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教育论文范例

常规教育论文

常规教育论文范文1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主权,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常规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是警察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在社会问题冗繁杂糅与警察压力持续增强的语境下,意义非常重大[1]。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公安后备人才和培训在职民警的双重任务,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预备警官,提高受训民警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2]。笔者2022年2月24日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题名“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35篇。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P1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P2表示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R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百分比),数据不一定完全精准,但具有参考意义。从国内期刊文献的搜索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关注,但就职业道德教育整个领域来看,涉及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根据笔者“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心态调整策略研究”项目组的前期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在此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做如下思考。

(一)发挥学管干部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1.加强学管干部队伍建设

公安院校的学管干部是直接管理学生,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人员构成上看,主要有部队转业人员和院校毕业生(包括本校、外校)。在一些公安院校还存在教师等岗位人员的换岗实践及新进工作人员的换岗实习,这部分人员的学管工作时间有限,一般一到两年。虽然流动性带来了表面的不稳定,但新鲜的血液会激活队伍的生命。加强学管干部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各类人员优势互补,部队转业人员一般在部队受过多年的军事化管理和军人素质培养,他们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军人作风。军事化、警务化管理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集体意识教育是他们工作的长项。本校毕业生熟悉本院校的情况,自身的就读经历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对学生的同理心,职业价值观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工作的长项。外校毕业生知识面广、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职业通路探索、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和职业心态调整都是他们更有优势的工作内容。而换岗实践、实习人员虽然在岗时间不长,但与院校各系部联系紧密、互通有无,加上一些教师有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奠定扎实的职业基础。通过优势互补、优化调整,使学管干部队伍实现最优化组合。其次,提高学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放手使用,及时鼓励;工作有绩,适时奖励。对他们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予以及时鼓励,对工作有成绩、超额完成任务的学管干部进行任用、提拔、评先评优等方面的奖励。

2.丰富学管干部职业培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自我教育理念的完善。学管干部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感染着所带的学生。坚持爱岗有责、敬业有为、行为有范、教育有理;跟上靠下抓自己,身先士卒言必信。面对人生和职业价值观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的大学生,学管干部的自我修养必须跟上。首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培训。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心理素质拓展知识的集中学习和培训能够提高学管干部的工作能力;坚持思想政治的学习和思考及文学、艺术、哲学素养的培养,是管理他人的前提和基础。积极运用校内外资源进行短期培训,开展退休学管干部经验交流、新任学管干部学习研讨,凝聚众人的智慧,对标更高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其次,举行阶段性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学管干部的工作虽然面对的是在校学生,但工作烦琐,他们肩负着公安系统未来的希望,职业压力不小。学生思想工作方式与方法的培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自我职业压力调节的培训,都可以帮助学管干部顺利开展工作,减轻职业带来的压力。最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设定年度培训目标,积极进行学习交流,增强学习氛围,优化心理素质,开阔视野、完善自我。动之以情办实事,晓之以理多谈心,办事公道讲公正,心诚宁静无杂音。静下心来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成才的引路人。

(二)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熏陶作用

1.通过增强校园文化“硬实力”坚定警察职业追求

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学生在校园里吃、住、学、练,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言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倾向。所以,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强校园文化“硬实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警察文化的气息,使他们在移步换景中感受纪律养成教育、认同警察价值观念。增强“硬实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增添警察文化特点,结合公安院校办学特色和本校历史,宣扬积极向上、勤学奋进的价值理念,以未来预备警官的标准开展文化建设。诸如将校训放置在醒目的学生活动主场馆,激励学生好学向上、以校为荣;建造以爱国爱校为主题,记录学校发展轨迹、表彰先进典型的雕塑;开设警察历史展览馆,陈列记录警察历史宝贵资料,保留优秀校友和公安英模足迹。另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学习和体能锻炼场所完善设施和设备,公安院校的学生未来要参加招警考试和警察晋级考试,这些考验对学生的文化和体能双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文化学习场所中学生利用得最多的就是图书馆和自习室,图书馆和自习室墙壁上可陈列杰出人物的图片、警察文化照片和名人名句警言,营造积极进取、舒适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浸染其中,在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进而获得人生价值。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网络建设需跟上时代的变化,对近年来公务员和招警考试的内容进行专门收集和整理,方便学生查阅。公安院校更应注重体能培训,为将来的警察生涯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校园内建设供学生进行警体素质培训的游泳馆、健身房和各类运动场等体能锻炼设施,鼓励学生平时多训练、用时知轻重,为培育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预备警官提供硬件保障,助其铺平警察职业之路。

2.通过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培养警察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基础必不可少,但核心仍然是精神文明的加强。精神文明是一种“软实力”,它为校园增添色彩与活力,为学生的行为指点方向。未来的预备警官,一刻不能马虎价值观的引导,时刻不能忘记思想上的修炼。“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公安队伍前行,也引领着公安院校育人的方向。首先,要在常规学习中要加强文化“软实力”,让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进图书馆,让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素养;让充足的馆藏资源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加强思想储备。在实际的校园学习中充分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文化“软实力”,现代信息技术速度快、更新及时,年轻人也非常喜爱。校园网站的建设、校园论坛的创立,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参与交流,赞扬并传播好人好事及先进事迹[3]。最后,增添丰富的校园业余生活完善文化建设。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办属于自己的校园报纸与杂志,举行主题征文比赛,发表积极向上的文章与诗歌,传播正能量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的思想不仅能够自由交流,还能够尽情抒发情感。除此之外,英雄事迹报告会、前辈经验交流会、专业学术报告会、青年志愿者活动都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逐步培养良好的警察职业价值观。

(三)发挥警务化管理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通过警务化管理培养合格警察职业素养

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础,学生在校期间以警察的标准要求自己:外在保持良好的警容风纪,维护个人形象和学院整体声誉;内在培养合格警察的职业素养,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外在的警容风纪通过行为上的警务训练来保持,从早上的出操、着装,到整理内务、晚查寝,以及学生的轮值。把以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训练成预备警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严格教育要在理,严格管理把好度,严格纪律重在行。学管干部要灵活运用行为管理机制,遵循《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的基本要求,重视值班笔记和晚点名,正确引领、重点突出、记录规范。让警务机制保持统一、规范,警务活动达到有序、高效状态。其次,内在的警察职业素养要通过长时间的习惯来培养,职业价值观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但个人所一直从事的工作和习惯的生活反过来也影响着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入学面试时,就思考过为什么选择就读这样职业性强的院校。通过让学生习惯警务化管理和井然有序的警院生活,让他们从思想上进一步坚定从事公安事业的信念,明确自己的使命,促进他们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早日达到一名合格警察的标准。

2.通过警务化管理体现个人价值争优创先

常规教育论文范文3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其要求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以下:一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础教育课程过早开始分科教学、造成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世界形成整体认识;二是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小学生提供贴近社会生活的机会,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四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对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体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小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融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小学教育相脱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没有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实习内容单一,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调查等其他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极大地忽视,因而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像过去一样,将学习期和工作期截然分开为两个阶段,人们仅仅拥有学校学到的知识,那将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由此,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国劳工部就对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资源;理解和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使用技术;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与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从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坎迪等呼吁大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其次一级是通用性知识技能,最后表面层为各学科内容和情景性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使传统高等教育课程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该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构想

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动态和渐进的过程,高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构建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构筑思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在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学年八学期,体现全程性;在目标内容维度上,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情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体现综合性;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在实践课程评价维度上,通过课程考核、职业技能展示。

三、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探索

(一)在教育实践的时间上安排体现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同时开始学科教学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是组织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同时组织教育见习,主要是组织师范生到小学进行观察,深入地了解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小学班队会的组织与实施等;第三学年安排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教案、并且能够站上讲台讲课,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组织班队活动,培养班级管理能力;并初步学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第四学年就业(顶岗)实习和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二)在教育实践的目标与内容上体现综合性

1.专业情意培养。专业情意培养主要是通过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以及学科教学,还有各个学期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来进行培养。首先是新生入学阶段就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其次,结合教育科学类课程,引领学生形成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等良好职业意识;第三,通过课程和课外相结合,组织教育见(实)习以及志愿支教活动,帮助学生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感受体验中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专业技能训练。教师专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按照《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书写规范汉字,教育工作文本写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结合我校实际,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主要通过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来训练。

(1)教学基本功。内容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儿童歌舞、琴法、简笔画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开设普通话、书法和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通过早读、晚自习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安排基本功验收以及各项基本功比赛,促进学生进行训练。

(2)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或设计板书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课的导入、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等,主要通过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进行训练。

(3)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顶岗(就业)实习以及综合社会实践部分。第一阶段是教育见习。目的在于通过专业见习活动,让师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常规活动的构成,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心理特点和活动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其对未来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期集中安排一周时间。第二阶段是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在对教育理论进行学习之后,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和班主任工作课程到中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大约安排五周左右。平时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到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辅导与课外活动。第三阶段是就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学会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学习做好个别学生的引导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大约13周时间。

3.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班级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这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进行个别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第三,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

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结合学生实际,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案例研究分析。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问题调研。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订调查问卷,列出调研提纲,在调研中能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相关分析,写出调研报告。

(3)教育论文写作。能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做好教育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主要安排在毕业学年。

(三)在教育实践的实施上安排体现开放性

1.结合教师技能课程,规范校内的常规训练。技能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依托校内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统一规范和安排了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门的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和学生自主练习。一是修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如开设了《口语训练》《书法》《美术》《儿童舞蹈》《琴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能类课程,通过课程促进学生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掌握。二是统一安排低年级学生的课余训练。课内学习时间和效果毕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统一安排学生的早晚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在练习时间到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等去练习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读、每日一画(简笔画)、每日一写、每周一歌(舞)等,每学期末按年级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成果验收。三是抓好学生的自主练习。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主选择特长项目加以练习。确保每个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特长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结合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小学接受培养和检验。首先,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专业认知,请优秀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动态,同时,初步接触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工作;其次,让学生走进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全方位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安排,协助小学教师评改作业、组织班队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合格教师的差距,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小学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接受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在教育实践的评价上体现形成性

1.建立训练规范,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规范的评价机制对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既有监督又有指导作用。首先,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建立规范:小学教学技能考核标准、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方案、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检测办法等;其次,按照标准,自我检测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更正,促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训练成绩与各项等级证书、资格证书挂钩。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进行训练成绩评定,单项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学生通过规定的各项专业技能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方可参加教育实习。

常规教育论文范文4

本人在工作中通过学习电脑技术.并把它和实践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已有教学资谭的再利用和不断创新

大多数美术教师都认为,中学美术每周只有一节课,每个年级都只有一名教师授课,每年只要教材不变,讲授的内容都几乎一样,而在现行教案管理制度下,教案每年都要重新书写,为了应付常规检查,不得不将教案写的象格式文本一样规范。而用电脑备的教案具有可以随时增添、侧除、修改,存储方便、容量大等很多优点。它既能保留原教案的精华,侧除自己认为不满意的部分,又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借鉴和总结出更为出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这样教师就从过去的机械性重复劳动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创造性劳动中来,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各类资料上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互联网资谭的开发和利用

1.网上信忠资源的共享。以往教师备课相对封闭,主要依靠教参及自有资料等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去有些地方查找资料,但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教师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教案,只要与神奇的因特网连接,我们就可以登陆相关的网站查看同行的教育论文等相关的信息,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文资料,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提出的打破学科界限。

2.网上交流和教研。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子还不可能完全消失。美术在中学属于“小学科”,很多学校一般只有二名左右美术教师,势单力薄,学校对非统考学科都不怎么重视.把“小三门”(音体美)简单地划分为一个教研组。学校和主管部门也很少组织和开展这方面的交流活动,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网上交流的形式,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参加网络学术论坛,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业务上的交流。时空将不再是交流的障碍,美术教师交流的机会将大大增多,从而使美术教学可由封闭走向开放。

三、多媒体美术课件的制作

1.图片展示。图片展示是美术教学中重要和常用的教学手段。美术课件在展示欣赏图片时,要注意所选图片要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色彩饱满、易于存储等。还有图片在课件上要讲究构图和位置,图片在背景上要醒目。

2.图像展示。美术教学中采用动态图像展示,可以使学生从最佳角度对示范过程看的更清楚明白,有利于学生掌握技巧技法和步聚程序。要注意所选图像画面清晰、不抖动,拍摄角度和剪辑制作要合理。

3.背景音乐。在美术课件制作中,为拓展学生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营造气氛,烘托主题,加深欣赏的深度,可选用一些适当的背景音乐,使同学们产生共鸣、引发思考、加深认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4.文字编排。美术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主要是教学中的标题、要点、步骤及理论知识等。因此应根据需要选用大小、颇色合适的字体,标题要有层次,颜色要醒目,不同内容要在字体和颜色上有区别,标题和正文字体相统一协调。

四、奖术课件在教学中的目标定位及要求

1.美术课件制作的目标应定位在为教学目标服务,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否则,再美的课件也失去了意义。

2.美术课件的使用目的,应定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件设计制作时.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多启发引导,由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更加牢固和深刻。

常规教育论文范文5

精细化管理;考试;过程;研究;探索

摘要:

文章通过详细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本院”)考试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在参考和借鉴了其他高校考试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了具有本院特色的考试管理办法,对今后的考试管理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起初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规范化管理的延伸,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而将常规管理的概念引向更深的层次。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化者,乃实践过程[1]。由此可见,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对团队中每位成员的职责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是全面履行和提高执行力的有效实现方式。考试环节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具有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的功能,还具有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进行及时掌握,因此它还被誉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担负着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本院”)作为历史悠久的老牌学院,一直十分重视考试管理工作,曾经根据学院的现实情况制订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对待每位学生的考试成绩,培养出大批素质过硬的学生,在社会上获得一致的好评。然而,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力度的加大、教师社会化情况的加重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考试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工作的调整。鉴于此,本院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借鉴了大批其他高校的考试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本院特色的新型管理模式,在精细化考试管理的路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1考试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1试卷的命题、评卷环节出现的问题

考验一门课程的考试是否能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教学质量与学习程度的检验功能,关键要看考试的命题科学与否[2]。虽然学校现行的考试管理规定要求“考教分离”,但由于学院的实际情况是任课教师分别承担不同批次的本科教学工作,教学重点不尽相同,而且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师资严重不足,一位任课教师往往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找到除该任课教师之外的其他命题教师,这些原因造成了考教难以分离的客观现象。因此,本院的许多课程考试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命题,审核的工作由系部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承担。但是,由于系部主任和教学院长不是“全能型”的专家,且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审核程序基本上都流于签名的形式,不能对试题的命题质量进行有效把关。授课、命题、评卷由一人完成,使得命题和评卷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在近几学期的试卷检查工作中,发现不少试题和备用试题出现了错误,还有些试卷主客观题的比例不符合学校的规定。阅卷不规范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有些教师随意修改分数,修改后不签名,有些教师阅卷时随意使用非红色的笔,有些教师未按要求采取“减分法”进行阅卷,甚至有的教师出现了统分错误的情况。

1.2考试材料的收集困难重重

本校规定,试卷评阅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将试题申报表、AB样题、评分标准、学生答卷、成绩单、试卷分析表、考场记录表等按照规定的要求收集完整,然后送交学院教务部门进行存档备查,这些工作要在下一学期开学一周之内进行。但是从近几学期考试材料收集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并不能按时完成材料上交的工作,需要教务管理部门一次又一次催促,而且材料往往准备不齐,缺少材料的情况时有发生。

1.3考后评价环节流于形式

考试的过程包括考前出卷、考试组织、考场纪律监控、考后的阅卷、分数登统和成绩及试卷分析,这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疏忽不得。目前,任课教师都普遍重视考前和考中、阅卷的环节,而忽视考后试卷评价与成绩分析工作[3]。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试卷分析的目的在于能够直观地反馈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要分析试题的难易程度,还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研究和改进[4]。只有认真对待试卷分析,才能真正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虽然本校要求教师对考试成绩和试卷情况进行分析,并填写试卷分析及成绩分析表,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阅卷完成后匆匆忙忙根据分数做个试卷分析,并没有认真考虑试卷的难易度是否适中、试题是否科学、哪些题目失分严重、学生的什么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考后的分析环节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1.4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并不应该以考试为目的。因此,最佳的考试方式应该是提高考试质量的有效途径[5]。目前,本院的考试形式仍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间或有论文撰写形式和开卷考试的形式存在。这种形式只单一考察学生的书面知识水平,存在着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的问题,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2精细化管理考试过程的思路

2.1健全考试机构,完善考试制度,为精细化考试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

2.1.1健全考试管理机构

考试管理要做到精细化、规范化、系统化,首先必须建立健全考试管理机构。学院领导的重视和精心安排是考试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为了切实加强考试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考试管理机构,由院长、教学院长、学院督导、各系部主任、课程负责人、教务办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安排、指导、协调和检查全院的考试工作,对全院的考试实行了集中管理,保证了每次考试的严肃性、认真性,真正起到了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

2.1.2完善考试制度

1)严把命题关。确保试题质量过关是考试顺利进行的核心和前提,命题的好坏对考试的质量直接产生影响。为了保证试题的质量达到要求,本院对命题做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命题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并根据学生的素质与学习情况确定考试内容的难度和题量的大小,要求既要包括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应用型考题的数量,同时要求命题必须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此外,命题还要符合学校的要求,主、客观题的比例不得小于3∶2,A、B样卷的重复率不能大于3%。试题的命题工作完成后,由课程负责人对试题的整体情况进行审核,系部主任进行把关,审核通过后由教学院长进行复核,确保试题万无一失后再进行试卷的印刷、考场的安排等工作。这样,就从源头上保证了命题的质量,也杜绝了诸如试题中带错别字、总分相加不等于一百分等低级错误的发生。2)建设试题库。对学生人数较多、专业较复杂的平台课和条件成熟的部分专业课实行试题库制度,按题型、难易程度、知识点等进行分类设置,由教务办工作人员进行专人负责,由任课教师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保证试题的质量和即时性。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达到“考教分离”的目的,避免了教师上课时敷衍了事、考试前给学生勾画重点行为的发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精细化试卷材料的收取工作,换种方式激励教师尽早完成试卷材料整理工作

以往面对教师拖沓、懒散,不按时上交试卷材料的现象,本院经常采用的方式是“群发+点发”短信,即在开学初用群发的形式通知教师整理试卷材料,之后再单独针对没有上交材料的教师进行单独发信息或者打电话催交。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过多的催促使教师产生了疲惫、懈怠的心理,有的教师甚至产生了依赖性,每个学期要靠教务办工作人员一遍一遍提醒才能记得要整理哪些材料以及何时上交。在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下,本院教务办对收取试卷材料时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总结,制订出了一套新的管理办法,即在开学前根据上学期的授课情况提前做成一张试卷材料收取一览表,包括每门课程的名称、任课教师姓名、要收取的材料名称,最后再加上材料收取时间,打印出来张贴在学院公告栏内,这样每门课程的材料收取情况就一目了然,也解决了教师不了解要交哪些材料的问题。这种做法清晰、简单,教师能够按照表上所列的条目完成材料的准备;此外,由于有交材料时间的标明,对那些总是拖沓的教师是一种心理上的无形的压力,对试卷材料的收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3精细化考试后的管理,把好试卷评价关

学生考试结束,并不代表整个考试流程的结束。任课教师应对考试成绩与试题得分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本次考试做出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今后命题提供依据。而以往的情况往往是教师完成了阅卷,匆匆忙忙登好分,马马虎虎做一份分析材料,起不到评价工作应起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本院精心安排,充分发挥了系部主任的作用,要求以系部为单位及时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包括成绩分析、试题分析,有效地避免了教师敷衍了事现象的发生。

2.4精细化考试形式的管理,避免单一型考试

丰富多样的考试类型是促进传统教育理念转变的有效手段。在国外,高校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至少有20多种,如论文、无人监考考试、阶段考试、开卷考试、设计、试验和实地考察、专题讨论、答辩、同学评价、口头演示、制图或模型图片演示、小组研究项目、个人研究项目、资料分析、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图书馆运用评估项目、口试以及闭卷考试等[3]。而以往,本院的考试形式仅限于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仅有个别的课程采取了课程论文或者开卷考试,形式单一,对考察学生的全面水平限制很大。有很多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只为了应付最后的那张试卷。针对这种现象,本院鼓励教师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采取多种考试形式,目前,草业科学专业的综合实验1、综合实验2采取了实验考核的形式进行成绩的考核;动物科学专业的生物统计及实验设计课程拟采用上机考核的方式进行。精细化考试管理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考前、考中和考后管理等许多层面的工作,需要踏踏实实地去探索和实践,存在于考务工作的每个细节之中,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变以前的工作方式,事事力求精细,尊重每位考试的参与者。当精细化成为每个考务工作者内在的一种品质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模式或者管理方法,而必将作为一种文化品质对学校的考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李楠 刘静 高立杰 陈宝江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晋.高校精细化考试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7(3):64-66.

[2]吴祖允.关于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48-49.

[3]张国昌.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8):31-33.

常规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自动化;高校

目前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是社会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另一方面存在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而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管理模式及措施上适应新的形势[1]。为此,根据近几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切身经历,提出了本科生毕业设计新的管理模式。

一、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先申报毕业设计课题,经过审查筛选确定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按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开展工作,指导教师按照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和论文质量,以及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再结合现场答辩情况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的综合成绩。现在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2]。

(一)教师主观出题,学生被动选题。教师在毕业设计立题时并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和学生想要做什么课题,只是按照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教学工作确定课题或本学科领域内自拟题目。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已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会结合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选题,但这种情况不多。还有一些学生凭自己的喜好选题,很难选到感兴趣的课题。也有的学生对自动化专业本来就不感兴趣准备毕业后改行,会选择比较容易的课题。因此,不少学生选不到满意的课题。

(二)传统指导方式与观念的影响。在毕业设计开始前,指导教师需写一份详细的毕业设计任务书经审核后交给学生,学生再根据任务书收集参考资料,并在理解课题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再经指导教师审查开题后才能进入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的研究思路框架下进行工作。在这种灌输式的不良方式指导下,不少学生产生了过分依赖指导教师的思想。

二、改革本科毕业设计的措施

(一)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立题审查工作。毕业设计选题要以需求为导向,从生产实践、科研项目、本专业最新科技成果、社会需求中选题[3],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项目的基础研究工作,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这些项目的核心技术,展开初步的分析设计工作,毕业设计题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效地提升毕业设计选题的水平。

(二)因地制宜确定每个学生的设计课题。启发鼓励学生自我定位,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在学生选择课题之前,采用讨论、答疑、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与教师座谈交流,允许学生和教师做双向选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并写出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确定选题。对已确定在本专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优秀学生,则采用一条龙的做法,让他们直接进入研究生课题;对计划考外校研究生或另有新的发展方向的学生,则自选课题、自定方案、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教师只是从课题的难易程度、方案的可行性等大的方向进行引导;如果毕业设计课题比较大,可以组成三至五人的设计小组,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较大的综合性课题;对已经找到工作或确定工作去向的学生可以根据将来所从事的工作选择相应合适的课题。

(三)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与方法。本科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除了用常规的评定标准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独到的思维方式、勇于创新的精神均作为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因素。题目涉及硬件设计与软件调试的论文,实物制作与软硬件联调结果是否正确合理也占一定比例的分数。让学生认真总结自己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即使自己做得不太理想,也能让学生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四)建立毕业设计全过程监控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对毕业设计的过程实施全面监控。首先从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到方案可行性研究进行审查,然后开题初期检查,整体方案的详细理论设计,软件开发与编程,实验仿真验证,再对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最后毕业论文撰写,对论文格式内容进行审查,最终完成答辩的整个工作流程,然后使用系统,对全部论文进行检测,重复率超过30%的论文成绩降一档,以此来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在毕业设计期间穿插定期答疑、指导,及时地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周完成的工作指导要有记录,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学生将来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条件

(一)建立实验室工程环境。高校重点实验室作为毕业设计的技术创新平台,拥有大型贵重仪器设备软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和理想的仿真环境,要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资源,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定期聘请知名学者专家博导教授做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自动化专业最新技术成果及发展动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学生学会发散式的思维方式,挖掘创造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大赛与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增加经费投入,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分成纯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类,做理论研究类设计题目,主要是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来验证设计结果,不需要太多的硬件支持,设计经费基本有保障。有些学生设计题目是工程实际问题,如果属于科研项目,还可以得到科研经费的支持,有一些学生,由于毕业设计经费不足,无法制作实物,没有实际调试结果,只是做了一个理论上的设计,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毕业设计工作中应适当加大毕业设计经费投入,制作出实际系统,实现软硬件联调,使理论设计与实际系统得到很好的验证。

(三)高校与对口企业合作。现在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及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许多热门行业缺乏专门人才。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应与用人单位建立毕业设计合作关系,将企业较大的实际项目[4],分解为小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通过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工作[5],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也锻炼和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增进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了解,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知识的拓展再学习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升华。

四、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成效

经过全体指导教师的努力工作,20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历时四个月已圆满结束。毕业设计工作情况及完成质量汇总统计如上表。对于20毕业设计工作,学院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前后学生毕业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毕业设计成绩的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成绩上看,学生成绩提高不太明显,但这是由于有学院对成绩分布的指导性比例意见。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应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已有的资源和条件,建立完善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新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自动化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先,王成志,唐立军,等.浅谈提高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新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2]曹加锋,冀月霞.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

[3]郭涛,谢琨,胡晓娟,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

[4]李延斌,孙学雁,郑鹏,等.按企业项目运作模式指导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

常规教育论文范文7

注重有效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科学先进的工作理念是有效培训的航标,立体互通的网络体系是有效培训的桥梁,注重发展的团队管理是有效培训的保障,不断创新的组织方式是有效培训的载体,精细务实的全程管理是有效培训的后盾。

关键词:

教师培训;管理;创新思维;创新人才;有效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教师。为了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当前应该强化教师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主导作用。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由此可知,增强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注重有效培训应该成为培训机构的重要目标。在教师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培训项目为载体,坚守“天、地、人”的工作理念,以教师培训需求为起点,以教育教学困惑为主题,不断优化培训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加强有效培训,探索内涵式发展的教师教育之路。

一、科学先进的工作理念是有效培训的航标

教师培训的宗旨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层教师”,在教师培训中要秉承“天、地、人”的工作理念。具体内涵为:“天———仰望星空,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地———脚踏实地,走向实践,解决问题;人———以人为本,关注需求,资源共建。”

二、立体互通的网络体系是有效培训的桥梁

在教师培训管理中,可建立“立体互通、职责明确的五级网络体系”,即市教育体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乡镇中心校(局直单位)———学校教学负责人———教师。要依据管理职责建立不同群体交流群,比如师训专干群、管理人员群、辅导教师群、学员交流群。在项目运行中,采用电话、飞信、微信、QQ群,实现即时、全方位、立体的互联互通,确保培训有效推进。

三、注重发展的团队管理是有效培训的保障

(1)组建专兼结合的培训团队。优秀的培训者,必须“顶天立地,能文能武”。他们是培训理论的研究者、培训资源的开发者、培训课程的设计者、培训教学的指导者及合作者,还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基于此,要充分利用本地教师优势,组建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区域教师培训专家库。专家库中,有资深教授,一线的省市级骨干教师、教研员和名师名家,还有优秀的专职培训者。

(2)重塑培训队伍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培训者,必须具备需求调研和问题诊断的能力、建构培训模式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源和开发课程的能力、组织活动和示范引导的能力、质量分析和研究培训的能力。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对这些人员进行打磨、重塑。

1)自我修炼,强化内功。主张以教学反思促进步,进一步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积极在培训机构开展“八个一”活动。即每次培训后撰写一篇培训反思、每周至少听一次其他教师的课、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或公开课、每学期读一本好书、每学期写一篇自修学习体会、每学期结合本职工作研究一个问题、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2)青蓝工程,助力成长。为了实现培训队伍的梯级培养,促进青年教师迅速转变角色,学校可以积极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队”,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下乡指导中组建“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智慧分享,助力成长。

3)集体备课,同伴互助。学校要以同类培训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师认真开展集体备课———课前说课———课中观课———课后议课,使大家在思维碰撞、智慧共享中得以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4)专家引领,开阔视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平台。依据上级安排,学校全力支持培训者外出参加各种培训,并要求外出培训者回来后与校内教师交流共享,共同成长。

5)竞技比武,锤炼技能。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每年一度的培训机构优质课大赛、微课大赛、教师教育论文评选等活动。从学校初评、郑州复赛到省级决赛,学校认真组织,选手积极参与,取得优异的成绩。

6)根植土壤,实践提升。为了更好地帮助基层解决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学校专门组建校本研修指导组,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指导工作。通过开展“望、闻、问、切”———如课堂观摩、评课议课、课堂示范、专题讲座、指导科研、研修通讯、网络教研等系列活动,基层单位在教师成长、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四、不断创新的组织方式是有效培训的载体

(1)借助技术,创新培训。为了让培训更有吸引力,学校不断借助信息技术来创新培训组织方式。比如“创意破冰六步法”的运用,受到学员极大欢迎。第一步,借助技术,搭建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要求修改个人群名片,其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网上交流的幸福家园。第二步,认识学友,超越自我。先在微信群中向大家打招呼,然后在A4白纸上画出左手,大拇指处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找学友签名并认识学友。鼓励大家迅速超越自我,快速融入大家庭。第三步,提供图片,组建团队。培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随机发放,每人一张。学员迅速行动,能拼为一张完整的图片即为一个团队。团队要摆出一定的造型,并到班级微信群中,然后迅速选出队长,设计团队口号、队徽、队歌,并在队长带领下整理出急需解决的教学困惑3~5个。这是重中之重。培训教师搜集之后,要及时将困惑反馈给相关主讲教师,或者到微信群中,让学员之间答疑解惑,真正做到关注需求、解决问题。第四步,风采展示,不拘一格。团队组建好后,要让各团队通过抓阄的方式进行风采展示,形式不限。第五步,微信投票,激励评价。团队展示后,每位学员登陆微信平台进行网络投票,选出“最喜欢”或“最有创意”的团队。前三名团队,由培训教师颁奖进行激励。第六步,任务驱动,引领成长。培训教师出示培训结束时团队学习成果的展示要求,实现任务驱动,引领成长。

(2)搭建平台,展示成果。为了使中小学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修学校通过技能比武、校刊《师说》、校本研修通讯、校本课程展示、论文大赛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师的优秀成果。这既增强一线教师的成就感,又增加培训的活力与魅力。

(3)因地制宜,灵活管理。在常规管理的同时,学校也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在国培计划“农村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中,对新密市499名教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按50~100人进行随机分班。我们发现以后,在项目启动前积极与平台管理者进行沟通,采取“自己编班、安排辅导教师上报、继续教育网批准”的方法。编班原则:

1)城乡搭配,均衡发展。

2)按校分班和辅导教师日常校本研修试点相结合。

3)实践研修活动现场观摩,按区域班级两两组合,两班辅导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指导观摩展示设计。实践证明,这样的编班为后期集中研修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效果。

(4)课题驱动,研训一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工作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进修学校始终坚持扎根实践、科研引领,及时地把培训、科研结合起来,走研训一体化道路。比如立项的课题有:中央教科所子课题“农村地区教师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河南省级课题“农村地区小学教师有效培训”“小学数学名优教师的发展路径探索”,郑州市课题“新密市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育技术有效培训研究”,等等。基于培训,学校还撰写“校本研修八环节”“教师培训道德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教育技术的思考与实践”等多篇文章,发表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小学教师培训栏目,被许多地区参考、借鉴。

五、精细务实的全程管理是有效培训的后盾

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教师。因此,要充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对于每个培训项目,要重视全程管理。比如培训之前,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开班时告诉学员,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培训中,积极做好征询意见、改进提升的即时反馈工作,如随机交流、不记名的网络问卷、满意率测评等。培训之后,及时发现一些优秀学员,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如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展示其学习成果、担任学科辅导教师等,以加速专业成长的步伐。另外,学习成果中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学校管理中的优秀做法,可在校刊《师说》上刊登,在全市范围内分享、交流。这些管理举措,极大程度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内驱力。师生心灵交融,共同演奏一曲曲优美动人、魅力无穷的教师培训之歌,为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梅玲 单位:河南省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士文.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师培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谢楚贤.践行新纲要创新教师培训管理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常规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持续加快,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条件与整体教育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的技术含量也有所提高。新形势背景下,对高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提高师范生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强化师范生的现代化教育能力等[1]。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高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体系尚未完善,这就需要广大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积极解决高职师范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

首先,要扎实高职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功底。在师范生教育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及传播理论,教育者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的方法,提升师范生的科研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有更多参与深入调查的机会,从而为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其次,要强化高职师范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师范生应当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课件设计、课件制作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来完成教学任务,利用互联网来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将现代化教学设备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工具。最后,要培养高职师范生的课件开发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师范生应当掌握独立制作网络课程的方法,并且要熟练操作信息教学系统,做好日常的维护与更新工作。师范生需要保证网络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其中应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多种元素,同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二、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数不成正比

高职院校的教育技术课程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涵盖了非常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可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2]。然而,纵观现阶段高职师范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情况,由于课时安排较少,导致教育者只能够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也十分流于形式,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十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实践课程课时数过少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光凭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但现今高职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只局限在常规课堂中,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实验教学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还限制了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检验时,所采用的都是闭卷考试的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这种单一式的评价方式有很多弊端,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只是盲目地以提高考试分数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旦考试结束,这些学生就觉得万事大吉,不会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虽然对于理论知识几乎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状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基本无法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难以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3]。

三、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

相较于其他课程体系,师范生的课程体系有着更为鲜明的特点,如多样性、灵活性、实用性等。为此,教育者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时,也要给予课程体系更多的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现阶段的行业发展现状来完善课程体系[4]。高职院校需要打破固有思维,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课时数,更加合理地安排师范生课程体系。根据国际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组成,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环节。一般来说,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师范类专业的总学时中占26%,学科专业课程约占30%,教育课程约占20%,师范类实践环节约占24%。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修类课程、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公共课,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学生毕业后讲授的专业课等,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技能训练、学科教学论和教育论等专业必修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等。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应当以理论知识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及对初级技能的运用能力,在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中逐步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技能。教育者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课堂的主体交还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网络答疑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课堂空间,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兴趣。其次,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学校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去中小学体验基础教育的课堂,深入地理解这些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实践环节。对于高职师范生而言,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技能强化训练应当是重中之重。实践课程应当尽可能地丰富且实用,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网络课件制作、教学资源搜集等,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有关的周边课程,如图像处理、摄影、网页设计等。

(二)建设学习社区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专门面向师范专业开设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将比较常用的优秀课程上传至校内网中,同时开设师生在线答疑与交互板块,让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展开良性活动,共同交流、进步,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学校还应当在校内网专门设置现代教育技术专区,且由本专业的教师负责维护,上传相关的学习资源,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另外,灵活运用微信群、QQ群等交流软件,让学生能够随时与教师沟通,教育者则需要组织班级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表达出来,有利于教育者归纳总结存不足之处,促进师生共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高职院校需要与其他优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将优秀教师的讲课过程制作成案例视频,师范生可以自行学习,为其日后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三)搭建实践实习平台

经过调查研究可知,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业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中都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实践较少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且在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教育资源。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整合资源,积极搭建实践实习平台,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具体实践中充分研读《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大纲》,以其为依据组织实践实习。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依托校内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或社团组织实践活动[5]。例如,未来教师发展协会每个学期都针对师范生举行教师技能大赛,一方面,给师范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其展示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从而促进师范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其教育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使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伙伴们”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观点、技术、专长等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切实掌握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方法。除了搭建校内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还要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相对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搭建实习平台。高职院校可定时组织师范生到周边中小学进行调查和见习,为师范生提供“亲历学校教育的实践”机会。同时,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师范生了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尽量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集中实习方式。期间,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中小学中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使其通过切身体验掌握相关教育技术,从而提升应用教育技术能力。通过搭建实践实习平台,教会学生教育技术“可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启用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的提出为高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促进力量,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一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实现了生生、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一,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所展开的动态化评价,学生与教育者需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教学过程,同时针对双方与自己的作品展开分析与反思。教育者需要组织学生共同建立学习成果数据库,将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上传至数据库,以此真实地反映出师生的进步情况。除此之外,教育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程内容来选定评价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成果交流,各抒己见达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的目的。过程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情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表现等。第二,总结评价。毋庸置疑,总结评价是对高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所展开的最终评价,在单元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育者应当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展开总结性评价,学生既要书面考试又要上机操作。这样既能了解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态度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检验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展开针对性地系统化训练。总之,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高职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应随之提高,相关教育部门需要重视这一任务,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便利条件。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要积极践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原则,全面了解新时展赋予现代教育的新内涵,从细节处完善教育教育培养体系,引导高职师范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内化为教育技术能力,为其日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士品,邹霞,江铃.对高师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0):27-30.

[2]黄映玲.基于新课标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试验[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60-62.

[3]李文俊,张春虎.谈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体系建构[J].衡水学院学报,2015(7):58-59.

[4]乔贝弟,周宝东,乔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及教学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