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思维下高等院校应用型教育改革

新文科思维下高等院校应用型教育改革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我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民办高等院校的应用型教育也应提出更高的改革要求。该文在新文科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时代化、培育目标复合化的要求下,对当前民办高等院校应用型教育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从新文科发展思维角度提出了改革规划、师资力量培养、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保障等对策。

关键词:教育改革;应用型;高等院校

新文科是在新科技、新经济背景下我国为实现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而提出的高等教育新战略。新文科强调高等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推动文科教育的战略升级,实现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文科教育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动力。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高等教育的振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新文科。新文科战略的提出,更加肯定了应用型教育的培养理念,但对应用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文科思维下的高等教育要实现高等教育人才的知识培养、技能培养、文化培养等多目标综合培养,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文科综合人才[1]。民办高校一直以应用型教育为教育创新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融合为媒介,以实践创新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在市场融合方面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但与新文科战略提出的新技术支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新文科战略的提出,为民办高校应用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战略支持,但也对应用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民办高校须抓准新文科教育强国战略,突破民办高等院校应用型教育瓶颈,探索出新文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2]。

1新文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新要求

1.1教育内容综合化

传统高等专业教育的特征是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为基础,突出知识体系的逻辑自治性,凸显学科的独立专业性,这造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新文科强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强调在保持学科专业性的同时,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育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标,实现教育的综合专业化。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内容要实现多学科内容综合,实现文科+理科、文科+工科、文科+农学、文科+医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实现文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交叉融合[3]。

1.2教学方法时代化

新文科提出的背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及新时代科学技术背景。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创新,传统教学手段弊端日益显现,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时代技术进步的步伐和学生对新时代知识的获取。这要求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跟随现代科学技术的改变而更新,在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教学工具和形式,将教学工具与市场经济工具相融合,从教学中开始融入市场,而不是教学理论和方法与市场工作方法相分离,从而使学生在文科学习中同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社会输送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和市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1.3培育目标复合化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新文科运作模式也应进行相应调整[4]。新文科教学提倡以人为本和质量保障的特征,探索如何综合体现学术、思政、文化、美育等价值。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专业的人才,而且是具备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具备自主性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新文科人才不仅要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操作能力。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原有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语言文化等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使文科人才向复合型发展。

2新文科背景下文科类民办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2.1办学综合能力要求提升

新文科建设要求实现传统文科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这对教学硬件配置与教学软件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民办高等院校属于市场办学,更高的教学基础设施投入意味着更长的投资回收期,这对民办高等院校的设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前,具有20年以上历史的民办院校仅占现有院校的十分之一左右[5]。同时,民办高等院校的设置存在专业单一和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其专业设置与区域需求紧密相关,灵活性较高,专业沉淀水平较低。这与新文科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所要求的综合办学实力有一定差距。

2.2师资力量要求更高标准

民办高等院校师资力量以外聘高级职称教师+中级青年教师为主,因薪酬待遇相对较低,职称晋升体系不够健全,尽管民办高校在用人、选人、激励、保障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其结果来看,教师流动性仍较高。教师的流动性导致教师资源难以沉淀,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不具有驱动力,教师队伍职称体系以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教师较少。民办高校更多仍以企业运营的形式存在,其教师资源的培育能力相对较低。新文科背景下对师资力量也提出了“复合型”“社会型”“多能型”等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体系,也要掌握时代化教学工具和方法。

2.3专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民办高校因其营利性特征的存在,其专业设置往往更注重市场热度,以市场“热门”专业为导向,如工商管理类、财经类、外语类、信息与计算机类等专业,几乎每一所民办高校都开设了类似的专业。对“热门”专业的追逐使得每一所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同质化的趋势使得民办高校的发展缺乏自身特色。同时,“热门”趋势导致专业随着市场变,难以坚持专业的长久积淀,新专业开设频繁,“精”专业比较缺乏。2.4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照搬、短期设置、目标单一的特点。大部分人才培养模式照搬公办院校,但其学生培养能力又难以与公办院校相比,最终造成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此外,民办院校因其营利性质会造成培养短视问题,如频繁更换专业、取消专业、课程设置简化、以学生毕业为目标等。

3新文科背景下文科类民办高校教育改革路径对策

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新文科建设的实现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基础坚石。新文科应围绕专业优化、模式创新、学科综合等方面逐步落实,稳步推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3.1加快转型战略规划

民办高等教育应理清新文科建设目标和内涵,紧抓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坚持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个抓手的总方向,进行学科规划、学科建设,以及学科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落实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学科优化、专业优化、课程优化、培养模式优化,设立民办高校转型的长期规划与中短期目标,充分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和技术要求,以培育复合型实用人才为目标,以增强长期教学能力为手段,推进各项制度和软硬件改革。转型战略规划中应明确建设目标,加强一流学科、学科创新基地、产教融合、复合型专业等建设内容。

3.2加强专业创新能力培育

民办高校专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应坚持长期目标原则,以国家产业规划+区域特色为依据,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加强核心专业培养力度,逐步实现专而广的专业拓展。加强专业建设的科目创新、课程创新、模式创新。强化专业创新能力培育资源,加强“学校+企业”“学校+平台”“学校+项目”等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平台促创新、以项目促创新,落实专业创新能力培育可持续建设机制[6]。

3.3加强复合型师资力量培育

民办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这要求其师资培育既要具有文科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应用技能技术。明确复合型师资标准,复合型师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复合证书”“复合职称”阶段,而应更加注重“复合素质”“复合能力”师资的培养。民办高校可以采取“学校+机构”“学校+平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的应用型能力建设,建立各类复合型师资培养目标,建立教师交叉学科融合机制,改变传统以单一学科为导向的教师培养模式,整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一个能进能出、开放流动的交叉学科教师队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竞争力持续提升。

3.4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院校可以探索“学校+机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等多种培养方式,在实现文科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改革课程结构设计,改善课程学时安排,提高课程学习总体效率[7]。在有限的大学培养时限内,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要引入高质量合作机构,加强与各类实验教学开发平台、信息数据中心合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理论+实践”综合教学,提升学生对市场业务和数据的接触深度,建立高质量综合教学平台和学习基地。

3.5强化新文科教育改革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

新文科复合型交叉科学建设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学科知识融合与教师教学方法的融合需要过程,学校在交叉学科建设支持中,需要优化长周期项目支持方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合作机构的积极性。促进学科交叉研究,更需要一个充满信任和宽容的环境。对于交叉科学研究,要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不能一味地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取得成果[8]。要完善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包括评审专家选择、意见申诉、评委培训等制度。优化项目的评审机制,建立对交叉项目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建立交叉领域研究的自身规范和价值观等。应完善建设过程中的制度保障,保证制度的统一性和可持续性,为新文科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作者:聂婷 单位:广州华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