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资源地域文化研究

景观设计资源地域文化研究

摘要:

地域文化是最具性格差异的文化资源之一。基于景观设计视角,用创意形式建立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符号表达体系,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内涵力量,进一步加强民众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关键词:

景观设计资源;地域文化;研究框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人们开始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美化工程。但由于当时未重视地域文脉,大规模的建设运动使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消亡。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蹈覆辙,面临着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矛盾,导致区域原有文化内涵消失,城市面貌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我国的城市景观建设伴随经济增长蓬勃发展,同时受到世界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从南到北的城市景观出现趋同现象。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应遵循以下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个性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须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铸造民族精神。二是科学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须吸收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的理性,塑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现代景观设计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有:景观设计行业如何带着个性进入现代?如何把本土文化引入全球化?

一、景观设计中文化的个性化表达

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灵魂,体现出该区域特有的生存方式和人文品格特性,即具有特有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性格。不同地域由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和历史发展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存在差异,并影响民族文化、美学思想、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这些文化与美学的差异现象,具体是指一个地区根植于自然景观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区域地理特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包括了民俗传统、经济体制、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的人类行为系统,还有文化传播的路线、走向等内容。地域文化强调个性、特色、可识别性。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实现地域性表达,增强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中须认真认识并深入分析的问题。历史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只不过是个性、特色、可识别性根植的土壤。设计强调个性表达。研究城市和建筑问题的专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未来城市的目标就是充分发展地域文化的和个人的多样性与个性。”个性是重要的设计资源。从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角度研究多样化的景观样本,研究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对景观的存在与发展的事实进行分析、研究;二是探索地域性表达的基本规律;三是寻找景观设计中地区意义的表达方法和模式,目的是为设计可识别的个性景观提出有价值的途径、建议和指导。目前,我国设计界对城市景观的地域性表达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可操作的模式。

二、多资源景观设计整理利用理论

首先通过对多种景观设计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挖掘和应用地方文化资源,挖掘特色。特色就是生命,特色能创造财富。然后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使特色转化为地方的后发优势,最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景观设计中,强调样本城市的地域性表达,研究涉及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人文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聚落地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这些学科的一些概念阐述、分类方法、研究结论乃至研究方法,都对景观设计个性化表达的部分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论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现的是人类对当前和未来生活的关注。从此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在1987年的提出,到此概念的定义“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在1991年的确定,我们可以发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现的是发展、协调性、质量和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世界未来城市景观的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的关注影响巨大,此思想与我国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给景观设计的启示是尊重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关注生态平衡、创造风格独特的个性景观。

2.基于聚落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聚落是指人类在地表上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是人类成集团生活的状态,源自人类的聚集,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聚落地理学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聚落的学科。气候是影响聚落选址重要的环境因素,人、建筑、景观、气候是构成聚落形态的重要成因。聚落地理学中涉及“气候与建筑”“场所与文脉”等理论。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会辨识星空,观测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掌握太阳运动规律,划分气候、季节,制定历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重要活动。二十四节气以太阳年为周期,作为阳历系统,从数千年前连续使用到今天,指导人们作出科学的生产生活安排,以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围绕节气,形成众多官方礼仪和祭祀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礼仪衍生出建筑这种文化形式。地域文化的形成,正是因为人类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的自然环境、天气、气候下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建筑只是这些特殊的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体现。气候—习俗—建筑—生活模式,这套文化体系影响了人类数千年。场所,是一种精神空间。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对场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场所随自然、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而变化。场所精神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地方性)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是场所的灵魂。文脉内涵广泛,其意义类似于人体中的血管,指各种元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中,文脉泛指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记忆的延续。文脉研究涉及历史学、地理学、风水学等。从场所与文脉的角度分析城市景观,强调匹配;强调归属感;强调多学科整合利用,即强调城市发展目标与现存条件相匹配;强调人们对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与环境实践价值的身心体验;强调将物质空间分析中的艺术的视觉性、数理的偶合性和空间比例的适宜性等理论等量齐观。可见,涉及城市景观的设计实际上是在创造一种空间,在设计中既要揭示该场地隐含的精神特质,还要充分揭示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展示该场地的自然历史发展或演化过程,这样才能将其场所精神充分挖掘。精神与物质、显性与隐性、空间与时间以及意境的诠释是设计文化中最高的境界,也是对设计美学价值的充分体现。

3.基于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原理源于生态学理论,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关系。既有一个物种只能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生态位现象,也有因为各物种相互竞争呈现的和平共处、优胜劣汰等生态位现象。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表现为不同地域空间的景观都有各自的生态位。如果特定区域景观的生态位没有与别处生态位发生重叠、重复的现象,即可理解为地域性特色,也就是个性、可识别性。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错开生态位,利用自身优势形成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增强识别性。

三、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和应用

1.因地制宜地营造地域特色景观

景观与文化一样,因具有地域性,才具有识别性。地域性差异是景观设计研究中须关注的内容。景观作品作为展现地域文化的载体与窗口,其表现途径应强调差异,在尊重土地、尊重文脉、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为当地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因地制宜不是肤浅的艺术形式上的雷同,也不是照搬规划发展政策,而是根据“人地关系”形成的可持续的发展谋略。

2.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物质构成中的运用途径

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艺术设计,具体的环境是其特有的形成条件。景观设计追求个性、特色、可识别性,目的是使现代景观艺术作品个性化发展,地域景观设计科学化发展。因此,地域文化的运用途径不只是简单回归传统,而应是重新解读和重构,这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创造发展。将人类物质文化创造的结晶转成符号文化应用在景观设计中,使景观设计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结合,科学发展,顺应时代。地域文化的符号与地理标志结合,目的是获得个性化、科学化、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3.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拒绝简单、粗拙的复制和仿古重现,提倡传承与创新、复原重现与营建、创意的特色转化。景观设计规划者的策划谋略体现为充分地吸收、解析地域文化底蕴,将其转换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宜表达方式或符号,再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传达地域精神和文化内涵。应用强调符号性和象征性的设计手法,可以实现地域文化作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资源转化为文化符号,具体研究框架。

结语

设计创作必须扎根于地域文化。利用景观设计这个表达载体研究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途径与具体运用方式是研究的重点。景观设计作品强调突出地域文化的个性、特色、可识别性,因而只有应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和现代设计手法,才能设计出顺应时展的景观作品。

作者:陈波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

广西科技大学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柳州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资源应用研究”,校科社1307215;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设计类专业特色培育研究与实践”,2016JGA255;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2015JGB298。

参考文献:

[1]陈波.浅谈城市与城市景观.科技经济市场,2011(10).

[2]侯冬炜.记忆的回应——生成于场所变迁进程中的景观设计.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江滨.论城市建设与“生态位”现象.规划师,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