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模式论文范例

测量模式论文

测量模式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高校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一门必不可缺的重要基础课程,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又是评价实验过程各个环节的一个主要依据。已有很多“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师针对本学校的实验教学进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探索,剖析了传统的实验报告存在的不足与弊端[1],深刻地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非常好的改革建议和意见,并在实验中得到很好的应用[2-3]。然而,辽宁工业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仍然沿用实验报告这种唯一的写作模式,简单、粗略地评定学生完成的大学物理实验项目的成绩,比较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因而,有必要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写作格式的改革及科学地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等。

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现状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是考核大学物理实验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现有的实验报告主要包含实验题目,实验者的信息,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与步骤,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数据测量与记录,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等方面内容。对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及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考核采用这种固定格式的实验报告存在很多不足或弊端,严重影响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实验教学效果。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如下。

(一)实验报告区分度不够

不论哪种类型的实验,都采用多年不变的实验报告格式,导致格式呆板且鲜有变化;学生只管照抄照搬实验教材中详细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与步骤,不需要思考;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等千篇一律,不分专业、不分班级,学生的实验报告都极其相似,找不到明显的差别,造成了学生间互相抄袭报告的现象普遍且习以为常,实验报告出现大量雷同。

(二)实验过程评价区分度不够

教师没有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不考核实验仪器调节过程、严重忽略了实验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与实验态度等,因而不能评价每个学生实验过程的表现,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得不到提高。

(三)实验报告评分区分度不够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在,学生通过微信、QQ等传递实验测量数据,在未做实验之前,就已将他人完成的测量数据存放在手机之中,在实验过程中根本不用实际的仪器调节与操作,甚至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本不需要系统地完成实验项目中的各个内容,就可以获得实验测量数据;有的学生稍稍更改就将其作为实验测量的基本数据,完成实验报告,这导致实验报告的评分没有明显差别。

(四)实验成绩区分度不大

实验成绩区分度不大是教师缺少对实验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导致只凭借实验报告中的数据测量与结果的评分不尽合理,认真完成和不认真完成实验的学生成绩差别不大,甚至由于抄袭,不认真完成的学生的成绩还会略高,教师很难给予公平的合理的成绩评定,造成学生间的心理不平衡,使学生越来越不重视“大学物理实验”。上述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只重视实验报告等,忽略了实验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探索与发现的科学精神、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学生的实验态度等,导致学生仅重视实验结果,根本不关注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样的实验教学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悟、独立的思考和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科学探索的训练等[4]。

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改革的策略

国内的高校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存在的不足或弊端,也提出了积极改进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等建议,并将其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取得了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结合辽宁工业大学的大学物理实验项目的具体安排和实验报告要求,针对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三种类型,建议基础性实验仍然采用实验报告的形式,综合性实验选择性采用实验报告和篇幅较少的科技小论文形式,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采用科技论文的形式,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如下。基础性实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后的一周内上交,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验过程来评价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评分分为实验预习与考核(10分)、实验过程与数据测量(40分)和实验结果与分析(50分)。实验预习与考核主要了解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程度,了解直接测量的测量和仪器调节的基本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与数据测量重点考核学生调节仪器的能力,观察、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判断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利用准则判断实验数据中是否存在坏数据,如果存在坏数据,是否进行补测数据等;实验结果与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利用有效数字修约规则正确计算被测物理量的平均值和不确定度,以及是否可以使用相关系数验证两个未知量间的线性关系,是否能够拟合函数关系等。考核学生使用绘图软件Origin或计算软件MATLAB绘图等能力;考核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实验结果的能力,总结实验测量过程和结果值得肯定或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综合性实验采取实验报告形式或科技小论文形式,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后的一周内完成。如果采用实验报告的格式,评分分为实验预习与考核(15分)、实验过程与数据测量(45分)和实验结果与分析(40分);实验报告考核实验过程中学生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调节实验仪器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实验数据获得的可靠性,考核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实验结果与分析重点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对实验方法的意见,对实验项目与内容的建议,对实验改进的建议,如测量的技术手段、测量的方法与原理等。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要求采用模拟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完成对实验项目的成果的总结,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和题目设计论文的写作要点:(1)能否选取合适的题目;(2)比较准确的摘要和关键词;(3)引言中综述其他实验方法和成果以及自己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4)实验原理与方法简介;(5)获得的实验结果与分析;(6)结论;(7)参考文献等。从学生的科技论文分析学生阅读文献的程度,设计原理的科学性,选择实验仪器的合理性,主要工作的亮点,结果的可靠性与结论的科学性等。实验报告的格式改进能够引导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实验原理、规范使用仪器、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的交流与研讨等实验过程;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等资源,引进新的实验技术手段,新的实验方法,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近两年,利用基于实验过程的实验报告和科技论文写作评价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更新了原有的较为落后的密度测量项目,开发了智能温度测量仪、可视化手动发电机、智能化密度测量仪、基于霍尔原理的微小位移测量仪、智能便捷的复摆加速度测量仪、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的金属线胀系数测量仪等仪器,这些开发的实验仪器一方面应用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又可以以研究性的和作品形式展示成果。

三、结论

针对只用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教学存在实验报告的区分度低、实验成绩分度低等实际情况,结合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提出了加强实验过程考核的实验报告和拓展实验报告功能的科技论文评价实验教学的建议。该建议重点考核实验预习、实验过程与测量和实验结果与分析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实验”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实践结果表明,结合实验过程考核实验报告、科技论文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向虎,杨长铭,江西等.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的缺弊及改革探讨[J].物理与工程,2000,(6).

[2]张培峰,崔燕岭.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的探索与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3,(4).

[3]赵建君,陈红叶,张丽.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网络交互评判系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

测量模式论文范文2

首先,笔者对中国知网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登载的近3年(截止于2013年12月)我国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网络检索,逐篇阅读论文的“摘要”和“绪论”等包含有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法的部分,下载了所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学位论文;然后通过内容分析法选择了其中与音乐教育选题相关的23所高校的108篇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分析样本.论文“研究方法”维度的数据统计主要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研究方法名称、数量、种类以及参考文献等信息,然后对所获数据进行建档、整理和统计,最后以这些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统计和逻辑分析.研究不仅对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反映研究者方法论立场的问题进行探讨,从宏观的方法学视角检视和讨论各篇样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力图清晰地描述出目前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现状和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学态势.

2样本论文的方法学特征

2.1实现定量与定性资料收集方法的组合运用

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是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标志性方法.然而,调查发现,只单独运用这两种方法收集调查资料的样本论文仅有10篇,而把定性资料收集技术同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组合起来进行运用的样本论文却有98篇(90.7%),其中,无结构式访问法(97篇,89.8%)和现场观察法(34篇,31.5%)是被组合运用频次最高的两种定性资料收集方法.说明样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通过对定性资料收集方法的组合运用,达到以定性资料来补充定量调查的结果,或把定性资料作为问卷调查的背景资料,实现两种资料的互相印证.暂且不论这两种研究预期能否实现,仅就研究方法运用而言,包容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混合方法研究正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并且混合方法研究是教育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因此,在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研究的背景下,样本论文对定量与定性资料收集方法的组合运用,不仅符合其母学科音乐学新的研究取向,也符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必然有利于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和成熟.

2.2尝试运用多学科理论解决音乐教育实践问题

面对研究面越来越宽,研究问题越来越深的现状,保持音乐教育科学学术效力长久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工作.调查发现,明确表明了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的样本论文有34篇(31.5%).这些论文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从多学科角度对同一音乐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使得研究的论证更加全面、科学、深刻,提升了硕士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然而,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使用了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的样本论文在分析深度、理论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由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研究者属于音乐学的初学者群体,他们对跨学科、多学科的理论应用尚处于尝试阶段,出现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一种大胆的尝试,这为以后的研究者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开辟了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在研究方法论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3样本论文的方法学问题

3.1研究方法写作不规范

所谓“规范”在于其统一性,尽管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某些细节的处理是否应该统一至今还无共识,但是,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阐述还是有一个一般写作模式可以参考的.由于研究方法是由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三个层面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在研究方法写作时,应单列一个研究方法章节,按照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的架构进行表述.调查发现,只有47篇样本论文(43.5%)是按照这样的写作模式对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的,说明研究方法写作不规范在样本论文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大部分没有对研究方法阐述进行规范写作的样本论文,在研究方法部分就不能从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等方法论的视角对其研究论证过程作全面的阐述.这样不仅会使社会调查研究的层次与结论的意义因为缺乏充分和明确的理论框架的指导而受到限制,还会使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等由于研究前无明确理论假说、后又无严密论证而难以得到保证.

3.2研究方法表述不够详细

调查发现,在47篇有按一般写作模式阐述研究方法的样本论文中,只有1篇相对详细地阐述了方法论和具体方法,42篇(38.9%)部分描述了论证过程并有对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意义进行说明,4篇部分描述了论证过程并罗列出所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的名称;在61篇(56.5%)只列举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的样本论文中,40篇(37.0%)对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意义进行说明,21篇(19.4%)仅罗列出所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的名称.由此可见,研究方法表述不够详细在样本论文中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人们就无法准确判断方法选择的合理性与使用的恰当性,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必然要受到质疑.

3.3社会调查方法运用存在缺陷

调查发现,样本论文在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上也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缺陷.有33篇论文(30.6%)没有对研究的目标总体进行界定;有52篇论文(48.1%)没有报告调查的回收率;大部分有采用无结构式访问法的样本论文(75篇,77.3%)没有附上访问提纲,文中难以找到访问的论证资料,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只有2篇论文在样本抽取中实现了随机抽样,对抽样方式未予说明的却有68篇(66.7%);有27篇论文(25.0%)对变量测量方法一字不提,其余的81篇论文(75.0%)也只是部分介绍变量测量方法,“无法了解研究的概念与其经验测量的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联系”;有103篇论文(95.4%)没有说明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情况,无法判断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程度.

3.4统计分析方法使用过于简单化

一般情况下,描述性调查主要侧重于基本的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而解释性调查则主要依赖于双变量与多变量的相关分析及其他一些更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调查发现,虽然样本论文中解释性研究居多(69篇,63.9%)、描述性研究较少(39篇,36.1%),但是样本论文的研究却明显偏重于描述性统计方法如百分比(104次)和频数方法(63次)的使用,而对一般推断性统计方法(如T检验、U检验等)和更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频次却极低,均没有超过4次,说明样本论文的统计分析方法使用过于简单化,这容易使解释性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出现重描述轻解释的现象.

3.5外文文献利用能力较弱

调查发现,样本论文对外文文献的利用能力较弱,大多数论文(81篇,75.0%)没有参考利用外文文献,仅有27篇参考利用了外文文献,共参考外文文献141条,篇均1.3条.只参考国内而没有参考国外的文献,至少说明了大部分样本论文是在不充分的文献调研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

4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建议

4.1提高研究方法论素养

方法论是研究过程的理论和指导研究者使用研究方法的决定因素.由于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不全面、不系统、不规范,研究方法论素养不高是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群体的普遍性问题.这将会使硕士研究生“缺乏整合和组织已经掌握的专业理论、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等材料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需要提高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论素养,具体体现在规范地撰写研究方法;详细地描述研究方法;规范地运用研究方法等三方面.

4.2加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目前在艺术院校教育中比较缺乏抽样调查(社会调查指的是抽样调查)的专门训练,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社会调查研究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技术的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特性、功能与适用范围,是做出合理的选择与恰当的运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加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才可能切实掌握音乐教育调查研究所必需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方法运用水平.

4.3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音乐教育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可能涉及到许多社会因素或多重矛盾关系,仅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来分析调查资料是难以全面揭示音乐教育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虽然统计分析方法不是越复杂越好,但是,社会调查研究必须运用与之相匹配的统计分析方法才可能达到研究的目的.如解释性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往往需要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才可能更为准确地反映音乐教育“社会现象的实际结构和本来面目”,因而,将来的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必然需要应用到更高级的统计分析方法.由此可见,对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欲提高自身的社会调查方法运用水平,提高自身的统计分析水平刻不容缓.

4.4充分利用外文文献

测量模式论文范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测量;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2019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20条”,文章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2025中国制造背景下,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队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校针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以下几点分析:

1构建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4年,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测绘现有相关企业2万余家,从事测绘地理信息从业人才超过40万人,且产业服务总量逐年在增长,2014-2020年这一阶段,提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目标要求:测绘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且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测绘行业作为我国基础建设的排头兵,对国家基础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更多合格测绘类人才仍然是推动国家基础建设发展的第一要务。在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较快适应各种信息化测绘技术,解决测绘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校教研室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下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我校教研室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是将企业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业教师下到企业一线,调研目前该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同时将企业的行业专家邀请到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以工程测量技术为主线,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的目标,将实践课程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考虑到测绘行业需要团队配合,还需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精神。

2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定位及方向

根据职业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我们要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通过教师的下企业锻炼及与企业专业的交流沟通,结合目前测绘行业岗位特点,将施工企业从事测绘项目经理岗位或技术负责人作为我们职教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既要有理论、技术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深入融合高职办学特色,按照“专业与企业对接、项目教学与项目生产对接、1+X证书”的理念,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实践教学、企业培养等方面,制定“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向。

2.2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等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切实提升为区域、为行业、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目前我校与6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共同培养,针对企业急需的人才,有计划地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做到校企共赢。

2.2.1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江西世恒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参与工程实践教学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企业专家与我校教研室共同参与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师傅可以在校作为实践课程指导老师参与学生培养,同时安排专职教师下企业带领学生参加企业项目生产过程,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促进校企共同培养学生。2.2.2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实行互聘制度,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不仅对在校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可以安排企业员工进行进修,聘请具有行业内较高水平、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一线专家来校讲学。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双方的联系,实现学校与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协作办学。企业从中获得了所需人才,减少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和周期,学校教师也可以在生产中提高自己专业技术能力,做到双方互赢。2.2.3实行校企“两阶段三过程”培养。首先将学生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校内学习期间,学生主要是对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根据实践课程需求,安排企业师傅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课程。在第二阶段,学生在企业学习主要分为三个过程,过程一:安排学生认知实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和暑假,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过程二:安排学生跟岗实践,根据教学安排,一个师傅对接三个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过程三:安排学生顶岗实践,企业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安排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生产全过程,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项目全过程的训练,出现疑问,及时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答疑,通过这种全过程的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最后,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全部来自企业的工程项目相关材料,根据在工程项目中所学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审核,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及文字功底能力。

3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3.1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工测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依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特点,将课程分为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应用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对应于三大模块,围绕“三阶段三方向”模块设计框架,强化学生基本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职业教育培养规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第一阶段开设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多门选修课,如《文学鉴赏》、《音乐欣赏》、《数学建模》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第二阶段开设专业基础课,《工程识图制图》、《工程测量学》、《GNSS定位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等专业技能技术型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同时注重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行业无人机应用技术、倾斜摄影测量等先进前沿知识技能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三阶段由企业师傅根据以往工程项目总结资料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测图虚拟仿真软件、无人机模拟仿真软件、GNSS静态解算软件等的职业实训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学习通上的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帮助学生能够合理规划大学三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门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解答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困惑,较好规划大学三年学习计划。同时通过各种公开讲座传播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指导大学生创业,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创业。

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职业岗位能力

4.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订

为突出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实践课程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修订。目前我测绘教研室工测专业实践课程做出调整,加大实践课程学时数,占总课程学时的50%左右,同时通过对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模块结合,将实践课程更加细致地分为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拓展能力三大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2建立双导师制,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企业冠名班的学生,在学生入学以后,由学校该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与企业专职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兼职辅导员可以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专业方面知识的困惑及加强对专业认识,对今后就业有了初步认识,企业专职班主任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在大学第二年,企业安排增加了2名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兼职上课,承担学生的实训课程教学,对学生在专业课应用的困惑一一解答。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深刻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安排了四周跟岗实习,由企业师傅带学生开展具体工程项目实践。第三年,由教研室主任和企业总工共同商定学生毕业实习安排、师傅选定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师傅根据工程项目特点,选定适宜的题目交由学生,由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工程中应用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5结束语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根据行业发展及人才需要,需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不断探索,制定适合我系工程测量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培养,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很快上手,同时学生在参加各类竞赛中,动手能力明显有较大幅度提高,对学生今后就业有很大帮助,能适应工作岗位,服务企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日容.基于专业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170-172.

[2]杨春娣.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技资讯,2013,(30):182-183.

测量模式论文范文4

(一)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是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工程教育至少有100年的历史。2009年,中国开始准备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这表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通过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和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呈现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设施大为改善、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增加等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不对口。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2)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例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中,未打破学科壁垒,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

(3)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工程教育与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使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4)学生能力有待提高。除了实践能力较弱以外,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工程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5)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影响较大。上述问题同样存在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而且该专业综合性、实践性更强,对实践教育、企业实习经历等要求更高。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兼具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综合特征。如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是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做了深入研究。王煊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技术类课程为核心,加强“校企共建”模式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措施。付志霞等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进行的研究,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杨太华等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工程管理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思路。本文参考已有相关研究,针对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详细介绍该校的系列教学研究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进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该项目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管理领域的工程师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土木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

(2)培养模式。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采取“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课程体系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大类课程体系。根据“卓越计划”要求以及目前专业就业状况,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因此调整教学计划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在具体实践中,2013年,根据“卓越计划”要求,该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施工课程从考查课改为考试课,从32学时增加到64学时;工程测量学从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另一方面,为了配合“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将原定于第七学期开设的课程在满足客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大部分调整到第五或第六学期,从制度上为推行“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以往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有限,效果有限,教学计划调整后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企业实习。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加强课程设计、测量实习等实践环节,突出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施工、工程测量等课程理论及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工程测量学课程实习逐步从练习阶段走向实战阶段。学校在2013年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结构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信息管理课程实验。已有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经过两轮循环,这一方式已逐渐走向成熟。2013年的测量实习中,2011级学生成功完成了实测校园平面图、计算占地面积的任务。学生们表示虽然很辛苦,但收获特别大,这种结合实际任务的实习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

(2)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往的毕业设计以论文为主,做工程设计的较少。2009年的系列教改中,逐步提高工程设计比重,最终达到以设计为主、论文为辅的目标,并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多样性以及广度、深度等方面提高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这项改革对论文写作、排版等也提出严格要求,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写作能力、排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2011级就有较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论文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有显著提高。经过一系列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连年提高,毕业设计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4年6届毕业生中选做工程设计的人数变化趋势,2013年达到总人数的一半,是历届人数最多的。选题内容涵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清单编制、可行性分析等,选题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背景资料越来越多的来源于实际工程设计图纸,在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学生对此一致反映收获特别大。

(3)强化实习环节,重视企业学习经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在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企业实习时间,争取最好的实习效果,满足“卓越计划”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在施工企业顶岗实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每届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经交谈、实习报告等途径反馈的信息表明其效果非常好。2014年,2011级学生第七学期课程较少,就安排系统的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经历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学生既能学到工程实践知识,又可以对自身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4)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各级各类社团、竞赛和社会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参加种类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近两年该专业学生积极参赛,主要获奖情况如下:2013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2011级学生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得辽宁省一、二、三等奖:4人首次参加2014年辽宁省建设类院校工程造价职业技能(本科组)大赛,获团体二等奖,5人参加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二等奖;3人承担2014年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工程职业道德素养调查报告”,目前进展顺利。

(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ABET(美国工程技术专业认证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EC2000认证标准,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认证要求。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11项能力,其中两项标准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的道德伦理标准。中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包含如下要求:

(1)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3)学习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5)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教育,强调专业的工作特点,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团体竞赛,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摒弃“60分万岁”等混学位的思想,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自立自强、追求卓越的旗帜,争当未来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卓越工程师。

(四)将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相联系

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建立高等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的联动衔接机制,缩短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的距离非常迫切。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注册工程造价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很多课程都与认证考试有密切联系。注重执业教育的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也是这次教改的内容之一。笔者讲授的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论等多门课程内容都与资格考试相关。在授课时常常要求学生打好基础,提前为认证考试做好准备,并适时引入注册考试相关信息,介绍对口执业资格考试种类、科目、具体考试内容与课内科目内容的关系等,并带领学生做一些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考试模拟题,这些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考取二级建造师、造价员、爆破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五)基于“卓越计划”要求建设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改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薄弱的状况,提高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1)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及教学指导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提升业务能力。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

三、结语

测量模式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测绘工程

引言

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较强学科,建设特色鲜明而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应用”的复合型测绘工程人才。本专业贴近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海洋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沿海开发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测绘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为测绘工程拓展了新空间;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测绘工程应用创造了新场景[1]。

一、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的需要和课程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规范和统一教学要求,强调课程讲授需有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教案、讲稿、课件、思考题和相应的教学手段;教学由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自学、作业练习、考试考查等环节组成;课堂讲授要按复习引入、讲授、小结、布置作业和预习内容程序进行。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属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尝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采取实习实验、专题讲座、模拟实践、自学辅导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坚持将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体系,通过督导组听课、学院领导及系教师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督促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通过期中教学检查以及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二是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采用讲授讲解、课堂提问、讨论、学生自学、老师课后辅导、模拟实践、分组比赛、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着力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大学更加注重课外学习的特点,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各科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布置参考书目,布置要访问的网站,要求学生看书、多访问网站,对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补充和延伸。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测绘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布置有探究性的作业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相融合的教学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海洋测量、数字地形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运用实验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在数字地形测量学中选择现实隧道控制测量案例、在海洋测绘学中引入沿海滩涂水下地形测量案例等作为课程学习的分析对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测绘学的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赛,如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实践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测绘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课程上通过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为形象地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本专业课程教学多媒体使用比例达到100%。同时,鼓励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方法改革,如《大地测量学基础》《遥感概论》《海洋测量实验》等课程使用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SPOC网络教学平台[2—3],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多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此外,积极推广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推广QQ、微信、博客、云班课、雨课堂、微弹幕等社交媒介平台教学互动,随时提问、随时答疑,增加师生实时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四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8项校级教改课题,公开发表9篇教改论文,开展了10余项横向课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3项;获得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测绘工程专业实施一专业一竞赛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各类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大学生竞赛技能训练课表并积极实施,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与竞赛。测绘工程专业两个创业计划团队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两名指导教师获得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同时,本专业教师除参与本科生教学外,还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四年来专任教师及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获得省级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竞赛各层次奖项多项。四年来本专业教师还指导学生在“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盐城市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专业教师指导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奖,在校级评比中多次获优秀论文和优秀团队论文一等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测绘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实验训练“设计体系化、资源共享化、资料真实化、环境场景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要求。建立以“双赢”“共振”为特征的校外实验基地,将市场、行业的积极要素与学校的人才、学科等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实现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双赢”与“共振”。构建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渗透与互补为特点的“四个平台、五类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基础训练平台、课程训练平台、综合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四个平台,始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开展技能训练课程化改革,使技能训练规范化、常态化。本专业重点抓好实习计划的制订、实习指导、管理和实结等环节。其中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前要精心准备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及实习动员;实习指导工作包括怎样开展实习活动和成绩评定等;学生实习管理包括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实习纪律和实习任务等;实结包括学生小结、小组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和评优工作。在实习实践环节中,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与效果,实施“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两结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在实习成绩评定中贯彻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方针,既强调实习过程,也注重实习成效,将实习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纳入到实习成绩的评定中,将实习实践过程视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二、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一)具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1.教学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一是学期初教学秩序检查。确保学期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在二级学院自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听课、检查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二级学院之间互查互评等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结束时召开教学督导反馈会,将督导员和信息员的检查情况分类汇总,反馈至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进行整改。三是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学期结束,召开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参加的学期结束工作会议、教学督导反馈会。期末考试期间,安排中层干部和教学督导组成员对教师监考情况、学生考风考纪以及考试环境等进行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考试成绩在提交教务系统之前,各二级学院对考试课程试卷的批阅质量安排人员开展专项检查。2.听课制度。为加强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在每学期负责对青年教师、拟评职称教师进行听课。为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各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深入课堂、调研分析,督导组成员每学期听10节课,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加以改进。《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规定》对听课领导干部主体、听课范围、听课次数、听课方式、听课管理以及听课信息反馈与处理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3.激励与奖惩机制。学校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行奖励资助。如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教案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奖项。同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及时处置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凡被认定为教学事故的,一律进入个人业务档案,并在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发相应的岗位津贴。4.实施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网上评教、本学院同行教师互测、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三者构成,其中学生评教占70%、同行测评占10%、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占20%。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任、职称晋升以及奖惩的重要依据。5.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做好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论文的培育工作,学校在每年秋季学期都会针对下一年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做专门的通知,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论文撰写。春季学期结束之前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委托督导组成员对即将进行的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实施检查与评估,及时进行交流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二)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过程有常态化监控机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管理规定》,并据此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为高效落实质量保障体系,本院建立“多环节运行机制”,其运行方式:一是信息收集与反馈。通过网上评教、课程考核、专业满意度调查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定期进行评教、评管、评学并及时反馈。突出对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践教学等培养环节及结果的评价,专业教学质量报告。二是分析决策。根据质量标准对本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设备经费等关键环节进行审定,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三是质量改进。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资源保障。主要是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教务处、评估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后勤集团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分析决策环节提出的改进方案相互协作,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和设施保障。五是跟踪监督。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改进效果跟踪监督,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质量改进落到实处。开展一系列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活动,具有系统的评价规程。一是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会通过推门听课方法,对全校绝大部分教师进行评价并给出量化评价结果。二是教师职称晋升的教学评价制度,所有教师在职称晋升的前一年必须接受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其中晋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达到优秀等级。三是青年教师会讲竞赛制度、微课竞赛制度等。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微课比赛,确保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四是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学校实行常态化的网上评教、评学活动,网上评教、评学有明确的实施方案,评教、评学结果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二级学院。近年来,通过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和严格的制度措施,确保了本专业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测绘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经过努力,测绘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成效显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声誉,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精干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科研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在地理科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设立测绘工程实验室,不断完善办学的软硬件条件;立足区域特色,面向市场需求,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增强办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该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粗具规模,并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作为学科支撑,使得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注重多学科协同发展,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海岸带测量测绘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文林,杨英,唐建军.试论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4):184—185.

[2]夏秀芳,孔保华,崔立雪.基于“MOOC+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林区教学,2020(4):14—17.

测量模式论文范文6

一、让学生自制物理实验道具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所需的道具,既经济环保,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贴近,可谓是一举三得.例如,在验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现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直观的实验,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矿泉水瓶,准备一支香,点燃后将其放在矿泉水瓶口收集烟雾,待烟雾充满整个瓶子时拧紧瓶盖,烟雾瓶就做好了.此时用激光灯从各个方向射向烟雾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此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可以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轻松地总结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特点.因为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实验器材,他们能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多么密切.

二、实验论证难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讲“电动机”时,对于“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当线圈平面和磁感线垂直时,线圈就不再往下转动”知识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会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旧发电机、电动机上的线圈漆包线,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的方法,分组合作探究“电动机模型”.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课堂上所有疑惑不解的问题都得以解决,而且记忆深刻.

三、物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应用意识

物理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任何理论知识离开了生活,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例如,文峰商场中自动扶梯安装的倾角为30°,该自动扶梯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运行,其电动机的工作电压为380V,额定电功率为49kW,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恒为2m/s,测得自动扶梯空载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5A,则空载时电动机对自动扶梯的牵引力为多大?若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与空载还是满载无关,则这台自动扶梯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设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g只取10m/s2)这道题巧妙地把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会觉得原来物理与日常生活联系如此紧密,自然地激发起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当他们成功地解决这类题后,一定会深刻地体会到物理对于生活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

要打破以往物理实验教学中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的惯例,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能够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探究“灯泡亮度的决定因素”时,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通过做实验来解决该问题;其次,要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实验的具体设计,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实验设计想法在全体同学面前分享,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做物理实验的热情;再次,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可以在旁边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纠正与指导;最后,要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自己得出实验结论,不要一上来就把课本中的实验结果总结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验的魅力所在,自己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会使学生有很强烈的成就感,即使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也必定会印象深刻,并且会自己主动找出错误的症结,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本的定理很有好处.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张仁夕 单位:江苏海安县吉庆初级中学

第二篇:物理实验中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设计型实验的选题模式

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研究成效,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实验项目的设置至关重要,为此笔者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根据现有的实验资源和学生具备的知识提供恰当的课题,给出该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及仪器设备清单,学生自主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另一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拟研究题目,自选实验仪器。两种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给一定的引导,但后一种方式在实践过程发现,学生往往忽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验室条件,将题目设计过大或过于简单,因此教师的审核显得非常关键,要严格把关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

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思想和精髓在于设计,要重点突出实验的设计依据、原理和途径、器材的装置设计及误差的消除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上,要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的理解基础知识,找到可研究价值的线索,并能进行合理的创新,因此研究课题的设置是决定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和研究能否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把教学内容分为专题型研究实验和课题型研究实验。

1.专题型研究实验

专题型研究实验是由几个内容相关的独立实验形成一个专题。如:(1)用不同的原理、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仪器测量同一个物理量的研究:如用干涉法和衍射法测光的波长;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有单摆、复摆、自由落体、气垫导轨等方法;用拉伸、梁弯曲法、传感器动态法等方法测量杨氏模量;(2)同一个物理现象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如波的衍射,透射光栅衍射,光波的单缝及圆孔夫琅禾费衍射,微波布拉格衍射等;(3)用同一个仪器对不同的物理现象的研究:如迈克耳逊干涉仪研究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现象等等。通过这种专题型研究实验来训练学生综合实验技能,掌握各种测量方法,更熟练地使用各种基本仪器,通过对比这些方法的来评判其优劣,训练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综合、分析能力,进而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地对物理本质进行探讨,加深对各种方法的原理的理解,理论基础知识得到提升和巩固。专题型研究实验题目和每一个专题包含哪些实验内容一般由教师拟定。

2.课题型研究实验

课题型研究实验教师给定的实验题目、要求和实验条件或学生自拟课题,自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基本完成全过程的实验。要求学生在查找资料文献之后,建立多种物理模型,对物理模型进行比较,并选择合适的物理模型,根据物理模型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和实验器材,选择最佳的实验测量条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确定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步骤(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审阅修改,形成可行的实验方案。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建立物理模型:根据实验对象的物理性质,研究与实验对象相关的物理原理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数学公式。如自组望远镜。其光学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无焦系统,物镜的象方焦点Fo与目镜的物方焦点Fe重合。无穷远物体发出的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焦平面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无穷远处,使视角增大,利于人眼观察。视角放大M=(fo为物镜焦距,fe为目镜焦距)。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和器材:每个物理量怎么测量,用什么仪器,准确度如何确定。影响望远镜视角放大M是物镜的焦距,物镜的焦距越长,望远镜的放大倍率越高。因此要选择更好的方法来测量透镜焦距。最佳的实验测量条件和数据处理:实验方法、实验仪器选定后,选择有利的实验条件及参数范围,以最大限度的减小误差。确定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步骤:(1)画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图或电路图、光路图;(2)拟定详细的实验步骤;(3)设计实验数据表格;(4)实验仪器、设备的名称,规格,使用条件等。

(三)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1.开题:实验方案设计与开题汇报。将学生分为3-4人为一个研究小组,选择一个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经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建立物理模型、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和拟定器材、实验测量条件和数据处理等),教师对方案进行审核后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开题汇报的形式,在全班进行答辩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

2.方案实施。方案实施之前教师要审查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指导学生使用器材。学生采取课余开放实验室与课内实验相结合各组独立完成实验,教师要随时注意对各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讨论并给予及时指导。

3.研究论文撰写及答辩。学生实验完成后,要撰写研究论文,主要从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探讨、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收获、创新点等内容,按照毕业论文格式书写,并在规定时间通过论文答辩。

二、教学方法

为了做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研究设计型实验设置采取分层次训练方式,从大一开始设置的是中学物理方面的选题。大二、大三设置大学物理实验选题,在完成相应的基础性实验基础上,开设一至二项研究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研究也得到初步训练。大四单独开设一门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课程,可以结合毕业论文进行。通过四年不间断的实验研究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为了达成这些训练,必须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作相应的改革。研究设计型实验教师基本不讲实验原理、数据误差分析,只是简单讲一下注意事项,重点放在实验进行的过程指导当中,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提出问题,针对课题相关的基础知识、误差问题和实验结论向学生提问,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型实验。实验中教师只负责解决学生的技术性问题,要让学生自行探索,最终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研究设计型实验给学生营造了开放、自由、独立的研学环境,锻炼了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如选题、分析、研究、创新、总结归纳及论文的撰写能力,并且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课和汇报课,培养了学生的研学兴趣。

三、对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建议

开设设计型物理实验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实验都是跟着老师和课本进行机械的操作”的心态,在时间、空间上要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场所和条件,同时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指导。以下对开设设计型物理实验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1.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不断更新研究项目,引进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课题,增加多学科交叉渗透项目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增强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研究性。要提供宽松自主的研讨实验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不间断的有计划安排研究项目,研究项目由易到难,让学生感到他们具备能力完成项目,唤醒学生兴趣。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实验预约全面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安排实验教师在实验室值班辅导答疑,增加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3.由于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课程多学科交叉,因要有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行项目导师制,对学生的专业问题给予解答,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能拥有个性化的发展,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4.要采取激励机制来保证研究设计型实验的教学效果。将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教学与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相挂钩,建立研究论文竞赛机制,有质量的论文可以当作毕业论文或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学分。

四、结束语

通过开设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型物理实验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程度的提升,对于教师,从亲自指导实验过程中了解到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增多,对学生真实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我们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学生,既可以训练学生文献检索,自主设计方案,拟定解决办法,独立完成实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同时由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参与指导,可以开发更多交叉学科的课题,学生根据爱好兴趣及就业方向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风格体现到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从中吸纳不同教师研究风格,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宽厚基础。文章只是简单的研究和分析了研究设计型物理实验的一部分,设计型物理实验的教学问题和规律还需深层次的探讨和教学实践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作者:蒋志年 房慧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第三篇: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与作用

第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实验在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中体会并尝试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心理上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动机,进而升华出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第二,实验能创设出有效的“学习环境”。这是因为,经过精心筛选、简化并纯化了的物理实验具有典型性、可重复性以及趣味性等特点,从而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教师突破难点的教学形态或环境。

第三,实验能使学生习得科学方法。事实上,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程度上蕴含了归纳法、演绎法(验证)、理想化等基本物理方法,而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就是经受科学方法熏陶的过程。

第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其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从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此外,实验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物理实验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物理实验能力是指实验者在为实现实验目的采取适当的实验方法,通过操作实验仪器和器材,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从狭义上讲,物理实验能力包括操作能力、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从广义上讲,物理实验能力还包括表达描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实验素养。其中,操作能力是指在实现实验目的的过程中将所需使用的仪器、器材在操作空间内进行布局,实现仪器间的配接,以及操作使用基本工具、基本量具时所体现的个性行为特征。感知能力是指在实现实验目的的过程中,利用感觉器官捕捉发现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感知能力应从感知的主动性、灵敏性和全面性三个方面来衡量。思维能力是指在研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综合性地进行归纳、演绎的个性心理特征。将实验现象、过程、结论及规律以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交流的表达能力以及实验中团结协作的能力亦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实验素养体现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及完成实验后归整器材用具等实验习惯之中。除上述能力外,诸如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及误差分析能力等,也是进行物理实验必备的能力,但在中学阶段,对这些能力仅作初步要求。

三、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实质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思维模式上看,应将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知识结构进行有序过渡,而后完成变通与迁移的飞跃,即形成实验能力。在实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验认知结构的有序性过渡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因素,在此基础上实现变通和迁移之后,实验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基于这种转化的思维模式,形成实验能力的过程被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掌握实验技能、理解实验方法、把握知识结构。其次,将相互分离的知识点联系为有机的系统,即建立明确的关联,使其有序化,这种有序过渡将直接导致稳定心理特征的形成。最后,在结构有序的基础上,就是变通和迁移,但是这种变通和迁移需要在应用过程中真正落实。归结起来,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如下途径:

1.训练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的掌握应当有足够数量的实验操作加以保证,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作为依托。首先,教师的演示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甚至实现具有美感的操作动作,这是教好学生并感染学生的前提。其次,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并经常比较不同操作方法的优缺点。第三,重视实验操作的复习和考查。事实上,提高操作技能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定期安排实验操作的复习检查。

2.培养观察意识与观察习惯

“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实验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要明确观察目标以及观察计划,并将其作为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有针对性地逐步深化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观察意识和深度,并提高学生观察的全面性以及对相关细节点的敏锐程度。应该予以强调的是,观察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应该在准确的前提下训练全面与深度。

3.形成完整的物理实验知识结构

没有有序的、明晰的实验知识结构,实验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完整的实验知识结构是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有论者指出:事实上,如果不持有一定的理论信念,也就根本无法辨别实验中哪儿是结论、哪儿是误差。所以,教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误差等问题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物理知识结构背后的物理本质。

4.掌握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

掌握物理实验中使用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关键。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验,引导学生把握实验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中涉及的诸如实验归纳法、实验验证法、理想实验法等实验方法均具有特殊的内涵,需要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的主旨,以科学方法为主线,有意识地区分,并强化对二者特殊性及共性的认知,习得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

作者:夏丹 单位: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四篇:物理实验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1、注意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容易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出现偏差,正如人们所说的:“外行人看热闹”。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做到实验装置简单,通俗易懂,并且随时提一些与实验主旨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思考实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个中心环节上,从而为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打下基础。

2、演示实验尽可能一次成功。首次印象对学生来说是最深刻而又易接受的。如果演示实验不能一次成功,那将会给学生带来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失去兴趣;二是因失败的实验而否定概念和定律。这种心理一旦形成,以后就难以纠正。

3、演示实验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在以往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一直是“看”,如果不让学生参与操作,久而久之,学生怀疑老师在玩“魔术”,不会完全相信,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有学生参与演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也会牢记相关的知识。

4、演示实验设计要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鲜明而独特的感性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大脑皮层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形成深刻印象把概念打上“烙印”。

5、合理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准确性。物理学科最讲究实事求是,如果因实验测出的数据偏理论值过大的实验装置,那就没有说服力,该演示实验急需改进,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增强说服力。

6、合理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如图所示由两木板夹着一圆柱体,当OA 板逐渐以O 为轴沿反时针转动到水平面的过程中,圆柱体对OA 板的压力变化情况怎样?在理论上可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结论,但学生并不很信服。如果设计一个装置,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其变化过程,那就会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浪花。总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保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不失时机加以巩固,始终如一,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生活,我们就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

二、培养能力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是与活动紧密联系的,离开了活动,能力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使用价值。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1、观察能力的培养。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物理实验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过程中,应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迅速地对实验装置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观察,学会分析现象获取信息,指导学生捕捉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现象和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还要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有始有终地观察实验的态度和良好习惯。

2、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不应是被动地观看和注视,而应该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授课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为学生提示点拨。通过实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得出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就需要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综合、总结,还有合理的推理过程,从而得到结论。

3、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素质的重点,独立实验能力是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基本操作技能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可与做家务事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不规范的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进行分析,体会其后果,从而对错误的操作给予纠正,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

4、自觉实验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一特点决定了学习物理的特殊方法。作为物理课程中的每一个章节,不都有实验这个环节,那么有些章节确实让学生不易接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动手实践的综合能力。

三、小结

总之,课堂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到传播知识、技能时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向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杨胜强 单位:贵州省德江县煎茶中学

第五篇:物理实验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在具体教学中,应用控制变量法可以先伸出食指指向磁场方向,再伸开中指指向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如不一致可转动手腕,最后伸开拇指要与食指、中指互相垂直,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为导体受磁场力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既生动有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规律,获得成功的喜悦,坚定了学好物理的信心。在判定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我也采用这一方法,该方法既形象又明了,易于掌握。记忆方法:先电后动用左手,先动后电用右手。(导体先通电而后受力运动用左手,先运动而后产生电流用右手)食指磁,中指电,拇指力(运动)。在透镜成像、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的教学中也采用了这种探究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他们的大脑思维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效果较显著。

二、加强实验设计,发展学生思维

当今世界,需要大量的设计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物理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当代物理学中的规律大多是科学家们先科学大胆地猜想,经过理论推导而得出的,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即能经过实验的发现或验证。然而这些实验没有现成的方案,我们只能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加以改进进行实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做有心人,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索和努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也灵活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如要测量小灯工作时的电阻、电功率、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试验,需要电压表、电流表,但手边只有一只电压表或一只电流表和已知阻值的电阻,怎么办?在讲气体克拉伯龙方程PV=mnRT时引申到气体密度ρ=m/V=Pμ/RT。测出气压P,气温算出T,就可知密度。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需要哪些器材?测空气质量是个难题,这要考虑到空气的浮力。

通常做法是用瓶塞塞紧一个大的烧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再用抽气机抽出瓶中的空气。抽的次数越多,瓶内的空气越稀薄,越接近真空,再称出空瓶的质量m1,则瓶内空气的质量为m-m1,然后拔出瓶塞灌水至原先瓶塞底处,再将水倒入量筒测出水的体积即为瓶内空气的体积V,空气的密度ρ=(m-m1)/V。若没有抽气机怎么办?就要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自己在学校寻找器材,实验装置,用一个打足气的足球放在台秤上称出其质量m2,然后用一带细导管的气针插进足球的气嘴,使足球通过导管向装满水的量筒中排气,挤出筒中的水。当量筒中水面与筒外水面相平时,量筒内的空气气压就等于外部的大气压。拔出气针,再测出足球的质量m3,则球放出的空气的质量为m2-m3,这就近似为量筒中空气的质量,从量筒上读出空气的体积V,则空气的密度ρ=(m2-m3)/V(用足球而非气球是因为要考虑空气的浮力,前后两次质量的测量时球的体积要相同,这样受到的浮力也相同).通过这方面有意识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不畏艰难的品质,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三、总结

测量模式论文范文7

分析了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思考。结合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现状,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意识,同时建议必须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以使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科技写作是一项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技写作成果是人类智慧的遗传,是科技交流的工具,对于提高研究水平、减少无效劳动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被作为各国决策科学化的依据。其次,科技写作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复杂的思维活动用文字等书面符号“物质化”“视觉化”,便于反复研究,仔细斟酌,使原来朦胧的意识明确化、疏漏的思想严密化、肤浅的见解深刻化,甚至引发新的思索、认识,找到有重大价值的新研究课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1,2]。科技论文写作是科技写作最重要的形式,全面体现了上述功效,且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将始终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本科生是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3]。强调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除具有以上宏观意义外,还具体体现在:1)促进本科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强调内容深入性、前沿性、创新性,本质是创新性。创新性首先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更新的动态知识以及学习中关于理论、技术、方法等的创新思考,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创新想法。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规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指导本科生撰写科技论文已被认为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4]。2)提高本科生的科技交流能力。科技论文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特定的逻辑性、简洁性、规范性、可读性等特点。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论文写作也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科技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应当作为本科生的一种通识能力[5]。3)培养本科生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程序意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6]。可见,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可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

二、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

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测绘工程专业是测绘专业类的基本专业之一。目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前者包含政治理论课、科学文化核心课、军事共同课、通识选修课、开放选修课5个课程模块,后者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3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必修、选修、自修、讲座等不同性质的课程。我校对测绘工程本科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求为:能完整、准确、流畅地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掌握科技文献写作规范,具有常用科技文献写作能力。与科技写作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逻辑学概论”等,安排在开放选修课程模块;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开题,下学期6月份进行答辩,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学位论文形式。毕业论文是培养和考察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7],其水平基本代表了本科生最终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教育部2004年明确通知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认识毕业论文环节的重要性,加大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并特别强调要将毕业论文环节作为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8]。我们在多年指导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方向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一直堪忧。实际上,国内其他院校、专业的毕业生论文质量同样也不理想,具体原因可以罗列很多方面[9],如:论文选题偏大,缺乏合理引导;受考研与就业影响,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过短;论文撰写缺乏基本训练;过程管理不严等。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偏低甚至下滑已经成为目前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许多教育人士的担忧[10,11]。基于多年的思考,我们于2013-2014学年在测绘工程专业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大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三《大地测量学基础》)的教学中,引入了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进行了初步实践与问卷调查。考虑到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及学生前期的知识、能力储备,采用了翻译1篇外文文献(从指定文献中选择)或写1篇创新性论文(从给出的题目中选择,也可自己拟定题目)的方式,由学生挑选后课外单独完成,后者给分权重高于前者,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目前暂定为百分制10分)。

(一)翻译类题目

从《JournalofGeodesy》等国际大地测量著名刊物下载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80余篇文章,要求学生翻译。目的是熟悉科技论文基本要素,体会论文作者写作思路与论文的创新点,开阔思路,了解英文写作特点。由测绘工程专业方向(2013年下、2014年上)的50名学生抽样翻译情况看,多数学生未采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而仅以截图形式显示,部分学生缺失图(表)标号或图(表)名;少数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翻译论文,专业术语使用较少;部分学生不会排版,格式混乱。上述问题可能与本次组织较匆忙布置写作任务较晚、学生忙于应付考试来不及精心翻译有关,也可能与论文内容较深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有关。

(二)写作类题目

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从中拟定了适合两门课程写作的题目(12个),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选题写作,目的是体会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提交满足格式要求的论文。实践中,上述三个班次只有4人选择了写作类题目:坐标转换参数求取的若干问题(选定)、GPS水准拟合方法综述(选定)、整体大地重力场统一归化计算(自拟)、基于GPS水准测量的高程异常拟合方法研究(自拟)。尽管4位学生的学术论文创新性很低,但总体上选择该类题目的学生论文写作态度较端正,对自己要求高,论文较规范,值得鼓励。

(三)问卷调查

在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论文写作环节后,对三个班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积极的方面包括:1)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2)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3)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一定的体会;4)感受了专业文献的写作风格;5)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6)了解了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了一些论文翻译技巧。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1)课程学时较少,因应付考试,翻译或写作花费精力较少;2)有些国外论文太过专业,需较多的专业知识,不仅对翻译造成阻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积极性。调查结果还显示了绝大部分学生对引入科技论文培养环节持欢迎态度,证实了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想法值得提倡与坚持。但是,初步实践也暴露了学时压缩带来的学习时间减少以及外文文献专业性较强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不断挖掘、挑选、积累更适合的题目,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法,让培养更加切实有效。

三、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调查

综合目前文献探讨内容,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要有四个环节。

(一)毕业设计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原因与现状已如前述。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加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与重视程度,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2)细化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管;3)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氛围,如加强高校公共资源建设、开放公共实验室、制定有关图书资料借阅等特殊政策;4)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计划中增设读书报告、写作课程、论文指导课程、前沿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5)毕业论文写作训练前置,适当增加或提前毕业设计环节时间,在不同阶段课程中灵活、适当地训练论文写作能力,使用文字性论述、论文考核方式,将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6)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7)做好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

(二)科技写作课程

科技写作是一门文理渗透的边缘学科,对于改善智能结构、培养掌握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好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写作课程[1]。我国理工类院校开设该课程的越来越多,但很多高校将科技写作设置为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实际中选修的学生却较少;有的大学仅开设了讲座;一些高校则侧重于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科阶段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众多理工科院校更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没有把该课程提高到研究方法学习的高度;课程师资队伍缺乏,教学内容偏重单纯的知识讲解,实践环节少,教学枯燥。忽略或轻视科技写作课程的后果是,学生独立进行科技写作的能力差,很多学生毕业时提不出创新性主题,不会用严谨规范的语言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教师依赖程度大;已毕业学生仍然很多不知道科技论文怎样构思、写作、修改与发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规范地撰写科技文体,导致用人单位不满意,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怀疑;缺乏学术道德,拼凑等抄袭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写作规范,而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加强科技写作的学习[5]。为提高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增强学生对科技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可以将其设置为通识教育的必选课;2)调整教学内容,如增加科技(学科)发展简史内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视科技论文规范与发表流程,适当增加与学生实际学习及未来工作有直接关联的写作文体教学内容,将文献检索课程与科技写作课程有机整合;3)丰富师资资源,纯粹文科教师不宜担任科技写作教师,可聘请有突出学术成就的教师作为授课教师,可借助学报编辑讲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图书馆员讲解文献检索方法;4)提倡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或讲义,建议多渠道编写高水平规范性教材;5)多用实例教学、课堂互动、实践操作,多举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6)分阶段实施教学,以理工科大学的科技写作课程为例,一、二年级开设科技写作基础课,主要讲解科技写作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及普遍介绍一些科技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在高年级开设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科技写作选修课程;7)与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实施教学,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前讲解科技报告和技术说明书,与专业课程、毕业论文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与训练。

(三)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本科生学习了一门课程后,专门探讨、研究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遵从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条理清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议论文章。课程论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尝试,还有助于渐进地积累论文写作相关知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12]。课程论文已在不少高校的各种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践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13,14]:1)学生思想上重视不足,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把精力花在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有些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无知更加剧了这种倾向;2)论文质量低,如选题不合理、格式混乱、语言不规范、表达能力不足、逻辑不严密等;3)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科技文献;4)不分专业、课程,被过度要求,学生穷于应付多门课程论文,如有些课程学生本来专业背景知识欠缺,再加上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课程多、课时少的做法,使得学生难以有效、认真地完成课程论文;5)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论文的意义,重科研轻教学,执行具有随意性,对论文要求含糊其词,或笼而统之,或顺其自然,对学生督促、指导力度不够,对论文评价缺乏客观性、公正性;6)学校对课程论文考核只提原则性要求,闭卷、开卷考试还是课程论文考核并不区分工作量,对教师缺乏激励作用。为提高课程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5,16]:1)指导学生阅读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让学生树立对论文写作意义、态度的认识,要求学生严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现象;2)建议以培养本科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初步的论文写作技能、论文意识、科研意识为主,不强调“高水平”;3)建议对课时紧、任务重的专业必修课程考虑适当减少或取消课程论文,在公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程考核中慎重采用课程论文,并适当把握课程论文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4)建议把课程论文分为三个等级,一类是让学生学会查阅专业文献撰写综述性论文,二类是搞懂问题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开展实验验证,有详细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三类是在二类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写第三类论文,其他也可以写一些摘译文章;5)课程论文应该贯穿于教师讲授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过程加强督促与指导,开展选题、文献检索、逻辑方法、格式细节等方面的训练;6)完善课程论文评价手段,注意客观性、公正性,避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7)建立健全课程论文考核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课程论文质量考核情况相应增加或减少教师工作量报酬,建立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大学生学报,为学生发表课程论文提供途径;8)协调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进行科技写作训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训练体系,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四)科技创新活动

十余年来,为鼓励本科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少高校、教育机构和部门、社会用人单位或单独或合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一般要求提供论文,有些本身就是针对论文写作。本科生科技活动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填补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而在于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其他如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为今后创造性地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奠定基础[17]。但是,当前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1)急功近利,对扎实工作没有思想准备,对能力提升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敷衍了事,部分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和兴趣,部分学生则被迫参与;2)部分教师重使用轻培养,仅视学生为勤杂工,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或无暇指导学生或对学生指导不足[18],学生也不愿意找教师进行汇报交流。科技创新活动若达不到正确的目的,可能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工作态度,适得其反。为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鼓励学生运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专业内容,不能过于强调理论创新性;2)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研究场所、资料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提升科技活动质量和论文水平,举办“本科生学术报告会”,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3)设立专门的课程和学分,如作为1学分的选修课程,将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大众化;4)先给学生讲授科研基础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5)低年级学生不宜过多参与科技活动,应以资料收集、整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教师要从研究方向把握、研究结论控制、技术方法指导三个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6)采用课程组指导模式,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定期交流;7)在多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如结合课堂教学、毕业论文、科研课题等进行;8)利用现代交流手段,增加互动渠道,增强师生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学生接触专业教师的机会。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环节外,对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有帮助的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导师制等其他环节,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流于形式,不再详述。总之,关于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环节,仍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与改进。

四、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随着以空间定位、卫星遥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世界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跟这一国际形势,以培养“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19]。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举措之一。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已有论文培养环节设置看,尽管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结合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文献中好的做法或建议,几点看法如下: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薄弱或缺失,是近年来学术抄袭、剽窃、造假等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笃实的学术德行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学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精神支撑。在入学教育、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科技创新、课程教学等活动中,需要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

(二)树立人才培养的论文意识,特别是第一篇论文意识。

第一篇论文是打开论文写作大门的钥匙。学生能够完成一篇接近或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正式论文,标志其写作能力基本成熟,今后自主从事写作的动力也由此被激发,他们将不再仅仅满足已有知识的获取,而是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管理者、教师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向学生强调进行论文写作的意义,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重视起来。

(三)树立课程教学是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不少文献表明了其他论文写作环节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也有不少教师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进行了论文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事实上,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20]。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立足课程教学渐进式地培养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地会有量变甚至质变的可能。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课程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必须认真规划课程体系,使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更具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二是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课教师不仅要对自己专业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掌握,还应有一定的科研实践经验,且必须有论文写作发表经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初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需。三是必须重视课程教学目标。围绕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有课程应做好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并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所有任课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能够对课程知识的创新性进行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可将学生阅读、翻译文献和交流文献内容作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则应结合课程内容,灵活采用翻译文献、交流文献内容、研究进展综述写作、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写作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之外,文献检索是论文写作必需的、基础的环节,可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中尽早开设课程或讲座,并作为必修环节。科技文体中的科技论文写作主要立足课程教学进行,其他科技文体,如项目申请书、项目总结书、学位论文、专利申请书、技术报告、技术合同等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设置讲座单独引入,或作为选修或必修课程引入。

(四)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各个环节。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其一定的规律,国内外好的培养模式要学,但要学实质而非形式。避免形式主义、盲目引进的最好的方式是做好问卷调查。高校管理者要调查影响教师投身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积极性的因素,教师要调查影响学生投入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将调查、反馈、落实作为探索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规律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管、教、学的顺畅沟通交流长效机制,是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环节的重要保证。

五、结束语

国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指导本科生撰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过程,被认为是全面提高本科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培养初级科研能力的过程,应该是摆脱大学创新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现状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类似,也需认真研究与改进。结合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及文献中好的做法,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必须就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环节、措施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使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作者:刘长建 马高峰 张西光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永松.科技写作的形势及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123-125.

[2]覃程荣.谈理工类院校《科技写作》课教学现状及教改设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增刊):165-166.

[3]尚晶.高校学报编辑参与大学科技写作课教学的构想[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123-125.

[4]杨平,王志萍,彭道刚.指导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提升大学教育质量[J].高教论坛,2014(12):52-55.

[5]叶俊伟,何晓芳,宁桂玲.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0(2):32-36.

[6]陈新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浙江省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抽查结果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2):65-67.

[7]赵莉,徐运红,王华东.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121-122.

[8]梁光红,张飞萍,陈顺立,等.地方林业高校森保学科本科生毕业课题和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24-28.

[9]曹传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161-164.

[10]崔玉波,张国发,张丽霞,等.强化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34(3):140-142.

[11]谢文庆.本科生学术写作能力的现状及教学对策———从一次课程作业谈起[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5):74-77.

测量模式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专业评估;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与发展思路[1-4]。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在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的关键[5-7]。本文以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评估为背景,结合安徽建筑大学办学特色,分析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详细的建设方案。

1专业评估

为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规范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决定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为了有效评估各专业办学水平,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在以省教育厅颁发的《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专业评估通用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省高校发展实际,制定了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的通用性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同时按照《水利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测绘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吸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在通用性标准基础上,增加水利测绘类专业的补充标准。通用标准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共24项,另加特色项目,其中重要项目14项,分别为:(1)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法、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2)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教材选用、教材建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3)师资队伍。主要包括:高水平教师、教师数量与结构、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4)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装备及利用、实践教学、图书资料及其利用、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改革成果;(5)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6)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教学成果改革;(7)科研水平。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8)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能力;(9)社会声誉。主要包括:生源、毕业生就业、社会评价;(10)专业特色与优势。主要包括:专业办学特色、专业教育特色、专业教学特色、专业教学管理特色。专业补充标准包括:(1)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论文;(2)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专业背景、工程背景、国际化背景;(3)专业条件。主要包括:实验条件、实践基地。

2专业评估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测绘工程专业于2005年立项申报审批,2006年09月正式开始招生,从专业开办至今,我校非常重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办学,我校测绘工程专业逐渐形成了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评估背景下,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全面建设,有利于我校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及诊断专业建设和发展状况,从而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及促进专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合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基础性建设工作,具体如下:

2.1突出古建筑测绘的特色,进一步探索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是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重点突出古建筑测绘,在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课程,为学生打造牢固的理论基础。结合安徽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综合考虑当前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的应用前景,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3个课程群:单体建筑课程群(面向古建筑外业测量及内业绘图)、古建筑变形监测课程群(面向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三维建模课程群(面向古建筑三维精细模型构建),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课程群,全方面培养古建筑测绘方面的高级人才。

2.2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评估的相关要求以及我校测绘专业特色和具体实际,着重对如下两方面进行建设。

2.2.1实验室建设

自2006年以来,在校内建立了普通测量实习基地,布设了7个图根测量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建立了数字城市虚拟实验室、测绘工程综合实验室及3S实验室,可以开展全校工科专业测绘基础技能实习及测绘专业的数字测图、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等专业实习。根据专业评估要求,拟采取如下措施:①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着重掌握扎实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拟每年定期举行校测绘技能大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②为了响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拟定期举行校测绘程序设计大赛,加强培养学生测绘程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通过两次大赛结果,选拔每年全国测绘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

2.2.2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与安徽国土厅、安徽省测绘院、合肥测绘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及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实习是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建立有效地野外实习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现场问题掌控能力,加强学生对仪器的动手能力。根据专业评估要求,我校拟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实习基地建设:①校外教学基地应满足我校古建筑测绘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可以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包括:单体建筑的平面图、各层平面图、正横剖面图、监测古建筑形变特征以及古建筑三维建模等。因此,我校正积极与黄山市歙县联系,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②校企合作办学基地,近年来我校积极与古建筑测绘企业联系,不断寻求更好的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期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3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综合素质

从专业开办至今,我校非常重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自开办专业至今,我校测绘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一些增强,现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历(或学位)教师4人,硕士学历(或学位)教师4人,占72.7%。专业评估中要求师资队伍具备合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科研与教学能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数量充裕,但是以青年教师为主且具有高水平教师较为缺乏,参考专业评估要求,拟采取如下措施:积极引援以及业内交流,包括引进企业、研究所的一些高级工程师,补充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工作,提高现有师资的实践工作水平,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留住人才。

2.4深化培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评估标准中有人才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8]。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9],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重点从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贯彻在报告中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通过学生科学研究课题(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学校创新计划项目等)、专业竞赛(全国GIS大赛、论文大赛等)、创新大赛等活动,以老师指导为辅助,指导学生在课题或竞赛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嗅觉,并尝试将学生引入到老师的纵向课题中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根据我校以往情况,需要加强工作具体如下:①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定期召开交流会,指导学生解决所遇见的问题;②严格把关毕业论文,并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拟将引入二辩机制;③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实验教学、创新活动相结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实践教学以及创新活动,可以明确学生的特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便于因材施教,二是便于选题。通过此举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从大二贯穿于大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评估标准,我校拟采用三年左右的建设周期完成上述建设内容,达到专业评估的要求,为进一步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3.1通过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评估

以专业评估标准为依据,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根据评估标准寻找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不足之处,加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力度和效率,在高质量通过专业评估的同时,提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

3.2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办学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可以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进行培养,可以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3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入高水平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师资待遇等方面,在吸引高水平教师的同时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最大程度上提高师资力量。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