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

技校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该课程涉及面较广,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   过多地注重课程教学和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同学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不能解决。而有的同学却仅仅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如:游戏),却能很快的掌握相关操作技巧。   2.应用性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学校各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3.内容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处于一个非稳定的状态。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应用方式层出不穷。   二、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使每一次教学都成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培养“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通常是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进行的,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将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章调整到Word文字处理之后讲解,实践课从文字处理开始,从最通常的文本编辑与排版问题讲起,这样的安排不仅更易提高初学者的兴趣,而且可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依赖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对Windows中文件和文件夹等概念的理解。其次,还应尽量突出内容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动力。如数据库应用基础是学生学习感觉比较困难的一章,对于这一章的教学可先演示一个较为实用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它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在教学中把这个较为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分解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各个知识点,穿插到实践单元中。并通过最后一个单元对前面各实践单元的总体程序调用及过程整合,来总结和完成这一章的全部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系统开发的一些过程,初步掌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方法,提高计算机技能。另外,教学内容还应注意先进性和超前性,计算机科学是现展最迅速、知识和技术更新更快的学科,公共课教学应紧跟形势,适时地讲授当前最流行的设备和软件,对已退出主流和即将淘汰的软件可以略讲或者不讲,因此教学内容也应当不断充实和更新。   2.优选恰当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基本只对教材负责,学生疲倦地听,课堂气氛较沉闷,要改变这一状况,寓教于乐,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动点脑筋。例如,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大部分学生只看到过计算机的外形,而对计算机内部构成及维护等知识知之甚少,存有神秘感,并且许多学生都本能地感到自己需要尽快地补充实用硬件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应用环境和产品现实。在学习这部分相关知识时可先使用幻灯片,克服以前单靠说教的方法,在课堂上将计算机“实体解剖”,在屏幕上逐一讲述各部分组件的功能,接着再将学生分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卸机器或组装机器,只需短短15分钟就可让学生清楚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另外,再精选一些教学光盘,利用其讲解常见计算机故障的排除办法。学生懂得电脑是工具,增强使用工具的信心与技能,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与再发展奠定了基础。   3.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当今社会,需要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重这方面精神的培养。如: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反应快慢的不同,致使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快,有的慢)。教师可根据情况将完成任务快与慢的学生搭配起来进行一种协作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完成任务快的学生对此内容更熟练,并且还培养了表达信息等的能力,也能使完成任务慢的学生由于有了兴趣,他就会更积极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精讲多练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   计算机基础的教育实际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但应用、使用和操作不是同一概念,应用不等同于简单的操作,技校生不应等同于操作员,不能满足于简单地会使用某个软件。教师在介绍软件的使用时,应当讲清基本的概念、方法或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就事论事,学生在学会一个软件的使用后,应该能够举一反三,很快掌握同类或类似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具有发展自己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贯通、启发、点拨,给学生启发式的教育,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出错的地方,引发学生思考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学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解PowerPoint这一章时,笔者先播放一个由教师做好的较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案例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重点讲解一些难懂的知识,如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听懂教师讲授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一般的计算机教学与上机实践的比例为3∶1、2∶1,最多也不过1∶1,这样的比例不利于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反应快慢等的不同,在上机实践环节中并非全部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并且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很快,教学中所讲的内容也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因为,技工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放计算机机房,除上课时间以外,晚上和双休日都应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p#分页标题#e##p#分页标题#e#   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教师不管什么问题都会马上给予解答,这只会造成学生依赖于教师辅导,养成学生的惰性。因此,在上机过程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及时在课堂上做详细的点评,并指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他们今后独立操作计算机打下扎实基础。   四、学习效果与计算机办公软件中级技能鉴定挂钩   实践课考核是检查学生实践水平,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的有效手段。实践课的考试,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应该向实践技能考试和无纸化考试等方向发展。教师在每一章结束后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本章综合性知识的阶段性考试,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参加全省计算机办公软件中级技能鉴定考试,以检验教学效果。当然,也可以使用一些水平测试软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验。严格的考核制度,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时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也会给计算机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动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单靠计算机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内容,还要依靠各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完成。只有将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做到软件应用能力、硬件知识技能以及与本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齐头并进,才是衡量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指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