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体系范例

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1

继续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在包含着课程设置的价值观,课程在实质上就是培养目标的细化,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遵循“社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的课程构建原则,课程是为实现医院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实用性、前沿性、多样性及特殊性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具体设置中坚持以下原则。

1.1重视基础的原则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强调把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相结合,把先进科学技术与专业研究方向相结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每年年初由医院教育管理部门制定课程设置框架,包括授课时间、课时、专业分布频次等,上半年为基础课程,下半年为提高课程。由各中心科室根据要求填报课程计划并指派副高职称以上、取得一定科研成绩的职工作为授课教师,利用平日晚间时间,采用课堂授课的形式,向住院医师、研究生、进修医师等基础人才群体,讲授学术前沿、医学新进展、医学经验等知识。

1.2注重交叉的原则

挖掘教学资源,优化重组课程。医院教育管理部门积极搭建业内多学科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学术交流会为课程形式,组织“全国心血管病学博士论坛”、“各项科研基金申报答辩会”等,鼓励全院医师的积极参与,聘请统计学、流行病学、遗传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专家,从不同角度共同讨论我国在心血管疾病以及相关领域的新进展,特别就心血管医学的热点问题和推广应用中的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

1.3重视研究和实践的原则

本院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为课程组织形式,每年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百余项,要求各科室每年至少申报一项“单位自管项目”——以“病房小讲课、教学查房”为教学形式,每月至少开展1次;要求各四级学科中心每年申报一项“区县级项目”——面向全院各科室医师开展,进行本院范围内专业学科间的全面交流,例如“门诊心脏病诊断与临床治疗-冠状动脉CT解读与病例分析”、“功能社区职业人群疾病管理技能培训-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培训”、“心血管病基础研究相关知识及实验技术培训”等;要求各三级学科点申报一项面向全国开展的“部级项目”,例如,“心脏瓣膜移植培训班”、“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等,各项目均以学术讲座结合手术参观、模拟实践的形式进行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推广和普及。

2教材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领域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知识日新月异。本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为提升全方位诊治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水平,对学科布局进行了战略调整,改革了传统的心血管病专科诊治模式,向着“大专科,小综合”多学科交融的模式发展。那么,在专科特色的教材编写上,本院贯彻了“基础性和系统性”原则,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按照三级学科科目,以医院各疾病诊疗中心为单位组织编排,围绕各种疾病进行系统阐述。动员全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专家,综合大量国内外最新动态、进展和指南,并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认真编写心血管病特色的系列内部教材,目前已出版的有心内科、心外科、放射科、体外循环科、麻醉科等,这些教材配合院内基础课程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学员的推崇和认可。

3师资队伍的建设

本院是一所非教学医院,没有“教师”职称编制,也没有学科教研室,“教师”的首要身份是“医生”,医生的本职工作又是医疗,“教学”从属于“医疗”,繁忙的医疗工作逐渐营造出“教学是负担”的教育氛围,上级医师普遍缺少带教意识。然而“教师”这个角色不可或缺也一直存在着,这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住院医师、进修医师等基础人才培养,更是医院整体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如若没有主动的“教与学”,宝贵的临床经验将得不到系统有效的传承。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实践者,不仅仅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也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必须以教学为主线,即课程实施和对下级医师的临床指导来不断加强充实师资队伍建设,将“教学工作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列入晋职晋级中,建立“院级教师管理办法”,实施学员评教制,从管理手段进行改革,以改善非教学医院的教育现状。

《院级教师管理办法》包括教师的聘请条件、聘请程序、工作职责、组织管理等内容。聘请流程采用个人申请和试教打分相结合的形式。申请者必须符合申报条件,教育管理部门负责选拔,组织教育委员会专家开展试教评估工作,凡60分以上方可获得院级教师资格。受聘教师主要职责是带教临床型研究生、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生,协助完成培养计划;承担院级进修生基础课、研究生学位课、继续教育项目等授课任务;积极配合教育处其他教学活动。每年年末由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在岗教师的考评工作,实行学员客观评价制与教育管理部门综合评价相结合,评选年度“优秀教师”,年评分低于60分者,给予警告,连续两年低于60分者,撤销教师资格。

4讨论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2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

医学留学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医疗知识和技术过硬的合格医学毕业生,更要培养兼具职业素养、人文情怀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医疗从业人员。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保障医学留学生整体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医学留学生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基础医学知识传授和临床技能培训为主,人文课程所占比例低,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亟需完善[1]。

1构建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实现医学留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

《基础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均提出了培养医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国际通行的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人才职业道德的塑造和人文教育的教化作用”的重要地位[2]。我国《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也强调,社会科学知识是医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之一,并要求开设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可见,无论是国际通行的医学教育标准还是我国针对医学留学生的培养要求都将人文教育视为实现医学留学生培养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

1.2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

随着医疗环境的日趋复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对健康的意义被重新定义,因此,对医生的职业要求将更高[3]。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更应当拥有高尚的职业情操。这就要求医学留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职业的神圣并恪守职业规范,还能够在执业当中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综合考量患者的经济能力、社会家庭关系、信仰等,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提出符合患者特性的治疗方案。高质量的人文教育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通过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培养的医学留学生将不再是冷冰冰的“诊疗机器”,而是以患者的健康和福祉为己任的合格医学人才。

2现状分析: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

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现有在校医学留学生1251人,居全国西医类院校前列。学生来源于40多个国家,具有多样化的文化背景和学习诉求,对人文教育的开展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已逐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文教育模式,即课堂教学、情景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统一。在理论课方面,开设了医学法律与伦理、医患沟通等课程;在模拟医学集中培训中开设了医患沟通、医事法概论、医学史等课程;在临床见习、实习中也要求带教教师将职业素质培养、医患沟通技巧、法律和伦理教育等渗透其中。通过对教学实践和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人文类课程的种类已经基本涵盖了医学留学生教育所需各方面。此外,组织课程的形式呈现多样化,除课堂教学外,实践中的人文教育也得到了一定重视。尤其是带教教师在临床实习中的言传身教和实际范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体会到了人文情怀和职业道德应该如何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总体来说,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的人文教育体系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系统性

事实上,人文课程课时比重偏低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医学留学生教育中,在国内医学生教育中也同样突出。在发达国家,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一般较高,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并且课程形式多样,涉猎内容广泛。而据统计,我国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比例不足8%,医学留学生的人文课程比例则更低[4]。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的着眼点依旧是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人文知识在塑造学生整体职业素养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现有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多以零散的单门课程形式出现,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可以互相补充支撑的课程体系,学生难以通过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建立完整的医学人文知识体系。

3.2合格教师资源的匮乏

国内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相比之下,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起步晚,在教学资源和经验上都存在很大不足。例如,大多数招收医学留学生的院校都不具备留学生人文教育的专门师资队伍,而其现有人文教师则鲜少具备留学生教学经验,语言能力也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实际上,医学留学生人文课程的开设对师资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要求任课教师除了能够掌握人文知识以外,也要对医疗实践有一定的认识,以便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教育。同时,任课教师还需要具备相当的人文英语和医学英语基础,以满足教学需要。此外,任课教师还应当对医学留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知识差异等有所了解,从留学生的多样性出发,因材施教。如何培养一批合格的人文课程任课教师并鼓励他们有针对性地结合医学留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研究是一个难题。

3.3缺乏针对医学留学生特殊性的教学设计

留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就业诉求也对留学生人文教育提出了相较于国内医学生更高的要求。由于医学留学生具有复杂多样的文化背景,采用统一标准的人文教育是难以实现的[5]。首先,在诸如医事法学、医学伦理等课程中,因为学生不同的国别、文化、宗教背景,“一刀切”的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目前也没有哪一本教材可以指导教学的多样化实现。例如,在妇女生育权的问题上,有些国家强调妇女自主,有些国家基于传统、宗教坚决反对。在这类问题的讲授中,以统一标准进行讲解会造成部分学生无法接受,甚至反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学生多样的文化背景并进行调整。其次,基于不同国家的教育水平,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存在差异,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差异性的存在,并进行适当的课程设计和调整。最后,医学留学生未来就业地区不同也会影响教学内容。以医事法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就业地区不同,适用的法律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参考各国不同的法律规定。这些针对医学留学生特殊性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尚不能完全体现或满足。

3.4医学留学生本身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

大多数医学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获取行医执照,成为临床医生。在这种学习驱动力下,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来讲既不具有必要性也不具有紧迫性,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这甚至成为了额外的“负担”。如果无法解决学生自身的认识问题,无论如何努力完善课程设计,人文教育的效果将会一直受到局限,无法令人满意。

4构建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的初步设想

4.1明确人文教育理念

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同一般医学生人文教育相同,其核心教育理念应当是强调“以人为本”,即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实现与潜能开发[6]。同时,针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人文教育还应当注重开放性和多样化。开放性是要求针对医学留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内容、资源、方法等要充分吸收、融合留学生生源国和世界其他医学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学资源和经验,为留学生提供国际化、现代化的学习视角和资源;多样化是要求在充分了解留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基础、职业规划等的基础上,实现人文教育内容、形式、手段、考核标准等的多样化,满足医学留学生多样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需要。

4.2确立人文教育目标

结合留学生人文教育理念及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目标应当具备双重属性。一是一般属性,即塑造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医学生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合格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沟通技能,这不仅是对医学留学生也是对所有医学生的要求。二是特殊属性,即培养知华友华的专业人才。通过汉语、中国文化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在实习、实践和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的人文影响,让留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现状,进而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之一,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与现状。

4.3丰富教学资源

从教师培养和教材完善入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逐步满足医学留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教育者本身要正确认识人文课程在医学留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增加人文课程课时量。同时,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留学生人文课程专职教师,这批教师应当同时具备专业课知识储备、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对来源国多元文化背景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应当通过积极调研学生的多样文化背景和学习诉求,帮助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着手编写满足医学留学生多元文化诉求的教材,逐步丰富教学资源。

4.4推动教学形式多样化,实现“三个结合”

第一,通识人文课程与专业人文课程相结合。通识人文课程主要是指面向各专业留学生均开设的人文课程,如汉语、中国文化等;专业人文课程是指结合医学专业教育需要所开设的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医事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等。通识人文课程一般在入学第一、第二学年开设,其目的是为来华医学留学生奠定一定的中国文化和知识基础,帮助医学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融入中国生活。专业人文课程一般在第三~第五学年开设,其目的是与医疗从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塑造学生全面的、富含人文精神的职业思维,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从而为他们进入实习和成为合格临床医师做好准备。当然,针对医学留学生的通识人文课程也可以结合医学留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内容上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中适当增加介绍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内容,从而提升此类课程的实际教育效果和意义。第二,显性人文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系统讲授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而隐性人文教育则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和职业观。开展隐性人文教育对留学生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除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外,医学专业任课教师、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等都需要在专业课授课、学生管理中牢记人文教育的责任,并将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课程、管理工作渗透给学生,不断影响学生。例如,医学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讲解为学生列举医患沟通的技巧,或其中的伦理原则,或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再如,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诸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学术活动、纪念活动等,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文医学问题摆到学生面前,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第三,理论人文教育与实践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人文教育是基石,只有通过完善的理论人文教育,医学留学生才能掌握人文知识储备、建立职业观和价值观、掌握基本工作技巧,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仅拥有理论人文知识显然是不够的,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际,这就要求医学留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亲身去感受、体验、应用所学的人文知识,进而发现不足,弥补缺陷。实践人文教育一方面要求医学留学生主动地将所学人文知识应用于实际,并感受效果,及时进行修正;另一方面也要求带教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医患沟通技巧、道德标准、法律知识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人文教育是理论人文教育的进阶阶段,是考验理论人文教育效果、补充人文教育不足的有效途径,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实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婷,吕嘉春,范熙.关于加强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途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2):354-356.

[2]何亚平,刘丽萍.从中外医学教育标准的差异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68-69.

[3]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0):66-68.

[4]杨佳,徐一楠.关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22-125.

[5]刘曦,顾扬顺,童剑萍,等.关于医学留学生伦理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3):384-385.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3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知识体系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制度,还使之内化为一种素质、意识,从而指导他们的实践行为。因此,完善法律知识体系是做好医学专业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其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在对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构建现状作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完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医学专业;法律知识体系;构建现状;完善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法制中国建设成为了重头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医疗卫生作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相关法制建设也推上了新的日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核心任务不仅仅是培养专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批遵纪守法的公民。新时期,完善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知识体系教育成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1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现状

知识教育在整个法律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法律知识教育体系应法治社会建设需求,传导了一系列引导性思想信息,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特性。但是,在现实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当中存在不少问题,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具体而言,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缺乏更新。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法制建设逐步涉及到各个领域。然而,当前医学院校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设了基础课,却未开设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等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医疗卫生领域法律知识的需求。此外,观念引导、能力培养等教育目标未能很好地体现到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当中。法律知识体系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制,同时还注重学生公民素质培养,以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制度。因此,重新规划布局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2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的完善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完善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1宪法知识教育体系

宪法作为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与基础,是我国治国的根本大法。因此,宪法应作为基础性法律知识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基本的公民素质。在此过程中,医学院校应该普及宪法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教导他们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还应该注重意识教育,积极传播宪法精神,包括改革开发、国家统一、人人平等以及民族团结等,弘扬时代主旋律,保证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医学院校还需着重强调宪法意识培养,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讲解,形成学生对宪法正确的态度和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内化为一种行为本能,使之自发遵守,并成为社会监督的有力“武器”。对于一名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首先作为自然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下,其一言一行都将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监督,只有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未来才可能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

2.2医学知识教育体系

常规上讲,医疗卫生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卫生法理论基础及卫生法律制度两个部分。其中,卫生法理论基础又包括卫生法概念、特征、对象以及原则等。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相关教师应该在基本法律知识讲解与渗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相关法律制度对医务工作者义务与责任设定的原因,以培养其良好的卫生法制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生命健康是每一位公民最为宝贵的权利,同时也是医学服务的初衷和归宿。因此,医学专业学生应该深刻意识到未来从事职业的崇高性,并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本职工作,进而督促自己严格遵守医疗管理制度,成为人们生命健康权利的有力维护者。此外,医学专业法律知识教育课堂,还应注重学生权利意识培养,既要教会他们正确行使权利,又要引导其自主维护患者权利。在权利与义务的转换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制意识将得到有效提升,最终成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者。

2.3管理知识教育体系

除了上述宪法知识、医学知识体系教育之外,医学专业学生还需掌握一定的卫生行政管理能力,这也是其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简单来讲,卫生行政管理法律知识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在内的法律制度。此类法律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基本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立法目的、原则等,潜移默化中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督导其发扬法制精神、捍卫公民权利。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医学专业学生可能无法从课堂上完善汲取全面知识。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力,为其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如建设图书馆、发展互联网等。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实效,又能教育先进性。

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此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此项事业,从不同角度、层面剖析当前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完善建议或意见,推动我国法制建设的同时,提高医学专业学生法制意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作者:李晨紫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邢瑶,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探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02):58-59.

[2]黄冠华,闫旭龙,王丛,王增帅,杨晓敏.临床医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03):362-365.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4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体系探索;实施途径

医学是将“自然-人文-社会”集于一身的学科。医生这一职业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当他们面对受疾病困扰具有复杂心理情感的各类患者时,仅具备医学知识和诊治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观、良好的医德,以及伦理、心理、沟通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因此,医学人文素养是决定能否成为良医的基础,也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这些需具备的人文素质是需要通过后天医学人文教育来培育,但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仍存在诸多的困境,仍然滞后于实际的需要,如何提高和培养具备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新时代合格医学生,是值得商榷探究的时代课题。

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补充,对医学生开展关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在未来的医疗卫生领域行业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1]。无论古今中外,自医学诞生之日起,就介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包含了双方诸多特性,既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更是最科学的人文。由于受到商业化、技术化、专科化等特点鲜明的医学范式的影响,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我国现阶段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而如何塑造医生的人文素养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所在[2]。医学是精英教育,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医学生的培养,大学期间是医学生养成教育中的重要阶段,是构建医德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无法将“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有机结合,无法让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素养”的地位不亚于“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会对未来医疗行业领域的医学人才价值观理念的塑造、医德医风的养成存在一定偏颇。因此,迫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多种形式,以培养良医为导向,构建医学人文教育的立交桥,探索新型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对于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医德与医术相统一理念,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在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在全国一次次医教协同改革意见,呼吁医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的浪潮和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得到了很多医学院校的重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诸多困境。

2.1缺乏系统化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计

医学本科专业大多开始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与技巧》《卫生法学》等4门医学人文必修课程。而有些医学院校已设立专门的医学人文研究所,主要承担医学人文课程的理论教学及研究,为医学本科生进行了系统授课,医学人文学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起步较晚,不够完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上来看,较之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人文课程较缺乏吸引力。教学内容偏重于概念、理论体系的讲授,而教学方式以往常的“灌输式”为主,考试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答卷考试,不能将医学人文课程内容贴近医学职业素养,与社会实际有一定的脱节,导致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医学人文课程学与不学都一个样,对自己将来从医没有任何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医学人文知识在实际中应用远远不够,从而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

2.2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存在错位

医学人文教育感知体验互动较少,往往因缺乏实践和体验,特别是缺乏除主课堂以外的其他途径传播医学人文教育的体验,以至于大多数医学生无法感知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通常医学院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养上,而在强大的专业课程压力、考试压力下,很多医学生存在只求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忽略医学人文素质的修炼,对于其他课程或课堂以外的医学人文讲座甚至无法提及兴趣,他们将关注点放到了如何破解病理,如何尽可能的维持生命,却忽略了医学内涵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守护,更不能很好地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由于认知的错位,导致医学人文教育长期以来收效甚微。

2.3医学人文校内外实践活动力度不足

当前校内外有一定的结合医学人文方面开展的活动,但开展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一是,医学人文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缺乏系统的全盘考虑,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文化氛围未能形成[3]。特别是在医学人文活动的设计上,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品牌活动的树立和系列活动的贯穿,零星化碎片化的医学人文教育校园活动开展的影响力不够深远,并没有深入人心。二是,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虽然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依托,但往往由团委教师、辅导员教师(非医学专业)带队较多,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带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仅停留在较为表层的感性认知上,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理解。三是,缺乏与政府、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单方面的从校方力量做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受到重重阻碍,社会宣传和关注度不高,也会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3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搭建设计

与知识和技能教育不同,医学人文教育是触发内心、净化灵魂的教育,既需要显性的主渠道灌输,也需要隐性的渗透式教育,更需要在实践参与中得到自我升华。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难的是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的环境,构建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经过多年实践,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为例,他们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主动适应、大胆创新、整合力量、协同推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如图1):

3.1形成完善的课内人文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与技巧》《卫生法学》4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精心组织人文课堂教学和课内实践,确保将医疗环境中常用的法律、伦理、心理、沟通、政策法规等教育完整地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中,形成医学人文核心课为主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

3.2注重基础课与专业课中医学人文精神和价

值观的渗透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于基础及临床课的日常教学中。在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解剖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感恩教育;在第一门机能课程生理学的动物实验课中进行动物伦理教育和文明实验教育;在临床类课程中介入职业精神、政策法规、医患沟通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将医学人文教育蕴含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

3.3校内外名家开设“医学人文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邀请大学主要领导对新生进行“破冰式”医学人文教育第一讲;邀请著名医学人文专家对新生进行系列人文讲座和人文互动;组织附属医院“大牌专家”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系列人文讲座,如“医学人文大讲堂”等;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反映医疗生活和医学文化的“佳片有约”赏析及专家点评。通过高水平人文讲座,加之讲者“良医”“名家”的示范效应,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仁爱情怀。

3.4搭建校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学生实践平台

通过开展“致敬无语良师”“医之美”摄影展、征集“医学人文故事”等系列校园人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动、共情与升华,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医学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所长,走向社会,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参与到临床和健康促进的工作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切,尤其是对病患的情感和悲悯之心,培育医者仁心仁爱仁术的价值观。

4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途径

4.1课堂主渠道教育

课堂仍然是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医学人文课程设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从医学人文教育的观念意识层面和主体实践层面,合力打造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医德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医学生“入学-课堂-实践-毕业”为一体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式全过程阶梯化教育体系。

(1)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构建以“培养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优质课程体系”为目标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在依托综合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的同时,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本性、人文性和专业性,重点打造培养医学生高尚情操的基础性和导向性课程。以《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为例,它们是医学人文课程的核心课程,辅助于《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等课程,其中,《医学伦理学》发挥主导作用,是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核心课程。为此,每学期可举办1~2次专题教学研讨会,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具体教学计划、进程、结合医学实际的教学内容及全新的考核评价方式。集大学人文社科优质师资搭建医学人文精品通识平台课,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交叉辐射作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围绕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开展,教学内容实现“三贴近”———贴近临床情境、贴近医学专业课程、贴近社会热点事件,根据学科和课程的不同,进行重新的整合和梳理,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医学人文理论与临床实训、卫生法学法规理论与实践。对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考核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方式,更加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引导的特点。在命题内容上,对医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方式转向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认知和应用能力的理解,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以问题式导向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考察方式上,注重过程式评价,推行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发挥课堂发言、演讲比赛、情景模拟、沙龙交流等作用,同时注重医学人文的行为考察。

(2)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中的人文渗透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PBL、Sandwich和翻转课堂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沟通、反思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医学人文精神和职业价值观。在基础医学课程方面:《医学解剖学》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向“零号”标本致敬默哀活动,以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尊敬,对医学教育无私奉献的敬仰之情;《机能实验》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讲解实验动物小白鼠、实验兔等在医学发展中的贡献,倡导医学生珍爱生命,从爱护实验动物开始,妥善处理实验动物尸体等细节中得以渗透,正是这些“无语良师”才有今天的实验教学和医学基本技能的操作培训。在临床医学课程方面:聘请临床医师担任教学任务,通过课堂中的临床案例分析,加强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政策法规等问题的融入,不断加深学生对医疗实践中的医学人文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专业课和见习课程方面,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融入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病人进行敏感性、涉及隐私话题的询问,做到既不伤及患者自尊,又能得到有价值的病史信息,避免由于沟通、交流方式不当致使患者隐瞒病史,进而误导医生的诊断治疗。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白如果责任心不强或病史采集不全,就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让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成为一名医生,其责任心和沟通技巧非常重要,是每一个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此外,见习、实习是医学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教育学生在看病之外需要更多地关注病患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更加注重对他们的深层次关怀。通过与患者交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需求,从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到鼓励患者、引导患者,充分得到患者的信任,以配合药物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切实做到“见病也见人”,体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隐私,不断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力,逐渐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等,并努力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情怀紧密结合,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成为未来良医奠定基础[4]。

4.2校内外专家医学人文讲座和引导示范

医学人文是触及灵魂、激发感动、建立认同的教育,专家讲座和引导示范是对课堂主渠道的重要补充。通过对学生从一入校开始贯穿不同阶段的多种形式的医学人文讲座,专家名家的讲授和以身示范,增进对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感知教育,让医学人文精神同医学知识和技能一起走进并植根学生内心。

(1)新生“破冰式”医学人文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从高中生到医学生的源头教育和转型教育。积极探索在新生中进行“破冰式”医学人文教育,即医学生宣誓、医学生素质第一讲、名校名师医学人文新生讲座与互动等。首先,新生开学典礼宣誓医学生誓词。针对刚入校的医学本科生,要求学生全部着正装,通过仪式化教育进行医学生宣誓,由学长或邀请德高望重的专家教师带领所有入学新生,做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承诺,以这种庄严宣誓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对医学职业的敬畏和神圣感,形成初步的职业感受,种下医学生责任的种子,同时也播下成为未来良医的理想。其次,新生入学教育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第一讲。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邀请大学领导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成员为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第一讲,主要介绍大学生素质与医学生的特殊职业素质,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良好的人文情怀和全面素质。另外,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理念,可以将从学校毕业的优秀校友请回来,以身示范为新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再次,开展名校名师医学人文新生讲座与互动。如借高校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知名医学人文专家进行讲座、座谈,通过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引领广大医学生一同进行医学的哲学思考,审视和定位,一起解读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

(2)医学专家开设“医学人文大讲堂”

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是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的有力资源,附属的医学知名专家是医学专业学生身边的良医榜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更加有效地规划和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道德高尚、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良好的未来医生,积极开设“医学人文大讲堂”,定期邀请德技双馨的附院专家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他们用个人经历和身边案例,告诉医学生什么是良医、怎样成为良医。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继开展“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医学生和医生是怎样炼成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维护”“面对生与死,浅谈医学伦理问题”等一系列多主题的医学人文讲座。讲座结束后的讨论阶段,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医学人文的真实临床情景,让学生在相应情景中进行角色体验,并通过这种亲身经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和感悟。

(3)医学人文电影“佳片有约”

通过医学人文课程和多方面的学习,高年级学生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修养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也接触了大量实践课程,根据这个情况,定期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佳片有约”观影活动,如“医学教育不能缺了人文的钙”“我们是魔鬼?”“仁术VS仁爱”等多部影片、视频短片。通过组织播放关于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典型案例影片,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引导性教育。观影结束后,由专门指定的临床医生就影片中所涉及的有关医学人文方面情境进行讲解和剖析,即学生反思体验。通过这种反思引导学生对影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情感历程、行为变化等进行深层思考,促进其自我认识与评价。并且在反思的基础上,临床医生通过借助真实临床案例的讲述,进一步深化学生内心的体验。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3校内外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滋养医学生心灵、激励医学生奋进的重要精神磁场;社会实践是促进医学生对医学人文价值体系“知”“行”有机转化、最终达到高度统一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以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为统领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为重点的社会实践,着力提升校园医学人文软文化实力,拓展医学人文教育向社会延伸,构建医学与人文和社会结合的立交桥,促使医学生在树立崇高理想、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1)树立医学人文品牌,开展系列校园医学人文活动

首先,注重人文教育渗透,利用多平台力促医学人文氛围养成。探索医学生仪式化教育活动,通过新生入学进行医学生誓词宣誓,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职业崇高感;着重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设立医学人文论坛,开展热点医学事件专题讨论,畅言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看法,提高医学生职业责任感;通过撰写博文、论坛跟帖、原创评论、微博等形式,传播宣传医学人文教育特色亮点,展示学院医学人文教育成果及先进典型事迹,传播医学人文思想,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氛围。其次,深入开展医学人文特色品牌活动,加强行为文化的价值导向。组织开展医学人文月系列活动,如“画布上的医学”油画展、“医之美”摄影展、“最美医学人文故事”征文大赛、“涵养医者情怀”医学人文经典诵读、“梦起杏林•剧在医旅”话剧大赛、“无悔为医•震撼发声”最美医学声、“医者仁心”读书报告会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医学生完善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围绕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技能操作大赛,将医学与艺术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情怀,倡导以仁心助仁术价值理念,通过开展向“无语良师”致敬仪式化活动,表达对遗体捐赠者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塑造医学生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2)开展医疗咨询和社会实践服务

以医学科专业优势为依托,深入开展以医疗咨询和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活动,邀请附属医院相关专家,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为当广大职工和农牧民提供健康检查和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普及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急救宣讲知识及新医改方案,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政策及具体内容。形成“团委牵头-专业老师指导-医院专家随诊”的协同社会实践模式。通过走访农牧团场居民家庭,开展卫生服务活动,为当地群众免费发放治疗药物,及时加强医疗救助与医学常识主题宣传教育。通过面向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道德价值融入,使学生的人文知识得到加强,人文精神得到深化[5]。此外,每年可协助当地卫生局、疾控中心完成校园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邀请当地电视台对活动情况进行相关报道,以增强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在国际爱牙日、国际爱眼日、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12•5”国际志愿者等重大纪念日开展校园医学人文宣讲活动。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于心,通过课堂主渠道学习、实践锻炼、活动参与、内心感悟与体验等环节,在春风化雨般地悉心培养和熏陶下,不断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将外在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从而培养医德与医术相统一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德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58-60.

[2]苏强,吕帆,林征.医学人文教育的危机与重塑[J].高等教育研究,2016(4):66-70.

[3]张俊.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人文教育,2011(8):64-66.

[4]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等.临床教学中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4):441-444.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5

1.1贯彻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我军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军事医学教育训练提出新要求:由重平时转为重战时,重视实战化建设;在目标定位和考核标准上,由重视教育训练时间、内容等“任务”完成情况转向重视保障“打胜仗”能力养成情况;在教育训练重点上,由注重单要素训练(如单个人员、专业等)转向重视体系保障能力生成转变等。

1.2适应军事、医学、教育等科学不断发展的需要

作为军事、医学、教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只有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发展的优秀成果才能确保军事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方法等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当前,我军医学教育训练体系发展滞后于相关学科发展,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难以满足军事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相关学科前沿成果、教学方法手段与创新教育理论发展还不相适应等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优化。

1.3满足官兵医学保障需求日益提升的需要

一方面,官兵应享有普通公民基本健康保障需求,需要改革我军医学教育体系(如评估和认证等)与国家普遍医学教育训练体系不协同、不接轨的现状,实现资源共享、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军事行动空间领域不断拓展,如临近、极地、深海等新空间和生物、认知、纳米、量子等新领域,官兵应享有的军事作业能力维护提高等特殊医学保障需求将不断提升,也将对军队医学保障人才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1.4应对部队编制结构调整改革的需要

信息化武器装备效能呈几何级增长,战斗力及保障力主要取决于质量而不是数量规模;而信息化战场高度透明,部队规模越大战场生存威胁也越大。美、俄等世界强军均着眼世界新军事革命推进和战争形态发展,积极推进包括军事医学体系在内的部队编制小型化、合成化改革。当前我军合成旅团仅编制检验、放射、药剂等人员1~2人,既有现役军人也有文职人员,既有军官也有卫生兵,对教育训练目标、内容及方法等要求更趋复杂。

1.5促进体系建设转型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转型发展是信息时代包括军事医学教育训练在内军队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根本特征。军事医学教育训练涉及官兵的生命和健康,与其他专业领域相比,其向信息化转型发展的需求更高。与以美军为代表的世界强军相比,我军医学教育训练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观念更新、理论发展、硬件建设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尚未建立信息化的军事医学教育训练体系。

2我军现状

2.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我军与美军等世界强军的差距,突出表现发展理念的滞后。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还存在重平时轻战时;“大陆军”意识强、联勤观念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个别官兵还偏颇地认为平时在岗工作就是训练,一般性岗位工作和分散的专业训练等同于实战化训练,基地化训练就是把下级机构整合到上级机构、“以大吃小”等。

2.2体系结构尚需完善

十分关注单个要素(如单个专业)而不注重整体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以陆军为主导、垂直松散的结构体系,院校、部队和科研机构之间,各军兵种之间,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之间,勤务与技术之间,平时与战时之间等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如条块分割、相互脱节,“摆摊设点式”重复建设等,影响资源共享、制约了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

2.3体系过程还需规范

当前仍以教育训练时间、内容、流程等“任务”完成情况为标准,未能紧盯能力生成这一根本目标;教育训练内容缺乏规范,仍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不足;教员普遍缺乏部队实践工作经验,指导实践能力较弱;考核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权威的认证评估机制;多数任职教育仍延续学历教育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等。

2.4集约化建设仍较落后

我军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通过基地集约化训练的路子,积极推进以基地化为基础的模拟训练和网络训练,取得大量建设成果。但当前我军教育训练集约化建设仍较落后。缺乏功能设施齐全的联合教育训练基地,无法支撑基于信息系统的勤务、技术、装备一体的实战化训练,也不能通过集约化、规模化提升单兵训练质量和效益。

2.5实战化水平比较低

由于实战化训练(如批量伤病员分类后送等)对人员、技术、场所等要求高,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却没有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出。所以,目前还存在重平时轻战时,平时保障能力强、战时保障能力弱;平时单项训练多、集中综合演练少;稳定环境条件下的训练实践多,实战环境条件下的训练实践少;单军兵种救援训练多、多军兵种部队联合实战化救援训练少等问题。

2.6信息化程度还不高

我军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官兵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信息能力及素质普遍偏低,尚未建立起信息化的军事医学教育训练体系。军队医学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综合性模拟训练基地,仅在各大军医院校及医院建有初级模拟训练中心,开展小范围模拟培训。

3外军特点

3.1理念先进

理念变革始终是以美军为代表世界强军医学教育训练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冷战结束后,针对战争及威胁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美军将包括医学教育训练在内的军队建设理念从“基于威胁”转为“基于能力”,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近年来又相继提出“医疗与士兵同在”、“部队全面健康保护”、“基地化训练”等新理念,代表了军队医学保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体系完善

美军依托发达的国民教育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建有军医、医助、卫生员等各类人员培训机构,呈规模、专业、联勤、系统等特点,既保证体系结构合理性,又避免重复、遗漏等问题。1972年组建军队医科大学为陆海空三军培养军事医学人才;1996年组建三军联合医助培训体系;2005年又组建医学教育训练基地(METC)集中培训三军中士以下卫生兵。

3.3规范严密

为规范教育训练秩序和标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美军在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及认证评估等方面,与国家接轨建有严格的规范体系。如规定培训机构拨款资金、招生人数、入学条件及毕业分配等;所有卫生人员每年都要轮训一周战伤救治课程;军医学员要通过美国执业医师考试才能开始住院医师培训;医助学员要通过国家证书考试和国民医助培训认证委员会认证才能执业;卫生兵初级培训后需达到国家初级急救员(EMT-B)水平,特种卫生兵及高级别卫生士官则要达到国家高级急救员(EMT-P)水平等。

3.4集约高效

为整合资源提升规模效益、推进分散训练向集约化训练转变,美军重视依托基地组织医学教育训练。如2005年美军整合山姆休斯顿堡陆军医学中心和学校、圣迭戈和朴次茅斯海军医学学校、大湖郡海军卫生士官学校、华盛顿陆军里德医学中心卫生士官训练队和赦帕德空军基地第822医学训练团5个教育训练机构组建医学教育训练基地(METC),旨在整合三军资源,加强联合教育训练,提升无缝隙联合保障能力。

3.5注重实战

美军认为如果没有逼真的训练环境,仅靠先进的作战理念和训练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近年来,日益强调实战化训练或实验,军事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及环境等紧贴医学前沿和实战需要,如根据军队建设与战场需求修订美军医科大学军事医学课程及“军事特别课程”;突出卫生员68W等级训练的创伤救护训练等。

3.6信息主导

美军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信息化战争保障能力的倍增器,也是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器,为此十分重视教育训练信息化建设,突出体现在医学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训练两个方面。医学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训练均已在军官学历教育、住院医生培训、卫生员培训及继续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美军医科大学建有3万平方米的大型医学模拟训练基地,可保证每名学员参与40个不同的医学模拟培训项目。

4对策及建议

4.1更新思想观念

应充分发挥理念变革对体系建设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建立适应我军形势任务发展的理念和理论体系。如坚持创新教育理念,由传统重视“知识传授”单一目标向“知识传授、智慧启迪、能力培养”多维目标转变;确立“基于能力”的训练理念,由基于时间、内容和流程等“定额任务”完成情况为考量向基于“能力生成”情况为考量转变;树立“信息主导”理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功能等。

4.2优化体系结构

应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军兵种、院校、部队、科研机构及学科界限,统筹优化三军教育训练资源配置、结构规划和功能设计,创建三军军医、医助、卫生员等各类人员的联合教育训练(包括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联合教育训练及保障体制机制;并依据军队建设发展和未来战争保障需要及时调整体系建设发展重点,如当前应大力发展面向信息化作战、保障新型作战力量、支撑全维化作战空间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

4.3健全体系规范

严密的体系规范是美军走在世界前列的有力支撑,而规范缺失也是我军体系建设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所以应尽快建立我军军事医学教育训练规范体系:一是体系建设规范,包括机构建设、目标管理、内容设置、流程程序、保障条件等方面的规范化;二是评估认证规范,建立与国家接轨的专业评估认证体制和机制;三是技术标准规范,从法律法规层面统一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预留技术提升空间。

4.4加强集约化建设

针对部队医学人员编制减少、类别复杂、分布趋散、组训困难的问题,应借鉴美军做法,加强教育训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综合集成优质教育训练资源,通过集约化、规模化提升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如由部队、军医大学或大医院及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功能设施齐全的教育训练基地和模拟训练中心;基于一体化教育训练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分布式教育训练等。

4.5提高实战化水平

一要目标聚焦实战。重视战时保障内容教育训练,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训练,积极培育“能打仗、打胜仗”的战斗精神。二要内容贴近实战。依据未来战争特点重点发展联合卫生勤务学和航空医学、航海医学等军事特色鲜明的学科内容,及时补充军事新理论、部队新战法、科研新成果、卫勤保障新经验等新内容。三是环境逼近实战。除开展实战背景模拟训练外,还应积极利用联合军事演习、灾害救援、国际维和、联合反恐等途径进行实战化保障训练。

4.6加快信息化进程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医学;学分制;问题;对策

引言

学分制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很高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学分制教育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建设,开放式的课程选择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而且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医学教育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学分制概述

学分制是以学分衡量学生是否符合毕业条件的一种高校人才教育模式,学分制教育模式下以学生自主选择为核心,以一定的学分为标准,不仅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具体而言:

(一)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学分制教育模式虽然仍然以专业为核心,但赋予了学生除专业以外更多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或者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选择自身需要的课程,这样的教育模式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符合,也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以学分制为主的教育模式在充分发挥了传统专业教学的优势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不仅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广泛兴趣,对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三)有利于提升老师的竞争力

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对课程的自由选择,一方面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很多学生往往在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时首先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老师的授课风格,尊重老师的人格魅力。这就在无形之中促进老师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

二、高职院校医学学分制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教育以医学专业为核心,通过开设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医学底蕴,对满足新时代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为此,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实现了以学分制的教育形式,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受现阶段教学条件等的影响,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选择受限(学分、课程、形式和时间)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医学学分制教育还停留在初步的探索与逐步完善期,在学分选择、课程选择以及上课形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可选择的学分少,高职院校医学选修的学分在总学分中并不多。第二,选择的课程上少,很多学生都是为了修够学分而不得已为之。第三,学习的形式和时间不能满足现阶段医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上学习负担重,很多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后时间来完成专业课程的选择,所以希望选修课程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学习,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在选课时间与形式上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

三、高职院校医学学分制教育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现阶段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因地制宜,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以学生为根本,有效实施学分制教育,发挥学分制教育的优势。

(一)更新教学理念,完善高职院校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从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以生为本,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学条件,从而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也就是以学分制教育为载体,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目的,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其次,完善与学分制教育相配套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高职学校医学学分制教育的实施,增强高职学校学分制教育的动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从就业质量、学生需求、社会满意度这三方面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医学学分制教育的实施。第一,就业质量,就业质量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就业率,而且关注学生就业后的个人职业发展。第二,学生需求,进入高职院校后,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着更好的安排与选择,从满足学生需求出发的学分制教育有效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因此,将学生需求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促进和增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动力有积极的作用。第三,社会满意度,高职院校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将社会满意度作为高职院校医学学分制教育的评价机制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育,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学校教学资源

学分制教育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未来的职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需要的专业,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完善本校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首先,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就是从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出发,根据学校建设,设置相关专业,配置相关教学资源。例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升,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工作,因此,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计划着继续深造,那么光靠日常专业的学习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这个需求配备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完善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是根据学校现有条件与未来发展规划完善教学资源,满足医学学分制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医学专业细分包括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但是不管哪种医学专业可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都比较高,那么,高职院校就必须完善与学校医学专业相配套的职业选修课,包括这方面的专业老师,教学设施,而不是单纯的以学校原有教学条件为基础的学分制教育。再次,挖掘本校现有资源,我们知道高职院校在人才技能提升方面发挥着其他学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那么学校就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积极拓宽学校课程资源。比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很关键,但是,高职院校受教学条件限制,可能并没有那么让学生做实验的机会,那么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可能会选择以医学专业为载体的实践课程,那么学校就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挖掘与学校合作的有关医院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学校学分制教育模式下的选修科目。

(三)完善医学学分制教育体制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分制教育在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中的实施,解决好学生专业课学分与选修课学分的矛盾,处理好学生专业课与选修课学习时长的冲突,高职学校必须完善医学制教育机制。首先,合理安排选修课学分与专业课学分,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觉得专业课程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医学对该专业学生的需求,这是由医学这一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安排选修课与专业课学分时必须从医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二者的比重。其次,完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从医学专业课程的课程特点出发,处理好选修课与专业课的课程安排,根据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的时长合理安排好每周、每月、每学期专业课与选修课的时间。再次,完善学分制教育机制,根据学校发展、专业设置、选修课程内容,制定完善的学分制教育体系,从而使学分制教育有制度落实,有具体的执行计划。

四、结束语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7

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会型的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开展,将差异性教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更为突出的特点。例如,体育运动能够实现体力和智力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状况制定教学计划。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的教学文化运动,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重视起来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差异性教学是有效教学中的一种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也就意味着能够较少地投入时间和物质,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不会忽略到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体育差异性有效教学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还是对教学价值观的重视。

二、差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涉及多个教学角度和目标

体育课堂可以采用各种教学角度和目标将课堂充实起来,也就是“同课不同步”,在同样的一节课中运用多个教学角度和目标,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个体的技术和体能等差异有一定了解。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如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就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的切合点。比如,在学习立定跳远的时候,教师在完成大体的示范之后,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去自己观察练习,并逐一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如果看到一些学生的远度不够就需要教导学生:远度不够是下肢力量较差、腰腹力量较薄弱或者技术衔接不当引起的。教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再延伸到整体中去,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组解决。教师可以按小组让学生进行跳深、负重跑和跳台阶等来纠正技术错误。对练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应当加强思想指导工作,并采用优等生来辅导较差生的方式达到互补进步。

(二)注重从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出发

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中国学生还不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想学的东西,也必须服从教学的整体大纲进行统一的学习,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不能进行差异性教学,体育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将教学的大纲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也不只是传授体育知识的工具,而应当成为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和改革者。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教师教的不是教材,尤其对体育这种开放性十分强大的科目来讲,更不能拘泥于课本,而是应当在教材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应当先充分地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新内容完成之后将不同层次的内容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在学习“三步上篮”的时候,有些学生协调性较差,教师就不要要求他们必须将球投进,而是要求他们将动作做标准,但是对于那些领悟能力较强、篮球技能较好的学生来讲就要在此程度上增加难度,不仅要求动作标准还要求提高命中率。

(三)按特长分组设计组合练习

分组练习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学习障碍跑接力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快速跑、钻栏、搬运重物、跨越障碍和跳绳等练习项目,让学生根据速度、钻爬的灵活性、力量的大小、弹跳能力以及协调性等方面进行分组,有机地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放在一组中以实现整体的发展,达到人人尽所能的效果,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也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还能使得学生提高合作能力和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用智慧差异促进技能学习的开发

体育上课之前都会有预备活动,在准备活动时间,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根据学过的广播操自编自演四节操,在各组学生都展示过后,每一个小组各派出三名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到其他组教授本组所创自编操,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全班就能学会四套操。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思维差异进行交流组合,从而达到经验交流、智慧互助、教学促进的良好循环,使思维差异成为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资源。

三、结语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8

当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师需要终身教育,医学生需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李静等[1]认为,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是2l世纪医学教育的方向。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平低,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临床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对他们今后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实现我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为老区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行为也由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以理论知识、前辈的经验和实践为依据)向循证医学模式(以临床证据为基础)转变。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2000年加拿大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修订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循证医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但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经验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最可靠的证据来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医疗决策或治疗方案,同时提供最新、最佳的证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迫切要求。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体现了良好医德的基本要求。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五步:①确定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临床医生在准确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后,运用传统理论知识和经验进行仔细的分析讨论,准确提出确实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②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即针对所提出的临床问题,采用上网、图书馆检索、会议资料和专家通信等多种手段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关系密切的资料,作分析评价用。③评价证据:要求应用流行病学及EBM质量评价标准对收集的相关文献,从证据的的正确性、有用性以及作用的大小和临床实用性等方面作出具体评价,得出确切结论以指导临床决策。④应用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将经过严格评价而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⑤评价所做的工作:强调要对以上1~4步的实施效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成功与不成功的经验教训,以便在下一次实施中加以改进。

循证医学临床实践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在为病患提供最佳照顾的同时,也使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基于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认识,1982年McMaster大学首先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国内许多教学医院已经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郑宏庭等[2]归纳认为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缺陷与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面:①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循证医学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②从机械学习转变为最优化学习。循证医学强调寻找最佳研究证据,将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综合、应用所得证据,使学生在有限时间与无限知识的矛盾中实现学习的最优化。③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循证医学更注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将在教学中营造出教、学互动的气氛,彻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使整个学习过程从获取知识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④从短期学习转变为终身教育。循证医学更适宜终身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从而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接受知识更新的挑战。吴泰相等[3]研究表明,让医学本科生参加循证医学不但促进他们下大功夫去深入学习和掌握所感兴趣的临床专业基础、临床知识和临床科研知识,还培养了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医学教学,对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合格医学人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4]中明确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校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08年开设了“循证医学”选修课,临床学院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教研室相继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开展基于循证思维的教学研究工作,但这项工作一直未能全面推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对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我校虽然在2008年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但只是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临床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循证思维者少,而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循证医学实践活动者更少。这一方面与我国医学教育长期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关;另一方面是学校对循证医学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太少,许多学生对循证医学基本知识不了解,以致于参加“循证医学”课程选修的学生较少,而在选修这一课程的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学分而选修的。教师和学生认识的不足,是导致我校循证医学相关教学活动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

2.2对如何在本科院校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理解不到位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进修学习机会增多,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法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但除部分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医疗压力重,没时间去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高、大、全”思想较重,一味追求高质量、全面的临床证据,一味机械地照搬硬套,片面地认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医学数据库太少,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文献,而且本地区病人经济条件较差,遵医行为差,即使有好的证据也难以应用。更多的教师则强调本科生基础较薄弱,在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活动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循证医学用于临床实践者少,而用于教学者更少。#p#分页标题#e#

2.3开展循证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未受过正式、规范的循证医学师资培训,并且人数少,能在工作中全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更少;此外教师外语水平整体较低,语种单一,学校医学信息库较少,获得高质量全文医学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客观事实。

2.4对学生引导不够就医院而言,医疗工作的核心地位是无疑的,由于临床医疗压力大,临床教学基地的医生(即临床教师)重医疗、轻教学,教学意识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受扩招、考研、社会不良风气等的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布置任务或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就是在临床实习的临床医疗专业实习生也不愿深入探索研究,不愿深入临床一线,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对临床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甘愿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这些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者现在的学生虽然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但临床专业英语太乏味,学生多不愿接触,加上缺乏教师的引导,阅读医学英文文献的能力低。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建设常言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教学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循证医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多渠道宣传循证医学理念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循证医学并进行临床实践。开展循证医学的各种资源应逐步得到完善,具有获取高质量医学信息数据库是开展开展循证医学重要环节。任何一项工作,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师循证医学培训(尤其是师资培训)和引入相关人才,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师资建设是我院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