际市场上长久立足的目标,应将经营重心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转向“高精尖”技术与原创性技术的研发。

3.2把握人才,专注本土化人才培养

我国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国内大多数跨国企业仍会以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为主要投资对象。鉴于各国的文化和政治因素,我国跨国企业采取人才本土化手段,选择聘用当地人才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减少企业经营风险,还能对企业长久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3.3打造公司品牌,树立国际化形象

我国跨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应充分了解国外消费者对本企业品牌的认知,对自身品牌进行科学定位,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企业应在保证自身技术、产品以及服务在同类公司中具有竞争优势外,还应重视线上经营,采取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努力打造强势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翟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何以行稳致远[J].人民论坛,2019(10):84-85.

[2]马晓瑜,汪占熬.当前跨国公司组织模式与结构演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3):87-92.

[3]周常宝,李康宏,林润辉,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跨国治理能力的构建与演化机制———基于联想跨国经营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1):55-73.

[4]王朝晖,张春胜.“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才本土化研究———以来华留学生为例[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8,25(5):63-73.

[5]安博,张静怡.我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8(9):8-13.

[6]韩慧林,孙国辉.基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公司品牌影响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9):37-45.

公司运营建议范文6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型制造企业;运营模式

为统筹利用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建设中存在的科技问题。近年来,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成为企业科技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拓展合作模式,协同攻关,以目标为导向,引导不同的创新要素集聚,促进了企业向中高端迈进。但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的治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初期没有系统的规划,使得平台定位不够准确,功能重复,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受制于企业的体制机制,企业重生产而轻科研,使得平台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承担起科技创新的责任。因此,探究在创新型制造企业中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平台的概念及作用

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学术界尚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黄宁生[1]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优化和集成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载体。朱星华[2]认为,科技平台建设包括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类重大创新平台。苏跃增和徐剑波[3]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和科技发展相统一,实现知识、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的、新型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在我国,主要有四大力量致力于改善科技创新体系,分别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则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汇聚各类创新元素,统筹协调创新环节,提供创新服务支撑,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最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创新型制造企业角度看,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资源整合。汇聚创新要素,增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合作方特有的优势资源,弥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推动双方科技发展,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加强知识共享,通过开放各平台的资源信息,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第二,协调引导。引导企业内外各方协同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在创新工作中起到联结和调节作用,通过利用各类优惠政策,判断整合资源的最大利用方式并予以实施,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效率。第三,降低风险。科技创新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为企业技术改进提供保障和支撑,让科技创新有章可循,推进企业创新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第四,激励功能。创新平台的建立,能够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增强科技创新效果。依托外部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可加快企业内部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总的来说,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利用合作单位的优势技术与先进经验,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生产力,培养、聚集优秀科技人才,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创新型制造企业中科技创新平台模型

创新型制造企业作为近年来制造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一般设立有独立的技术研发部门,并配套有完善的科研支撑部门,能够在生产制造产品的同时,为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新材料研发、新工艺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设备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条件保障。相对于传统制造企业重“产品”轻“科研”、重“中间”轻“两头”、重“创新”轻“体系”等现象,创新型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加强对外合作,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加强预先研究和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创新型制造企业中,科技创新平台主要由企业或者政府主导建立,具有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试验验证、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多种功能,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提升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科技创新平台一般通过产业化进程、功能作用、区域级别、依托主体等方面进行分类。结合创新型制造企业特点和建设发展要求,本文提出,在一个企业中可以通过技术成熟度等级来划分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技术全流程建设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1~9级,如政府批准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体系平台,是企业的高水平研发机构,主要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研创新提供支撑,贯穿研发、中试、验证、成果转化、产业化全流程,同时还包括探究企业新型创新管理体系,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二是研发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1~2级,如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分院等技术研发平台。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针对科技问题,开展预先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和技术革新。三是试验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3~4级,如联合相关科研实验单位共建试验室和检测机构等试验平台。该平台主要针对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需开展的基础试验,共同开展试验试制相关工作,推进预先研究开展,输出科研成果。四是成果转化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5~7级,如科技成果示范验证中心等技术转移平台。该平台主要用于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实现科研院所的技术输出和企业的技术引进。五是产业化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8~9级,如用于孵化高新技术项目的科技创业孵化器等技术孵化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企业高新技术的输出和推广应用,实现创新资源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各大平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进企业各项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着力提升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模式探析

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基于高定位、高标准、高要求,目的是将其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品牌工程。而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是保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关键。为深化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具体工作,加强与合作单位之间的深化合作,为各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推动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运营模型具有四大要素,首先要构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其次做好运营保障建设,再次加强人才建设,最后提升成果建设。

(一)加强工作机制建设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相关管理办法。编制《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健全制度规范,保证平台建设工作有章可循,同时也保障科研创新不受生产制度的限制。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按照不同的合作形式(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与对方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合作领域和方向、工作内容、资源保障、合同金额、双方权益、知识产权、保密事项等内容。建立科技创新例会机制。检查科技创新工作任务进展,交流科技创新工作经验,协调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工作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中的主要任务进行部署安排。

(二)加强运营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保障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建立责任人管理体系和专业技术团队。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团队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责任制。依托相关研发人员,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负责具体工作落实。积极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涵盖除技术外的产业、项目管理、投资和创业辅导等方面,弥补技术团队能力短板。2.明确科研项目,侧重问题解决。针对要持续深耕的核心业务,定期梳理创新平台的专业研究方向和各研究团队的专业需求,制定具体研究方向、科研任务。针对具体研究方向和企业能力建设需求,策划申报并开展国家、地方科研项目。针对企业生产现场问题,利用企业现有项目,由创新平台团队牵头解决。3.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科研体系全流程计划管理系统。建立对平台建设和合作需求的统一管理,统筹考虑企业生产、预研、咨询、人才等方面的合作需求,每年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配备专人进行控制管理,真正达到全流程计划掌控。4.设立专项运营资金,配齐相关经费。根据实际情况,在企业内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平台日常运行,也为吸引、激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稳定性、持续性支持。同时,要保障科研项目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5.充分发挥试验室作用。依托企业试验室及其技术人员,为科技创新平台配置相关试验室和试验条件,实现试验室对试验验证能力资源的充分开放。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为各平台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生活服务保障。

(三)加强人才建设

构建人才队伍,引进一批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军人物,实现平台建设有才可依。依靠人才发展项目,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契机,联合培养,带动培育一批高精尖人才。在项目实践和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引进合作团队帮扶培养、给平台配队伍传帮带、派员到合作单位驻点学习等多种实践锻炼渠道,加速企业骨干人才的成长和科研团队的组建与能力提升。探索实施优秀人才贡献度与激励政策相关联,制定积极的绩效激励、发展激励、荣誉激励等政策措施,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凝聚核心人才,集聚群体智慧,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最终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建设和流动机制,实现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的价值最大化,为推进技术能力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加强成果建设

重点关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多元化成果转化平台。依托科研成果示范验证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布局,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对企业科技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根据成果关联性,有针对性的策划企业科技成果布局,构建科技成果群;并协助对企业科技创新亮点进行凝练,奠定企业申报高等级科技奖励的基础。健全科技成果激励机制,对于科技创新平台产生的科技成果,企业内先进行验证和使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现场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产生的效益,根据效益共享、一事一议等原则,给予创新平台一定的经济奖励。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平台是知识密集型平台,其最主要的资本就是知识产权。加强对基于知识产权与专利强度双核心的管理能力,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减少知识产权纠纷,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预期成效

各平台建设初期,主要按照“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以“发挥实效、开拓创新”为理念,瞄准生产一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企业“最强大脑”的作用,将各科技平台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水平领军人才和技术的聚集池、高端技术的虹吸站,从而全面推进企业技术提升。通过持续建设,主要达到以下成效。第一,推动生产研制和企业建设发展。各创新平台将通过瞄准生产研制,解决现场的疑难杂症和突出问题,做生产技术难题的“终结者”;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提升,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做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参谋长”;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的影响力,引力、引才、引智,造就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鬼怪工厂”,做各专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者”。第二,实现产学研用结合和科技创新。通过各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创新相关工作,加强与各共建单位开展合作,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各行业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对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第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行业带动。致力于“转化科技成果、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孵化科技企业”,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逐步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聚集。第四,激发科研平台活力和创新动力。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形成和提升企业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条件能力建设,最终将企业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制造企业。

五、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经前文分析,虽然通过各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能打造产学研用全面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有序推进科技创新机制体制的完善,为企业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企业主管人员在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认识和规划上还没有达成一致,造成有些工作很难落地实施。由于在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技、规划、法律、科研、生产等部门的共同参与。但是制造型企业多以生产为重,各个部门对于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存在认识不一致的现象。第二,企业研发能力还不强,运营模式不够完善。许多小型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或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的问题。一些大的企业在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之初,普遍热情比较高,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制约,造成推进缓慢,进展不顺等现象出现,积极性会受到强烈打击。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建设初期,对各平台的运营模式思考不够,企业又缺少配套的支撑,最终造成科技创新平台见效慢、目标不明确,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第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联系不够,无法达到相辅相成的成效。近年来,在企业运营和发展建设中,多存在着“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比如很多企业中存在“做课题才是做科研”的思维认知误区。这就造成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独立工作,缺少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相对比较缓慢,成为制约企业科研创新的瓶颈。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从企业本身需求综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虽然属于科技条线的工作,但是仅靠科技和技术研发部门一家之力是很难推进的,需要进一步凝聚资源,加强共识,齐心协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同时,要结合企业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亟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各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平台属性和企业本身出发,针对性地加强建设和推进工作,进而营造浓郁的科研创新氛围。其次,进一步完善科研创新机制体制,为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科技创新平台在企业内多属于新鲜事物,与传统的企业管理还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科研现状和发展战略,以现有科研资源为载体,组织各研究方向结合需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而全方位打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全流程,并针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需求完善科研体系。最后,加强企业科技文化氛围建设,扭转技术人员的认知误区,让技术人员深刻理解“推动科技发展,根本要实现技术全流程流通”的思想。各类平台间建立沟通交流小组,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间不定期的沟通交流机制,针对具体研究方向和企业能力建设需求,推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六、结语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型制造企业中连接企业内部科技创新和合作单位间的有利工具,在基础研究、预研项目开展、成果转化、技术孵化、现场问题解决等方面都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推进制造型企业转型和产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制造型企业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前,要加强规划,明确定位,强化资源调配和统筹协同,因地制宜地组织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搭建工作,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在科技创新平台运营建设工作中,要结合企业实际适时调整,围绕目标建立有效机制,做好运营保障,加强考核激励,注重成果培育,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落地落细落实,促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从而带动产品实现和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

[1]黄宁生.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J].广东科技,2009(02).

[2]朱星华.面向市场需求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浙江省科技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成果,2008(06).

[3]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

公司运营建议范文7

目前,在我国主要的经营模式就是通过投资进行经营,并由投资公司自行进行管理。资源配置不合理针对国内的高速公路经营建设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情况。陈旧的管理模式,使得资源配置投入得不到预期回报。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投资公司大都采用“一路一公司”的管理模式,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队伍管理和运营人员的建设中,而且对于购置的设施设备,尤其是养护专业设备,不能完全合理的进行使用,使其不能发挥最大功用。这种形式,在高速公路管理中,导致人才、物资发挥不了充分的作用,甚至使得人员过剩、闲置,专业设备更是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不但达不到管理目的,还造成国家投资资源的浪费。

通过学习和总结,我国高速公路的改革发展存在两个难题。一是开创新时代的持续发展的挑战。通过多年的实践,专职人员已经感觉到了陈旧管理模式带来的压力。同时,在实际问题中也得到了很多启发,就是要突破原有思路,来寻求一条更加适合实际情况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首先,高速公路的资金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大规模高速公路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暴露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普遍开来。其次,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种模式的失败无形中阻碍着高速公路市场的发展。二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挑战。我国全国高速公路总长度达19000公里,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整合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可以防止设备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减少人员的投入,针对实际问题制定管理办法,使筹资的资金合理利用,发挥最大的便民作用。

行之有效的管理,还需要考虑未来不断增加的高速公路数量,量变质变的道理能够提示我们,处于高速公路覆盖率越来越大的今天,有效管理就是我们面临的另一挑战。管理不好,不但会使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同时对高速公路本身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建议对高速管理公司实现股份制改造最行之有效,且符合本国国情的方式,就是实行高速管理公司实现股份制改造,主要体现在:体制改革使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既有动力,同时又完善了自我约束机制。这种股份制的改造,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让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实体和竞争实体。不但让企业能够自负盈亏,还能克服传统的全民所有制的统一收支。形成“利益清晰、职责明确、企业自主、规范管理”的市场竞争主体。我们同时还要考虑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高速公路公益性目的,鼓励高速公路企业在其股份制过程中,采用特许经营方式,按照一定的规范职责进行运作,在其管辖的高速公路范围内能够具备一定的行政职能。

活跃市场经济,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公司制相比事业制而言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可以通过额外的两种融资手段进行筹资,一是发行公司债券,二是发行公司股票。但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我们提到的这两种手段,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还只能处于补充地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通过学结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管理建设经验来看,依据合法的灵活性的融资方式,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建立科学的高速公路管理组织模式,实现政企分开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各地方的高速路公路管理存在着多元化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按“统筹、高效、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对各地方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进行系统化统一管理。首先,我们的归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国家指示精神,设立专职主管高速公路建设的职能部门。

该职能部门可以负责未来高速公路的发展规划、制定管理政策和法规、负责立项审批、调整高速公路建设、确立整体目标等工作,以实现对全国高速公路的统一领导。其次,下设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各部门要对本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可行性投资、募集资金方式、保证路产路权完好、维护高速公路交通秩序和安全以及具体的协调工作负责。最后,确定授权高速公路公司予以管理权。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高速公路收费管理、高速公路的维护及保养、高速公共路的卫生环境、服务区的管理、媒体广告管理等。同时,允许这些特许授权高速公路公司可将部分业务外包,进行市场推广。归口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将自主经营权下方给特许经营公司。发展中的公路路政管理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我国高速公路已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与之过敏经济增长相比仍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公司运营建议范文8

关键词:新时期;财务内控;创新

财务内控是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实施财务内控管理对企业的促进意义是比较多的。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财务内控方法落后、人员水平低下、技能水平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严重的制约了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浅议财务内控管理对企业经营的重要价值

(一)财务内控管理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建设中的一个经典话题,也是企业经营建设中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财务风险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只能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工作流程等来对其进行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的成因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成因,通过有效的预判都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掌握与控制。企业实施财务内控管理有利于规范企业财务工作标准与流程,使企业财务工作更加规范与透明。这也有利于规范公司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使财务人员能够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工作,减少财务人员的失误,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财务工作水平。而企业财务工作水平提高了,财务风险自然就会降低很多,所以实施财务内控管理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及整体管理水平

财务内控管理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及考核,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如:在实施财务内控管理之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因财务管理人员自身失误、失职等造成的企业财务风险、财务损失等问题,而通过实施财务内控管理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杜绝与处理,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整体管理中的一部分,其水平提升了,那么整体的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局部发展对整体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局部发展的好也就意味着整体发展的好,所以实施财务内控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更能够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更上一层楼。

(三)财务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人员能力水平

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与执行者,财务工作做的是否优秀和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成正比,财务人员的能力越高,其工作效率、质量就越高,企业的财务工作水平则越高。但是当前,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等问题,甚至有的财务人员出现道德上的滑坡,在财务工作中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违法利益的,这严重的危害到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通过实施财务内控管理,可以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与监督,改变以往这种财务人员“为所欲为”的做法,可以使财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

二、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常态问题探讨

(一)财务内控管理认识不足,缺少支持

虽然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一套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但是从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搭建上就可以看出,企业对财务内控管理的认识缺少全面性。首先,很多企业的财务内控主要是关于企业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而对企业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内控管理涉及却比较少,这种内控管理模式是非常不科学与全面的,这就像是一个人需要两条腿同时协调来带动肌肉来走路一样,如果其中一条腿出现问题,那么走路肯定会出现平衡方面的问题,企业财务内控建设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出现发展不均衡是无法做好这项工作的。其次,企业并未建立起良好的财务内控氛围,企业员工对财务内控的认识不足,这与企业领导及企业财务内控宣传力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而使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流于形式,很难真正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效果来。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与加强

当前,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当中,并未构建成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导致财务内控缺少执行力与全面性。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缺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其一,很多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设立的不够全面,企业在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没有做到全方位考量,而是只注重对企业利润环节上的内控考量,对其他环节工作缺少有效的内控机制,导致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整体效果不佳。其二,许多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大多数内部财务管理体系都是抄袭国内外其他优秀企业。这种做法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制定财务内控管理,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对企业财务风险、会计风险等无法进行准确的掌握及解决,使得内控水平得不到一定的保障。

(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足

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信息化及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自然也脱离不了信息化的支持与保障。而当前很多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却是不足的。首先,很多企业财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及应用能力达不到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无法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其次,企业并未建立起完备的财务内控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当前企业财务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财务内控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了,因此,构建财务内控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企业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安全维护体系,致使企业财务风险较高。

三、创新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实现财务内控管理的优化发展

(一)强化认识,构建良好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氛围

学习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看电影要有一个良好的观影氛围。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也是如此,想要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与创新,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适合财务内控管理发展的氛围。首先,企业应该强化全员对财务内控管理的认识,在企业内部做好财务内控管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让员工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还要定期的对员工开展关于财务内控管理相关的培训与考核,以此来提高员工对财务内控管理的认识及重视。其次,企业领导要确立起财务内控管理在企业中的价值地位,肯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财务内控管理进行实质有效的各种支持,这样有利于带动企业全员积极参与到财务内控管理的建设当中,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财务内控管理建设氛围。

(二)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财务内控工作开展、财务内控管理创新的基础性保障。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如果完善就如同尚方宝剑一件,将发挥出无穷的能量来。首先,企业要改变以往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照搬照抄的作风,结合并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来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内控机制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标准化和透明度,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决不允许出现财务部门人员来兼职执行财务内控管理的情况,落实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独立性及执行力。其次,打造全面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改变以往重生产、轻管理的财务内控工作方式,将财务内控管理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从而真正发挥出财务内控管理的价值与作用来。最后,为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落实好财务内控管理的监督与考核工作,从而始终坚持财务内控管理的科学性及先进性。

(三)构建财务内控信息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共享

企业要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财务内控信息系统及财务共享中心来,以此来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效率及质量。首先,要强化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切实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的挖掘、分析、处理能力,还有利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控与处理。其次,做好财务信息共享中心的安全维护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加强对安全软件的应用,并定期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及维护。最后,提高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效率,做好企业各工作环节产生的财务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处理,并要通过共享中心。完善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和信息共享能力,有利于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文章通过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建议,希望对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裴军杰.借力内控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水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7(07).

[2]陈亚文.论财务内控的问题及创新管理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7(02).

[3]王明洁.构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的思路[J].财税研究,2015(28).

[4]吴晓晨.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商,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