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训自我总结范例

工训自我总结

工训自我总结范文1

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很鲜明。首先为综合各学科和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其次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以及小组、团体为完成学习任务共同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性。再次是不失语文色彩,体现文化素养的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越来越贴近生活。只有把握住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才能“万变不离其宗”,合理设计活动目标、内容、过程,全面实现综合性学的课程目标,达到教育目的。

二、发现影响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问题是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的方向

从教师角度来看,一方面有的教师有时会因紧张繁重的教学任务忽视综合性学习,使综合性学习沦为应对考试的内容,变得功利化。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活动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组织、实践,而在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本学习的内容和难度逐渐增加,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课时明显不够,理论上的安排与实际的操作有冲突,使教师无暇全面顾及,有时不得不为应对考试一带而过。另一方面,教师自己本身综合性学习知识缺乏,不能很好地组织和指导,而且教学方式固定,以教材为主,缺少创新。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和自主的创造空间,教师作为指导和参与者更应具备丰富的综合性学科知识,要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识不断进行充实、更新和重组,还要充分挖掘利用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储藏应有的语文知识。然而这是一个有意识的,长时间积累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组织综合性学习,只能死搬教参上的指导建议,毫无新意。从学生角度看,主观上,有些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是应对考试的内容,多做题,找回答问题的窍门即可,其余纯粹浪费时间。客观上,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重,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另外,受传统教育影响,现代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差,思维受限,一定程度上合作意识不强,习惯于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被动地接受任务,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提高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从教师角度看,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学习并积累综合性学习知识

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从传统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真正从课程标准角度指导综合性学习,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而不是仅仅为应对考试而绞尽脑汁。同时,为更好指导学习活动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应有意识地学习并积累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环境,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规范化的综合性学习知识的培训,创设更好的学习空间,给予教师们大力支持,会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学实践。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仅充当指导者角色,但指导方式直接影响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败和学习效果。为充分发挥这种指导作用,首先应明确活动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才能合理设计活动的内容、方式、环节,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给学生提供可行的建议。其次,倡导多种方式学习,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共同决定运用哪种方式展开活动。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再次,学习小组最好固定,明确每位成员的任务,程度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三)教师之间定期集体研讨交流学习。

综合性学习内容上多而杂,形式上灵活多变,教学方式也多样化,定期交流,各年级语文教师就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集体分析研讨解决方案。语文教师共同交流研讨是使综合性学习有效进行的重要方法。通过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同的思维方式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四)要重视评价机制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恰当合理的评价方法,会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对综合性学习活动做出判断和指导。评价方法应多样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组内评价与组外评价相结合,正面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以统一标准去评价每位学生,多进行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尤其是差等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获得自信心。从学生角度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鉴于大多数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不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必要的。第一,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性学习对学习能力及知识的重要性,改正以往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第二,多种方式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贴近生活,任务在学生们能力范围之内,话题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活动要丰富多彩。第三,要以鼓励为主,使学生有信心参加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任务难度要适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

综合性学习是集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设计、组织、交际、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在设计活动过程中,从学生参与设计,慢慢锻炼自己设计的能力,鼓励他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语文性和知识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整合学科知识,整理分享收集的资料,并做好记录,能用文字积累并表达尊敬的情感和态度,也是应得到锻炼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教师应放开手,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只在大的方面或者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凡事干预,甚至包办,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在自主参与活动中,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性学习必须强调合作与探究,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小组内部学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明确的任务分配,高度的合作意识,共同的探究结果,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4.切实做到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相结合。

任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都像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为了下次活动更好地开展,有指导意义,必须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综合性学习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养成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的习惯既有利于下次活动的更好进行,又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要全面、系统地做出总结,公正、客观地剖析自我及自己组内的优缺点。能做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反思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恰当、合理,重点反思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教师也是如此。经常性的总结和反思将大大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

四、结语

工训自我总结范文2

随着高职教育实用性人才培养优势的凸显,高职教学改革更加深入,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以项目活动的开展为前提,注重师生的教学合作与互动,在高职教学中意义重大。本文以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探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高职汽车专业教学;汽车运用与维修;应用分析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具有社会性活动计划特性的同时更兼顾科技类项目设计的优势,其对比传统的课程教学或者单纯的课题研究,更侧重实践与操作的比例提升。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突出的教学课程,相比某一问题的侧重讲解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侧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因此在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实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项目教学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汽车成为家庭比较常见的耐用品,而汽车维修也成为热门行业,高职教学中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也一度成为热门课程。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仅仅掌握基础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是不够的,其必须具备专业的问题分析能力与协作创新能力,而这就要求积极做好高职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深化。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更侧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侧重学生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还原与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更高,对课程本身的了解把握更到位,对教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向。

二、项目教学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1、深入市场了解需求做好调研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当前的市场人才需求,如果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匹配不到位,高职教育也失去了自身意义。因此必须做好前期调研,最大限度了解市场汽车运用与维修方面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定位。高职教师只有在充分明确市场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及该专业的具体发展培养导向后,才能以此为参考制定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目标,而这也是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

2、积极确定项目教学的实际任务

在明确项目教学目标后,必须做好项目教学实际任务的明确,而项目教学任务的明确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充分了解与把握为前提,以此为依据制定各个板块的教学计划及目标。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将基础知识作为技能训练服务的重点,保证项目教学内容前瞻性与科学性的兼顾,在讲解阐述基本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诱导。我们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中的具体教学模块为案例进行分析,其中汽车启动系统教学作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的重点,划分为12个教学课时,教师制定阶段性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首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熟练完成汽车启动系统的启动检查并明确其电路工作原理。其次让学生了解汽车起动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再次让学生熟练完成发动机的有效检测。最后保证学生能够维修汽车的对应故障部位并对故障的起因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通过分阶段分层的教学目标分解,实现了项目教学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的融合,也推动项目教学的实施并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3、制定项目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学实施

在明确了项目教学目标后就必然要做好项目教学计划的制定并引导教学实施。制定项目教学计划建议以小组形式开展,教师指定每位小组的组长,负责组内纪律的维护与项目教学计划的引导实施,组长同时负责检查小组成员阅读资料并带动问题的研究,而教师则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引导共同探讨完成重难点的提料与项目总结。在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教师明确项目教学的计划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项目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实践,而教师的示范引导可以在该环节中让学生明确项目工作的基本程序并提升学生自身的问题探讨兴趣,提升该专业的课堂学习趣味性与丰富性。制定项目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时,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与差异的兼顾,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做好因材施教与循循善诱引导。

4、教师积极做好项目教学总结及评价

项目教学法从目标的制定到计划的执行,其最后一个环节当属项目的教学总结,通过项目教学总结教师可以及时了解项目教学中的得失,做好后期教学的借鉴指导,实现教学评价积极作用的最大凸显。要想实现项目教学总结的优化必须着手教师自身与学生两个层面,从教师层面而言,必须做好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项目教学中的得失,总结经验与教训,实现优秀教学成果的共享与教学失败教训的共勉,而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也强化对自身认知的不足,获得更为真实的成长体验。从学生层面来说,必须引导学生自我组织项目教学评价,学生小组组长代表发言就自身项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小组成员项目交流项目实践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明确不足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补救措施。只有做好项目的总结评价才能让项目教学的实际效用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学生认可项目教学,提升课堂主动性,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实现课程复杂理论知识的具象转化,提升自己的实战操作技能。

三、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的课堂教学融入,实现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凸显,学生的课堂参与与实践锻炼积极性得以提升,教学效果显著。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也让学生有了跟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更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对具体问题的自我剖析上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有效推动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教学。

作者:高晓岚 单位:四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邱亚宇.浅谈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双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6).

[2]郗宏勋.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方法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246-247.

工训自我总结范文3

首先,要破除一个认识误区,即人们总是将意见反馈或者提建议归结为外在行为或他人的行为,而自身只作为一个被动的接收体。其实不然,在众多的反馈主体中,自我也可以作为一个行为主体,而这个主体常常被忽视了。为了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工作,通常需要打造一支核心工作团队,成员大多由业界精英组成,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是学科建设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即学科建设工程的行为主体。同时,他们也是信息反馈的一个行为主体,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最具有发言权。对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行为主体而言,自我意见反馈其实就是“自省”,对已有工作的阶段总结与测评。“自省”,即“自行省察,自我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其目的在于“知明而行无过矣”,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了更好的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核心团队阶段性的自我反馈、自省显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前一阶段工作的自我总结和测评,可以查漏补缺,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避免以后走不必要的弯路,并且还有助于下一步工作方向的明确。为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核心团队的自我反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紧贴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第二,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行为主体的自我反馈必须成为一种长效机制;第三,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坚持自我反馈要与其他渠道的意见反馈相结合,合力共同推进学科建设;第四,最重要的是,注重自我反馈成果的转化与落实,将各种好的意见和建议应用到学科建设当中。

二、重视核心团队外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反馈

在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上,核心团队虽然都是业界精英,各有所长,但是考虑到学科建设的系统复杂性,这就需要动员核心外力量,集思广益。在众多的意见反馈中,核心团队首先应该倾听业界同行的声音,因为后者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天然的、最近的基础力量,是本学科建设的间接参与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具有核心团队成员与其他各方无法比拟的优势:其自身也是国防教育的从教者,熟悉学科内容,并具有一定实践建设经验;角色独特,在对本学科建设建议时,既有行业的眼光,又有旁者的视角,既可感同身受地发表意见,又可暂时脱离业内束缚提出建议。那么,如何倾听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反馈呢,这就需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核心团队应该重视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处理好核心团队和同行的关系,即“从群众来”。团队成员不能以核心自居,轻视、排斥同行。在实践中,应将二者的关系在学科建设驾驭层次上定位为具有广泛基础的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在具体的学科建设内容上定位为对等的同事关系。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同行的主观能动性,以间接参与者的角色积极投身本学科的建设,并建言献策。核心团队要主动深入同行中去倾听意见或建议,即“到群众中去”,并要贯彻到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核心队员主动深入同行间交流,获得群体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学科建设各个阶段的顺利推进:在学科建设筹备之初,尽可能广泛的获取众同行的意见、建议,就可以了解国防教育者对本学科建设的期望,奠定建设的大方向,确保不脱离群众基础;在中间的各个环节,倾听同行的意见或建议,既可以检验前期成果,又可以不断丰富建设内容,解决一些难题;学科初步建成后,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又有助于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反馈

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造就合格的学生。随着“以人为本”思想在普通高校贯彻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其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原先单纯的受教育者,逐渐地转化为课程建设的积极参与者,间接推动着各学科建设的发展。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或建议。虽然,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不大可能在一些大的系统框架性问题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在一些学科建设的子系统子内容,特别是与之直接关联的关节点上,学生还是很有解决问题的潜力的。虽然学生的意见不乏肤浅、片面甚至主观情绪化的表述,但是还是有大量中肯的、有建设性的建议,作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者,应当认真对待这些反馈。为了促进国防教育课程学科建设,建设者应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学生意见反馈。高校不少教职工观念中认为,学科建设是该学科从业者和学校的职责,将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服务对象学生排除在外。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与强调互动的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其实,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拓宽建议渠道,并维护之间的良性互动,有益于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在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要针对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将学生的热情转化为有序的合理化建议,这就需要学科建设者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系统逻辑的特点,要尽量避开宏观方面弱势,引导学生在一些学科建设子内容的微观问题上建言献策,如课程建设中的提高教学水平问题,作为教学互动行为体之一的学生是很有发言权的。为了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建设者应将学生可行性建议尽可能地运用到学科建设当中,让其发挥功用。只有不断地落实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并使之制度化,才能长久的激发学生参与学科建设的热情,并在彼此间良性互动中,使之不断地建言献策,这对学科建设将大有裨益。

四、尊重、倾听其他学科专家的意见或建议反馈

吸收其他学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同样有益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资源,即学校建设顾问团和督导组,其成员由各学科的资深教授和离退休专家等组成,“他们有较丰富管理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有较高的威望,看问题比较客观,又有权威性。”实践中,他们用心血与汗水不断滋育着学校各学科的成长。另外,这些专家离开一线工作岗位后,可以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审视当前的学科建设工作,并有可能思索出一系列新的指导理论与实践方法,通过意见反馈的形式转给各学科建设人付诸实施。对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者而言,获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和尊重顾问团和督导组的工作。实践中,不少学科在职从业者将顾问团和督导组的工作误解为“挑毛病”,因害怕眼前利益受损而产生戒备心理,并对他们的工作持抵触态度,排斥其合理化意见或建议。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此举等于是建设者在回避问题,逃避检验,长期以往也就相当于封闭了获取其他学科建设经验的大门。从学科建设进步的角度出发,建设者应该采取欢迎的态度,认真倾听顾问团和督导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其往往能从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出发,通过对照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要害,这是“当局者”自身现时难以办到的。因此,对于学科建设刚刚起步的国防教育者而言,面对其他学科专家的意见或建议时,不但不能闭门塞听,相反要开门迎客,广布渠道,乃至勤于登门求教。

五、结语

工训自我总结范文4

特殊学校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是要交给学生赖以生存发展的职业技能。在聋校中,服装职业技术课是不可缺的教学内容,它是特殊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服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适应社会,提高聋生的生存能力,是服装教学中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依靠聋生的特点、创建开放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服装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但服装教学活动应超越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外,还将学生引向社会,走出校门与社会接触,接触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改革和纷杂变化的市场经济过程。扩大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接触面,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常常带他们去不同规模的商店及布店,购买自已所需的布料及拉键、细扣、花边等辅料,观摩服装的最行款式,让他们入何购物、如何货比三家、如何讨价还价。放手学生与店主交流,进行现场教学,回到学校将自已所见的款式画下来,自已购物的实况写下来。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从课堂走向市场,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样聋哑学生可以在现实社会中学习到实际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活本领,为学生将来“安生立命”自立于社会,并且成为残而不废,依靠自已的劳动技术或专长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激起兴趣

聋生对于视觉形象非常敏感,鲜艳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动态化的图像等等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被逐渐引入课堂。多媒体融科技与艺术与一体,具有强大的图文展示功能,能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程序性,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非常符合聋生的欣赏习惯和服装欣赏课时。教学硬件设施的要求;而网络则给聋生提供了丰富的服装信息资源。聋生通上网查找资源,可以选择自已感兴趣的作品进行学习,也可在线和老师交流,请教师解惑答疑。网络不仅传递了知识,还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趣沟通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调通学生的兴趣,便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用出示思考题的形式层层递进,控制教学节奏,引导聋生观察图片或影像资料,谈谈他们个人对所出示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或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势进行评议,教师也能及时针对他们的讲解进行综合讲评。

3注重服装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而实践课担负着“技”和“能”的双重任务。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学“技”。因此对学习一技的聋哑生,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要进行心理诱导,疏通心理障碍,要让他们安心学习专业,就从亲历劳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三“心”,即耐心、苦心、和恒心。如:在服装工序练功时,就得需大量的布料,由于家庭和学校条件有限,所必备的材料都是取废弃之衣物,课前要拆拆洗洗,课堂上要用其布料缝缝拆拆,拆拆缝缝,变废为利。其中渗透的是耐心和苦心,假如要进行中山装四只口袋的练功,则要多用心多动手,又经过缝缝拆拆,拆拆缝缝,针迹线距中摸索规律,得出经验,变废为宝。这里的每一针、每一线、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双手的辛劳,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苦心,否则功夫不到家,制作不出合格的作品。总之,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中可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能磨练出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劳动观念。

工训自我总结范文5

由于当前英语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填鸭式”教学,学生遇到了各种心理障碍,不愿开口说英语,导致口语水平滞后。本文深入剖析了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心理障碍;英语口语教学;疏导策略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英语口语学习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调查发现,中学生英语输入能力—听力、阅读、写作、语法和词汇等较强,但输出能力则差强人意,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

1经多方研究调查,就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1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语言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否成功地学习一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动机可以分为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例如,一些学生想真正地融入英语口语的环境而学习目标语言,这种动机被称为综合动机,而工具性动机则是学习者想通过英语口语学习实现在其他方面的利益或好处,例如,通过英语口语考试寻找一个好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然而,英语口语学习的最佳状态是两个动机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发现有些学生不喜欢英语口语,而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文凭,他们必须学习英语口语,然而,考试结束后,他们不会再花更多的时间练习这些学习者对英语不感兴趣,所以他们不愿意在口语学习中付出努力。

1.2英语口语学习的焦虑: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无论学习动机是什么,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情绪,如不安、沮丧、怀疑、喜忧参半等。适当的焦虑能激励学习努力学习,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相反地,如果焦虑水平太高或太低,对语言学习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太多数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都有焦虑障碍,一些学生在开口与他人说英语时感到紧张,这是与他人交往的焦虑,还有些学生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怕犯错误,这种叫怕犯错误的焦虑。大量事实证明,过多的焦虑会消耗学生的精力,对于那些不愿意学英语的学生来说,英语口语是一个学生的负担,最终,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1.3缺乏英语口语学习的信心:

自我信心和自我价值的缺乏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克拉申认为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结果和他们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然而,在性格因素中,自信是最重要的一个。自信的定义是什么?在我看来,自信是对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的肯定,那些具有高度自信心和良好个人形象的学生在英语口语中更有可能成功。因为他们敢于冒险,敢于练习口语,不怕犯错误,也不怕大胆地张开嘴巴与他人用英语交际。相反,那些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的人,当犯了错误的时候,更会担心会不会丢面子,而最终,他们也失去了更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

2对策

众所周知,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正如上文提及的,应当如何克服学生口语学习中遇到的诸多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呢?这个紧迫的问题须立即解决,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疏导的对策。

2.1创建一个愉快、活泼、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

大部分英语课堂都会有这种现象,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不敢在课堂讲英语,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有变化的课堂组织形式,根据文本的需要,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同时也可将涉及的相关问题转给学生谈,然后,老师给学生三到五分钟,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交流他们的观点,自如地交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一方面,老师要告诉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不怕犯错误,另一方面,同学之间也不应该嘲笑,虽然会有发音、语法、语用上的错误,但要让他们明白,敢于开口说英语已经是弥足珍贵,应该得到大家的鼓励。

2.2有耐心,多鼓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说英语的机会,然而,班级里总是有一些学生在智力上比别人优越,再加上性格活泼,喜欢表达的学生总是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口语。相比之下,那些性格内向的人则练习的机会就少了。对此,老师应该怎么做呢?有几点建议,首先,老师应该消除学生的忧虑,特别是要给予那些在学习上有问题的同学更多的耐心与鼓励,这样才能卸下害怕犯错误的思想包袱。其次,为激发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试着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作日常报告。老师可以要求其他同学根据听到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大家就可以共同讨论,既发扬长处,也可以改正错误,当学生完成日常报告时,老师一定要表扬学生的优异表现。这样坚持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后,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会提高很多。其中,老师的鼓励和耐心是关键,一方面释放学生的焦虑和紧张,又一方面也增加了他们的信心。

2.3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不要设置太多的限制: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学生谈论的话题是关于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上,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或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对此,老师应该试着让学生拓展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开始,不应该过多地要求学生在语法上的准确性,因为在这个阶段,表达什么在学生的头脑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师可以忽略学生的一些小错误,让他们在语用上的表达是准确的即可。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学生的焦虑,让他们大胆张口表达。到第二阶段时,当学生可以完全表达他们的想法时,老师就可以从语法、发音等角度纠正他们的错误,以增加他们表达的准确性。

工训自我总结范文6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模式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培训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在培训中出现了抓小放大、包办过多过细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越位”、“不到位”的现象;施教机构对培训需求缺乏统筹;干部所在单位及干部本人对培训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培训效果差,存在学员学用脱节现象。干部调训部门对干部参训计划不做统筹,引发了多头调训、重复调训、多年不训等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主体间统筹协调不够,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不协调造成的,这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达不到培训效果,又使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融合及合理利用。需求调研分析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按需施教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从培训管理部门到培训施教机构都很少能够全面的进行需求分析,存在对干部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对干部的培训经历缺少分析、对干部的近期培训需求缺少更新,缺乏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忽略了不同岗位具体要求和公务员个人特征的差异性等问题,从而使得培训内容安排传统单一,存在着“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并存在培训内容异化现象。培训计划主要基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来安排,而不是以实现组织战略为目标来制定,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从而使培训实效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现阶段,培训质量评估主要由培训机构自主评估,大部分局限于培训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教学实施环节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估,缺少管理部门、用人单位等组织部门对培训质量的评估和培训效果的反馈;在仅有的学员评估中依然存在指标设置针对性不强,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不高,属于封闭式评估,缺少贯穿于教学培训工作全过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使得评估流于形式。对培训的评价多数停留在“效果不错”,“收获颇多”等状态,那么究竟哪里不错,收获在哪里,没有明确出来。公务员培训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如果公务员培训缺乏完整的体系,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为基础,不仅无法实现既定的培训目标,而且还使培训投资白白浪费,甚至还会使公务员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在培训设置没能很好地结合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和可用培训资源等现实条件,致使培训不能为政府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与提升竞争力服务。在培训成果转化方面,因缺乏同事、上级领导的支持,使得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并不能有效的运用于实际工作,导致培训效果无法实现等等。现阶段培训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教务管理与学员管理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教务教学不深入班级,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学员的切实体会和需求。上述问题具体应该如何解决,笔者通过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教学团队的不断交流和探讨中,逐步进行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模式创新研究。

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改革模式实证研究

笔者以辽宁行政学院于2011年3月初举办的“县域产业集群专题研讨班”为依托,重点研究探索培训计划生成模式、培训需求调研模式、培训教学计划形成模式、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提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1]如何既能提高和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是重点专题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县域产业集群专题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首先,由业务主管部门和施教机构共同商讨确定培训主题初步意向。其后,共同就专题研讨班的选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同时到省政府有关部门就专题研讨班选题和内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形成了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培训对象为县域产业园区主任,培训时间两周。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模式实现了一种由培训管理主体和培训实施主体联合主导的重点专题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的新模式。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需要进行多样性、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原则,项目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分析。首先要求相关人员做好调研前期的相关知识准备工作,对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有初步了解,从战略高度,系统的把握国家、省里的要求与园区现实建设的差距;其次,到省内三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就县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园区建设的需要和学员自身的需要。再次,对实地调研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就相关问题与省直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组织发展规划与组织需求。最后,学员在培训期间,针对学员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发展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科学的、规范的深入调研,并做好理论分析。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相关项目人员进行培训需求基础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学员深入交流———业务主管部门座谈交流———学员问卷调查的需求调研模式。这种调研模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以及学员的个人需求,从而为有效的开展培训奠定基础。

原有专题研讨班的教学设计基本上由下达或委托部门主导来完成,培训机构仅做操作性修改。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培训教学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专题研讨班”实践中,教学计划在前期深入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形成初步方案,而后邀请省直主管部门领导及相关业务处室的负责人和学院研讨班项目组的成员共同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确定方案。由此,实践创新了一种研讨班培训教学方案形成的新模式,即根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并经充分讨论形成初步方案———邀请业务主管部门完善方案———形成具体实施方案。一般来说,现行各种培训班的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都是由培训机构的一名中层领导总体负责,同时指定人员分别负责具体的教学管理和班务管理工作。然而,这种实施模式与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管理项目化的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为此,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研讨班”实践过程中,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采用了项目制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首先,建立由不同职务等级人员构成的分工细化的教学管理团队,采用项目制的运行方式,负责研讨班的全部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又邀请相关业务部门参加研讨班的各项活动,负责对学员进行政策法规和产业指导方面的顾问咨询工作。通过逐步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即实行“建立教学管理团队+项目制运行方式+专家指导”的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这使得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能够全面的满足学员需求和为学员提供指导和服务。#p#分页标题#e#

工训自我总结范文7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三)对接用人要求,实施个性教学深入了解学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实施个性教学,完善质量监控。由学生自主成立专门的素质修炼中心,下设各专项技能训练小组,必修项目包括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综合教学技能等,在专业阅读、写作与创新、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班级管理等选修项目中可任选二项,由学生自行制定修炼计划,自主在课堂学习、实践环节、社团活动和个人课余时间内开展修炼,老师充当项目教练,为学生咨询与服务。出台素质修炼手册,规定修炼目标、前期准备、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并附测评标准,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达标考核办法。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形成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一个专门的素质修炼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交流技能修炼中的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工训自我总结范文8

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突出和强化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是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标准和最终归宿。

一、自我教育及群体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我教育可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人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活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的自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快乐、幸福的终生学习者。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自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对自我教育做了经典的诠释:“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群体自我教育对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客观、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便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人是在交往中活动中彼此认识和评价的,只有通过群体的评价才能全面、准确认识自我。同样,也只有通过群体的验证,才能确保证情绪体验的正确性,也只有个体的自控和群体的“他控”有机统一,才能实现自我控制的目标。因此,自我教育只有通过群体的协同才能完成。学习是学生的的主要任务,也是一个人成为人的重要方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事件”(加涅)。学校作为“环境事件”营造者,其主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创造适合学生成人成才的群体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活跃的互动磁场,其中充满着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和学习、运动、生活等“环境事件”。学校的物质环境既是“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积极和谐的精神生活环境是拨动学生的心弦和使其产生自我实现的热望的重要条件。从小学到大学,班级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级性的群体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学生心理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为此,学校应该首先从班集体建设入手,把班级建设成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成学生的心灵家园。通过发挥班级集体力量,启发每个成员的教育自觉,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理想人格的渴望,并努力通过互动去构建个人意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现个人价值。此即所谓的“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用马卡连柯的话说,就是:为了集体,在集体中运用集体力量去教育每一个成员。只有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巨大而持久的道藩教育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自我教育的协同效应,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根本性保障。

三、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转化的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

根据唯物辩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只有包含有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取代受教育者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二是变化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只有“他教”和“自教”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三是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内因,也可以通过改变外因而获得。作为教育者,只能通过改变外因而促成内因的改变。而且由勒温的场论可知:通过改变一个班集体来改变其中的团队成员,比一个个地去改变每个成员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把班集体建设成为优秀的自我教育群体和团队,才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其理论依据:

1.管理学依据。在管理学中,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联合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这一群体常被称为“小组”。小组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性,二是安全性,三是反思性:小组借助成员间自觉的交流和监督反思己相与他相并定位自我。一个发育成熟的小组,其成员间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互动,使各自的优势与能力得以共享与扩展,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群体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源于小组动力论(亦称群体动力论)。它被定义为小组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小组的高级形式为团队。团队具有两大特征:首先是团队工作,其次是团队精神。团队工作与小组工作不同。小组工作有着严密的格式和规则,更多地表现为组织化的、客观可视的行动的实施;团队工作的格式和规则有较大灵活性,更多地表现为非组织化的、基于主观心理的态度和行为。团队不仅具有小组显性的、物理存在的形式,而且更多地具有隐性、精神存在的形式。因而,团队的协同效应大于小组的协同效应。“班集体是学生养成自我学习习惯、开发自我进步动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育自我负责意识的土壤,‘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是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团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素质发展、成人成才,都与这个集体的建设发展、文化氛围、精神风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班集体建设推进自我教育是必要的、切实可行的重要途径。

2.行为科学依据。从行为科学上讲,个体加入一个群体最常见的原因有: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一个人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但加入群体的动机,都是为了获得利益、满足需要。对大学生来讲,班集体则能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多种需要。在班集体中,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效果对别人则是一种教育,而群体内部的互帮互教,即是群体的自我教育。其作用在于:通过群体中的交往互动,不仅学会了评价他人,而且学会了评价自己。通过相互比较,逐渐认同了他人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评价,而且在比较中逐渐加深对自我的认识。通过交往中他人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客观效果的反响,进一步修正对自己评价和认识。在较准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协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之间的学习互助,竞争激励、批评反思、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学会和谐共处,共同进步。#p#分页标题#e#

3.其他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一是马卡连柯结论:学生集体不仅仅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二是勒温的场论:整体比部分重要得多;通过改变一个团体来改变其中的团队成员,比一个个地去改变每个成员要容易得多;三是勒温的团体动力学(亦称群体动力学)理论:个体所属的团体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趋向;四是系统论:系统的整体性,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五是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四、“辅导生制”———自我教育向群体自我教育转变的实验性行动研究个案

自2005年以来,邢台学院以军训为切入点,以“辅导生制”为载体,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模式,不断丰富、拓展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五育并举,有机融合,互相助力,互为催化,实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并进一步通过“辅导生”团队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和转化,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促使学生的个体自我教育向群体性自我教育转变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教育实效的倍增。

1.“辅导生制”的基本内容。“辅导生”是相对于“辅导员”而言的,是被赋予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高年级学生。“辅导生”的职责:一是担当大学新生的军训教官;二是协助军事理论教师对新生进行国防教育;三是负责军训成果的巩固和转化;四是协助辅导员进行入学教育和为期一年的带班管理;五是按照“辅导生”团队建设的模式,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优秀团队。“辅导生制”则是由“辅导生”的选拔、培养及其职责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辅导生的选拔与培养。从部队聘请教官或学生进驻军营进行军训,学校和部队都投入巨大,军训的成果却难以巩固转化,国防教育时紧时松、冷热不均的问题也始终无法解决。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从2005年起,开始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体质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品学兼优学生,在对其进行严格、规范的军事训练和优胜劣汰的选拔后,由他们担任入学新生的军训教官。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部分军事理论教学的任务交给辅导生,不仅有效弥补了军事理论教师的不足,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国防教育的学生骨干,极大地浓厚了学校国防教育的氛围,还实现了国防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随着辅导生作用的日益彰显,辅导生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能够成为辅导生成为许多高年级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辅导生的选聘由初始时的需要反复动员、宣传才能完成,变成了一个辅导生名额往往有数十人、百余人竞聘。有鉴于此,我们借机对辅导生的选拔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在选拔和管理程序上,由学校统一选聘、管理和分配使用,改为在学校统一培训、管理、考核的同时,由各系自己选聘、管理、使用和考核,不仅有效调动了各系选好、管好、用好辅导生的积极性,还为辅导生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则进一步健全了辅导生的选报标准和合格辅导生考核的指标体系,严把进口关,严格淘汰制,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强化辅导生团队建设,辅导生的培养质量得以持续提高。

3.“辅导生”的使用及效果。经过数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辅导生由初始时单纯的新生教官,逐渐演变成涵盖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项职能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潜能和作用日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3.1以人为本,科学施训,出色地完成了每年的军训任务,确保了军训的质量。新学期军训开始后,辅导生继续秉承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施训”原则,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并把训练内容合理分解、交叉进行,既有效避免了过度疲劳导致意外伤害和非正常缺训现象,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训练的时效,军训的质量也逐年提高。

3.2精心备课,科学施教,极大地丰富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最大限度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较之于部队教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素质提高快,特别是由他们的学生身份所决定,他们更了解新生的心理和需求,他们的言传身教和现身说法也更具说服力,更容易为同龄人所接受和悦纳。为更加充分地发挥辅导生的作用,我们不断丰富和拓展辅导生集训内容和方式,全力打造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素质全面、能力卓越的优秀辅导生团队。从培训方式上,改分散住宿为集中住宿,完全按照部队建制,实行标准的军事化管理。在培训内容上,在不断丰富国防教育内容的同时,大力强化辅导生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以确保辅导生除了能够胜任军体教学职责外,更能胜任军训期间和军训结束后的带班教育、管理。辅导生集训期间即组织辅导生利用训练间隙和业余活动时间,按照教学计划,逐课撰写教案。集训结束并经过严格的考核后,获得新生军训教官和辅导生资格证书的优胜者,随即开始了紧张的说课比赛,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能力的大比拼。军训结束后辅导生开始作为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带班管理。同时辅导生登台授课,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诚实守信等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准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确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学生自立、自育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抓实巩固,力促转化,用军训成果助力和催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养成教育、道德教育,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军训和入学教育对新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持久的,尤其是军训所培养的行、走、站、立、卧等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军训之后的养成教育则显得至关重要。“优秀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变成学生习以为常的第二天性,则必须及时地引导学生从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的不自觉阶段,通过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转变为学生自觉行为。并进一步经过反复强化,使之达到本能的、自动化的程度。结合学校提出了将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公寓,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主战场的要求,辅导生开始把学生宿舍内务、卫生、文明礼仪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抓手。在辅导生的组织带领下,各系、各班分别参照军营的内务、卫生标准,制定本系、本班的宿舍内务、卫生考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专门的检查督导组织,坚持日查、周评、月总结,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对后进进行严格的纠正督导。随着工作的深入,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渐趋规范化、细目化、序列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生活、思维习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3.4共绘愿景,激发潜能,用团队建设的模式打造优秀班的自我教育团队,培育自我教育的榜样和典范。我们为辅导生团队建设确立的目标是:打造河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大学生军训教官和青少年素质拓展团队,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成为职业化、专业化青少年教育培训专家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辅导生进一步对目标进行分解几个方面:成为优秀军训教官、合格的辅导员助理、同学身边的榜样和楷模等,并制定达成目标愿景的行动计划。学校则优选和借鉴优秀团队培训模块,对辅导生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的培训和标准化的考核测评,不仅确保了辅导生的培训质量,更为优秀自我教育团队的建设及其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的模式奠定了基础。对于辅导生来说,军事化的集训是严酷的,所承担的工作是极具挑战性的,付出的努力也是空前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个人体能、智力、思想、心灵的变化是全面的和脱胎换骨式的。一是辅导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唤醒。二是进一步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他们在群体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进而产生归属感和对群体的依赖;三是逐步学会自我调节。辅导生通过每日的单项点评、集体点评和军训日记、个人反思等方式实现了经常性的自我审视和检查,并在各类讲评和交流互动的帮助下实现了对自己的行为、活动、态度和情感的自我控制;四是辅导生的“群体自我”得以构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优秀自我教育团队,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每个人都通过参与管理中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素质,张扬了个性,获得了经验,学会了管理,懂得了协作,树立了自尊,完善了自我,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五是形成了“群体自我”的学习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快乐共享成为了辅导生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共赢中分享“群体自我”发展的成果。五、辅导生制的建设成果辅导生制激发了辅导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精神,培植辅导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辅导生制为自我教育的的群体化和自我教育优秀团队建设模式的复制、倍增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成功经验,

建构了一套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面引导,弘扬正气,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自我教育既是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组成的开放性的动态过程。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否真正开展以及取得多大程度的实效具有决定性意义。辅导生制的实施,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大学生自我教育引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目标引导。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目标决定着团体行动的水平、成员对其组织的信任程度、成员的自尊和成员自身的行为标准等。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首先要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景管理”(或称“目标激励”)是辅导生团队建设模式的重要特色之一。辅导生团队集训的第一课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去追求”,目的是使辅导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辅导生在实施军训和带班管理,特别是指导和参与所带班级的班集体建设时,特别注重目标引导的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围绕如何让班级从他(被)组织演化为自组织的班集体,辅导生从与班干部和全体学生商讨制定班集体建设目标体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班集体建设实施方案。方案首先明确的就是班集体建设目标和发展目标;其次,明确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路径和所需的活动载体,制定活动计划,明确贯穿全部在校时间、空间的系列常规活动和活动的常规,以及活动所要实现的价值、所要发挥的作用,确定落实和实施活动计划的对策、措施和责任人。与此同时,班级的所有成员都要结合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愿望和追求,制定自己在校学期期间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明确为确保目标实现所要采取的行动和计划。班集体和个人的整体目标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使每日、每周、每学期、每学年都有目标、计划、行动,以及及时的检视、调控和完善。这样的目标引导体系和实践操控系统从基础和根本上保证了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

1.2榜样引导。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调动起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辅导生在军训、入学教育、带班管理、班集体建设中优异表现也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全体新生的敬佩和学校、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称赞。当“像辅导生那样学习和生活”、“成为辅导生那样的优秀学生干部”、“努力成为辅导生团队的一员”成为许许多多的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时,目标引发需要,需要激发动力,一种榜样引导机制便随之建立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其先进思想、高尚品格、文明行为、感人事迹所具有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自奋自发的动力,发挥出极大地激励、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

1.3价值引导。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确保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符合普世价值追求,符合主流社会期待,符合个人成长成才内在规律的根本保证。为激发大学生利用科学的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言行,有选择地吸收、内化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辅导生在帮助设计和组织班集体建设活动时,坚持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以时代主旋律为核心价值,引导和教育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自组织活动,并逐步凝聚共识,形成文化,突出特色,创造品牌,巩固模式,建立机制,确保学生自我选择的正确性,促进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以接本、考研为班集体主流追求,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班集体建设模式;以“关爱农民工子女”、“关心弱势家庭子女”等为主题的,通过奉献爱心实现心灵和谐的励志型班集体建设模式,等等,这些班集体建设模式的探索实践中,无不体现出着爱心、奉献、助人的价值引导作用。

2.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