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SEMINAR教学的作用

中医外科SEMINAR教学的作用

作者:王祖龙 郑明常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学生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中医外科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教师课堂讲解、板书为主的方式,借助少量的挂图、模型、标本等手段来完成教学工作,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较大的距离。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尽快适应中医外科工作需要。近几年将“SEMINAR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外科教学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4级中医本科2班学生,共108名。学生的性别、年龄、平时成绩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于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中医外科学》开课之前,将108名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各54名,A组采用SEMI-NAR法教学,B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SEMINAR教学法应用方法:首先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15min左右的讲解提示,然后设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选题应密切结合临床,主要选择“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方法”、“手术的适应症、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题目由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学期结束后由笔者向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问卷中的8个项目进行1~10分的评定。期末考试后,对2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A组期末考试成绩为(83.27±4.21)分,B组期末考试成绩为(74.35±3.82)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t=7.787,P=0.00,2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A组优于B组。

2.2两组问卷评分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方法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2项,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便于理解、记忆牢固、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4项,A组优于B组;课堂笔记、进度适中2项,B组优于A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SEMINAR,在英文的意思是“Astudymeetingforuniversi-tystudentswithateacher.”汉语意思为:“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讨论”,即大学的研究讨论会[1]。1810年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创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洪堡体会到了SEMINAR对独立学习而不受干扰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等好处,从而在世界上率先把SEMINAR教学方法引入到了洪堡大学。洪堡大学的课程主要分为讲授课和SEMINAR(讨论课)两种。SEMINAR(讨论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是高年级的学生)直接从事某个课程或者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大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术研究的园地。

SEMINAR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在SEMINAR教学中,教师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教师真正感兴趣和关心的是学生思想的进步,确信学生的思想通过讨论和交流比通过讲解和指导更加具有可塑性。而学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好准备并在讨论中积极参与,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珍惜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研究中发现,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2项的调查上,两种教学方法无显著性差异,得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SEMI-NAR教学法主要体现在课程前15min提纲挈领的讲解上;对“便于理解、记忆牢固、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4项调查显示,SEMINAR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讲授法。这是由于SEMI-NAR教学以讨论为主,讨论范围和节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控制,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讨论主题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即使提出不同于教师和同学的观点也是被允许的,甚至是被提倡的。虽然教师比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更丰富,但是,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权威性的,学生们被期望对自己的学识负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在讨论中理解,在讨论中记忆,因此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体现在学习成绩上,2组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进度适中、课堂笔记”2项上,讲授法却明显优于SEMINAR法。这可能是由于同学们说得多,写得少,以及课堂讨论时间难以控制得恰到好处有关。

SEMINAR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中医外科学教学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尽快的融入临床,起到了由理论到临床的桥梁作用;同时对教师的责任心、知识面、课堂的驾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医外科学教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