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空间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创客空间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本文将“四位一体”双创实践体系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将创业实践、竞赛实践、青红实践、科普实践与普通高校创客空间的特点相结合,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度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评价体系,探索出多方资源协同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规律。这对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创实践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十分重视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此外,自2012年首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提出“新工科”的概念后,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2018年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工程院联合《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新工科建设最大的核心在于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高校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等机构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地,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与平台。高校创客空间实践体系构建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高校创客空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与探索是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高校创客空间能破除学科壁垒,基于多元学科打破专业界限,集成创新、跨界融合,是高校适应新时代要求、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以“新工科”为背景加强普通高校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利用学院、教师和社会各界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普通高校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创客空间的日常工作中,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新常态,让高校的不同学科思维进行交叉融合,产生创新创业想法并将项目落地实践,是高校创客空间应当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普通高校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普通高校都建设了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等物理空间,但是这类空间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政策、师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普通高校的创客空间尚未建立规范完整的课程体系

创客课程的设置需要具备研创性、整合性和协同性等特征,课程内容体系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包容性,使每个学生既是研究者又是创造者,在课程教学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创客教育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校尚未针对创客教育设立专门的课程,导致创客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目前普通高校广泛开展的创客教育活动,普遍由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创客教师任教,大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就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对创客教育的认知不全面,将创客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足。二是部分教师未能转变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将自身角色转换为创客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和管理者,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三是指导教师专业背景单一,跨学科思维缺乏,创造能力不足,知识结构较为狭窄。四是难以处理创新创业的时间成本问题,这就导致许多需要高耗时、高强度投入的优质项目难以产出。大学生创客素养的培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一批创客教育“金课”,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不同专业知识体系、不同课程进度相互配合,增加学识和学分,内化到学生培养方案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是普通高校创客教育的关键。

2.普通高校的创客空间尚未完善实践体系

普通高校创新创业类项目重“产出”、少“培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类项目缺少实践平台,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少具体指导与相关辅导,创客空间不仅应提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物理空间,也应该为创新创业项目“赋能”。普通高校的创业项目多,但是具体落地的项目较少,创业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不能很好地发挥模范作用,项目对接本地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差。学生参加学科类竞赛多,参与创新类竞赛则相对较少,部分高校忽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育和引导,也忽视带领青年学生进行学科思维交叉融合的文化交流活动。另外,竞赛的组织和开展可以引导和推动高校创客教育的运行,然而,普通高校鲜有完备的竞赛制度,缺失相应的过程管理制度。因此,应悉心培育项目,加强学生在创业项目、青红项目、科技竞赛过程中的实践平台建设,让学生在项目中完成自身的知识重构与能力建设,也让不同的学科思维进行碰撞,以产生更多创新想法。

3.普通高校创客空间的双创示范功能不突出

普通高校创客空间是向本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辐射周边的重要基地。通过创客空间以创意为主的创新创业体验,调动大学生主动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的积极性。在实际的动手与实验操作过程中教授学生科学方法,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交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充分挖掘协作与集体性智慧,从而树立具有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普通高校创客空间没有规范科普活动,活动组织不规范,致使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并未有实际提升。高校没有促进学生参与创客活动的激励机制,学校的创客文化氛围和意识导向亟须得到加强。

高校创客空间“四位一体”双创实践体系介绍

通过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内容及作用规律的研究,本文从第二课堂的角度,研究建立四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开展的选择机制和长效机制,包括创业实践、竞赛实践、青红实践、科普实践。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设计评价内容对创新创业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成果,为陕西科技大学创客空间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创业实践就是形成包括创业项目遴选方式、项目的孵化与培育和项目评价体系构建在内的创业项目教育制度体系。竞赛实践包括竞赛资源整合机制、项目双向选择机制和项目开展长效机制,其实质是集中竞赛资源,构建人才项目双向选择机制。青红实践是确定项目形式与来源、建立日常工作制度、构建项目评价体系,形成以创新创业驱动社会实践项目,促进项目可持续以及落地。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在培养青少年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上,保证创新创业的新鲜血液,提高青少年的创新实践能力,将创新创业大众化、年轻化,形成长久发展机制。这四种类型的实践目的、方法与功效各不相同。普通高校创客空间“四位一体”双创实践体系从创业实践平台、竞赛项目孵化平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青少年科普教育四个侧重点不同的内容展开,从创业机会的攫取到创业思想的升华,都有一定的路径规划。创业项目的遴选方式不局限于过去优秀项目的重复,反而将重点集中于项目的创新性、落地性,改变思想与行动力不能前后一致的问题。在项目的孵化与培育阶段,要保证项目达到初始发展条件,完善项目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能通过已有的项目策划方案挖掘项目背后的价值,又能在此基础上找到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形成项目制度教育体系的目的,在项目初选阶段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准备竞赛项目孵化平台时,要努力达到“三制共存”,即竞赛资源整合机制+项目双向选择机制+项目开展长效机制。三种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竞赛资源的整合为项目双向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项目负责人与培育项目平台达成合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双向选择,才能长久地发展有前景的项目。也只有这样,创新创业项目背后的价值才能被深挖出来,才能使创新创业项目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促进社会发展更为全面和细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与红色记忆紧紧相连的纽带与展示的平台,项目形式与来源更为多样。这是让红色文化在新世纪重新散发应有魅力的一大途径。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星星之火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辉映,碰撞出许多火花。而青年学子更应该从中汲取优秀精华,运用所学将红色文化赋予时代的内涵与魅力,以创新创业驱动实践项目落地,形成“红色文化”的创新创业体系,让更多人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让红色文化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熠熠生辉,让优秀革命前辈的光芒指引中华儿女走向民族复兴之路,坚定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路。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培养青少年创新创业意识,可以让青少年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以此激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让思维服务于生活并超越现有生活,才能形成创新创业方案的雏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创业意识,也保证了创新创业的新鲜血液,从方案的形成到打磨,这个过程既是传承也是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培育创新创业思维,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创新实践能力,将创新创业大众化、年轻化,形成长久的发展机制。

普通高校创客空间“四位一体”双创实践体系构建的对策

1.创客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

将创客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构建完善的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和实践体系。以学校全面培养具备“两创”精神的全新人才为契机,对专业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在创客空间的教育模块中,以创新创业为课题,开设围绕老师与学生的启发式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在创客空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块中,结合学生与项目特点,在全校实现创业实践、竞赛实践、青红实践、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进一步加大创客空间优秀创业团队与创客的联系,设立专项联系的项目,由创业团队带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客实践能力,为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奠定基础。研究创新创业课程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完善创客空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建设,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研究建立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励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的参与热情。研究合理分配创客空间的区域,形成种子区域、功能区域、成熟区域。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结合全体学生的特点,探索出学生创新活动的引导、培养和管理机制,针对创客空间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制度体系。

2.搭建第二课堂

构建普通高校以创客空间为依托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创新创业在现实中的充分应用。学校已经为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如何将该课程应用于实践,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而创客空间的第二课堂能够使基础课堂的知识得到内化和深化,是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重要延伸。创客空间将针对学生特点,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平台资源,推动资源共享化,让全校学生享受便利。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新疆沙拉木商贸有限公司和“画个小镇——特色文化小镇护航者”等青年红旅项目作为实践项目,搭建创客空间创业实践基地,使实践深入到创业活动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将实践成果落地转化,服务社会。以“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金相大赛”、“环保科技竞赛”和科技型社会实践等品牌竞赛为主要抓手,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全员覆盖。在组织形式上探索发展管理的新模式,对于组织内部而言,可以参考职能制组织形式,针对竞赛、宣传、日常事务等问题分块进行管理,各部门内部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部门负责人同创客空间负责人对接,进而实现整个组织的有效管理;在同各入驻团队的签约、管理、服务中,可以学习矩阵型组织形式,创客空间为入驻团队提供创新创业空间和资源支持,各入驻团队相对独立地进行研究和实践,同时加强入驻团队和创客空间内部的交流和互动,形成内外互联、相互促进的创新创业氛围,实现由创业团队带队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客实践能力的目的。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学校学院科研项目的双向选择机制,形成创新创业活动的长效机制。通过上述研究揭示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规律,实现课堂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联动。

3.多方协同合作

将创客空间的建设重点落实在实践性平台体系建设上,打造以创业实践、科技竞赛实践、青年红旅实践、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四位一体化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红利和资金、平台,在大力倡导“双创”的大环境下,引导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让创新创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招纳校内外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创客空间,同时以学院为纽带,汇聚大量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及校友和科研院所与孵化基地等校外优势资源。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校内科研资源,探索建立创客空间平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放机制,充分发挥创客空间的平台作用,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硬科技含量。研究校外导师聘请、共享仪器设备场地等校内外资源的引入途径和机制,实现校外孵化机构平台的优势互补,共同指导作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持续循环改进的机制,达到学生受益和社会满意的效果。

4.实施科学合理的实践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涉及到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双创项目、创客空间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的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成果和社会评价等是衡量双创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需要以大量的设计和实验为基础,研究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两个方面,研究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一定数量的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调查打分,并建立评价模型。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随机选取创客空间入驻学生团队进行创新创业效果调查,进一步修正评价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评价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虽然该机制是以高校为平台,但仍可以参考社会组织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营利组织常用的平衡记分卡,通过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衡量绩效,应用于创新创业平台则可以将创新成果、入驻团队、内部运营和实践及创业能力培养等作为评价的指标。同样可以作为参考的还有管理模块理论,通过分析组织的成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效率,得到对于组织一定时期内工作的考核结果,类推到创新创业平台即为对平台建设和维护成本、投入与成果的转化关系以及获奖数量、社会评价、成员技能掌握等方面进行考核。以“基于普通高校创客空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与探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创客空间的特点,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度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二级学院、教师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结语

本文将“四位一体”双创实践体系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制度体系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建立多层次的协同指导机制,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评价体系。解决了实践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不规范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形式,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下一步,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应该进一步推广应用,在促进陕西高校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创业始终与国情教育密不可分,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是探索创客空间实践体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叶静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04).

[3]樊继轩.新时代河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基于人才强省战略的视角[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8,20(6).

[4]杨岳,关成立.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及评价体系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9).

作者:赵睿 杨海波 陈英 周芬 李雨霏 何雨晴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