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科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科学论文

医学科学论文范文1

1重要意义

1.1培养高质量作者队伍,充分服务科研

对于作者来说,编辑的统计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6]。具备高统计学素养的编辑通过对论文的实验设计、统计学方法及创新性进行评析,能够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可以帮助作者完善实验设计,合理使用科研方法,最终得到准确、严谨的科研结果,这对作者今后的科研工作及论文写作都有很大帮助[7]。有期刊专门开设了介绍统计学基本方法的栏目,刊登与其刊物关系紧密的统计学方法及常见统计学错误,希望提高作者规范应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8]。编辑的正确引导对于“新手”作者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十分重要,编辑对于论文中医学统计学的高要求也可以推动“老手”作者不断进行知识储备的更新。编辑的统计学素养提高了,对作者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这种反馈激励机制可以高效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提升科研人员的统计学水平,进而有助于医学期刊培养高质量作者队伍,吸纳更多优质稿源,充分服务科研。

1.2促进青年编辑职业成长

研究[9]表明,多数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由于自身编辑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工作信心降低,职业自我效能感缺失,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躁的情绪。医学统计学因其在医学论文中的重要地位,相关内容已成为医学期刊编辑审阅稿件时的重要工作内容,统计学素养低容易造成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缺失,进而影响其职业成长。因此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提升统计学素养,熟练掌握统计学知识,顺利发现稿件中的统计学错误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培养青年编辑的工作自信心,能提高其职业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职业成长。

1.3丰富编辑学内涵

编辑学是研究编辑活动、工作的学问,编辑学的理论来源于对编辑活动的总结,又指导编辑活动的发展[10]。当今要求编辑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编辑学相关研究也日趋复杂化[11],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吐故纳新,才能更好地指导编辑工作,推动编辑学向前发展。目前有些编辑过于重视稿件形式的编校,而忽略了对稿件研究方法的审核[12]。提高青年编辑的统计学素养、加强医学论文中统计学问题的编辑鉴审无疑将丰富编辑学内涵。

1.4提高期刊学术质量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医学稿件的数量不断增加,加大了编辑部审核医学稿件并遴选优秀稿件的难度。医学论文中各种各样的统计学错误依然常见,如实验设计不严谨,错误应用统计学方法等现象较为严重,这样的在医学期刊上不仅降低期刊学术质量,还浪费学术资源,甚至会错误引导其他研究者[12];因此,医学期刊青年编辑提升统计学素养,可以提高鉴别审查能力,快速排除问题稿件,降低稿件审核成本,高效遴选出优秀稿件,提高医学期刊学术质量。

2影响因素

2.1学校教育

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不仅要求具备编辑能力,也要求具备医学学术背景,因此多数医学期刊青年编辑是从医学类高校、而非编辑专业直接进入到编辑队伍的[9]。虽然大多数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在工作之前接受过医学统计学理论学习,但往往由于重视程度不高及课堂计算手段的限制,对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及思维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更缺乏使用近代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薄弱的医学统计学基础使医学青年编辑面对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如统计研究设计错误、数据收集与表达错误、统计方法选择错误等)时,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精力甚至无法准确发现。

2.2继续教育

目前,医学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有参加培训班、各种学术会议及利用网络进行学习3种方式[14]。其中,继续教育培训班和医学学术会议一般是以专家授课及讲座形式向编辑讲授编辑出版规范、医学最新研究动态等,专门面向医学编辑以医学统计学为重点培训内容的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很少。而且,培训班由于受限于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通常浅显,授课模式多是“一对多”的单向传输,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15];医学学术会议通常邀请资深编辑参加,青年编辑参会较少。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成为医学青年编辑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虽然网络上有丰富的医学统计学学习资源,但对于医学统计学基础薄弱的青年编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并长期坚持学习的难度较大。

2.3实际运用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工作内容繁杂,几乎涵盖了期刊出版的全部流程,因沉溺于分散、繁冗的事务性工作,青年编辑的个人学术能力无法施展、提升。医学期刊青年编辑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青年编辑的大量时间。医学统计学的学习需要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且应长期坚持、大量实践;但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进行医学统计学学习后缺乏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从而导致理论学习和编辑实践相互脱节,在面对论文中各种各样的统计学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无法游刃有余地发现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7]。

3提升策略

3.1编辑部的引导和环境创造

医学期刊编辑肩负着医学期刊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医学期刊的目标和远景最终要由医学期刊编辑来实现[16]。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的素质及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期刊的发展。

3.1.1引导青年编辑重视培养统计学素养

医学期刊编辑部应重视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期刊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青年编辑的入职培训课程和未来的继续教育规划中[17],并且在青年编辑业绩考核中增加医学统计学考核项目或不定期进行医学统计学知识测试、竞赛[18],以此激发青年编辑提升统计学素养的积极性。通过提供“挑战性”的锻炼机会或创新激励机制,使青年编辑在思想上重视统计学素养的培养,认识到统计学素养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3.1.2创造学习和实践环境

编辑部可以通过与医学院校统计学研究团队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定期聘请统计学专家对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其规范应用统计学方法。培训应结合编辑审稿中的实际问题,以分析论文中常见统计学错误为主,澄清编辑对统计学问题的模糊认识,进而增强编辑对常见统计学问题的认识及辨析能力。培训结束后,编辑部可组织青年编辑开展科研课题设计训练,通过案例模拟、实习实践等方法来加强对统计学理论的融会贯通,提高编辑应用能力。

3.2青年编辑的自身努力

3.2.1联系工作实际定位学习重点

研究[19]发现,医学相关科研论文中绝大部分都采用的是最基础的医学统计学方法,如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在这些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假设检验和选择不同检验方法是难点所在。对于医学期刊编辑而言,无须进行具体的统计学计算,主要任务是发现文章中的统计学错误;因此,青年编辑应重点理解公式的内涵,掌握各种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识别、辨析论文中统计学错误的能力。从工作实际需要中定位学习重点,可以使青年编辑减小学习压力,更加高效地将统计学素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快体验到统计学素养提高带来的益处。

3.2.2多途径、多渠道学习

青年编辑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多途径、多渠道学习。其中,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实践、培养逻辑思维方式是青年编辑提高统计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青年编辑可以积极参与科研院校举办的实验室实习观摩活动,并通过科研设计训练、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撰写研究论文等方式提升统计学素养。青年编辑还可通过统计学相关网站、论坛(例如医学统计之星、统计新视野、丁香园论坛统计学板块等)获取学习资源,并以此作为学习平台,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难题。此外,青年编辑还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阅读、学习统计学相关知识。

3.2.3建立学习档案

青年编辑可将学习、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和错误进行积累、总结并建立学习档案。建立学习档案的过程也是青年编辑巩固学习的过程,这不仅能够加深学习印象,也可方便日后的查阅、使用,还有助于编辑部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优秀的学习档案甚至可以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

医学科学论文范文2

目前艾滋病已在全球广泛流行,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1],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78万(62万~9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15.4万[2]。为探索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现状,采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BiomedicalLiteratureDa-tabase,CBMDisc)作为检索库,检索1981-2011年艾滋病文献,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来自CBMDisc,CBM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综合性医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1978年以来18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年增长量约40余万篇,每月更新。覆盖范围涉及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检索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多种词表辅助检索,可获得良好的查全率与查准率。

1.2检索策略

(表略)

1.3数据处理

在CBM数据库中,下载所有题录,将下载的题录导入noteexpress软件,对题录进行后,提取相关字段,将数据导出至excel2007,然后分别建立出版年、基金、第一作者及所有作者、出版机构、出版期刊、主要主题词数据库,最后将数据库分别导入SPSS17.0,形成频次表及分布图,并累计百分比。

2结果

2.1文献年代分布

共检索到34529篇文献,1983年出现第一篇文献。总的来看,文献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07年后文献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趋于平稳。由于数据库更新滞后,2011年文献收录不全,年代分布见图1。早期文献以译文及综述为主。1996年以前,综述及译文文献量占总文献量的50%以上,1986年开始陆续有论著发表。1993年以前艾滋病文献增长相对较慢,2000年以后文献量急剧上升,2002-2011年十年的文献量为26344,是总文献量的76.3%。

2.2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标记有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共6699篇,占全部文献的19.4%。其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论文最多,达980篇;其次为全球基金(851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8篇)、“973”和“863”项目(271篇)、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项目(173篇)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141篇),此前6位的基金资助的文献量约占总资助文献的50%。从1992年开始出现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至2011年,基金论文总体呈增长趋势。

2.3文献作者分布

(1)以第一作者发文共19648人,平均每人1.8篇,最高发文54篇。(2)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分析:合作率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科学合作程度,是科学计量学中常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合作率为一个学科在一年内出版的多著者论文数除以总论文数的百分比。合作度即篇均作者数,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3]。由于数据库的标引有误,1983-1988年论文均只有一个作者,因此在本文只分析1989年以后的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合作率还是合作度,都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

2.4文献发文机构分布

标引作者单位的文献共28783篇,发文量前6位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60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含北京协和医院,932篇)、复旦大学(455篇)、北京市佑安医院(355篇)、北京大学(325篇)、军事医学科学院(236篇),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10%左右。

2.5文献的期刊来源

34529篇文献分布在1510种杂志中,最多的发文2814篇,平均每种杂志发文22.9篇。发文量>100篇的杂志共56种,共发文17693篇,占总文献的51.2%。发文量前10名的期刊依次为:中国艾滋病性病(2814篇)、国外医学(2582篇)、现代预防医学(741篇)、中国健康教育(598篇)、中国公共卫生(548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393篇)、疾病监测(383篇)、实用预防医学(367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57篇)、传染病网络动态(355篇),发文总量9138篇,占总文献的26.5%。

2.6主要主题词分析

抽取每条题录中的主要主题词,然后分别对1983-2001年的文献主题词及2002-2011年之间的文献主题词进行频次统计,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HIV感染”外,对前25位主要主题词排序并分类,主要主题词分布在流行病、治疗以及实验室研究三大领域。其中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一直是艾滋病研究的重点及热点。

3讨论

医学科学论文范文3

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核心期刊、中心核心期刊

2.学术期刊科目分类

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

3.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区、市)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入选期刊均为国内知名品牌期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负责组织的科技期刊的推荐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共评出716种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校期刊入选113种。其中,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高期刊)40种,高校占7种;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奖期刊)58种,高校占3种;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双百期刊)122种,高校占18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双效期刊)496种,高校占85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双效期刊”。

4.学术期刊基本知识(SCI、SSCI)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如下:

5.SCI简介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6.SCI索引形式

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Subject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Words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7.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医学科学论文范文4

讲台上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政治思想教育;既是学生接受医学知识的启蒙者,又应成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同时还要逐步地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无论在课堂内外主动地与学生联系、接触,谈人生、理想、学习,不要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的现象。教师本身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气质风度、品德修养,这是因为教师无时不在学生的严格监督之下。

2知识性要素

高等医学院校有三宝:人才、图书和仪器。其中人才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倍增,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500万篇科学,有30万项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已由60年代的9.5%增至90年代的12.5%。因此,医学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的优势,无止境的向专业知识纵深发展。只有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精通业务,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3开拓性要素

现代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创新性学习与其说是医学生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如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绝非是单纯性传播前人的劳动成果,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的具有创新性脑力劳动。创新性思维便是开拓性要素中的法宝。思维要具有敏捷性,要在传递迅速和大量的反馈科学技术、信息中经常地进行科学论文的交流,参加必要的会议,从中迅速捕捉最新信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综合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潜藏的科学知识。只有开拓性教师,才可能造出锐意创新、有所作为的人才。

4组织性要素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全部思想的诱人性、丰富性展示给学生。只有坚持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主宰,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现代医学的整体性渗透越来越强,知识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学科之间出现了交叉,已无明显的界限。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按学生认识规律,合理组织教材,创造性组织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因材施教,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紧跟科学发展步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德才兼备,能把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变为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使学生能顺理成章的理解掌握。否则,教师即便是满腹经纶也无法得以传授。医学生要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绝非死读书能达到,至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和行动方法。而任何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和处事技巧的根基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性要素。其本质的东西还是熟知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辩证法。

5总结

医学科学论文范文5

高等医学院校有三宝:人才、图书和仪器。其中人才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倍增,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500万篇科学,有30万项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已由60年代的9.5%增至90年代的12.5%。作者单位:462002漂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因此医学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的优势,无止境的向专业知识纵深发展。只有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精通业务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二、开拓性要素

现代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创新性学习与其说是医学生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如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绝非是单纯性传播前人的劳动成果,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的具有创新性脑力劳动。创新性思维便是开拓性要素中的法宝。思维要具有敏捷性要在传递迅速和大量的反馈科学技术、信息中经常地进行科学论文的交流,参加必要的会议,从中迅速捕捉最新信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综合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潜藏的科学知识。只有开拓性教师,才可能造出锐意创新、有所作为的人才。4组织性要素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全部思想的诱人性、丰富性展示给学生。只有坚持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主宰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现代医学的整体性渗透越来越强知识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学科之间出现了交叉忍无明显的界限。

掌握相关学科知识胺学生认识规律合理组织教材危造性组织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因材施教,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紧跟科学发展步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德才兼备,能把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变为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使学生能顺理成章的理解掌握。否则教师即便是满腹经纶也无法得以传授。医学生要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绝非死读书能达到,至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和行动方法。而任何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和处事技巧的根基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性要素。其本质的东西还是熟知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辩证法。

三、结语

医学科学论文范文6

(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SCI选择期刊比较科学,它运用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期刊的学术价值,在选用的3400余种期刊里包含了国际上较为重要的期刊。它所择取的80万条论文,可以说是集各学科之精萃。因而,它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并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SCI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学术界密切注视的中心,争相角逐的焦点,世界公认的文献统计源。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

二、EI

《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为了让中国用户与全球用户同步使用EV2数据库,EI公司近期将实施EV2中国用户的平台转换工作。转换时间是2011年4月27日,平台转换后,现有成员将全部通过国际站点访问EV2数据库,清华镜像站点将停止使用。届时如用户仍登录原镜像站点,将会有弹出信息提醒用户使用国际站点。2009年以前,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1、EICompendex标引文摘(也称核心数据)。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EIPageOne题录(也称非核心数据)。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One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为了让中国用户与全球用户同步使用EV2数据库,EI公司近期将实施EV2中国用户的平台转换工作。转换时间是2011年4月27日,平台转换后,现有成员将全部通过国际站点访问EV2数据库,清华镜像站点将停止使用。届时如用户仍登录原镜像站点,将会有弹出信息提醒用户使用国际站点。2009年以前,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1、EICompendex标引文摘(也称核心数据)。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EIPageOne题录(也称非核心数据)。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One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EiCompendex数据库从2009年1月起,所收录的中国期刊数据不再分核心数据和非核心数据。EI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1、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工程论文,包括的学科有:

——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

——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

——电气工程、电厂、电子工程、通讯、自动控制、计算机、计算技术、软件、航空航天技术等;

——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燃烧技术、生物技术、轻工纺织、食品工业;——工程管理。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八六三"高技术项目等。

3、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有创新。EI不收录纯基础理论方面的论文。

三、ISTP

《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在ISTP、EI、SCI这三大检索系统中,SCI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该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期刊比较全面,可以说它是集中各个学科高质优秀论文的精粹,该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视的中心和焦点。ISTP、EI这两个检索系统评定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质量标准方面相比之下较为宽松。

四、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SSCI)收录报道并标引了2684种(截止到2009年6月9日)社会科学期刊,同时也收录SCIE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所涉及学科包括人类学、考古学、地区研究、商业与金融、传播学、犯罪与监狱、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类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卫生政策、护理、老年医学、健康与康复、药物滥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劳资与劳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法律、法医学、语言学、管理科学、运筹学、计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公共管理、社会学、城市研究、运输、女性研究等。

医学科学论文范文7

一、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概况分析

为初步窥探该学科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笔者统计了学科内期刊2004至2008年度引文数量、被引次数及自引次数,归一化后求的综合值,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期刊的引文数量、被引次数及自引情况及期刊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均影响到期刊的引用网络结构,其中除期刊自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外,其他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为了保证数据对引用网络结构影响的一致性,笔者对自引次数归一化值进行了数据处理。观察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6本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综合值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现象:(1)《中国妇幼保健》位于第一层次,其引文数量、综合值排名均列第一,表明该期刊网络结构最为复杂、稳定,与其他期刊交互频繁。(2)位于第二层次的为综合值位于0.6左右的三本期刊,分别为:《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公共卫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说明其期刊引用网络结构较为复杂,期刊发展较为成熟。(3)综合值介于0.4和0.6之间16本期刊归为第三层次,该层次内综合值变化幅度较小,网络结构相对简单。该层次内《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被引次数、自引次数均为学科内最高,表明该期刊单纯注重本期刊的发展,吸收信息渠道单一,网络结构稳定性偏低。(4)其他6种期刊则隶属于第四层次,该层次内期刊引文数量、被引次数、自引次数位于学科内较低水平,表明该层次期刊研究内容与其他层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引用网络结构简单,稳定性较低,但6本期刊的存在扩充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学科引用网络的稳定性,对学科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EugeneGarfield曾指出“引文能够把全部科学论文编织成一个统一的网系”。因此以期刊为节点,以期刊之间的引证关系为联系,可以得到期刊间的有向网络关系图,进而发现学科内部期刊的引用特点及关系。为此笔者构建了该学科的二维期刊引用网络矩阵,如表2所示,其中行标题代表来源期刊,列标题代表被引期刊,主对角线数据代表自引数据。姜春林等[14]认为作为有向网络的期刊引文网络,节点的度数分为出度和入度。出度越大,说明引用其他期刊次数越多,入度越大,则说明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越多。据此,笔者统计了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26本期刊的出入度,以衡量学科内知识流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5年内两种期刊之间学科引用总次数或学科被引总次数大于10次,视为相互连通,出度或入度增加1,反之不连通。(2)期刊自引视为不连通,因此26本来源期刊出度或入度最大为25。首先从连通度的角度对表2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代表26本期刊的26个节点能够完全连通,那么共可以构成650条有向边。表2数据显示,26本CMSCI来源期刊的连通度为296,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内部期刊之间相互融合度较低,学科内多个研究领域具有差异性。其次从出入度的角度进行分析,依据出入度的差值将26本来源期刊划分为3类:(1)出度高于入度5次以上的为第一类,有:《环境与职业医学》和《中国妇幼保健》两本期刊。对比两本期刊,其入度值相同、出度值相当,但《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被学科内期刊引用次数为305次仅占《中国妇幼保健》的51%,表明《中国妇幼保健》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强度较强。(2)出入度基本平衡,期刊对学科内信息的输入、输出基本相当的为第二类。该类期刊种类高达20种,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发展较为成熟。其中《中国公共卫生》期刊的出入度均达到了25,为该学科内最高水准,显示出该刊在学科内部处于核心地位。《现代预防医学》出入度水平均高于20,说明该期刊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的出入度水平位于学科内最低,表明该刊研究内容与学科内多数期刊有明显的差异,处于学科内相对边缘的位置。(3)出度低于入度5次以上的其他4本期刊归为第三类,该类期刊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但吸收借鉴较少。其中《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学科内他引次数高于引用他刊次数446次,学科自引率高达91%,说明该刊较为注重本期刊的发展,吸收信息的渠道单一。

为了更形象展示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部期刊的二维引用网络矩阵,笔者将表2数据输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生成期刊引用网络图谱。其中每个节点代表1种CMSCI来源期刊,两个节点之间的有向连接线粗细代表对应相互关系的强弱。据此我们发现:26本CMSCI来源期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现象,形成了多个聚合子网。子网内部各期刊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1)《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经济》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构成的子网相对闭合,期刊之间的有向连接线较粗,表明期刊之间联系较为密切。这可能与这3本期刊载文的研究内容较多涉及卫生学与管理学有关,与学科内其他期刊明显相异;(2)《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职业医学》、《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国职业医学》和《环境与职业医学》5本期刊构成一个子网,5本期刊主要以职业病为选题,因此自然形成了关系子网;(3)《生殖与避孕》、《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及《中国妇幼保健》3本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主要涉及优生保健,相互借鉴成果较多,形成了子网;(4)《中国公共卫生》、《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学校卫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本期刊之间的有向连接线最粗,形成了整个网络中联系最为密切的子网。该子网的形成表明:流行病依旧困扰着学校等公共场所,因此成为了现代医学预防的主要对象。

三、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为探索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程度,笔者统计了该学科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数据如表3、表4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共收录了256本医学期刊划分为17个学科,其中综合性医药卫生学科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综合性较高,无法隶属于某一特定学科,笔者未将该学科作为讨论对象。此外,将口腔医学、眼科学及耳鼻咽喉科学三个学科合并为五官科学,因此纳入讨论范围的最终有14个学科。分析表3、表4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5年内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期刊引用及被引总次数逐年上升,该现象一方面说明该学科注重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说明该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能力逐步提高,学科融合度逐步提升。综合分析表3、表4,依据5年合计引用次数指标,将其他13个学科分为3类:第一类为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内科学及基础医学3个学科;第二类是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部分相关学科,囊括药学、中医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及妇产科学6个学科;其他4个学科为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弱相关学科。#p#分页标题#e#

(一)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学科

预防医学卫生学着重在保持、促进与维护社会大众、特定群体或一般个人的健康,并包括预防传染病、疾病、残疾、癌症、其他身体组织变异、与过早死亡的发生,因此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与其他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存在交叉。临床医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次数高达4386次,是第二位的内科学2倍多,百分比高达33.0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临床医学次数为3881次,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和临床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程度高,关系紧密。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重点在于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诊断并治疗疾病。预防医学对疾病进行预防的同时,需要借鉴临床医学的诊断经验、了解疾病发病的机理,因此两个学科内部期刊相互引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两学科关系紧密,相辅相成。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内科学次数及被内科学引用次数均位于第二位,引用百分比均不低于15%,两学科相互渗透程度很高、关系较为密切。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研究存在交叉,两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融合度较高。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的学科还有基础医学,其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及被引次数均位于第三位。基础医学学科内被引较多的期刊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及《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其研究内容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似,因此学科实现双向互动,联系紧密。

(二)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本相关学科

儿童是患传染病高危人群之一,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中国妇幼保健》期刊引用儿科学次数较多,儿科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最多的也为《中国妇幼保健》,因此两学科通过《中国妇幼保健》形成良好互动。《现代预防医学》及《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引用药学期刊《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学杂志》次数较多,反映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依赖于抗生素等药物的运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药学及被药学引用的次数均位于1000次以上,因此两个学科相互渗透程度较高。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到现代逐步演变为预防医学,《现代预防医学》较多引用《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等描述中药药理特性的期刊,表明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热点为如何利用中药预防、治疗常见传染病。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预防传染病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隔离传染源,同样需要无菌的环境,学科内《现代预防医学》引用外科学次数最多,表明隔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外科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较多的期刊为《中华男科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5年共引用外科学1198,而被引仅为439,说明两学科信息传输不对称,与该学科类似还有妇产科学。心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防治的重点,该类疾病病因与人类饮食习惯联系紧密,因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期刊中被引最多的期刊为《中国行为医学科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约为其被引次数的两倍,反映出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对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影响较大。

(三)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弱相关学科

由于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研究规律、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肿瘤学、五官科学、特种医学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4个学科被引用次数较少,但是其对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与临床医学、内科学、基础医学、药学4个学科引用与被引次数较多且基本平衡隶属于双向强引用层次;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次数远远高于其被引次数,属于单向强引用层次;中医学、特种医学、五官科学、肿瘤学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次数、被引用次数均相对较少属于双向弱引用层次。

四、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对外文知识的借鉴程度是衡量学科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考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与国际接轨程度,笔者统计了2004-2008年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各期刊引用外文期刊次数如表5所示。对表4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2004至2008年度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外文数量总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前3年增长趋势较为缓慢,2007年较2006年度增长次数多达10291篇次,实现了较快增长,2007至2008年度增长趋势仍然持续,但增长幅度较小,该现象说明2007年为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2)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5年篇均引用外文高达18.66远远高于学科内其他期刊,该现象是由于该刊主要是以综述、编译及简讯等形式报道国外卫生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自然对外文期刊引用次数较多。

医学科学论文范文8

1简单署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GB/T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相关法律和国家标准是学术论文作者署名的原则和依据.学术论文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并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作者;仅仅为研究工作争取到了资金、提供了技术服务、提供了样品材料或负责了行政管理的人,虽然对完成论文不可或缺,但这些支持性工作本身不足以使他们成为论文作者.论文作者可以在论文的“致谢”部分对这些人表达谢意[7].在我国早期的科技期刊中,作者的署名基本遵循着以上这个原则,合著作者也不是太多,署名处于比较简单化的阶段,基本上是所有作者都能享受文章发表所带来的利益,比如职称晋升、课题结题及评奖等.由于文章所涉及的利益不是很多,因而没有更多的纠纷.但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学术交流机制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优秀论文,既能够彰显作者的努力、能力和影响力,也能够鼓励、奖励和激励作者积极发表其创新成果[4].国家对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视,体现在奖学金评选、职称评定、名誉奖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奖、长江学者、自然科学基金及院士增选等)、学位授予条件.由此可见,科技论文所带来的利益也越来越多,简单的署名已不能满足科研工作者的需要.基于形势与作者的需求,通讯作者出现了.

2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最早流行于美国,发表文章时,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导师或者老板作为通讯作者,这几乎已经成为惯例.由于学科的发展和广泛的合作,论文的作者人数逐渐增多,如生物信息学就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通讯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文章的读者和作者联络通畅,同时,也方便国际国内同行之间的联系和交流.1996年,邹承鲁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评审国内奖励必须坚持立足国内———论当前评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文章,这是我国通讯作者提出的开始.文中指出:“现在的国际习惯,在多作者署名的论文中,第一作者往往是承担主要实验工作的作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某一实验室的研究生.而通讯作者才是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并是读者对有关论文提出各种问题时能与之讨论和联系的作者,通常是课题负责人.”[16-17]到了1998年,邹先生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发表科学论文要遵循国际惯例》的文章,指出:“我国科学要走向世界,更多地把优秀在国际知名的刊物上是绝对必要的.”“通讯作者经常是课题负责人,是学术论文思想的提出者,是真正能对论文全面负责的作者.我国多数刊物目前还没有采取标明论文通讯作者的国际习惯做法,造成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或讨论协作时的不便.”直至2003年,最早公开提出标注通讯作者要求的是《医用生物力学》杂志.到2010年,我国已有60%以上的生物医学期刊使用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的含义从字面理解,就是供联系的作者.百度有一词条解释通讯作者是“供读者联系的作者,因为一般的文章往往有几个作者,大家推举一个作为读者联系的人,即为通讯作者.”故而,有人建议“通讯作者”实际上应为“通信作者”.随着期刊标注通讯作者的常态化,很多职称评审部门和科研成果审核部门也对通讯作者越来越重视,并且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持有同等的重要性.如在SCI检索出报告时,报告上一般以通讯作者的单位为第一单位.另外在考核工作量时,有的单位规定通讯作者等同为第一作者,有的甚至只承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就要求通讯作者的标注要特别慎重及严谨.我国科技期刊各期刊社对通讯作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仅在生物医学期刊中的标注形式就有13种之多.总结起来,对通讯作者要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通讯作者既是论文的对外联系人,又是论文的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即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性、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面负全责(或主要负责);②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③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熟谙课题设计,掌握数据资料,能够全面处理投稿中的一切问题,答复编辑部审稿人意见和全面修改稿件的作者,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是“对外的全部责任人”.④通常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和流动科研人员在离开原学校和科研单位后,期刊编辑部能通过通讯作者对稿件进行补充和修改,也便于论文刊登后读者可以直接与通讯作者联系.实际上,通讯作者多为课题负责人.⑤在读硕士或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必须由其导师担任通讯作者.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有资格成为通讯作者,这样就避免了通讯作者标注时的一些乱象.

3共同第一作者

共同第一作者是一种特殊的作者署名形式,又称并列第一作者.它是指2个以上作者对论文做出同等贡献,其贡献大小难分高下,故在时注明这些作者对论文贡献相等,这时视他们为并列第一作者,其英文表达为“jointfirstauthors”或“equalfirstauthors”等.以这一作者类型发表文章,国外期刊并不鲜见[22].1823年在《柳叶刀》中就有出现,其后多种期刊都有这种作者类型.2002年,我国才出现第一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英文论文,直到2005年,共同第一作者才出现在中文论文中,此后一直沿用至今.我国科技期刊使用共同第一作者的时间较晚,但总体发文比例呈现上升态势.我国期刊首先以并列第一作者形式刊发论文是在2005年《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实验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等几种期刊上,截至2009年底,共有199篇文章使用共同第一作者的表述,只占刊发总论文数的0.2%[23].对比我国期刊与国外期刊,以共同第一作者刊发文章,我国起步比国外期刊晚182a.在其他作者类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该作者形式直至2005年才被小范围应用,说明这种做法被认可程度不高.尤其一篇13人共同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就在网络上遭到质疑,使国内对这种署名方式仍存在争议.从尊重科研成果的角度看,设立共同第一作者在于扩大了一篇论文的信息量,避免了多位参与者为了第一作者的身份而将科研成果拆分,各自独立.一部分学者可能出于这种原因,将科研团队的系列科研成果整合为1篇论文,课题主要参与者每人冠以“并列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以获得在高影响力杂志上发表.而很多高影响力杂志也乐于接收此类文章,比如《科学》杂志中“作者同等贡献”的论文比例就很高,最终导致只要是被SCI收录的“高分论文”(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也会被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认可为第一作者[24].共同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在国外杂志尤其是比较著名的杂志中常见,署名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也多是信息覆盖面广、拥有不同科研单位的多个作者的论著.从尊重作者的角度看,设立共同第一作者的初衷是好的,对有些论文也是必要的,是对研究主要参与者做出贡献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