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规格探究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规格探究

一、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进一步明确

一些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有些简单地将“应用型”与“学术型”、“理论型”对立起来,延续以前“理论型”或“专才型”的老路。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偏离了“应用型”的指导思想,在选用教材、授课方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等方面没有更多考虑“应用型”的教学要求。

(二)实践教学依然薄弱

1.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受到实习基地、实习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实践教学理论化,土木工程职业所需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技能、创新思维、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以及社会知识等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体现较少。

2.实验设备及手段落后。

实验设备不足或设备水平落后于现代企业的水平;实验教学设计过于僵化,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环节比例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3.淡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重视,学生对知识的验证和运用性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而得不到保障,往往是被理论课占用或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与学质量不高

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近十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生师比从原来的7∶1迅速下降为14∶1甚至超过20∶1,平均教学资源减少。一方面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因得不到重视而离开岗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自身接受工程训练的机会少,很难满足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

2.缺乏“产学研”合作。

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外部的联系不紧密,强调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学科性和知识性,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均较弱。教师授课缺少联系工程案例式教学和综合性教学经验,教学与工程实际、科研和生产相互脱离,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每每是“眼高手低”。

3.缺乏全面的工程素质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只注重对知识领会的测查,对综合性强、技术性强的知识点少有采取设计型课题、选题报告等方式的测查;过于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总体把握。由此可见,加大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不仅需要更新观念,而且必须制订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寻求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培养模式。

二、建立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最终具备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

(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体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适应广、后劲足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征的要求,把学生思想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创新、创业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条件。

(三)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人才与目标和规格相协调。创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满足三个一致的要求:即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一致;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一致。围绕三个一致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

三、建立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一)以知识培养为基础

1.合理搭建课程框架。

应用型人才培养既围绕“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一般要求,又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特点。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运用能力要求,对各种课程进行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出适合需要的课程框架。2.合理构建课程群。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将课程组合成若干个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群的关系,并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凸显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特色。

3.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考核方式的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结合工程实际和专业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1.整合实验内容。

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相应的基础、专业和模块实验(实践)技术系列等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形成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2.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

转变培养观念,加大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切实加强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及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的力度。

3.进一步开发实习实践资源。

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一方面,积极寻找并开发实习、实践的校内外资源,努力探索校内实习、实践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面向社会,积极寻求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为学生开辟更多、更实用的实习、实践资源。

(三)以素质培养为目标

1.科学的素质结构。

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2.完善素质拓展体系。

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3.促进“第一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

四、保障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一是要有计划地施工企业、科研院所参加实践锻炼;二是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三是积极引进学术带头人以及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四是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五是鼓励教师运用高新科技,开发或应用多媒体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六是改进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采取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乃至科研能力为主的评估方式),强化鼓励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二)深化产学研有机结合

开展“产学研”有机结合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铺平了道路;二是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三是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四是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方便。

五、结束语

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对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树立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也是一项开拓性和探索性工作,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作者:付云松 金永超 蒋正跃 胡朝英 王春彦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