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域建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范文1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江南建筑与客家建筑在造型外观上,江南建筑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婉约精致,清素典雅,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而客家建筑则是以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著称于世。比起江南建筑的别致婉约,它是雄伟壮阔。譬如客家土楼,其造型多样,多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等,最普通的土楼直径也在50米左右,可容纳三四百人。在选址布局上,江南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注重采光与排水,以堂屋为中心,青砖白墙,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称为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外观整体性与美感性很强。客家建筑一般选址在山脚向阳处,整体布局是以圆环为基准,前半部为水塘,后半部为房舍,结合处由长方形空地隔开,上中下三厅均有一口天井,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在用料材质方面,江南建筑以砖、石、土砌护墙,以木料作构架;客家建筑则不然,它是以土作墙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在装饰色彩上,江南建筑色彩典雅大方以黑白灰为主基调,青砖白墙,素雅清新,在装饰上,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客家建筑则是沧桑古朴,以黄、黑、白为主色调,充满历史韵味,装饰上雕梁画栋,朴实无华。另外,客家建筑的墙壁也是一大特点,与其他地域建筑墙壁来说更是大相径庭,其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可达1.5米,而且反复夯筑,坚固非凡,可谓铜墙铁壁。

3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

江南建筑造型婉约别致、清新质朴。在用料材质方面,多喜用木质构架、青砖白瓦:在色彩装饰上木刻砖雕,白墙灰瓦、栗色门窗;功能布局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棱角笔直,这些建筑特点大都由江南文化所影响。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江南文化是江河水乡文化,小巧灵气,柔性十足,深受儒风熏染,固建筑造型婉约别致,精巧但失霸气。其次,江南人民崇尚自然,喜爱田园风光,更喜得水,以水为贵,固屋前必有水,有水必有桥。因此,江南建筑多依水而建,并擅于把建筑融入自然当中。江南人民深受儒道熏染,偏喜丹青水墨之道,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最后,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南移,江南经济、人文、科技等得以迅速发展,但也深受小农经济的约束,思想封闭、注重群体组合之美,艺术性格注重中和、对称、平易、合蓄、深沉之美,固江南建筑在布局功能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建筑设计上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反观客家建筑,其有四个最大的特点:坚固性、封闭性、安全性以及合族聚居性。比之江南建筑,它不够精致素雅;比之中原建筑它又失威严霸气。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坚固巍然。客家建筑造型多样,一般以圆形、半圆、方形居多;在材质用料上,多以黄土、杉土为主,木、石为辅。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在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则位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的衡屋与之呼应并递次升高,形成极其工整的秩序构图。虽然客家建筑不精于细部刻画,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又饱含了雄浑古拙的韵味。这一切都源于客家文化,客家人因战役、逃军务、南下逃荒等原因迁徙,固在建筑上保留了一定的中原建筑风格,并对居住空间提出了很高的防御性要求。受佛、道、儒的思想的影响,客家人尊祖崇古,要求整体大于局部,并且客家人注重风水,并以风水理论来考察宅舍,认为水为贵,因而通常会在围屋前面建造半圆形池塘,俗称“半月池”形成“前堂后坡”的传统建筑格局。

4 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意义

当你走进一个地方,你一定会感受到它的底蕴与内涵。走进草原,你会感到奔放、自由、虔诚;走进江南你会感到婉约、精致、素雅;走进中原,你会感到憨实、淳朴、敦厚。这一切的一切感受都只有建筑传递给你,你才能有所感有所触。你所感所触正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即建筑的精神。古人言“人无精气在,形如臭皮囊”,建筑也便是如此,没有精神的建筑,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建筑。况且一个优秀的地域建筑,它一定有着历史传承与地域精神。

众所周知,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于世。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美誉。苏州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受山水写意的影响,与中国隐逸文化思想相结合,使园林造艺更加田园化。这一切归结于封建士大夫普遍持有的中隐思想,中隐思想是既隐又仕的矛盾思想,文人们渴望思想自由,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期盼宁静生活,又不甘于淡泊,希望入仕耀祖。“达则兼济天下”,但难免争权夺势、尔虞我诈,于是大多文人选择园居生活,以期得到暂时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归隐,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达”与“穷”的鸿沟,既能满足“隐”又不失“贵”。另外。苏州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江南人民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与礼仪习俗。

承启楼使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底蕴,有“土楼之王”的美誉。它以高大、厚重、粗犷的建筑风格和端庄瑞丽的造型艺术闻名遐迩。其造型艺术、装饰风格深深体现了客家文化。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的社会,同族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的和睦生活,楼内客家人的居住层数、面积大小、采光朝向等又并无明显区分,更无贵贱之别。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不仅体现出客家人尊祖崇古的思想,还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与家族亲和力以及融洽和睦的家风与和平团结的传统。

地域建筑范文2

[关键词]地域性 文脉 环境 文化 历史

当今时代是被工业、科技、各种新奇时尚所修饰的时代。建筑界亦是如此,在种种新技术与新社会关系的存在的背景下,喧嚣的建筑界或是诚惶诚恐地寻找能与计算机芯片和太空时代相对应的建筑风格,如金属的科技感玻璃的时代感被大量的运用于当今建筑设计中。或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过去时代的历史进行简单的拼贴。一些设计师常常只是复制国外的作品。他们简单地复制他人的模式却不能将其进一步改造使其融入到自己的社会形态中,并且只考虑经济、政治和社会要素,而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被孤立起来。

一、地理环境影响地域性建筑形态的因素

任何一个建筑都无法规避当地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气候因素与地形因素是影响建筑形态的主要因素。

1、我国气候状况可以简分为寒冷气候和炎热气候,而炎热气候又有夏热冬暖以及夏热冬寒两种,不同的气候因素决定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

以三亚为例,三亚位于海南省最南端,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阳光明媚,长夏无冬,降雨量多,全年晴日在三百天以上,是驰名四海的避寒度价旅游胜地,“向世界出口阳光和空气的地方”。三亚的这种环境就决定了我们在设计建设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以下要素—防雨、防潮、防热。三亚的建筑风格主要为南洋建筑风格,建筑强调坡屋顶的处理和建筑檐口的处理,设计敞廊及低窗,力求建筑的开敞、通透。

为了尽可能避免不同的气候对建筑物产生的不利影响,我国建设部颁发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用来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对建筑的影响,使建筑师在建筑中合理地适应及利用气候。

2、地形地貌因素对于建筑的影响来说是属于相对稳定的因素。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高层建筑渐渐成为城市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形式。而地形地貌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其地形是高原地形,此处以黄土著称而黄土具有土质松软,容易下沉,水土易流失的。所以在这种地形地貌的条件下,是不事宜建设较高的建筑物,如建设较高的建筑物,不但对建筑物的安全产性生威胁,也会对此处的地形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会导致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然而也正是这种地形地貌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凭借着特有的智慧,建造出窑洞这一古老的建筑居住形式。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具有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造价低廉、方便施工、有利抗震防风的诸多优点。

二、文化因素影响地域性建筑形态的因素

提到文化因素,就不得不提到建筑的文脉,文脉是从“context”一词中译来。“文”即指文化,文化包含的因素有很多,如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等。传统的地域性建筑与当地的文化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地域建筑文化本身就是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脉”指“脉络”、“血脉”“来龙去脉”等等,既是物质与空间的概念,又是运动与时间的概念。“文脉”首先强调对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并且注重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而并非原样的复制和照搬,而是内涵的相通。其中必然有继承和创新,也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时代背景的要求下,现代建筑既要继承建筑的传统文脉,体现新、老建筑的继承和协调,同时还要当今时代的特点和发展。

三、历史条件对地域性建筑形态的影响

人文历史的不同也使得地域性城市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韵味。以上海为例,首先,上海是早期殖民国家在中国选址租界较多的城市之一,它的独特历史,使其早早地走向了世界,接受了多个国家的文化风格。外滩建筑群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建筑群留下的深深的历史痕迹。

其次,上海人多为江浙一带迁移过去,语言,民俗方面多有相同之处。也便有了审美观的相通之处。城市的建筑开放之中又多少保留了江南水乡的温柔。

影响地域性建筑形态的因素很多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建筑设计师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更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人文学家,地理学家。在继承地域性建筑的文脉,建造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的同时,还要突破创新,结合新时代,新科技,智能环保等特点建造出色的地域性建筑。

参考文献

地域建筑范文3

1地域性建筑的内涵

地域性建筑即是以地域性作为基本属性的建筑,这就决定了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地域的气候http://条件、地形特征及自然资源等构成的环境因素;其二是地域的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所构成的文化因素;其三是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技术因素。这三个因素不是孤立的,它们互为补充,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性建筑的发生及其发展。因此,地域性建筑具有的理念是:

1.1节能降耗理念

有研究表明,世界上40%以上的能量消耗与建筑业有关,可见,将“节能降耗”的理念运用于建筑设计中是多么的迫切与重要。

自然条件在所有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元素中是客观而稳定的,是设计的根本,适应气候是设计的关键,适应气候环境的设计是最大的节能设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用,运用适合当地经济条件的适宜技术,不仅可以造就地域性建筑千姿百态的勃勃生机,而且节约了建造成本,降低了能源消耗。

1.2 环保理念

地域性建筑尊重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倡导利用地方绿色材料、运用适宜技术(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废水、垃圾处理以及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力争实现环境零污染。

1.3和谐理念

地域性建筑不仅强调建筑空间与外界融合,而且强调建筑文化与外界融合,采取一种开放的、谦逊的态度与环境对话,这种追求外部与内部融会贯通,自动调节的建筑环境有利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实现了建筑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共存。

2. 地域性建筑的经济价值

2.1 全寿命周期成本

通常建筑的使用寿命都较长,如,一般性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为50年,而重要性的建筑寿命则更长。因此,进行成本核算时,不仅要考虑决策期的成本和实施期的建造成本,更应该考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即全寿命周期成本。虽然该成本大量在实施期和生产运营期产生,但决定项目总成本的却是决策期。

地域性建筑由于在决策期就秉承节能降耗、环保和谐的理念,坚持适应气候、因地制宜和运用“适宜技术”的原则,因此,它不仅在建造过程中能从实际出发,减少浪费,循环利用,争取资源的最大效益,而且更注重使用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具有最优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2.2成本与功能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①它通过对产品的功能分析,研究如何以最低的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建筑产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建设费用和使用费用;必要功能指产品或系统的功能水平必须满足用户要求,才能获得最优的价值,但并非功能水平越高越好,无论功能不足或过剩,都与用户的要求相悖。功能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关系式为:v = f∕c(其中,v代表价值,f代表功能,c代表全寿命周期成本),从该公式可以看出,价值与功能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建筑产品功能水平的提高,建筑产品的使用费用降低,但是建设费用却增高;反之,使用费用增高,建设费用降低。建设费用、使用费用与功能水平的变化规律决定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如图1所示的马鞍形变化;决定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存在的最低值,建设费用c1的曲线和使用费用c2的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即为最低值,最低全寿命周期成本m0所对应的功能水平f0是从费用方面考虑的最为适宜的功能水平。

转贴于 http://

地域性建筑的美感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和谐的生态观的基础上,讲求实用、朴实,谦虚,摒弃了盲目追求夸张的立面效果和精雕细琢的视觉效果的观念,追求用最低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为人们创造有利于生理和心理健康环境的适宜的功能水平,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3外部性分析

2.3.1外部性的内涵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2.3.2地域性建筑的外部性分析

地域性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里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减少了大气的污染,周围其他人因此获得一定的环境收益;地域性建筑创http://造了千姿百态的建筑形式,保持和发展了文化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地域性建筑运用“适宜技术”,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虽然,地域性建筑社会带来了有益的影响,但是社会并不会因此而向建造地域性建筑的主体支付报酬,而且这种建造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大于建造主体的个人收益,换而言之,地域性建筑的生产者不能享有其全部社会效益,但是却承担了社会成本,因此,建造地域性建筑的行为具有正的外部性。由此可见,大力推进地域性建筑的建造对社会环境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地域建筑范文4

关键词:青海音乐城;地域文化性;墙的设计理念;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来讲,首先受地理、气候及其水文的影响。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来讲,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区域建筑环境。这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基于“地域性”理念的建筑设计创作考虑的是建筑设计如何顺应基地地形、地貌与区域建筑环境相融合,尊重区域已形成的整体肌理。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区域的历史、人文环境中。从这一文化脉络中发掘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现念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本文对青海音乐城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分析,探讨建筑地域文化性和建筑设计创作之间的关系。

青海音乐城项目的基本情况

项目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西北角,属于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环青海湖风光和文化体育旅游圈的两圈交汇地带,地理位置优越。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位于本项目范围内南侧,此外周边临近金银滩藏家风情苑、原子城等旅游项目。项目占地面积:480亩。总建筑面积51964平方米。项目设计规划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草原剧场功能,文化主题配套,文化主题酒店,花儿广场为主的整体环境营造。具体见图1所示。其总体经济指标见表1所示。

规划将整个区域以墙为界分为南区和北区,北区主要为停车场,达玛竞技场等较为喧闹的功能区域,南区则主要为文化展示区域和剧场区域。剧场区域位于西南侧,比较好的利用了西侧的自然景观,文化展示区和商业区位于东南侧,和周围的城市功能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酒店区域位于西北角,一方面较为安静,另一方面也可以欣赏西侧的自然风景。

图1青海音乐城鸟瞰图及其总平面图

表1 总体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291993M2

预留用地面积: 43800M2

海北音乐厅、后台及其他功能区域建筑面积 5030M2

单慧小剧场、那顿剧院、后台及其他功能区域建筑面积 6091M2

音乐梦工厂、艺术家村落建筑面积 12532M2

青海民间工艺展销中心、作坊式精品商业街建筑面积 9530M2

文化主题酒店区建筑面积 17630M2

城墙面积 1151M2

计容积率建筑面积总和 51964M2

王洛宾音乐艺术改扩建建筑面积 3170M2

达玛竞技场面积 8920M2

建筑容积率 0.18

青海地域文化及其音乐城的项目定位

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总面积约为72.23万平方公里,简称“青”,省会为西宁市。其境内的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冰冷且具有很高的盐份,蒙语称其为“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意思为“青色的湖”,青海省便是由此湖而得名。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均在三千至五千米之间,是中国著名的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孕育了华夏民族的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因此有着“江河源头”和“中华水塔”的美名。青海不但有着雄奇壮美的、有着青藏高原特色的自然风光,更遍布着众多的名声古迹。这里生活的许多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其绚丽的文化,至今仍保持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和习俗。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汉、藏、其他有回、蒙古、土、撒拉等。其中不乏历史上曾在青海具有较大影响的和青海籍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宗教人士等,创造了各民族的融合共处。

项目定位:立意高远,争取成为青海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本项目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服从于海北州打造青海旅游服务集散地的整体规划,有潜力成为一个集住宿、餐饮、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体验、特色工艺品展销为一体功能聚合地,即青海民族文化展示窗口、青海旅游配套集散中心、青海旅游展销平台。

音乐城的设计理念

设计概念的当地元素的墙,来源于图4所示本区域的普通建筑现成的墙。在本概念中,墙不仅是起一个单一的隔离作用,而且还是起着串联交通作用的灵活可变的线性空间。它可以充当一个用于放置各种更精致和复杂的民族建筑图案,这样从视觉上分离,否则会造成过于丰富,多样和矛盾的视觉元素。我们的想法是,如此丰富的民族图案是半隐藏的,而不是象在主题公园过于暴露的那种情况。只要需要,这个线性的墙体空间能以不同的长度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例如:可以作为剧场的后台,也可以作为观光者休息的简单柱廊。该线性空间连接着不同的功能区域,同时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让行人可以从基地一个点走到另一个点。

图4 设计概念的当地元素—墙

墙的概念:分隔和联系空间。“墙”或线性空间(图中红色区域)作为一个共同的背景来展示更精致的民族建筑图案或物象。它连接着基地的各种功能空间。最重要的,它将基地空间分隔成3个不同的区域。北面的汽车,人群和噪音形成的闹区(图中黄色区域:包括现有的公共体育场和新的停车场及达玛竞技场;南面的音乐区(图中紫色部分:包括海北音乐厅、那顿和丹慧剧场、花儿广场、王洛宾艺术馆及音乐梦工厂等)。有着朝向山体的极佳景观的西区(图中绿色部分:酒店的取景,山体景观亦可作为海北音乐厅舞台布景的天然背景)。

本项目对当地建筑文化作了深入研究,结合地形特点,提出了墙的理念,同时也考虑了设计概念的当地元素:如院落、坡道及掩体和民族传统中的细节,见图5所示。设计中也融入土族、回族、蒙古族、藏族和撒拉族五个少数民族的雕塑、绘画等元素,让游客在文化墙的行走过程中逐一体验,所设计的方案如图6所示。

图5设计概念的当地元素—院落、坡道及掩体和民族传统中的细节

图6 城墙文化意象分析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气候环境建筑设计:本方案将利用自然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风、自然光等),摒弃以前只是将自然空间作为单一建筑空间来考虑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更加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的建筑,达到与自然相互和谐共生的目的,确保不会影响工作在这里的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方式。方案设计中并不是只要求低能源消耗及其保护环境等,而要能够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保持协调的步伐。例如:建筑的形状、排列和座向都对于整体建筑环境存着决定性的因素。另外,采用地形和自然风、自然光和阳光之间关系的分析,找出最合适的建筑条件及其创造出一个既舒适且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并且确保施工过程中队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能耗、善用资源及环境友好的空间,建筑材料使用队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为加强资源节约利用,通过优良的建筑垃圾管理,从而减轻环境负荷。建筑设计过程中亦考虑到建筑材料的使用,主要结构材料使用可循环利用及对环境无害的物料。预制式建筑及机电系统组件及尽量使用当地材料等措施,有助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

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之初,建筑的地域文化性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从地域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建筑环境入手,发掘内涵,提出了墙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考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了建筑地域文化性和建筑设计创作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心武.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张永岳.诗意地栖居[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3.

地域建筑范文5

(一)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东北地区的文化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东北地区的民族多次南下,驰骋在欧亚大陆之间,控制过整个中国,但是在文化的发展上却始终处于中华文化的边缘,没有形成持久的强势力量。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变迁着,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型的文化,所以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由于其文化具有开放性,导致了能够更加接受外来文化,进而东北地区的文化具有可塑性。由于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社会经济与发展的差异性,加之东北地区存在着多民族融合以及沙俄、日本殖民侵略的统治,使得中原文化、关东文化、西洋文化和东洋文化互相混杂,形成了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二)东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简述

东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包容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与东北地区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汉族、满族和朝鲜族固有的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带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缩影,在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传承了各民族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精髓,还通过对特殊地理与时代需要进行梳理、利用和改造,创造出具有东北地区土洋结合的建筑地域文化特点。

二、乡土式洋化建筑的研究

资本主义的殖民势力逐渐地深入整个东北,使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为了满足新的功能空间需求,人们采用西方的空间布局结合东方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加工舍取,逐步形成具有既区别于西方建筑又区别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国近代建筑体系。

乡土式洋化建筑虽然带给东北地区原有建筑的破坏,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转变的契机与希望,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地域特色。其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中体西用的建筑形制整合

在东北地区的中西结合建筑探索之路上,西方建筑文化侵入,其建筑是新型功能与传统形式结合,这样的融合称之为“中体西用”。这里的“体”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认识和观念;“用”指的是新的功能与技术;“中西”指的是中西方无数的建筑文化交织,形成了以中华巴洛克为代表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复杂而多样的画面。当时的东北地区拥有着中国所独有的建筑形式,其中包含了国外大部分的建筑形式,这就是东北地区半殖民地社会的建筑遗产。

(二) 新潮高雅的审美意识趋向

由于外来建筑文化的输入以及所处的特殊时代,使东北地区建筑文化完全区别于原本的建筑文化内涵,其内涵有包容、新潮和精艺等特点,但是有些内容是存在矛盾的。例如西方大多数国家所信奉的宗教文化,在同时期的东北地区建筑就有所体现,时至今日都还存在。如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沈阳小南天主教堂等,这些都不仅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倾向,还影响着东北地区的建筑形态构成。

(三) 成熟丰富的先进技术引入

1907年完工的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采用了钢屋架技术,其中包含有豪式屋架、芬克式屋架、复合屋架和直角三角形屋架等多种形式,最大跨度达到21.33米,不论是从建筑体量还是从设计的巧妙、材料的利用和施工技术来看,可以说都达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钢屋架技术。据考证,这幢建筑是国内第一座拥有如此跨度的建筑屋架。这样先进的技术不但在其建筑领域内得到横向的继续发展,而且从纵向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沿用洋化建筑的很多技巧。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技术是在那基础上沿用与发展的,例如:坡屋面的排水做法、仿石材的施工方法、栏杆与地面的连接方式等。

地域建筑范文6

 

关键词:建筑学教育 建筑地域性 

 

作为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则需要从学生起开始灌输,作为培养建筑师的高等院校在建筑学教育中对这一教学方向不能忽视。应当使学生在进入这一学科的初始阶段就认识到只有重视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一、建筑地域性 

 

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区、地段、地点内的空间建造,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地理方面的关联,是某一地区建筑区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特点,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 

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气候与地形因素,这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南方气候闷热潮湿,要求建筑防潮、通风,而北方的气候风沙大,冬季严寒,这就要求建筑注重防风沙和保暖。从地形地貌来看也有平原与丘陵山地的区别,看重庆的吊脚楼与北京的四合院,其为了适应地形从建筑形态上就有明显的区别。另一个是当地的人文及历史传承,这是主观存在的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予人栖息之处,还承载了民族内涵和历史意义。纵观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某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建筑形态,这些建筑形态让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可以说,地域建筑文化本身就是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二、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地域性特色体现 

 

建筑地域性的存在,在培养建筑师的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地域性的印记。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人根据当时的建筑风格把建筑学派分为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京派”、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海派”和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代表“广派”。这些高校培养出的建筑学学生其设计风格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或者说本校自身的设计风格。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因此当地的传统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而位于广卅l的华南理工大学于1932年成立,在当时广州就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建筑,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等,且岭南地区素有开放的商埠文化氛围,客观上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华南理工大学,在建校之初,建筑学科的发展就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之后到五、六十年代,随着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三位教授的加人,办学风格开始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为华南理工的建筑学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1953年,夏昌世教授设计的中山医学院采用了开敞自由式的布局,结合环境气候设计了多种遮阳格栅,不但在建筑外观上通透轻巧,还保证了建筑的遮阳,成为亚热带气候建筑的典范。到了现在,华南理工大学以何镜堂院士为代表,其建筑学教育延续了一贯的岭南派建筑风格,不单在研究生教育中以此为主要研究领域,连在本科教育中都开设了岭南建筑与园林和广州城建发展史两门选修课。正是由于其这样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风格,使得华南理工大学轻易地通过了学科评估。而其培养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岭南,耳濡目染当地文化,教师义侧重于岭南建筑的教授,毕业之后,他们的设计风格都带上了浓厚的当地风格,成为广东地区岭南建筑风格的接班人,让建筑的地域性得以保持发展。

三、当代建筑学教育中建筑地域性发展的误区 

上一篇地域文学

下一篇酒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