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范例

高级经济

高级经济范文1

在21世纪即将来临这际,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进入一个重要时期,造就各种类型人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是当前我国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同志在1994年“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上,发表题为“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青年人才大军”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不仅需要建设一支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而且需要建设一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企业家队伍,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专家和其他各类专门人才队伍”。

这就是说,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德才兼备的党政干部,擅长经营管理、富有开拓精神和企业家,学科带头人、学术大师和技术专家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同时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要参与国际竞争,也离不开大批掌握职业技能的工人。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各项工作中同样也都离不开拥有技术专长的技术工人的合作,因为在教学、科研、生产工作中,经常需要研制加工新设备或新部件,而这些新工件多数属于非标准部件,需要工人根据科研人员的设计思想加工制作,这些部件往往又精度要求高、材质特殊、加工难度大,没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人是难以完成的。例如,李鹏总理在1995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时,列举了五项成果,其中由清华大学完成的两项之一——低温核供热堆,是世界上首座投入运行的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压力壳式核供热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新型水驱动控制棒的反应堆,该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就是由清华大学核研院教师设计,并由核研院工人精心加工完成的,即使在面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同样也需要具有娴熟技艺的技术工人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教学实验。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娴熟技艺和高超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是我国当前经济、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现在的世界经济已经转向知识密集型,经济产品中劳动成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在德国,一些大的公司企业都设有职业培训中心,如赫斯特化学公司、戴姆勒—奔驰汽车中心、巴伐利亚汽车公司都有规模很大的职业培训中心。据美国成人教育服务办公室预测,到2000年美国75%的工种,将需要受过某种程度大专教育的人才能掌握。目前,我国工人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有些已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需要,据全国总工会1993年上半年对全国333个企业的近70万名职工进行的调查表明,目前技工的实际水平普遍下降,有的技能水平甚至低于已获得的技术等级(包括技师)2—3个级差,在工业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20%,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30%。但在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初级占工71%,中级工占27%,高级工仅占2%,这种不协调的比例关系是绝对不能适应我国经济、教育又和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术工人不信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十分急迫的任务,否则,它必将制约着国经济、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速度。

一、强化技术培训是提高工人素质的重要措施

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高超技艺的技术工人队伍,就必须努力提高工人队伍的素质,实践证明,强化工人的技术培训是提高工人素质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清华大学自1988年以来一直坚持按国家颁布的技术等级标准,有计划的对学校的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并制定了考工与工资浮动升级相结合的考工晋级制度。1992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国家教委工人考核委员会,我校负责机械冷加工、机械热加工、土建园林、汽车驾驶与维修四个考评组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在国家教委领导下,我校1993—1994年间对委属在京单位及兄弟院校的3000多名技术工人进行了工人技术等级的培训与考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年培训考核工作的实践,我们体会到:

1.充分利用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实习基地是搞好工人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础清华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不仅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而且学校还有一批身怀绝技的高级工人技师和工人技师,此外还拥有一批设备先进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这些都是对工人技术培训极其有利的条件。为适应工人培训的需要,我们精心挑战那些既了解生产、熟悉工人,教学效果又好的教师给工人师傅上课,选聘那些责任心强、技术水平又高的高级工人技师和工人技师进行操作辅导和讲工艺课,收到了很好的成果。绝大多数的学员对我校教师和技师的教学效果表示满意。在教学实习基地方面,清华大学有机械冷、热加工培训使用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培养电工、电子方面技术训练的电工、电子实验室、高压实验室;有进行汽车构造、理论教学的汽车实验室以及土建施工的基地等,这些先进的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每年都为工人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组织落实是搞好培训考核工作的关键清华大学职工培训中心在国家教委工考委的领导下,组织了机械冷加工、机械热加工、土建园林和汽车驾驶与维修4个考评组,同时在电工、电子方面也有一套与之相应的教学组织(1993年由于国家教委将电工、电子方面的任务委托北大电工电子考评组,清华大学没有招生),职工培训中心负责协调各考评组的工作并统一指挥、安排全校的培训考核工作,分阶段,定期进行教学交流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组织机构健全,各培训岗位均有专人负责,因此,培训考核工作进行顺利,反映良好。

3.精心培训、严格考核是搞好培训工作的保证为保证培训质量,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又要结合工人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与相应措施。为此,我们首先组织各考评组在反复研究国家技术等级标准的基础上,并结合工人的实际水平,提出了各工种、各等级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门课程以及实际操作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突出重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强调要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的讲清基本概念,抓住重点内容,尽量避免过多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对于数学公式也要重点讲清它的基本概念,强调它的应用,而不是它的推导过程。在教学方式上,从实际出发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既有深入浅出课堂教学,又有生动形象的现场教学,在课堂上既有教师的课堂面授,又有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确保培训质量,必须严格把好考试质量关。在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中我们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和北京市劳动局的要求,考试从出题、审题、试卷刻印、考场组织与监考、阅卷等各个环节都有负责把关,考场实行隔行、隔位,对号入座,作到了考场纪律严明。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对工人的技术培训考核工作,调动了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学习积极努力,不少人克服了许多家庭困难坚持晚上到培训班学习,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我校教学实习、科研和生产岗位上的一批青年技术工人晋升为高级工,成长为教学、科研和生产岗位上的骨干力量,还有一些优秀的青年工人通过考核评审晋升为工人技师,他们在我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二、实现工人技术培训工作正规化,提高培训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工人技术培训工作的管理与领导,使工人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走上正规化的道路近几年来,在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的领导下,我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调动了广大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以及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目前社会上对工人技术的培训工作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某些单位为赚钱而不顾培训质量的现象还不是个别的,甚至发生交钱即可得到证书的怪事,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1994年国家明确规定了今后事业部门的工人技术培训工作由人事部负责统一管理,这对于加强事业部门工人技术培训工作的管理是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希望有关领导部门尽快制定出一套既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能够进行严格管理的制度,以及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并尽快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以使目前较为分散的、不够规范的工人技术培训工作尽快纳入国家正常的轨道,逐步形成统一的、规范化、制度化的技术工人等级培训。

2.健全管理体制,尽快建立培训与考核分开的管理机构目前工人技术培训考核工作不够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严格地,有关培训考核工作的管理办法。一些培训单位自行制定教学计划,自行培训,自行考核、发证,这就给某些只顾赚钱而不管培训质量的人以可乘之机,我们建议国家人事部有关领导,协同各部委尽快建立起培训和考核分开的管理机构,即首先在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技术考核机构,专门负责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工人技术考核工作,其它部门均无权进行工人技术考核工作,而技术培训工作则可以放开,让有条件的单位,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后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但最后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指定的考核单位统一进行。

高级经济范文2

1.有关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定的比较。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现,人力资本(教育)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率。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因素分析法,推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的贡献占23%。英国经济学家斯宾斯、索罗认为教育具有市场筛选作用,因为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能力较高的人,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雇主甄别高能力求职者时,求职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就越高。这些西方学者都认为教育具有提高生产率或者鉴别市场效用的经济性工具意义。叶澜认为教育是实现各种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对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黄济认为现代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联系,为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产生。靳希斌指出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功能,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消耗、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转化科技发明有重要作用。黄志良等人通过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较注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而高职教育大量实施的以“成才育人”为目的的产学研结合则容易受到忽视,高职教育应考虑如何满足企业发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多发展具有经济属性的产学研结合。王全旺、赵兵川等人借鉴蛛网理论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成因。可以看出,对于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分析基本是从经济关联性、与劳动力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的,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的判定,是可以从他物关系进行阐述和论证的,只是国外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研究更多的是比较直接从宏观计量方面进行分析,而国内主要还是从制度层面分析经济的,属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

2.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表现形态。

(1)物化表现形态——社会大生产力。

工业革命时代,机器大工业借助于机器建立了与自身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力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机器工业部门规模日益扩大化、复杂化、规则化和自动化,复杂的工艺和材料被不断发明和应用,这需要工人必须掌握新技术,并不断及时更新,这样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要求劳动者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熟悉机器构造,掌握机器原理与操作技术,因此接受一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成为可能。反而言之,劳动者在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培训后,理所当然会促进机器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必定会促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提高。

(2)内化表现形态——劳动力价值。

高职教育对劳动力价值提高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变劳动力形态上,并通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与其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别表现出来。马克思曾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的复杂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表现,这种劳动力需要花费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是说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要比普通劳动贵得多,所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价值就高,劳动力复杂程度越高,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多。

(3)外化表现形态——现代商品经济发展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的联系,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关系。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产生的初期,由于产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便在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劳动所活动的产业部门产生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的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最初的职业技术学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劳动力和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联系的关键性环节,现代商品经济正是通过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求,以此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理解的简单化与狭隘化。

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一般属性以及高职教育功能、价值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等核心概念存在狭隘理解和替代的现象。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是一个不言自存的实在概念,并无需下定义,因此使得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很难直接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进行直接分析,所以大多数人从相关方面入手,这样的认知方式虽有可行性,但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出现“经济属性”概念被简单代替的现象。比如,一提到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时则会联想到“公共产品”“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经济关联性“”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等,这些所谓的“属性”概念并不是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所指向的内容,更多的则是对“教育经济属性”形式的展现,错误地将属性表现认为属性本身,这样理解的后果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的产业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短视化”“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的产生。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反映的是高职教育的属性问题,不是功能问题或者关系问题。如果把经济属性最一般的本质仅仅看成经济属性是具有产品的功能或者市场的作用,其结果可想而知。

2.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外延运用泛化与庸俗化。

对高职教育及相关核心概念的运用存在泛化与庸俗化现象。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对高职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或对其理解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立场、观念的影响,会折射出主观认识和研究身份。为了方便理解与运用,有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对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上提出“高职教育具有经济属性和功能,应该推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高职教育就办什么专业”等一些极端做法,有些学者在进行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分析时直接用“教育经济(市场)”这样很不严谨的词句来表述,这些极端做法和不严谨的说法模糊了市场与经济之间的差异性,把经济当成市场,把经济属性看成市场功能,引起了人们对市场理解的泛化,使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歧义,这样会影响高职教育价值的真实体现和教育决策者的理性判断。

3.经济与市场共性与个性边界不清。

对经济属性的简单理解和运用泛化处理,说明这两个概念关系边界不是很清楚,明显模糊了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存在的“共性”和“个性”边界。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说,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有特色的概念,高职院校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三改一补“”三多一改”等政策措施下发展起来的;从高职教育主要研究者来说,他们大都是普通高等学校工作者或中职教育工作者;从高职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来说,他们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都是从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演绎,甚至是直接照搬而来的。对“经济属性”外延的简单理解和内涵泛化运用,势必导致共性和个性界定模糊,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三、高职教育经济属性中对市场成分的理性反思

1.从认识论上,突破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误区。

对高职教育某些特征的片面性理解,导致了高职教育时间定位中的狭隘性和简单化。一方面,高职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商品,高职教育作为产品可以用货币进行交换和买卖;另一方面,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进行过度工具化解读,视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为刺激经济、跟风市场的工具,这不仅不符合经济属性本原,也严重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本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存在依赖的基础。按照这样的理解,经济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基础,教育只是有经济属性,但经济属性不是教育的唯一属性。在封建社会之前,以人的依附关系为主的商品经济不发达,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当然就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教育就没有经济属性。在现代商品经济发达时代下,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从之前的边缘化走向以商品经济为重的社会中心,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逐渐凸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高职教育的市场属性。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更多是指向经济规律在高职教育本身所引起的特殊作用和效果,而市场则更多地体现在“买方”“卖方”以及两者之间价值规律的运用上。

2.从知识论上,厘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关系。

经济属于元概念,属于范畴层次,市场只是经济概念的下位概念。经济范畴与普通的经济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反映个别的经济现象或过程,经济范畴则是反映大量出现的经济现象或过程。因此,“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是经济范畴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表现。我们可以用球体理论来加以阐述。“经济”属于球体网络的内层核心中的点,而“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概念是球体网络组织表面上的一个个点,“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根植于“经济”核心概念,吸取“经济”概念养分,“经济”概念理解越深,下位概念越多,认识就越广泛,整个球体网络就越大,且与“经济”概念丝丝相连,位于网络组织的陈述最容易修改,同时修改网络其他部分陈述也比较容易,具有网络中心的陈述在整个网络组织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修改这些陈述不会动摇整个网络体系,它们同属一个球体。

3.从实践论上,回归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本质——民生。

高级经济范文3

〔关键词〕本溪;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本溪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本溪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素有“煤铁之城”称号。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开采煤铁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发展相对滞缓、新动能培育不足、一钢独大、一业独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钢在本溪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溪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举全市之力支持和服务本钢。为本钢实施混改、技改、用地、“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各方面都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托本钢,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在上游,加快推进大台沟铁矿、思山岭铁矿、宇航矿业等一批项目,建立本钢与地方采选企业合作机制,敞口收购地产铁精粉,近两年来供货量达867万吨。在下游,利用本钢政策优势建设全国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北方恒达物流园、桥北钢铁精深加工园区、南芬铸造产业园,引进了建发集团废钢铁加工、金桥焊材、银龙预应力等一批大项目。本溪在做大做强钢铁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推进中国药都建设,打造部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2019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1.1亿元,同比增长4.8%,完成工业总产值643.7亿元,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6%。

(二)存在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虽然本溪工业企业都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自我研发能力不足,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偏低甚至为零,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近年来,全市申报省级研究中心的企业数量逐年减少。究其原因,目前本溪大多数企业产品是以初加工或原材料输出为主,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导致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偏低。2.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本溪大多数龙头企业缺乏和本地关联性,聚合、创新、孵化、示范、扩散等效应不够理想,与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工业要求相差甚远。传统的钢铁、建材等企业往往自我发展、自成体系,未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3.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资金紧张仍是制约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的三大突出问题。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有些企业举步维艰。4.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有限。本溪作为传统工业城市,虽然工业基础雄厚,但近年来几乎未享受到国家和省工业类专项的政策红利,主要原因是本溪的工业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工业项目投入不足,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无法满足相关工业专项的硬性指标要求。因此,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亟待加强。5.要素瓶颈制约依然存在。2017年初,本溪市两县正式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于2019年初获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1.126亿元,但所获得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与本溪市付出的经济代价不成比例。根据辽宁省有关文件要求,本溪两县应将钢铁、平板玻璃、采矿业等产业调入禁止类,开展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将对两县工业企业尤其是钢铁和采矿企业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对本溪市产生巨大的经济压力。另外,辽宁省委、省政府近期下发的关于煤矿铁矿行业约束管理的文件,进一步限制全省铁矿开采项目建设,也将对本溪两县的铁矿企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这种现象必将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本溪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6.人才匮乏。近几年,虽然本溪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但由于诸多原因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科研人才、高级熟练技工非常短缺,这很难与高质量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本溪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

高级经济范文4

我国设计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于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每年从国内各高等院校毕业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数以万计。但从社会的用人单位、公司、企业反馈的信息却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设计教育没有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通过考察各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专业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设计课题陈旧,学术型的比重很大。设计结合市场的实践环节偏少,偏离了对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术化”的倾向。同时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课程的开展,不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也误导了专业教育的总体思路。

(2)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有大量的美术专业出身的设计专业教师在任教,以非设计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来培养现代设计师;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的状况下培养的学生势必专业思路含糊,专业技术能力不强,进入社会难以胜任设计师的工作。

(3)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

一方面是教师在课程教学时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而是直接讲授教材上的理论,教学内容空泛。这样“理论至上”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很不利;另一方面没有利用好社会优秀资源,引进社会相关高级技工、民间艺人进行讲学。造成学生在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缺乏,不能深入的体会工程技术与设计艺术怎样相结合。实践教学方面,一直沿袭老的教学模式,实践内容与当前专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不够。以写生考察为例,过分注重写生的绘画表现而忽略对建筑装饰、民族文化,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考察内容,过分注重展览效应而忽略调查报告的总结。

(4)实践教学环境支持不够。

首先,在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反映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没有从学生的应用需求出发落实到实处,很多实习基地是应付检查的形式。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专业设计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其次,缺乏专业的实践基地。学生缺少走出去的场所,不能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对企业的设计流程与施工管理过程缺乏了解。这样的培养环境不利于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2以应用为主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入手,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进。

从培养目标出发,把应用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与专业需求的结合,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整合改善现有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经过考察其他学校大概一致)实践教学包括写生考察、专业考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约占总学时的16%左右,比例有些偏低,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学时和学分的比例。实践内容按专业综合程度层次递进,要充分和专业特点、专业需求结合起来。开设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考虑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模拟实体工程项目设计竞标,甲乙两方就设计方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方案评价和设计创新。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把参赛设计项目作为设计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确立设计的要求与方向,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也能获得不少设计奖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科研能力。加强“双证书”的培养,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以求在毕业时既有毕业证又有职业资格证。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3)建立有效机制,利用社会资源。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提供有效的机制,聘请社会的设计名家、项目施工管理、民间艺人等来校进行实践方面的讲学、讲座,同时安排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做到教学相长,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3从目标责任出发,任优化教学团队的建设

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具备专业教学的教师资格又具备相关专业从业资格的教师,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来说,不仅是教师,还有可能是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程设计师、建造师等。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大多忙于教学,较少在社会企业的设计一线、生产管理一线等从事过相关工作,因而缺乏实践经验,这势必产生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等问题。为此,地方高校要制定灵活的制度,积极为在校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教师在社会的实践工作开绿灯。组建科研团队,积极地利用集体的力量扭转在教学和科研上“单兵作战”的情况,把教学改革和科研探讨常态化。同时要聘请在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等行业工作中有丰富经验、良好业绩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提升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环境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设计中要考虑社会市场的变化与要求,掌握正确的设计程序、认识设计与施工的关系,学习材料与结构等。因此,面向市场经济与社会需求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形式。

(1)建立设计工作室教学机制。

在校内建立以教学为目的的设计工作室,要求注重教学课题的实践性环节,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学生可以在设计工作室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设计工作室教学中,教师把实践设计项目纳入正式的教学作为课程的课题之一,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商业环境要求,指导学生更多地从经济性和实用性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和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看到设计完成并投入实际项目施工的过程。这种真实参与实际工程设计项目、积累经验的做法普遍得到学生的认可。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实战锻炼,能有效地了解实际项目的设计流程以及实施细节,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设计操作能力。

(2)加强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专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产学研”教学形式中,建立校外有不同功能的实习基地。实习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1)了解当前市场的发展变化,认识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2)学习新的材料、工艺技术,学习施工工程技术。3)了解市场的设计管理、营销。通过实践过程积累社会专业实践经验,增强专业知识厚度,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设计施工企业与学校专业教师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把现有的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作为设计课题进行设计。教师通过实际项目进行相关教学,并按工程项目要求完成设计项目。其次,学生进入设计施工企业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设计项目。通过这个环节有效地加强了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性,学生能充分的提升设计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5结束语

高级经济范文5

一、一季度经济社会运行特点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14.9亿元,增长12.4%,增幅居全省第四位,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3%、13.7%和11.7%,三次产业比重为8.0:63.2:28.8。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六个显著特点:

(一)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方面,扎实开展了抗旱工作,590万亩小麦长势良好,有望实现夏粮生产“九连增”。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4.5万吨、7.6万吨和2.1万吨,分别增长5.7%、10.1%和15.6%。工业方面,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大部分主要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7亿元、利税98.2亿元、利润7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6%、35.1%和40%。工业用电量4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服务业方面,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8亿元,增长1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8%。完成客运量2113万人次、货运量3406万吨,分别增长10%和14.6%。

(二)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增长20.2%,技术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全社会投资,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120个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103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85.8%,比去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

(三)外经外贸增势强劲。随着外需的稳步增长和国际大宗资源性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我市进出口总额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1.9亿美元,同比增长45.9%,增幅居全省第6位,其中进口8亿美元、出口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4.8%和48.2%。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取得显著成效,3个项目列入国家扶持规划,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折合人民币1.2亿元。

(四)城乡建设顺利推进。一季度,全市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投资20亿元。20个城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11个项目已全面施工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有序推进,正在实施部分道路绿化工程。城乡建设特别是城中村改造进展较快,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完成投资12亿元。

(五)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29.5%,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8.5%,同比提高了4.2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明显提高。金融信贷对项目建设和社会消费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311亿元和1010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73亿元和46亿元。

(六)社会民生逐步改善。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4892元和1979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8.9%。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农合参合人数440万人,参合率达到99.7%,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250元,新增临清、茌平、高唐三县市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全市在外务工人员保持在1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低于省下达年度控制目标0.6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城乡救助工作规范有序,全市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22.25万人,发放低保金5734万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虽然一季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还很大。

一是外部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形势并不明朗,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盟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并没有根本解决,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面临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管理通货膨胀的多重压力,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我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缺少政策扶持,将对吸引外部资源要素带来消极影响,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二是项目投入不足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120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只有1个,超过50亿元的只有4个,缺少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一季度完成投资最多的工业项目只有3.8亿元,不管是从投资规模,还是项目质量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无法满足我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

三是资金和土地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国家不断收紧货币政策,一季度已经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3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的历史最高位,对于我市企业贷款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据对50户重点企业的初步调查,90%的企业存在资金紧张现象,资金缺口高达30亿元以上。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实力较弱,可抵押资产较少,贷款难问题更加突出。同时,项目建设的土地指标依然紧张,据初步统计,一季度未开工的17个市重点建设项目,有7个项目没有足够的土地指标;市领导帮包的29个项目中,有11个项目存在土地指标不足、土地征用困难、土地手续办理缓慢等问题。

四是企业成本上升压缩了盈利空间。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头不减,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16.5%,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7.3个百分点。同时,用工成本普遍提高,据初步调查,今年工人工资上涨了20%-40%,给企业增加了较大压力。

五是外经贸形势比较严峻。棉花、纱布、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产品出口签约比较困难。同时,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12%,当前升值预期依然较强,我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低成本优势减弱,加上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我市商品出口后劲略显不足。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合同利用外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2万美元,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之年。做好二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巩固一季度取得成绩、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做好二季度工作,应该紧紧围绕一个目标,把握四个环节,抓好六项工作。

围绕一个目标,即要按照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和要求谋划开展工作。

把握四个环节,即在具体工作中,要着力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业结构问题,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以投资增量优化存量,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的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服务业发展问题。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总量、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加大服务业重点项目投入,抓好扶持政策落实,切实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三是园区发展问题,我市不少工业园区发展缺乏规划、布局分散,一方面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规模。四是城镇化建设问题,继续实施“城建靓市”战略,增强市县城区承载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p#分页标题#e#

抓好六项工作,即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开展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主要载体,不断加大优质高效投入。一要抓好全市120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按照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资金保障等方面向重点建设项目倾斜,为重点项目建设搞好协调服务。特别是未开工项目,要深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争取5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大调度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观摩检查、全年考核奖惩的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规范运行,力争全市完成年度投资突破1000亿元、各县(市、区)完成投资均超过100亿元。二是抓好项目资金的积极争取。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政策动态,争取更多的重点项目列入上级扶持范围。强化直接融资,争取金融部门最大程度的支持,同时加大间接融资力度,充分利用股权上市、企业债券、金融中间票据、短期金融债券等,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三是抓好重点项目的谋划储备。围绕“一五二”产业基地特别是铝、铜、新能源汽车、化工四大千亿产业园建设,谋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能够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项目,为我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方向,抓好三次产业运行。按照“一五二”产业基地的建设要求,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建立更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建设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继续实施农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加强灌区改造、平原水库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搞好夏粮生产管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结合各地优势,找准产业,突出特色,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育壮大品牌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建立完善龙头公司、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同时,努力探索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途径,打造中国有机农业之都。二是不断壮大工业经济。以把我市打造成为西部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4455”工程。加快实施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发展铝、铜、新能源汽车、化工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抓好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伸,在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的同时提高产业运行质量。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我市经济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和增长点。深入研究省里关于“四新一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争取更多项目获得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大节能降耗力度,继续控制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严控高耗能项目上马,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合理规划企业布局,实现大中小企业的同步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到100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技术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左右,形成重点拉动、骨干支撑、多点撬动的企业发展格局。三是繁荣发展服务业。以打造冀鲁豫交界地区商贸流通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以中华水上古城文化产业园和马颊河世界运河之窗文化产业园为重点,抓好服务业重大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27条扶持政策,继续开展重点企业主辅分离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增加服务业考核权重,建立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围绕建设民营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抓好轴承、钢管、冶金板材、密度板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等措施,在上市培育、信用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服务和指导,助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中小企业百花竞放的发展局面。五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部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重点推进冠丰种业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协调指导阿胶集团申报建设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推进西安交大科技园和九州国际高科园建设步伐,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水平。

(三)以统筹发展为指导原则,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抓好城建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古城保护与改造、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西安交大科技园、体育公园、运河五期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道路绿化工程和街旁公园、绿地建设步伐。调整完善城建规划,拉大市城区发展框架,稳步推进百万人口城市建设。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农村新居建设。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撤并弱小村和空心村。充分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尽快建立土地运转平台,搞好土地收储和出让、转让,加快腾空地的复垦整理和指标置换。三是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供水、供热、燃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医疗、文体、科技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积极探索市县两级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高级经济范文6

职院校可以成立与当地企业、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企业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依据此多方合作平台,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思想,充分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出符合国家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专业建设目标,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属外向型经济类型,投资环境优越,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建厂,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势明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定位于中小型企业会计,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性、应用性、实操性,即要求学生必须是一个“多能手”,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会计、结算、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技能,以适应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人手单一,一个人需要负责多个岗位的职业要求。

2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业的建设中,只有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才能使高职教育更有效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根据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历年就业岗位分析,依据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让企业成员提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分析企业中这些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校方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并由此重新构架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种类和内容,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行业合格的入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强调“一专多能、一凭多证”就是一项专业能力多种辅助能力,一项毕业证书多项职业证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统计员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至多种。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全面考察了行业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有些职业资格标准是属于资格证书,是从业人员的最低门槛;有些职业资格标准属于协会或主管部门推荐,是从业人员的参考标准。依据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考试要求以及教学参考材料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更好地衔接。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中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考证目标,体现出进阶式的知识培养和证书获得能力。让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既具备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同时具备行业从业的多种资格,满足其发展的不同需要。

3“学、技”双搭配,合理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团队

教学与科研实力强大的师资团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有教师团队中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形成既要能讲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团队。在专职教师团队中应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中级职称(讲师),初级职称(助教),让教学团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把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强调校内教师具有会计师、统计师、会计电算化等职业证书,具有双师资格。师资团队中,校内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应具有1年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应是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和各单位的主要业务、技术中坚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评审会专家及相关企业的共同调研,与本经济区域内的财会类企业合作,在教学模式上进一步构建“进阶式顶岗实习预就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高。“进阶式实训实习预就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考虑到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涉及企业核心,在校生在企业短期实习较难直面了解和接触到企业账务的问题,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习,分成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3类,单项实训在各学期进行2~3周针对本学期理论知识点的对应实践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安排在3年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对3年所学知识点进行跨课程共融合的实践训练,为期4~7周,最后,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3个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与岗位的充分接触,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

5依托区域经济实体,进行校企合作

5.1依托行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带动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模式

在校企合作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平台的行业优势:一是加强企业的合作,并通过以点带面,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制度、财务业务操作,增加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三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在实践课上指导学生,或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增进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信息化前沿知识的了解。

5.2共建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1)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企业联系顶岗实习事宜。在顶岗计划实施前一个半月,组织相关企业到校与学生见面,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工作岗位及实习时间。为使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学校与实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后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2)建立学生校内课程学习质量考核与企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对校内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校内学习内容方法进行修正和调整,形成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监控评价机制。(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为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殊性,由企业主持、学院参与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实习质量,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记录、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4)学校与企业齐心协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抓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4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企业根据其生产情况及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确定每批次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聘请企业管理层为兼职老师负责管理在岗学生的考勤和工作绩效,校内专任教师,每人负责一定数量校外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实习情况,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指导,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6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实践训练。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边学边做,学做合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应具备一个基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模拟教学场所,以进行仿真教学。建设一个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模拟现代办公情景,通过导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采用最新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会计实践操作场景,漂亮、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实现校内实践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该校内实训基地,可模拟企业财务科室场景,能模拟会计、出纳、财务主管等工作岗位,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流程,同时具有授课、实训、展示、分组研究、模拟工作、证券投资操作等不种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可以完成本专业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践,会计电算化实践训练、分岗位的会计工作模拟等,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7定期反馈毕业情况,“师友计划”推动专业持续发展

高级经济范文7

[关键词]业财融合;管理会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业财融合一体化是指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业务与财务有机结合,依据企业发展的战略,形成资本流程和数据交换之间的信息流,共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发展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估。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急需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应在经营与财务一体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但是当前整体上我国企业的业务与财务在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上都出现了严重分离,双方数据和信息无法衔接,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构成了重大障碍。管理会计人员的短缺又严重制约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财政部在管理会计人员培训中明确,鼓励高职院校加强会计管理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并加强会计管理专业方向建设和高级管理人员培训。

二、我国业财融合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业财融合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已有近2000万名会计从业人员,但是,会计人员结构极其不合理,低端的会计人员过多,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管理会计人员等具有复合型高级综合能力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人员构成更加不合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人员构成比例高达一比九,90%以上都是财务会计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人员从数量和质量都差距不小,这种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我国业财融合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问题

第一,管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设置比较完善,形成了包括“初级会计”、“中级会计”与“高级会计”在内的完整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采用阶段性学习方式,具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但是对于管理会计的培养,高职院校一般只开设一门“管理会计”课程,没有相应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院校、教师与学生对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第二,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会计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人才库建设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教学与研究需要大量的实地数据研究,由于难以短期内取得成果,研究周期长,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管理会计方向研究的意愿低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第三,管理会计信息基础设施滞后。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一个高度完善的信息环境。目前,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新形势建设正在适应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求,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管理会计可以利用实时获得的企业业务和财务信息来规划、决策、实施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会计管理职能建设的实现只是空谈,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基础与技术的培育。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育停留在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只教财务会计系统,只是会计凭证记账,会计账簿到会计报告的生成过程。忽视会计信息的整合和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的整合与处理,高职院校会计实验班只实践财务软件的普适操作,与管理会计信息培训没有任何联系。管理会计人员在信息处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达不到管理会计应用人才的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三、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途径

作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要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加快培养机制的改革,适应和满足社会与企业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巨大需求。笔者通过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应从多方面创新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要基于教育改革理念的创新。

(一)创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高职院校首先要从思想上认清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坚持观念创新,才能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基于业财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总趋势,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与提高,从掌握会计财务知识到处理政策和分析行业发展、经营模式和价值链信息。因此,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会计财务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其数据收集与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数据价值的分析、评估和决策能力。

(二)健全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应加强多方位全面发展侧重管理与分析等共识性普惠教育课程。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应尽量少设置,减少财务会计课程,增加管理课程。围绕会计人员培养目标的业务与财务管理整合,建立更完善的课程设置:第一,改进管理会计课程。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知识体系落后,侧重于财务会计课程,忽视管理会计课程,必须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比例。因此,除了开设“管理会计”课程外,还应开设“管理控制机制理论与设计”“预算管理体制”“绩效考核与激励”“成本管理控制”“内部报告与决策支持”等管理类课程。第二,加强信息管理化教学。管理会计要求能够分析财务与业务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出数据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价。在信息经济时代,会计人员要接受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科学等课程的培训,对于管理会计的教学更是不可或缺的。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并不相同。目前,高职院校一般只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应开设“现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处理”等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软件开发操作和系统维护能力。第三,增加管理与沟通课程。我国企业会计一般指财务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被认为只是进行记账,不需要太多的沟通技巧。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严重不足。然而,在业务财务管理一体化下,会计沟通技巧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沟通管理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开设“管理与沟通”和“商务沟通”等选修课程。第四,丰富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业财一体化下管理会计人员的关键。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下,学校必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课程体系。校外实践课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人才培养平台为学员提供积极实践的机遇。

(三)加大师资投入力度

在财务综合化与业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高职会计教师必须具备管理的视角,与企业管理接轨,形成与会计理论和企业管理紧密结合的教学能力,以实现会计教学的科学性发展。第一,对于现有的高职会计教师,校方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支持,包括管理会计实务案例培训,大数据和“互联网”,支持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培训,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在企业工作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际工作经验,增加新的创业教学案例。第二,整合高职院校教师资源,建立会计、信息、网络、管理等多元化的教师融合教学队伍。搭建交流平台,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跨学科知识体系教学的相互融合。第三,校方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财务经理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审计师作为校外导师,专注于为学生教授应用型与实践性课程。

(四)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实体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校方要从教育理念创新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采用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刺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全面覆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微课程与校外专家网络授课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学习。在网络教学中,积极使用案例研究,在线互动等方法,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论

在业财融合一体化发展下,管理会计发展是新时期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产业与财务管理的融合程度还不够,管理会计人才面临巨大的缺口。面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和机遇,高职校方要加快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速度。以理念创新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前提,以课程改进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增强教师队伍为教育改革的保障,以教育模式多元化为教育改革的途径,为企业与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永清.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7(15):47-55.

高级经济范文8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教育结构

一、文献综述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用于人的教育的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在所有资本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人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对教育投资效果的评价不能单纯以金钱来度量,教育投资的效果是滞后的,因为:“培养和训练有工作能力的劳动者所需要的时间是很长的,这种训练产生的报酬也是很慢的”。他认为:“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知识是我们最有力的生产动力它使我们能够征服自然,并迫使自然满足我们的欲望”。马克思、恩格斯也科学地提示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科学地揭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

高等教育的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等教育指的仅仅是高等科学教育(注:目前我国称为“普通高等教育”),重点是本科以上的高等科学教育。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广义的高等教育指的是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即人们常说的高中后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个体系,高等科学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短期高等教育四种类型。经济学视角的定义为:“教育发展是指教育结构的演进以及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借此利用高校教师教职工在校生等比例来反映教育结构,用教育费用占国民收入的百分比、国民人均教育费用、每万人中大学生数、居民文化程度构成等指标来反映国民教育水平。经济发展中量的变化是国民人均收入增加。质的变化包括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的优化、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的进步、经济体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协调改善。还意味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各种需求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才是经济发展,在人们精神发展中,知识的进步、文化的增长以及道德的提高都是影响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与绿色生态发展相结合、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实现增长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三、我国经济发展

在我国有些省份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同高等教育程度有着很大的反差,处于极度不协调的状态。例如在沿海地区和很多考试大省(包括: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等省),他们本省得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程度相比较,是很不协调的,这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高等教育程度较为不发达;在经济发展相对来说靠后的省区,教育水平则较发达。形成经济发展水平同高等教育程度不协调的因素有很多。在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校均由国家统一包办,不管办在那个省区,对省区当地的经济影响较小;在那个时期还需考虑到战略部署等原因,因此,很多中西部的省份成了高校较为密集的地方。然而在沿海的省区,尤其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的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国家有很大的经济优惠政策,市场经济也提前发展得较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市场经济也推动得较早,所以在经济发展上,增长速度很快,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应运而生,且发展速度较快。由于公办高校不管是在教育质量、数量、教学规模等方面来看是远远高于民办高校的,民办高校只是高等教育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一般的民办高的经济水平其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较好、其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政策也很优待。在高校教育水平较高、数量多的省份在民办高校的建立上会更有优势。比如可依托其省份现有高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等等。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薄弱,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实现经济增长中提高劳动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1)劳动者在生产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消耗的时间越长,劳动生产率越低,消耗的时间越短,劳动生产率越高。(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劳动者的素质越高、生产技术的设备越高科技、所以生产资料的消耗率就越低。(3)管理人员的水平。在任何单位,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特别重要的因素。

四、高等教育如何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改变。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高等教育为其培养了一大堆的优秀高级人才。只有拥有高质量的人才和足够多数量的高级人才,经济部门才能够得到更高、快速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兴的产业,随之也增加了很多新兴部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悄无声息的来了,对于高级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与日俱增。培育高素质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周期也较长。并且要不断顺应时展,教育结构也需不断调整,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高校在进行高等教育的同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提前感知市场经济的变化。对于新兴产业来说,需要高校提前感知市场所需的人才、提前培养人才对新兴产业具有导向作用、也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诞生。如果经济结构发展变化较快、教育结构发展较慢,会影响新兴产业的经济部门的发展。人才结构取决于高等教育结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影响着经济发展内容的丰富性。经济部门中各类产业的生产与发展,主要因素包括文化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如果有新的科技成果诞生,在区域经济中,不仅可以促使新兴部门的产生,还能提高原来生产单位的劳动生产率。例如,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创新、新时期的社会生产进入了电子化时代。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兴起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科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它的基石,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教育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内容的多样性。教育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推进了经济发展、并为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足够多数量的科技成果在经济部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以此来推动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也促进了社会变革,加大了劳动岗位的流动性。社会的变革不仅仅是经济变革,还对人们的生活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而需要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调整,增强社会领导者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人才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能够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教育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化。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对企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产业政策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也会加快发展的进程。而科学的产业政策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制定与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相配合。制定政策的人如果教育程度不高或者知识结构不完备会导致制定出的政策错误,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不够高会导致盲目跟从产业政策的方向,没有创新思维,不会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对教育程度与知识的储备提高具有基础作用。因此,经济发展的科学化离不开教育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娟.我国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