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论文范例

工地论文

工地论文范文1

公路分布范围广泛,为带状结构体、承受着动静两种荷载作用,其使用性能以及安全性能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对地基有较高的要求。公路由于线性等技术要求,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软土地质地区,对软基处理不当,路基容易产生剪切变形,引起沉降过大,导致路堤失稳,路面开裂;桥台与路基沉降不同步,产生错台引起桥头跳车;路的中心沉降过大,引发涵管弯曲、路基路面横坡变小等问题。因此,从高标准、高质量的使用要求出发,合理、可行地处理好软土地基,已成为公路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软土地基处治方法

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较多,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归纳和分类,本文从加固机理、施工工艺、所用材料方面将目前公路工程中常采用的一些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分类如下。

2.1置换法

该法也称做换填法,首先挖除基础下部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然后分层换填强度和模量相对较高的灰土、碎石、砂等材料,并充分压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度,最终形成一个较好的持力结构层,从而达到提高承载力和减少路基变形的目的。换填法处理处理深度通常控制在3m以内,但也不应小于0.5m,因为垫层太薄,则换土垫层的作用也不显著。

2.2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又称预压法,是对原始地基,或者在地基中设置有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带等排水体,后利用建筑物本身重量或其他竖向荷载作用加压,排出土体孔隙水,逐渐固结,地基发生沉降,强度逐步提高的方法。对于排水固结法,土体的密度与预压荷载的大小以及时间紧密相关。若不考虑预压周期,土体密度只决定于预压荷载的大小。

2.2.1真空预压法

该方法是以大气压力做为预压荷载,在拟处理场地表面铺设厚度均匀的砂垫层,上覆一层不透气的密封薄膜,通过真空抽气装置,在密封膜内产生一定真空度,在内外压力差作用下,土体产生负的空隙水压力,从而达到土体固结。

2.2.2堆载预压方法

堆载预压是使用砂石、素土或者其它重物为荷载,对地基加载,排出土体孔隙水,达到土体固结的目的。加固后的地基承载力取决于上部堆积荷载的大小。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的加固原理不同,前者通常将荷载一次加到最大值,而土体却不产生增量剪应力,故不需考虑地基产生剪切破坏。后者必须考虑加载时增量剪应力对土体的影响,控制加载速率,采用分级加载。

2.2.3深层密实法

深层密实是指采用爆破、夯击、挤压和振动等方法,对松软地基土进行振密和挤密。(1)强夯法。强夯法顾名可理解为动力压实法或者动力固结法,通常以几十吨的重锤,从6—40m落距的高处自由落下,将土体夯击密实。该法适用于处理砂土、低饱和度粉土、碎石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土质地基,能够改善砂土抗振动液化的能力、提高地基的强度、降低土体压缩性、消除土的湿陷性。(2)复合地基法。复合地基法是在天然地基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桩体(增强结构体),桩和土体共同承担荷载,并使地基具有置换法和密实法后形成的效应。通常复合地基的面积置换率一般为3%—25%,其中碎石桩的面积置换率可以达到40%。公路工程中常采用的状体有碎石桩、石灰桩、土桩、水泥搅拌桩、其他刚性桩(PHC管桩、CFG桩、PCC管桩、素混凝土桩等)等。高速公路工程中,深度20m以内的软土处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得到了大量应用;深度超过20m的深厚软土地基处理多采用刚性桩进行处理。

2.2.4加筋法

加筋法常见主要有两种:一是土工织物法,二是加筋土法。其中土工织物法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的公路工程中,并已广泛用于软基处理、边坡稳定、结构支护、道路翻浆防治、路基路面综合排水及沥青路面裂缝处理等诸多方面,成功地解决了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

2.2.5胶结法

胶结法是将水泥、水泥砂浆、石灰或其他具有充填性、胶结性特点的材料,渗入或者注入到各种介质之间的裂缝和孔隙之中,形成加固体,提高地基的强度与抗渗性。胶结法主要包括注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水泥土搅拌法。

2.2.6其他方法

软土地基处理还可使用抛石挤淤法、反压护道法、冻结法、烧结法等方法。

3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选用

不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条件,公路工程中,应根据公路等级、技术要求、建设周期、经济分析综合考虑来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案。根据工程经验,总结了如下不同软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

4结语

工地论文范文2

1、工程概况。某变电站站址场地为规则长方形,长、宽分别为120m和70m,主要建(构)筑物包括主控通信楼、配电装置楼、主变及其它相应配套设施。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描述,该场地上部主要土层为冲洪积粘土层,下部为残坡积土层,基岩基岩面埋藏变化大(最浅处基岩埋深4.1m,深处钻至13m仍未见底),溶洞、沟槽和土洞软土等有发育。根据现场物探和勘探揭露,该场地地质情况如下:场地地下水分布情况:上层滞水:主要分布在上部粘性土层中,水位埋深在3.6m~4.4m之间,静止水位埋深约在2.9m~3.2m之间。岩溶裂隙水:主要分布在下部基岩的溶洞及裂隙中,具有承压性,因岩石裂隙发育,故该层含水量较丰富。以上两种类型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2、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1)粘性土。共分为五层,由上至下分别为:①填土层:浅红、灰黄色,厚度在0.5m~2.2m,以粘性土为主,含有少量碎石及有机质,土质松散,压缩性高,强度低。②硬塑粘土层:浅红色,场地分布范围广,厚度为1m~2.3m。含有铁锰氧化物及少量砾石,呈硬塑状,中高压缩性。③可塑粘土层:浅红色,与硬塑粘土层交错出现,厚度为1.2m~2.4m。裂隙面有锰质薄膜,局部含砾石,程可塑状态,高压缩性。④软塑粘土层:浅黄色,厚度为1m~2.8m,该层土遇水易分散成颗粒,饱和状,土质松散,呈软塑状态,高压缩性。⑤流塑粘土层:浅黄色,主要分布在岩石裂隙及溶洞发育处,厚度为2.2m~3.5m,呈流塑状态,高压缩性。(2)灰岩。为上泥盆系的融县灰岩,岩石面起伏变化较大,有溶沟、溶洞、裂隙的存在。石灰岩为浅灰、灰白色,细晶体结构。

3、基础选型。通常而言,岩溶地区的桩基,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或人工挖孔灌注桩。但由于该岩溶地区地下水丰富,导致挖孔桩施工困难,而冲孔桩又因为溶洞的影响难以施工。且在该场地内具有一定可塑的粘土层,地质条件较好,并且考虑到下覆溶洞的影响,所以在基础方案选择时采用了阀板基础,地基则采用Φ400的CFG桩复合地基,CFG桩桩身强度等级为C20。CFG桩的特点是有桩身和桩间土、褥垫层共同构成复合地基,并承担上部的荷载,而不需要桩端深入到岩层。考虑到该工程场地岩溶地质的特点,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可取得较好的施工效果,保证建筑上部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二、岩溶地区建筑基础的设计要点

1、桩基的单桩承载力计算。工程中桩基的单桩承载力计算,分别是按照桩身材料强度和岩土层对桩的承载力来求解,并取其中的较小者。其中,岩土层对桩的承载力的计算方程式为:R=0.5ψfcA-------------------------(1)在式(1)中R为单桩容许承载力,单位为kN;ψ为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fc为混凝土的轴向抗压强度设计值;A为桩身的截面积,单位为m2。结合式(1)及桩身材料强度,并考虑到该工程场地的岩面变化较大,取CFG桩桩底到岩面的桩长不超过20m,当桩长度在10m~20m之间时,单桩承载力取值450kN,桩间距为1.0m×1.0m;当桩长度小于10m时,单桩承载力取300kN,桩间距为0.8m×0.8m。

2、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按照工程地质报告取值250kPa,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征值计算可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公式进行计算。对于本工程,上部结构要求复合地基强度达到600kPa,根据桩长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通过计算复合地基均能满足上部结构的要求。

3、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1)对于桩长在10m~14m,桩间距为1.0m×1.0m的单桩,褥垫层沉降为3.27mm,复合地基桩范围内沉降为2.37mm,复合地基总沉降为5.64mm。(2)对于桩长在10m以内,桩间距为0.8m×0.8m的单桩,褥垫层沉降为3.27mm,复合地基桩范围内沉降为1.52mm,基础总沉降量为4.79mm。

三、静载试验检测结果

在CFG桩施工结束后,进行了静载试验检测。在场地内共设置了16个检测点,按天然地基进行荷载试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00kPa,采用面积为0.64m2的承压板,最大加载量为768kN。根据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3个检测点合格,3个检测点不合格。通过检测报告和现场压板的情况分析得知,在工程中桩身质量均符合设计要求。根据施工记录和现场反映情况,分析造成沉降过大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由于该工程中CFG桩桩长较短,且场地内石灰岩岩面凹凸不平,而CFG桩端部为尖锥形,桩底与岩面的接触面较小,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接触面容易出现压碎或滑移问题,从而导致基础沉降量过大。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的原因,对于桩长短于6m的桩,在荷载较大的桩位下,工程中适当补设了一定数量的钢管桩,以提高基础的安全度。

四、总结

工地论文范文3

(1)由自然接地体组成的接地装置:

这种接地体是天然存在于建筑物内部的,不是人工构造的,能够将雷电倒入地面,使建筑物受到保护,避免被损坏。这种装置在自然界中不常见,但在建筑物内部,则以接地体的形式被广泛应用。

(2)由人工接地体组成的接地装置:

这种接地体是指在建筑物修筑过程中,通过人工修筑的,主要功能是将雷电倒入地面,以防止建筑物遭到雷击。常见的人工接地装置主要有圆钢、扁钢及角钢等。人工接地体根据埋藏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水平式的和垂直式的,这两种方式在建筑物中被经常用到。以下就几种人工接地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其一,在一些老旧的建筑物中,通常具有简单的防雷装置,但防雷效果并不好,对其进行改造,便成了具有良好防雷功能的接地装置。其二,在一些新建的建筑物中,由于施工不当,或者其它人为因素,使得防雷装置达不到避雷效果,这时,常对该装置加以改造,以到达防雷功能。其三,在有些建筑物中,并没有设置自然接地体,使得建筑物经常遭到雷击,给人们经济造成严重损伤,这时需要安装特定的防雷装置,才能起到避雷效果。这类防雷装置通常由一些电力设施改造而成,如电力设备、通讯设备、军用设备等。其四,有些建筑物,由于具有特殊的功能,采用自然接地体,并不能取得良好的防雷效果,必须采用人工接地装置,才能使建筑物避免遭到雷电损害。

(3)混合型接地装置:

这种避雷装置是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的组合,将二者的优越性能充分的展现出来。建筑在修筑之前,都会在设计图纸中预留一些接地位点,以防止接地体不能满足防雷效果时,作为预备使用。当建筑物中的避雷装置不能发挥防雷效果时,需要在预留位置处接上一些装置,使其和原有旧建筑物连接在一起,使预留点和建筑物连接在一起,进而起到防雷效果。这种混合型装置在现代建筑物中被广泛采用,起到良好的防雷效果。

2建筑接地装置施工管理

R32建筑接地装置的施工管理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前控制。

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控制接地体施工质量:其一、在施工之前,管理人员应对施工图纸全面分析,对接地体在建筑物中的具体位置、接地体的做法、数量及接地体在整个建筑物中的分布特征等,进行详细了解,以确保在施工中,能够做到准确施工,即使出现一些施工问题,也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措施给予解决。其二、对整个建筑物的大体结构具有详细了解之后,接地体的具体位置也十分确定,这时需要根据施工情况,对接地体施工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分析,并做好材料供应商的挑选工作;此外,还需要对施工所需要的机器设备、人员数量及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预算,才能保证施工造价控制在合理价格之内。其三、最好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在施工之前,应将接地体的具体位置、数量及整体分布等详细的讲述给施工人员,让他们及时了解接地体的具体做法,并就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此外,在接地体施工中,还涉及到一些技术规范、焊接要求及关键点设置位置等,这些直接关系到接地体的施工质量,应在施工之前给予重视,并做好检查、复检等工作,以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过程控制包含以下几方面:①施工人员的控制: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接地体施工质量的还坏,所以在施工之前,应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将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清楚的讲述给他们;此外,在培训时,还需要采取考核手段,参加培训的员工只有通过考核,拿到施工证件,才能进入施工过程。采用这种做法,能够有效提高接地体施工质量。②材料、机具的控制:材料是接地体施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应根据焊接要求,选择规格、尺寸及类型相同的焊条;接地体的材质、类型也要符合施工要求;在接地体施工中,如果采用钢材作为接地体,所选择的钢材类型、尺寸等都要符合施工要求;另外,所选择的钢材的直径应大于10mm,才能满足施工要求。③施工质量控制:在接地体施工中,通常用到电焊,为了提高焊接质量,应选择质量较高的焊条,同时还要控制好焊接长度及焊接工艺;焊接长度的要求为,扁钢的焊接长度不能大于其直径的2倍,如果接地体为圆钢,焊接长度应大于其直径的6倍,并且采用双面焊接,才能保证焊接质量;如果接地体为扁钢,这时应增加其接触面积,并将钢管弯成弧形,同时采用双侧焊接,才能满足焊接要求。焊接工艺的具体要求为,焊缝应饱满,不能出现凸凹不平现象,焊接部位不能出现夹渣、焊瘤及气泡等。除此之外,还应对以下关键节点进行把控:a.接地体施工时,需要对接地体的桩做处理,通常将其分为两道,使接地体钢筋能够及时安装;但严禁用其他物体敲打桩头,使桩受到损坏。b.对无基础地梁的接地网应按投计大小选用热镀锌扁钢引接。c.接地体埋设深度也应给予重视,才能保证避雷效果。一般请款下,接地体的埋设深度控制在0.6m左右,距离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5m,两个接地体之间的水平距离应控制在5m左右。

(3)接地电阻测试。

工地论文范文4

黄土别名黄泥土、黄泥巴,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有褐黄、灰黄祸黄褐等颜色,主要是由风沉积形成的,常为钙质并含有贝壳、骨骼和哺乳类动物的牙齿以及碳酸钙结核。黄土结构较疏松,孔隙多,多为针状大孔、垂直节理发育的特殊性土体,表层具有湿陷性,易产生潜蚀形成陷穴。各地区黄土的总厚度不一,一般来说,高原地区较厚,而以陕甘黄土高原最厚,达100~200米,而其他高原地区一般只有30~100米。河谷地区的黄土总厚度一般只有几米到30米。

2黄土地质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2.1黄土节理对施工的影响

黄土沿着各方向上的构造节理都完全发育,多数节理为原生节理并呈X形的成对出现,无限向外延生,产生危险截面。在隧道开挖的过程中,土体容易在危险截面上,顺着节理松弛和断裂。水会顺着裂缝流入土体,使土体的湿度发生改变,随之产生相当大的应力,极易给隧道施工带来预想不到的危险。比如发生较大的坍塌。

2.2黄土溶洞与陷穴对施工的影响

黄土溶洞与陷穴,是黄土地区常见的不容忽视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果将隧道修建在黄土地质的上方,则会有隧道基底下沉的可能。如果将隧道修建在黄土地质的下方,则会有冒顶的可能。若果将隧道修建在黄土地质的附近地区,则会有偏压受力的可能,使得围岩与衬砌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总之,若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都将酿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2.3水对黄土隧道施工的影响

黄土在干燥环境下时十分坚固可靠,承压的能力较高,隧道的施工能得以顺利的进行。但是,在含地下水较丰富的黄土地层,黄土一旦遇水,就会地质松软、不稳定、孔隙大,承载力急剧降低,遇水下沉产生凹陷。最重要的是,黄土的这种湿陷变形是相当突然的,没有征兆的不可挽回的。当黄土被丰富的地下水浸湿后,土体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湿陷性,从而发生突然性的不均匀沉降,因此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就会迅速的丧失自稳能力,如果施工中的支护措施不足,就极易给隧道施工带来预想不到的危险。比如发生坍塌。

3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

黄土地质为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对于隧道施工的建设者们,这是一个不得不克服的难题。在黄土的特性和对隧道施工的影响中,我们可以分析到,在隧道施工中,处理黄土地质问题应该着重从影响其物理性质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上共同考虑,通过改变图的力学性质达到处理的目的。但是对于不同的工程,具有不同的施工条件,因此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总而言之,黄土地质下隧道施工的要点大致如下:1)应做好黄土构造节理的产状与分布的调查;2)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3)对围岩进行合理的支护,宜采用复合式衬砌;4)做好洞顶、洞门及洞口的防排水系统工程,并妥善处理陷穴和裂缝;5)遵循“短开挖、少扰动、强支护、实回填、严治水、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在黄土地质环境下进行隧道施工时,对于因构造节理切割而形成的不稳定部位,应加强支护措施,以保证施工能安全顺利的进行。同时,开挖方式宜采用短台阶法或分布开挖法,初期支护必须在开挖断面后尽快施作。下面对施工细节进行说明:

3.1洞顶陷穴的处理

针对黄土的湿陷性,为了保证隧道能安全顺利的施工,在隧道开挖前应对洞顶周围陷穴进行适当的处理,防止水从陷穴和裂缝渗入到隧道内部,侵蚀洞体周围,引起隧道的坍塌。第一步将陷穴中的杂物清除,第二部对陷穴加以加工使之成为较规则的形状,以便于后期的回填,最后夯实陷穴底部。对于较深的陷穴可采用灌浆充填,对于较浅的陷穴可采取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回填。除上述处理方法之外,也可结合坡顶建筑物地基处理,采用挤密法处理黄土陷穴现象。

3.2洞口防护及地表加固

根据不同洞口的特点和“自然进洞”的施工原则,借助地表注浆加固等辅助施工措施提前进洞,这样就能有效的解决洞口的工程危害,保护洞口边仰坡稳定,降低洞口的防护成本。常用的防护和加固方法有深孔注浆、地面锚杆、高压喷射注浆等。

3.3支护措施

黄土地质的围岩开挖后,如果若暴露时间过长,围岩风化至内部岩体加速松弛,进而发生坍方现象。因此,对于支护宜采用复合式衬砌,开挖时少扰动,开挖后以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支撑作初期支护,一起构成较强的支护体系,防止因支护措施不当而发生的工程事故。必要时也可采用超前锚杆、管棚支护加固围岩。在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后,进行作用永久支护衬砌。衬砌背后尤其是拱顶回填要密实。

3.4监控检测

监控检测是所有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应定期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相关的监测和评价,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有利的依据,从而确保施工能安全顺利的进行。

4结束语

工地论文范文5

的节能对于整个低碳交通工程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公路养护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该受到政府部门、交通部门以及公路设计和施工者足够的重视。沥青路面作为公路最主要公路类型之一,对于它的养护工作不仅仅对于周围的环境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也对空气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将公路沥青面层养护施工中的碳排放减到最小是十分重要的。

二、公路沥青面层养护施工温室气体排放

(一)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对沥青面层进行养护施工的时候,使用最多的材料就是沥青和石料。由沥青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电能和化石燃料的消耗排放的。在对公路沥青面层施工的时候石料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由爆破排放的。这两种材料在对于公路沥青面层进行养护施工的时候都会排放相应的温室气体,使得空气中存在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二)面层养护施工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进行公路沥青面层养护施工的时候,我们需要将沥青和其他的材料混合、摊铺以及碾压。沥青拌和和化石燃料消耗排放是其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是最大的。其余还有铲运车、摊铺机以及压路机等机械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机械设备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都都是在机械设备运行的过程中排放的,和汽车尾气的类型差不多。

(三)面层养护施工运输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公路沥青面层养护施工需要将养护的材料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将这些材料运输的交通工具就会在运输的途中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一)“四新技术”的使用

在公路沥青面层养护施工的过程之中,温室气体主要是通过生产材料、施工技术、建造工艺和机械设备产生的,如果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必定可以极大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四新技术”主要指的就是生产材料的创新,养护施工技术的创新,养护施工工艺的创新和养护施工机械设备的创新。施工材料的创新可以多使用节能减排材料,使得在材料生产的过程中排放比较少的温室气体;养护施工技术的创新主要指对原有施工技术的提高,将一些排放温室气体多的施工技术换成排放温室气体少的技术;施工机械设备的创新是指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使用最新最先进,排放温室气体最少的机械设备。“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能够真正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公路沥青面层养护施工。

(二)重视精细化作业

在进行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的工作,争取在一次工作中就可以完成任务,做到精细化作业。这样就可以避免生产不合格导致的返工现象,减少生产成本,也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对于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

公路沥青面层养护施工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大量的材料剩余,将这些剩余下来的材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使得整个工程的用量减小,也使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四)加强养护技术,重视人才的培养

选择材料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耐用的,使用寿命长的材料,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对于一些刚刚生产发明出来的材料给予足够的重视,看看材料是否成本低并且效果好,如果是这样应该大力发展和使用这种材料。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些高校中多开展一些和这门知识有关的学科,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关于公路沥青面层养护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多关于公路沥青面层养护方面的专业人才。

四、总结

工地论文范文6

(1)偏重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轻视新型的应用型、专业型。

在培养方案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天津市某高校传统研究型研究生需修满30学分,而新型应用型研究生只需修满25学分,课程则基本上是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缩小版”。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应用的现象;在培养方式上,应用型、专业型人才培养中的导师指导方式仍然占据主导,研究生教育的企业行业参与度还很不够;在学位论文形式上,更多以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来规范和要求,过分重视学术性论文,忽视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

(2)高校定位培养人才目标难以实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开始实行,这几年在地方高校刚刚兴起。但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有效认识,中国的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短期内难以实现。“一些人认为要培养科研人才,一些人认为要培养“卓越工程师”,一些人认为工科大学现实环境里只能培养工程师的“毛坯”等。这些都脱离了职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义,缺乏明确的稳定的目标。”

(3)工程教育培养各环节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往往重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

不少学校和教师总是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对立看待,认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时间投入的一种浪费。而许多毕业生反馈,参加工作后才明白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足,而有些根本用不上。这严重地造成了毕业生质量问题,成为“就业难”很重要的原因。

(4)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师资难以满足形式需要。

不少教师教学仍处于“纸上谈兵”阶段,缺乏工程背景和产业经验,企业导师来校任教或指导学生涉及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时间安排与培养计划如何衔接、待遇问题等。

2地方高校开展工程教育大有可为

我院充分把握地处滨海新区之区位优势,利用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两个工程领域,发挥师资与平台特色作用,近三年先后为相关企业培养了60余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涉及长芦海晶集团、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北疆电厂、天津泰达新水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环保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单位。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

(1)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要

通过深度的产学合作、师资培训、改变教学模式等方式,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的培养方案。

(2)人才双向培养机制。

一方面,地方高校借助学科与师资平台,举办非学历教育(主要是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可以通过到校不离岗或不到校不离岗形式,为企业发展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由来自学校和企业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不同,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实现本科生实习基地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资源共享,“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双方导师共同负责制定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计划。增强了对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本科生实习是指在学校人才培养中有实践需求的师生直接到签订有专业实习协议的企业实习,这种实习往往与“组团旅游”相似,具有很强的时间集中性、短期性与固定性,一般都属于走马观花,很难在短期内深入进企业实际生产中去。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是指需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至少6个月,这种实习需要长时间驻厂工作,应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结合某项目或生产环节、流程完成其前期制定的实践计划。应通过前期设计与规划,通过完善安全制度、知识产权保护、项目选择与经费保障等环节,使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可以利用本科生实习基地。

(3)开展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第一,联合申报国家及各级政府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项目联合申报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第二,企业委托地方高校开展科研攻关。一是企业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师资与科研平台解决企业所遇到的技术难题,降低研发投入与生产成本。二是为学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供载体,并能带来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

(4)联合成立合资企业。

通过企业平台,可以将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生产,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以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天津工业大学膜分离研究所,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膜产品研发、生产、膜设备制造、膜应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服务完整产业链的高科技企业,为地方高校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

(5)可以将行业企业力量引入地方高校,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成败的第三方力量。

目前中国的专业评估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指标极其详细具体,千篇一律,大学的同一专业都变得形式雷同,没有特色,评估主体也缺乏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应引入行业企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中来。

(6)地方高校与企业产业园实现战略合作

通过高校各相关优势学科与产业园相关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我校于2010年与天津市津南区签订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推动了双方项目交流和对接合作。

3小结

工地论文范文7

一、南岳衡山茶文化品牌建设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一)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由于南岳衡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在景区内推进了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使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茶叶生产领域,解决了茶叶生产的劳动力问题。随着“京广高铁”专用客运线在南岳衡山设站,京港澳(北京—港澳)、衡昆(衡阳—南宁—昆明)、潭衡西(湘潭—衡阳)、衡桂(衡阳—桂阳)、衡炎(衡阳—炎陵—吉安)、衡邵(衡阳—邵阳)、娄衡(娄底—衡阳)以及南岳(衡阳—南岳)等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得湘中、湘南乃至赣西、粤北、桂东北各大城市距南岳衡山的时空距离都在1小时车程之内,从而为其品牌建设提供了广阔市场。

(二)品牌化建设有基础

据清代《潇湘听雨录》记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佳者有衡山之‘钻林’,盖极崖岸磴所产,日色不到之处,往遣捷健樵者缘木杪采之,以极贵重。近有效江浙焙制者,居然名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岳衡山人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狠抓无公害生产茶场建设,走开发绿色食品南岳云雾茶之路。引进先进管理加工技术,使茶园培育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茶叶加工制作现代化、精致化,茶叶销售市场化、多渠道化。在品牌建设上,以“南岳云雾有机茶”为第一大品牌,分别以南岳怡绿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南南岳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合力创建并共有共享,分别注册“寿岳”和“山泉”牌两大商标。依托五岳名山中唯一产优质高山云雾茶的优势,有机南岳云雾茶先后获中国绿色食品证明(1991)、杭州旅游博览会金奖(1992)、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1999)、2005-2007年欧盟和美国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被指定为中华茶祖祭祀用茶和第五届湘台经济洽谈会贵宾用茶,足见其品牌建设的根基较为扎实。

二、南岳衡山茶文化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神龙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陆羽《茶经》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因茶古称“荼”,包括今炎陵县在内的古茶陵县被称为“荼乡”,有“荼山”(景阳山)、“荼水”(?水),《汉书地理志》中的“荼陵”即茶陵。因此,在当今的国际性文件《茶陵炎帝共识》中,公认炎帝神农是茶祖,还正式确定每年的“谷雨日”为“中华茶祖节”。据清代学者王万澍考证:“炎帝之都长沙凡七世”(《湘衡稽古》),而历史时期的南岳衡山属长沙,荼水从荼乡(茶陵)流向南岳衡山之东的雷溪埠入湘江,且古时的茶陵地属衡州府,陆羽《茶经》也说“山南衡州茶,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故有“衡山是茶的故乡”之说。在南岳衡山有祝融峰,并有祝融冢、炎帝庙,在衡山之东的?水流域也有祭祀炎帝三位功臣杨山(吴集)、灵山(草市)、洪山(攸县)的庙宇,从而佐证了炎帝神农在衡山及其周围地域种植茶叶和传播茶文化的传说。南岳衡山大规模种植和加工茶叶始于唐代中期,所产“团饼而巨串,岁收取十万,自潇湘而达五岭,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膳夫经手录》)。宋代更是“茶满衡山”(徐积《送李昂长官》),直至明清“沿山皆茶”(王船山《莲峰志》)。尤其与衡山佛教南禅的结合中产生了南岳衡山所特有“茶禅一味”文化,更增添了南岳衡山名茶文化的神奇色彩。

(二)与宗教文化同兴同发展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形象定位为“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此更适合于南岳衡山。清初兵部尚书蔡毓荣云:“三教鼎盛,尤他山所无矣”《衡山游记》;清代晚期中兴名臣曾国藩说“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重修文定书院记》),表明南岳衡山佛道儒三家共兴共荣于一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也曾说过,中国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南岳是出祖师爷的地方[12],此说一是因为南岳衡山所出优质品茶云雾茶,具有内质优良、清香馥郁,饮后回味余香持久等特质,常饮具有延年益寿,健胃促食、清神醒脑、壮体美等功效,有助于寺庙僧人坐禅修练;二是因为南岳衡山佛教的开山祖师慧思不仅创造了佛教重要派别禅宗之南禅,而且将“南禅”和“南岳名茶”巧妙结合起来,首倡茶禅境味,创立了南岳衡山独特的“茶禅一味”的文化,由此茶叶成了佛教僧人坐禅修行不可缺少的饮料,也由此南岳衡山僧人种茶、制茶、饮茶、施茶、论茶和传播茶文化,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唐宋时期南岳衡山的各大古刹名寺都设有“茶堂”、“茶苅”,禅僧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茶香茗,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产生了不少茶禅诗词、歌舞、书画曲文,使其“茶、文、禅”浑然一体。与此同时,南岳衡山的道教在“打醮”即祭祀、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了“做道场的程式”之一,道士们也种茶、制茶、品茶。“宗教名山”就如此造化了“天下名茶”。

(三)茶人如群星灿烂

中国的佛家、道家与儒家各有其茶道流派,其形式和价值取向各不尽相同。如佛家在茶宴中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但其茶文化精神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心安。随着南岳衡山南禅及其“茶禅一味”的发展和推广,由此出现了以茶为中心的文人、僧家、道家三位一体的文化现象,涌现出了许多饮茶、咏茶、评茶名家及其优美诗文。唐代著名诗人元慎的《一字至七字宝塔诗》中写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其实质是诗客,僧家,都爱慕茶香、茶味、茶禅,茶能参禅,亦能助诗兴。诗客与僧家爱喝茶,于喝茶中交流、参禅,并顿悟;骚人墨客通过参禅体验,在其诗中表达禅理、禅趣,僧亦通过与文人酬唱述说其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南岳衡山深厚灿烂的茶文化及其“五岳独秀”的自然风光和湘江水云蒸霞蔚的根基,孕育出了如群星灿烂的一代代诗客和禅僧茶人。如唐代著名诗僧齐己,就有咏南岳衡山茶诗8首;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拭及其弟子林用中的《南岳唱酬集》149首即兴诗中,就有咏茶诗7首;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王夫之留有《衡岳摘茶词十首》;现代著名作家周而复游南岳题联云“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登祝融峰看看山,携朵云来”更是荟炙人口。

三、南岳衡山茶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建议

(一)依托南岳名山外扩品牌形象

南岳衡山为中华五岳名山之一,并以五岳独秀、中华寿岳、宗教胜地、文明奥区、抗战名山而称胜;同时作为唐代著名贡茶、禅茶、当代国内名茶之一的南岳衡山茶,也就伴随南岳名山文化的积淀而发生和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而生产出的“南岳云雾茶”,经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鉴定,其结论是原料幼嫩,制作精细,品质良好,具有特种名茶资格,并将它与“龙井”、“碧螺春”等国内名茶作内质分析比较,其茶多酚水浸入物、氨基酸、儿茶数等总数量等方面的指标值均不相上下。国家环保局有机茶发展中心对其茶园的大气、水体、土壤等10项环境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和检验,认定具备有机茶生产条件。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现代南岳衡山,已培育出了十多个茶叶品牌。实践经验表明,农产品品牌名称是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是品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凡颇有名气的地方所产颇具名气的名优土特农产品,应名地、名产紧密结合来命名,以增强品牌农产品的可识别性。南岳衡山不仅生态环境独具魅力,而且数千年来所积淀的福寿文化、茶禅文化、名人名游文化、龙文化等地域文化更是“唯我独有”。因此,其各种茶叶品牌都应统一到“南岳云雾茶”这个品牌上来。因为它既亮出了“天下南岳”(宋徽宗题刻)品牌,又显露出了“云雾”优质育茶环境品牌,其生命活力非国内其他名茶知名品牌所能企及。

(二)顺应潮流,坚持绿色有机环保

在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浪潮中,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绿色农产品,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普遍需求。所谓绿色农产品,即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经相关专门化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卫生、优质、营养型农产品。它有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可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其产品一般包括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其中的有机食品,是指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的包含农副产品及加工品的所有产品。人所共知,农产品经注册了商标才有了名和姓,才赋予其品牌专用权。同时,质量是品牌的形象和对公众诚信的保证,而且只有按照统一规格与其质量标准进行大规模和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才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南岳云雾茶之所以成为中国茶的知名品牌之一,就在于它不仅名称高雅、品质优良、外形秀美,而且在于它的生产基地地处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南岳衡山。为了使其以更高质量更大规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必须顺应绿色潮流,进一步加强其生态环境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环保之路。

(三)调整布局,走产业集群之路

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既有一定的规模要求,又要严格的质量标准,二者相辅相成。只有适当的规模才有可能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充分利用其自然和经济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其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而其质量仰赖于质量的标准体系建设和绿色品牌农产品的农产品技术服务和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因此,规模是基础,质量是保证。南岳衡山目前的优质名茶生产基地多集中于风景名胜的核心地带,不仅种植规模有限,扩种潜力不大,且每当旅游旺季不仅对其茶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其茶文化氛围也大为逊色。因此,应将优质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向其后山岳林、拜殿、龙凤乃至与之毗连的衡山县东湖、福田、岭坡、马迹等宜茶地转移。同时地处南岳衡山周境的衡阳九峰山,祁东三面山、四明山,常宁天堂山、大义山,衡东凤凰山,衡南天光山等地,其自然生态环境与衡山相近,同样是宜茶区域,也应调整过来进行有机茶基地建设。“南岳云雾茶”只有主动积极联合分散的品牌盟友,走产业集群之路,才会共同走向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

作者:杨载田 王冰 彭惠军 单位:湖南科技经贸学院衡阳师范学院

(二)

一、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庐山云雾茶感官品质

庐山云雾茶获得一系列部级及以上的荣誉,主要有1971年获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称号;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被评为中国名茶;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并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并保持至今,以后又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和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在2005年至2007年的第二、三、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连续三次获得金奖;2010年“庐山云雾茶”证明商标正式注册成功。2010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以10.99亿元名列全国第13位,江西省第一位。

(二)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通过对庐山云雾茶研究人员、国家高级导游人员及庐山风景名胜区茶叶协会工作人员、文化旅游、茶文化、导游、旅游开发与规划等领域等多位学者进行访谈,取平均值得出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结果。

二、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一)通过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弘扬庐山的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庐山云雾茶的产地,庐山云雾茶文化是庐山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化的旅游完全可以作为弘扬庐山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保护传统的物化的文化遗产的作用,而且以物为载体传承着庐山人传统的精神文化,包括庐山人的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此外,茶文化作为构成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茶文化不同层次的旅游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庐山云雾茶文化、庐山的地方文化,旅游对于传承和保护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必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以旅游振兴庐山茶叶经济的发展

庐山茶叶经济的地位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振兴庐山茶叶经济,不应该把视野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物质科技手段,而应该看到庐山云雾茶文化与旅游结合所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商机。首先,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客观上就可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潜在的茶叶消费客源;其次,由于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本身就直接面向市场,它所起到的龙头作用、关联带动作用形成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旅游消费,无疑能够刺激、培育茶叶消费,激活茶市,促进庐山茶产业的良性循环,带动整个庐山云雾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丰富和提升原有的旅游产品

庐山现有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缺乏庐山传统文化的注入,使众多的旅游景观缺乏活力和神韵,以至于庐山的旅游产品大多始终停留在观光旅游这个层次。茶文化是一个包含茶艺、茶道、茶风俗、茶文学等要素构成的文化体系。庐山云雾茶文化内容如此丰富,既可以开发出茶文化的专题旅游产品,如茶俗游,茶乡游;也可以与美食旅游、风俗旅游、文学旅游、遗产旅游、购物旅游等传统旅游产品整合,使传统旅游产品内容更为丰富,更有文化底蕴,也更具有生命力。

三、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庐山云雾茶资源较少,且分布较散

庐山云雾茶因其特殊的生境,以“香馨、味厚、色翠、汤清”而闻名于世。然而,庐山云雾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据权威数字表明,目前庐山云雾茶种植面积只有1.1万亩,分布于大大小小37个茶场,茶场规模普遍偏小,不利于旅游产品及旅游线路的设计。

(二)经营管理体制单一

目前,像国内其他大多数风景名胜区一样,庐山的投资和管理还是政府主导型,投资渠道比较单一,经营管理方式以行政手段居多,经济手段居少,缺乏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所需的足够资金投入和灵活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也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引起政府的关注。

(三)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难以处理

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必须考虑对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特殊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且开发的规模还要受环境容量、接待容量等的限制,同时,由于山内地形地貌的特点及

避免城镇化建设倾向,大型人造景观的建造较为困难,因此庐山山内的开发只能以内涵式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速度及规模。

(四)景点布局问题

庐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布局的特点为山内景点相对集中,山外景点较为分散,景点间的空间距离大。这样不利于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和旅游线路的整合,难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旅游圈积聚效应。此外,因庐山云雾茶生长的季节性,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周期短,且淡季和旺季游客流量的不均衡,这些因素都给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五)市场竞争激烈

庐山是全国5A级旅游景区,是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以及夏季避暑胜地、冬季观鸟和观雪的胜地,庐山云雾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更是江西省最有名的绿茶。但目前国内外、省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山岳型文化观光旅游中,省内的竞争对手有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等名山,省外的竞争对手有黄山、武当山、天柱山等名山。这些竞争对手不仅影响了一般文化观光旅游的客源,也相应地影响了专项文化旅游的客源。特别是黄山等地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比庐山起步早,发展快,知名度高,对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庐山云雾茶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知名度远不及国内其他茶类产品,文化也出现趋同现象,没有保持其独特性。

作者:杨云仙 单位:江西九江学院

(三)

一、茶歌和灯彩的结合是赣南采茶舞蹈的萌生期

茶成了举国之饮后,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就表现为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为启发、互为补充、互为推动。其中与本题有关的茶歌、茶灯、茶舞、茶戏就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动的结果。据《史说民间茶歌》考证,茶歌分三路发展:“一路是由诗而歌,即由文人墨客唱和的诗,配乐演唱后叫茶歌。”最为典型的是朱熹,在他71年的生涯中,就有四十多年是在武夷山渡过。他热衷于茶,在武夷山置茶圃、种茶树,每讲学之余都吟诗于茶丛,并以茶自娱,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有《茶灶》,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似这等神仙般意境的茶情茶趣,倾倒了众多的文人墨客,许多名噪东南的学者,都纷至沓来。顿时,众诗人纷纷赋和,广为传唱。“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很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二路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即属这种情况。这首歌,是正德九年(1514年)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三路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这些茶歌孕育出“采茶调”,并被戏曲广泛吸收。由文人诗到民歌是一次雅俗之间的互动,由民歌到大雅之堂又是一次互动。赣南民间采茶歌《十二月采茶歌》,在明万历年间已经进入了豪绅官吏的“大雅之堂”,石城县崖熊氏六修宗谱《熊甫先生传》中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鸣鸣然,撼户牖”,这是最早见诸文字的记载。所以我们认为明万历以前采茶舞还没有诞生,此时的采茶歌与民间灯彩并行不悖,尚未有所交流。而赣南民间灯彩早已存在于客家人的生活中,客家人逢年过节,都喜欢举办各种灯彩(俗称灯子)活动。灯彩的发达直接受到客家人孝悌观念的影响,不管舞的龙灯、狮灯、蛇灯……最终落在灯上,灯火旺,人丁兴旺,灯,丁也,客家人的精神图腾也。

百善孝为先,又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孙繁衍是“孝”之首,灯彩的繁荣较大程度受到客家人孝悌观念的影响。在采茶歌和灯彩均被当时社会所认可、欣赏之后,根据文献资料调查,笔者认为采茶舞蹈诞生于明末。“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受当地民间灯彩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加入纸扎茶篮、扇子、手帕和舞蹈动作,进入民间灯彩行列,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亦名“茶篮灯”。采茶歌与灯彩结合变成的“茶篮灯”,标志着采茶舞蹈的诞生。此时采茶舞蹈不但流传于赣南,全国多个省市都有分布,形式相近。赣南“茶篮灯”最早的范本是安远“茶篮灯”和石城“茶篮灯”。安远“茶篮灯”将采茶动作与采茶歌糅合在一起,受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形成了歌舞结合的民间灯彩。石城“茶篮灯”以一男丑角手捧宝伞灯,四旦角手捧茶篮灯,在管弦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基本舞步是穿对角、押篱笆、绕八字、占四方的表演。从这两个个案可看出全国采茶舞蹈在初始阶段的共性:在形式上几乎都是茶歌与灯彩的结合,在内容上几乎都是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动作。综上所述,茶歌茶灯的结合催生出茶舞,这时的茶舞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尚未形成各自的鲜明特征,仅属于采茶舞蹈的萌芽状态,笔者称这一时期为赣南采茶舞蹈的萌生期。

二、茶舞和茶戏的互动是赣南采茶舞蹈的成熟期

赣南采茶戏从萌芽到成熟再发展至鼎盛,经历了约三百年,这一期间赣南采茶舞蹈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学术界一直有赣南采茶戏发源于安远九龙山还是赣县王母渡的争议。笔者以为赣南采茶戏发端于安远九龙山,成熟于赣县王母渡。而赣南采茶舞蹈发端于采茶灯,成熟于赣南采茶戏中。赣南茶灯随时间发展:由原来的十二个采茶女,加上两个男队领头的采茶灯,缩减成为二女一男进行表演:大姐,二姐和茶童,并由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茶童穿插其间。其内容表现姐妹二人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歌边舞,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名为《姐妹摘茶》,这是有着简单的情节和人物构成的歌舞小戏。随后又有叫《板凳龙》的小戏,由三个人物:大姐、二姐、三郎子,使用一条板凳模仿龙灯戏耍舞动。至此,两旦一丑的“三脚戏”从采茶灯的母胎中分离。起初,情节相对简单,均为小型歌舞。之后又由小型歌舞发展成为大型歌舞,其代表性剧目有《姐妹摘茶》、《大堂花鼓》、《五子等姐姐》、《九龙宝杯》、《九龙山摘茶》等等。其中《九龙山摘茶》是一出比较完整的整本大戏,又叫《大摘茶》,它是在《小摘茶》(即《姐妹摘茶》)和《九龙茶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两旦一丑的歌舞小戏,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并加入了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天下太平”四个字)等情节,音乐上也吸收了一些民间音乐曲牌和吹打乐器,更名为《九龙茶灯》。

而“三脚戏”的出现意味着赣南采茶戏的萌芽。据史料分析,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的成熟是清代初年的事。《九龙茶灯》“这出戏传到赣县以后,经赣县王母渡下邦村李武腾(外号叫‘撮子’师傅)口头传授,后由本村副榜举人李汤凭整理加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脚本。下邦村李氏族谱记载:‘上元之节,演唱《九龙山摘茶》历代沿之’。”原始的《九龙茶灯》是单纯反映茶家劳动的过程,后增加了茶商朝奉告别妻子前往九龙山“收购春茶”、“茶童打店”、“闹五更”、“看茶”、“尝茶”,“梳妆”,“划船”等情节。剧中人物由原有六人(四人茶女、一个茶童、一个茶娘)增添了朝奉、朝奉妻、丫环、店嫂、艄婆子、仙女等角色,行当更齐全了。音乐上除大量吸收民间灯彩曲牌和吹打音乐外,还吸收了一些东河戏的高腔、西皮、二凡和石牌调等等,剧名更为《九龙山摘茶》,又叫《大摘茶》。全剧共分十三场,四十多折,大部份曲牌采用唢呐加民间锣鼓伴奏,气氛热烈,保持了浓郁的赣南民间灯戏艺术的风格色彩,其班社规模较大,称为“灯班”。这时的《大摘茶》基本具备构成戏剧样式的几大要件: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主题思想,以相对成熟的戏剧样式呈现于世。乾隆时期是赣南采茶戏鼎盛之期,贛南十八县居然有三十多个职业戏班,风靡一时。乾隆年间,赣县王母渡下邦乡《李氏族谱》陈文作《南安竹枝词》中曰:“淫哇小唱数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唱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蓬勃兴旺的采茶戏,被当地衙门官府和土豪劣绅视为洪水猛兽,他们到处张帖告示,立碑禁演茶戏,“如赣县小坌圩兴隆寺门口立有两块禁碑。一块立于乾隆四十七年(1783)上刻‘禁搬唱采茶,扰乱地坊’;一块立于乾隆五十二年(1788),上刻‘禁村坊圩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面生歹人窝囤私宰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信丰县小江圩真君庙中亦立有‘严禁采茶、大戏’之碑文,立于乾隆年间”。此后,采茶戏班逐渐衰落下来。采茶灯舞在我国多个省市地区都有,赣南采茶舞蹈能发展成一个独具风格的舞种,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赣南“茶篮灯”有了雅文化的介入,如《九龙茶灯》由当地副榜举人李汤凭加工改编后的《大摘茶》标志着戏剧成熟。二是赣南采茶舞蹈是在戏剧的推动下逐渐成熟。笔者认为:贛南采茶舞蹈作为一个独特的舞种,从舞蹈本身来说它应该具备足够的舞蹈动作,从动作类型来说它应该具备足够的动作术语。据笔者考察,在赣南采茶戏之前,所有的舞蹈动作最多不过数十个: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这时的舞蹈动作和别省的采茶舞蹈动作基本类似。由此得出结论:在赣南采茶戏成熟之后,贛南采茶舞蹈才逐渐形成一个独具风格特征的舞种,才有500多个舞蹈动作术语以及别具一格的“舞中三绝”(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系列动作)。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录:“采茶歌舞基本动作有五百个之多,大致有几种类型:象形动作模仿动物、植物形态,如龙、凤、狮、鸡、鸭、狗、猫、狼、虎、猴、青蛙、乌龟、蜻蜓、蝴蝶、花鸟等等,动作有“龙头凤尾”、“鸡公啄米”、“黄狗伸腰”、“饿狼寻食”、“猫儿洗脸”、“乌龟爬沙”、“蜻蜓点水”、“画眉跳架”等等,手势有“兰花手”、“菊花手”、“佛手”等等;虚拟动作模仿日常生活,如上山、下山、开门、关门、上楼、下楼、挑担、推车、摘茶、炒茶、绣花、梳妆、打鞋底等;情绪动作是演员形态的呈现和对服饰、道具的充分运用,如用扇子、袖筒、手帕、茶篮等等来表现情绪;特技动作是在特殊情况和气氛下,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特殊技巧,如矮子步中的“矮桩步”及“抛开扇”、“轮花”、“翻扇花”、“风车花”、“围袖”等;造型动作是歌舞进入高潮,为使观众有个鲜明的视觉形象而采用的静态造型,如“月下乘凉”、“排排坐”等。”五百多个基本动作,堪与其它舞种媲美,特别是赣南采茶舞中独特的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动作,可称之为赣南采茶舞中的“舞中三绝”。这五百多个舞蹈动作,(包括相应术语)以及别具一格的“舞中三绝”都是在采茶戏中因表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感情而催生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赣南采茶戏的推动,就没有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赣南采茶舞蹈的精华基本包含于近百个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里,如:《睄妹子》、《巧耍香火龙》、《九龙宝杯》、《十二月采茶》(又称《倒采茶》《小摘茶》)有大量的摇步、碎步、云步、点步、搓步、猫跳步、滑步动作以及黄龙缠身、四指扇花、水漂漂、剪刀袖、搭肘袖、双龙出水、排排坐等动作;《九龙山摘茶》里一系列生活、生产、劳动中穿插着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动作;《钓拐》一戏中的乌龟爬沙、屎牯花、狗牯撒尿、钓马腿、顿跟步、铲步、滑步、矮桩步等动作;《补皮鞋》一戏中的槌、搓、穿、引、拉、绕、缠、提、耸等动作;《反情》一戏中,四哥哥摸夜路的左、右、前、后、大中小滑步;《叙情》一段舞蹈动作里的“四指扇花”“卷袖顿跟步”“揉指撩足”;《上广东》、《卖杂货》和《大劝夫》戏里模拟动物的动作,如“狮子开口”、“狮子滚球”、“龙头凤尾”、“画眉跳架”、“乌龟爬沙”、“蜻蜒点水”、“牛牯松肩”、“狗牯摆尾”;还有《上山调》里的一连串“水漂漂”、“仙人照镜”、“五指花打四边”,左水袖的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路调》里的过桥、上山、高、中、矮三种体态不同的矮子步和各类扇花。这些舞蹈动作,在表现人物性格时带来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工地论文范文8

(1)管沟开挖。

开挖的方式能够分为两类,人工开挖和机械开挖。人工开挖要掌握好管沟的高度和宽度,还要使管沟底部的土体不受干扰;机械开挖也需要保证管沟底的土体不受干扰,另外当挖到标准高度上0.3米左右时要采用人工开挖,保护管沟不受到机械的损伤。开挖沟槽要依照先深后浅的开挖原则,这样做能够快速的把水排出;挖出的土体可以暂时堆放在施工现场,也能直接丢弃在专门的场地上;对于需要回填的土方就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安置下来,回填土方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调配土方的方案。开槽工作完成之后要进行实地的考察,如果在基地中有枯井或墓穴要及时上报,共同协商解决方法;另外还要做好验槽的步骤,只有所有工作都达到相关的指标才能开展下一项工作,一旦出现没有符合标准的情况要立即同上级部门协商,采取最有的处理方法。

(2)管道铺设基础。

针对钢管等类型的管道不用采取任何措施,直接铺设在土层上即可,当管线必须要经过河道或池塘下时,就需要先清除上层土,直到露出原状土层为止,然后采用4∶6的砂石进行夯实、填筑,要达到设计的标准高度。

(3)铺设管道。

在铺设管道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构件的位置以及数量,要依照相关标准对构件进行严格的放线,安装前要对所有的管道进行统一的测量和编号,采用吊机进行管道的起吊安装;铺设管道时要严格依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铺设,为了保证准确性,可以采用中心线的方法控制管道的铺设;如果在铺设管道进行的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要暂时停止施工,要立即采取有效的办法把管口封住;要通过水准仪和经纬仪时刻对管道的位置进行测量,保证管道铺设的准确性。

(4)安装管道。

安装管道之前要严格对管沟进行检查,保证管沟的清洁和质量,检查管沟底的高度和宽度是否在要求范围之内,基地土壤是否平整,另外还要检查管沟附近土壤的稳定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及时进行处理。下管之前要对管材和构件进行全面的检测,保证质量都符合相关标准;管材的运输和吊装的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部件的重要部位受到损伤;吊起管道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管道是否平衡,吊起管道和放下管道的速度都要降低,轻拿轻放,下面介绍一些安装管道的具体过程。①处理承插口:在进行管道的安装之前一定要先用水清理承插口,保证承插口的干净整洁,然后把水擦干。②套胶圈:要在管道的两侧同时把胶圈由管下部向上部套,要保持胶圈的平直。③对口:吊车把插口吊起之后,慢慢的调整到承接口所处的位置,初步把管道放置到安装的位置上,然后进行管道的位置检查,不断调整使之达到标准位置,如果管线低于标准要求时,要适当的把管道吊起一点,同时在管道下方撒入一些粗砂;如果管道的高度超过了相关的标准,可以左右晃动管道,将管道慢慢下降到标准高度。④顶装:对口完毕之后就开始进行顶装,先安装好顶装设备,然后提起插口端插入承接口,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固定,最后拆除吊装的设备。⑤检查胶圈:要对插口和承接口的连接部位进行严格的检测,必须保证接口位置的密封性,可以采用探尺来对胶圈的位置进行检查。

(5)井室砌筑。

井室砌筑施工前一定要进行清理,同时还要用水浸湿,砌筑采用的是丁砖砌法,当砌筑完一层砖之后,铺上一层浆就可以进行下一层砌筑,上层和下层的砖之间要相互错开。灰缝砂浆要满足饱和度的相关要求,不能用水进行冲浆灌缝;砌筑井室墙体时要安装踏步,过程要还要及时的检查间距;砌砖时要保证砂浆的牢固性,没凝固之前不能踩踏。砖墙勾缝砂浆塞入灰缝中,压实拉平;灰缝要清理干净,不能有毛刺的现象。用吊车来起吊安装井室的盖板,依照路面的高度来检查井盖的高度,保证路面和井盖的高度向匹配。

(6)管道支墩。

在给水管道的位置安置支墩承台,能够有效防止由于水的作用使承插口脱离,支墩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类型,使用在不同的受力状态下。

(7)闭水测试。

要采用闭水的方式对无压力管道进行测试,除此之外还有给水管道,只有闭水实验达到相关标准之后才能开始沟槽回填的工作,实验过程中的压力要为设计时压力的两倍。(9)回填沟槽。闭水实验通过之后就要开始回填沟槽的工作。对胸腔部分回填时,先要清理管沟,保证管沟干净、没有积水,然后才能开始回填;回填所用的材料通常为砂土,要严格检查填土所用的材料,不能含有杂物;回填施工要分层对称开展,每层的厚度要保持在0.3米之内,另外还要及时进行夯实的工作。回填窨井时,使用的材料为天然级配的砂石,在每层回填土夯实施工之后,都要严格的检查回填土的密实程度,只有达到相关要求才能进行下一层的回填施工,另外管道附近,包括两侧和管顶的回填土都要进行密实度的检查。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