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传播范例

地域文化传播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1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方向,文创园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所以搞好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就是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形式。15库是大连在2007年建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本文针对15库现行发展状况,如缺乏大连本土特色、园区商业化气息偏重以及缺乏有效宣传等,基于文化产业园与地域文化传播互动这一方向,提出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增添园区文化氛围和加大宣传等建议,促进园区更好发展。

关键词:

地域特色文化;文化产业园;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深入调整,许多城市如大连,都开始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构化现象严重,没形成特色文化;园区功能定位不清;政府宣传推广不到位等。因此,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园与大连本地文化风格相适应,是文章关注的焦点,也是提升文创园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一、15库及其发展现状

本文所述的大连“15库”,位于大连港东港区壹号码头,始建于1929年,号称“东亚第一库”是当时东亚建筑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港口仓库。大连15库从建设之初,到现在已有将近十年的光景,而在这近十年的发展中,15库园区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园区建设缺乏特色,文化设施建设较少,大多是消费娱乐区域等,以下是对园区发展情况进行梳理。

1.缺乏大连地域文化特色

文创产业与老旧厂房融合,变身为创意十足的文创园,并结合各自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一套路在国内多地已不少见。比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莫干山50号艺术园等。大连对文化产业发展也非常重视,2007年在旧仓库的基础上,经改造建成了15库文化创意园区。然而遗憾的是,本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15库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大连的本土特色,就园区建设规划而言,其中最大的特色也无非就是临海的咖啡厅和茶座休息间。众所周知,大连是一个优美的滨海城市,有着特色的海洋文化,同时临近日韩,国际交流也很频繁,国际化程度高,有“日本风情一条街”、“俄罗斯风情街”等充满外域风情的景点。15库在城市文化特色方面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单纯成为了一个高端的休闲消费区。进入园区游玩,很难感受到属于大连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课题组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城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不细致,目标定位笼统,缺少针对自身城市特色发展的详细政策性文件;二是开发商对于入驻商户不加遴选,不从园区特色文化发展角度出发;三就是经营者缺乏创新意识,局限于现有模式。要知道,“新瓶装旧酒”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

2.文创园成了商业园

15库建设之初,便以文化、创意、时尚为主题定位。而课题组走访后发现,现在的十五库成为了以商业化气息偏重的所谓“创意消费区”。园区共有四层,其中前三层为经营区域,四层为管理区。在经营区,有四家茶社和七八家咖啡厅,剩下的大多也都是餐厅,而文化机构的入驻,却只有回声书店这一家,甚至就连美容美甲机构也进驻到园区之中。文创园的发展,当然不应当排斥商业性的参与,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是课题组认为,文创园的重点在于文化味,离开文化,其存在的意义就大为削弱。正如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福州创意产业园的说法——“芍园一号变成了酒吧街,福百祥1958文化创意园变成了茶、小工艺品、小餐馆的聚集地,还有闽台AD创意产业园已经算是福州名副其实的广告园了,但在外人看来首先感觉是一个美食城,里外都是各种餐饮店的招牌。”那么文创园就变成了高端的“商业园”,缺少文化气氛,正所谓“创而无意真尴尬”。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不难看出是国家和当地政府之间存在着政策上的隔断,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支持,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建设的速度上来了,但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却丢失了,沦为了缺少文化特色的“商业园”。

3.文创园缺乏有效的宣传推介

自从2006年开始提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到2015年为止,全国共有正常运作园区达2506个左右,而其中由国家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1]。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文创园遍布全国,但是真正有影响力,成为知名品牌的园区却寥寥无几,课题组认为,除了文创园自身的经营能力、影响力不足以外,缺乏有效的宣传推介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笔者的调查组成员在15库园区等地多次发放问卷,其中发现,来园区的人们大多数是外地游客居多,随旅游团到此游览,并不知道此地是何景区;其次,他们知道15库文化创意园区的存在大多是听人介绍,而在官方旅游和网上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15库园现有官方微信每月发文2~3次,而官方微博和官网更是没有设立,所以互动几乎没有。在现代化的信息爆炸的社会中,这种单纯依靠原始的人际传播推广,已经无法跟上园区发展的步伐了,对于园区影响力的建设,也收效甚微。

二、园区与地域文化传播的互动发展

1.深掘本土特色,提高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是结合具体的现实境遇展开的,一旦离开了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就成了对既存模式的简单移植和拙劣抄袭。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根基,就大连而言,它的根基在于大连港。如果没有大连港,大连这座城市的出现也许还要推迟,也许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15库文化创意产业园坐落于大连港附近,从历史意义上来讲,东亚历史上的三次主要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都跟争取大连港口的控制权有关。想要研究大连的历史,首选就要研究大连港。正如大连港史专家刘连岗所说的那样,大连港不但改变了大连,还影响了中国,也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世界。“港史即城史,大连港的码头,就是这座现代城市的根。[2]”所以15库首先可以从大连历史文化的角度,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增添历史厚重感,形成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园。同时,大连有着丰富的海文化,与国际交流频繁,经常举办大型国际盛会如“夏季达沃斯”、“大连国际服装节”等;受日韩文化影响大,是时尚之都;大学林立,年轻人居多,又是活力之都。基于以上大连本土的特色资源,园区可以从此着手,多引进一些相关机构入驻,或配合大型盛会举办一些相关活动,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和外地游客,提高园区竞争力。所以,特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传统的萃取与开发是构建具有不可复制优势的文化产业门类的重要依托,也是打造具有鲜明区域文化内涵、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支撑[3]。

2.找准文化与商业的契合点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应首先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所以文化产业园应是以“文化氛围”为核心竞争力。这里较为成功的案例如“设计之都”深圳,整个深圳市就是一个大的园区,这个园区把每个创意行为和载体连通起来,让设计受到人们的关注,希望设计能改进成城市状况和发展前景……这就是一种公共氛围[4]。这样的公共氛围,使文化发展与商业追求和谐共处,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使园区商业发展充满活力。15库园区现有商家以餐饮娱乐为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机构入驻。所以一方面,园区开发商应积极引进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的企业;其次入驻商家也可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突破原有餐饮业基础功能,多融入15库本身的文化环境,形成特殊的以文化为主的经营模式。这里就举例园区内“漫咖啡”,突破传统咖啡厅千篇一律的装修,凸显了文化的氛围,厅内没有过多的修饰,仓库的原貌虽有些陈旧,但是却独具风格,这样的原始性,给人们的感觉犹如电视剧《奋斗》中的那个“心碎乌托邦”,咖啡厅的装修应用了“Loft风格”,这样的情形,你只在文创园中才能见到。所以咖啡厅经营的不只是咖啡,还是一种浪漫幽静的文化氛围。所以,文化与商业是相辅相成的,但绝不能让文化产业园的商业遮蔽了文化气息,因为当真正意义的文化撤退以后,商业只能裸泳在尴尬的死水里了。找准文化与商业的真正契合点,以文化发展为核心,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前景所在。

3.加大园区宣传,提升影响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宣传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搞好宣传,也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某一方就能达到理想效果的。从责任的角度,我们可以一分为三。首先是政府,政府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指挥,要从宏观上,对产业园发展“把脉”,加强园区建设政策性的优惠和指导,同时多将本地的优势资源有意与园区发展相连,通过当地媒体加强对园区的报道和宣传;其次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谈开发商应该与园区内部的企业增强互动,同时在网络化的今天,要把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官网网站建设起来,比如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区就有很好的网站建设,让参观的人们或外地游客有信息可寻,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园区;最后从园区经营者角度也要多多提升服务质量,构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氛围,多举办一些文化小活动,园区内互补企业也可以联合互动,加强影响力。总之,宣传到位再加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一定会使产业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大加强。

三、结语

文化产业发展迎合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文化园区的建设更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元素。我们既要做到找好文化与商业的平衡度,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也要挖掘地方特色,做成有独特城市风格特性的产业园区;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作者:刘佳宁 黄玲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涛.2016-202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市场分析趋势规划报告[R].北京:智研咨询集团,2016.

[2]张洪骏.15库见证大连港百年变迁[N].半岛晨报,2013-05-14.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2

关键词:西藏文化;博物馆文化;文化传播

西藏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纷繁多样,绚丽多彩。但苦于传播力度不足、传播形式单一,效果甚微。对于西藏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首先是找准西藏文化传播的定位,当前年轻人是国家的主要消费群体,抓住当代年轻人的口味便是抓住了消费的重要板块;再者是丰富西藏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互联网给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平台,如何利用互联网创新和丰富传播内容是关键问题。

一、为主流产品赋予文化价值

(一)美食与文化的结合。2020年5月4日,“西藏卫视+”官方微信公众号一则新闻报道:《奋斗吧青春|这个小姐姐把西藏奶茶卖到的故宫……》。报道的主人翁李傲然把氆氇、热巴舞等西藏文化用插画形式印在了奶茶的外包装上,使每一杯奶茶的包装上都有西藏符号。李傲然将丰富多彩的西藏文化元素融入自己设计的产品中,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并与故宫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供原材料),把产品带到全国各地。奶茶在时代潮流中逐渐成为多数人不可或缺的饮品,为了让传统文化适应现代人和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将藏式奶茶与西藏文化符号相结合,藏茶香与文化符号相得益彰,赋予顾客以新颖感,在品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西藏文化的熏陶,无疑是一种好的传播方式。美食与文化的结合,正是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口味,而这样的方式同样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游戏与文化的结合。2018年6月,腾讯公司、敦煌研究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共同发起“数字供养人计划”,王者荣耀手游率先响应参与,所募集到的资金,用于第55窟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这不但掀开了大众全民参与敦煌数字文保的序幕,而且在寓教于“游戏”的新思路下,让历经千年的敦煌文化,用一种鲜活的姿态走进了年轻一代的视野中。敦煌研究院为王者荣耀设计了一款独具敦煌文化特色的皮肤———英雄杨玉环“遇见飞天”皮肤,首曝当日便获得超过200万人的关注。设计中杨玉环手中的“无弦琵琶”是连接游戏与敦煌的重要元素,它隐喻的不鼓自鸣正是敦煌壁画中常见的佛教题材。这些对敦煌元素的全新演绎和表达,无非是想拉近这一代年轻人与“陌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追逐快节奏的年轻人慢下来,去感受历史留下的美。王者荣耀与敦煌引起的热烈反响反映出国人并非漠视文化,只是缺少拉近文化距离感的内容。近年来,国风文化的崛起,也让沉睡在部分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觉醒,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值得西藏文化传播借鉴和效仿。与游戏的结合并非降低文化本身的格局,而是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

(三)服饰与文化的结合。2019年6月,优衣库和KAWS联名系列上市当天,消费者用行动演绎了什么叫IP的力量。钻卷帘门,百米冲刺进店,联名服饰十分钟售卖一空,就连模特展示服装也被扒。近年来,服饰联名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与日本动漫的联名、漫威的联名、迪士尼的联名等,比比皆是。当然更少不了和文化的结合,有的服装店与国家博物馆联名,在服饰上点缀中华文化的元素,同样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还有近年流行起的改良版汉服。传统的汉服穿戴都十分复杂困难,但经过能工巧匠们的奇思妙想后,越来越多的改良汉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它们在保留汉元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穿着方便、样式美观。藏族服饰也在慢慢变化,去迎合时代的步伐,简约的藏族服饰也受到内地年轻人的喜爱。不过,这只是少数,如何让更多人去认识、喜欢它,还需要内容的不断创新。文化应该主动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文化。在市场经济下,文化不得不用商业化的方式求得自身的生存。所以需要探索出文化的全新生产方式———在文化本身的精髓之上赋予流行化的涵义。反思西藏文化为什么无法走进内地年轻人的生活,并非文化本身不够出彩,而是它的现存状态无法满足年轻消费者的胃口。为什么故宫文创深得人心,除了文化本身的出彩之外,还因为附着在流行物品上的文化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

二、创新文化内容表达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直播短视频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有力推手。2018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体推出“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让文物唱起歌、跳起舞,再配以抖音神曲,使人眼前一亮。这给了文化传播者一个启示,仅仅依靠平台的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拍摄一段普通的藏族舞蹈发到抖音上也难以勾起受众的兴趣,利用好平台的同时还要创新内容的表达。2020年6月10日,西藏卫视《西藏新闻联播》播出的《线上营销巧助力传统青稞“走出去”》报道中,直播者通过展示传统歌舞的形式带动产品的销售。电商直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当下文化传播的一种新鲜尝试,但内容的不断创新依旧是增强顾客黏性的好方法。2019年抖音上兴起古今穿越的特效,拍摄者进入两个时空的场景对接,前几秒是穿着现代服装的自己,在特效的帮助下走进历史,服装变为了汉服或民国服饰,该特效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效仿。比如古今穿越创意短视频会在短时间里兴起一阵汉服风。把历史场景换成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景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丰富表达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喜欢上那些被“遗忘”的民族文化。内容的同质化、劣质化使优质内容成为当下的“奢侈品”,只有做好了内容才能争取到受众。同时要求西藏媒体对人才的培养要更加专业化,去适应新媒体社会。短视频属于内容的一种形态,“内容”独有的特性注定了该行业良币最终会驱逐劣币。创新内容表达、丰富表达形式、加强人才培养是留住受众的关键,如何创新和表达,互联网已经给出了很多答案。

三、开展博物馆线上经营活动

文化不一定非要传承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它所留下的宝贵影视图像和文字资料,可以被后人了解、学习,甚至重新发扬。博物馆文化的兴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线上博物馆模式逐渐成为时代的潮流,商业化的转变更是吸引了大批粉丝。2015年,国务院出台《博物馆条例》,允许博物馆在日常经营外开展经营性活动。故宫博物馆电商化的成功引来一批博物馆的效仿:敦煌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陆续开发自身IP,打造文创产品,通过淘宝店展开线上电商经营活动。2020年6月,布达拉宫线上旗舰店在淘宝登录,销售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钥匙扣、藏香、挂饰等,一上线便收获了近两万粉丝。旗舰店售卖的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有着对应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这是西藏文化传播的一次新尝试。线上博物馆旗舰店的打造不仅仅是文化商业化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宣传,它将文化和年轻人牢牢拴在了一起,这要求商家必须努力打造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文化创意内容,以满足更多具有“好奇心”的顾客。博物馆线上经营活动的兴起,让西藏文化有了更好的表达方式,但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店铺对比发现,相较于其他省份的博物馆旗舰店,西藏的热销产品销量仍有一定差距。除了布达拉宫线上旗舰店,还可以借助博物馆线上经营平台,让西藏文化更加多样多彩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中华民族文化绚烂多彩,从不缺少一展风采的舞台,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创新,从流行文化的绝佳案例中取其精华,同样是西藏民族文化走向内地年轻人心里的重要渠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平能.互联网时代藏文化传播的研究[J].传媒论坛,2018(23):9-11.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3

关键词:媒介;地铁文化;文化传播

1.作为传播媒介的地铁:在文化传播上的影响力

截至2019年12月10日,中国大陆建成投运地铁的城市已达37个。地铁除了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还是进行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形象塑造的绝佳之地。首先,地铁建在城市的地下,对比地面上的交通环境,其空间相对封闭,受到外界的干扰较小;其次,地铁传播文化的时效性强、人流量大,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在地铁媒介文化与城市形象角度,乔英久在《科教导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利用地铁媒介文化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策略”的文章,她认为,地铁的媒介包括:地铁本身的媒介效应、地铁场所的媒介效应及地铁媒介的媒介特点。地铁媒介的效应使之成为政府可以了解并及时把握舆情的一个新的渠道,同时也是进行城市文化传播的绝佳场所。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南宁地铁站里的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08人中,94.7%的受访者认为,地铁的最主要功能是作为一种缓解交通压力、方便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25.6%的受访者对地铁具有的文化功能表示了解,可以充当城市文化传播的大众媒体;而在被问到在等候地铁时是否会主动看地铁广告、移动电视等时,有68.1%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有96%的受访者认为地铁城市文化传播对城市形象有影响。由此可见,即使人们对地铁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概念较为模糊,但是都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了地铁城市文化的传播内容,并且对地铁形象的作用予以肯定。

2.作为媒介的南宁地铁在城市文化传播上的实践

2016年12月28日,南宁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运营,这是南宁市首条建成通车的地铁线路,也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一条开通试运营的地铁线路。运行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南宁地铁,独具壮乡特色,在城市文化传播及形象影响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建筑设计来看,作为全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开通地铁的城市,南宁地铁凝聚着浓厚的壮乡元素。1.南宁地铁1号线车站内装修设计概念方案为“青秀邕州”,出入口方案为“印射锦绣”,均采用壮锦元素,体现了广西民族特色;2.南宁地铁2号线则选择了更具广西民族特色的铜鼓作为装修元素,无论是候车厅内的柱子还是顶部的天花,都能看到铜鼓的元素融入其中。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广西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符号,铜鼓是南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从传播方式来看,南宁地铁在文化传播及城市形象宣传上做了许多尝试。1.设置文化主题站。①“南湖•绿城清风站”———廉政主题车站。以“廉洁南宁你我同行”为导向和目标,通过对壮乡廉洁文化与审美艺术的结合,弘扬八桂廉政文化,讴歌时代主旋律,使乘客在匆匆步履间,充分领略和感受廉洁文化的魅力。②会展中心站———“东博会主题车站”。南宁地铁通过主题车站不仅可以展示东博会在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方面的成就,还将掀起南宁的一场城市文化盛宴,把南宁地铁打造成南宁城市文化的一张“新名片”。从传播渠道来看,南宁地铁城市文化传播渠道多样。1.南宁地铁“党建联盟”品牌全面启动,与94个地铁沿线的基层党组织签订协议,实现企业党建工作与社会基层治理互联互动。2.建成党建文化展示中心,成为全市乃至全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建工作品牌。3.地铁微电影《南宁速度》荣获第三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二等奖。设置文化主题列车。1.以“新南宁,老记忆”为主题的全包列车,通过站点背后的人文历史,演绎该区域背后的故事,呈现出南宁丰厚的历史文化,赋予整列包车文化价值,使乘客在搭乘地铁时能够深刻感受到南宁的魅力。2.“中国很赞”主题专列在南宁上线,恢宏大气的色调充满广西本地特色和民族风的各种元素。该专列主题主要采用三大色调,其中红色代表深入每个国人内心的中国红;蓝色代表着海洋。广西地处北部湾经济区,这里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绿色代表广西的绿水青山。广西山清水秀名冠天下,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此外,车厢里还包含了南宁地标建筑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朱瑾花厅、代表壮族文化的铜鼓和绣球、海豚等元素,乘客一走进车厢,心中自然而然地升起满满的亲切感。

3.南宁地铁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南宁地铁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优势。1.南宁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东盟”“绿城”“壮乡”“民歌”等已经成为南宁品牌代表,南宁市的居住环境在全国首屈一指,特色美食、特色壮乡文化获得四方来客的青睐,为南宁地铁文化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一条开通试运营的地铁,南宁地铁文化的建设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以及大力支持;3.客流量大,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南宁地铁2019年全年实现客运总量2.74亿人次,日均客流量75.02万人次,单日客流量多次突破百万人次;列车运营正点率99.99%,运行图兑现率100%。南宁地铁在城市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1.商业化浓重。通过调查发现,在南宁地铁的广告比例上,商业广告的比例占了百分之八十,公益广告和文化广告的比例较低。地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地铁文化建设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了社会价值。地铁作为城市文化绝佳的传播渠道,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要重视其在文化价值上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地铁这个文化传播渠道,宣传城市文化和形象。2.南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一座拥有地铁的城市,虽然在建筑设计和宣传上体现出了壮族的特色文化,但是城市文化传播上涉及的多是分散的“点”,想到就做,没有制订系统的城市文化传播方案,也没有制定文化传播策略,并没有形成“面”来打造系列文化品牌。3.互动性较弱。目前,南宁地铁站内的文化传播活动和形式呈单向传播,多以图片和视频为主,缺乏效果评估与相应的反馈机制。南宁地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地铁文化传播方面缺乏经验,所以急需探求一条与广西本地文化相适应的地铁文化建设方案,力求在推动南宁城市形象传播发展的同时,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4.南宁地铁城市文化传播的策略探寻

重视地铁文化性建设,达到商业性和文化性的平衡。商业化与文化性的平衡是人们期盼的,在进行地铁文化建设的时候,商业性与文化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地铁的商业化是地铁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基,而地铁的文化性则是地铁文化建设的大趋势,是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形象建设的新的具有影响力的渠道。完善地铁设施,提高人文关怀。地铁硬件设施反映出城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硬件的维持和更新也反映出城市的活力和个性。完善的地铁设施及人文关怀会让人感到舒适,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不仅是对南宁地铁的好印象,更是对一座城市的认识。毕竟地铁是很多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的人最先接触到的,也是最经常接触的地方。让地铁成为文明创建的新阵地,城市形象传播的新窗口。要精准定位,认清地铁文明建设在城市形象宣传中承担的重要责任,让南宁地铁成为文明示范的新窗口,文明传播的新载体,文明熏陶的新阵地。要精心部署,推进地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加强协调,加大宣传,树立品牌,让文明地铁创建活动走在前列。将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打造新的品牌文化。南宁现有的城市宣传手段主要是通过报刊、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利用有待加强,地铁将成为南宁城市形象宣传最有效的媒介之一。南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应当充分利用地铁优势进行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形象宣传,发挥“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城市的地理优势,宣传城市形象,弘扬历史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发挥当地历史文化的凝聚力,从而推动城市形象的发展。每个城市都有历史,都有故事,而地铁,正好是一个巨大而有潜力的载体,让乘客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这个城市的底蕴。

参考文献:

1.贾宁,常晓月,陈璐,贾婷婷,洪浩:《地铁,行走的城市脉络———地铁与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12)。

2.乔英久:《利用地铁媒介文化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策略》,《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7(11)。

3.张建民,周建忠,曾铁梅,陈传茜:《地铁出入口标志柱设计与城市形象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1)。

4.张??,孙冬琦,孟玲帆,张新亚,陈婧雯,郑立坤:《地铁特色化对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东方企业文化》,2012(24)。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4

【关键词】 湘莲文化;文化传播;互联网

一、湘莲文化

莲与湘潭结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湖南也因莲而被称为“芙蓉国”。湘莲文化,是基于莲文化的更深入发展 ;是与湘潭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相结合的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才辈出的湘潭沉积了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湘莲文化是以湘莲这种植物为寄托,并赋予其精神文化 ;湘莲文化更是作为“湘莲之乡——湘潭”独有的一种文化,同湖湘文化一般,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早在《光绪湘潭县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土贡有莲实,产县西阳塘,既而求者众,土人种者珍以自用,贡者买之衡阳清泉,署名‘湘莲’,道光时宣宗圣德恭俭,湘莲贡亦罢,阳塘遂不产莲。”在清代,湘莲作为贡品专为皇家提供。且因湘潭莲子品质极优,故有“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之美誉。“湘莲”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承载了“湘潭”深远的莲城文化历史。湘莲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文化,是技术文化、饮食文化、保健文化和审美文化的统一体,具有实用性、象征性、高雅性和分散性特点。湘莲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湘潭特色和湖湘文化特色。湘莲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是湘莲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湘莲文化是一种享受和保健性生活文化,人们通过享受型和保健型的物质文化来认识湘莲,从而了解湘莲文化。同时,它作为生产资料,构成了湘莲文化的基本内容,例如莲种的选育、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归纳和演绎,都是一种文化积累 ;换个角度来看,湘莲产品的输出也是一种文化传播。从过去到现在,湘莲文化具有地方凝聚、民俗陶冶、宣传辐射、产品促销、生产发展的外推、文化发展的内促等社会功能。  

二、湘莲文化传播的意义

湘莲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美食,它更重要的是作为湘潭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从古至今,湘莲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和寓意,同时,湘莲文化也在不断地得到传承与发展。在古代,人们常常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美好的象征 ;以荷花的高洁品质象征着事业和平、世界和谐的美好寓意。这一古今流传的寓意又恰好与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需求相吻合。至此,湘莲所具有的这些美好深厚又广为人知的美好品质正好构成了湘潭城市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赋予了湘潭这座城市独特、深厚并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莲形象成为早已固化了的湘潭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与湘潭城市文化所凝聚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个性修养、审美情趣等精神文明十分相契合。以此看来,湘莲形象已成为了湘潭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传播符号,成为了湘潭的一个重要象征,致使每每有人提到湘潭,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湘莲。同时湘莲产业的发展,湘莲文化的传播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湘莲文化,为城市营造更浓厚的莲文化氛围。湘莲文化的高洁品质和湖湘文化的不屈性格一脉相承,开发利用湘莲文化使其得以传播可以让更多人通过接触湘莲文化从而来了解湖湘文化的底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守旧的地域文化传播形式出现难以实现传播的问题,甚至会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对于湘潭湘莲产品而言,湖湘文化得以传播,则可以大幅度提升湘莲产业的知名度,提高湘莲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从而促进相关湘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有利于为莲城打造一个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将一定程度地提高湘潭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针对湘莲文化了解者及湘莲文化传播者,分享与传播“湘莲 ”相关的文化内容,可以促进湘莲文化传播者、湘莲企业和了解者的双向了解,并可以开拓更多湘莲产品交易渠道以解决湘莲营销的难题,从而促进更多的人来了解湘莲文化,同时也促进湘莲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

三、湘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湘潭涉及对湘莲文化宣传途径的研究比较少,其更多的研究是针对于如何提高湘莲的经济效益,而并非是通过莲城文化背景的传播来提高湘莲的经济价值。湘莲与其他地区的莲产业相比较,湘莲地域文化的优势没有得以突出。    但近几年,政府对湘莲文化研究的层次正处于由浅转深的状态转变,人们通过不断挖掘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从而来推动各级产业的发展。并在线下多次举办湘莲文化旅游节、湘潭湘莲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但结合调查分析发现,来到湘莲基地参加这些活动的游客中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长株潭地区,来自外地的游客则是屈指可数,并且他们都缺乏对湘莲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在活动的设计方面,湘莲文化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同质化的严重问题,甚至遭到滥用,例如乘船游湖、观看舞蹈等。这些活动设计拉低了湘莲文化的传播质量,使得湘莲文化得不到较好的彰显。在线上的湘莲文化传播形式更为缺乏。仅仅通过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作为唯一的文化传播媒介,通过推送有关湘莲文化的文章方式进行宣传,但推文内容没有新颖性,全然感受不到湘莲文化的特色与内涵。而湘莲的线上销售途径大多为各企业自主开发的购物平台,如此可见,现阶段的湘莲文化没有实现较高层次的传播。在过去的几年里,湘莲团队在进行莲产品加工生产过程的同时,曾多次预想通过APP 平台来实现手机互联网下单,更好地实现莲农和莲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从而创建专属于湘莲行业的线上交易平台,例如莲子行业的“淘宝”。但目前的平台还未见雏形。然而,随着莲子产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地特色莲子产业在挖掘更多发展途径的同时,湘潭“湘莲”则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的现象。此外,在传统文化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的湘莲文化没有做到顺应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忽视了对其自身定位的调整。在湘莲文化传播方面,没有做到良好的宣传推广等工作,从而逐渐拉开了与时代、与世界的距离 ;在传播方式途径上,湘莲文化仍采用传统的广告传播以及单一的人际传播等方式进行宣传,缺乏探索与创新,没有很好地利用适应现代化的互联网传播手段进行宣传 ;而在产品营销方面,其没有做到与文化传播相结合,更没有深入探索得到良好的线上拓客手段。目前,传统湘莲行业正面临着传播模式传统单一、难以开辟新销路等问题。

四、国内外莲文化案例分析

(一)福建“建莲”传播现状分析

“建莲 ”——建宁通心白莲的简称,是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为主产地的传统特产。同湘莲一样,是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自 1993 年以来,建宁县就开始通过开展大量系列的建莲文化活动来传播建莲文化,如文化旅游嘉年华、才艺竞赛等活动。同时还在“西门莲 ”——建莲品种来源地,建立了“西门莲 ”保护基地。为了更好地传播建莲文化,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专设了“建莲馆 ”,向外来游客展示建莲历史与文化。建莲文化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挖掘与建莲(西门莲)的有关传说和典故,且现已整理出建莲的起源、与“皇家 ”的渊源、以及民间对建莲的各种传说、故事等文化背景,使得建莲的文化内涵得以丰富。“建莲 ”在城市建筑设计方面,大量融入莲元素,形成许多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建莲”的线上推广平台则通过公众号推文的形式进行传播,例如微信公众号“建莲馆”;与此同时,“建莲”还开发了公众号商城和建莲馆旗舰店线上店铺等销售平台。综上所述,“建莲”的文化传播通过深度挖掘传说与故事来丰富其文化内涵。从“建莲 ”发源地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莲馆”的建设、微信公众号及线上销售平台来看,“建莲”的文化传播途径较为丰富。

(二)越南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从古至今,对每个越南人来说,不论贫富贵贱,莲花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越南全国各地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中,莲花是较为普遍的形象。在越南民间歌谣中,莲花是君子高洁的写照,象征着爱情 ;人们也经常把莲花比喻成美妙女子。在越南,莲花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从底层百姓到帝王无一例外,他们善于通过运用莲花构成的图案和造型在各种媒介上展现,从而来传播莲文化。如越南乡村有许多带有莲字的地名如“金莲村 ”,而皇室贵族的日用品中也存在利用许多莲花元素作为装饰的现象。并且在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许多公共区域建筑装饰、公共艺术等领域的设计元素也取自于莲花的造型。不仅如此,越南商业领域也通常可见到莲花的相关纹样。例如他们的航空公司,其公司标志的设计则是以六瓣莲花的图形形象为设计主图,蕴含着把莲花带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人民感受越南莲花带来的幸福、和平、吉祥的美好寓意。通过对越南莲文化的分析,由此发现越南在莲文化的文化氛围营造设计方面较为成熟。

(三)泰国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泰国的莲子应用也较为广泛,覆盖了切花、食品、染料、园林等应用。而与中国国内莲花应用相比,其最大的亮点体现在切花应用和染料应用之上。在泰国,莲花作为切花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历史。据调查分析,泰国莲花的研究最大特点就是与生产紧密结合,例如普遍的私家荷圃都设立了自己的莲花研究机构,他们善于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寻求答案,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当中,染料则是一个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成功案例。在泰国商店常见的食品泰国莲子粥是泰国的莲子加工代表性食用产品,它通过原装出口的途径在中国市场上进行销售,例如泰国莲子粥品牌米谷。如此可见,泰国的加工类莲产品种类丰富,而与湘潭“湘莲”比较,“湘莲”在产品开发方面较为单一,如若要想开拓更大的莲产业市场,“湘莲”就需要更多地对莲产品加工品类进行挖掘与研究。

五、湘莲文化的发展思路

莲与湘潭的关联已达数千年,为突出莲与湖湘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因此,以弘扬莲城地域文化为目标,湘潭在莲城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规模化、合理化地扩大湘莲传播途径。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可以从视觉专业角度对莲城文化进行解读,对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构建并非表面,而是深层次的莲城文化氛围。促使湘莲面向更大的市场,树立湘莲的“文化自信”。此外,湘莲产业的发展需要突破产品单一的局限性,通过着眼于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习性来更多地对莲产品进行挖掘与创新研究。丰富的产品种类与优质的质量更有利于开拓湘莲市场 ;帮助湘莲产业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较大地延伸湘莲文化传播空间。要基于地域文化传播理论,利用文献分析及案例研究法对莲城地域文化的再现与传播进行分析,探索如何突出湘莲文化的方法,并通过对受传播者的研究从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传播媒介进行分析,使得该媒介可以由点及面地运用到其他文化的互联网传播之中,为文化传播提供一个更具有现代化、与时俱进的传播发展方案。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已贯通了整个世界,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已步入大时代环境,媒介媒体新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湖湘莲城文化作为湘潭地域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在受到保护的同时更应该得到广泛积极地传播,与此同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利用创新新媒体的手段将文化“静态”转为适于当下传播的“动态”模式。互联网新技术已成为助力地域文化复兴的新途径,它可以为莲城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渠道。使文化从媒介一端快速传播至大众,更有效地帮助湖湘莲城文化重获生机,并以更准确、快速的方式开拓更多的湘莲出售市场,从而带动莲城一带的经济发展。因此,探索利用互联网作为新的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实现湖湘莲城文化与互联网新媒体的相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模式具有传播范围广、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优势。随着互联网络与移动终端的发展研究来看,互联网新媒体以简洁高效的影响方式吸引着广大的用户群体,并且迅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工具。然而,湘莲文化在传播中文化的综合多元性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将湘莲文化有针对性地通过互联网媒体分区域地进行宣传,让大众能更全面地了解湘莲文化的几大方面,通过移动终端的反馈使得人们从中获得乐趣,以此来促进湘莲文化本身的发展。因此,通过互联网新模式进行湘莲文化的传播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传播过程中的不足,总结以下几点传播优势。

(一)打破文化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界限

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新型互联网模式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以碎片化的方式来获取与湘莲文化传播的相关信息,从而打破原始传播手段的地域局限性。

(二)有助于湘莲文化信息的整合

湘莲文化传播具有零碎性,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将发散的信息通过数字信息的方式将其真实地整合起来,并对其进行记录。其整合结果并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其属性发生改变,因此可以做到长期、有效地保存,并且可以获得及时的文化信息更新。

(三)帮助湘莲文化信息及时的反馈

互联网新模式能让湘莲文化的信息接受者和湘莲文化传播者之间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通过一些简单的“互动”“点击量”“留言”等互动模式来得到相关信息反馈,从而使文化信息传播者快速地了解人们对其内容的接受度与喜恶程度,促进传播信息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加深湘莲文化传播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能让内容传播者更多更直接地了解人们的需求,帮助湘莲文化本身的宣传传播和湘莲产品的创新与销售。

(四)促进互联网生态链的联动体验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5

【关键词】群众文化;传播效益;策略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他熔铸于国民血脉之中,反映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新时代群众文化汇聚着群众的精气神,应当按照体现地域特色、贴近基层生活、面向群众需求的要求,突出群众性,向提高覆盖面、增强时代感、凝聚向心力、落实经常性要效益,有力推动新时代群众文化传播活动健康科学发展。

一、当前基层群众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少单位在群众文化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一些矛盾问题值得深思。

(一)主动作为不够。调研发现,部分单位自主筹划群众文化活动不够主动、不够积极。原因是有的领导对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文化传播对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也没有把文化传播纳入工作全局进行谋划和思考。

(二)文体骨干缺乏。有的单位在本地域特色文化骨干队伍培训方面用力不够,特色广场舞、剪纸艺术等地域文化传承方面有差距;有的单位文艺骨干流失严重,组织文艺汇演等大项活动时,只能从其他单位聘请指导老师和参演人才。

(三)创新思维不足。当前,群众追求个性、追求时尚的需求比较高,已不能满足于原来的热闹热闹、凑合凑合。目前《大红公鸡毛腿腿》《杨柳青》等舞蹈广为传播,成效明显,但大部分文化活动还存在内容过于严肃、形式单调老套等问题,与新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时尚潮流的视听冲击形成鲜明对比。

二、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

新时代群众的文化需求口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的文化传播活动应紧跟时展、紧扣群众需求展开。

(一)文化元素追求时尚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百姓受社会潮流文化影响,精神文化需求尊崇奇特、时尚的特征日益明显。群众文化传播应做到文化理念超前、文化思维新潮、文化活动新颖,才能不断吸引群众的眼球。

(二)文化兴趣偏向大众味。随着群众文化传播内容的日益丰富,很多百姓参与器乐、舞蹈、美术等文化活动的态度更加积极,热情高涨,文化兴趣广泛。如何确保群众文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历人员的文化需求,是当前群众文化传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文化追求取向特色味。受社会文化思潮、价值观等影响,群众渴望通过文化活动展示个性的想法比较普遍,比如愿意参加特色剪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培训的人员越来越多,需要正确引导,确保群众文化传播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真善美。

三、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

(一)区分受众传播。同志曾告诫宣传工作者,共产党员做宣传要看对象。且群众文化交流中,群众文化传播直面的是受众,争取的是人心。不区分受众,无异于“文不对题”。根据群众文化特点,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传播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受众,主要是指普通人群。二是精英受众,主要指中产阶级、政府官员、商界管理人员、记者等。三是舆论领袖,主要指中国问题专家、政界商界领袖等。对于一般受众,要精心选择信息,侧重于普适性群众文化话题进行传播。这样,容易形成文化认同。对于精英受众和舆论领袖,要通过深度解读、体验访谈等方式,巧妙安排信息,潜移默化影响。

(二)借助外力传播。多级传播理论表明,互相借力传播的级数愈多,说明群众文化的价值效用愈大。新时代群众性文化活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传媒聚集,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国际媒体,客观上为实施群众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统计,全世界目前有近60个国家的300多家重要新闻媒体在中国设有新闻机构,境外有500多家华文媒体。这些不仅是对外新闻的窗口,也是群众文化传播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借助其版面、频道、频率,以为其提供新闻材料等方式,及时客观传播群众文化,宣传我国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愿景。要借助公共关系机构来进行传播策划,或者组织文化传播专家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和接受访谈,有意识地影响民众的文化心理。要加大公益广告、群众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的力度,宣扬群众文化价值,扩大群众性文化影响,有力展示开放自信、友好合作的文化理念。

(三)直面民众传播。在形态各异的文化背景中,群众文化传播的最好途径是面对面传播。群众性文化活动需要大量群众参与,只有争取民众的理解支持,才能确保群众文化传播的顺利实施。要切实增强文化自觉,牢固树立“文化传播是责任,必须履行;文化传播是平台,必须用好”的思想观念,大力做好面对面的群众文化交流。除了依靠传统的媒体宣传,还应积极联络文化传播机构、媒体记者等,相应开展传播工作,增加文化传播的灵活性。要强化“行动是最好的传播”的思想,广泛运用文艺交流、文体骨干培训等固化文化交流成果,使文化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保证持久效力。

四、增强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传播效益的措施

(一)强化主体意识,向提升覆盖面要效益。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是群众,其对象也是广大群众。要坚持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办,活动成果群众享,在广泛参与上下功夫。一是人人有活动参与。可按照省有综合性文化队伍、市县有特色文化队伍、乡镇有拿手文化节目的要求,分层次建立文化组织网络,让每个群众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想参加的项目和队伍,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引导群众人人参加队伍、人人参加活动。二是个个有展示舞台。可以结合市县工作实际,适时组织晚会表演、广场汇演、剪纸展示等活动,通过优秀舞蹈评选、非遗传承巡展等平台载体,让不同队伍得到锻炼,让群众的才艺有机会展现风采,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和动力。三是项项有配套保障。通过强有力的基础设施、经费等保障,让群众活动有场所、娱乐有设施,靠齐全配套的设施设备吸引群众。

(二)注入新鲜元素,向增强时代感要效益。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新时代群众对文化传播有着求新、求变的新态势、新要求。提高文化传播效益,要传承优良传统,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开拓创新,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文化活动植入传统基因。组织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故事会大家讲等活动,激发精神斗志。同时,还可以邀请抗战老兵、时代楷模等巡回宣讲,让党员干部、群众在面对面聆听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拓展形式注入时代元素。将文化活动上传互联网、微信公众号,通过网上投票、网上讨论等形式,让百姓“草根”也能当“明星”,不断打造网上娱乐交流新平台。顺应“80后”“90后”“00后”喜欢追潮流特点,借鉴《中国好声音》《我是演说家》等模式,积极开展街舞、武术、达人秀、才艺大比拼、群星选拔等文化活动,创新形式内容,打造富有青春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三是借助高校力量丰富活动内涵。积极与大专院校等单位结成对子,邀请高校专家老师指导开展舞蹈编排、艺术节组织、威风锣鼓培训等群众文化传播活动,打造更具活力、更富内涵的文化活动。

(三)重视骨干培养,向拓展群众性要效益。采取办班培训等方式,积极打造群众文化传播骨干人才队伍。一是充分挖掘建队伍。建立群众文化传播人员档案,完善人才挖掘流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适时组建新队伍,及时补充老队伍。充分发挥基层能人辐射作用,通过多种平台媒介展示群众文化传播人才的素质绝活,提高知名度、关注度,确保群众文化传播队伍不断得到加强。二是学习培训强素质。依托省、市各级文化骨干培训班,积极挑选骨干送学,利用大中专院校良好的师资力量,协调选送骨干学习培训,组织文化活动交流,开阔文化骨干眼界,集中办班培训,培养一批能歌善舞、能说会跳、能导会演、能写会画的群众文化传播志愿者。三是实践锻炼促作为。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在任务中成长,赋予文化活动任务,在实践磨砺中增长才能、提高文化素养。

(四)搞好筹划组织,向常态化落实要效益。基层群众文化传播不仅要认识到位,而且要组织到位,按照基层易于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原则,搞好统筹安排,激发群众文化活动的持久活力。一是文化部门筹划抓好全局性活动。省、市、县政府部门在讨论筹划全面建设工作时,把搞好群众文化传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纳入议事日程,制定文化活动规范,完善文化设施场所,配发文化器材,突出抓好大型文化活动。二是基层自主抓好经常性文化活动。按照各地区、地域特色,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普及推广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经常让群众秀才艺、亮绝活,使文化活动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结合形势任务抓好专题文化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庆典等时机,组织文艺汇演、合唱比赛等专题文化活动,陶冶百姓情操。

【参考文献】

[1]王敏.新形势下文化馆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分析[J].参花(上),2020(12).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6

 

一、企业管理与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的存在必然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进行跨文化企业管理,即Inter-CulturalenterprisesManagement。它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同文化出现矛盾和冲突时,管理者采取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矛盾和冲突,高效地实现企业的文化目标,它还包括跨文化员工招聘与培训、员工激励、跨文化沟通及跨文化领导等。中西企业文化虽然客观上存在各方面的差异,但是文化本质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文化本源的一些方面像人性、道德等,中西方文化往往有着某种相似性。企业经营方面的文化差异也不会太大,因为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趋势,其文化价值观的形成都有一个共同的国际经济背景,所以,中西企业文化间的差异会相对少一些。具体的跨文化传播差异会表现出以下情形:   1.倡导价值观念的差异   环境差异使跨文化企业员工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和复杂化的信念结构,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企业员工各自的行为模式,如欧洲人推行理性管理,倡导人文主义;美国人富于冒险精神,崇尚个人主义;日本人提倡持久学习,宣扬团队精神。员工异质的价值观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不利于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   2.民族宗教信仰的差异   民族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在跨文化企业中,宗教禁忌是影响公司管理最常见的因素,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会导致企业员工行为与习惯的冲突。   3.经营环境的复杂   相比国内企业,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员工在企业目标期望、经营理念认同、个人价值实现、管理协调原则、管理者领导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企业决策更加困难。   4.多元文化融合性强   如果跨文化企业管理措施得当,企业员工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渐适应和认同异质文化,在经历文化接触、文化沟通、文化认同后,形成全新的多元企业文化环境。   二、企业管理中跨文化传播的冲突现象   所谓跨文化传播冲突是指不同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而产生的相互抵触、排斥甚至对立的现象。在跨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中,员工因为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会发生冲突和碰撞。具体表现有:   1.跨文化传播中的民族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企业中,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会导致员工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误解与冲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不同文化的员工对个人目标、经营理念的观念不同。国内员工重视精神激励、集体利益、家庭责任,掩饰个人愿望;而西方员工则体现为实用主义,强调物质利益,重视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差异也是民族文化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强调理性和亲身体验,注重工作目标的实现,敢于公开表达不同意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直觉和感性回忆,主张“和为贵”,突出中庸之道。   2.跨文化传播中的地域文化冲突   所谓地域文化冲突是指企业员工的地域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我国的南北方、东西部,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存在明显的文化自豪感和对其它地域文化的偏见,排斥外来文化。因此企业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进行跨地域经营时,会产生地域文化冲突。   3.跨文化传播中的行为模式冲突   受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跨文化企业存在员工行为模式冲突,具体体现在管理方式、人才选拔、竞争机制和风险意识等方面。西方社会以法律和企业规章制度为基本规则,强调自由竞争,主张“能者上、平者调、庸者下”,敢于冒险。在企业决策领域,强调管理者个人作用,中国社会受传统的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将企业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集体主义,在人才选拔上倾向领导任命,论资排辈。在决策领域,主张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决策。   三、跨文化传播的冲突现象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1.威胁员工人际关系   跨文化企业是由两国或多国企业合办的跨地域、跨民族、跨国家的企业,其中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因素全方位、全过程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人际关系。当管理者以投资国文化为准绳对东道国员工进行要求时,文化冲突就会产生,导致员工人际关系恶化,危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同文化的管理者和员工会出现沟通不畅和理解偏差,产生误解。比如,在合资企业中,中方员工对外方员工表示友好、礼貌的方式可能是对其工作、生活的关心,这种关心会被外方员工误解为探听个人隐私,在西方文化中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2.降低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跨文化企业员工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行为方式差异将会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带来影响。在内部管理中,思维方式、制度观念的差异导致员工关系紧张,增加协调难度,企业经营效率下降;在外部竞争中,投资人如果以母国文化尺度来衡量东道国文化,对东道国文化不认同,不尊重东道国员工人格,就会影响公司的团队协作,甚至失去市场竞争力。   3.阻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为实现长远战略目标,企业必须具备相当的市场规模、紧密的组织结构、雄厚的人才储备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文化之间的差异常会产生误会和不必要的摩擦,影响工作效率,增大内耗,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不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企业跨文化的融合   所谓跨文化融合,是指企业里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在吸收各国文化精华基础上,创建一种融合多种文化特点和多方利益的新型文化。文化融合不是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种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吸纳后整合出的一种新文化。文化融合能有效减少企业人际关系冲突,改变员工价值观,增进企业凝聚力,提升跨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p#分页标题#e#   1.树立跨文化传播管理观念   在企业跨文化传播中,所遇的困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跨文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做好心理准备,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不一定互相排斥,有时可能互为补充,这时“跨文化”就成为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单一性。所以跨文化企业的管理者要以战略家的视野把文化差异视为机遇和优势而非威胁和劣势,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存在,尊重不同文化,重视对跨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2.加强企业跨文化培训   正确认识跨文化培训的重要性,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解决多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企业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它主要通过对全体员工,尤其是母公司员工进行文化差异整体培训,以加强员工对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培养跨文化环境下企业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意识。这样就可以减少跨文化企业管理过程中潜在的矛盾或已经出现的问题,维系跨文化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当地员工认同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因此跨文化企业务必要重视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   3.人力资源配置国际化   在企业的跨文化传播中,管理者要打破投资国母公司与东道国子公司的界限,培养一批具有文化融合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首先,加强外派人员的文化融合能力。跨文化企业要以对异国文化的熟悉程度和适应能力为基准进行外派人员的招聘和培训,使企业外派人员了解和适应东道国文化,熟悉东道国语言,掌握当地风俗;其次,开展跨文化管理培训。跨文化管理培训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对员工进行文化敏感性、语言沟通及冲突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员工间的误会和潜在的冲突危机,营造出互信互助、精诚合作的友好氛围。因此企业要创造机会让员工体验不同文化,使员工改变态度和偏见,掌握沟通技巧。   4.加强企业跨文化管理   公司管理层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文化冲突现状,分析原因,并运用文化融合的领导方式,对员工实行文化融合管理,加强文化整合。通过与东道国员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尊重员工的风俗习惯、解决实际困难,使东道国员工有归属感,增强其企业主人翁意识。   总之,尊重对方文化是在跨文化传播当中企业员工进行心理沟通的前提条件。只有真正理解异质文化,才能对员工的民族性、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有深入了解,才能兼顾不同的文化。目前,企业的跨文化传播已经从低层次的物质整合上升到高层次的文化融合。崛起于中国的联想集团就是中外跨文化企业经营与传播的成功典范。联想集团通过文化专家团对IBM和PC客观存在的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结合自身企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整合之后的管理模式既不是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模式,也不是美国式的企业管理模式,而是一种中西合璧的混合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文化。   结语   跨文化传播与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很好的说明了这种经营模式的正确性与时代必要性。我们的国有企业也有实力同西方的跨国公司一起竞争,企业跨文化传播与经营的成功实现,是我们进行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跨文化传播最佳契合点,增强企业跨文化经营的成功可能性。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7

[关键词]融媒体;乡村旅游;文化传播;西邑乡

现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振兴乡村的一个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文化传播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有丰富的蚕桑文化、产品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等,建设美丽新乡村离不开文化建设。本文通过对西邑乡旅游文化传播内容的界定,分析西邑乡旅游文化传播现存的问题,根据问题帮助研究可行的文化传播发展策略,把西邑乡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记忆、民风民俗和思乡情怀的美丽乡村,从而引申出贫困乡村旅游文化传播发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贫困乡村旅游文化传播发展水平。

1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旅游文化特征

西邑乡地处保山市隆阳区东南部,距城区有33km,与昌宁、施甸交界。近年来,西邑乡以“特色农业、商贸旅游、绿色生态、美丽宜居”作为西邑乡的发展目标,打造蚕桑之乡,推进西邑乡经济稳步发展。首先,特色农业。现如今,西邑乡桑园种植面积已达数百公顷,西邑乡还有樱桃、黄梅、烤烟、木瓜等其他产业。其次,商贸旅游。西邑乡有很多旅游观光景点,有历史悠久的鲁图文化村、色彩斑斓的千佛洞、深不可测的大湾鱼洞寺、怪石嶙峋的油榨房水库等。同时,依托特色蚕桑产业,举办“桑葚旅游文化节”,开发了一系列特色蚕桑产品,从而亮出了“桑韵西邑”的旅游名片。再次,绿色生态。环境上,西邑乡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放眼望去,西邑乡呈现一片绿色,像一张绿色的大毯子。食物上,西邑乡的桑葚采摘、蚕桑系列产品、桑葚宴美食等都散发着绿色生态的味道。最后,美丽宜居。西邑乡温度适宜、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在永信集镇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别致的安置房,并且公共设施逐渐完善。

2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旅游文化种类

2.1蚕桑文化。一是万亩桑园。西邑乡有悠远的蚕桑历史,根据西邑乡现存的古桑树和口碑,距离今天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统计,截至2019年,西邑乡桑园面积已达0.1万hm2。二是蚕桑盛宴。在西邑乡,美味的桑叶和桑葚菜肴已成为餐桌上的“宠儿”,20多道桑叶菜经过加工制作摇身变成舌尖上的美食。三是蚕桑产品。西邑乡以蚕桑产业作为依托,研发了桑叶面条、桑芽茶、桑叶茶、桑叶含片、桑葚果干、桑葚酒和蚕沙枕等10多种蚕桑系列产品。四是桑韵西邑系列歌曲。西邑乡有地方特色歌曲——《西邑等你来》《最美鲁图寨》《外婆》等7首,曲调具有保山市本土特色,唱出了西邑乡美丽的韵律和浓浓的乡愁。五是桑葚旅游文化节。从2017年开始,西邑乡已连续3年举办西邑乡桑葚旅游文化节。随着每年举办经验的积累,西邑乡桑葚旅游文化节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同时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2.2节庆活动。西邑乡居住着满族、彝族等8种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交叉生活在一起,共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同时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节庆活动。西邑乡有桑葚旅游文化节、稻花鱼节,还有很多民俗活动,如打歌、唱山歌、篝火起舞等。2.3自然景观西邑乡有很多的自然景观,如西邑乡补麻村的千佛洞,里面怪石嶙峋,参差不齐,多层深邃、色彩斑斓,令人称赞;西邑乡大湾村的大湾鱼洞寺,是保山市的外八景之一;西邑乡真峰村的油榨房水库,周围风景优雅,气候宜人,四周群山壁立;西邑乡的鲁图村,村中有很多徽派建筑物,大部分都是清朝时期建造的,建筑上雕梁画栋、龙飞凤舞,风格精美又带有古朴味道。

3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旅游文化传播现存问题

3.1蚕桑文化凸显不足。西邑乡的万亩桑园是保山市其他乡村没有的,“蚕桑文化”就是西邑乡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更是西邑乡的灵魂。目前,西邑乡的蚕桑文化包括万亩桑园、蚕桑盛宴、桑韵西邑系列歌曲,还有桑葚旅游文化节。不难发现西邑乡蚕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西邑乡的这种蚕桑文化只有保山市附近的村民知道,很少为外人所知。正是西邑乡这种文化内涵凸显不足,让西邑乡旅游文化缺少了特色和内涵。

3.2旅游产品同质化。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扩大,旅游产品不再只是具有商用价值,其实更多的是文化价值的体现,承载着地域特色和人文文化的纪念品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7]。西邑乡开发的10多种桑系列产品多是采用简单、老套的包装,产品的创新性不足,趋向于同质化,导致产品综合竞争力不强,品牌效应较弱。产品地域特色开发不足,无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3.3自然景观规划不合理。西邑乡有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有色彩斑斓千佛洞、神秘莫测的大湾鱼洞寺、环境优美的油榨房水库等。但是,西邑乡自然景观规划不合理,而且没有形成“一条龙”服务,旅游产业链不健全,旅游业发展受限。

3.4传播内容单一。目前,西邑乡传播的内容大部分是扶贫内容,其他内容传播较少甚至没有,所以传播内容较为单一。3.5传播渠道狭窄目前,西邑乡利用的媒体传播渠道有广播电视传播、微信传播和新闻媒体报道等。虽然有了传播渠道,但是在今天融媒体的大背景下,这些传播渠道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目前西邑乡没有自己的网站、微博,没有与旅游相关的APP合作,没有形成西邑乡自己的传播矩阵。

4融媒体视角下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旅游文化传播策略

4.1凸显蚕桑文化。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了要建设“升级版乡村”,并且避免千村一面,这也就是说乡村旅游要做出特色,做到一村一特色。凸显西邑乡的蚕桑文化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打造西邑乡蚕桑文化墙。墙绘不仅能美化乡村环境,而且能带动旅游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文精神和审美品位的进步[1]。二是设计西邑乡蚕桑文化标志物。景观标志物是乡村景观塑造与乡村风貌提升的重点,说过美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建设西邑乡蚕桑文化雕塑。雕塑是中国文化最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之一,乡村的地标性雕塑在旅游业中的热度一直都是有增无减,已成为游客到达当地必游景点[2]。四是建设西邑乡蚕桑文化主题公园。乡村在公园建设中要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表达,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张冠李戴[3]。西邑乡建设的主题公园要紧抓“蚕桑文化”这个点,在主题公园中凸显文化气息。

4.2个性化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仅是一件商品,也是宣传当地地域特色的载体,是展示一个乡村的重要“名片”,能形象地体现当地的历史特征和文化底蕴[4]。一是依托蚕桑文化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一方面,在蚕桑系列产品外包装上蚕桑文化为主,加之西邑乡地域特色进行文化创意包装,展示西邑乡的蚕桑文化和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制作西邑乡的万亩桑园纪念徽章、文化衫、帆布包等纪念品。二是依托旅游景点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一方面,以西邑乡内著名景区为参考来制作纪念品。以西邑乡的景点为中心进行扩散,将各个乡村的景区路线、主要建筑,以手绘形式为主、电脑扫描绘为辅的方法,绘制在手绢大小的布帛等材质上;另一方面,在原有的西邑产品外包装上绘制路线实景地图,在食用产品的同时可以看到西邑乡的旅游景点分布,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4.3合理规划自然景观。景观的合理规划和创新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和乡村地域特性,重塑人们记忆当中的民俗村镇景观[5]。一是建设文化体验管。人们对文化旅游的体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再局限于走马观花的游览,而是更加倾向于沉浸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一方面,通过AR、VR等技术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将西邑乡的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狩猎耕作、婚丧嫁娶等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数字技术表现出来,给受众一种全新的体验;另一方面,真实的体验馆。建设西邑乡“蚕桑文化馆”,体验桑种植、采摘、加工制作等过程,还可以体验“采桑叶—喂蚕—抽蚕丝”等过程,感受和体验西邑的“桑韵文化”。二是发展西邑乡旅游生态链。以政府为支撑,对接消费者,强化配套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游玩、娱乐、餐饮、住宿、休闲和观赏等全方面发展的旅游生态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

4.4丰富传播内容。一是人文故事。对西邑乡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进行收集和汇总。二是民俗手艺。西邑乡中有一些抽蚕丝、竹篮编织等的传统手工艺,可以对这些传统手工艺人进行相关的媒体报道或者以直播采访的方式来发展和传承西邑乡的传统民俗手艺文化。三是文化景观。要注重建设文化景观的内容,将西邑乡的蚕桑文化适当融合产业、景观、产品等来释放西邑乡的蚕桑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传播内容。

4.5拓宽传播渠道。基于融媒体视角拓宽西邑乡的旅游文化传播渠道。一是设计制作西邑乡专属网站。通过网站的内容,大家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了解西邑乡的实事动态、文化结构和内涵,从而让受众形成对西邑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二是开设“西邑乡”的微信小程序和微博账号。三是加强与各大旅游、美食APP的合作,如与大众点评、美团、携程等APP进行合作,为群众提供智能化、一体化服务。四是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抖音、快手作为短视频的典型,具有很强的社交互动属性,在乡村旅游形象推广中能与消费者产生深度互动,可以刺激潜在游客向现实的旅游行为转化[6]。利用短视频这种“病毒式”传播,让西邑乡的蚕桑文化、美丽山水、人文故事为大众所知。

5结语

地域文化传播范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机制

每个民族都有对应的体育文化,其不但属于各民族的经验与智慧,还属于人类的文化财富。随着少数民族社会的逐步发展,其与汉族的联系也逐渐增多,体育文化上也出现了多种交流形式,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可设立相应机制以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一、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特征

(一)互动性。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工具,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更具广泛性,其用户在接收到相关内容后也能发表自身观点,互动性的增强可加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工作。由于各个少数民族都带有自身特色,其依托于自然环境而衍生出来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带有极强的传统性、地域性与民族性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正逐步加深,通过知识的分享与问题的解答,其内部的体育文化会被更多人熟知、接纳与认可。

(二)多样化。新媒体时代下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也趋向多样化,其传播手段不仅带有广播、报纸等媒介,还有多类信息技术从而使其传播状态维持得更好。当前媒体主要的传播方式有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或网络媒体等,比如,少数民族在传播本身的体育文化时可采用电视、手机微博、期刊、手机短信等形式,多种形态模式的覆盖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该项文化。由于文化传播的方式较多,其有效增加了传播路径与渠道,更多的用户了解与熟知了少数民族中的各项体育文化[1]。

(三)全方位。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还带有全方位特征,当前的信息传播已不再会受到地理空间与自然环境的限制,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经济发达区域或偏远山区都会收到相同的文化信息。少数民族在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可有效打破地域间的壁垒,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具体来说,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间的居住特征来说,其分布状态属小聚居、大杂居,各个民族大多会在自己的区域内进行经济活动或文化交流,不但对外传播的文化信息较少,也没有特殊渠道加强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因而在传播的范围与广度上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较弱。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方式的改变,借助新媒体技术连接了各个少数民族区域,利用信息技术的传播人们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也更为了解,从而提升传播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当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困境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也愈发广泛,部分文化的传播仍存有些许问题,阻碍了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其一,普通大众仍不熟悉民族体育文化,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其路径中的主要要素有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介与传播信息等,受众对此类信息文化的接受度与理解度变得较为重要。虽然少数民族间的体育文化带有较强文化底蕴,也含有考古、文化或民族等多方面价值,但大众对文化的接受度也需符合自身的审美需求,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此类体育文化带有极强的区域性色彩,降低了大众对该文化的理解度与接受度[2]。其二,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缺少适宜的传播人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逐渐发展,无论是信息传播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所增加。受众会接收到各类人群发出的体育文化信息,无形中使独特的体育文化发生混淆,使其难以确认该文化的真实性,从某种程度上讲阻碍了体育文化的传播。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掌握者需了解该文化下多重的技巧与规则,拥有一定的体育组织与协调能力,且带有较强的传播能力与素质,才能使该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增强受众对其的理解度,增强体育文化的自身价值。

三、新媒体时代下优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传播动力。1.实行产业化发展。在增强体育文化的传播动力前,管理者需推动其实行产业化发展,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应借助多重新媒体技术加大对该项文化的重视,利用商业元素促进其整体发展。具体来说,由于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带有独特特征,传播者可巧妙结合体育文化与少数民族的共通点,使文体更好的融为一体。比如,传播者在开展此项传播活动前需仔细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并制定出合适的传播策略,增强人们对该文化的认同感,提升该文化的现代属性,增加受众对其的期待视野。同时,传播者还可将旅游产业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相结合,利用各民族间的娱乐器械、地理环境、饮食与服饰等增加受众对其文化的了解,其体育文化的接受度也会有所提升[3]。2.高效结合影视产业。传播管理人员还可利用影视产业加大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使传播内容更具审美价值,一般来讲,当前的影视创作都会带有鲜明的新媒体色彩,从内容的宣传到创作能更为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巧妙结合影视产业后,不但能让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加广泛,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便利条件还可增加此类体育文化在大众中的出现频次,加强大众对此项文化的熟知度。比如,通过与影视作品的结合,《苗鼓》与《龙船调》已被大众所熟知,而张艺谋的《丽江印象》更是巧妙的将体育文化放置到作品中,不但让新媒体用户获得更多的情感享受,更是加深了对丽江文化的了解,从而达成了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目的。借助体育文化间的产业化发展既能广泛传播各少数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又能促进该区域间的经济化发展。

(二)建设科学的传播机制。1.找到利益共通点。若想建设科学的体育文化传播机制,传播管理人员应找出各方,即政府、社会与公民的利益共通点,在找寻不同的利益目标时,其应面对文化传播带来的诸多挑战。借用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色,即媒介化与社会化,通过对两种关系的解构与重组,使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变得更为紧密。相关部门应找出政府、公民与社会的利益点,并借助政府的引导、公民的参与和社会的协同来共同加入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比如,在某些体育文化政策上政府部门可加大指导与管理作用,为其传播工作提供相应便利,而社会中的相关部门也需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公民的参与感,促进大众对此项文化的了解。2.改善传播路径。完善的文化传播机制应带有多种传播路径,由于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不同,其交流传播的方式也要带有针对性。为解决各区域间的民族文化问题,政府部门需树立文化传播的权威,加大传播路径的管控力度,由于文化传播的主要对象为大众,其整体对文化的接受度、理解度会给其传播效果带来较大影响,因而在构建科学的传播体制时需运用社会的协同性,找出少数民族文化与普通文化的共通处,改善大众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则体育文化也就更易接受。在文化传播的机制内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文化传播的范围,使此类体育文化拥有更多受众,提升民族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度,改善其整体的传播水准[4]。

(三)整合立体化的传播系统。1.融合多种传播手段。在开展立体化传播系统的整合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在该系统内融入多种传播手段,在整合传播途径期间需明确各少数民族间的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现状,掌握受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需求与当前市场中的传播手段等,并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展相应的文化传播研究。在传播文化期间传播者需保持较强的开放性,即让国际社会也了解此项体育文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传播手段与媒介也逐渐增多,在进行体育文化传播的战略规划时要注重其与经济、政治的结合,借助合适的文化传播媒介打通各个民族体育文化间的联系,不但使各民族加强了解,也能建立起更加立体的传播系统,促进传播网络的完整度。传播人员可通过民族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结合来加强传播范围,提升受众对此类文化的理解度,从而利用周密的计划进行信息传播,其网络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还能为日后文化传播的开拓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2.深入挖掘体育文化传播的内容。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步发展,各类新闻信息、娱乐信息与广告信息也越来越多,面对泛滥的多种信息,给受众的辨识带来了较大难度,因而在文化传播的内容上,传播者需仔细分析了解该体育文化的功能与特色,进而设定出更为完善的文化传播内容。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虽带有多项特色,但由于其充满地域性,影响了其规则的适用性,在制定此项内容时应详细询问当地居民,并了解其体育项目内的各项规则,在与普遍规则结合后才能开展传播,并增强受众对该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还需界定其本身特征,比如,信息传播需带有时效性、真实性、价值性、知识性、新闻性与娱乐性等,只有满足受众的多项信息需求,其传播范围才会更为广泛。受众之所以喜欢关注足球、篮球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此两项运动传达出的精神与大众追求的精神相吻合;另一方面也源于此类信息满足了大众对信息的娱乐性、真实性与时效性的追求,因而在设定传播内容时传播者也需关注其信息的构成要素,并利用少数民族本身的特征来增强体育文化的传播。在传播人员的选择上,阻碍民族文化传播的另一项困境为人员的不专业,因此,在文化传播管理部门需招收了解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相关人才,通过其专业化的传播,才能让受众掌握更多的民族体育知识,进而促进此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价值极高,属于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新媒体的到来,其传播途径与范围都在逐渐增大,为更合理的保障此类民族文化,传播管理者应科学构建一套体育文化传播机制,从而使此类活动的传播更为系统与完善,不同主体间的发展更加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张来成.少数民族体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J].农家参谋,2020(18):160.

[2]陆永江,郑孟君.产业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机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9):123–126.

[3]郭蓉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7):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