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演培训范例

电影表演培训

电影表演培训范文1

关键词:东盟;越南;影视传媒;高等教育

一、引言

中国教育部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行动》设计了“四个推进计划”,持续推进我国与各国的教育合作。越南作为我国“一带一路”重要合作伙伴,对越南传媒高等教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加快相互间的教育合作,助力“四个推进”计划的实施。根据越南政府第14/2005/NQ-CP号决定《越南大学教育2006年至2020年基本与全面的革新》以及第711/Q-TTg号决定《2011年至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越南的高等教育建设要与国家不断推进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匹配,要以使越南逐步融入全球化国际关系以及越南人民日常学习需求为导向。

二、越南影视传媒类专业教育现状

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建设导向下,越南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等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并不能与其他自然学科相提并论。因此,就目前而言,以河内国家大学、河内理工大学和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为代表的综合类大学在影视传媒类专业建设上,尚无建树。相反,以河内戏剧电影学院以及西贡国际电影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艺术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影视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虽有不足,但已经较为完整。

(一)高等学位教育:影视叙事技能为主导

当下,越南的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等学位教育,由河内戏剧电影学院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教育为代表。河内戏剧电影学院是一所专业的艺术高等教育学院,办学理念是,为期待从事电影、电视、戏剧方向的学生提供专业化培养。学院拥有深厚的越南国家认同感,并通过培养越南年轻人,为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河内戏剧电影学院正计划发展成为越南培训戏剧与电影艺术的主要学校,它将对越南戏剧与电影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产生强烈影响。该学院提供四年制的戏剧、电影、舞台设计等专业的学士学位培养体系,依托学校资源的整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如电视编辑专业的学生往往毕业后可以在越南本地的电视台从事编辑工作,或是报纸和杂志编辑部的记者,抑或说曾参与电影电视和传播领域的公司的制作过程,也可以选择进入全国相关艺术培训学院成为老师。该校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越南的相关艺术领域提供人才,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在培养方案建设方面,河内戏剧电影学院也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划。以电影导演专业为例,第一学年,向学生讲授黑白摄影技术,户外摄影和室内照明技术,并配合操作摄像机指导学生的构图技巧与机器运动技巧;第二学年,通过指导学生练习外部照明和内部照明等摄影技巧,使学生具备机器运动的框架布局和设计的能力;第三学年,在老师指导和帮助下制作具有内部声音的短片,并尝试独立拍摄完整的短片;第四学年,引导学生练习胶片相机拍摄艺术。通过培养,力图毕业生可从事摄影棚、电影摄制队、各部委电影制作单位的摄制和摄制(摄影导演)工作,或可在全国电影和电视培训学校担任电影行业专业研究人员或研究助教。

(二)职业技能教育:就业适应性为核心

西贡国际电影学院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此类院校旨在,为越南人民提供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该校成立于2002年,为学生提供长期以及短期课程,包括编剧、摄影、导演、摄影总监、电影剪辑、电影,电视节目制作、音效、电影特效,3D动画等。此外,学校还定期与越南乃至世界著名电影电视领域的许多电影摄制者和老师组织讲习班,短期研讨会。学校教室的设计与每个专业的要求相一致,试图提供专业的教学场所。例如,表演教室提供了“声”“台”“形”“表”四门表演基本功的所需的一切空间;电影编辑教室课可以达到每位同学一台电脑等等。除常规专业教室以外,学校还为影视传媒工作室改建了摄像机和照明系统,以服务于课程推进以及横向项目推进,常为社会联营公司承担演员培训、电影后期制作的作用。

三、越南影视传媒类专业教育特征

(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

不论是河内戏剧电影学院的高等学位教育,还是西贡国际电影学院,影视传媒教育的办学导向更多是以培养学生相关职业技能,继而为越南社会提供更多的艺术人才。对学生艺术理论的培养还远远不足,但结合越南社会发展的众多因素,此培养体系面向传媒生产第一线,以岗位技能为本位,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确保毕业生可以充分满足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从现阶段看,可以快速推进越南本国传媒人才建设进程。

(二)艺术院校“重艺轻传”

越南影视传媒专业的教育目前由专业院校所承担,河内戏剧电影学院,西贡国际电影学院皆为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上具有专业素养,可以对艺术人才进行有特点、有针对性的艺术技能培养,但对传播学的教育还没有起步,呈现出明显的“重艺轻传”的特点。其他高校也尚没有涉足相关专业。顺化大学设置了艺术学院,但是没有包含传媒相关专业,河内国家大学、岘港大学、胡志明市国家大学、荣市大学,则暂未发现与传媒相关专业设置。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影视传媒产业在越南的不断兴起,如何及时建设、丰富越南综合类大学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并使之更好与越南社会发展、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相匹配,则成为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司达,赖思含.中国大陆纪录片的海外传播特征——基于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电影节参展影片的定量研究[J].艺术评论,2019(189):29-41.

[2]关于《越南大学教育2006年至2020年基本与全面的革新》的第14/2005/NQ-CP号决议[Z].2005-11-02.

[3]关于《2011年至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的第711/Q-TTg号决定[Z].2012-06-13.

[4]河内戏剧电影学院官网[EB/OL].

电影表演培训范文2

农民自拍电影不以商业收益为主要目的,主要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农民自拍电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电影主创人员的本土性

与商业电影的主创人员不同,农民自拍电影的编剧、导演、制片、监制和演员都是本地的普通农民,他们没受过高等教育,没学过电影和表演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电影创作中带有农民因地域和文化习俗不同而产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地区性差异。他们身上带有浓郁的本土特质,这决定了他们电影创作的本土视角和电影价值观中本土精神和意识的渗透。

2.电影浓厚的乡土特色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农民自拍电影诞生于农村,必然受到农村乡土文化的影响,如云南首部农民自拍电影《香火》。该片由昭通巧家县蒙姑乡新塘村杨林等 3位村民为实现自己的“电影梦”而发起。影片以山区农村生活为背景,以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育观念为创作素材。[2]

影片创作植根于当地生女不如男的落后生育观念,反映了在新事物不断传入的农村,新观念与旧观念发生的碰撞。影片场景为当地农村的自然风光,语言为当地的方言土语,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浓厚的乡土特色成为农民自拍电影的最大特点。正因为植根于民间土壤,农民自拍电影显得质朴、真实,具有一种原生态的美感,彰显了乡土文化的魅力。

农民自拍电影的社会意义

农民自拍电影成为农民为自己画像的一种方式,自娱自乐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1.农民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农民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农村。农村文化建设滞后,文化传播主要依靠外界“送入”的方式,如文艺演出和电影下乡。农民自拍电影的出现使“送文化”转为农民自己“种文化”。富裕起来的农民用相机、DV、手机等来表现身边的人和事。大量农民自拍电影取材自当地历史事件和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表明农民开始从自己生活的世界寻找创作源泉,从民间文化的土壤中寻求创作灵感,真正主动地投入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积极地“种文化”。农民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是农民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农民对新事物的一种主动接纳和创造行为,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农民闭塞心态的转变。

2.农民从农民身份向自由艺术家的转型

农民自拍电影使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农民从农民身份中得到解放,能以自由艺术家的身份开始不同于祖辈农耕生活的新生活,体现了农民正以一种开放、自信的心态参与到世界的竞争中。农民自拍电影催生出一批农民电影艺术家,他们致力于电影艺术创作。如:2007年因拍摄陕西汉中首部农民自拍电影《红裹肚》一炮而红的 19岁导演白浪于 2010年投资 30万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作品《迷途》并经广电、出版部门审核制成产品,全国发行。白浪成为汉中市唯一获得国家认证的电影导演,实现了由普通农民身份向自由艺术家的转型。白浪的成功给更多的农民带去了信心,使农民破除长期以来固守土地,世代耕作的身份认同,实现身份的重构,对农民人才的培养和农村文化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3.农民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长期生活在闭塞农村的农民很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常处于失语的状态。农民自拍电影打破了这一局面,扩大了农民的话语权,使农民表达方式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电影的拍摄和表演中,获得了自我表达的机会。随着电影的公映,农民自拍电影为农民群体搭建了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它改变了电影表达主体长期由精英人士、知识分子把持的局面,为农民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不仅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更体现了社会的开放和农民心态的转变。

农民自拍电影的发展对策

为使农民自拍电影更好地发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建立农民影视公司

为使以农民自拍电影为代表的“草根影视”得到更好发展,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农民自拍电影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契机,积极推动农民影视公司的建立,为有志于电影事业的农民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农民影视公司可把当地的农民电影艺术家汇聚起来,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电影拍摄技能,提高电影拍摄水平。同时,农民影视公司可与国内大型影视公司合作,为农民电影艺术家提供更多机会,推进农民自拍电影走向成熟。

2.设立农民影视基金会

电影是一种高投入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受资金所限,不能无限制地创作自己的电影作品。为使农民自拍电影得以延续,当地应设立农民影视基金会,通过向社会公众募捐的方式为农民影视事业的兴办、维持和发展储备资金,对有才华的农民电影艺术家进行拨款,无偿资助其进行电影创作。这对培养农民影视人才和发展农民影视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一部电影改变一个村庄,可把农民自拍电影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窗口,通过农民自拍电影来表现当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等,以农民自己的视角来表现他们生活的世界。同时,应深度挖掘当地民族民间文化,把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故事改编为影视剧本并拍成电影,既保护了民族民间文化,又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因此,以农民自拍电影作为发展乡村文化的契机,集中整合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以此带动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总结

电影表演培训范文3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当今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年在佛学界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香港专门有一个社会组织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经常来内地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2010年台湾与大陆在厦门专门举办过“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产业峰会”。陕西2009年曾专门提出了着力打造法门寺佛文化产业集群的口号,甚至宣传重点打造佛教文化创意产业。江苏无锡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专门对澄光寺进行了茶禅文化产业的规划。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茶文化、文化产业三者融合的结晶,是佛教与社会接轨的经典案例。禅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论为佛教茶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种数不清的名优“佛茶”,为佛教茶文化与社会的接轨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佛教茶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隶属第三产业,是佛教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和产物。   一、佛教茶文化产业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新视野,是佛教文化产业问题的一个分支。佛教文化产业也是近些年来一个新兴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的资格,是因为佛教有着系统完备的教义、理论,神秘的宗教信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禅茶文化,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结合,就是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则为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佛教茶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产业,而佛教文化产业一词则是来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各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务业。而是经济的主体。[1]”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和层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相关文化层是补充。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产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规模。   二、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服务业和出版发行业。这个行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要求迅速及时。新闻服务业方面,关于佛教茶文化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例如近些年每年举办的普陀佛茶文化节、各种级别的禅茶大会新闻会等。出版发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纸质传媒业,主要是报纸、图书、杂志。佛教茶文化没有专门的报纸,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报纸是各种综合性报纸。一般情况下,许多综合性报纸里面会有茶的栏目,谈到茶,经常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图书出版领域,涉及到佛教与茶的著作颇多,几乎所有关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会讲到佛教与茶的关系。专门探讨佛教与茶的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编著的《茶与禅》(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关剑平先生2011年主编的《禅茶:历史与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业领域,佛教期刊众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等,此类佛教杂志多为佛教理论方面的杂志,佛教茶文化的内容较少。然而,在茶文化类型的期刊里面,经常会有佛教与茶的论文,不胜枚举。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佛教茶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佛茶广播剧、佛茶电影、佛茶电视剧问世。然而,有关佛茶的广播倒是比比皆是。广播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伴随性强、动态收听、立即性传播的优势,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渗透力强,服务性强,听众可以参与互动。部分广播剧也会涉及到佛教与茶的内容,如湖州市电视台的广播剧《千古茶圣》,陆羽本身在寺庙长大,又是中国“茶圣”,有关他的广播剧自然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广播业也有自身劣势,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听众逐渐减少;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显得可观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发展佛教茶文化广播行业的时候,要同时把握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电影制作成本相当高,一部优秀的电影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佛教与茶这两个领域都是特定受众,观众面较窄,导演拍摄一部大片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然而有关佛茶的内部影像资料则是数不胜数。以陆羽为主题的茶电影《茶恋》,有许多剧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摄的世界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摄制组在蒙顶山永兴寺拍摄禅茶文化,展现了从采摘前大殿祭拜仪式、茶园采摘仪式、禅茶制作、禅茶供奉完整过程。电视剧与电影相似,成本都比较高,但是经常会有镜头涉及到佛教与茶,如电视剧《茶马古道》,以及正在拍摄的《大茶金典》,都会在某些镜头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视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内容为主,不能像许多影视剧一样,靠帅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来吸引观众。不能为了搞创意而做拼盘,那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会聚了梁朝伟、赵薇、金城武、张丰毅、胡军、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乔,亲自为曹操泡功夫茶,还讲解了一段跟陆羽《茶经》差不多的文字。试想,三国时代与功夫茶、陆羽《茶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这对影视作品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伤害。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火爆,这与影视产业的通俗性有关。纵观当今主流的影视作品多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复被重拍。单纯的佛教茶文化影视作品可能观众受限,然而在众多火爆的影视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在自我发展强大的同时,要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p#分页标题#e#   四、文化艺术服务业   文化艺术服务业,其实就是艺术表演业。关于佛茶、禅茶的茶艺表演发展相当迅速。如火如荼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佛家茶礼、佛教茶道等表演。表演的形式既有凸现佛教静、寂特色的绿茶表演,更有虎虎生风的长嘴壶表演。佛教茶舞表演比茶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启发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佛茶茶艺的表演,往往会上升到佛教“礼仪”的高度,也就是佛教茶礼,这是因为佛教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寺院内部,饮茶逐渐制度化。寺院专设‘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2]”“佛教认为茶其功若神,茶与佛的修身观念已深深契合,佛门乃脱俗之圣地,茶乃神圣的洁物,通过茶事可洁净身心,而这种洁净身心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来达到的。[3]”目前,佛茶茶艺的表演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真价实的僧侣进行的茶艺表演,另外一种是佛教弟子以外的茶艺人士。两种风格迥异的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满足了不同观众视觉和文化的需求。佛茶茶艺表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穿一件僧侣服装,摆上几件佛家道具就成了佛家茶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文化内涵的佛家茶艺很难被看懂。佛家茶艺需要的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这种佛法、茶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容易理解。   五、文化休闲娱乐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于佛教茶文化产业来说,佛教茶文化旅游业是主体产业,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业载体较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佛教茶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以佛茶命名或主题的茶馆、山庄、茶楼,是主要的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如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陕西倾力打造的法门寺佛文化产业群,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佛教茶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可以覆盖许多产业。佛教茶文化旅游业门槛低,投资可高可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人们需要向佛祖祈求平安。佛的神秘性、灵验性往,往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寺庙,如果能够得到主持开光之后的佛茶,那么其价值将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由于佛教文化讲究出世,反对暴利,许多时候佛茶开光是免费的,但是对信徒的心理影响巨大,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捐赠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与当今流行的通过吉祥物调运势看风水的公司,可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名山名寺出名茶,佛教、茶、名山往往是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多佛教名山本身就是茶山,非常适合茶园生态游的开发,好山好水出好茶,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如名优佛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还可以带动与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艺表演业。佛教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佛教景点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佛教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六、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   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包括广告业、会展业等。广告业领域,各种有关佛茶的广告宣传,例如大佛龙井、普陀佛茶等数不胜数。会展业方面,各种与佛茶或者禅茶相关的活动,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产业领域,关于佛教茶文化的网站、博客等网络资源应有尽有。佛教茶文化产业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均有文章可做,佛教文化艺术、茶疗养生等项目都有相当的市场。佛教茶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所凝聚的产业群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佛教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第一个是少林寺。少林寺气魄宏大,佛教文化产业做的风声水起。少林寺自古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名扬全球。少林寺在其住持释永信带领下,积极融入社会,其佛教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少林武僧团在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开网站,设少林药局,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少林功夫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少林寺传奇之十三棍僧》、《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等电视剧、电影。少林寺的文化产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少林寺佛教文化产业相媲美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它的茶文化气氛更浓郁一些。陕西投资50亿兴建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让其佛教茶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   七、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是传承悠久、内容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文化既具有宗教的神秘性,又具有参与社会的世俗性。佛教文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神圣性与神秘性就是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根据。对广大群众来说,佛教的魅力不在于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于其神秘的信仰。总之,合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开发,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佛教自身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探索和系统研究的文化课题。   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需要下列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支持。佛教茶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政府的重视。佛教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咨询服务及人才培育等方面。[4]”政府对佛教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离开政府的扶持寸步难行。第三,人才的培养。佛教茶文化产业目前来说,专业的佛教文化产业人才非常少,甚至没有。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涉及到佛学、茶学、茶文化、艺术、传播、经济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比一般文化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懂茶文化的,不懂佛学;懂佛学的,对茶文化又不够专业;即使对茶文化、佛学都比较了解,然而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在某些时候仍是超乎想象的。第四,对佛教茶文化产业的规划者、项目负责人等要求极高,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与眼光。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寺庙、高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第五,佛教茶文化产品要注重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5]”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神,有档次和品位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电影表演培训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类型电影;本土特色;文化折扣

一、泰国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

动画电影在泰国历史上一直属于被忽略的一种电影样态,其诞生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早期泰国动画电影发展非常艰难,由于多方面的限制,动画电影基本依靠少数人甚至是个人的力量而得以延续和发展。早在1945年,泰国的著名电影导演桑尼·克莱克吴恩(SaneyKlaykeun)便被委托创作了一部一分钟的动画短片[1],这是泰国动画最早的产物。帕育特·尼高科陈(PayutNgaokrachang)也是为泰国动画电影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位导演,他从1955年开始便尝试拍摄动画短片,在1979年完成了泰国动画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圣麒麟的冒险》,泰国动画电影经历了约三十年的萌芽期,终于迈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这一年被公认为是泰国动画电影的诞生年。在之后的八九十年代,泰国动画电影迎来了新的契机,泰国为日美韩等国的制片厂承担分包工作,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境外动画电影制造商。在这一契机之下,国内动画工作室的数量显著增加,比如坎塔纳动画工作室,凭借在分包工作中掌握的技巧开始生产自己的动画电影,间接地推动了泰国动画电影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推出了一系列的动画电影,但相对比较低龄化,反响平平。2000年以后,由于泰国动画电影市场基本被进口动画所占据,使得泰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动画电影作为一种潜在出口商品的重要性,于2004年宣布了一项五年计划,关注动画电影产业发展,规划创作带有泰国品牌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动画电影。在此之后,泰国动画电影开始为本土动画探寻打开国外市场的途径。2006年之后,《小战象》系列打开了泰国与美国合作的新思路,蜚声国际,两年后中国大陆引进并上映,反响不错。2018年《暹罗决:九神战甲》创下了泰国动画电影历史上的票房纪录,IMDb评分高达8.3分,时隔约半年引进中国,在内地累计获得了约253.5万票房。尽管海外市场票房仍然十分惨淡,但是这已经是泰国动画电影的大跨步,尤其是为小语种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极大的借鉴。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2]跨文化传播作为传播学中极其重要的分支,重点在于传播、碰撞与融合。动画电影是承载了泰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思想的重要载体,在“新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其跨文化传播的途径、策略是根本所在。

二、叙事层:经典类型范式上融入本土元素

从本质上说,起源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下的类型电影是一种电影的惯例系统。[3]在当下影视竞争激烈的时代,类型电影是最具有传播力和回报率的电影样态,能够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所以这也是很多国家影视产业的重心所在,对于泰国电影同样如此。泰国在20世纪末全面开放市场以后,面临的竞争逐步加大,在持续的竞争中泰国电影进行了极具特色化与民族化的类型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诸多类型,如恐怖片、动作片与青春片等。《暹罗决:九神战甲》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实质上还是采用了经典的动作类型范式,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了本土化的移植,凸显其文化在地性。影片将主角奥特塑造成为一位拥有九神战甲、身负复国使命的泰拳少年,这既符合商业电影中对于动作类型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体现泰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借以打造自身的民族话语体系。整部影片以奥特这一英雄的成长故事作为线索,采用了类似于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中“诞生——受挫——再生——建功”的经典英雄模式。在这种经典的叙事模式中,故事里面的人物至关重要,要带动事件的发展,引发矛盾元素的碰撞,所以一般认为人物是影片叙事中占第一位的元素。关于电影叙事中人物功能的概念,是来自于普罗普对民间故事中人物角色和功能的划分以及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研究,一般而言,按照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可以把影片中的角色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主要角色,即驱动式行动元,其行动有明确而充分的动机,影片叙事直接围绕其展开,其行动会直接影响整个故事的进程与结果。在《暹罗决:九神战甲》中,开篇交代拉玛贴王国被夜叉王塔哈占领,人民苦不堪言,预言将会有一位泰拳武术家复兴国家,主角奥特此时虽未出场,但已身负重任——使用九神战甲复兴拉玛贴王国。这一重任驱动着主角奥特的成长,其行动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故事的结局。经典叙事模式的情节套路告诉观众,奥特一定能成功,但是主角的成长故事还是极具吸引力与神秘感的,结局如何全都由主角奥特统筹。最为关键的是,影片巧妙地赋予主角泰拳武术家的身份,这既能够呈现动作影片拳拳到肉的刺激感和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完成文化输出,将本土文化包装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第二种就是反面角色,即反动式行动元,其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阻碍主角行动的顺利展开,反面角色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坏人,只是立场不同。在影片中,夜叉王塔哈作为拉玛贴王国的侵占者,直接站在担负复国使命的奥特的对立面,夜叉王塔哈的能力也决定了主角奥特行动的难易程度。在这部影片中,夜叉王塔哈并非是“一掌即碎”的弱势对手,而是拥有强大能力与队伍的超级劲敌,他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奥特的行动,使得影片的戏剧冲突十分强烈。最后就是辅助角色,即帮助式行动元,这类角色在影片中不直接影响情节,一般是充当主要角色或者反面角色的帮手。《暹罗决:九神战甲》作为一部带有公路片范式的动画电影,为主角奥特设置了一系列的帮手,助力复国行动。猴王瓦达、神秘红夜叉玛拉达、大明女海盗小兰等,这群帮手的出现为主角奥特增加了行动力与武力值,加剧了影片的戏剧冲突,尤其最后玛拉达是夜叉王塔哈的弟弟的真实身份揭晓,这无疑使得影片的神秘感与戏剧性进一步增强。《暹罗决:九神战甲》采用的是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但并没有陷入超级英雄的怪圈,而是呈现出自己比较鲜明的个性和非常新鲜的泰国元素,在保留主体情节框架的基础上凸显其文化在地性,让带有鲜明泰式风格的类型电影顺利与全球化接轨。

三、技术层:本土人才与好莱坞联手打造极致视听

电影本身就是科技不断演进,从而不断提升人们视觉听觉趣味的现代艺术形式。[4]动画电影与其他电影无异,都是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出现,动画电影在画面设计、场景搭建、声音录制以及特效剪辑上甚至比普通电影更为灵活多样。与其他电影相比,动画电影对于技术更为依赖,而泰国动画电影前期发展艰难的最大原因就是技术以及资金上的限制。泰国动画产业是以国外动画项目的外包服务为起点的,在分包加工的过程中得以与欧美等国家进行交流与学习,并开始进行原创制作,其创作主体也慢慢由个人力量逐渐发展为工作室。20世纪以后,泰国政府大力扶持动画人才的培养,动画教育与培训日益展开,其中像泰国最大的电影动画制作公司之一的坎塔纳集团成立的坎塔纳电影和动画学院,为泰国的电影和动画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后来的泰国动画电影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作为泰国近年来最优秀的动画电影之一的《暹罗决:九神战甲》,正是集结了泰国所培育出的本土超一流的动画班底,他们凭借多年的专业学习,在技术上采用了与国际动画工作室一样的制作技术。作为一部动作影片,动作的逼真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们先让真人演员把角色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演出来,然后在表演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动画角色造型和表情的描摹,以最好地呈现出角色的动作效果。当然影片最后的呈现效果也完全没有让观众失望,人物运动灵活,行云流水般的泰拳打斗场面,并借助光效,营造出了一种十分强烈的视觉运动感。同时影片在艺术与设计上也尽可能多地融入了泰国元素,制作团队前期经过大量的调查与学习,研究泰国本土文化,最终将故事的背景架构在泰国古代历史上的拉玛王朝,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地还原泰国的历史原貌,比如建筑风格、人物文身等都充满浓郁的泰国风情。除去泰国本土优秀人才的贡献,泰国动画电影也在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学习。《暹罗决:九神战甲》力邀好莱坞精英团队加盟助阵,这无疑为影片增光添彩。影片创作之初,主创团队积极寻求成熟的好莱坞团队负责剧本的编审、优化以及配乐等工作,布莱恩·爱德华·希尔就是其中的编剧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剧作,他会定期前往泰国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搜集一些关于泰国文化的内容,包括泰拳、文身以及泰国音乐等相关信息,用于剧本的优化工作。另外为了配合视觉画面,使声音与画面呈现出更为契合的效果,制作团队还邀请了好莱坞顶级乐队为电影现场录制配乐,这样无疑增加了影片的制作成本,但也实现了尽可能完美的视听效果。泰国动画人才的精心研究加上好莱坞技术团队的支持,超燃的动作场面伴随着磅礴大气的史诗音乐,最终创造出极具现代感又充满泰国文化的匠心之作。

四、文化层:国际视野中寻求文化契合

“文化折扣”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是在霍斯金斯(ColinHoskins)和米卢斯(R.Mirus)于1988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中,霍斯金斯等人认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里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即文化结构差异是导致出现“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5]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其内容一定是带有某种文化印记的,对于那些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观众就会极具吸引力,而对于那些对此种文化存在陌生感的观众吸引力则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在“新全球化”背景下,泰国动画电影势必要尽可能地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价值损耗,寻求降低“文化折扣”的机制与逻辑,以期在跨国传播、跨文化传播中实现最大的价值。泰国动画电影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样式,其文化印记十分明显,为迈向国际市场也进行了诸多努力,从早期的盲目学习、丧失本土特色到近几年的《暹罗决:九神战甲》等带有泰式风格的匠心之作,泰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一条国际化道路。《暹罗决:九神战甲》作为一部动作片,讲述的是泰拳少年逐步成长,最后复兴国家大业的故事,影片中泰国元素明显,泰拳、文身、宗教等都是泰国文化的体现。如果简单地讲述故事,这无疑会令国外观众产生一定的疏离感,于是以娱乐化、国际化为导向的泰国动画电影,巧妙地进行了文化上的平衡。其表面讲述的是泰拳少年奥特的复国使命,其中蕴含的却是带有普世性的、无文化差距的价值观与人文精神,是关于成长、青春、勇气、热血等适应全人类的宏大主题。“奇迹源于必胜的信念”“你最大的敌人只有你自己”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影片还巧妙地设置了“九神战甲”这一神器,将泰拳的精神内核做了很好的诠释,“九神战甲”代表人的九种珍贵品质,只有具备这些品质,领悟人生真谛,才能真正获得“九神战甲”的力量,才能战胜阻碍与困难。主角奥特准备杀死夜叉报仇之时,“九神战甲”失去了力量,画外音“孩子,只有用宽恕才能化解仇恨”随即出现,最后也是在这个被“感化”了的夜叉的帮助下,奥特才得以完成复国大业。影片巧妙地传达出只有宽恕才能化解人性的恶,战胜自己的心魔,保持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这既是泰国的宗教信仰,同时也是人类该有的姿态。影片的最后,奥特完成使命,回到“世外桃源”,归隐山水之间,内心强大丰盈,物质便不再重要,一切只是浮华,最终归一。《暹罗决:九神战甲》从创作之初就极具国际视野,影片的元素构成尽可能地集采各国之长,降低“文化折扣”,东方文化元素的呈现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片中的大明海盗以及东方女子小兰让中国观众产生熟悉感,片头和片尾的呈现风格与中国的剪纸文化也十分相似,古筝作为中国的古典乐器,更是十分动人。除此之外,文化上的靠拢还体现在主角奥特经历杀父灭门之难,孑然一身一心报仇,最终报仇雪恨的脉络与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非常接近。泰国动画电影以一种文化接受度极高的形式进行创作与呈现,却又没有改变其本土文化的内核,在“度”的把握上恰到好处。

五、结语

电影表演培训范文5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当今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年在佛学界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香港专门有一个社会组织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经常来内地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2010年台湾与大陆在厦门专门举办过“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产业峰会”。陕西2009年曾专门提出了着力打造法门寺佛文化产业集群的口号,甚至宣传重点打造佛教文化创意产业。江苏无锡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专门对澄光寺进行了茶禅文化产业的规划。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茶文化、文化产业三者融合的结晶,是佛教与社会接轨的经典案例。禅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论为佛教茶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种数不清的名优“佛茶”,为佛教茶文化与社会的接轨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佛教茶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隶属第三产业,是佛教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和产物。   一、佛教茶文化产业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新视野,是佛教文化产业问题的一个分支。佛教文化产业也是近些年来一个新兴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的资格,是因为佛教有着系统完备的教义、理论,神秘的宗教信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禅茶文化,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结合,就是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则为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佛教茶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产业,而佛教文化产业一词则是来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各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务业。而是经济的主体。[1]”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和层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相关文化层是补充。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产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规模。   二、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服务业和出版发行业。这个行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要求迅速及时。新闻服务业方面,关于佛教茶文化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例如近些年每年举办的普陀佛茶文化节、各种级别的禅茶大会新闻会等。出版发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纸质传媒业,主要是报纸、图书、杂志。佛教茶文化没有专门的报纸,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报纸是各种综合性报纸。一般情况下,许多综合性报纸里面会有茶的栏目,谈到茶,经常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图书出版领域,涉及到佛教与茶的著作颇多,几乎所有关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会讲到佛教与茶的关系。专门探讨佛教与茶的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编著的《茶与禅》(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关剑平先生2011年主编的《禅茶:历史与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业领域,佛教期刊众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等,此类佛教杂志多为佛教理论方面的杂志,佛教茶文化的内容较少。然而,在茶文化类型的期刊里面,经常会有佛教与茶的论文,不胜枚举。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佛教茶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佛茶广播剧、佛茶电影、佛茶电视剧问世。然而,有关佛茶的广播倒是比比皆是。广播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伴随性强、动态收听、立即性传播的优势,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渗透力强,服务性强,听众可以参与互动。部分广播剧也会涉及到佛教与茶的内容,如湖州市电视台的广播剧《千古茶圣》,陆羽本身在寺庙长大,又是中国“茶圣”,有关他的广播剧自然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广播业也有自身劣势,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听众逐渐减少;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显得可观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发展佛教茶文化广播行业的时候,要同时把握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电影制作成本相当高,一部优秀的电影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佛教与茶这两个领域都是特定受众,观众面较窄,导演拍摄一部大片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然而有关佛茶的内部影像资料则是数不胜数。以陆羽为主题的茶电影《茶恋》,有许多剧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摄的世界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摄制组在蒙顶山永兴寺拍摄禅茶文化,展现了从采摘前大殿祭拜仪式、茶园采摘仪式、禅茶制作、禅茶供奉完整过程。电视剧与电影相似,成本都比较高,但是经常会有镜头涉及到佛教与茶,如电视剧《茶马古道》,以及正在拍摄的《大茶金典》,都会在某些镜头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视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内容为主,不能像许多影视剧一样,靠帅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来吸引观众。不能为了搞创意而做拼盘,那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会聚了梁朝伟、赵薇、金城武、张丰毅、胡军、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乔,亲自为曹操泡功夫茶,还讲解了一段跟陆羽《茶经》差不多的文字。试想,三国时代与功夫茶、陆羽《茶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这对影视作品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伤害。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火爆,这与影视产业的通俗性有关。纵观当今主流的影视作品多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复被重拍。单纯的佛教茶文化影视作品可能观众受限,然而在众多火爆的影视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在自我发展强大的同时,要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p#分页标题#e#   四、文化艺术服务业   文化艺术服务业,其实就是艺术表演业。关于佛茶、禅茶的茶艺表演发展相当迅速。如火如荼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佛家茶礼、佛教茶道等表演。表演的形式既有凸现佛教静、寂特色的绿茶表演,更有虎虎生风的长嘴壶表演。佛教茶舞表演比茶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启发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佛茶茶艺的表演,往往会上升到佛教“礼仪”的高度,也就是佛教茶礼,这是因为佛教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寺院内部,饮茶逐渐制度化。寺院专设‘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2]”“佛教认为茶其功若神,茶与佛的修身观念已深深契合,佛门乃脱俗之圣地,茶乃神圣的洁物,通过茶事可洁净身心,而这种洁净身心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来达到的。[3]”目前,佛茶茶艺的表演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真价实的僧侣进行的茶艺表演,另外一种是佛教弟子以外的茶艺人士。两种风格迥异的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满足了不同观众视觉和文化的需求。佛茶茶艺表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穿一件僧侣服装,摆上几件佛家道具就成了佛家茶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文化内涵的佛家茶艺很难被看懂。佛家茶艺需要的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这种佛法、茶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容易理解。   五、文化休闲娱乐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于佛教茶文化产业来说,佛教茶文化旅游业是主体产业,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业载体较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佛教茶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以佛茶命名或主题的茶馆、山庄、茶楼,是主要的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如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陕西倾力打造的法门寺佛文化产业群,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佛教茶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可以覆盖许多产业。佛教茶文化旅游业门槛低,投资可高可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人们需要向佛祖祈求平安。佛的神秘性、灵验性往,往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寺庙,如果能够得到主持开光之后的佛茶,那么其价值将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由于佛教文化讲究出世,反对暴利,许多时候佛茶开光是免费的,但是对信徒的心理影响巨大,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捐赠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与当今流行的通过吉祥物调运势看风水的公司,可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名山名寺出名茶,佛教、茶、名山往往是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多佛教名山本身就是茶山,非常适合茶园生态游的开发,好山好水出好茶,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如名优佛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还可以带动与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艺表演业。佛教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佛教景点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佛教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六、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   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包括广告业、会展业等。广告业领域,各种有关佛茶的广告宣传,例如大佛龙井、普陀佛茶等数不胜数。会展业方面,各种与佛茶或者禅茶相关的活动,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产业领域,关于佛教茶文化的网站、博客等网络资源应有尽有。佛教茶文化产业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均有文章可做,佛教文化艺术、茶疗养生等项目都有相当的市场。佛教茶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所凝聚的产业群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佛教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第一个是少林寺。少林寺气魄宏大,佛教文化产业做的风声水起。少林寺自古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名扬全球。少林寺在其住持释永信带领下,积极融入社会,其佛教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少林武僧团在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开网站,设少林药局,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少林功夫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少林寺传奇之十三棍僧》、《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等电视剧、电影。少林寺的文化产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少林寺佛教文化产业相媲美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它的茶文化气氛更浓郁一些。陕西投资50亿兴建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让其佛教茶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   七、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是传承悠久、内容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文化既具有宗教的神秘性,又具有参与社会的世俗性。佛教文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神圣性与神秘性就是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根据。对广大群众来说,佛教的魅力不在于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于其神秘的信仰。总之,合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开发,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佛教自身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探索和系统研究的文化课题。   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需要下列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支持。佛教茶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政府的重视。佛教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咨询服务及人才培育等方面。[4]”政府对佛教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离开政府的扶持寸步难行。第三,人才的培养。佛教茶文化产业目前来说,专业的佛教文化产业人才非常少,甚至没有。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涉及到佛学、茶学、茶文化、艺术、传播、经济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比一般文化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懂茶文化的,不懂佛学;懂佛学的,对茶文化又不够专业;即使对茶文化、佛学都比较了解,然而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在某些时候仍是超乎想象的。第四,对佛教茶文化产业的规划者、项目负责人等要求极高,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与眼光。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寺庙、高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第五,佛教茶文化产品要注重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5]”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神,有档次和品位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电影表演培训范文6

【关键词】动画;道德礼仪;基础教育;传承与创新

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自己深厚而独特的礼仪文化,如爱国爱民、诚实守信、尊重师长、谦虚礼貌、敬老爱幼等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为了让后人学习并传承这些传统美德,古人以故事加文字的形式进行了记载。如今,这些传统美德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加入了“记载与传播”传统道德文化的行列。在传播过程中,动画以动态的形式向受众群体传授着各种道德礼仪,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受到礼仪的启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行为习惯。

一、动画传播,传承道德礼仪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占据首位。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所以动画则是能够高效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借助动画这一平台和方式宣传和弘扬道德礼仪,能够以生动鲜明的形象、通俗易懂的画面,让学生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观看动画片时不仅能够受到精神的洗礼,净化心灵,还会在行为上模仿动画片中的主人公风范,这对学生优秀道德礼仪行为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动画系列片《中华德育故事》根据民国年间湖州蔡振绅先生编辑的《德育课本》及中华古籍《二十四史》改编而成,是内蒙古东联动漫公司花了十年时间,耗资上亿元精心制作的中国首部华夏典故类童蒙养正动漫,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统八德为主题,讲述了近千位中华先人的有趣故事,每则故事都展示着中华先祖的处世言行与睿智哲学,内容感人至深,被众多家庭推为“教育孩子必备的心灵营养”。动画片《中华德育故事》以其质朴的动画风格、浓郁的民族元素、深厚的美德底蕴尽情展示了动画艺术的无穷魅力。作为原创的优秀启蒙动画,《中华德育故事》可以让学生沐浴传统文化的光芒,在健康、自由、快乐中获得心灵的成长。该部启蒙动画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们自省是否孝顺父母,是否友爱兄弟,是否礼敬待人;该动画更像一部宝典,向人们讲述了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姐妹、为人师之礼,从而为千万家庭与孩子搭建了通往中国传统智慧的桥梁。当今社会,人们不再缺乏食物营养,而是缺少精神食粮,而动画片《中华德育故事》则弥补了缺失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与参考,让古人留下的美好言行与文化精神得以传承,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我们身边宣讲传统道德礼仪的优秀动画片很多,如《孔子拜师》《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仲由负米》讲的是尊老爱幼;《苏武牧羊》讲的是民族气节。这些以动画形式呈现出来的传统故事让孩子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其意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德礼仪。这些优秀的动画作品能以其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影响学生。众所周知,学生行为习得的特点是“模仿学习”,无须别人刻意来教,只要身边存在这样的人和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学生自然就会习得,从而将道德礼仪根植于内心。

二、体验实践,推广礼仪文化

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是独一无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动画工作者应利用自己的专长,用动态的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广我国特有的礼仪文化。在传播中华传统道德礼仪文化的过程中,一些机构或单位积极采取措施,从基础教育抓起,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动画的制作体验活动。如搜狐娱乐曾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了一次为期5天的动画电影之旅。该项活动以“推广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电影提供青少年表演人才,丰富孩子们文化生活”为宗旨,为中小学生创造了了解动画电影文化、体验动画电影制作的机会。50位中小学生经过层层筛选加入此次活动,他们通过感受动画电影拍摄过程得到了成长锻炼,收获了“触摸”大银幕的非凡经验。这次活动精选了100个中华传统故事,采用少儿真人表演的方式来诠释中华礼仪规范,弘扬中华礼仪文化。在为期5天的动画电影之旅中,学生们经历了一对一艺考面试,接受了影视表演的培训,学到了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零距离解码动画电影制作过程,并亲身实践拍摄了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动画片。50位学生怀揣着同样的梦想,完成了与动画电影表演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精彩的动画电影之旅让学生和家长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接受了别样的道德洗礼。由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创作的漫画《道德经》已被改编为动画版,其根据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的名著《道德经》为基础进行创作,主要阐述的是哲学道理。漫画中的道德礼仪对学生来说是深奥难懂的,但改编成动画版后变得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观看与学习动画,能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道德礼仪。年龄较小的孩子观看动画片时,家长应陪伴其一同观看,这样不仅能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让家长根据动画片的内容及时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快乐成长;更重要的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其中的道德礼仪,与孩子一起推广礼仪文化。这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守德创新,弘扬礼仪精神

总书记在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传统道德礼仪故事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其精神可传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笔者认为,可融入现代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动画进行创新。国产动画中,创新动画最成功的例子是由传统神话故事《封神演义》改编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中的哪吒是一位性格坚强、乐观、充满叛逆的魔童;另一主要人物是敖丙,一位性格温和、善良,被赋予厚望的正义形象。在影片中,两个人物形象被创新,融入了时代的元素,热爱自由且叛逆的哪吒与温文尔雅且懂事的敖丙,两位人物形象也代表了当代社会的现状——两种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所特有的道德品质,他们或自尊心较强,或乖巧懂事,他们渴望被理解,同时又希望精诚合作、扬善惩恶。一位国内动画界的朋友曾问笔者:“传统的道德礼仪我们基本都知道,相关的动画片也如雨后春笋,可如何融入现代的元素进行创新呢?”其实,动画创新的元素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例如,市民文明公约:“有序排队不喧哗、红停绿行不逆行、车让行人不乱停、垃圾分类不乱丢、公共场所不吸烟、公共楼道不侵占、以诚待人不失信、文明上网不传谣、按需点餐不浪费、孝老爱亲传家风。”文明公约是人们待人接物的基本标准:文明,让人举止文雅;公约,要求人遵守规范。它将是学生顺利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和桥梁。这些文明公约既展现了传统道德礼仪的影子,又融入了现代道德礼仪的元素。当然,我们也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创作时与时俱进,创新、制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动画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的礼仪举止。在进行动画创新时,我们应遵循开放性、时代性、全民性的原则。创新动画应具有开放性。动画创新的不易之处在于对经典故事的改编,它既要传承原有的道德文化,又要符合当今的时代特征。例如,《孔融让梨》是一则典型的道德教育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故事之一。很多家长都用此故事来教育年幼的孩子要学会孝亲敬长,懂得尊重和谦让,不要自私自利。这一故事也多次被搬上动画银屏。但随着时代的不同、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变,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曾有一位父亲,对家中的两名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拿出一大一小两个梨,年龄小的孩子先拿了大梨,年龄大的孩子便感到不满意。年龄小的孩子说:“如果让你先拿,你会拿大的还是小的?”年龄大的孩子说:“当然是拿小的。”年龄小的孩子说:“我不是把小的让给你了吗?”其实,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孩子已忽视了物体本身的大小。动画创作人应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并把它作为一个创新点融入动画中,即应考虑时代特点,用开放的视野,让孩子真正学习让梨的态度、让梨的礼节。创新动画应具有时代性。我们应对动画进行创编与创新,让动画符合时代的特性,从而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人们经常说的“天人合一”,也就是指人的行为习惯必须符合自然界的规律,讲究自然界的法则,学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创新动画应具有全民性。优秀的动画作品不仅可以影响孩子,还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动画可以利用生活现象进行创新,如通过动画的形式介绍“闯红灯”现象,教育孩子成为“新三好”——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利用动画的优势宣传道德礼仪,这将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动画必定是新时代开展德育宣传的路径之一,希望有一天这一形式能参与学校思政课的改革,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参考文献】

电影表演培训范文7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电视这个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种类———电视音乐。我国拍摄的众多电视剧的主题曲与插曲不但传承了电影歌曲的丰富经验,而且创作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更加多样化,经典的电视歌曲和插曲不断涌现,例如:《太阳岛上》(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电视连续剧《渴望》插曲)、《枉凝眉》(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插曲)、《少年壮志不言愁》(视连续剧《便衣警察》插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插曲)、《敢问路在何方》(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插曲)、《长江之歌》(专题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游子吟》(电视连续剧《虾球传》主题歌)、《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插曲)等等。

很多电影电视歌曲早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给学校的声乐教学以及舞台表演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歌曲曲目资源。运用好前辈艺术家们留给我们的丰富异常的歌曲曲目资源,必将大大丰富我们的声乐教学。长时间以来,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学以演唱那些艺术歌曲以及中外著名歌剧片断为主,歌曲教材的选取面非常狭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音乐艺术院校的大幅度扩招,让那些音乐基础不好、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演唱这些歌曲曲目,就显得较为困难,由于声乐演唱是追求美、展现美的艺术,但美之展现力求要游刃有余,因此,不唱那些难度较高的音乐作品,而挑选那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影视歌曲,更加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理。学生们能歌唱其特别喜爱的曲目,不但能摒弃以前那种以老师为核心的旧有教学模式,还能够通过登录互联网、观看光碟等方式来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也大大提升。

 

影视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在歌唱声乐曲目的时候,艺术想象乃是走进人物角色、走进故事情节之桥梁,歌唱者要让虚幻之内容变成内心真实的感受,肯定需要有非常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电影电视歌曲是影视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歌曲既和影视剧荧屏的完美结合在一起,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伴随声乐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走进影视情节,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到直观的形象,在学习声乐的同时一起调动听觉视觉系统,不但不会再单调无味的感觉,而且在歌唱时也能更好地演绎歌曲的美感,迸发出激情。

艺术想象一定要始终贯穿在歌唱的全过程,如果想象暂时中断,随之情感也会暂时中断。经典的影视剧成功地塑造了人物角色,也能激发歌唱者歌唱的激情与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在歌唱声乐作品时木讷、呆板、声音苍白无力,毫无生气,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没有生动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大部分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对此,在声乐教学中笔者往往应用影视歌曲那没有时空限制的特点,融入生活、提升学生的歌唱兴趣,依据学生的喜好来挑选声乐作品,把音乐所展现的内涵生活化、通俗化。与此同时牢牢把握住歌曲情绪抽象等重要环节,依据他们的特点,让抽象的音乐艺术长出生活的双翅,让学生们能够走进教材,变成教材的参与者。在歌唱声乐作品时,运用形象思维,展开艺术想象,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故事情节,想象着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然后以主角的位置去考虑问题、演绎歌曲、表现其意蕴。

影视音乐是一种非常动听的、听觉与时间相互融合的艺术,它运用跳动的音乐符号、优美动听的声音,美丽之画面,让听者能够切实展开想象力,去感知音乐所描绘的景色。伴随优美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动听的音乐旋律,你能够感受到高峻雄伟的大山,宽广无垠的平原、奔腾咆哮的江水、潺潺的溪流、汹涌之海洋与角色之喜怒哀乐;通过音乐,人们还能看到花朵在怒放,鸟儿在歌唱,青青的草原,金黄的农田,累累的硕果,耀眼的红日,皑皑的白雪……各种真实与虚幻之美,通过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了真切的展现。

欣赏影视歌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影视歌曲是影视剧内容的缩影,是因影视剧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音乐艺术。对于歌唱者来讲,若要准确理解好此种艺术,需要具备全面综合的艺术思维与审美情趣。这里面涵盖有文学素养、艺术领悟力、情感展现等很多方面。

影视歌曲与大众化歌曲相同,厚实的文学素养以及艺术素养是演唱好影视歌曲的根本前提。就像清朝李渔《闲情偶记》所说的那样“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师讲明曲义,师或不解,不妨转询文人,得其义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串其中,务求酷肖。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只在能解二字;解之时义大矣哉。”对音乐作品其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手法是表演者在演唱歌曲前必须了解的一个环节。比如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的《红楼梦》系列曲目,歌词大都是书中原词,这就需要表演者必须有较高的书本阅读能力和较强的表现能力,不能仅仅凭声音去简单演唱。文学素养是从事艺术活动之基础,也是赏析艺术之基础,深厚的文学知识功底、积极活跃的想象思维,能够提升人之艺术审美能力,强化人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切感受。

在声乐教学中,先让学生熟悉作者、曲目创作的社会背景、故事梗概、人物角色内心活动和诗词文本。然后让学生演唱的时候不但音色要优美,而且要表现出符合人物个性和处境的诚挚感情。比如在教演唱《葬花吟》此首歌曲的时候,让学生先了解林黛玉的身世、分析其个性特征、体会她寄人篱下的心情,经过细细品味,大多数同学都为林黛玉的悲苦人生而感动。在反复练习之后,学生的歌唱使人感觉简直就是一位饱受风霜倍受摧残而又弱不禁风的姑娘,在空旷幻境中讲述其悲苦人生。那略带悲戚、忧郁的歌声,让人物角色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贴切。所以,演唱技巧的培训是一重要方面,尤其是演唱的艺术性与时代感的展现与外化。如果要实现艺术与技巧性的紧密结合,纯粹从歌唱入手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需要返回到影视歌曲的审美方面来进行探索性的研习。

演唱是情感的艺术,是感情交流的中介,在歌曲的艺术创作过程中,首先让词、曲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把他们自己的感情体会融入到作品之中,再让歌唱者依据歌曲的思想内涵,调动自身的情感去感悟作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歌曲作艺术的重新创造,进而把歌曲的思想情感展现给听众。所以,演唱的艺术创造是连接歌曲创作者和听众之间情感的桥梁,是实现演唱艺术审美价值的关键。

声乐教学中着力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审美情趣,激起学生运用丰富的电影电视资源优势,在表演影视歌曲时展现出极强的感情反映与审美欢娱感受,让学生们由有声有色的感受内化为感情之审美。审美累积最终使人格得到高度升华。

结语

电影表演培训范文8

 

2008年是让沉寂已久的台湾电影界热血沸腾的一年,这一年有一部电影横空出世,为士气低迷的台湾电影带来了一线曙光,这就是《海角七号》。仔细品读《海角七号》,发现它是将写实和娱乐巧妙融合,这不得不让人想到香港电影的社会阅读般的写实和娱乐的特点,那么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是否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又是什么呢?港、台两地唇齿相依,同宗同祖、同族同根,地理位置十分接近,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十分方便。纵观几十年来的港台电影史,我们发现,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港台电影就交流甚密,香港电影在台湾电影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引导者、启发者和挑战者的角色,甚至可以说香港电影一直在刺激着台湾电影的发展。   一、40年代末至50年代:从“夏语片”到“台语片”40年代末,台湾电影身处严峻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中。   从1945年台湾光复,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溃败迁台,这四年是台湾电影的荒芜时期(指台湾省的故事片)。除了省营的台制拍摄少量的新闻纪录片外,只有在南京的国民党制片机构派摄制组来台湾摄制新闻纪录片和故事片外景。   40年代初国产片在台湾非常流行,如《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等影片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取材现实,贴近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性,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但这却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恐慌。1949年春,由梅兰芳主演的内地首部彩色片《生死恨》预定在台北的大世界和台湾戏院联映,但因台湾当局颁布“凡亲中共政权的演艺人员拍的影片禁止在台湾上映”的诫令使得观众无缘一睹大师风采。1949年5月,上海解放,台湾自上海制片公司的电影来源断绝,故转而仰赖香港和外国供应。   1949年对于香港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由于受内地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内地的电影人纷纷从上海来到了香港,其中包括电影导演、摄影师、灯光师和制片人等,除了人才之外、他们还将大笔资金和经验带到了香港,加之当时在港拍片的自由环境,由此香港开始了电影事业蓬勃的发展。由于香港电影业各种人才、各种语言和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多元特征,使得香港电影长期并存着多种语言制作的电影。1947年,移居到香港的厦门、泉州的戏曲从业者,利用粤语片设备或结合粤语片、国语片的工作人员开始拍摄夏语电影。“夏语片”采用闽南方言,其资金大部分来自东南亚的闽南华人商家,拍摄的地点是香港影厂。起初水准不高,但因语言相通,在台湾、东南亚一带的卖座竟越来越广,题材也从夏语戏曲,到翻版粤语戏曲片、改编民间故事,甚至有将粤语片改配夏语发行者,在50年代末,夏语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要片种之一,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发展态势。   由于国民党并不反对地方戏曲题材,加上一直在拉拢香港电影界,夏语片在台湾得到了大量进口。1949年末,台湾从香港进口了第一部夏语电影《雪梅思君》。在原本说着外国语、外省语的银幕上,突然出现听得懂的乡音,演出的内容又是民众所熟悉的戏曲故事,这令台湾民众倍感亲切。为了争取认同,发行商索性将夏语电影称为“台语古装巨片”。由于港产夏语电影十分卖座,给台湾电影人很大刺激,认为如果自己出来摄制台语片,会比香港人拍的夏语片更好。于是,在“夏语片”的刺激下,台湾终于有了本土制作的“台语电影”,从此拉开了“台语片”与港制“夏语片”之间的竞争,它们互比高下,争夺市场,也由此举办了第一届台语片的金马奖。不久,台语电影在台湾逐渐取代了港产夏语电影。台湾电影在香港电影的影响下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二、60年代:“国语片”的黄金10年   50年代是台语片发展的全盛时期,但到了1959年底,台语片产量直线下降,只拍了42部,比前一年减少了20部,究其原因不外乎盲目追求赢利而忽视影片的质量,造成观众锐减,市场疲软。就在台语片在台湾沉浮未卜之际,60年代,来自香港的黄梅调电影、文艺片、武侠片以及一些雄心勃勃的电影人陆续登上台湾电影的舞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新的电影观念,从此,这个原本被台语片主宰的舞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电影再次成为台湾电影前进的新动力。1963年夏,香港邵氏公司由李翰祥导演,凌波和乐蒂主演的黄梅戏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演,风靡台湾省。这部充满着中国传统戏曲韵味的电影赚足了人们的眼泪,在台湾创下了162映天,930场,721929人次,840万元新台币的空前卖座纪录。台湾由此掀起竞拍国语片的热潮,之前台湾本省也有国语片,但产量低,制作水平也不尽人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巨大成功促使李翰祥带领一批人马到台湾组建国联公司,另立门户。日后正是这支来自香港的电影力量带动了台湾电影的发展,从而创造了台湾电影史上的盛世。李翰祥仿佛像当年下西洋的郑和一般,为台湾带去香港的先进技术、人才、制片观念,将台港两地联系起来,为台港两地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国联起用、钮方雨、汪玲、李登惠、甄珍等“五凤”及伍秀芳等演员,开办演员培训班,秦汉即出自其门下。此外,他还提拔了诸多新导演,如朱牧、宋存寿、张曾泽、杨苏、郭南宏、王兴磊、刘维斌、丁善玺以及原来在台语片导演群中颇具才华的林福地等。国联电影公司造就的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灯光、摄影,累计多达一二百人,他们日后多数成为七八十年代台湾电影导演的骨干或某一类型电影的顶梁柱。   除了为台湾引进香港的技术、表演、专业人才,李翰祥还将邵氏大制片厂制片概念引进台湾,为台湾建立了新的片厂制度,成立编剧小组,招揽文人、小说家、影评人为创作库,推动明星和宣传概念,使人们对在台湾拍片产生兴趣。很多片商由拍台语片转为拍国语片,民营公司也纷纷成立大规模拍片,这直接带动了台湾制片业,对台湾的国语片有关键性的影响。   除了这些技术的、观念的、人员的支持,李翰祥本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也影响了一大批台湾电影人。他的电影中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执著、对于中国古典艺术情趣的把握以及后期作品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都为台湾影人树立了榜样,对提高台湾电影的水准和品质起了重要作用。他与在台湾土生土长或自内地迁台的电影艺术家们共同奠定了台湾电影传统,其中包括戏剧电影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传统,在台湾掀起第一波革新电影的浪潮。#p#分页标题#e#   除了黄梅调电影,台湾的文艺爱情片也在60年代得到繁荣发展。在台湾凡是描写男女爱情、多角恋爱之类的电影都称为正宗的文艺片,因以现代生活为背景,专事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波折,取向唯美,富有浪漫色彩,按其特性,影艺人又称之为浪漫爱情片。60年代中期以前,动作片未曾勃兴的时候,香港摄制的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影片输台甚多,较著名的如《不了情》《蓝与黑》《星星•月亮•太阳》《何日君再来》等。这些影片比较注重遵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讲究发乎情、止乎礼,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多受到社会或家庭或道德观念的阻挠,但两人总是保持着情感的纯洁。在港制爱情片的刺激下,台湾导演李行率先投拍琼瑶小说电影造成了文艺爱情片风气,形成琼瑶片与当时风靡一时的台语片、黄梅戏调古装片三分天下的局面。后期,黄梅戏调古装片又抵挡不住文艺爱情的时装片冲击,被淘汰出局。随着邵氏的阳刚转型,华语电影的“文艺片”中心从香港转移到台湾。   1966年,也是琼瑶小说电影大获全胜的那一年,香港导演胡金铨的新派武侠片《大醉侠》在香港诞生了。新派武侠片与拍法呆板、制作简陋、故事草率的老派武侠片相比,以精细的技巧制造电影的动感,紧凑迫人,奔放浪漫,很快在台湾有了拥护者。台湾由此掀起了拍武侠片的热潮,武侠片成为这一时期台湾电影的另一大片种,在70年代甚至占了全部台片创作的40%。这类影片虽然数量很多,卖座率高,但艺术质量一般都不佳,只有少数是认真之作。   虽然终未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但却在创作实践中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香港导演胡金铨带着他的武侠片来到台湾加盟台湾联邦影业公司后,担任该公司的制片经理和导演,为台湾影视圈培养了上官灵风、石隽、徐枫、张艾嘉等诸多表演人才。   台湾电影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出现了从黄梅戏调古装片、琼瑶片、台语片三分天下到琼瑶片、武侠片、台语片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段峥嵘岁月正是台湾电影发展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国语片从1960年的产出5部,增至1969年的89部,在1971年达到101部,除了产量提升以外,国语片也逐渐能在市场站稳脚步,质量上有了重大飞跃。台湾国语片的兴盛繁荣与香港电影以及香港电影人的帮助与支持是分不开的,港台两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交流达到白热化,这真是台湾电影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三、80年代:从“新浪潮”到“新电影”   1978年至1983年间,香港、台湾先后出现香港新浪潮电影、台湾新电影运动。1979年,在香港包括许鞍华及徐克等导演,结合了香港特有的国际商业海港文化,向传统华语电影类型挑战,摄制了《蝶变》(徐克)、《点指兵兵》(章国明)、《疯劫》(许鞍华)、《行规》(翁维铨)等,掀起了华语电影第一波新浪潮。在香港影坛掀起新浪潮的同时,1979年至1981年间,台湾出现了令人瞩目的三位新导演:王菊金、林清介、李丽安。王菊金的《六朝怪谈》获第17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地狱天堂》参加1980年多伦多影展与芝加哥影展;   林清介的《学生之爱》参加1981年休斯敦影展与南非影展,这些电影都属于前卫、纪实、带探索性电影,与香港的新浪潮电影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的作品受到影评人与海内外影展的肯定,然而,却未得到台湾电影界的重视。1980年10月,新闻局在台北举办第17届金马奖,特别办了一个“香港新锐导演作品观摩座谈”的活动,邀请徐克、谭家明、严浩、许鞍华等七名香港新导演带着他们的作品跟台湾的电影工作者座谈。这次盛会中台湾电影人出席的并不多,也没有给台湾电影界带来太大的回响,但是台湾电影界已经感受到来自香港新浪潮的威胁,无关乎新浪潮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或卖座成绩,而是人们预感到香港新浪潮数十位导演,凭着他们优越的电影生态环境和电影制作锐气,日后一二十年间香港电影的主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在台湾电影市场,对台湾电影造成莫大的冲击。   在这种危机感的刺激下,1981年,宋存寿与张艾嘉仿造香港电视台培养电影新导演的经验,在《台视剧场》的《综合剧场》制播改编自林佩芬小说的《十一个女人》系列单元剧,邀集海外留学返台和本省院校毕业的电影学子参与编导,其中包括刘立立和新秀杨德昌、柯一正、李龙、傅维德、张乙辰等,企盼借此培养影视人才。香港电影对于台湾电影的影响和作用,并不完全是补给和引导,还包括对台湾电影的刺激和启发,这也是台湾电影成长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正是来自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启发和挑战,刺激了台湾年轻导演的敏锐神经,他们蓄势待发,终于为台湾电影界带来了充满革命意味的台湾新电影运动。   四、90年代:走向极端的台湾电影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发生与成就长了台湾电影人的志气,侯孝贤、杨德昌导演的作品纷纷在国际上获奖,这让长期在香港电影光环下仰望的台湾电影人终于有了真正扬眉吐气的感觉。对新浪潮主力导演的追捧成为90年代台湾电影从业者的热潮,但极端的态度使他们与外界孤立,也削弱了自己的创造力。再加上9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为了促进外交的形象力,向电影界提供“辅导金”,要求导演们去国外拿奖宣传台湾,更为台湾电影走向极端埋下了伏笔。   在新电影运动之后,中影又培养出4批新人,他们受到前辈的熏染,致力于在国际上获奖,为争取扶助金而奔走,积极地去迎合国际大赛评委会的口味,台湾电影人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渠道,一个释放自身能量的平台,却放弃了本土的市场。整个台湾的本土市场被港片、美片等占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在这段时间里,台湾走出了香港电影的庇佑,本土的大部分导演都到国际上去闯荡。90年代前期,台湾当局提供的“辅导金”帮助了李安、赖声川、蔡明亮等这些第二浪潮的代表人物走向国际。但是,“扶助金”政策下的台湾电影企业却只能完全依赖政府资助,到了1991年台湾本土电影的产量只有33部,整个商业电影生产体系几乎崩溃。台湾电影工业由于长期脱离本土观众,脱离票房,一味地靠拿“扶助金”去迎合国际评委的口味,使得台湾电影制作环境恶化,本土市场萎缩,大量创作人才外流,导致台湾电影走入低迷,一蹶不振。9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电影受好莱坞的冲击、金融风暴和盗版VCD的影响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一时期的港台电影交流几乎匿迹。台湾电影在本地泥沼中难以自拔,香港电影则放眼内地,寻求合作机会。#p#分页标题#e#   五、新千年的惊喜   新千年以来,台湾电影界在一片死寂中偶有一两部小清新之作问世,但很快便被来自世界各地铺天盖地的电影掩埋,不过,2008年是不会被人遗忘的一年,这一年有一部台湾电影终于在废墟中横空出世,创造了台湾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并赢得了非常理想的口碑,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台湾人不在谈论它”,这就是《海角七号》。《海角七号》的成功与传统的本土文化背景离不开,也与现代商业社会的特点分不开。说它与本土文化离不开,是因为:在电影产业作为大众娱乐业的当今,很多电影在台湾都会选择台北或者高雄这样的大都市作为背景,而《海角七号》则另辟蹊径选择台湾南部不那么发达的恒春小镇作为故事载体,将恒春视为“台湾的缩影”。台湾时政、闽南语的调侃、客家话的插科打诨等台式幽默与故事融为一体,也极具台湾本土韵味,此外,月琴、琉璃珠文化等当地传统文化在影片中也是着力表现的内容。这恰恰暗合了台湾全球化背景下对在地文化的回顾和怀念的潮流。说它与现代商业的特点分不开,是因为,《海角七号》是一部极力想要和现代流行文化元素相融合的一部电影,它不同于以往的台湾国语片,它重视娱乐性和商业性,更重要的是它找到了推销自己的方式。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品格,这也是电影与流行文化相契合的地方。   流行文化是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青春、爱情、偶像、梦想、励志是流行文化常用的重要元素,而这些都可以在《海角七号》里寻觅到踪影。在行销上,《海角七号》更是运用了口碑行销、网络行销、制造话题、采用名人效应等方式,使出浑身解数。这一次,我们的台湾电影人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真正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了一起。《海角七号》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它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不得不让人反思长久以来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胜曾跟随杨德昌学习电影,并担当过杨德昌的副导,受其影响毋庸置疑,他属于看着“新电影”成长、以“新电影”为理想的一群人。所以他的电影中关注着本土、关注着小人物的命运,对市井民情有着细致入微的写实刻画,观众正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   但他的电影中也抛去了八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极端化的诟病,起用全明星阵容,娱乐化商业化兼具。仿佛时光倒流般,回到了李翰祥的时代,那个时代欢声笑语,万人空巷,只不过这次带领风潮的是台湾导演,而不是香港导演。台湾电影走过60年代的全盛、80年代的辉煌,终于在新千年又带给我们惊喜,理解并消化着香港电影的娱乐精神和商业化,又继承着侯孝贤、杨德昌这样的台湾电影革新家的本土意识和社会使命感,相信台湾电影的再次起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