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课范例

文化基础课

文化基础课范文1

学校教育,不同于培训机构。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单一的技能,简单的操作。这仅仅是一方面。学校之所以称之为学校,是因为它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承载着传承文明、传递信念、团结合作、文明礼仪等诸方面的神圣职责与义务。这些任务,可以通过公共基础课中的德育教育来实施。从最基本的文明用语开始,到文明仪表、文明行为、文明礼节等,都渗透于德育课堂。再进一步,通过德育课堂的阵地,让学生走进经济,走进法律,从灵魂深处提升道德感、正义感,以智慧、规则、法律为行事准则,提升团队意识。这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必备的素养,不同于简单的劳务付出。这也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升能力的功能

文化基础课,不是一门显性的、能看到直接结果的培训课程。它的作用,深入人的骨髓,摒弃一切功利,提升的是人的综合素养。比如:数学课堂,其功能不仅仅是做一道题,画一个图。数学讲究的是培养出科学的思维习惯,严谨的做事风格,优秀的概括能力以及公平公正的评价品质。所以说,中职学校一堂好的数学课,是不同于应试教育下那种以分数定输赢的格局的。它可以是一个好的书写格式的培养,字迹工整,语言精练,可以是一道严谨的论证题的复述,反复渗透,甚至背诵,在熟练的叙述中体会叙述的美感,体会逻辑的魅力,体会归纳的艺术。还可以是画一个漂亮的图形,在亲手描绘的过程中感知抽象与现实的碰撞。数学甚至可以是一个趣味游戏,老师们带领学生遨游于神奇而现实的知识领域,做得了游戏,体会了科学。如做一个在圆桌上摆放硬币的游戏,你放一枚,我放一枚,以谁没有地方放谁就输为游戏规则,看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渗透的就是圆的对称性原理。培养的就是思维严谨、科学,摒弃毛躁,杂乱无章,缺乏依据等不好习性。再如用一张纸,对折32次以后(忽略其不能够对折32次),会有多厚?学生是不具备这种猜测能力的。我们讲给他们听,作用就是打开学生狭隘的想象空间,用知识扩充头脑,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开拓学生眼界,使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具备优于他人的正确反应。所以说,当我们占据文化课课堂,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的。

三、播撒文明的功能

对于学生能否利用好课堂,是否愿意跟着老师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完全取决于如何引领他们。比如语文课,如果我们每节课带给学生的是他们听得懂的、领略到的、充满激情和感动,每一节课都能拨动学生稚嫩的心灵,让他们心动,那么,我们就在他们的心灵里播撒了文明的种子。都说数学是思维体操,语文是心灵体操。通过语文课,让学生心灵富有,提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文明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比如诗歌朗诵,比如美文欣赏,比如经典之作的段落分析。学会欣赏美,我们的学生就离文明进了一大步,这将带动整个校园文化有一个质的飞跃。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所以说,文化课程,播撒文明,它的功能是不可取代的。

四、终身发展的功能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注重专业的学习与探索是没错的。这也是大部分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但是有一点,社会快速发展,技术更新,产品换代,我们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挑战是无处不在的。很可能所学技能需要升级、改版。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而终身学习的能力恰恰要通过公共基础文化课来训练。正确的理解、准确的判断、活跃的思维、良好的习惯,探索的欲望等等,都是文化课课堂的任务、追求。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这样一种素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五、结语

文化基础课范文2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院各个专业的文化素质课,此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操作性强的综合性课程。课程一般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根据专业的需要,有些专业两个学期都安排,课时是52学时。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文化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为以后的计算机考证、就业做好准备。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理念陈旧

部分教师教学的观念主要停留在重视理论讲授、看轻实践教学的观念,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主要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和独角戏的方式,教学手段多是计算机和屏幕投影的模式,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有放羊式和应试式的教学理念,教学主要为考证服务,做大量的习题,极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课程内容几乎不变且过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更新换代,计算机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份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知识的教学,课程内容不及时更新、无法与时俱进,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过程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依然注重理论,不太注重实践,还有很多老师都以考证来引导教学方向,更多是把精力放在学生考证的通过率上,而没有把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一味的模仿和抄袭,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四)考核方式不全面,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全面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闭卷理论考试为主,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学生对操作能力和过程的考核,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出学生掌握基础、应用技能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以职业能力引导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师要解放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弊端,解放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要把“教师为主”转到“学生为主”,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二)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

教师应该通过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培养调查,分析企业对人才需求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再把计算机能力结构加以整合、提炼、深化,抽象出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认知的学习规律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境设计。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的内容应该要紧跟市场的需要,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

(三)以职业能力引导,切实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教师要以职业能力培养来引导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在以职业能力引导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的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正确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或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同学,可以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时间,满足学生不同能力的需求,采用“学训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训、训中学”,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巩固提高操作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把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按照模块化进行教学,比如WORD模块、EXCEL模块等,这样更有针对性,更能加强学生的知识接收。

(四)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文化基础课范文3

1.1教师从社会学得角度讨论计算机文化的形成

计算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壮大起来的。现如今,计算机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教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特别是计算机系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才能深刻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密切相关但是却又被我们容易忽略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将指导和带领学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的角度去了解社会的发展。我想这是这个课程一个重要的目标。

1.2人在计算机文化中的作用

在很多人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时候,把关注点放到了那些冷冰冰的硬件上面,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网络、这些所有的知识点,如果不能揭开人在这些发明和计算机发展中的作用的话,则很难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因此,突出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在计算机发展的一些关键阶段,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产生灵感,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这些关键人物的作用,将会使计算机更加贴近生活。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我认为最应该突出的就是人的作用,这一点,其实与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该紧密的围绕着这门课的核心思想展开,教师在讲解每一节课的同时,一定要以一种历史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以人的作用为落脚点,体现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些知识点看起来比较细、枯燥,究其原因则是并不能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或背后的人的故事。因此这门课的设计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2.1回顾历史

以目前的现状往前推引出历史。很多情况下,如果仅仅讲解技术现状或是结论,则很难引导学生思考,你不能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就是这样。你要从最基本的实际需求出发,介绍计算机技术的来龙去脉。比如鼠标和键盘,这两种基本设备为什么到现在是这个样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是如何改进输入输出设备的,这一条线索实际上就可以展开精彩的讲授。

2.2展望未来

计算机技术的改进又导致了那些问题的出现。技术的改进,则必然会引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我认为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其实不仅仅是这门课,绝大多数课程一定要以问题入手,针对计算机基础,这种问题要有针对性,引导性。由于现在的学生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但是大多数却几乎不去思考计算机为什么这个样,以及计算机的未来,而这正是老师所应承担的责任。

3讲授体会

本学期是我第一次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最深的体会就是从历史的观点来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我想只有深入到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了解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勇气,才是这门课程所要传达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这种经验和勇气才会带领我们了解和窥探计算机发展的未来,才会培养更多的对计算机发展有浓厚兴趣且理解深刻的学生,而这才是计算机文化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4结论

文化基础课范文4

高校基础阶段色彩课程综述

对于不同的专业,色彩课程承载着不同的内容、方式和要求,如纯艺术类专业,在色彩课程的内容上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化,要求上更注重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而且不仅是作为基础的色彩训练,更多时候是与自身专业的高级课程融合在一起,如油画专业,从一开始就以油画本身为媒介进行色彩训练,形成从静物、风景、头像、肖像、人体、主题创作等系统的色彩课程。而设计类专业,对于色彩课程的要求,则不过分强调学生写实能力的掌握,更倾向学生在色彩感觉、色彩修养、色彩意识和色彩设计等方面的培养,为日后在专业设计中娴熟地运用色彩元素进行表现而做好铺垫。动画类专业则介于两者之间。在与其他专业课程关系方面,无论是纯艺术类专业,还是各种设计专业或动画专业,色彩课程都为以后的高级专业课程积累色彩语言和转换基础,使学生在色彩理论、技能素养、创新思维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等工作的需要。在设置方面,一般性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基础阶段,即大一学年为主,通常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课堂上的色彩写生或者色彩设计表现为主,第二阶段以第二学期的下乡色彩写生教学为主。总学时,一般为100学时以内。

高校动画专业色彩课程的语境分析

动画领域的发展虽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国内高校动画专业大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开设,起步较晚,其教学体系以原有的设计专业体系为基础,融合了动画专业课程而建构的,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处于改革摸索阶段。动画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以美术、影视和动画技巧为三大主要核心要素,涉及了编剧、导演、美术设计、摄影、音效、电脑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而美术素养和技能对于动画制作的作用,则贯穿了整个制作流程。其中,前期重在设定整个动画片的艺术风格、视觉效果,设计角色、道具和场景效果,绘制分镜脚本等;中期则重在按照前期的设定绘制原画并拍摄输入,或者是运用实体材料制作角色、道具和场景拍摄完成,也或者直接运用电脑技术制作三维动画,这一阶段需要有较高的美术技能来制作完成;后期阶段则需要把握动画片的整体艺术效果,使最终的影片能在艺术表现上更加突出主题概念和精神内涵,形成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那么,动画制作需要从业者既要有一定的绘画表现功底,也要整体性的艺术设计素养。因此,在色彩方面,既需要制作者有能力运用色彩写实技能描绘场景环境、塑造人物性格、突出画面气氛等,也需要运用色彩设计能力,把握整体影片的色彩关系和艺术风格等。就目前的趋势看,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入学前一般以短期应试训练为主,而应试训练虽然能够使一部分学生通过专业考试,但是并没有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就色彩基础而言,应试培训的色彩课程以色彩默写为主,主要内容为静物或风景,这种训练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一定的色彩基础,但容易使学生对色彩认识机械化、概念化、习惯化和技法僵化,甚至产生拔苗助长的现象,从而无法正确地认识色彩内涵。另外,从专业兴趣的角度看,学生对动画专业的兴趣往往并不是建立在真正客观的理解基础之上,所以在入学之后往往会因为实际的偏差而逐渐淡化兴趣,甚至产生反面效应,将专业学习作为一种获得大学文凭的消极过程。这些因素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专业基础建构阶段,如色彩基础、造型基础等,该如何学习,确立什么样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态度,选择哪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掌握哪种表现技能,熟悉哪些材料、工具等,将更利于日后的动画学习和创作。

动画专业色彩课程教学反思

水粉画,目前是中国高校一般设计专业基础阶段色彩训练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已经有比较久远的传统、稳定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但随着不同设计专业自身发展趋势的变化,新兴设计理念的注入,以水粉画教学为主导的基础阶段色彩课程也呈现出革新性和多样性的趋势。水粉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不透明的水彩,属于水彩画范畴,在西方艺术中,水粉画并不是一种独立意义的画种,大多应用于广告招贴画领域。在国内,由于传入之初,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水粉画切合当时社会美术普及和实用美术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水粉画在国内的推广和发展,具有时代性。水粉画介于水彩和油画之间,并且可以与丙烯颜料混合使用。透明性不如水彩;覆盖性较之油画、丙烯则偏弱,干透之后,在纯度、饱和度、透气性和肌理感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劣势,而且不易长期保存。那么,对于动画专业而言,其是否适应其长远发展,有助于动画色彩基础体系的完善,并且能否与后期的高级动画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培养一以贯之呢?优点上,水粉便捷且易上手,学生普遍具有基础,教学体系成熟。但是,缺点在于后期与高级动画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学生不易转换;在具体动画制作环节中,不具有普遍运用的特点,且不易与水彩、彩色铅笔、马克笔等现代影视动画创作中常用的色彩绘画工具相结合。国内高校中,除了油画等少数专业外,一般设计专业都不会采用油画作为色彩课程的训练手段。究其原因,油画专业性强,工艺和技法复杂,学生不易上手;另外,高校基础阶段色彩课程学时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其特点和技法,且对于后期高级动画专业课程不具有衔接性,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不具有普遍应用性。水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西方艺术中一种重要的画种之一。虽然早期因常用于速记色彩或勾勒创作草图,被认为只是一种附属、低级别的画种,但随着近代艺术家不断地历练与创新,使水彩逐渐展示出艺术的光芒和价值。水彩具有透明性、便捷性、速写性等特点,干湿技法兼容,既可以行云流水地勾勒大效果、大气氛,也可以逐层叠加深入逼真地刻画,不易变色,且易保存和携带。就动画专业而言,其劣势在于,水彩教学体系在国内高校艺术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并不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但是相比油画而言,水彩画与水粉画一样容易上手进行训练,可塑性强,易操作。相比水粉画而言,水彩更便捷,既能像油画一样逐层深入刻画,又能运用湿画法表现快速效果,且色彩关系更饱和而不易变色。从动画领域的发展看,水彩画在整个历史发展中,都是动画师、插画师普遍采用的绘画表现手段,如尤伯•艾沃克斯、宫崎骏等。而基础阶段的水彩画训练,更容易同后期高级动画专业课程相衔接,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水彩画技能来完成动画制作流程中的前期美术设计、原画设计、中间画绘制等各项具体工作,使前后学习紧密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另外,水彩画较之水粉画更具有国际性和艺术性表现,更易于同国际动画产业制作标准接轨。#p#分页标题#e#

文化基础课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优化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深入落实了新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引入了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广泛应用的。合理设计课堂问题,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初中化学课堂知识学习中来,最终为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紧贴生活实际设计化学课堂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变学生为课堂主体,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化学问题。由于化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化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化学课堂问题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够对化学知识产生深刻认知,同时还能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最终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1]。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初中生生活中经常出现并喜爱的“蛋黄派”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思考“蛋黄派”袋中属于什么气体?它的功能和性质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由于化学问题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更容易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对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过情境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化学问题融入到真实的情境当中,能够将抽象化的化学知识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2]。因此,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化学知识内容本身,有针对性的创设课堂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化学知识情境当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和钻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并逐渐意识到化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最终得到化学素养的全面培养。例如,在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相关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啤酒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操作,打开啤酒瓶,此时会发现其中冒出大量气泡。在这一真实场景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入问题:啤酒瓶中含有什么气体?增加气泡的方法有哪些等。在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并逐渐学会利用化学思维来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终为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在这一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对气体性质、压力、温度等“气体溶解度”影响因素产生了深刻认知,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会明显提升。

三、设计开放性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开放性问题即没有固定答案以及完整初始条件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3]。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开发性化学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更有助于学生从多个层次、角度出发来思考化学问题,为更加高效的完成化学学习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酚酞、石蕊与酸溶液、碱溶液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颜色变化情况来进行问题的创设,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创设,学生可以自主展开化学实验,并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观察等方式,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化学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对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并结合学情以及初中化学知识特点,有针对性进行问题设计,为全面激发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学知识的探索中来奠定良好基础。初中化学教师通过优化初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方式,对全面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旷湘平,肖荣.初中化学素养型试题的命题策略:基于PISA科学素养测试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9):51-55.

[2]索彦霞,巩璐雲,杨月苹.“微课导学”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的应用: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1(09):93-96.

文化基础课范文6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对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融入我们的血脉和文化基因中,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民族性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是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责任,本质上都是德的内容,在“基础”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智慧和力量,提升人文素养,提升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和自律精神,更有利于大学生早日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存在的不足

1.“基础”课教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能力不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基础”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但目前“基础”课教师普遍缺乏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学科背景较为复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影响很大。当前,“基础”课教师传统文化知识普遍缺乏的情况对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会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基础”课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一些“基础”课教师在授课时,缺乏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在对各章节的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没有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情况对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割裂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课中的联系,没有把教材体系相应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教学实效不足。

2.“基础”课课程建设较为滞后。在高校“基础”课建设中,“金课”较少,“水课”较多。近几年,为了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很多高校、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如进行教学竞赛、慕课、翻转课堂以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拓展“基础”课授课途径,以提高教学实效。但在实际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一是部分教师虽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上了多媒体,但教学方式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各干各的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二是部分“基础”课教师把课程改革变成了教学秀。为了进行比赛或录制课程,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演练,学生积极配合,看上去很热闹,但把应有的课程教学和建设变成了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限。在目前我国教育模式下,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几乎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的目标,学生和家长的压力普遍比较大。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他们所接触的也大多是教材上的内容,虽然在中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有一定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但与中小学整个知识量相比,所占比例是很低的,真正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由于知识的限制,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在2018版“基础”课教材中,每章都融入了一定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由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限,学生对相关章节知识的掌握也并不理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的对策

1.提升教师素质,打造“基础”课优秀教学团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对“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基础”课教师不管是什么样的专业背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基础”课教学,必须在日常备课中潜心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用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吸引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实现教学相长。“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打独斗,因为任何人都不能穷尽对所有知识的掌握,要分工协作,打造“基础”课优秀教学团队。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订年度“基础”课教学计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依据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分工、集体备课和授课,并由团队负责人进行检查督导。课程教学团队还立足课堂教学,注重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坚持以教促研、以研促改、以研促教,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该团队把“基础”课程先后建成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基础”课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2.积极打造“金课”,切实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课程虽然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是解决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板。“基础”课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淘汰“水课”,打造属于自己的“金课”。一是“基础”课教师要把心放在教学上。时代尽管在变化,但好的课堂教学从来不会被辜负,“基础”课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潜心研学治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改进课堂评价和考核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和课程形态等措施,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基础”课教学中,打造具有“真金白银”的课堂,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二是认真研究学生。第一批“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从网络上获取知识是能力也是一种习惯,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基础”课教师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具备高阶性、创新性的课程内容,运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三是要让学生重视课堂。现在部分大学生功利主义严重,考试只要过关就好,如果“基础”课教师在教学及考试中“放水”,“基础”课很容易成为“水课”。因此,要建立健全过程性评价机制,让学生重视课堂、喜欢课堂,让压力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课每章的融入路径。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青春必修课,正如在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1](P17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生观的树立,如范仲淹胸怀天下的“忧乐观”、司马光的“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等,强调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通过学习此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进取、奉献社会、服务国家。当代大学生还要辩证地对待人生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礼义廉耻”等内容,对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幸福、得失、顺逆、生死等人生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当代大学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克服消极、拜金、享受、极端等错误人生观,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成就出彩人生。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P28)。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健康成长成才。中国先贤非常重视立志,如“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当存高远”“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等,也重视“立志须躬行”,如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牢记“实干兴邦”,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中国人自古就有很深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已经融入在中国人的血脉和文化基因中,如“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位卑未敢忘忧国”“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思想。在时代精神方面,如徐立平、黄大发、黄大年、南仁东等时代楷模,“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卫士”等“最美中国人”的精神风采以及挺起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等。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3](P222)通过学习中国精神相关内容,引导当代大学生忠诚爱国、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做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模范。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虽历经磨难但依然生息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它强调的“天人合一”“仁爱”“以民为本”“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扶贫济困”“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思想和理念,依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大学生要抓住大学期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扣子,在复杂多变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5]。古人说:“德者,本也。”道德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就是要修德。“国无德不兴,明大德既是国家的社会底色,是时代命脉,是民族之魂,也是个体遵守公德和私德之重要根本。”[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德”就是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至上性,《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强调“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贾谊的《治安策》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精神。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明大德,把个人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中。公德是源泉,也是治国的纲纪准则,“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当代大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德和网络道德,严于律己,做文明人。严私德是关键,古代强调“修齐治平”,修身居于首位,“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在细微之处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私德修养。当代大学生要修好私德,切实把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模范。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虽然注重道德教化,但也非常重视法律建设,凡是强盛的王朝都是比较重视法律建设的朝代。古代强调“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等,不管何时,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当代大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正确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和精神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而且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使命。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5].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4-05-05(2).

文化基础课范文7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Office办公软件具有很大的比重,而且Office办公软件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帮助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软件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在word文档排版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为例探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Word并不仅仅是文字的录入工具,通过合理的排版可以使得一篇word文档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同时还能提高对word的使用效率。在进行word文档排版进行项目教学时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熟悉排版的含义,掌握Word中常用格式化的命令及含义,理解各种格式化命令在现实排版中的意义;(2)让学生感受排版印刷行业中排版工作的一般工作流程,熟练掌握Word的基本排版功能,通过相互讨论与合作学习后能够利用各项排版功能对长篇Word文档进行排版格式化;(3)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到排版印刷行业的工作过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1、创设项目情景:整个教师是某出版社编辑部,教师为出版社总编,学生为出版社编辑,现在需要对某长篇小说进行排版。

2、Word长篇文档排版流程的分析(通过所用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分析一本书籍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对排版的基本要求,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身为一个编辑的主要工作任务)

3、提出项目“对某长篇小说进行排版”,并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并进行讨论。

4、与客户进行交流:由教师根据出版社需求提出出版任务:根据出版行业要求,利用Word将一篇长篇电子文档(一般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电视剧电子小说)进行排版设计,达到印前设计规格。

5、教师根据排版设计流程安排工作任务,根据具体任务,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案,并动手实施。

6、进行项目验收:由教师根据出版社行业需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验收。如有条件,可以请印刷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忙。

7、进行作品展示与点评。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行业规范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并从中选出一部分作品向同学们展示。为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选一部分同学谈一下自己的工作思路、排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项目实施的收获和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项目教学法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分析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个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从学生们经常接触的东西出发,特别是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很多知识都必须要学生动手去进行亲手的操作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并成为自己的技能。项目教学法为学生们亲自动手实践提供了机会,通过项目教学法提出的项目,学生们必须自己去进行分析,并且通过讨论提出完成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在方案中对“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3]。整个项目教学法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的学习,能够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这样能够为他们更加自由的发挥,学会相互合作,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工作。

文化基础课范文8

1.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学习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是能够使用适当的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将科学逻辑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之后,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学生的主观需要

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时期,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这时候,教师只要将科学逻辑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更好地进行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复对知识进行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影响复习效果.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思维情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在生活学习上对他们多进行帮助,教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最终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二、科学逻辑方法在初中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科学逻辑方法主要有分类、比较、归纳等.科学逻辑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十分频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逻辑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复习.

1.分类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分类法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要求将化学知识综合整理归纳,使用分类法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变得简单、有条理.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涉及基础概念知识、基本化学符号、基本的仪器等.知识结构琐碎、零散,但是只要将其进行分类,就能够根据知识结构进行记忆,快速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对化学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化学溶液的判断相对较为复杂,这里我们只要紧紧抓住溶液的性质、特点,就能够有效进行判断.目前溶液酸碱性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溶液呈酸性,就是酸溶液与一些盐溶液(硫酸氢钾、硫酸氢钠等等)的混合;第二种,溶液呈中性,就是水与大多数盐溶液;第三种,溶液呈碱性,就是碱溶液与一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的混合.这样的分类总结,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比较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确认各个分析对象的差异点以及共同点的逻辑办法.通过比较的办法可以有效确认事物之间异同点,使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整体,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初中化学中不同气体的学习,就可以通过试验方法进行比较判别.在进行试验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气体性质进行复习,之后再通过具体试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带火星的纸条放入装满气体瓶中,加入纸条复燃,则是氧气;氨气检验方法是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果试纸遇气变蓝,那么这就是氨气;二氧化碳的检验办法是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混浊,则是二氧化碳气体.比较三种不同气体的反应现象,就能够使学生有效的进行辨别,并且比较学习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中考探究类题型.

3.归纳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归纳学习方法是将需要研究分析的事物特点、性质进行概括总结.例如,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量最小的是H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中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是天然气、煤、石油;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等等.学生熟练运用归纳学习的办法进行自主学习,能够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有效提高化学成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