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开放教育范例

电大开放教育

电大开放教育范文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会同专业的网络设计公司,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开发了目前的电大在线新学习平台。菜单式的页面简洁明了,各种功能以文件夹的形式排列成菜单,学生只需直观地点击相应的文件夹,便可轻松获取学校的相关新闻、教学教务管理部门的通知、课程学习资源、课外学习资料、学期课表、教学计划、网上课堂、网上实时答疑、自测练习、学习记录、邮件收发、论文指导、考试通知、考试成绩、查分查卷申报、学校规章制度等教学、管理资源,并可在线参加学校的学生调查问卷,回馈学习诉求,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电大在线新平台发挥了网上虚拟社区的职能,使开放教育能够更深刻、持续地吸引学生、塑造学生和感染学生,为实现学校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学校注重深化教学管理水平,充分整合并合理安排现有的教学资源,在不追加投入的情况下,腾出更多空间改造成多媒体教室,使学校能同时容纳更多班级、课程的学生参加授课,避免了以往每周末仍需开课的局面,为学生节约更多时间充分处理工作、家庭、生活和休闲娱乐,缓和了“工学矛盾”,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资源配置上的优先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持久性和满意度,直接体现了开放教育的服务理念。

2、以学生为主体践行制度文化建设,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制度文化反映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律,体现了学校各层次管理工作的制度规范。因此,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做好的首要工作。学校依据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规范,以电大人三十余年实际管理工作的经验积累,对各层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管理环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总结内在的规律,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总目标,从实际管理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在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监督、检查、评价、总结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使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实践中规划、完善并因此体现出其个性和特色。

湖州电大一贯重视开放教育新生的入学培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专门组织各部门修订编印了《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手册》,并组织学生会干部设立学生服务台,于新生报到注册时人手一份发放,结合《入学指南》进行专门的学习讲解,全面介绍三级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的各项教学资源、学校的新闻公告、考试安排等教学信息,演示参与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任务的操作程序,使新生入学后尽快消除对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陌生感,尽早熟悉开放教育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同时,学生骨干的积极参与,不仅体现了学校“传、帮、带”的校园文化传统,而且彰显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体现了学生管理制度的特色。学校对评优评奖尤其重视,多次修订完善并公开各项评选制度和操作细则,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全体同学中以推荐和自荐的方式选出候选人,经学校评审确定后公示。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育过程,不仅表彰了获奖者本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参加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对周围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因而是一种正能量,为学校的校风校貌建设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广泛深入宣传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将各项管理制度常年在电大在线学习平台上,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校办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期末考试阶段,将各项考场纪律制作成宣传栏陈列于考场的出入口,以此约束、规范学生的考场行为,形成良好的考风考纪。

3、提倡全员参与的行为文化建设,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载体

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载体,树立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园行为文化具体体现在全校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生活模式、学风、校风等各方面,是校园文化的外部形态,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者之间只有有机协调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调动学生自我成就、自我完善的主体意识,自觉投身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开放教育以自主化和个别化学习为主、集体化和面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陌生感,学校迫切需要以校园行为文化来约束、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校生活模式。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开展各项学校活动,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陌生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觉地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献计出力。基于电大在线平台为主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使得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的面授辅导,而是通过提供网络教学辅导资料,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学习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校规定每门课程必须安排四次小组讨论,每次讨论都有主题,学生以跟帖的形式参与学习和讨论,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回帖必须仔细评阅,并在每次小组讨论结束后给出总结和评价,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提出导学意见。通过网络互动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网上学习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毅力,养成了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在全省电大系统中率先成立学生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作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在学生会这一组织架构下得到充分发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和谐美满。学生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群体活动,既增添了活动的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自2012年开始,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重大节日的庆祝会和文艺晚会,都增添了电大学生的身影,师生同场竞技、同台演出,增进了彼此感情,强化了师生联系的纽带,有效消除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造成的感情隔阂;学校还在全体师生中组织举办了书法、摄影、和征文比赛,聘请专家学者作为评委推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展出,为以后学校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区做了有益的铺垫;丰富的群体活动活跃了校园生活,为和谐校园、宜人校园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4、把崇德尚能作为精神文化建设中心,铸造校园文化建设灵魂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实质性和根本性的内容,更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和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和空谈。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湖州电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崇德尚能”的文化理念,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增添了自己的特色。“崇德”,不应只片面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应体现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人文关怀,爱护弱势群体,服务学生的精神文化特色。学校设立了面向所有伤残、贫困学生的助学金评选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使之惠及每个需要帮助以完成学业的困难学生,并视具体情况,推迟甚至减免某些困难学生学费。充分体现了学校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尚能”,是使学习者养成一种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乐学精神,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工作技能,塑造健康人格,保持身心健康。由于电大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良莠混杂,个人素质和学习动机差异很大,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在学生头脑中确立乐学精神,是学校培养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

电大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偏低,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很强,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很难全面深入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倡实践教学,并以实践的形式贯彻到课程教学中,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素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在单位和社会里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毅力,为学生养成乐学精神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使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有了具体的抓手。

5、总结

电大开放教育范文2

关键词:基层广电大学;开放教育;教学改革

基层广电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是我国现代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近年来互联网深入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网络在线教育不断改变着传统的面授教育模式,小组式的学习交流大量弥补学习过程中的问答机制不健全的情况。电大的教学模式千千万万,如何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教学有效论”,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基层电大就会被学生、社会和时代所抛弃。

一、开放教育及基层广电教学管理模式

基层电大因为其特殊的授课和服务对象,所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的。基层电大服务的是成人,成年人在学习能力、经验、时间和有效性上都难以和在校学生相比,开放教学在硬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还是要思考如何推进“有效教学”。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模式已经全部转入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开启了“微课堂”时代,更好地协调了授课时间的问题。开放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思维模式,如果在线下教育中已经缺少了开放教育的理念,那么教学课程转移到线上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因为这样的课程本质上没有吸引力,这样的教学本质上是封闭而僵化的教学。我们在探讨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及其教学管理模式,其实是在探讨什么是开放教育以及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背后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只有充分理解开放教育的本质理念,才能科学地探索如何有效推进基层广电开放教育及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开放教育不仅是资源共享、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更是教育理念的开放,不拘一格地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推进开放教育方面也是有极强的指导意义〔1〕。

二、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基层电大的教学管理模式弊端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固定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及时变革;二是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三是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日益多元化,相应服务无法跟进。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点,教育模式的落后反映的是教育理念的落后,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和具体方法的变革都从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一)固定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及时变革

基层电大在教育体制机制上还有很多束缚自身发展的因素,例如很多基层电大没有独立的设置,往往与一些各种形式的学校合并在一起,很难有独立的校园基础设施,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在现代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基层电大是最不受重视的。虽然说有先进的开放教育理念和思想,基层电大教学管理模式才会有好的更新,但是必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然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哪里来,在哪里检验。传统的教学模式(班级制度、面授课制度、定期考试检测制度等)依然在基础电大占据统治地位,例如,按部就班的教学课程设置,机械而不知变通的作业设置和考试检测,形式大于内容的小组学习制度和定期的心得交流方式。

(二)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大面积落后,这是基础电大网络基础设施最大的不足之处,这样的基础设施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产生先进教学的理念和积极践行开放教育发展理念吗?网络基础设施的落后进而导致各个学校信息化教育水平差异巨大、课程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足和信息化决策水平以及信息化后勤保障跟不上〔2〕。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并不是说没有网络基础设施,例如很多学校的电脑、投影仪、摄像头等设施老旧,正常的使用都是问题。这样的情况下,有能力的老师和优质的学生资源都不会集中到这样的学校。再加之互联网各式各样的教育培训机构严重地挑战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而传统的学校有没有向互联网教育积极的学习,其教育思想就始终处于僵化的落后之中。

(三)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日益多元化,相应服务无法跟进

不得不认识清楚的一个现实是,现阶段学生的受教育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但是传统的基层电大教学相应的服务方式、习惯和内容都没有与时俱进。例如,基层电大也陆续开通了线上教学,但是线上教学的课程仅仅是把原来的课程机械地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在直播互动、微课匹配和督促学生落实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努力都不足,学生一传十、十传百,学校的教育教学口碑也不复存在了。此外,基层电大的教学对象是成人,成人在心理上本来就不同于全日制学生。例如,如何为学习落后的学生补习旧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跟进教学任务和学习互动,很多成人学生在学习时理解不足,在交流时不善言辞,这些问题在传统课堂上常常被教师忽略,而线上教育的深化便是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获得开放教育的实惠。

三、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策略

改革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除了在理解开放教育理念上下功夫,还要在互联网线上教育的具体服务下功夫。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变化;其次是依托本校的有利条件,培养和更新教师队伍;再次是开发特色课程,以有价值的课程吸引优质生源,进而不断养成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口碑;最后,要大力完善互联网信息的后勤保障,积极与其他组织和机构合作,探索开放教育的新模式。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特殊的存在,它使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智慧的文化成果在人们之间流传、更新和创造,以前总是说“老人比年轻人”有智慧,这是对老人生活阅历和生命经验的肯定。在互联网时代,使得人类知识财富真正地趋向于在全人类范围内自由流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革。互联网给教育的启发是:第一,永不停息的变革创新思维方式,不顾孤立的片面的思考问题;第二,真正地尊重每一个处于互联网网络的个体,全面地理解个体价值和作用才能更好发挥集体的作用,有时候整体环境和部分条件的转变可能会是某个原来不起眼的个体转变为重要发展因素,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蝴蝶效应”。把这样的思维运用到开放教育领域,就是要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甚至尊重每一个基础设施、每一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基层电大在教育体制机制上诸多问题,可以从完善和更新教育理念的角度入手,以优质服务赢得服务对象的认可,获得良好的教育口碑。重新审视班级制度、面授课制度、定期考试检测制度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及线上开放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

(二)培训和更新教师队伍,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后勤保障

在互联网时代,需要用新的方式来开发传统学校的价值。基层电大要积极利用本校现有的教师资源,以教师为个体传媒,在培训中发掘和扩大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圈子和教学吸引力。同时依托本校的优势专业,强化优势专业教师队伍的帮扶政策,进而以此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例如,许多基层电大的高等数学是本校的特色专业,学校便围绕着本专业来优先组织建设教师队伍,重新优化以前的教师队伍〔3〕。此外,还要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引导本校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进入研究互联网教学的状态,在校园形成先学后教、努力变革的新风尚。同时,要加强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性条件,完善网络信息的后勤保障。一方面要处理好硬件设施,防止因硬件故障而出现教学意外;另一方面要做好软件方面的后勤,教学要形成有个有力量的团体,从教学课程的全方面来保障课程全面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检测。

(三)开发特色课程,争取优秀生源,积极探索开放教育的新模式

现阶段,学生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而基层电大的服务范围是无法被网路远程教育完全剥夺的。因此,基层电大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学校发展战略,围绕着为本地区的学生提供特色课程服务而努力,把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在开通了线上教学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把原来的课程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加以改变,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直播互动、微课匹配的情况下督促学生落实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习困惑〔4〕。此外,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好跟踪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教学效果,强化教学质量。基层电大的教育教学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存在,它以地区性的服务为基础,基础电大需要互联网化、信息化是不争的事实,有困难、有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探索网络化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线下实体课程优势的传承,多元发展、齐头并进才能使教学管理适应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胜远,王运武.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开放教育的发展及走向[J].成人教育,2019(1):20-24.

〔2〕刘斌,刘勇,梁玉洪,向复万.新时代背景下基层电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7-10.

〔3〕李爱娟,张乾芳.基层电大面授辅导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9).

电大开放教育范文3

1.学生学籍档案资料残缺

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的学籍档案资料残缺、不完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籍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执行程度低,收集、建立学生学籍档案不及时、不全面且不准确,如档案资料收集时易出现遗漏丢失的情况,建立的档案不规范统一。(2)教育单位工作不到位,提供的学生信息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完整,或不准确,还常常任意改动,对工作的认识不够,缺乏严肃的工作态度,对学生信息的重要性没有明确意识,造成学生信息资料不完整齐全,使电子注册无法顺利执行。(3)学生自己对学籍档案资料的不重视,加上开放教育学生都是成人在职,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配合分校、教学点完成自己的信息的核对、填报等工作。

2.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选课

开放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自主选课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但目前专业规则仍是由省校教学部门统一选课,学生并没有权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注册。通常由各分校、教学点学籍人员按班级为学生进行统一选课,将选课后的数据上报到省校教务处。既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选课和课程注册,同时又因电大开放教育办学层次的差异、开设专业及课程的不一,加上专业不同的学生选修同一门课所得学分不同,给学籍管理工作的选课和注册带来了较大难度,管理人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对学生选课和注册数据统计处理,而且约束了完全学分制的实行。

3.成绩和毕业审核学籍管理现存问题

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由于学校办学水平有差异和专业众多,导致出现了一些课程代码不同而试卷内容相同的情况,而计算机只会读取课程代码,造成许多学生的考试成绩得不到录入。毕业审查也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分校、教学点和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反复核查,影响了毕业审核的工作进度和毕业证书的正常发放。

4.学籍管理软件不完善

统一规范的学籍管理工作需要一个科学的管理软件作为支撑,就目前来看,中央电大统一开发的教务管理软件的投入使用,较为有效地推动了电大学籍工作的规范化发展进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软件也出现了许多缺陷,造成省校与分校、教学点间的数据交流出现障碍。由于教务软件功能的不完善,一些传统的学籍管理操作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取消,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如信息登记表、考试成绩、毕业生登记等仍无法完全脱离人工作业,工作费时费力,效率低,准确性也无法保证。

二、提高学籍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几点思考

1.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使工作流程规范化

要使学籍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首先要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而不是凭个人经验、主观意愿去办事。要在遵从国家的同一规划和战略决策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原则和思想指导,健全完善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作为省级电大,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在遵守中央电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同时考虑到分校一级学籍管理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可行性强的配套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定好的规章制度是一成不变的,还要适应当前形势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及时修订并加以完善。

2.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影响学籍管理质量的直接因素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有计划和原则,这是该项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学校单位应重视和加强学籍管理人员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期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学校应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营造一些宽松的工作环境,在面对烦琐枯燥的学籍管理工作时能以轻松的心情来完成,适当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帮助工作人员明确职业规划,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充分调动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3.规范学籍档案的管理

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实现规范、科学化的目标,先决条件是建立全面、准确的学籍档案。如新生个人信息、学籍变动、毕业生名册等档案的建立。在新生入学时向学生发放学籍档案目录,让学生了解到完整规范的学籍档案包括哪些内容,这样有利于今后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各教育单位以班为单位,建立学生通讯录,便于管理。对收集、整理和归纳学籍档案材料应予足够重视,以确保学籍材料的完整、准确和真实,方便电子注册工作。

4.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选课

完全学分制后允许学生自主选课,但学生对专业规则不甚了解。应加大力度建立起完善的选课制度,把选课权力交还给学生,省校、各分校、教学点要指派专人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在详细了解了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后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合理自主选课,必要时要对学生进行选课流程培训辅导。课程选择结束后学籍管理人员要详细核对学生的选课信息,及时纠正错误,查缺补漏,正确统计后按时上交省校。

5.完善毕业审核工作

学籍管理工作中学生最重视的应属毕业审核工作,因为这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按时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同时毕业审核工作也与教务管理工作质量好坏直接挂钩,学校声誉也与之息息相关。每学期有很多学生从电大毕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申请办理毕业证书。要让毕业生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拿到文凭,就需要对毕业审核的工作流程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以加快毕业审核。所以在学期考试成绩公布后,将毕业生名单发放到分校、教学点并立即对该届毕业生进行初次审核,初审后进一步核对,期间要有效应对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本文来自于《学园》杂志。《学园》杂志简介详见)

6.努力实现学籍管理现代化

作为一项细致严谨的工作,学籍管理中许多信息人工处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无法保证质量。因此,要使学籍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必须实现学籍管理手段现代化。学校要紧跟时展,加强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学籍管理软件,使其功能更完善,程序设计更合理,操作过程更简便。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系统,以实现对学生的学籍全面管理,做到数据处理及时、准确,使学籍管理朝着规范化、信息化、程序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同时秉承以“以人文本”的理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学籍管理公开化,促进管理人员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结束语

电大开放教育范文4

1、新生入学的注册管理

首先,电大开放教育的指导教师安排学员参加入学水平测试,上报学员现有最高学历证书、有效身份证件等信息,经省电大与中央电大审核通过后进行教育部的审核备案。其次,将审核备案后的学员信息导入“开放教育教务系统”中,并根据学员选报的院校与专业生成学员的基本信息,如:学号、系统登录名、初始密码、课程目录等。

2、学员学籍的异动管理

开放教育的学员多数是在职的,由于学员家庭或者工作的关系,常会出现转学或者转专业的现象,这就是学籍的异动。对于该类学员,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务工作者应该让学员填写相关的学籍异动申请,通过教学点申报、分校以及省电大的审核后,最终上报中央电大进行再次审批。之后,教学点再根据最终审批结果将学员的所有学籍信息进行对应的更改,以确保学员后续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3、教育教学的综合管理

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四大方面,分别是:课程教学、课后作业与毕业论文、对学员学习期间获奖和处分的管理。每学期开学初,开放教育的教学部门会根据学员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与教育课程。教师应该指导学员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开放教育系统平台完成选修课程的选择。接着,各电大教学点收集学员教育课程的注册信息,并上报省电大与中央电大进行全面汇总。而课后作业与毕业论文对于学员是否获取学分是至关重要的。学员必须通过开放教育系统平台按时提交作业,并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认真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提纲拟定、论文撰写与修改等各个环节。

4、学员的毕业管理

学员在学籍有效期内,应完成院校要求的教学任务,并应取得规定的学分。对于教学点审核符合毕业要求的学员,教学点可将这部分学员的相关信息上报分校、省电大、中央电大进行逐级的毕业审核。对于审核结果为合格的学员,教学点应统一颁发毕业证书;对于达到专业学位授予要求的学员,学员可提出学位申请,教学点可在申请审核通过后向其颁发学位证书。

二、电大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不足

1、学籍管理理念落后,学籍管理制度不建全

目前,某些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籍管理理念仍以“学校”为中心,所有学员的情况实行“一刀切”,完全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员的个性化需求,这种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开放教育发展形势,有违科学发展观,影响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另外,由于开放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学籍管理制度经常出现不能适应当前需求的现象,这主要归结于学籍管理相关制度的不完整、不全面,继而造成学籍数据不健全,学籍管理混乱,办事效率低,错误率增高。

2、学员入学注册与课程注册等环节存在问题

教育部实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后,开放教育学员入学注册已成为学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员主要数据来源和依据。但是,有些电大教学点由于招生入学时间紧,教学点分散,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造成了学员入学注册数据的不准确性,直接影响学员毕业证书的颁发和学历证书的网上认证,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另外,由于电大开放教育办学层次、专业和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学分并不完全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籍管理的选课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难度。

3、学籍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中央、省、市、县(教学点)。有部分学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不足,而现有的一部分学籍管理人员忙于日常事务,在工作中多少会带有一些负面情绪,对学员的服务态度是敷衍了事,更不用谈花精力去参加一些专业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了。同时,有些学校学籍管理人员经常出现中途换岗的现象,管理队伍很不稳定,服务不到位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直接影响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

三、完善电大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

笔者从事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多年,对于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困难程度有着颇多的认识。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学员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一旦出现问题,有可能产生无法逆转的后果。所以,作为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下面探讨笔者在工作中的几点经验与方法,以期为同行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注重“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改善服务质量

发展观认为:人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的,人与神、物相比,其更具重要性与根本性,切不可本末倒置。学籍管理工作应遵循“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的理念,多向度、多层次地开展,突出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地位,改善为学生负责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手段。同时,学校应将过程监督扩展到学籍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事事有检查、事事有监督,真正营造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

2、实现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首先,实现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根据现代化管理原理的要求,学籍管理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经验式管理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注意与实践经验的相合,引进有效的激励机制、能级机制、领导行为机制等,真正构建稳定、和谐、高效的学籍管理机制。其次,实现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学籍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应在确保每个相对独立功能子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形成一个电大领导统一指挥下的决策、执行、反馈的闭合回路,提高学籍管理运行的质量。另外,实现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应从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经验等各个环节依次展开,每项子工作均须有对应的原则与制度。同时,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与考核奖励制。

3、不断强化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电大应该重视学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有效调配,明确定岗管理的职责,尤其是学籍信息审核、毕业审核、证书颁发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专人专职,避免出现不良状况。另一方面,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也应该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应敬业爱岗、尊重学生、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态度,掌握学籍管理工作相关环节的规范化要求与操作流程,并积极参加岗位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4、利用多种媒介建立及时有效的通讯网

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员多为不脱产学习居多,学员们主要利用自己工作之外的时间进行提升学习,所以在某一具体时间召集所有学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籍管理中却经常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通知,如何确保每位学员均能及时了解各项通知,如何实现开放教育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有效通讯联系就显得极其重要。现如今手机、网络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使人们间的联系变得相当简单方便,所以学籍管理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如:建立学员联系方式的电子通讯录、建立班级QQ群、利用校讯通、搭建BBS论坛、E-mail等,最大限度地实现通知的及时、准确、全面。

四、结语

电大开放教育范文5

社区教育可以看做是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能够有效地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发展作用。电大教育和社区教育有很大的联系,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和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及意义,并提出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县级电大;社区教育;意义;路径探索

近些年来,社区教育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相关单位和学术界的重视,开展了许多关于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具体到县级电大怎样进行社区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现阶段的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存在几点不足:一是很难投入大量的人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缺少成熟的模式。这些问题造成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种种限制。虽然开展过程会存在一些问题,但电大自身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借助这些优势推动社会团体和商业企业等进步发展,充分发挥电大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电大可以借助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促进电大事业的发展。所以,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

一、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

(一)具有较为成熟的办学系统,是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

电大通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教育办学系统。电大的办学系统贴近我国对社区教育的发展需求,并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办学设施的重复投入,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县级电大自身成熟的办学系统为日后开展社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县级电大可持续发展。

(二)具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满足社区教育需求

与县内其他教育机构相比较,县级电大自身具备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电大教学在线平台、双向视频系统、卫星数字化接受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成员学习的需求,让其能够有效推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县级电大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充分满足社区教育的需求。

(三)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首先是教学资源。在经过十年的开放教育试点后,电大教育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其中包含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资源,网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和获取不再存在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其次是教师资源。县级电大属于地方高校,比县里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县级电大具备更优秀的师资力量,除了教师拥有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之外,县级电大还具有管理和聘请专职教师的能力。再次是学生资源。县级电大的主要生源是在职人员,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应充分发挥其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县级电大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区教育学院是为了满足社区建设需求,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且具有综合性、社区性和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机构。由电大自身的定位特征和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可以看出县级电大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县级电大可持续发展

根据某县教育局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大约4500人,随后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5年后大约会下降17.9%,约3500人,10年后大约会下降32.5%。这也就表明成人高等教育后续生源严重减少,县级电大日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县级电大应加强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增加办学渠道,注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进而提高县级电大的办学质量。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积极组织非学历培训项目,扩展办学空间,对居民的生活品味、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健身娱乐等各方面进行培训,进而实现县级电大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中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下的部分人员,例如外来的务工人员,具有文明程度较低、技术层次较低、文化程度较低的特征。根据某社区的调查数据表示,社区居民中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的有38.9%,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11.1%,并且有78.1的居民技术水平低下,不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操作简单和工资待遇低的简单工作,除此之外,部分居民生活方式不文明,经常发生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乱丢垃圾、语言粗鲁等不文明现象。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能够有效改变“三低”的情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三)有助于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工作

国家开放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立,逐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而达成人人学习、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理想学习状态。国家注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是一所没有围墙、新型的远程开放大学。县级电大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体系中的基础组织,应注重增强内涵建设,积极推动开放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办学宗旨的实现。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扩大县级电大的办学功能,推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进而完成开放大学的办学任务。

(四)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全体民众应养成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人人都热爱学习,愿意学习,逐渐让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及基本状态,同时政府和教育单位也应为其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必备的软硬件设施,制定关于学习型社会的保障制度,进而让学习者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制度,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意识的实现。县级电大是为了基层建立起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也就表明它的教育本质是大众化的,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对人综合素质的需求,进而在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上形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养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学目的。所以,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

首先是师资力量。社区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这就要求县级电大教师在开展社区教育时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县级电大应实行积极的政策,通过定期的进修、培训和外出考察等手段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鼓励教师投身于社区教育事业中。县级电大还应与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教育学院保持良好的合作,构建起社区教育教师库,将县级电大教师归纳到其中,安排教师到社区教育学院中进行教学,缓解社区教育师资紧张。与此同时,将优秀教师引进企业中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工作。其次是社会资源。县级电大应与社会力量保持良好的合作,整合各类教育机构、教育力量和教育形态,进一步形成覆盖全县乡的教育网络,把社区和农村党员的远程教育网站链接到各大电大网站中,为全县民众提供一个共享网上教学资源的平台,充分发挥县级电大的积极作用。再次是自身资源建设。县级电大应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制定具有特色、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内容,保持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形式,将多种媒体相结合如网络课程、教学光盘以及文字教材等,进而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县级电大还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办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学习专栏,进而扩大全县民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二)获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成和支持

县级电大应积极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电大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展现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和重要意义,逐渐引起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其的重视和认可,支持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将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看做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县级电大自身具备的作用,促进社区教育发展,进一步扩宽县级电大的办学途径。第一,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视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途径,将其划入到教育总体发展计划中,同时县级电大也应充分意识到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将其划入到学校自身发展计划中,建立专门机构为其提供制度保证。第二,增加县级电大的办学区域。在边远地区建立电大教学点,充分发挥电大的办学系统优势,将社区教育延伸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第三,制定相应的保证机制。在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县级电大和社区要保持双向互动,政府要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根据法律和政策明确县级电大的职能和地位,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双方的利益和权利,提供法律和政策的保护。

结语

通过借助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共享,扩充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资金、条件、师资等,在原有的县级电大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上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进而减少开展社区教育的难度,这是现阶段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路径。县级电大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加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力度。同时在进行社区教育开展工作时,将重点放在开发社区教育方案设计、过程评价、工作管理、资源组织上,进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见效快、投入少的目的。

作者:钟育炎 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永安分校

参考文献:

[1]王琪丰.论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中提升核心竞争力[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80-82.

电大开放教育范文6

1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基本情况

电大几十年的发展过程都是以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了发展瓶颈与生存边缘化等突出的共性问题。社区教育的开展为电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展现教育服务能力的平台,电大充分利用自身远程、开放、实时、个性化等优势,电大向社区做教育的延伸,服务居民、社区、政府的社区教育已成为电大系统的发展共识,参与社区教育已成为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这既是客观要求也是现实需要。目前全国已有近300所省、地、市级电大挂牌参与社区教育,大庆电大经历了几年的主动探索与服务、先行先试,并于2014年5月被批准成立大庆社区大学。

(1)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两大优势。

一个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优势,从电大刚开始成立时的广播电视手段,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互联网渠道,是电大较其它办学机构的明显优势。另一优势是电大素称没有围墙的大学,可以适应区域范围内社区教育的需要。

(2)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研究意义。

社区教育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以电大的远程教育为基础,来推展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社区教育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武装,既有利于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又是教育学习手段和路径的最佳搭配。促进电大系统参与社区教育,利用电大的优势,搭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终身学习平台。

2大庆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

大庆电大为了加强社区教育的专业性,结合电大和社区资源,创建专业的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定期举办了青年教师赛课和精品课堂活动,为社区提供专业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具体服务方面,大庆电大已经着手建设心理咨询室和好妈妈学堂,拟为社区提供心理辅导和居家生活技巧教育、为教学提供专业的教学设施、为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具体项目提供物质基础。目前大庆电大以大庆市让胡路区的庆新社区和高新区五湖社区为试点,根据各社区特色和居民教育需求,分别开展了"公文写作培训班"、"陈式太极拳精讲班"和"新疆舞培训班"等送教进社区活动,受到了居民和社区领导的好评,也推进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受教育目标的进程,电大与两个社区均已进入下一阶段开展社区教育的研讨中。两个试点的初步成功,是电大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的结果。

3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分析

(1)师资队伍优势

就大庆电大而言,教师的专业面广,授课经验较为丰富,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庆电大现已全面启动"十、百、千、万"工程,以人才储备库的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热情与才华得以有组织、有计划服务于社区教育事业。

(2)课程资源优势

电大远程教育已具有丰富的各专业文本、视频课程资源,近两年来大庆电大举办"开放大讲堂"和"精品课建设",已建设可用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73门,这些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课程优势。

(3)基础设施优势

社区学校的建立以及正常运行都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夯实基础设施,可以提高社区教育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社区教育运行的良好硬件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

4结论

电大经过十几年开放教育的探索,各级电大在如何面向大众开展高等教育、如何进行远程教育、如何利用各种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如何针对专项培训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资源,将这些经验和资源移植和借鉴到社区教育之中。在社区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电大灵活的教学手段和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平台优势及系统优势,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周砚清 单位: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第二篇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大学

(一)何谓社区教育?

就社区教育概念而言,目前尚不统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指出,所谓社区教育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它的非功利性;二是它强调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参与及拥有的权利。其具体表述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吴遵民,2003)再就中国社区教育的本质而言,其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亦因为它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这种活动应是地区住民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活动;二是这种活动基于的是地区住民为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而产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政府为满足这种学习需求而开展的一种具有双向性和双重特定目标的教育活动(吴遵民,2003)。从这一理解出发,我们就可以对中国社区教育的概念做出这样的界定: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住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其宗旨是提高地区住民的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其自我完善的要求,切实保障地区居民的自主学习权利(吴遵民,2003)。简言之,中国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体现为它的自下而上性,即它由政府推动和支持,但呈现的却是社区居民自发和自主的特征。因为社区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草根型的教育活动,只有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它才有发展与延续的生命活力。

(二)何谓社区大学?

社区大学隶属于社区教育,就层次而言,它与区县级的社区学院属于一级。在中国,社区教育一般分三个层次。省市一级的为开放大学(部分没有转型的仍为广播电视大学),区县一级的为社区学院或社区大学(部分省市系由区县的业余大学或电大分校转型而来),街道一级的为社区学校。国际社会也有类似并称之为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机构,但其承担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式各有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社区学院,它是一种二年制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因其学生毕业后必须为所在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得名。它的主要功能如下:1)转学功能。学生结业后获得副学士学位,同时亦可转入其他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2)职业技术教育功能。这也是社区学院的主要功能,即培养大批半专业技术人员或半专业的熟练劳动者;3)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功能。社区学院承担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修某些课程的任务,还同时以降低入学门槛的方法向愿意学习的人敞开大门;4)补救性教育功能,主要是为学习上有障碍或困难的人设置;5)强化社区凝聚力功能。美国社区学院通过文化推广的方法,为社区居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及扫除文盲作出贡献(顾明远,1990)。

(三)社区大学的办学定位

对任何一种教育机构的定位都关系到其办学方向、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等目标的实现以及规划的制定。基于上述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中国社区大学的性质,依托电大建立的社区大学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教育任务?其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又是什么?换言之,对社区大学的办学性质再次进行明确的定位非常重要。诚如以上所述,就社区大学的性质和功能而言,应将其定位为立足基层开展社区教育的办学机构。然其母体由电大脱胎转型而来,因此能否既保留电大的平台优势、师资优势、网络优势,又能克服电大以学历教育为主、以正规学历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一元化教育模式,迈向为基层社区服务、为普通民众及终身学习者服务的多元终身教育模式,无疑成为了社区大学能否创建成功的关键。因此,对社区大学的定位,就是再次确认它的办学方向与目标,而不至于陷入换汤不换药的尴尬境地。为此,社区大学内涵定位的关键应是服从于构建学习社会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确立社区大学以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原则与理念,竭力把社区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新型的、面向全体市民、具有社会化和开放式性质的学校,从而实现社区大学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服务平台、社区教育的教学平台、社区活动的信息平台、社区服务的资源平台、社区开发的咨询平台和研发平台的根本转型。未来社区大学可以保留部分学历教育,但非学历教育将成为它的主流。它在保留电大远程教育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尤其需要加强的是如何扎根社区、服务社区、满足基层社区的教育需求。简言之,电大在转型为社区大学的过程中,必须打破原先单一型的学历教育模式,走出传统成人高等教育的固定形态,因为社区大学是姓“社”而不是姓“电”,否则社区大学就有走过场的危险,与真正的社区教育渐行渐远。而这也是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必将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电大转型创建社区大学面临的困境

具体而言,当前影响与阻碍电大转型创建社区大学的各种困惑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转变的困境

社区大学固然姓“社”,但若要深入开展社区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意识和观念的转变问题。这一转变不仅包括电大自身必须转变的领导意识、教师意识、管理意识以及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意识等,甚至还包括尚未展开社区教育地区的政府意识和社区居民意识等深层次的意识转变问题。首先,由于社区教育属于公益性教育范畴,其归根结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因此基于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提供居民教育机会的非功利性特点,就需要地方政府给以全力支持和积极促进。而唯有政府转变观念,深刻意识到社区教育对实现公民学习权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其才会在政策和经费层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意识还十分薄弱,重视程度也不够。政府的兴奋点仍然放在学历教育而不是社区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并不缺钱,但关键是愿不愿意把钱投入社区教育领域,所以认识和重视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而且在认识问题上,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不少理解误区,如认为社区问题主要归属民政、妇联或宣传部门管辖,没有从教育的角度予以思考。又如对正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而对深入社区居民的草根式、闲暇型教育则缺乏推进的热情。其次,领导意识的转变。长久以来,电大以学历教育为主,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而若转型社区教育,则社会责任、服务意识的观念就必须重新建立,否则将无从开展社区教育。为此,转型后的电大管理层如何转变观念,做好社区教育的顶层设计,同时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并力求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培育和开发新的办学领域和服务功能,来全面提升其面向社会和市场的服务能力至关重要。其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意识转变。当部分有远见的电大管理者开始考虑参与社区教育建设之际,最先遭遇反对的可能就是电大内部的教职员工,因为首先社区教育是一种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养性教育,放弃学历教育而改办社区教育是否会降低办学层次?其次,举办社区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经济效益又几乎等于零,是否由此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在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前提下,教职员工的困惑与不理解亦情有可原,而上述问题如果不予以明晰,则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将成为一句空话。其四,社区居民的意识转变。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自下而上、自主性和自发性的教育,因此其开展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而这一参与又与社区教育活动能否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以及社区居民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意识相关。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不甚了解,信息情报的传递也少有途径,因此终身学习意识的培育,也同样成为了社区教育能否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

(二)体制与机制转变的困境

就当前状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主要通过政府制定具体政策来推动,因此电大若在政府缺位的情况下独立承担起社区教育的运作机能难度极大。这一方面是我国社区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缘于电大原有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局限。换言之,电大若不在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作根本的变革,则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几无可能。首先就管理体制而言,其办学实行的是“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分级办学、分类管理”的原则。下级电大在教学业务的指导、服务和评估方面均由上一级电大负责实施,而在人、财、物的发放与分配上则由同级地方政府承担。源于这一体制上的原因,电大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垂直管理,即业务上与同级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较少,而与系统内的上下级电大联系较多。电大若转型为社区大学以后,现行的管理体制就与社区教育实行的“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援、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体制截然不同。简言之,以往电大办学只需面对一级电大,而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就必须面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文化部门乃至基层行政组织等多个机构,其中因条块分割造成的责、权、利不配套的问题与弊端也会十分明显。其次是运行机制问题。目前省市级电大一般均制定了约束机制、竞争机制、质量监控机制、系统办学机制和学习者学习动力机制等,但以上机制都是为学历教育配套的内部机制。社区大学面向基层民众,其教学形式多样,办学主体多元,且不以学历教育为主要形式,因此与社区教育配套的运行机制则有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学习激励、自主选择、长效推进和居民自主学习等,这些机制又基本属于需要协调社会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的外部机制。所以社区大学如何重新定位、重新形成符合社区教育发展的综合机制至关重要。

(三)教育对象转换的困境

电大转型为社区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教育对象的转换问题。电大教育对象多为因工作或升迁的需要而学习的在职成年人,年龄亦以30~40岁的青壮年居多。社区大学属于基层社区的草根型教育,其对象是社区内全体成员。换言之,只要有参加意愿,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均是社区教育的对象。这一特点,也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及采取非正式与非正规的教育形式,才能针对社区教育的不同对象,诸如青少年、老年人、失业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以及在职人员等,开展满足他们需要以及适合的教育活动。从以往单一型学历教育以及较为固定年龄层的学习者,转换为社区全体,且职业类型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以及接受教育的目标也大不相同的人群,要求电大必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根本变革,即从学历转向非学历、从单一人群转向复合人群、从职业性目的转向精神教养乃至娱乐性等多元化的目的。如果不做这样的调整,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四)扎根基层的困境

诚如以上所述,社区教育具有草根的特点,以服务社区所有居民的学习需求为第一要务。与此相对,正规教育长期难以摆脱精英教育的束缚,“求学”“读书”也成了人们为获取“资格”和社会地位的追求,教育由此亦失去了回归人真实生活的涵义。社区教育不以追求社会地位为目的,彻底摆脱了精英主义的桎悎,而使教育切实关注平民需求、走进平民生活,并成为任何人在需要时都触手可及的活动。因此,社区教育明显具有乡土性、草根性、社区性及生活性的特征。其既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与乡土草民的需求紧密相连。因此电大若要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做好宣传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如走上街头、广场,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信息,以便让更多民众了解社区教育的意义和实际作用,并积极提高民众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扩大社区教育的知名度和居民的知晓度,这也是电大能否成功举办社区教育的关键之举。为了了解居民需求,电大需要扎根基层,并与街道、居委会建立密切联系,而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携手合作、建立平台,并获取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一手信息,以此为依据制定社区教育的活动计划与教学内容,同时把纷繁复杂,内容宽泛的社区教育予以分类整理、渐次展开,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针对性、覆盖面和有效性。

(五)师资队伍转型的困境

电大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支熟悉远程教育运作方式的师资队伍。但就现状来看,这支教师队伍的结构参差不齐,水平良莠不分,学科型、专业性的教师居多,实践型、技能性的教师较少;文科教师居多,理工科教师偏少;能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居多,能把握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和休闲教育的教师偏少。尤其是电大教师擅长传统型学科类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基于基层多样化学习需求、教育内容种类繁杂、教育形式多元的社区教育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积极调整电大原有的师资结构,及时做好电大教师的内涵转型,对于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来说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三、对策建议

以上对电大转型创建社区大学能否成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笔者以为,此“大”非彼“大”,如果电大转型“社大”,关键还在于彻底转变思路并依据社区教育的特点举办具有社区特色的教育。对此,就电大如何走出困境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办学理念的更新

1.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办学形式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它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在终身教育时代,教育的现代化决定了其多元性与多样性原则的确立。换言之,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建立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必须依靠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教育才能实现。对此,其既需要有完善和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同样也需要有广泛而丰厚的社会教育资源,由此才能建立起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电大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电大若仍然坚持单一化的学历教育办学理念,将会遭遇明显的生存危机。电大应尽快实现办学理念的转换,即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服务于民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在原来单一型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办学思路,把创建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社区大学作为电大发展的新契机。

2.坚定公益性教育的价值观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区教育也是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连接并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应坚定公益性原则,即将电大服膺于教育的使命与国民素质的提升。为此,如何肩负起推动教育改革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转型的时代使命,则是电大需要确立的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发展目标。正如陈至立同志曾指出:“电大要着眼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全局,主动适应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升电大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电大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之一,要实现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为终身学习服务的转变,形成为学习型社会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陈至立,2003)简言之,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不仅可以看作是电大发展的新契机,同时更应看做是电大为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发展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3.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电大一直秉持开放的办学理念,实行制度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教学人员的开放、课程选择的开放、学习媒体的开放、学习方法的开放、学习环境的开放和教学模式的开放等。然而,向社会开放固然是电大办学的基本特色和优势,但如何将电大的开放办学与面向社区所有民众、开放学习的类型、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联系在一起,这需要电大重新定位办学的目标,以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在开放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形成电大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形成适应社区居民学习需要的办学体系,并最终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走向终身学习,则是电大转型面临的新挑战。

(二)构建双赢的办学体制

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就目前的状况看,大多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学体制。这一做法既有利于电大拓展办学功能和发挥原有的资源优势,同时又能起到优化办学机制,拓展资源整合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一方面,电大向社区教育延伸,可以起到拓展电大教育领域,有力促进电大内部改革的功效。虽然从表面来看,转型为社区大学不一定会马上带来经济效益,初始阶段甚至还可能需要经费投入,但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却是深远的。一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可产生品牌效应,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电大,认识电大,并由此扩大社会的认知度,使电大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二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可反哺电大学历教育的发展,对扩大电大学历教育的生源亦可起到促进作用;三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亦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开创了先例,也可为电大开展非学历型的社区教育积累宝贵经验;四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可拓展教师的多元能力、提升师资的综合实力;五是电大对社区教育的介入,可促使电大教师从原来的学科型、专业型、课堂型教师向教养型、培训型、指导型教师的专业方向发展,由此形成复合与多元的新型师资队伍,使电大不仅在学历教育层面而且在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确立主导地位。总之,电大与社区教育的联手与合作,既可以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还可以促进学习手段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展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陈乃林,2007)

(三)重新定位电大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

电大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方针,因此亦实现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然而,新型社区大学则因为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而决定了其培养目标的不唯学历、不唯专业。换言之,社区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满足基层民众各种学习需求的教育活动,因此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公民自觉,提升个人生活品质乃至精神情趣成为了新型社区大学的教育目的。根据以上分析,电大转型后,原有的培养目标仅针对学历教育就显得狭隘,因此需根据社区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和拓展培养目标,以使其人才培养的方针最终服务于终身学习时代的发展需要。

(四)实现办学模式的整体转型

电大若要转型为社区大学,还必须实现办学模式的整体转型,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说,就是转型过程应从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积极转向以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教养教育和闲暇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同时建立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闲暇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的“大教育”办学模式。对此,电大需要突破传统学历教育模式,以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为核心,构建社区大学的办学机制,即打破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科课程与培训课程的界限,使电大发展目标既能适用于学历教育,又能适用于社区教育,实现电大与社区教育课程的融通与共享,为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学习服务。

(五)推动管理模式的持续变革

就当今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而言,一般仍由地方政府集中管理与协调。但未来的发展则应逐渐转向以公共治理为重点(叶忠海,2006)。换言之,当基层的社区教育形成并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何建设起民主、有效并以地方自治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则是保障社区教育得以健康和正常发展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阶段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政府与社会互动、公权力与民间力量互补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充分利用国家和民间两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并由此形成双赢并举的局面(吴遵民,2003)。由于社区教育的运作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街道、乡镇),其管理亦隶属于基层政府以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而电大的管理则隶属于省市一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因此电大转型社区大学,首先要理顺电大的上层管理体制。笔者认为,新型社区大学的管理归属可以保持现状,但在具体管理机制上,必须将基层政府的力量纳入其中,以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应进行相应变革,即变管理为治理、变约束为监督、变控制为服务。换言之,政府职能部门将肩负起对社区教育的支持、推进和援助作用,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宏观管理层面,如政策制定、经费划拨、质量监管以及统筹协调等;而具有自主性质的社区大学则主要负责社区教育的内容企划、设施运营和教育活动的开展。由于我国社区教育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管理与运行还主要依靠政府,因此相对而言公权力仍然是最有效的推动力量。然而,随着社会全面转型和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未来社区教育亦将开创新的局面,届时将在政府的主导下出现多方协作、官民共同管理与推进的格局。彼时管理模式也将会随之发生变革,即由一般性的行政管理与粗放管理走向学习管理和精细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将是持续的,且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程度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六)重建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电大开放教育范文7

对运用RFID技术实现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给出具体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建议。RFID技术的核心为射频识别,通过射频识别实现对学生的注册、选课、考试、学业成绩、考勤情况、信息查询以及安全跟踪等信息的统计,最终实现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科学化、高效化和人性化的目的。

关键词

RFID技术;学籍管理;电大开放教育

学生学籍管理是电大开放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学籍管理系统虽然能够提供学生的信息内容,但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效率低、服务性差、管理难度大、工作量大。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软件开发的不断深入,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的REID技术被广泛用于商业零售等管理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RFID自动识别技术已经获得持续发展,在管理行业中逐渐显现出其优势。本文针对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的特点,提出采用RFID技术进行学籍管理的设想和架构设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和设备等资源,达到科学化、高效化、人性化学籍管理目的。

1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的流程

学籍是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资格证明,以档案的形式存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各项活动,包括学籍的变动以及在校的表现等,以档案的形势反映,是学生在学校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的详细记载,也是社会相关部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和了解学生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学籍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阶段性表现,而且能够给教学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基本流程是学生经过考试或面试等过程经审核被录取,在完成入学注册后获得学籍,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并进行跟踪管理,直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资格。学校对学生的学籍信息进行审核之后,上报有关部门进行电子注册,发放毕业证。学生学习结束,学习情况归档并保持于档案部门。

2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事业的逐步推进,招生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学籍档案管理不断细化,内容、样式在不断增多,同时信息量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如今的发展形式,迫切需要新技术的进入。

2.1编目繁琐,整理时间长

目前,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籍档案管理还没有完全采用现代化技术,绝大多数信息数据还要人工录入,工作效率低,差错率高。另外,在传统模式下,学生学籍档案在入馆之后还要进行消毒、分类、装订,然后人工进行档案和内容的书写和编目,最后封存到档案盒内。这种管理方式不但消耗了大量人力,延长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而且容易导致档案在封存之后长期堆放、无人整理。另外,因为档案的编目属于简单且重复的劳动,易导致工作人员产生厌烦情绪,整个流程烦琐、效率低。

2.2堆放杂乱,查阅烦琐

虽然开放教育学生学籍档案都是分类存放的,但因为档案过多,并且整理学籍档案的工作简单又重复,容易出现纰漏,档案次序被打乱,加大了查找的难度。加上学籍档案的具体编目越来越多,因此,要对某一种类档案进行查找,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档案盒没有放到固定位置,或者被借去查阅,查找起来更像海底捞针。

2.3保存难、统计难

传统的档案存放方式很难保证档案的安全性,纸质的档案极容易损害或被窃取,想要进行数量的统计以及信息的采集,难度就更大。因此,开放教育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改革和新技术的应用及老系统的升级改造,就刻不容缓。

3RFID学籍管理系统架构设想

3.1RFID基本结构的思路与原理

RFID射频识别系统主要构成包括三个部分:读写器、微波天线、电子标签。REID技术通过天线进行无线电波的传输,学生携带识别卡,识别卡内置微带天线,读写器发出微波查询信号,卡中的微带天线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将部分微波能量转换成电能,供读写器自身工作,另外一部分则将信息反射回去,传输到控制中心。这样学校管理系统就能够对学生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

3.2功能模块及管理系统的设想

1)REID电子标签。这种数据的载体要求工作稳定,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芯片安装在学生随身携带的识别卡中,将学生的姓名、班级等各种详细情况记载在能够进行反复读写的模块内。这样学生不需要去后台进行资料查询,在终端上就能够了解自己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考勤记录、考试成绩、操行记录和校园卡账户等。RFID读卡器的ID号具有唯一性,学生随着携带的RFID卡ID号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关联,管理系统在校门口、宿舍门口、考场等安置一套RFID读卡器并进行编码,这样读卡器就能够通过控制器连接到中央管理系统,收集到学生的信息。

2)控制管理中心。这里记载着学生的详细情况,包括出勤情况、奖惩情况、学业成绩等,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管理,也简化了管理部门烦琐的手续。①能够提供安全服务。学生随身携带的识别卡能够反映出学生出进校门、考场的时间,识别卡上的微波会将数据传递给学籍管理中心,方便管理人员了解学生行踪,比如学生缺勤、缺考或未按时注册、选课等,在学校设定范围或阈值之外,系统将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方便学校了解学生状况,及时告知管理人员或督促学生及时处理有关事项。②可查询终端状态。管理中心能够对学校的摄影设备进行及时监控,开启、关闭等控制,并及时对其维护管理。③能够查询学业情况。RFID控制中心系统记录着学生的学业信息,并能够系统分析学生成绩。系统通过全班的总体情况,对学生某些能力的欠缺或优长做出判断,给教师或学生提供参考数据。另一方面,能够对学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学生的优点,给教师教学提供相关参考数据,使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取得教与学的双丰收。④能够查询奖惩情况。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已经建立学籍档案,在档案中记录了学生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奖惩情况,如果学生的奖惩情况达到一定的阈值,系统以及中心的管理部门将会提醒教师关注该生的情况。⑤能够查询考勤情况。学籍管理系统能够接收学生注册、缴费、选课、考试等信息,并进行相应记录。在管理中心有相对应的数据库,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管理,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如面授学习、上网自学)超出某个阈值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提示音,提醒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关注某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⑥可查询消费情况。对于不同于开放教育的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控制中心可将学生校园卡联机,管理学生的校园生活,若学生的消费情况出现异常,教师能够了解情况,及时处理,甚至中心系统可以跟银行联机,关注贫困生,让贫困生关注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RFID技术运用到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系统中,不仅能简化管理部门的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简便、快捷地收集了学生的信息,有利于科学高效地管理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张航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

参考文献

[1]周晓光,王晓华.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曹文元,赖有仁.重视中职生学籍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2):46-48.

电大开放教育范文8

【关键词】微信;经济数学基础;辅导;探索

经济数学基础是电大开放教育经济与管理类专科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经济学、统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学习都用到经济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历年来电大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课程考试及格率偏低,成为不少学生学业路上的绊脚石,因这门课程不及格影响学生按时毕业,在招生报名时就对这门课有恐惧感,避开它而选择其他专业,影响经济与管理类招生,近年来开放教育经济与管理类学生招生数逐年在下滑趋势。微信正在高速发展与普及,作为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课程辅导教师需尝试探究如何利用微信这个新媒体应用于课程辅导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程辅导效果。从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基本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微信在经济数学基础课程辅导中的应用优势,利用其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开放教育教学辅导中存在的不足,为开放教育教学辅导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有效地提高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1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概况

经济数学基础(专科)课程是电大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和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财经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二多”“一少”“三低”现象:“二多”一是指本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学时多,共5学分,安排90学时;二是指资源多,本课程学习媒体资源多:两本文字教材《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速查卡;作业册、期末复习指导;还有老师自建资源等。“一少”指面授课越来越少,以往安排9单位时间面授课27学时,现在只安排3个单位时间面授课9个学时,相比以往少了很多。“三低”指面授到课率低,资源的使用率低,考试通过率低,以前有的班级到课率仅10%-30%。有的学生教材全新,更谈不上网络课程等使用,课程及格率仅50%-60%,教学效果不佳。

2开放教育生源的情况

开放教育招生面临生源逐年下滑的趋势,且现有在校的开放教育生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一是基础薄弱、动机不良。来报读开放教育的大部分学生职高毕业生,文化基础差异大,特别是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数学没有学习兴趣。报读电大开放教育是为了拿到一张大专文凭,真正学点实用知识的人为数不多。二是成份复杂、工学矛盾突出。学生年龄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是来自企事业的、个体户多或待业青年,工作不够稳定,大部分已婚,有家庭、单位上班、还有二胎妈妈,难以保证每堂课都来上,工学矛盾突出。三是几乎所有的学生离不开新媒体设备。通过调查了解到每位学生每天会使用手机、电脑等上网浏览购物、娱乐等,常用微信、QQ聊天等。

3微信简介

“微信”作为近几年通信网络的重要工具,已大众化普及化,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已经离不开它,是主要的信息渠道。通过网络媒介,微信支持发送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消息,更新快、恢复快、跨平台、移动即时通讯是其特点,极大地丰富和简化了移动设备用户,特别是手机用户,使人们能够更顺畅且方便地进行通信联系。微信表现在“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高效率、多样化,是备受学习者宠爱的新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渠道,通过微信学习将成为现代人学习模式的新常态。

4微信在经济数学基础课程辅导中的应用优势

近几年,微信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传播者,其在学习中的作用类似于“中介公司”。虽然它无法对学习资源本身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他通过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传播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交流工具。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大部分是微信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辅导中可通过课前建立课程共享学习微信群,因面授课只安排“导学”“专题”“复习”三次课,大部分辅导还是依靠课外完成,基于微信群能顺利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课程辅导模式,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个别”相结合。

4.1借助微信开展学情调查分析,公布课程导学进度安排,督促学生安排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做好学情分析和学生需求调查是备好课的前提。经济数学基础课程一般安排的是经济与管理类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利用新媒体技术问卷星开展学生基本情况与学习需求调查,通过课程学习微信群,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调查。利用微信调查信息传递快速,数据全面准确,统计方便直观,便于分析决策,为做好一学期课程总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结合学生调查结果,做好教材内容处理,整合电大系统课程学习新媒体资源如:浙江省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中的微课程,国家开放大学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时间进程,合理安排学期课程导学方案。由自主学习、面授辅导、网上导学(讨论)等构成学期学习活动安排,安排导学进度表并公布在课程学习微信群里,让学生自行下载参考使用,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结合导学进度表做好个人课程学习计划表。利用微信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制订的学习计划表在微信群里适时给于点评指导,讨论共性问题,也可以与学生加微信好友,为学生解答个性问题。

4.2利用微信在可以延伸教学辅导,补足课内学时的限制

一是利用微信,可回放课件加深理解。现在开放教育面授课安排三次浓缩课:“导学课、专题课、复习课”,老师没有系统的讲解知识点,而是讲相关重难点、考点等,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够,课前又自学不到位,学生听课会很模糊,课后的回锅饭还是很必要的,利用微信群,老师可以将面授课上用过的课件在群中共享,学生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回顾课堂内容,进行再学习,同时也为个别未到课的同学提供线上辅导。二是利用微信,可定期即时传递辅导资料。平时教师按导学进度在微信群中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资料,提醒学生及时到群里下载资料学习。三是利用微信,可即时开展学习,共享学习过程与成果。在微信群里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讨论,解疑答惑,共享学习过程与成果。如一位学生在做经济数学基础作业题时,对题目有疑问,最简单方式是把解题过程书写在纸上手机拍照上传到微信群里问老师或同学,群里所有的同学都看到她解题的过程,老师及时给于点评纠错,这过程其实是以点带面学习过程,群里的全体同学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中,解决了其他同学也存在的疑问,共享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这种学习模式很适合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的学习。四是利用微信,可有效开展专题网上讨论获得形考成绩的同时解决课程学问题。在导学进度一览表中安排三个网上专题讨论,老师在群里按时间段公布主题,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可获得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分20分。讨论的主题:“怎么学”“怎么考”“怎么用”问题。解决了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学习的核心问题。五是利用微信,可以给学生现身正面教育与学习点拨与鼓劲。老师以往届学生经济数学基础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分享,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体验合作学习、共享学习的好处。可以通过微信群在考前温馨提醒学生,怎么抓考试重点,注意事项及考试方法技巧等。

4.3利用微信群形成学习共享群体,增进情感排除孤独感

利用微信群学习,群里的同学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别同学提出问题,也可能是大家共性问题,若老师没看到群里提问,照样可以有同学帮忙解答,学习氛围好参与度高,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难题。不会像以前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只能通过个人自学教材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单一学习,学习上会有孤独感,难以坚持下来。现在通过微信群开展共享学习,学习伙伴们没有距离感,随时随地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

5结束语

总之,结合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实际和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现状,融合微信贯穿全过程教学辅导模式,为学生提供新颖高效的学习信息渠道,是课外延伸学习的最好载体;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很适合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的学习辅导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经济数学基础课程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苏榕.电大开放教育《经济数学基础》教学调查及对策建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