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税务管理范例

工商税务管理

工商税务管理范文1

关键词:财政体制;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对策

一直以来,财政体制和农业以及农村和农民之间存在的关系较为密切,我国在1994年开始出现财政体制的改革,也就是执行分水机制、全新的流转税机制以及所得税机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国家宏观调整机制以及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优化的有效举措。因此分析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策十分必要,以下为笔者给予的相关研究与建议。

1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1.1农村企业的总体流转税负得以下降

在改革之后的进程中,流转税由以往的增值税、消费者税以及营业税构成,明确在工业以及商业领域内征收增值税,以此为基础选取少量的消费品之后进行消费税的征收,给予劳务和无形资产转让以及不动产的销售进行营业税的征收。全新的流转税机制针对税种的设计、课税范围的约束和征管途径进行完善。农村企业流转税负担任以及其他类型企业的税负进行对比,凸显同向变化的趋势,由于之前的流转税机制主要是结合产品和行业明确税目以及课征强度的。针对多种经济类型的企业而言,实施的为同种类型政策,然而这次工商税机制的改革,仅仅为课税的范围调整以及税率的合并,缺少对经济种类企业负担的整合思考。

1.2农村企业一些行业的流转税负得以上升

财政机制的改革,落实财政行业总体税负不可以变化的原则,然而不同类型的行业、产品以及税收负担的发生程度存在变化的结构,尤其是增值税。因为征收范围的延伸以及间并税率、商品的税负势必会出现结构变化,主要是推动平等竞争机制,给予原有的税收负担加以适当整合。站在产品的种类上分析,生产机构直接回收商品却不可以抵扣,不仅会影响到财政企业的正常经营,还影响到财政企业的税负。

2借助财政体制改革,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发展的措施

2.1明确政府农业的事权,增加地方财政农业投入

结合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以及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支撑农业的本职工作以及事权都要被划分清晰,留有重点。中央重点的责任是:修订农业财政机制,推进跨地区大规模农业设施建设,江河环境治理,以及农业自然在灾害预防,同时负责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控制等。此外,在未来我国市场的运行情况下,地方存有的财政支出结构要进行本质化的整理,也就是地方贯彻找到工业加工的投资计划,将权利交给企业,进一步把基地建设和农业的建设活动落实,切合实际地执行地方农业保护职责,发展地方农业经济。

2.2整合国家税收政策,加快农村企业发展进程

思考到农村企业的税制存在不足,我国应该对财政机制进行完善与调整,加快农村企业的前进发展脚步。其一,整理小型纳税者的问题。未来的财政机制上要明确,在农村企业设置会计核算机构,可以全方位地提供较为精准的税务资料,便可以确定增值税相应的纳税人,同时按照增值税的专用发票开展财政工作。其二,整理增值税的抵扣问题。未来的财政机制针对以五金材料为主的原型材料要结合农村企业的真实购买量以及耗用量开展工作,结合相同种类物质的增值税抵扣率计算出抵扣的金额,一方面可以客观地进行征税,另一方面要科学地利用废旧物质和该地区的农矿资源。其三,整理农村企业补助社会性开支相关问题。在保证农村企业现有的所得税税基前提下,适当地调整社会性开支补助结构,便于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的进一步扩展,依据小于等于所得税金额的20%抽取农村补助的社会性支出,便于增加农村建设的资金,减小农村企业的运行负担。站在国家财政的角度上研究,这也是对税额加以进一步的调整,归属于能够承受的范围。

2.3内化财政机制,建设一级财政体系

现阶段要紧紧地结合新财政机制的机遇,促使乡镇财政工作得以进行,基本的思路便是内化财政机制,努力创建条件,将我国现有的财政机制建设成一级财政。乡村财政视作国家一级财政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是健全完整的机构以及高素质人才团队;其次是确定收入范围以及管理的权限;再次是完善预算决算财政机制,可以自主地设置财政预算和财政决算;最后是创建金库,定期对资金进行调转与使用。由此切合实际地解决现有财政机制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财政管理制度,需要结合分税机制的本质原则,把与乡镇征收以及管理的税务划分在财政体系中,将其视作固有的财政收入来源。之后在体制上明确乡镇财政收入增长数值,具体的情况可以与农业税、契税以及耕地占用税等与乡镇财政进行结合,其他类型的工商税收可以在农村财政各个机构中进行数据信息的分享。由此调动乡镇组织收入者的积极性,强化农村财政税收的管理,防止出现农村税收流失的想想,给农村的建设带来更多资金。其二,财政预决算管理。农村财政含有预算内部资金、预算外部资金以及自筹资金等,同时自筹资金作为乡镇财政能够主动利用的财力,存有的规模较为庞大。需要了解的是,自筹资金的本质作为政府执行自身职责在农村中的个体以及集体中获取的无偿资金,财政机制要对其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与监督,安排财力使用的均衡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研究者要充分探究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结合财政体制的改革现状设计企业内部的财政管理工作方案,不断提升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静漪,宗晓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经济评论,2018,3(6):45-63.

[2]农村财政扶贫攻坚综合开发治理研讨组.七、农村土地基本经营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建设土地占用与补充平衡方略规程[J].经济研究参考,2017(57):18-33.

[3]王树勤,李军国.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课题组,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研究报告(下)[J].当代农村财经,2017(9):4-16.

工商税务管理范文2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省经济开发面临着西部经济大开发的新机遇和挑战,而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有相当的财力支持,其财力强大与否关系重大.因此,本文从财政在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财政收支的历史与现状,剖析当前财政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扩大财源.搞好财政工作的基奉思路与建议。对于增强本省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全省的z)共财政职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省由经济穷省向经济富省跨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在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两大主要职能,一是分配职能,即通常所说的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的职能。筹集资金表现为组织收入,国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的分配和再分_配.形成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二是调控职能.即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财政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整和控制,包括调节生产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及地方收入,以达到经济稳步增长的目的。单从财政的筹集收入分配职能来看,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分散在单位和个人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国家手中,形成国家集中可用的财政资金.体现着国家与交纳者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因此,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青海的财力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中央政策在本地区的贯彻和落实,其重要性也是勿庸置疑的。   近年来,理论界和业务部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建立公共财政问题,公共财政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应该是:保证政府机器正常运转的公共开支需要;保证收入公平合理分配;承担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基础产业必不可少的投入以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总量和结构以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从支出上看、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应该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支出;社会公共事业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投入;支援农业支出。   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在我省.全部税收收入分别由国家税务机构地方税务机构、财政部门的农业税收机构征收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政策既决定着财政收入及其结构.又对各种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财政和税收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织者.又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在市场经济条件F,通过税收政策,既为政府行使国家职能,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组织收入.又通过不同税种、不同税率来影响国民经济及其各种产业的发展,或者促进其发展,或者限制其发展,或者促进有利的一面限制其不利的一面。   财政支出是财政主要工作之一,而财政支出是由财政政策决定的,而财政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员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和措施。在地方财政工作中,财政支出规模受到财政收入的制约,只能在则政收入总员内来安排支出,不能搞赤字预算,对地方财政来讲,主要是合理硫定支出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强调经挤建设支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按公共财政来安排财政支出结构。在不同时期,财政支出结构政策也是不同的,在社会总供给满足不了社会总需求时,就强调压缩消费,扩大投资;在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时,就要增加个人消费,压缩竞争性行业的投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直接影响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稳定,在当前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和规范的情况下,我省的财政收支矛盾仍相当突出.收不付支比较严重。因此,正确确定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抑制同全国差距的扩大,都是十分重要的.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使财政资金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当前青海财政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省特殊的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的因素,中央在全国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对青海一直采取比较特殊的财政补助方法。这一政策对促进我省经济和财力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财力的增长有力的支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也使财力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一1998年.我省GDP已由15亿元增加到2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7%。在这20多年中有12个年份的增长速度超过8%。人均GDP由428元增加到4367元。全部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7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3亿元增加到2998年的13亿元。虽然这20年经济增速低干全国平均水平.但对我们这样一个总觉小、基础差、经济条件落后的省份来讲.已是不小的发展和进步。但无庸讳言,当前我省财政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间题。   间题一:由于财力不足,收支增长缓慢,使青海与全国的差距在拉大。回顾我省经济的发展.纵向相比成绩不小。但横向相比.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全国较落后的地位,与全国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1978年至1998年全国GDP年均增长16.7%,比我省高近9个百分点。在人均GDP方面,1978年全国人均379元.我省为428元,到1998年全国人均6404元.我省为4372元,全国与我省的差距扩大为2037元。特别是我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45%下降到19.5%。加之青海经济地理位置对发展经济的制约作用明显,舫政就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远离商市、远离经济中心和贸易通遣,属于边远且不易开发的地区,资浑的可替代性较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小,一些优势资源如水电、盐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又因为运输线路过长而抵销了这种优势。短期内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大幅度增加投资的可能性较小,同时与我省相邻的省区经济也相对落后,辐射作用有限,阻碍了发展起点本来就不高的我省经济。   问题二:由于财政投资不足,效益不高,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结构调整不力。由于产业结构布局特殊,使得财政收人的增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p#分页标题#e#   不同产业提供财政收人的能力是不同的。统计结果表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虽是新兴产业,但实际上交的税收占工商税收比重不大,第一产业一农业是基础,由于生产率水平低,财政贡献自然少。我国近年来的税收政策执行的是第一产业低税、第三产业轻税、第二产业税负适中的原则。当三大产业的结构出现变动以及发展速度出现快慢时,就会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动,从而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将由此而产生差距。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布局,严重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使我省财政增收处于被动的局面。   财政收入的源头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投资。投资活动能否带来相应的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投资结构的合理与否.从这个角度说,财政增收应是投资计划安排中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恰恰是这一点过去我们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青海固定资产投资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因为基数太小,在绝对总量_L增长太少。1998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虽高达116亿元,但仅占全国的0.5%.略高于宁夏和西藏的投资总量。仅相当干内地省区一个中等城市的投资规模。我省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工业规模和设备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全国,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严重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支出效益不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一直充当着“大出纳”的角色,加上改革后财政本身也有重收入轻支出的倾向,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效益观念淡薄.多数用款单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争资金基数上.而资金到位后如何提高其使用效益却没有得到重视。有的地方和部门只考虑任期内的政绩,许多项目的上马属于短期行为,没有从长远、效益的角度加以认真论证.二是缺乏支出管理责任制度。有些地方和项目,事前可行性研究草率从事,事中限踪问效不够,项目验收走马观花.甚至财政资金一拨了之,娜用资金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问题三:“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主因。过去一段时期我省经济发展中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所谓的“速度型”经济,其含义就是只要有速度,就会有效益,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益,以致各级领导,抓经济工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抓速度上,效益被摆放在次要的位置。近几年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特别是90年代以来,许多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都在8%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于全国,一些与效益有关的财政收入中的主体税种逐渐萎缩,如企业收入,1978年全省尚有近l亿元,到了1998年只有0.6亿元,20年中竞有17年企业收入为负值。企业收入的萎缩与企业近几年经济效益下滑直接相关。经济效益高意味着少投入、多产出,必然会创造更多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越多,财政预算就越有可能多集中一些财力。经济效益上不去,可供财政分配的部分也就不多.而企业亏损还要给予补贴,进一步增加了财政困难。   问题四:财政收入主体发生偏移,财源后劲不足。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工商税收,即通过发展工农业生产.搞活流通所得到的收入。近几年来.我省财政收入的一个潜在危机就是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工商税收,其贡献越来越小。1985一1998年工商税收由2.8亿元上升到8.4亿元,其所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40绒下降到巧%。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财政收入主体偏移错位的现象明显。增值税增长也过于缓慢。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微乎其微。   问题五:财政支出总量不足,制约正常履行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财政支出有了迅速的增长,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财政总支出1978年为6.8亿元,1998年达到44.1亿元。然而从我省的财政支出现状分析,_财政支出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形成反差。首先,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省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0%左右,中央对青海的定额补助不再递增10%,使财政收支矛盾愈来愈突出,开始出现财政赤字,到1998年,全省财政赤字达6亿元.由于我省的财力规模较小,在相当一部分地县,存在着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必需的行政办公费、公务费的挂帐,个别甚至连工资发放都缺乏保证。部分县把保工资发放作为财政的“第一职能”,这是一个严重的信号,连工资都保不了,表明财政的支出职能弱化,财政支出总量魔乏,对社会的长期稳定也带来隐患。其次.财政资金损失浪费严重.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当前的奢侈和浪费只能加重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延缓现代化的进程。第三,财政支出结构明显呈现“吃饭”财政的特征。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底我省财政仅补助开支、财政预算拨款供养人员总数达22万人。由于财政供养人员的膨胀,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导致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被“人头费”吃掉了,若按现有平均每人每年8000元的个人经费标准计算,现有的财政供养人口一年就需要财政供给经费近18亿元。另外增人增加的财政压力远不止这些,还需提供办公设施、个人住房、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由此增加的财政负担就更为沉重。   问题六:县级财政十分困难,财政平衡压力大。县级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程度严重,县级财政困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在全省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中,大部分县都是靠吃补贴来维持的。其原因是县级经济基础薄弱,收入规模过小,每年增收数额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因增支因素过多过大,在压缩生产性支出后仍无法保证基本支出的需要,这样长期压缩生产发展资金.带来的后果是经济发展无后劲,事业发展无保障。   上述间题的产生.既有历史的欠帐,也有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既有宏观调整不到位和调控手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也有认识和操作上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依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提高我省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政策的整体效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搞好我省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p#分页标题#e# 现实情况表明,我们的过去是成就和差距共存,我们的将来是机遇和挑战同在.特别是一份希望,即西部地区大开发已迈开坚实的步伐。一个信念二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凝聚全省500万人民的意志和信心.在党币决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迈向新世纪的青海旧经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起跑线、一种责任:实现邓小平“两步走”的伟大构想,实现西部地区大井发的战略息想,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已经赋予每一个高原儿女,青海腾飞终有时、从振兴整个国民经济和财政的高度讲,必须重视和强化财政管理;但需要明确,当前财政收支管理面临的一些向题,珍吸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间题,要立足长远,在经济体制转换和社会事业发展中逐步解决孟’对我们思想认识和管理工作中不足之处.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改进和完善。我们要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重多的生财之道,聚财之策、用财之方。   1、解放思想,转变理财观念。我省由于历史的、地理和体制政策环境的影响,封闭、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时间观念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改革以来虽有很大转变.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的程度与沿海及内地先进省份相差甚远,求稳怕乱,改革的步子慢、力度小.依赖性大.等靠上级文件.很少主动出击.对国家已有的政策.不能因地制宜地用活用足。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一切束缚我价的陈旧观念,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财观念。一是投入产出观。一方面要克服单纯“守财”的观念.不敢大胆用财而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也要破除有钱尽量用的不良思想,要最大限度的增强资金的增值以及时间价值观念和效益观念。要提倡少花钱多办事和多花钱办大事.有钱早投入早见效才是真正的精打细算。二是“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观。“量入为出”是强调量力而行,注重财政收支平衡,处理好“吃饭”和建设的关系。“量出为入”的原则.要以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为中心来安排财政工作。三是依法理财观。要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法制化程度。   2、发展青海经济,培植财源,严格把好投资关,投资增量向财政贡献度大的产业、行亚倾斜。一是生产性财政资金的使用飞应在财源建设起到宏观导向作用,按照料技兴青的战碍思想,加大对骨千企业的狡资力度。二是对子既特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是地方政府经济发赓规知和财源建设的重点项月应于以优先扶特;三是财政对有市场楷力和前景的项目的贷款进行贴息,促使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缴纳税的能力。   3、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保证财政增收“唯有源头活水来”。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最终依赖于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为此,一是要调整经济发展思路,要从单纯抓速度,一片面追求产值的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切实实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二是从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资产存量的重组,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放到增强财政实力上来。兰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李在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形成.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只有加大科技的投入,才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4、财政支出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政府的职能相适应。在现代社会,财政就是政府的财政.是政府行政的物质基础.是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所以财政的职能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其一,政府财政支出政策与信贷政策相配合.应起到减轻减缓经济增长波动作用。在目前买方市场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生产不景气等情况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正如朱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卞采取的特定政策。其二,界定政府的职能.财政支出的范围要与目前的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压缩“吃皇粮”人数.清理预算外资金,压缩政府开支.规范事业单位财政供给范围。改变传统的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对能推向市场的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走向市场。   5、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节俭财政支出。政府采购是指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行为。其要点是“公开招标”、“统一采购”。政府采购不但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价廉、质优的商品和售后服务,而且还可以避免以往分散采购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浪费,增加政府依法支出中的透明度,减少资金使用的腐败行为。目前上海、河北等省市都相继进行了政府采购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省财政状况欠佳,更应积极推行这一政策。

工商税务管理范文3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发展;财政困难;现状

1渭南市临渭区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及人口。渭南市临渭区地处物产富饶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渭南市的政治中心。全区辖20个乡镇办,总人口94万,其中城市人口40万。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

1.2发展现状。临渭区目前的发展以渭北产业园的项目建设为重点,招商引资,畜牧产业发展以奶牛养殖为主、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作,突出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市区工商税收分成比例低,财政收入规模较小,财政主要靠争取上级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由于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城市拆迁改造、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文明城市创建、信访维稳等新的增支因素不断增多,收支矛盾非常突出,财政运转异常艰难。2019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70037万元,同比增长35.1%,其中上划中央154158万元,上划省级29098万元,上划市级47882万元。区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899万元,占调整预算38800的100.3%,同比增长0.27%。全区实现一般预算支出447464万元(权责发生制列支3662万元),较上年增长1.33%,其中:区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5568万元,占调整预算216000万元的99.8%。

2渭南市临渭区县级财政困难的背景

渭南市临渭区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临渭区整体贫困面大,扶贫支出压力大;二是财政收入规模较小,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三是各种债务负担重;四是县级财政困难,欠发补贴、欠拨专款等问题严重;五是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县级财政困难的仍处于艰难的时期,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由于基层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由于欠发部分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三是由于困难的财政资金周转,使各项专款及公务费不能及时到位,无法及时兑付上级拨入的和按规定本级配比的专项资金。

3渭南市临渭区困难现状

临渭区由于经济总量不足、财政收入增长水平低、财政负担沉重,致使县级财政总体运转困难。临渭区大部分县级财政部门,受财力制约,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工资性支出经常出现缺口。在支出安排上,县级财政要确保收支平衡,就需要通过压缩公用经费来进行,导致许多单位因经费不足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同时,也导致一些公共执法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出现,使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降低,政府部门的形象受到影响。由于要“保证工资发放、保证法定支出到位”,所以用于生产建设性支出几乎为零。即使是运用上级专款支出完成一点生产建设性支出,但本级支出比重很低,县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1财政收入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一是地方财政收入体量较小。如:2019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2288亿元,该欠发达区地方财政收入3.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全省的0.17%,占全市的4.51%,地方财政收入体量在全市县(区)中排在中下游,与其他兄弟县市比较差距也很大。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虽然该县近几年财政收入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收入结构仍不合理。

3.2保证工资性支出发放,保证机构运转的难度较大。临渭区的财政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财政支出中,保证工资性支出发放,保证机构运转的比重很高,给财政支出造成很大压力。以人员工资为例,外地出现大的涨幅,临渭区才进行小幅度调整,工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近几年数次提高了公职人员津贴补贴标准,但全额拨款人员人均月工资及津补贴仅为4153元,与市直和其他县区工资相比,仍然处在偏低水平。

3.3刚性支出增长过快。分税制后,上级各部门都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对财政支出提出量化要求,并以法律形式进行约束,如教育科技农业等方面支出的增长比例都有硬性要求,超出了财政的承受能力。多年来,临渭区财政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定位在“保工资、保运转”原则上的预算安排每年都留有缺口,许多刚性支出根本无力予以保障。社会保障、扶贫帮困、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都是地方财政要保证的重点支出项目,中央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调控资金利息中央投资项目配套建设等都需要地方出资支撑,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

3.4乡镇财政职能严重弱化。区县级财政困难,给乡镇财政带来的问题更加严重。该区的乡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负债最多的乡镇上千万元,为几年甚至几十年财政总收入之和,一般乡镇负债都在100万元至数十万元,许多乡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财政赤字,最多达1000多万元。近年来一些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增加,致使可用财力的比例仅为45%左右。由于大多数乡镇财政紧张,财政根本拿不出什么钱投人生产,培植财源。相反,为保证收入目标任务的完成,许多地方对现有纳税户采取挖地三尺、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乡镇为了“人过留名”,政府举债实施“形象工程”搞建设,硬着头皮提前“升级”、“达标”,超过财政承受能力搞配套建设程,到最后都是由县级财政被动接受买单。

4临渭区政府形成财政困难问题的原因

4.1财政收入方面原因。4.1.1税源基础弱、底子差。临渭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经营情况欠佳,财政收入缺乏常规性、稳定性的税源支撑,主要依托房地产、建筑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今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低迷,加之部分行业实行“营改增”试点,微利企业免征营业税和增值税,财政增收压力巨大,年均5%的收入增幅难以维持。4.1.2收入分成少、规模小。按照现行市区财政体制,临渭区与渭南市的工商税收分成比例均比其他县市低30个百分点,临渭区完成同等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更大的工作难度。4.1.3征管机构多、成本大。目前,临渭区共有市国地税直属分局、区国地税局、经开区国地税分局六家税务征管机构,工作协调难度大、成本高。由于税收分类化管理程度不高,税源划分不够科学,征管机构之间存在相互争抢税源、漏征漏管现象,难以营造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

4.2财政支出方面原因。4.2.1财政对上级补助高度依赖。近年来,上级补助收入在收入总计中的平均比重高达88%左右。由于财政供养人员多,刚性支出居高不下,每月工资性支出和机关运转经费达1亿元。全年财政支出中,人员支出所占比重为71%左右,运转经费及其它建设性支出占29%左右,依然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4.2.2城市建设管理支出日益沉重。环卫、综合执法管理职能陆续下划,要落实环卫工人和综合执法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新增业务所需设备购置费、垃圾清运费,每年增支5000万元。公安经费由渭南市上负责,但流动人口管理、辅警巡警等治安经费每年1000万元由临渭区承担。临渭区基本承担着城区内的基础教育工作,教师待遇、生均公用经费大幅提高,每年增支3410万元。同时要配套落实辖区所有高龄补助、城市低保、居民养老保险、公共卫生、社区服务体系以及未参保城镇集体超龄人员待遇等每年需要2500万元。部分新增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由临渭区承担,老城拆迁改造已占用区级资金12678万元,渭河治理借款1900万元,三贤路小学建设项目投资4000万元,实验初中建设债务3000万元,每年创国卫绿地建设租地和补偿需支出2000万元。区级财政收支缺口逐年扩大。4.2.3实现预算平衡压力巨大。在年初预算之外,高龄老人生活补助、义务兵优待金、死亡人员的抚恤金需要4300万元,新增计生失独家庭补助需要255万元,农村五保户提标需要100万元,创建文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5000万元,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需要1600万元,教育双高双普达标需要1500万元,预计当年财政收支缺口在1亿元以上,收支平衡压力巨大。

5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对策和措施

5.1以强化征管为抓手,确保财力持续稳定增长。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坚持政策扶持,服务引导,资金扶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新的税源增长点。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通过完善征管措施,促进财税收入增长从任务性向预期性转变,实现财政收入平稳健康发展。

5.2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两免一补”、“营养餐计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助学金等政策较好落实,学前教育、校舍安全工程等工作顺利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配套资金,确保重点优抚对象、五保供养人员、残疾人、高龄老人等人员生活补贴以及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足额发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进创业就业。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强渭北排碱治涝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支持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

5.3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理财水平。研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坚决防止收取“过头税”,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深入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和专项资金支出公开,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度和广度,扩大公务卡刷卡范围和支付量,规范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强对基层财政的业务指导,提高基层财政管理水平,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5.4以提升绩效为重点,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坚持“先预算后支出、无预算不支出”的原则,严格按照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执行。坚持厉行节约,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等支出,努力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进一步健全事前有绩效目标、事中有绩效监控、事后有绩效评价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12(02).

[2]李志鹏.深化县级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4(08).

工商税务管理范文4

一、立足优势,理性招商,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发挥优势,理性招商。充分发挥项目区厂房土地、旅游、石灰岩、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在外工头多、本镇大户多等优势,有针对性的策划项目,务实、符合实际招商引资,采取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形式,引进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税收回报高、安排就业大的项目。特别是把园区招商项目作为全镇重点,转变招商思路,对“大土地小厂房”、“大厂房小设备小项目”等“问题”项目“腾笼换凤”,对闲置空间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招商效益的最大化。年内引进过亿元项目2个、投资5000万以上项目3个,全年到位资金突破1.4亿元。二是广泛发动,灵活招商。制定并实行重奖招商引资第一引荐人等招商引资奖惩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积极性,鼓励搜集信息招商引资上项目、个体大户投资上项目;引进项目,真诚、热情服务客商,联系交流,调动企业、客商的积极性,带动朋友、客户投资。加快在谈的1.2亿元的新型建材、1.6亿元的高密度板加工等项目推进,力争早落地、早建设、快投产。三是真诚服务,推进项目。落实好招商项目专人盯靠和服务协调制度,推行“一条龙”服务,严格按照四定三表要求,继续实行联系企业、包保企业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力争天原陶瓷第二条手模生产线及日用瓷和工艺瓷生产线、投资1.2亿元的锦怡达服饰项目5月前投产运营,投资3000万元的鲁源建材项目4月前开工生产。

二、统筹谋划,多业并举,在提升综合实力上实现新突破。

1、优化环境,提升水平,全力抓好服务业发展。抓好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三产服务业,加快推进云蒙山旅游开发和岈山生态园、莲花山生态园建设,完成云蒙山游客接待中心精装修及配套工程建设,完成白衣庵等景点整修完善及云蒙湖垂钓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大汶河生态文化园招商,力争云蒙山争创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岱阳观争创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力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产出效益,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三产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作用。

2、积极对接,突出实效,全力抓好对上争取。按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收惠民、对上争取促发展”的思路,巩固老关系,开拓新路子,了解信息、策划项目,积极对上争取。一是项目策划,符合实际。根据我镇林业、水利、土地等实际情况,了解掌握上级有关政策、研究投资方向,策划上报土地整理、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等方面争取数额较大的项目10个以上。二是联系对接,确保实效。加强对已上报项目的督导督促,每月一次专题会议调度督促,逐个项目了解进展和存在问题;强化与上级部门联系,盯紧靠牢协调项目上报、批复,确保对上争取到位资金突破2600万元。三是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实行项目实施负责制,成立批复项目专门领导小组、推进项目具体实施,主要领导定期现场调度,严格程序,抓好内业外业,确保建成标准示范项目,确保资金足额到位,为以后对上争取打好基础。

3、规范纳税,培植新增,全力抓好财政税收。目标是全年财政收入达到2470万以上,工商税收突破710万元。继续开展好税收综合整治,协调税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逐企业摸底调查,逐一澄清底数,拉出单子,依法收缴。在引进项目、培强企业增加税收的同时,依托镇驻地开发、镇中村改造、旧村改造,做好建筑安装业激活和河砂资源管理。严把财政审批关,开源节流,将有限的资金用到保刚性支出,保运转、促发展上。

三、示范引导,规范运作,在镇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规范旧村改造运作,按程序化实施项目,把城乡挂钩试点(示范社区建设)西坞村作为重点,专人盯靠协调,定期督导调度,确保按时交工,实现西坞村整体搬迁,建成示范社区。年内旧村改造完成居民楼建设15栋、面积7万㎡。继续开展好农村住房乱建清理整顿,从源头上为镇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搞好镇驻地可开发地块存量摸底,加快卫生院等重点地块开发,年内新建居民楼6栋,镇驻地开发面积达到2万㎡。实施好驻地环境提升工程,强化环卫队伍管理,抓好全镇环境卫生整治,打造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小城镇。

四、因地制宜,培强优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培强有机蔬菜产业。坚持以订单促调整的思路,以“两条线、四大片”为重点,提前规划,强力督促,狠抓地块、订单“双落实”,新发展有机蔬菜5000亩,新建冬暖式大棚15个。二是加快林业发展。新发展经济林3700亩,包括以孙东、大石桥、刘庄三大片为重点的核桃3000亩,以西坞、刘庄为重点的大樱桃700亩,完成核桃、樱桃改接1800亩。新建农田林网4000亩,高标准完成荒山造林2200亩。做好美国白蛾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林业生产安全。三是推进畜牧业发展。引进1-2个带动力强的畜牧养殖项目,培植2-3个畜牧专业村,新建8处规模化饲养小区。四是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精心实施好2010年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抓好三大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完成节水示范乡镇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水利保障条件。五是继续实施好三篇文章。新建农业专业合作社5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000亩以上,做好村级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全镇村集体收入达到680万元以上。六是扎实推进农民大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全民科普活动,大力实施科普“三个一”工程,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年内举办有机蔬菜、大棚生产、经济林新品种推广等培训班40期以上。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新增玉米收获机6台(套),小麦免耕播机械4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突破2万亩;新增小麦免耕播施机6台(套),完成免耕播种5000亩。#p#分页标题#e#

工商税务管理范文5

(一)扬中市整体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扬中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2010年为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亿元,增长15.2%;财政总收入43.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7亿元,分别增长41.3%、30%。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丰产丰收,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6万亩、土地流转面积1.1万亩、专业合作社57家。工业经济加速增长,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4.5亿元,利税53.8亿元,增加值142.5亿元,分别增长25.6%、24.1%和17%。从居民收入的角度看:扬中市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差距较大,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发展落后地区农民收入,2008年调查资料先进地区农民人均收入13650元比落后地区人均收入高出66.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8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18427元,是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82倍。

(二)扬中市税源结构的特点

从税收总量分析,增值税一直是主体收入税种,?年共入库增值税?万元,占收入总量的?%。其他税种占比情况为?%。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税收比重增强,经济税源向第二产业集中。从行业类别看,行业税收呈现多元化快速发展态势,国税收入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从经济类型看,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税务登记在册的国有企业?户,税收收入占?%,股份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个体经济,税收占收入总量的?%。从区域收入结构看,经济税源集中于市区,占收入总量的?%。分析扬中市的税收源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扬中市的税收主要市增值税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商业等传统产业仍然是主导,税收结构总体上较为单一。同时,税收增长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反映扬中市的工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时折射出农业对经济的贡献力较低,农业发展较为薄弱。同时,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当前的扬中市农业经济负担仍然较重,对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当前的扬中农民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本身的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来自于多种经营与各种非农业收入,这反映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也反映扬中农村经济本身发展的力度不够。以上分析说明:扬中市的税收结构对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空间还很大,农业缺乏投入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政府、社会、农民自身对农业投入均显不足,亟待我们进一步出台新的惠农政策,护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度。

二、税收优惠政策变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税收惠农政策简介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文件,对三农的税收进行了减免等,2004年出台问题对专营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人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提高了个人、个体工商户和销售农产品的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几千年历史的农业税,实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创举。2008年以来,政府出台了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等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对扬中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税务机关的积极主动努力下,扬中市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现代化农业发展在税收优惠的支持下大力开展,新增设施栽培面积快速增加,“扬中河豚”、“扬中江蟹”、高效渔业、休闲渔业、名贵鱼养殖基地、浩顺鱼鳖混养基地等逐步成为全省品牌。农业规模经营得到发展,“订单农业”模式逐步建立,一些龙头型企业快速崛起,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走上了技术型科研型发展的道路。这些都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大力度支持。税务部门对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还表现在对税收政策的宣传与咨询工作,他们让税收政策进农村,让农民了解税收政策及其办理程序,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惠农政策的利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优惠政策引导下,部分农民走上了多种经营的道路,新兴高效农业得到初步发展,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得到加强,一些城市居民也积极投入到农村建设当中去。在国家税收政策的引导下,农民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多元化带来了收入的多元化趋势。当前农民的单一的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由家庭种养收入、二、三产业经济收入、务工工资收入及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的多元化收入格局。这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潜力提升,有利于农民增收与农业投入的增加。

三、从地方税收角度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区域外资金投资三农

当前,农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投入资金,政府、社会与农民都缺乏投入能力与积极性,严重制约三农发展。未来,应该通过制定一些积极的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实施财税优惠政策、提供信息和各种便利,鼓励这些区域外的企业与个人投身到扬中市的三农建设中,让他们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兴农业发展、农业深加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升级。在提升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可以为城市资本转移提供更多的渠道,大大拓展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进程。除传统的减免税优惠外,还可以创新税收优惠方式,通过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方式,辅之以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成本补偿、组织创新等,鼓励和引导区域外、产业外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二)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农民增加农业投入

政府除了要积极吸引境外资金以外,还应该经济鼓励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这才是治本之策。为此,扬中的税务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农民投资三农产业给予大力度的税收优惠,激励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实行税收优惠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鼓励并促使生产资料供应商降低对农民的生产资料供应成本,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另外,要在农民的小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如住房等,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护持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后劲。在鼓励农民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可以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消费,一方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如采取城市反哺农业的方法,在电网改造、家电下乡、汽车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城乡居民双向流动

城乡居民之间的流动是呈现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是整合优化的良好渠道。我们可以通过落实税收政策,让城市下岗职工到农村再就业,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并带动农村发展;可以让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改造,实现再就业。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例如:让城市居民带资金、技术下乡创业,既可以实行减税、免税的优惠,也可以抵免其原在城镇缴纳的工商税收等,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工商税务管理范文6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也作为我国服务行业的一部分迅速崛起。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物业管理企业的财务核算等工作必须结合本企业的规模等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安全性,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物业管理企业;财务核算;探讨

当前,我国的服务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且不够完善,但物业管理作为服务行业的一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要正确认识物业管理与其他服务行业的区别,做好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确保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准确性。

1物业管理企业的财务核算内容及特点

在物业管理企业中,财务核算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货币的形式,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和监督,按照企业的要求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物业管理企业在财务核算方面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具有这样的特点:①物业管理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并不涉及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主要是为本小区公共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为业主提供维修保洁等服务工作,其资金运作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较简单,所以其财务核算工作相对容易;②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而言,企业的各项收费,不仅受到工商税务等企业相关部门的监督,也受到物业业主以及社区、街道等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其资金运作更加透明,财务监督较为全面;③业主及企业管理者是物业管理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企业的财务信息必须充分反映物业管理收费的使用状况及使用效益。

2当前物业管理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2.1财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

当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财会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和不规范,没有依照现代会计制度的要求来依法建账,出现了原始财务资料失真、非正式发票入账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财务报表的使用价值。

2.2财会核算方式有所缺陷

当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的财会人员仍然处于手工核算的工作阶段,记账、对账以及重复计算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也使财务人员无法深入进行成本费用分析,从而使财务建议的有效性及针对性大大下降。

2.3财务报表设置及纳税项目管理不合理

当前,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的财务报表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是过于笼统,除了必要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利润表等,管理者需要参考的其他报表则有所短缺,这必然会增加管理的难度。此外,部分物业管理企业在会计核算与税务申报、应税项目与非税项目的区分等方面认识不清的问题,致使企业出现纳税申报不实,财会核算管理混乱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利益,还损害了业主的权益。

3新会计准则下物业管理企业财务核算的建议

3.1规范财会管理的基础工作

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依法建账,同时还要定期对企业内部的财会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避免出现原始财务资料失真、非正式发票入账等情况,做好财会管理的基础工作,确保财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2建立二级财会核算制度

物业公司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同业主展开的,在财务核算方面建议采用“内部往来”的核算方式,记账凭证严格采用两联复写式,并保证两联记账数字一致且加盖内部记账公章。月末汇总“资产负债表”时,要对“内部往来”的余额进行核查。若余额不一致,则应即刻通知业主进行核对,如仍有未完成款项,应将差额记为“其他应收款”中。

3.3财务管理精细化

针对财务报表设置及纳税项目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建议实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将每项成本费用对应各自的部门。物业管理企业虽然不涉及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但部门划分明确,各自的成本费用也大有不同,同时为了尽可能满足经营者的决策需要,对每笔记录进行多级审核,尽可能实现一个账簿系统可以输出多种成本信息的功能,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②对各部门进行独立划分,确认利润中心。物业管理企业各部门职责不同,根据财务管理的原则对各部门进行利润中心的确认,这样可以及时在经营过程中发现各部门的问题并采取对应措施。③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实现开源节流。由于当前物业管理企业的收入渠道有限,那么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很有必要。要加强各项资金的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物业费的收缴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小结

财会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财会工作,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经营问题,提高企业利润,也为企业领导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作为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质量是第一位的,不能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在新的会计准则下,认清物业管理企业与其他服务行业的区别,做好财会核算工作,对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王冲莉 邬丹 单位: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彦文.对新会计准则下物业管理企业财务核算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工商税务管理范文7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随着国家投资重点逐渐向农村公路建设转移,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大规模建设中也遇到了许多诸如建设、管理与养护等方面特别是后期养护的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也逐渐被交通行业及社会各方面所关心。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形成了交通部、省交通厅、地市交通局、县交通局四级行业管理,县、乡、村政府或部门分级实施的管养体制。   多方参与已经成为农村公路管养的突出特点。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优缺点及组织形式等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建议,为下一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农村公路的管养既有直接实施者,又有多个间接参与者,既有行业管理者,又有具体组织实施者。按照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不同,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即: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分段承包养护、道班养护、专业公路养护。   该模式是农村公路养护中采用最多、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在费税改革之前,许多地方都规定了农村居民承担法定公路建勤义务工和车辆建勤工,利用农闲季节集中养护农村公路,这是群众突击季节性模式的基础。该模式组织者一般是乡级政府或者村委会,群众出劳动力,市县交通局部门或乡级政府补助部分砂石材料费。主要适用于道路等级低、交通量小、专业机械化难以开展的乡道和村道,尤其是路线长、人口密度低、地形条件相对恶劣的山区,实用意义更强。该模式最大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对缺乏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但随着费税改革的实行,“两工”逐渐取消,从政策上讲,村民已经没有进行农村道路养护的义务,其适用范围缩小到通过“一事一议”的村道养护。尤其是现在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出,该养护模式实施难度越来越大,所需费用也日益增加。   随着群众突击季节性维护难以组织以级养护费用不断上升,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出行要求越来越高,农村道路的一般性养护需求逐渐加大,需要相对专门的人员进行日常养护,因此,分段承包到户的农村公路养护模式逐渐形成。一般情况是根据路段等交通量大小、养护材料远近等测定每公里所需养护经费,然后以招投标的方法承包给农户并签订承包责任书。组织者一般为市县级公路养护部门或乡级政府。该模式是专业化、市场化养护公司的雏形或者低级形式,主要用于交通量小、等级较低的一般农村道路。养护内容也仅限于路基、路肩、边坡和低等级路面的日常性养护。优点在于易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引进竞争降低了养护成本,而且此种小规模零星形式作业模式,也比较符合农村公路分布广的特点。   该模式是与干线公路养护类似的一种养护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县级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以道班的形式在重要农村道路沿线布设;另一类是由地方交通主管部门领导,作为其在乡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如交管所或者交管站从事养护生产;第三类是乡政府领导的机构对乡道进行养护。从目前来看,这是目前农村道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优点是由于具备一定的养护机械和相对固定的人员,道路养护质量较高,除了大中修外基本能够完成农村公路和桥涵的养护工程。缺点在于与养护管理没有分开,具备一定的管理职能,生产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养人不养路”的现象。乡级政府领导的道班金属临时性机构,常常资金困难,养护队伍不够稳定。   当前,针对此种模式弊端开展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改革,方向主要是进行管养分离,以工程量计量养护经费,公路养护实行合同化管理,养护队伍实行企业化管理,由事业性管理单位向企业性养护生产单位转变。   养护公司是拥有独立注册资金、相应设备及技术人员和施工资格,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资金调配和人事权利,在法律上与公路管理部门处于独立平等地位的,真正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专业公司养护真正实现了养护的管理与生产分离,执照性质可分两类,一类是适应市场的要求,有社会性资金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公司,另一类是由的公路管理机构剥离管理职能扣,经过改制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公司。   农村公路养护采取专业公司养护的模式,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农村公路养护市场主体较少,投标不具备竞争性;另一个是资金问题;第三具是目前尚缺乏对承包商的有效监督。优点是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养护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管理部门从具体的事务管理转向合同管理,公路养护质量高效率高。缺点在于,由于农村公路分布相对分散,对于农村公路养护市场不够大的地区,尚难以全面推广。   鉴于上述四种养护管理模式的分析,农村公路要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将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分段承包养护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机构精干、体系完整、职能明确、权责一致、管理顺畅、运转协调、行为规模、有效监督、办事高效”的养护管养体制,有利于地主经济发展,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效维护农村公路养护市场秩序,真正做到农村公路“有人建有人管有人养”。为此,提出主要建议如下:   (1)实现养护管理和养护生产的分离或部分分离。这是农村公路管养体制的基本要求,督促由企业管理的公路部门下属单位促使其成为真正企业法人,把公路养护生产从管理机构中分离出来,组建农村公路养护公司等不同性质的专职管养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   (2)在农村公路养护市场不够成熟或难以发挥市场作用的时候,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制度,建立完善各种形式的养护承包责任制,包括分段到户、道班承包等,全面推进定额养护和计量支付。   (3)根据本地区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形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在一定的管理体制条件下,充分实现模式的多样性,保证其足够的灵活性。#p#分页标题#e#   (4)积极培育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配置农村公路养护资源的主要途径。首先要积极培育县级统一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并逐步融入整个公路养护市场中。改变原有养护在较为封闭的行业内部进行的模式,以提高养护生产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将养护生产逐步推向社会,适应市场化要求。   (5)积极筹措包括养路费、财政转移支付和农拖费等各方面资金,逐步实行公示、招标和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村公路养护供给效率。在养护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实行公开招标和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业主、养护施工、养护监理三方面相互监督、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公路养护新体制。

工商税务管理范文8

【关键词】创新创业学院;现状;问题;探究;体制;模型

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建议》,建议明确优化服务便利创新创业。高校如何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大大提升才培养的质量、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形成自食其力、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迫在眉睫。影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因素较多,但总体而言需要解决资金、政策、能力等客观的发展条件问题。在针对学生双创教育的发展中,高职院校选择了多种发展模式。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形成共同育人机制,进而共同扶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创新保障机制,理顺管理体制

创业项目部负责提出创业规划,以企业发展的真实案例为教育素材,设计实践项目平台,整合校企双方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双创体验式学习环境。综合服务办公室负责学院内部的常规事务处理,注重完善后勤保障工作,不断优化和补充双创教育中所需的资源类型,负责建立校企双方的交流平台,形成互动信息的双向管理,实现双创教育资源的整合效果。再次,创业基金管理中心负责园区内的所有创业项目资金使用、成本核算、采购方案等等,统计双创教育中所消耗的资金,引入外部资源后维系创业项目的顺利推进,监管创业项目孵化期的资金使用合理性。创业教育部主要负责双创教育内容、素材、方法、活动的相关管理内容。通过不断总结和补充教育经验,为双创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范式与实践经验,累积教育方法之后,达到支持双创教育方法不断改良的积极效果。

二、打造“三区一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型

大学生创业群体与普遍社会创业群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创业资源、创业活动、创业方法、创业路径、创业资金等诸多方面的目标和经历都迥然有异。创业学院的发展,需要以“三区一平台”的体系架构,支持双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园区内划分为三项服务功能,分别为:创业教育区、创业孵化区、成长型企业区,以及相应的综合服务平台。进而在“三区一平台”的双创教育模型中优化创新创业学院的教育质量。

1.创业教育区建设

创业教育区主要是在设施、场地、技术等方面提供的教育资源,可借助“分层次、菜单式”的模式延展教育活动。在创业园区内设计商业街,让各专业学生在此完成各自的实训内容。通过不同专业的小组成员组合,模拟公司运行机制,在商业活动中以虚拟货币完成沙盘演练。最终在优化运营条件,以及专业匹配度之后,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效果,让更多学生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创新性知识点,有效的融入创业活动中,积累大量创业经验。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选拔,选拔标准为两重隐性指标。其一是对创业具有热情的学生,其二是对创业技能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具备了以上两点要素之后,可在后期参与设“菜单式”的创业课程。为在校学生提供对接社会创业案例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活动中精炼更高的创业技能,提高后续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2.创业孵化区建设

创业教育需要完善课程体系,但更为根本的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扶持体系。创业孵化区便是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为学生自主设计的创业项目提供扶持。在创业孵化区内,可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场地,相应设备、水电、物资均可免费使用。尤其在创业孵化区内,各专业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以自身的创业项目为基础,建立了信息互助机制。相应的商业信息可在创业孵化区内共享,同时可由不同的创业项目交流沟通,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类型总结。在创业孵化区内,所有创业团队都接受了创业指导教师的一对一辅导,为学生解答关于创业方向的关键问题,形成了从经验指导过渡到独立成长的辅助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技能,并应用于后期的创业活动中。

3.“综合服务平台”助力专业化成长

由于学生创业团队缺乏一定的信息资源,或者缺少部分专业人力资源,在实施会务、工商注册等活动时,容易遇到部分问题。为此,创新创业学院设计了“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了金融服务、后勤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工商税务、信息、政策咨询等多项服务功能。可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相应的商业指导辅助,以及法务咨询及包装专利申请等方面的服务类型,最大限度解决学生创业团队在真实创业项目中的发展需求,辅助学生创业团队成长为成熟的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李政.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1.

[2]拉里•法蕾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2.

[3]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