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专利分析报告;内容要素;标引;质量控制;机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5.006

〔中图分类号〕G25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5-0033-04

A Study of Indexing Control Mechanism for the

Content Elements of the Patent Analysis ReportsZhang Jing1,2,3

(1.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3.Archiv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Abstract〕Patent analysis reports are carried out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for policy-makers according to patent,the worlds larges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ource.The fully and accurately indexing for content elements of the patent analysis reports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maximize its value.The content elements required indexing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ent analysis were summarized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indexing method.The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dexing quality were found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indexing control mechanism.

〔Key words〕patent analysis report;content elements;indexing;quality control;mechanism

鹇跃霾叩闹贫ū匦胍谰菀欢ㄊ量的可靠信息[1]。而专利是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全世界技术成果的80%都能在专利文献中找到[2]。相比其他信息资源,专利文献具有内容新颖、系统详尽、格式规范、分类科学等特点[3],是重要的战略情报分析数据来源。通过专利分析能够为决策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技术信息:产业发展现状、技术背景信息、关键发明技术路线、核心研究团队、主要竞争者及其技术布局等内容,能有效地支撑决策者评估技术前景、发现新的人/物等技术资源、认知自己现有技术的改进点、发现解决特殊技术问题的方法或途径、预见未来技术布局重点等。

作为专利情报分析的主要产品,针对专利分析报告进行长期保存,有利于维护已有研究成果,便于研究方法与成果的交互与共享,为后续相关研究及决策提供借鉴与数据支持,减少科研资源的重复配置,更充分地发挥已有成果的价值。而种种目的能够达成的基础在于,能够针对情报研究人员及决策者的使用目的,持续、有效地对专利分析报告进行标引。而针对专利分析报告的利用更多的是基于内容要素的,因此需要对专利分析报告内容要素的标引管理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

1专利分析报告内容要素及其特点

专利分析报告是对专利说明书与专利公报中大量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将之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情报[4]产出,是专利情报分析人员与技术专家合作分析产出的智力成果,具有主题集中、分析数据来源多样、报告格式较为规范、分析层次多、技术分析内容丰富、分析结论较为正式等特点。

整体来说,专利分析报告内容的特点为:①基于不同的分析目的,分析框架会有所不同;②通常一份报告会涵盖多数据库、多检索策略;③包含针对技术的细分框架;④可视化形式多样;⑤技术专家的参与对分析方向有重要作用;⑥包含核心/重点专利著录与内容信息;⑦缩写及技术领域等编号内容较多。通过总结,可以发现中文专利分析报告需要标引的内容要素及其子要素,见表1。表1专利分析报告需标引的内容要素及其子要素

内容要素子要素时间数据采集时间、分析完成时间人员分析人员、技术专家分析领域上位领域、子领域、技术框架分析框架――检索策略数据源、检索式分析指标统计性、描述性、趋势性、组合指标图柱/条等统计图、地形图、气泡图、引证图等表二维表、三维表……文字技术背景、图表解释、结论核心专利信息专利号、题名、申请时间、授权时间、法律状态、同族信息、专利权人等技术领域IPC、MC、EC、UPC等缩写国家代码、文献类型代码、机构名称缩写、专有名词缩写等

21标引方式选取原则

人工标引与自动标引两种主要方式中,人工标引能有效利用人的智能,识别程度较高,但Cleverton[5]指出,人工标引存在较高的标引一致性的问题,并且完全人工标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增速;而自动标引在规则内可以有效解决一致性与工作量的问题,但却存在准确率与召回率不高的问题。黄绍杉等采用条件随机场方法对英文专利摘要信息进行自动抽取,提交第八届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信息检索和获取系统测试集(NTCIR-8)评测会议的参赛结果为准确率接近04,召回率尚不到016[6]。考虑到专利分析报告涵盖的内容远多于专利摘要的信息,且中文资料尚有分词等特问题的存在,针对专利分析报告的完全自动标引质量尚有待商榷。

正如Lancaster和Warner所说,自动标引技术距离完全实际应用仍有很长的距离,只有机器具有足够智能,才能完全替代人类完成这项重要工作[7]。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专利分析报告的标引不能完全直接依赖自动标引技术,应通过人的监管,保证标引结果一致性与完备性的同时,通过机器学习等手段,在标引工作中不断丰富完善基础知识库,以实现自动标引系统的长期完善。只有人工和自动标引相结合,才能提高标引效果与标引效率,才有利于标引工作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专利分析报告标引方式的选取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①不盲目追求“全自动”,要以提高标引质量,便于长期保存和用户再利用为首要目标;②在标引人员监控下,由计算机完成的工作是较为可靠的;③计算机做不好的,要由标引人员来做,如对战略情报研究成果的主题词标引;④计算机做得不好的,标引人员要给予辅助;⑤采取各种手段,如机器学习等,让计算机做更多的工作,逐步提高自动化水平。

22专利分析报告内容要素文本特征及标引方式

专利分析报告的内容要素具有如下文本特征:①技术领域通常有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具有相应的上下位关系;②技术领域作为分析的重点,是专利分析报告的核心信息,会在报告中反复出现;③时间、人员、检索策略等内容要素具备明确的指示文本标志,通常也都在特定位置出现;④分析指标多样、表述方式多样、展示形式多样、涉及计算方法、含义、解释等多方面的信息内容。

总体来说,中文专利分析报告格式较为规范,除文字描述关键信息及分析指标外,其他内容要素多有相对稳定的文本特征,见表2。

表2中文专利分析报告内容要素文本特征及标引方式

内容要素文本标志位置适合的标引方式时间数据采集时间截止到、检索时间、检索日期摘要/检索策略附近自动分析完成时间――报告封面下方自动人员分析人员负责人、完成人、分析人员……报告封面自动技术专家院士、教授、博士……致谢、完成人员中自动分析领域上位领域领域报告标题、分析内容反复出现自动+人工子?领?域领域、技术方向一级标题、相应部分反复出现自动+人工技术框架――内容分析表格、标题层次自动+人工分析框架――目录、摘要、报告起始部分自动+人工表2(续)

内容要素文本标志位置适合的标引方式检索策略检索策略、检索式、数据来源脚注、附录自动分析指标――图/表标题、相应部分多次出现自动+人工图、表图、表正文中的图表标题自动文字技术背景――报告开始部分的定性描述自动+人工图表解释见图、见表……正文图表标题上下自动+人工结论结论、建议、启示摘要、小结自动+人工专利专?利?号专利、国家代码缩写+数字自动其他著录信息――专利信息一览表格、正文专利号

后的描述文字自动+人工技术内容采用……解决……、主要……专利号后的文字描述、列表自动+人工技术领域IPC、MC、EC、UPC……表头、表名注释、正文自动缩写――列表解释自动

结合前述标引方式的选取来看,时间、人员等有相对固定位置及文本标志的内容要素适合采用自动标引的方式进行抽取,人工适当检验即可,可以减少人员工作量;技术领域、框架及解释性文字关键信息的抽取就必须加入人工干预,以在保持标引结果一致性的基础上,提高对关键技术信息揭示的准确与完备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专利分析指标的分析内容与层级是专利分析报告定量分析的核心,虽然分析指标的种类与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穷举性,但其表述及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必须增加人工干预进行指标表述方式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不断完善分析指标表述及展示库,以提升自动标引系统的能力。

3专利分析报告标引流程及质量影响因素

专利分析报告的标引工作遵循文献标引工作的一般流程,包括5个基本步骤:查找并利用已有标引成果、主题分析、转换标识、标引记录和标引成果著录、审核[8]。这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性工作,标引质量受各个工作环节的制约。

使用5M因素分析法,经过头脑风暴,并与专家讨论后,得出图1所示的影响专利分析报告标引质量的相关因素:标引人员、专利分析报告、进行标引工作的技术平台,以及制度环境。图1专利分析报告标引质量影响因子

1)标引人员是与标引质量直接相关的重要人物因素。标引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与细致的工作,标引人员的工作态度好,用于标引工作的时间足够,则工作会比较细致,标引质量会较高。标引人员关键信息识别能力越高,则能更准确地把握专利分析报告内容的核心,对其内容要素的描述也就更到位。

2)专利分析报告是标引的“原料”。其标引的格式规范程度越高、信息点越完备,专利情报研究及决策者所需信息揭示得越充分,其日后的利用价值也越高。

3)标引工作进行的技术平台是标引工作的硬件条件,系统设计的越细致、越规范、越易用,则越有利于标引工作的规范性开展,有利于提高标引质量;系统的可扩展性越强,越有利于针对新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改,有利于标引流程与规范的完善;更为重要的,自动标引系统中针对专利分析报告关键信息的文本特征库越完备,越有利于提高系统自动标引的准确性。

4)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与标引工作相关的管理规范与要求。管理层越重视标引工作、对标引工作的工作量与绩效设置越合理,就越能激发标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标引规则越完善、质量控制流程越合理,越有利于规范标引人员的工作,能够提高标引质量。

4专利分析报告标引质量控制机制

有效提升专利分析报告标引质量的关键在于针对影响标引质量的因素构建相应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机制,见图2。

图2专利分析报告标引质量控制机制

1)标引方式的选取是有效进行标引质量控制的核心。针对不同内容要素及其文本特征,选取恰当的标引方式。能够在减少人工工作量,提高标引效率与标引结果一致性的同时,提高关键信息的标引Y果准确性与完备程度。

2)构建严格合理的标引工作流程,设置相应岗位,是减少系统误差的重点。①针对不同环节设定专职或兼职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及细致的操作规范,责任到人;②在各环节的岗位职责上,下一环节有责任检查上一环节工作;③计算机与人工检查相配合进行质量控制;④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了书目社会化的构想,在Web20时代,专利分析报告的标引工作也可以逐步吸引用户参与,以便更贴近用户需求。

3)制定严格的标引规则,是提升人工标引一致性和自动标引内容完备性的重要手段。针对专利分析报告,必须标引哪些内容要素,不同内容要素的标引规范及加工标准都需有细致考虑,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4)内容要素文本特征库的构建与完善机制是不断提升人工标引与自动标引质量的重要前提。内容要素文本特征是人工标引与自动标引过程中的重要参照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标引结果的一致性及完备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人工干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识别有问题的文本特征进行纠正,并补充进入新的文本特征供机器学习及其他人员共享。

5)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创造良性标引工作环境,是专利分析报告标引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管理规范涉及多方面内容:人员绩效考评机制、人员培训提升机制、对技术平台维护和升级的相应规定、各规定的完善机制等。

5小结

针对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专利而进行的情报分析产品,即专利分析报告,能为决策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技术信息。而专利分析报告内容要素全面准确的揭示则是其价值最大化发挥的重要基础。

自动标引是信息时代标引工作的发展方向,但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决定了目前专利分析报告的标引工作需要根据需标引的内容要素特点及其文本特征选取标引方式,即某些关键信息的标引必须加入人工干预。

因此,为了实现标引结果一致性与完备性的最优,专利分析报告标引需要针对各环节的质量影响因素构建合理的标引流程,设置相应岗位,制定细致明确的岗位规范与标引规则,构建相应的内容要素文本特征库并不断完善,按照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来实现专利分析报告标引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炜.面向战略决策服务的专利分析指标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6.

[2]MBlackman.Provision of patent information:a national patent office perspective[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1995,17(2):115-123.

[3]胡阿沛,张静,张晓宇.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分析方法评述[J].现代情报,2013,33(10):172-176.

[4]赖院根,朱东华,胡望斌.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高技术企业专利战略构建[J].科研管理,2007,(9):156-162.

[5]Cleverton,CW..Optimizing Convenient Online Access to Bibliographic Database[J].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Use,1984,(4):37-47.

[6]黄绍杉,乔晓东,桂婕,等.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专利摘要信息抽取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9):7-12.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XBRL 分类标准 信息对接

一、XBRL技术的概述

1.XBRL基本概念及目标

所谓XBRL,即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译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一种基于XML(可扩展置标语言)的标记语言,用于商业和财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XBRL技术是一种国际化的财务信息标准化技术,在国际上,尤其在美、英、德、韩等国家被广泛认同和推广。

XBRL标准的制定和管理由XBRL国际联合会(XBRL International)负责, XBRL国际联合在世界范围推动XBRL,旨在:降低信息交换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可获得性;通过互联网提供具时效性的信息,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可自动交换并摘录财务信息而不受个别公司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限制;可以减少为了不同格式需求的资料而重复输入的问题;解决由互联网上获取的HTML(超文本置标语言)格式的财务信息不能直接用作分析、比较的困难;为投资者或分析者使用财务信息提供方便。

2.XBRL信息模型

XBRL信息模型中包含两大概念,即 XBRL 分类标准(XBRL Taxonomy)及XBRL 实例(XBRL instance) 。XBRL 实例是用于表现报表中的具体事实,例如,“最近一个季度的销售额”就是一个事实。 XBRL 分类标准是对具体事实的定义,包括它的语法、形式以及属性。制定 XBRL 分类标准时,首先要定义财务报告中将要使用的各项财务报告元素,例如,“税后利润”的概念,同时还要附加上相关的其他信息,比如各个元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个元素在报表中的名称、位置,还要反映出制作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例如,“税后利润”的概念,是由“税前利润”的概念减去“所得税”概念得到。

3.利用XBRL技术披露信息的特点

PDF等目前最普遍的信息披露格式可为不同信息使用者提供通用的财务报告,比较便于阅读,但不便于针对所需特定信息进行检索、分析、统计。

而利用XBRL技术披露信息最鲜明的特点在于该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并对全部财务及相关非财务信息进行标准化标记,所生成披露的信息便于计算机自动处理,方便信息使用者检索、分析、统计、共享,满足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差异性需求[1]。具体来说,利用XBRL技术披露信息主要有如下特点:

(1)快速、精确地搜索信息。XBRL格式文件的所有数据都有相对应的标记,这些标记不仅对显示格式进行描述。还对所要表现的数据赋予特定含义,并且相关数据呈现结构性,把有关的信息互相链接。

(2)无须重复键入数据。一般情况下,数据录入的次数越多,发生输入错误的概率就越大,而采用XBRL格式的财务数据后,因其显示格式放在单独的“样式单”中。财务数据只需键入一次,就可呈现为各种格式的财务报告。这样不仅能节约财务报告的编制成本,同时也能避免重复录入数据时的操作失误。

(3)向下挖掘功能。XBRL具有良好的动态分析功能,当搜索引擎找到所需的信息时,它能进一步追踪下去找到数据的最初来源及其他与该信息有关的资料。

(4)可扩展标记。XBRL继承了XML可扩展标记的特性。故XBRL在遵循XML框架的同时,保留了充分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计特色问题[2]。

二、XBRL技术的应用

1.XBRL的主要运用领域

由于XBRL技术可以全面化、电子化、标准化地披露财务信息及相关非财务信息,所以XBRL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例如:

(1) 企业管理领域。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XBRL迅速地收集分析各部门以及相关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可以将这些信息迅速地,以获得市场的支持。

(2) 会计审计领域。可以改进财务报表的制作和检查过程

(3) 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领域。可以比从前更快地获得相关进货商,销售商以及融资机构的信用等级状况。

(4) 证券市场领域。投资者可以更快,更准,更方便地获得企业地财务信息。贸易与纳税领域。实现更多信息与文件的无纸化。

(5) 金融行政领域。金融管理部门在研究金融机构的财务动向和风险分析时也可以有效地利用XBRL。

2.XBRL在我国证券市场领域的运用

XBRL在证券市场领域的运用对证券信息披露具有深远的影响。它能够实现证券业内、业间上市公司信息共享和操作。目前XBRL技术已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美国证监会、德国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韩国创业板等国际证券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对XBRL技术的应用首先在证券市场展开,规定上市公司除了提供PDF格式的财务报告之外,也要一并提供利用XBRL技术编制的财务报告,这一举措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做出了贡献。

3.XBRL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运用

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提供基于XBRL技术的标准化披露,即XBRL实例报告文档,其中披露内容涵盖了重要提示、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情况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报告、备查文件目录,共12个大项的内容,涉及了上市公司财务及非财务的方方面面。任何信息需求者都可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查阅上市公司XBRL实例报告文档。此外,基于上市公司提供的XBRL版本的报告文档,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信息使用者可以选择同行业的不同上市公司进行比较,信息使用者只需选择目标上市公司、目标年度、以及希望进行比较的各类数据,即可即时获取列示比较结果的表格,还可进一步选在表格中某一科目获得比较图示,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上市公司在同一科目科目上的差异。

4. XBRL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运用――“XBRL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

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XBRL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是面向中小投资者,以XBRL标准化数据为基础,集展示、分析及下载上市公司信息等功能于一身的信息服务平台。投资者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信息查询、分析比较、图表列示和实例文件下载等功能,非常直观、方便、快捷地找到定期报告中的财务指标信息,并且可以对同一家公司多年财务指标或者多家公司某个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和展示。

此外,2008年9月1日,中国证监会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XBRL标引规范》,XBRL在证券业的应用拓展到了基金行业,进一步提升了基金业规范运作的水平。2009年7月20日中国证监会基金信息披露网站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在应用XBRL进行基金信息披露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3. XBRL技术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1) 上交所和深交所均表明不保证XBRL报告文档的准确性。本人认为,既然是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XBRL的报告文档,对其准确性就应进行审查监督,否则在XBRL报告文档有误的情况下,就对信息使用者形成了误导。

(2)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制订了两套不同的XBRL分类标准,降低了在两个市场上融资的企业XBRL格式数据的兼容性,不利于信息数据的相互交流与使用[3]。增加了信息生产及使用的而成本。

(3)技术标准不统一,各个系统的数据存储和转出格式等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自然对接[4]。

(4) 赵改玲等人指出,目前XBRL财务报告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信息篡改、信息泄露、中间人攻击、IP地址欺骗、数据包监测、计算机病毒等,它们对网络财务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在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应用XBRL财务报告具有极大的风险性[5]。

(5)XBRL在我国证券领域的应用不过几年,专家和研究人员极其缺乏

4. 解决现存问题,推广XBRL技术的关键点

(1)尽快推出统一分类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XBRL中国地区组织,应该通过这一平台,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尽快推出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的统一的XBRL国家分类标准。并且有计划、分步骤、从概括到具体地制定和完善XBRL分类标准。从标准应用角度而言,XBRL分类标准涉及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首先应当制定国家层面的核心分类标准,然后依次向行业、企业扩展;从会计系统本身而言,XBRL分类标准涉及财务报告、审计、账簿和凭证三个层次,首先应当以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制定分类标准,然后深入到审计、账簿和凭证系统,并且解决好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最终建成完整的XBRL分类标准体系;从会计标准而言,XBRL分类标准涉及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应当首先制定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分类标准,然后向其他领域会计标准推进。只有尽快搭建这一架构,健全和完善分类标准体系后,才有条件开展后续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此外,同企业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一样[6]。

(2)保证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

上交所和深交所在要求上市公司提供XBRL报告文档,并将其向公众披露的同时,应该对XBRL报告文档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其与PDF格式报告的一致性实行监查,以保证信息使用者不论通过何种格式的报告,都能够获得一致且准确的信息。

(3)加紧研发适用的XBRL应用软件

该软件需要保证相关各方在信息生成、检索、使用过程中的操作较为简单,否则各方将不愿意放弃现有的熟悉的方式,采用XBRL技术。此外,还应该解决信息对接的问题,做到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无障碍,真正建立起全覆盖的信息平台。此外,该软件应该附属自动核对信息的功能,把握住信息真实性的第一道关。最后,若该软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XBRL技术现有的安全缺陷将更为出色。

(4)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应该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本专业学生的XBRL技术的培训,揭开XBRL技术的神秘面纱并,对XBRL技术进行潜心研究。进一步推动XBRL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三、总结

XBRL技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快捷地得到标准化信息数据,省去下载PDF、转录数据、计算分析的麻烦,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准确性,便于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我国首先在证券市场领域应用XBRL技术,但尚存如分类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统一的国家分类标准,并研发适用的应用软件,解决XBRL在生成、传输、使用信息过程中面临的对接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改玲. 基于XBRL财务报告的应用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财会通讯. 2009年第6期.

[2] 何米娜. XBRL环境下的财务披露模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4月号上.

[3] 朱琳. XBRL在美国的发展与启示. 财务与会计. 2009.01.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3

研究中,我们对样本报告进行了全文翻译和对照排版,从报告的第一页研究到最后一页。以下将从报告的形式、报告反映的管理和实践以及背后的理念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南方电网与欧洲先进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间的差异。

报告之形:前后左右的打量

篇幅比较。欧洲企业之间报告的篇幅差异较大。四家样本企业今年的报告,E.ON的是129页,VATTENFALL叙述与绩效报告共计78页,BP的报告54页,GDF SUEZ为92页。南方电网报告从2007年第一份报告以来,报告篇幅稳定在80页左右。

版面比较。欧洲报告内设计与公司LOGO呼应。在整体风格上,BP的报告版式整齐,报告内设计颜色与公司LOGO一致,体现了企业特色;VATTENFALL和GDF SUEZ的报告突出显示关键信息,其中VATTENFALL的报告中使用的颜色也源于公司LOGO。南方电网的报告版式整洁、中规中矩,扉页和开篇选用有代表性的跨页大图,并突出显示重要指标。

封面比较。欧洲报告封面的设计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欧洲企业报告习惯在封面显示战略或业务,以主题引领整篇报告。例如,E.ON以可持续发展命名,并以此为主题引领全文;VATTENFALL的主题为走向可持续能源;BP的封面主题是构建更强大、更安全的BP,封面图片为一名身着工作装的员工,与构建更强大、更安全的BP战略相呼应;GDF SUEZ的报告封面为正在运作的海上天然气输送平台,凸显了集团的主营业务。南方电网公司报告封面也经过精心选择,2011年报告将多种电力及生活元素拼成公司LOGO,含蓄内敛地展示了南方电网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追求。

目录比较。欧洲企业报告的目录形式多样,展示的内容信息量较大。例如,E.ON的报告目录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具体到二级标题;VATTENFALL的绩效报告目录以GRI指标为依据,集中展示了相关指标的在报告或延伸报告中的位置;BP的目录采用与图片结合,具体到二级标题,GDF SUEZ目录与主题索引相结合,向利益相关方清晰展示了报告披露的议题以及各议题相关内容在报告中的位置,也展示了议题披露的程度。南方电网报告的目录采用一级标题与图片结合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报告的整体框架。

框架比较。欧洲报告习惯采用利益相关方的编制框架,报告主体按照议题逻辑进行披露。例如,E.ON报告框架上分为举措、行动领域、2011年关键数据三大块,主体部分行动领域依据议题逻辑进行披露。VATTENFALL的报告采用议题框架,披露了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开采资源、能源使用、核安全和员工关系5个议题,开篇介绍了公司CEO致辞和战略,最后对公司的未来进行展望;BP报告在框架上采用议题与环境、社会结合的方式,主体内容包括墨西哥湾、能源未来、负责任地开展运营、安全、环境、社会;GDF SUEZ可持续发展报告按照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行动原则来进行披露。南方电网的报告采用三重底线加电力行业特色的框架,主体内容包括电力供应、经济绩效、绿色环保、社会和谐四大部分。

语言比较。欧洲报告语言简洁、表述直白。欧洲报告普遍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使用术语和模糊表述,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在涉及某些专业名词的时候会做出相应解释,例如,在VATTENFALL和GDF SUEZ的报告中附有术语表;BP在报告中解释了部分专业名词,像运营管理体系(英文缩写:OMG)是什么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南方电网的报告语言严谨,高度概括,文字信息内涵丰富。

报告之质:结构和内容的分析

社会责任报告实质反映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和管理,下面具体介绍对标企业和南方电网在实践和管理方面的差异。

关于全面性。欧洲企业议题更加聚焦,尤其关注环境和社会领域议题。经济领域,欧洲多数报告披露了依法合规运营、客户服务、可靠供电等信息;环境领域,普遍关注了环境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再生能源等议题;社会领域,均披露了安全生产、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发展、责任采购等议题,部分报告披露了尊重人权、责任游说、合作共赢、带动社区发展、社区参与等议题的信息。南方电网的报告议题披露全面,以专题形式展示重大履责实践,以案例展示公司特色履责实践。

关于实质性。欧洲报告注重利益相关方参与,对议题进行实质性分析,并对议题进行排序。例如,BP通过外部利益相关方、内部专家、研究机构和媒体所提出的意见来确定各项议题,然后对每一个议题进行权衡,通过高级管理层、外部利益相关方和外部审计师对议题的确定和优先排序进行验证;E.ON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作为报告的参考点,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确定议题及重要性的实质性矩阵分析的依据,南方电网构建了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系统收集报告编制的信息资料,报告编制采用“过程管理”模式,确保报告披露的信息能反映如实公司履责实践,并且体现利益相关方的关切。

关于先进性。欧洲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前沿领域。研究的四家欧洲企业都参与了碳信息披露项目,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综合管理,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企业战略,确立减排目标,进行碳核算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四家欧洲企业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管理。例如GDF SUEZ通过各种措施将生物多样性管理结合到每项经营活动中,降低其经营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四家欧洲企业也都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例如E,ON把负责任的水管理视作战略的重点,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共同制定行业水管理标准,参与CDP的水披露项目。欧洲企业还开展了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社会责任实践。例如绿色环保方面,E.ON开展“学校环境冠军”,2010到2011年累计帮助27所学校降低能耗,与大约1000名中学生开展能源检查活动,制定节能措施,通过这项活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公吨;VATTENFALL开展“一公吨生活”活动,试图帮助瑞典家庭每人每年将碳足迹从7公吨减低到1公吨,最后是实现了2公吨多一些。社会和谐方面BP开展企业发展项目,持续支持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创业发展中心,使安哥拉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南方电网开展的项目集中在节能环保、普遍服务、社会公益、员工关爱等领域。

关于平衡性。欧洲企业在报告中对负面信息做了系统详细的披露。例如,E.ON在报告中披露了2011年在撒丁岛耶卡港发生的引流管泄流事件,45吨石油流入公海,影响18公里海岸线,公司迅速采取措施最大努力遏制损害,得到当地监管部门认可;VATTENFALL在报告中披露了不同性别员工在不同国家的人数,员工在不同国家的流失率,连续四年的员工工伤事故人数、病假百分比、工伤死亡人数等;BP如实地披露了重大负面信息——墨西哥湾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改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南方电网2011年报告对安全生产和审计方面的负面信息也做了介绍,披露了事件发生后公司的应对措施和改进机制。

关于便捷性。欧洲企业习惯在纸质报告中提供网络链接渠道。例如,E.ON报告为网络版在线报告,每页都给出了相应的衔接;VATTENFALL在绩效报告中也有少量网络链接,如“企业治理”的链接网址;BP在纸质报告的每一章节的展望部分都给出了相应的更多信息网络链接;GDF SUEZ在可持续发展政策中给出了了解更多“道德政策”、“健康安全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等信息的网络衔接。南方电网的报告在部分案例中提供了获得更多信息的方式,在报告封底给出了感动南网人物的阅读提示。

关于可读性。欧洲企业报告的表述方式丰富,不局限于叙述一种方式。例如,VATTENFALL在高管致辞中采用问答的形式逐步递进解答利益相关方的问题;BP的高管致辞中采用书信的形式回应利益相关方关注;GDFSUEZ用访谈的形式集中介绍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南方电网的报告基本采用归纳叙述方式。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我们了解到欧洲企业和南方电网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公司成立了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总部有专门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社会责任工作,各级分支机构都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日常推进和联络。欧洲企业以流程和项目为引导的社会责任管理渗透较好,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更加流畅,值得南方电网借鉴学习。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欧洲企业的报告普遍在先进性和可读性方面表现较好,E.ON和BP报告平衡性、便捷性表现较好,VATTENFALL和GDF SUEZ的实质性表现较好。南方电网报告在全面性和实质性方面较好,在先进性、平衡性、可读性、便捷性等方面可向不同对标企业学习。

报告之魂:理念和文化的探究

我们发现:欧洲企业与南方电网的核心价值理念都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E.ON虽然没有在报告中明确提到集团的价值观,但是在报告中反映了集团诚实、透明、信任和尊重、勇气、履责的核心价值观;VATTENFALL强化安全、绩效、合作的价值观以实现走向可持续能源;BP以安全、尊重、卓越、勇气、一个团队为核心价值观以实现自身的更强大、更安全目标;GDF SUEZ的价值观为进步、承诺、勇敢、团结。南方电网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涵盖了对客户的热忱服务之情、对员工的悉心关爱之情、对环境的绿色亲善之情、对社会的拳拳回报之情,实质是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突显了公司对可持续发展追求。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双方在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和报告表述上的差异呢?这些差异如何去理解呢?我们试图从中欧文化的比较中溯源求证。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以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主体,尚人伦,重感情,属于农耕文化。欧洲文化起源于地中海沿岸,主要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海上竞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属于海洋文化。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文化延续不断自成一体,充满了调和折衷,欧洲文化开放有活力;“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认为中国推崇中庸思想,看重感情、情感、综合的价值,欧洲推崇革新与进取精神,看重民主、科学、创新、自由;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认为,中西文化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西方文化的底蕴在于个人主义,中国在于集体主义。反映在社会责任实践和管理中,中国企业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企业每一个利益相关方,追求企业利益的合理性,依照社会秩序行事,诚实守信强调企业发展的适度、平衡、和谐。欧洲企业重视合规、科学、创新、公开,看重社会公平。

高情景文化与低情景文化差异,使报告语言风格有所不同。欧洲文化对交流的情景、氛围要求不高,强调坦率,人们习惯使用准确的语言清楚表达意思。反映在社会责任报告里欧洲报告习惯采用简单、直白语言向利益相关方清晰地传递信息,使用书信、访问、问答等沟通形式凸显对读者尊重。中国在人际交流中倾向含蓄内敛的表达,在日常交流中言语所包含的信息并不总是主要的,交流时的情景、气氛、表达方式、前后联系等十分重要,因此中国报告习惯采用严谨、高度概括的语言,多用叙述的方式表达。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差异,使报告关注议题有所不同。欧洲文化的个体意识比较发达,个人自尊、自由、独立、的实现被看作是人生的追求。在行为模式上根据自身的愿望、理解和爱好来选择,对别人、社会的看法并不顾忌。反映在报告中议题披露选择更具有主观性也更加聚焦,尤其关注环境和社会领域议题;中国文化是以整体为对象,儒家民本思想中的“人”、“民”是指人类整体,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儒家伦理道德是群体关系的链条,人们看重他人的评价,并根据他人可能的反应采取行动,反映在报告议题披露中,内容更加广泛和全面。

重德行与重科学的差异,使报告在议题识别依据与指标披露上有所不同。欧洲文化重视科学性,公开性、系统性,反映在报告里习惯披露议题选择的依据、议题的优先顺序,习惯对指标的披露程度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对指标进行审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尚德行,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这在报告中体现为较少披露议题选择的依据,也较少对议题的优先级进行排序。

重传承与重创新的差异,使报告的前瞻性有所不同。欧洲文化以行动为导向,看重当下,注重创新。欧洲先进企业在报告中更加关注正在发生的议题和可持续发展前沿领域议题。中国文化重考据、讲严谨,以完成的事项为导向,这体现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更多是基于对已经完成事项的披露总结,对前沿议题的关注有所不足。

中庸之道与竞争文化的差异,使报告在负面信息披露方面有所不同。海上竞争对欧洲文化影响深远,体现在面对冲突时,欧洲企业愿意正面提出,直接处理,在负面信息面前,坦诚进行分析、公布应对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规范,讲究和平共处,追求中庸之道。因此,在中国报告在披露负面信息时更多地瞻前顾后、权衡利弊,尽量以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加以披露。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差异,使报告信息量化的程度有所不同。欧洲理性主义思维重视逻辑,强调活动严格按照规则、协议、计划实施,思维方式注重分析,习惯对事物进行定量的测量。因此欧洲先进企业尽可能量化衡量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感性思维,判断事物以看得见、摸得着为根据,习惯对事物进行整体的定性描述。体现在报告中,是量化信息披露还不够深入。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4

为了具体阐明大众文化批判在哈贝马斯文化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地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我们将阐明哈贝马斯对从马克思、卢卡奇到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工具理性批判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发展(1);接着,讨论哈贝马斯对于文化消费主义历史形成的追溯(2);最后,具体分析哈贝马斯对于广告和公众舆论的理解(3)。

1、 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

哈贝马斯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范畴出发,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卢卡奇的物化学说以及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工具理性批判(启蒙的批判)贯穿起来进行分析,认为它们共同的贡献在于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两大根本问题: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而在这当中,卢卡奇的物化学说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通过对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克服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危机(主要是经济危机)的客观前提,这就是被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所束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被马克思看作是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出路,而马克思所给出的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培训以及劳动组织的更加完善等等。

如果说,马克思的杰出贡献仅仅在于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剩余价值,那么,他就难免会落入经济决定论的困境当中。仔细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对于经济决定论显然有着清醒的自觉意识。因为,马克思充分注意到了生产力自身的复杂性。也就是说,按照马克思的定义,所谓生产力,不仅包括现代的科学技术,更包括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主观潜能。在马克思的理解当中,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既表现为他们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也表现为他们有革命性的批判活动。这样看来,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剩余价值在人的主观生活世界当中的表现,以及人(无产阶级)对于这种剩余价值的抵抗意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攫取,不仅为无产阶级(乃至整个人类)的解放创造了客观前提,同样也创造了主观前提。

卢卡奇完整地继承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批判立场,但视角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而言,一方面,卢卡奇接受了韦伯的物化批判概念,修正了马克思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解放力量具有两重性:即它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种新的主宰人的意识形态,这就是所谓的科学主义(Szientizismus),最终的结果则是使人在自我解放的途中遭遇到了自我异化--物化。另一方面,卢卡奇又进一步深入挖掘了人身上所潜藏着的对于物化的抵抗力量。卢卡奇认为,人身上具有一种"自身理性的形式特征",这对于物化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极限【1】。

哈贝马斯认为,卢卡奇进一步发展韦伯的物化批判,无疑是有其历史贡献的;可惜,卢卡奇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其一,他不加批判地接受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仅仅从精神运动的角度阐述了无产阶级意识之于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逻辑必然性,而未能从经验批判的角度细致而透彻地阐明无产阶级意识形成和应用的实践必然性。其二,卢卡奇在继承韦伯物化批判的同时,拒绝承担其客观主义历史哲学的后果。当然,卢卡奇的理论面临的最关键问题还在于,由于革命的失误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未曾预料到的新的认同力量,致使卢卡奇的时代诊断和物化批判遭到了彻底的否定【2】。

在哈贝马斯看来,卢卡奇失足或停足的地方,正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他们的出发点。换言之,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从经验批判的角度,对黑格尔的逻辑学以及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提出了质疑,并分析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之所以失败的历史经验。按照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历史经验发挥了作用:前苏联的官僚化统治、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以及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新趋势等【3】。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处理,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提出了一种关于法西斯主义和大众文化的理论,用以解释大众的主观自然怎么会毫无反抗地就被卷入到了社会合理化的旋涡当中,以及物化现象在文化再生产领域当中的种种表现。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对法西斯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分析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前者说明,政治精英故意改变了大众的反抗功能,用主观自然来反对合理化;后者则表明,商品的物化形式蔓延到了文化领域当中。

在实际分析当中,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相互之间在密切配合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分工。具体来说,霍克海默负责分析法西斯主义,而阿道尔诺则专注于大众文化研究。霍克海默把主观自然对物化的反抗称做"自然的造反"(Revolte der Natur),由此,他认为,法西斯主义就"是利用内在自然的造反来实现内在自然坚决反对的社会合理化":

(在法西斯主义制度里),合理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它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压制自然;合理性现在是在敲诈自然,为此他吸收了自然的造反力量,用以充实自身。纳粹操纵了德国人民被压制的愿望。当纳粹及其在产业界和军界的走狗们兴风作浪时,他们一定会赢得大众的,尽管他们并不代表大众的利益。他们向社会下层发出号召,而这些阶层已经被工业的发展抛弃了,也就是说,他们成为了大众生产的剥削对象。这些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家庭妇女以及小业主等,在被压制的自然中,他们首当其冲,他们是工具理性的牺牲品。没有这些群体的积极支持,纳粹根本就不可能上台掌权"【4】。

这段话不仅阐明了纳粹上台的历史背景,也澄清了纳粹统治的阶级基础(社会下层),更说明了纳粹统治的历史作用:加速"迟到的民族"的现代化,用以补偿广大社会反抗阶层的心理要求。这样,内在自然的造反在纳粹的操纵下就变成了内在自然所反对的强制力量,实际上也就走向了其对立面。

阿道尔诺的大众文化研究探讨的则是意识通过大众传媒而实现社会一体化的过程。阿道尔诺借用了卢卡奇的"商品拜物教"(Warenfetisch),指出在现代社会里,艺术作品被偶像化为文化商品;艺术享受则倒退成为消费和消遣,这在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商品拜物教",即"文化的商品拜物教"。阿道尔诺在其《论音乐的拜物教特征以及听觉的退化》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然,在文化物品范围内,交换价值表现的比较特殊。因为这个范围在商品世界里似乎不受交换权力的支配……而这一表象正是文化物品具有交换价值的原因所在……如果商品总是把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集合在一起,那么,纯粹的交换价值就会取代纯粹的使用价值,因为纯粹使用价值的幻象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文化物品所必须具有的,纯粹的交换价值正是作为交换价值才通过欺骗的手段承担起了使用价值的功能。音乐的拜物教特征就表现在这样一种quid pro quo里面:交换价值制造的效果提供了直接的表象,而与客体的无关同时又打破了这种表象……人们追问了商品社会究竟靠什么得以维持的。在一种总体性的观念中,把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转换成交换价值,这将有助于澄清原因。而在总体性的观念中,任何一种摆脱了交换价值的享受都具有颠覆性质。交换价值在商品中的表现承担了特殊的社会凝聚功能" 【5】。

哈贝马斯认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创新之处在于具备了一种文化批判的视角,并且修正了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对于大众文化的乐观主义立场,批判了洛文塔尔(Leo Loewenthal)对于大众文化的肯定主义立场,而对大众文化保持了一种的怀疑,进而发展出了一种建立在其否定辩证法基础上的否定主义大众文化观。但哈贝马斯同时又指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大众文化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在于,他们对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力量的模糊性缺乏明确的把握。

如果说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创新之处是由于他们注重经验分析所带来的话,那么,他们的不足之处则是由于他们缺乏规范分析而导致的。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认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把法西斯主义理论与大众文化理论相提并论,是值得我们予以高度注意的,因为它们毕竟从不同的角度为现代性批判打开了新的取向。换言之,霍克海默从政治批判的角度讨论了工具理性批判问题,而阿道尔诺的出发点则是社会层面,他所关注的是工具理性批判在社会层面上的反映。因此,就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而言,如果说法西斯主义理论成功地揭示了政治的剩余价值的话,那么,大众文化理论则是对文化剩余价值所做的毫不留情的批判,从而在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共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2、 从文化批判到文化消费

哈贝马斯一边充分肯定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把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批判范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效果,一边又从规范的角度对他们的大众文化理论提出了尖锐批判,这和他对待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一贯立场无疑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这里值得留神的是,哈贝马斯在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并没有把他们简单地一概而论。比如,在大众文化这个问题上,哈贝马斯一方面批判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主张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却悄悄地接受了洛文塔尔对于大众文化历史功能的分析,尽管有着相当的保留。

我们知道,在法兰克福学派当中,洛文塔尔是唯一一位把大众文化研究作为志业的思想家,也是唯一一位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大众文化理论体系的思想家。他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全面清理了大众文化在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形成、发展和转型,认为不管大众文化在今天的现实当中发生了怎样的功能转变,它在西方现代性形成之初都是有着积极贡献的,主要表现为大众文化培养起了资产阶级的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6】。

哈贝马斯吸收了德国社会历史家魏勒(H. U. Wehler)教授的意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洛文塔尔的观点进行了发挥【7】。哈贝马斯认为,大众文化在现代性发生之初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一个理想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以当时的德意志为例,到了18世纪末,书籍、杂志和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作家、出版社和书店也是与日俱增,借书铺、阅览室以及读书会等广泛建立了起来,这样就为当时德国的大众文化生产和接受提供了可能。于是,在德国就出现了一个"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其中的公众通过阅读和讨论,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公共交往网络【8】。他们彼此平等,自由讨论,依据多数原则进行决策,很有一点乌托邦色彩。

哈贝马斯强调的一点在于,这种"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之所以会产生历史进步意义乃至革命意义,关键不在于其组织形式,而在于其社会功能。这就是其社会批判的功能。相应地,具有社会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所培养出来的公众,则是具有批判意识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不是消遣或愉悦的对象,而是批判的武器;文化批判构成了社会批判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到了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的终结和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方面发生了转型,相应地,大众文化的功能也急剧变化,具体而言,大众文化由塑造公众的批判意识变成了纵容公众的消费意识,于是,"(作为批判公共领域的)文学公共领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消费的伪公共领域或伪私人领域"【9】。与此同时,文化批判的公众也变成了文化消费的大众。

哈贝马斯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典型文化机制入手,详细地分析了大众文化的功能转变过程,这个机制就是家庭(Familie)。家庭作为一种公共领域,是训练个体、教化个体,最终促使个体社会化的预备场所,也就是说,家庭一直承担着联系个体私人性和个体公共性的中介角色。但从19世纪中叶以后,家庭渐渐地失去了其"文学宣传圈"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昔日那些用于家庭阅读的文学杂志逐渐被扔到了一边,被发行广泛的画报所取代。这样,家庭作为文学接受场所也就宣告结束了,随之兴起的是一种作为文学消费场所的家庭:文化批判公众之间的交往一直都是以阅读为基础,人们是在家庭领域与外界隔绝的空间进行阅读的。相反,文化消费公众的业余活动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展开,无须通过讨论继续下去:随着获取信息的私人形式的消失,关于这些获取物的公共交往也消失了"【10】。

家庭的功能转变之后,与之相关的一切社交场合不是消失不见了(俱乐部),就是彻底变调了(沙龙)。总之,一句话,资产阶级的社交形式有了新的替代物,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的性质是一致的:都禁止文学批判、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交批判活动,变成了无须担负任何社会责任的集体娱乐活动。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功能发生变化呢?哈贝马斯毫不留情地指出,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哈贝马斯认为,作为文化批判的大众文化虽然要依靠市场来形成自己的批判特征和审美特性,但市场的功能只限于分配文化产品,并将文化产品从个体所有者那里解放出来。交换价值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没有丝毫影响。文化商品的生产更不会因为经过了市场而衍生出丝毫的剩余价值。总之,文化商品没有被等同于一般的商品。

但是,随着市场规律在文化商品领域的广泛蔓延,文化的内在固有规则遭到了彻底破坏,市场最终成为了文化创造的内在法则。这里不妨以公共领域当中最活跃的"讨论"(Diskussion)为例,来看一看市场的催化功能。过去,在文化批判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讨论"是人们细心培植的对象,人们为了阅读、看戏或欣赏音乐,的确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但那都是为了获取用于"讨论"的信息。而在"讨论"过程当中,人们无须为通过阅读和交流而获取的信息支付任何报酬。一旦文化消费意识取代了文化批判意识,"讨论"本身就受到了管制,一切私人的讨论形式都被公开化了,成为"作秀"的手段,"收费"自然是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于是,"讨论"的内容也就无关紧要了,"讨论"本身连同其中的"批判"一道具有了商品形式:

讨论进入了交易领域,具有固定的形式;正方和反方受到事先制定的某些游戏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共识成为多余之物。提问成了成规;原本在公共辩论中解决的争执挤入了个人摩擦层面。如此组织起来的批判讨论当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功能,尤其是作为行动替代品的绥靖功能"【11】。

哈贝马斯认为,文化商品的商业化一直都是批判的前提,现在却成了追求的目标。作为武器的批判本身,也落入了交换关系的魔爪。从此,大众文化的批判功能和否定功能消失殆尽,它迎合的是教育水平很低的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和消闲需求,追求的再也不是知识或社会责任,而是剩余价值。文化不是被导向大众,而是自身俯就大众。

当然,文化商业市场也有它的一点特殊性,这就是在经济功能之外,还发挥着社会心理功能:

或者,市场首先创造条件使公众有能力获得文化商品,然后,通过降低产品价格,从经济上增强更多公众的获取能力。或者,市场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文化商品的内容,从而从心理上增强各个阶层民众的获取能力"【12】。

文化商业市场的这两种功能在书业协会(Buchgesellschaft)那里有着集中的体现。但哈贝马斯认为,最能反映文化商业化的机制还不是书业协会,而是报刊和影视传媒。就拿报刊来说,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最早的商业大众报刊,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大众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以便他们更好地进入公共领域。但到了19世纪末,所谓"黄色办报作风"(报刊图片化),大大推动了报刊的大众化。报刊大众化的直接结果是"惟利是图":获得的是销售量,牺牲掉的是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所有报刊都)取消有关道德话题的政治新闻和政治社论,诸如禁酒问题和赌博问题等"【13】。

总之,哈贝马斯认为,随着市场规律渗透到并控制着文化商品流通领域,批判意识逐渐转换成了消费观念,公众之间的公共交往消失了,代替它的则是同质化的个人接受行为:

阅读公众的批判逐渐让位于消费者交换彼此品位和爱好。甚至于,有关消费品的交谈,即有关品位认识的测验,也成了消费行为本身的一部分"【14】。

一句话,批判主义黯然失色了,消费主义粉目登场了,并且还唱起了主角。在滚滚而来的消费主义浪潮中,"大众传媒塑造起来的世界所具有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即便是它对消费者所保障的完整的私人领地,也同样是幻象"【15】。而在消费主义的支配下,公众的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发生了分裂:他们不是作为缺乏批判意识的专家(知识分子),就是作为根本没有批判意识的消费大众。公众在一片喧嚣声中重新拣起了商品拜物教的残羹冷炙,社会则在一片欢歌笑语声中丧失了交往方式和文化共识,回归到了昔日一盘散沙的原子状态。

3、 从新闻写作到广告和宣传

如果说哈贝马斯对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追溯可以看作是对大众文化社会功能演变的阐述的话,那么,哈贝马斯对广告和宣传(舆论)的分析,则既是对大众文化的个案解读,更是对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演变的揭示。按照哈贝马斯的解释,新闻写作看似私人的,实际是公共的,它担负着公共批判的职责;而广告宣传则截然相反,表面上是公共的,其实是私人的,因为它追逐的是纯粹私人或某个集体的经济利益。从新闻写作到广告宣传的转变,反映了理想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衰弱,也折射出大众文化在政治领域中的消极影响。

还是以报刊为例。哈贝马斯认为,报刊在沦为私人或集体经济利益角逐场之前,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私人通信阶段,这也是报刊的萌芽阶段,其组织形式是小型手抄行业,遵循的是利润最大化原则。但很快,报刊就从单纯的新闻报道转变成为思想传播,一种新的因素在和经济因素结合的同时,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是政治因素【16】。欧洲18世纪的学术期刊、道德周刊以及政治刊物等都充分了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报刊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迈入了第二个阶段,即个人新闻写作阶段。此时,主宰报刊行业的不再是利润最大化原则,而是说教动机和政治动机。报刊从一种经济牟利工具变成了政治舆论交锋的阵地,变成了公共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私人交往的公共空间:

在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取得永久地位之前,政治报纸的出现和生存,就和争取公共舆论的自由空间的斗争、争取公共性原则的斗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传播信念的报刊是公众的一个讨论机制,它首先关注的是确立公众的批判功能;因此在投入经营企业的资本时,如果考虑回报的话,那也是第二位的"【17】。

遗憾的是,随着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建立和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在法律上得到认可,特别是,随着广告行业的独立和迅速发展,报刊进入了新的阶段: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报刊"抛弃了论战立场,而真正从事商业活动,争取赢利"【18】。至此,报刊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但回到了它的起点,甚至还有了倒退:

如果说过去报刊业只是传播和扩散私人公众的批判的媒介,那么现在这种批判反过来从一开始就是大众传媒的产物。随着个人的新闻写作向大众传媒的转变,公共领域因私人利益的注入而发生了改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报刊业的商业化迎合了公共领域向广告传媒的转变。反过来,报刊业的商业化受到了纯粹经济领域中的商业广告需求的推动"【19】。

哈贝马斯批判广告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破除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的看法,即:广告与资本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哈贝马斯认为,广告虽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素,但和资本主义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或者说,并没有逻辑上的关系。归根结底,广告只是发达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种特殊现象。

广告与资本主义之间既然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关系,那么,广告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就值得深入分析了。一般都认为,市场越来越不透明,是广告泛滥的直接原因。但在哈贝马斯看来,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认为,广告与市场之间的因果关系恰恰相反,不是市场在前,广告在后;而是广告在先,市场在后;换言之,广告的泛滥,或者说,广告竞争取代价格竞争,才是市场越来越不透明的根本原因。

那么,广告对市场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冲击力,哈贝马斯认为,除了上述经济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原因。首先,广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阶层,对社会下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一点在于,让他们在观看和阅读快餐式文化产品中获得了一种想象的满足,误以为自己已经和社会上层同处于一个共同的社会空间之中,从而忘却了自己的现实处境,渐渐地,也就丧失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从阶级的角度看,还丧失了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其次,广告还规划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用以制约人们的消费行为。广告本身已经成为最大的消费意识形态,其本质就在于大众娱乐。

不管广告如何操纵市场,也不管广告如何操纵消费者,如果广告仅仅是出于经济动机,单纯停留在经济领域当中,那么,广告就不会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构成毁灭性的冲击,充其量只是在腐蚀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社会基础。因此,哈贝马斯认为,作为销售手段的广告,制造出来的是一种虚假的经济公共领域,它表面上脱离了政治领域,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换言之,哈贝马斯觉得,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转型,特别是在政治层面上的转型在经济原因之外,肯定还有更加值得重视的因素,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揭示。这就是政治因素,或者说,与经济动机融为一体的政治动机。哈贝马斯指出,"私人利益的公开展示,从一开始就与政治利益融合在一起"【20】。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哈贝马斯已经从社会批判过渡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者说,过渡到了政治意识形态批判。

所谓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广告而言,就是要揭示广告当中的政治动机,或者说,揭示阶级乃至政党是怎样利用广告谋取自己的社会利益的:

在19世纪中期,在阶级对立多少公开化的阶段,公共领域本身被……一分为二,因此,私人利益的公开展示本身完全具有一种政治意义。在这个领域里,大规模的商业广告也几乎总是具有并非单纯商业广告的性质。……但是,只有在公关实践中,经济广告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性质"【21】。

广告政治化或政治广告化,实际上就是舆论宣传和舆论管理了。哈贝马斯根据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政治动员,分析了宣传(舆论)对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主宰。他认为,宣传(舆论)与广告之间的区分就在于:

私人广告总是针对其他的私人消费者;公共关系则是针对公众舆论或作为公众的私人,而不是直接针对消费者。信息的发出者把自己的商业意图隐藏在一种关于公众福利的角色肥厚。这种对消费者施加影响的方式是借鉴了经典的公众批判形象的内涵,使自己合法化:公共领域的公认功能和有组织的私人领域之间的竞争被统一了起来" 【22】。

广告政治化之后,提供给我们的实际是一种公众舆论。"取得共识"是其中心任务。因为只有打着这样的共识幌子,资产阶级统治者才能说服公众接受它们所兜售的个人、产品、组织和意识形态。作为消费者的公众则处于一种被动的迎合状态,没有自己的主体立场。哈贝马斯强调指出,这种人为的公众舆论所提供的共识和通过长期的启蒙和话语而最终达成的共识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在公众舆论的操纵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被重新封建化了,"公共性仿造了过去那种代表型公共领域赋予个人魅力和超自然权威的神圣光环"【23】。

4、 结语

以上我们讨论了哈贝马斯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思路。哈贝马斯继承了从马克思到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传统,根据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这个理想型,从规范的角度,对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一方面充分肯定,大众文化在形成之初是有着历史贡献的,主要表现在对公共性和公众批判意识的培养上面。在这一点上,哈贝马斯显然是接受了洛文塔尔和本雅明的观点。但同时,他也指出,本雅明把大众文化的解放功能宗教化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应当还是在于启蒙和教化。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样,作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组成因素的大众文化也走上了一条肯定现状的路途【24】。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样一种大众文化已经彻底丧失了其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的功能,变成了一种统治的工具。它给我们带来的只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消费主义,再一个则是"人为的公共领域"。如果说消费主义是主宰社会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的话,那么,"人为的公共性"则是政治概念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意识形态。而无论是消费主义,还是"人为的公共性",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文化的剩余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观念批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也可以更好地揭示现代性危机的根源,为重建文化现代性提供了可能。转贴于

………………………………

注释:

【1】 G. Lukacs,Geschichte und Klassenbewusstsein,Werke,第2卷,Neuwied,1968,第276页。

【2】 J. Habermas,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第1卷,Frankfurt am Main,1987,第489页。

【3】 请参阅:Helmut Dubiel,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 und politische Erfahrung,Frankfurt am Main,1978。

【4】 Max Horkheimer,Zur Kritik der instrumentellen Vernunft,Frankfurt am Main,1967,第118-119页。

【5】 Th. W. Adorno,Ueber den Feitschcharakter in der Musik und die Regression des Hoerens,Gesammelte Schriften,14,Frankfurt am Main,1973。

【6】 请参阅Leo Loewenthal,Literature,Popular Culture and Society,Englewood Cliffs,New York,1961。

【7】 请参阅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导言。

【8】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3页。

【9】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187页。

【10】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190页。

【1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191页。

【1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192页。

【13】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195页。

【14】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196页。

【15】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196-197页。

【16】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219页。

【17】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221页。

【18】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221页。

【19】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225页。

【20】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228页。

【2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228页。

【2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同上,第228-229页。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商业报告供应链;XBRL FR;XBRL GL;本体建模

一、 引言

可扩展商业报告(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技术已经在国际组织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与传统的报告方式相比,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可以改善财务报告的披露效率,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比性以及透明度,从而有利于数据的分析和决策的制定(Hodge et al.,2004)。然而当前的XBRL技术局限于财务报告层面,这并不能充分发挥XBRL的技术优势,应当将XBRL技术应用于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使之能够形成一个集成的、互联的、易理解的、统一的信息供应链。

要达到这一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能够协调一致,以应对由于利益不一致所带来的各种挑战。Zhu和Wu(2011)以美国的XBRL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义一种新的度量标准,发现尽管美国的财务报表层面已实现XBRL表示,但是其数据的交互性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我国,沈颖玲(2004)提出XBRL可以用于解决会计国家化和会计国际化之间的矛盾,并能够作为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信息交互的“桥梁”。目前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XBRL研究已经成为信息化的关注焦点。

然而已有研究并未考虑到不同供应链环节所采用的XBRL技术的差异性。围绕着解决不同XBRL技术之间异构性的目的,通过比较技术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基于本体论的方法,在商业报告供应链上建立统一的XBRL本体模型,同时可以为当前的XBRL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

二、 XBRL技术

XBRL技术源自传统的XML技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企业报告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标准。XBRL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分类标准定义了财务信息元素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一个商业信息交换的“词典”。分类标准包括XBRL模式文档和扩展链接库。XBRL实例文档则是企业根据这一“词典”,以相应的数据信息对元素进行赋值所创建的XBRL特殊格式的报告文档。XML与XBRL工作机制的演进和对比关系,如图1所示。

目前对于XBRL的关注大多集中在财务报告层面,但XBRL同样可以作为其他环节的标准。XBRL的目标是:在整个商业报告供应链中,信息一经输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需重新输入。为此XBRL国际组织颁布了两个不同的XBRL技术,其中XBRL财务报告(XBRL Financial Reporting,XBRL FR)作为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外部报告的标准,而XBRL通用账簿(XBRL Global Ledger,XBRL GL)是对XBRL FR的重要补充,作为企业内部报告的标准。XBRL FR在外部商业报告的应用已渐渐普及,其优点也逐渐显现。国际组织和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已颁布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其中包括2010年中国财政部正式颁布的XBRL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但财务报告信息显然不是商业报告供应链的源头,最初始的输入信息应当是有关交易的信息,包括采购订单,发票,货款支付等。已有的标准处理方式(ERP等)能够规范这方面的信息,但由于标准的不统一,在信息的传输、比较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缺失,并会随着不同ERP标准数量的增加,所要承担的代价也随之大大提升。引入XBRL GL技术则能够提供这些信息的统一标准,克服由于多种标准带来的低效,同时能够与XBRL FR进行有效对接。

三、 XBRL技术的比较分析

选择XBRL作为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技术标准,应当确保不同的XBRL技术之间能否实现对接,而不是成为各自的技术壁垒。由于在商业报告供应链中应用的环节不同,使得XBRL FR与XBRL GL的应用领域不同,并且它们的数据特征同样有差别。以下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 应用领域。

(1)XBRL FR应用领域。依据各自的国情及对XBRL FR的理解,各国会制定相应的分类标准。XBRL国际组织公布的分类标准为“Acknowledged”级别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包括韩国、新西兰、爱尔兰、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中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台湾、印度、西班牙、美国、巴西、智利、法国等国家,达到更高级别“Approved”级别的国家则包括中国和美国。这些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不仅在于它们所制定的分类标准的领域不同(有些国家如巴西只制定了工商业的分类标准,而美国则提供了不同行业的分类标准),而且这些分类标准的构建思想也有很大不同。尽管存在差异,但XBRL FR的应用领域范围都是财务报告领域,即是商业报告供应链的"终端"报告。在具体建模时,需要对领域范围进行必要的划分,形成相互联系的子领域。在行业共有的分类标准基础上,各个行业再自定义行业特有的扩展分类标准,最后企业还可根据自身的披露要求和意愿进行分类标准的公司扩展。

(2)XBRL GL应用领域。XBRL GL为商业报告供应链的内部报告提供标准,同时可以对ERP系统信息进行建模。作为一种标准,XBRL GL并非要取代ERP系统,而是为ERP系统提供一种无缝的接口。XBRL GL表达的领域信息包括:总账信息,分类账,分类账的创建信息、主文件信息、交易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等。在建模方式上,XBRL GL对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模块化,已有的XBRL GL模块包括:核心(Core,COR)模块,高级商业概念(Advanced Business Concepts,BUS)模块,多币种模块(MultiCurrency,MUC)模块,英美概念(Concepts For The US, UK, etc,USK)模块,税务审计(Tax Audit File,TAF)模块,概括性报告上下文数据(Summary Reporting Contextual Data,SRCD)模块。

XBRL GL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单一的、全球的、整体的、一般的标准。同时它也具备了XBRL的一般特征:开放、系统独立及可扩展性。在有些情况下,单一的技术比复杂多样的技术更为有效。全球化的XBRL GL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总账信息。整体化的XBRL GL不会因为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化的XBRL GL没有行业之分,所有的行业都共用一份分类标准。

2. 数据特征。

(1)XBRL FR数据特征。XBRL FR主要表示概括性数据。概括性数据的特点在于可以直接理解其含义,而不必依据其他数据进行推断。而财务报告的特点决定了财务报告信息元素都是概括性数据,它们绝少有等级之别。在数据表达方式上,对于一类无法穷尽的数据信息,XBRL FR起初使用元组方式进行表达。随着技术的完善,XBRL FR的数据表示方式经历了从“元组技术”到“维度规范”的变革。维度规范是对XBRL 2.1技术规范的有利补充,但在具体的运用却与XBRL 2.1中的元组(Tuple)技术存在冲突。如果在一份分类标准中,同时用到这两种技术,会给分类标准制定者、使用者、软件商带来一定困扰。在技术上,维度规范可以实现元组所能表达的信息,反之则不成立,并且元组在扩展性以及可比较性上比较差。相较而言,维度规范在这些方面更胜一筹。从2008年的版本开始,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分类标准(US GAAP Taxonomies)已不再使用元组技术,取而代之采用维度规范。除了美国,欧洲的COREP(COmmon REPorting)项目和FINREP(FINancial REPorting)项目也选择了采用维度规范。

XBRL FR采用元组技术不是因为元组可以处理高层级的数据,而是因为这些数据无法穷尽。随着对XBRL FR面向数据特点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认为当信息可以从多个角度或者侧面进行分析时,使用多维分析技术更加灵活,也符合人们的理解习惯。而维度规范的核心思想正是从多个维度(侧面)共同评价一个计量指标。同时维度规范也可以解决无法穷尽的问题,并带来了可扩展性与可比较性方面的提升。当概括性数据存在计量时,通常比较容易确定围绕计量的相关维度,而不同类型的概括性计量数据提取出来的维度是不同的。

(2)XBRL GL面向数据。XBRL GL表示的大多是细节性的数据,是面向记录的数据,它们大多数是高度层次的数据,数据之间会有较紧密的关联。2009年版本(包含SRCD模块)的XBRL GL分类标准有415个元素,其中359个为数据项元素,56个为元组元素。不包含SRCD的XBRL GL分类标准中层级可以达到6层,而新增的SRCD模块则可以高达8层。

与XBRL FR的选择不同,XBRL GL仍然采用元组技术。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非此即彼”,背后隐含的则是XBRL FR与XBRL GL的数据特征不同。在XBRL FR中,维度规范能够替代元组技术。但在描述XBRL GL高层级数据时,维度规范并非是一个好的表示方式:①维度是表示片段(Segment)和场景(Scenario)的语法规范,用于XBRL FR的上下文表示,而XBRL GL无须复杂的上下文表示。②维度会将部分数据划分到上下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混淆上下文信息与数据信息。③同时,用维度表示XBRL GL会产生大量不会重复使用的上下文信息。

在XBRL GL中,将元组转化为维度表示,是一项极复杂的工作,并且没有太大的优势,也不利于对账簿信息的理解。XBRL FR与XBRL GL有各自的数据特点,采用各自适用的建模方法才是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去统一。XBRL GL能够建立XBRL GL到XBRL FR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完成元组到维度规范的映射关系。

四、 商业报告供应链视角下的XBRL本体模型

在充分分析XBRL FR与XBRL GL两种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之后,本文提出了融合这两种技术的本体模型。

1. 本体策略选择。数据的集成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分别是单本体策略、多本体策略、混合本体策略,根据数据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本体策略,建立相应的本体模型(唐晓波和熊杰,2010)。由于商业报告的技术环境,混合本体策略更适用于商业报告供应链下的XBRL本体建模。

在商业报告供应链中存在不同的领域,采用混合本体策略,建立在同一全局本体的基础上,局部本体之间能够进行比较。对于不同的领域,能够建立相应的局部本体,即能够分别建立XBRL FR局部本体与XBRL GL局部本体。采用混合本体策略,能够兼顾到本体之间的交互与集成。这同XBRL FR与XBRL GL的紧密关系是相一致的。因此,根据商业报告供应链中的不同流程,本文采用混合本体策略,建立XBRL本体框架,如图2所示。

2. XBRL本体模型构建。采用混合本体策略,构建XBRL本体模型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建立全局本体(共享语义库)、建立局部本体、定义映射。

阶段1:建立全局本体。对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的数据特征进行分析,确保涵盖了所有的数据源。基于前文的分析,采用XBRL FR和XBRL GL能够表达供应链上所有的信息。XBRL全局本体模型可视为一个供应链中各环节共享的词汇库,是各个局部本体的基础本体。全局本体在各个特定的领域具有重用性,它能够提供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局部本体可以在全局本体的基础进行扩展。因此,XBRL全局本体模型的范围不宜过大,粒度不宜过细。同样,在构建XBRL全局本体模型时,需要对商业报告供应链中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先确定本体的初始模型。再结合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与相关的XBRL专家(同时是会计专家)讨论。确定XBRL全局本体模型需要结合多方的力量,并且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直至最终的模型稳定。

阶段2:建立局部本体。可以独立分析供应链上的数据源信息,不必考虑其他的源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源信息的分析和阶段1建立的共享语义库,建立相应的局部本体。商业报告供应链包含两类数据源信息,分别是XBRL FR数据源信息和XBRL GL数据源信息。对XBRL FR局部本体模型的构建,应当分两个层面考虑,分别是分类标准内部与分类标准之间两个层面。一个分类标准由一系列的分类模式和相应的链接库组成,因此要同时考虑分类模式和链接库的本体建模。在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201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石油和天然气扩展分类标准,以及银行业扩展分类标准。这是对基础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补充。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行业扩展分类标准。因此分类标准之间有可能存在引用或者扩展的关系,同样要分类标准之间的本体交互。

由于XBRL GL与XBRL FR存在不同,对XBRL GL局部本体模型的构建就要区别对待。XBRL GL可以表示9种不同类型的文档,分别是会计科目表、余额表、分录、日记账、分类账、资产、试算表、税收、其他。依据会计业务特点以及流程,可以对这些类型信息抽取概念及其关系,从而形成XBRL GL局部本体模型。

阶段3:定义映射。定义全局本体与局部本体之间的映射,从而消除局部本体之间的异构问题。由于XBRL FR与XBRL GL都是XBRL技术,所以消除异构的重点在语义异构上。通过将XBRL全局本体中的概念及其关系与XBRL FR/XBRL GL局部本体中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对应,可以分别采用owl本体中的equivalentClass和equivalentProperty进行定义。

五、 结论

XBRL正在成为各国企业日常活动中越来越普遍的行为。目前的XBRL应用都是体现在财务报表层面,需要将XBRL标准推广到整个商业报告供应链中,才能充分发挥XBRL的优势作用,从而促进利益相关者利用XBRL信息进行决策制定。本文通过比较不同环节中XBRL技术的差异性,采用混合本体策略,提出了在商业报告供应链中构建XBRL本体框架的思路。本文为集成商业报告供应链提供了方案模型,对于未来企业XBRL应用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Hodge, F.D.,J.J.Kennedy, and L.A.Ma- ines. Does search-facilitating technology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of financial reporting?.Accounting Review,2004,79(3):687-703.

2. Amrhein, D., S.Farewell, and R.Pins=k- er. REA and XBRL GL: Synergies for the 21 st Century Business Reporting System.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Accounting Research,2009,(9):127-152.

3. 沈颖玲.会计全球化的技术视角——利用 XBRL 构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体系.会计研究,2004,(4):35-40.

4. 唐晓波,熊杰.基于本体的企业知识集成模型.情报科学,2010,28(9):1304-1308.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面向信息共享的全球通用会计账簿研究”(项目号:11JHQ006);上海市会计学会资助课题“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研究——基于XBRL的上海工商企业财务信息整合(2012)”。

地域文化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 多 分布式 入侵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034-02

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实现实时高速网络入侵检测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安全技术不得不面临的残酷事实。本文提出一个分布式环境下的多Agent模型的入侵检测模型,没有主次之分的各Agent之间,通过不同分工协同工作。各级独立Agent发挥不同独立性入侵检测单元功能,同时联合协作检测着网络的各个方面的安全情况和主机系统安全信息。多系统是一个由多个组成的比较松散的联盟,各个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的相互协作、相互服务。MAS结构的使用,更够使计算机智能分布更好地实现,也能使现有的各项IDS技术得到利用,可以将其它的安全工具封装为以实现纵深防御体系。

1 基于多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结构设计

(图1)

(1)CSA(Communicate Service Agent):通信服务。(2)FA(Function Agent):功能,它是完成各种任务的一个统称。(3)SDA(State Detection Agent):状态检测。(4)LAA(Local Analyzer Agent):本地分析。(5)DAA(Domain Analyzer Agent):域分析。(6)VUI(Visual User Interface):可视用户接口。

多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由各个主机的互相配合完成检测任务,同时每个主机又都能单独的进行入侵检测,各个主机间入侵消息的通信是靠CSA进行的,SDA负责检测本地Agent状态,DAA进行更大范围的入侵分析,LAA进行本地入侵检测分析,以及进行系统恢复。其中每个主机部分的Agent组成结构(图2)。

1.1 功能(FA)是由预处理(AD-P),认证授权(AIA),学习(LA),存取控制(ACA)等组成。它们的主要的职责有以下几点

(1)预处理AD-P(Agent-Detection for Preprocessing):AD-P负责对输入的通信数据进行预处理,实时监视网络通信数据,提取事件序列,然后对事件进行分类,备份到AD-P数据库并提交给下一级Agent进行处理。(2)认证授权AIA(Agent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AIA是负责识别的信息源和认证的真实性,并把结果反馈到数据库中,发送邮件到入侵检测IDA可疑行为,或试图攻击立即的迹象。(3)学习LA(Learning Agent):LA是负责提取的攻击模式,以及明确用户的行为,如判断攻击是不是Port Scanning、Overflow、Finger、 Dos等行为。(4)存取控制ACA(Access Control Agent):ACA一方面是保护机密信息,并且不允许敏感信息未经授权的访问渠道流出,另一方面,按照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为合法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访问。

1.2 状态检测SDA(State Detection Agent)

SDA是每台主机唯一的入侵检测Agent进行自身保护和身份验证的专门Agent,它定时检查协作主机的CSA和本机内IDA的状态,并负责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查和维护的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必要的,以确保不间断运行;而且入侵检测系统能记录黑客的攻击行为,黑客在发动真正的攻击前必将想尽办法先破坏入侵检测系统;因此SDA的存在非常有必要。同时,由于CSA是入侵检测与其它检测交互的关键。一旦CSA遭受破坏,不同主机入侵检测的协作就无法进行;因此,检查和保证CSA的正常运行状态是极其重要的。SDA能定时检查协作主机CSA的状态,一旦发现某台机器的CSA活动异常,就向其它机器的SDA查询该机器的状态,如果其它机器的SDA认为该CSA正常,就进行再次查询;如果检测出其它机器的SDA不正常报告,立即通知系统管理人员,请求系统管理人员检查问题所在。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主机IDA的状态,发现某个IDA运行状态有问题SDA会及时地通知本机的CSA,暂停与IDA之间的通信和通知系统管理人员及时处理。

1.3 本地分析LAA(Local l Analyzer Agent)

LAA是负责主机管理的,存在每台配有FA的主机上也是唯一。LA的主要职责为是收集各个IDA报告系统异常活动的报告,并进行处理;执行异地的CSA之间的协商,根据需要向上级DAA提交工作报告,根据上级DAA的指示控制各的状态;组织本地间的协作。

1.4 入侵检测IDA(Intrusion Detection Agent)

每个IDA独立承担一定的检测任务,检测系统或网络的安全性。在模型中,每个IDA检测的操作模式和响应的数据,有自己的独立的消息来源,每个IDA是独立的测试组件,可以实现单独检测任务,同时各IDA之间又进行相互协作,对网络用户和系统的可疑行为或异常进行检测并把检测结果交给LAA进行判断。不同的IDA按照检测环境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1.5 可视用户接口VUI(Visual User Interface)

VUI是向用户提供使用界面的,向用户提供配置界面和告警界面。UIA的实现可以使用不同的RAD工具都依赖于API调用DAA提供的控制功能。

1.6 域分析DAA (Domain analyzer Agent)

DAA集中服务于整个域上,它全面分析来自各个主机的报告,从而得出最终结论。DAA可以找到相关的多台主机、与网络相关的入侵活动,这种入侵是很难被单个主机上的LAA发现的。处理分析和收集各LAA报告的数据外,DAA还能通过控制LAA,使不同主机上的LAA可以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整个域内的管理。考虑到单点失效的问题上,MADIDS域的概念是非常灵活的。域是指一个DAA所能管理的所有主机,域的概念是嵌套的,是有层次的。一个DAA管理的域中成员可以是单个的LAA,也可以是另一个子域的管理者DAA。域的形成动态减少域之间的信息流的形成的原则,按照与网络安全条件下,形成一般是更交互式主机组件域,各个主机可以动态的申请加入或者离开某个域。这样当任一个LAA失效的时候,其上级DAA可以做出报告和寻找其它可以代替它的LAA。当另一个DAA失效的时候,其所属的主机将申请加入其它的域。域分析的主要功能是接收管辖域内的各LAA或DAA送来的报告,并对接收的报告进行分析整理汇总,指示控制本域各主机的工作。

1.7 消息MA(Message Agent)

广域网解决传输问题使用的agent是MA。因为普遍的跨地域组织,所以要加强对异地分组织进行统一的安全管理,可以通过MADIDS来跨广域网;虽然广域网有复杂的传输系统,会产生较大延时,需要专门的传输机制。被用来传输敏感信息的MADIDS传输,可以在广域网提供比本地传输更高安全强度的保护。

2 的协作机制

分布化、协作化发展后的入侵技术,要求入侵检测系统必然出现分布化、协作化发展。之间的协作能力被MADIDS整体智能体现,作为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关键。

按照内容的协作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点。

(1)检测结果关联协作—— 主要用于寻找分布和协作攻击检测结果,关联协作是指对不同检测点检测结果检测到可疑事件进一步挖掘。(2)检测结果确认协作—— 检测结果确认协作是指对从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检测的结果都附有可信度,以确认攻击的真实程度。可信度是指对检测结果的确认程度,通过LAA或DAA对检测结果的比较可以确定该次检测的最终可信度,如果可信度很低,不需要将事件报道给上级,反之亦然报告向上级。(3)恢复协作—— 由恢复对目标系统进行恢复;恢复协作是指检测到成功的攻击行为,系统受到破坏后通知相关的恢复。(4)响应协作—— 响应协作是指某检测到攻击后,则请求其它对该攻击做出响应,本身不能直接对该攻击做出合适的响应。(5) 追踪协作—— 通过多个共同协作沿攻击路径反向追踪寻找攻击者的来源。(6)取证协作—— 取证协作是当某检测检测到违法攻击后,通知取证对攻击者行为进行详细记录以作为证据。(7)状态协作—— 状态协作是指之间相互进行状态校验以保证正常工作。协作的模型有汇总模型、控制模型、反馈模型、和级联模型等几种。(8)学习协作—— 学习协作是指学习在学习到新的攻击特征后更新滥用检测的攻击库,使其可以检测到新的攻击。

3 基于多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的优缺点

本系统模型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系统具有可扩展性;通过层次结构将设计成为多层架构,有效减少向上层汇报的数据和报告。(2)灵活性;现有的结构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入侵检测技术,甚至是其它的安全技术,如防火墙都可以打包成为一个普通。(3)协作性;每个功能检测虽然只是主机安全或者网络安全的一个方面,甚至可能是简单的命令查询,但通过LAA和DAA的联合协作,就可以产生非常详细的检测结果。(4)数据来源不受限制;因为可以捕获网络数据包或其他适当的资源,在需要时,通过探测系统审计数据,因此基于多的IDS可以打破基于主机型和基于网络型之间存在的传统界限。(5)跨广域网;通过MA跨广域网的协同入侵检测。(6)自适应;的功能通过能力库表示,之间的协作通过协商确定,根据网络情况自适应整个系统的结构。(7)与平台和开发语言无关;因为可以作为分离的进程在主机上运行,每个都可以使用最适合其任务的语言,通讯协议和通讯格式可以简单地按照共同的。(8)将设计成为相互独立的子集可以减少单点失效的问题,一个失效不会影响整个IDS的工作,不必重启就可以重新配置IDS(或部分IDS)。

本模型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Agent自身安全;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应用中,Agent本身也是存在安全问题,引入安全检测,相应的引来了敏感部件自身安全问题,恶意的入侵者会从部件中获得关于系统和网络的信息,对整个系统安全威胁更严重,因此,必须对Agent设计相应的保护机制。(2)对网络的影响;由于IDA间的协作都是通过相互间的通信来实现的,在不同的主机之间的通信IDA如果过于频繁或过多的流量对网络流量造成的潜在影响,如果入侵者了解可疑广播报文的结构,可能会利用广播报文来进行拒绝服务攻击。然而,由于在系统中,每个IDA的可疑度是加权和,所以进行广播的DA的可疑度增长速度更快可能会导致拒绝服务,该IDA已经可以判断出这类异常,因此,使用广播包进行拒绝服务攻击的事情在系统模型中是无法运行的。每个IDA是相互合作,IDA可疑的广播数据包被接收到一定数量后,怀疑的IDA的程度将超过一定的阈值,将一条警告消息,在这个时候,特别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类似广播报文,会更加警惕,以防止发生的拒绝服务攻击。(3)对主机性能方面的影响;每个IDA只能检测网络或主机的某些方面的内容,它可能需要一台主机的IDA以涵盖所有检测点,这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影响主机系统的性能,因此,如果数量过多的IDA在一台主机,你需要能够IDA合并功能相似或过于简单,这方面的工作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恒太,将建春,陈伟峰,等.基于Agent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J].软件学报,2000(10).

[2] 董红斌.多Agent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

[3] 胡华平.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1.

[4] 张俊海.基于多的分布式入侵检测体系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8).

[5] 敖冰峰.基于移动Agent的入侵检测系统改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