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高素质制造业技能大军分析

锻造高素质制造业技能大军分析

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于江苏而言更是如此。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8、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贡献了全省34.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39.1%的税收;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436万人(占全国的13.8%),位居全国第二。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的核心骨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雄厚基础,为技能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也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目前,全省技能劳动者人数超过140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465.7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约为951人,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能支撑。

一、江苏建设制造业技能大军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深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走创新之路抓职业培训,寻务实之策办技工教育,兴改革之举促人才评价,以有效之为强技能竞赛,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是优化政策环境的基础性工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配套制定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等政策。同时整合资源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全省先后创建43个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5个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9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7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供给量质齐升。“十三五”期间,着眼于江苏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全省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47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发放职业培训补贴65亿元;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新型学徒6.5万人;每年100个高技能人才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培训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16.5万人次;广泛组织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500项,参赛练兵超过500万人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11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26万人,每年毕业生近8万人(其中高级工比例超过34%),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改革攻坚精准发力。注重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企业更多的技能人才评价权,经备案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达2135家,可评价认定的职业(工种)达700多个,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66万本,相关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全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通过省“双创计划”引进87名顶尖高技能人才,144名高技能人才获得高级职称,262名世界技能大赛、江苏技能大奖获奖者被直接授予高级职称。贯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率先开展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试点,累计5709名高技能人才取得工程类职称证书。激励保障多措并举。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创设江苏技能大奖,评选产生21名“江苏大工匠”、225名“江苏工匠”,培育省技术能手7368人、省企业首席技师992人;率先以省政府名义举办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产生51名江苏技能状元;江苏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斩获2金、4银、2铜、6优胜奖,首夺阿尔伯特最高大奖,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参加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勇夺12金、10银、5铜,金牌数、奖牌数和总成绩均位居全国第二。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定期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走访慰问和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活动,先后遴选343名企业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技工院校教师赴海外开展研修活动。先后有14名技能劳动者荣获中华技能大奖,51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江苏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江苏正在大力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江苏”建设,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端产业的强势挤压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业的供给替代,全省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规模、专业素质、培养机制等还存在较大不适应性和不平衡性。技能人才匹配需求不足。一些制造业企业常态化面临“招工难”问题。2021年上半年,全省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达1.45(同比上升0.16),连续5个月环比上升。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度不断加大,求人倍率持续升高至1.53,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大幅提高0.24和0.4,其中劳动力密集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求人倍率高达1.67,已大幅度偏离正常区间。按技术等级和职称分类,59.35%的招聘岗位对求职者技术技能有明确要求,其中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需求人数最多,占需求总人数的21.29%(见表1)。技能培训供给能力不足。从政府层面看,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待提高。由于补贴性培训周期短(如大量一线产业工人来自农村劳动力,其培训时间通常在7—90天,15天以下的占一半左右)、投入少(2018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资金为3.5亿元,人均补贴标准仅为43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90元,与开展培训的实际成本差距较大),因此培训项目多为家政服务、育婴保育类等轻资产投入项目,技能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转型节奏,尤其是缺少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从企业层面看,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开展培训挤占生产时间,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不足,目前普遍占工资总额0.5%左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5%—2.5%。对此,政府既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又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此外,学历教育求职人数过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全省办学规模较大的45所公办技工院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8万人,年开展社会培训26.4万人次,但这部分学校的编制总量仅有0.52万个。根据原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暂行规定》(劳人培﹝1986﹞9号)的1:5的教职工与学生人数比测算,需要编制2.56万个,编制缺口2.04万个。2017年底,江苏将技工教育项目建设经费投入从1100万元增加到了5000万元,但与广东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广东省每年投入技工教育专项经费高达9.8亿元,人均水平是江苏的8.25倍。由于编制不足、财政保障不到位,一些学校只能自筹经费发放聘用教师的工资,编制内与编制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比较普遍,教师队伍积极性、稳定性均受到影响。技能人才薪酬激励不足。技能人才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国家层面推出了技能人才薪酬指南,但目前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薪酬分配对技能人才的倾斜还不够。从江苏企业薪酬调查数据看,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7.8万元,分别是管理人员(15.9万元)、专业技术人员(10.9万元)平均工资的49.2%、71.8%;其中高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11.8万元,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99万元)的62.3%。技能人才待遇偏低,既不利于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重技能的社会氛围不足。技能劳动者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不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技工学校,26万名在校生中70%是农村学生,因拿不到相应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并导致招生困难。近年来,广东、山东、江西、浙江、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打通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录的通道,江苏虽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并未有效落实。此外,《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明确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报名应征、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审批定兵等具体征集办法,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执行,但该规定也未有效落实,技能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不必要限制。

三、打造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大军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技能劳动者是江苏制造业的底色。建设高素质技能大军,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更是事关江苏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时代课题。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技能江苏、技能强省为目标,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精准发力、同向发力、集成发力、持续发力,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把江苏打造为新时代工匠的培育引领之地、成长向往之地、技能创新之地,更好地服务于制造强省建设。聚焦产业工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贴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531”产业链培育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劳动者培育体系。一是夯实企业培训主体,强化行业组织功能,高质量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企业要什么、企业缺什么”,大力推广“以工代训+”“互联网+”“职业培训券+”等技能培训模式,靶向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方案,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二是建设一批部级、省级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高技能领军人才,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海外研修,实现技能人才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高度契合。同时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推广“订单式”“套餐式”应用型技能培训,探索跨越“数字鸿沟”的新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的数字经济技能。三是加大新职业、新工种技能技术资源开发力度和强度,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引导企业将技能人才评价与企业生产实际、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引领作用。聚焦后备力量,高水平组织技工教育提升行动。坚持促进就业、服务产业的导向,突出技工院校职业培训与学制教育“双轮驱动”特色,以稳定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切实缓解当前江苏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招工难”“留不住”等问题。一是以务实管用的赋能举措统筹技工院校布局、优化技工院校结构。支持技工院校提升生源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所设专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契合度、与新兴主导产业的匹配度,形成稳定的技能人才成长梯队。二是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引领,强化技工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新建一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群、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省级师资研修中心、省级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等,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提高产教融合的精准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型”技工院校。三是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总结先行地区“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毕业即就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来江苏兴办培训机构、开设培训项目,切实加大对青年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力度。聚焦“大国工匠”,高起点推进“江苏工匠”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大多元化投入、多方面保障,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激励服务机制、评选表彰机制,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技能人才。一是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以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为龙头,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技能练兵比武为基础的竞赛体系和制度规则,以赛促评,以评促用,让各级各类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江苏技能大赛迭代升级,选树技能状元,激励技能标兵,引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风尚。二是多措并举创响江苏技校、江苏技工、江苏技造三大品牌。江苏技校着眼建名校,培育技能人才;江苏技工着眼育名匠,成就技能人才;江苏技造着眼出名品,展示技能人才,推动“江苏制造”成为“优质产品、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创新开展江苏技能大奖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三是优化整合技能人才激励措施,完善技能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技术工人待遇政策落地落实,试行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机制,探索技能领军人才政府津贴制度。积极拓展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职称之间的贯通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双向贯通。鼓励企业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机制,支持企业为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技能劳动者的职业获得感和社会荣誉感。

作者:顾潮 单位: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