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思考

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思考

 

《幼儿园工作章程》明确提出:“游戏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仔细想来,不难领悟两点:一是游戏具有重要的发展与教育功能;二是要发挥游戏的功能,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游戏中角色游戏的指导也尤为重要,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比如小吃店游戏,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茶馆游戏等等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对于这两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但怎样有效指导角色游戏,教师却感到诸多困惑。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是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在游戏中反映多种多样的生活。游戏内容丰富,主题新颖而多样;角色增多并能反映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游戏的独立性、计划性和合作性都加强了,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游戏规则也更为复杂。大班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幼儿喜欢并且善于和同伴一起游戏,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研究采用观察法选取幼儿经常玩、且深受幼儿喜欢的“小吃店”游戏为代表,来描述、分析其指导现状和特点,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角色游戏的指导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一、“小吃店”游戏的教师指导策略案例分析   (一)空间环境创设案例:“标志暗示”策略   小吃店游戏中教师一般通过环境渗透指导策略来指导游戏。教师经常在空间环境创设中提供图形标志、实物标志、角色标志等来进行暗示,它在游戏中起着规范行为、提示规则、示意步骤、丰富情节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标志的暗示来进行“小吃店的游戏”。教师要将教育意图有机地渗透到环境中,以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来达到有效指导的目的。   案例1:我听见我们班小朋友周毅与爸爸的对话内容。   他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你看这是我平时最爱玩的游戏。”爸爸回答说:“那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游戏吗?”周毅骄傲地说:“爸爸,你真笨,这儿摆放着海带条、薯条、麻辣串、小笼包、蒸饺,这么多好吃的,还有餐点介绍牌和烤箱,你难道猜不出这是卖小吃的小吃店吗?”爸爸又问:“那你能告诉爸爸你为什么喜欢小吃店游戏吗?”周毅说:“因为我喜欢吃好吃的东西,长大了,我还要开一家小吃店。”案例分析:通过幼儿与爸爸的对话内容,使我意识到教师不需要做任何多余说明,通过小笼包、蒸饺、麻辣串、海带条、薯条等实物标志,就可以让幼儿知道我们的游戏是关于小吃的;通过餐点介绍牌、烤箱的不同的图像标志,让幼儿进一步知道这是一个小吃店;通过不同的服饰、道具、头饰等角色标志,让幼儿知道谁是小吃店的厨师,谁是小吃店的服务员?这些都可以称作“隐环境”,可以帮助幼儿来环理解角色,有利于幼儿形成自觉自律的行为。   (二)材料投放案例:“半成品制作”策略   游戏材料在幼儿的游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投放的材料单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小吃店游戏开展的最初阶段,教师提供的“小吃”品种太少。随着游戏的展开,孩子们已不再满足现有的几种简单的小吃,提出想要自己动手做好吃的小吃。因此,在小吃店游戏中教师对材料适时丰富与投放,要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及时提供幼儿现时发展需要的材料,通过材料的丰富与投放,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角色游戏中进一步获得自主的发展。   案例2:有一天我发现董昱在玩小吃店游戏时,好像无精打采的不想玩游戏。游戏结束后我说:“董昱怎么不高兴呀?”,他说:“老师,这样不好玩,我想要自己动手制作小吃”。他的回答让我意识孩子也有想自己动手做小吃的欲望,于是在第二天的游戏中,我就给了幼儿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他们通过简单的加工就可以制作出美味的小吃。有的幼儿用绿色泡棉纸剪成条状穿起来当作海带串,有的用白纸捏成饺子形状用胶水粘起来就成饺子了,有的动手用废报纸揉成小笼包、大馒头等等一系列的小吃,这些“小吃”都简单容易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在“小吃店”中尝试制作各种小吃,这样小吃店游戏就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形象生动了。   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知道,对于幼儿好的想法,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对于案例中董昱提出的问题,我问自己“怎样制作出更多看上去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又简单的“小吃”?因为游戏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让幼儿完全自己制作小吃,因此提供半成品既满足了幼儿动手的愿望又节约了制作小吃的时间。通过自己制作游戏材料,可以增强了幼儿自主性和想象力,发挥自己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角色意识案例:“生活情境再现”策略教师与幼儿讨论生活中小吃店是什么样子,比如小吃店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引导幼儿想象一下,小吃店中方桌、椅子的摆放,小吃店物品的陈列方式。通过这些想象可以用来帮助幼儿增强角色意识,更好地进行角色之间的分工和互动,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可以建议家长配合,在平时生活中,出去玩耍时参观和观察一些特色小吃,尽量多带幼儿出去接触社会。大多数幼儿都可以在生活中建立角色的经验,对于一些外地的不熟悉的小吃,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以及编讲有关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其了解特色小吃,加深幼儿对这些小吃的感性认识,增加游戏的情境性。   案例3:编讲故事法,在玩游戏之前我事先给幼儿编讲了如“水晶包”情节。小朋友们,在周六的时候呀,老师去了一家很特别的小吃店,小吃店里面只卖包子,其他的什么都不卖,而起那个包子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水晶包”,因为包子皮薄,肉多,汤汁鲜美,所以叫“水晶包”。但他最有特色的是它的服务员,从买汤包到吃汤包到结账付钱,每个服务员都只为一个顾客服务,而且服务员非常有礼貌。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小店呀?如果在咱们的小吃店游戏中也用这样的服务,你们看行不行?看一看,我们能不能做到。#p#分页标题#e#   案例分析:通过简单的编讲故事的方法,让幼儿在了解一些小吃的同时,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留下深刻印象。就如案例中“水晶包”一样,说明“水晶包”的来历只是让幼儿更能深刻记住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想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水晶包”店的整个服务过程和购买情境,先点小吃,再吃小吃,最后再结账。这一切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范围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这些方法都可以丰富游戏内容,增加游戏的情境性。   (四)冲突解决案例:“合作交流”策略   伴随角色游戏活动的深入,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大班孩子间的有些冲突就像夏日的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孩子们在争执过后,很快就又高高兴兴地一起玩耍了。因此,当孩子们发生冲突后,教师要学会忍耐,不要急着去干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出现相互伤害的情况,教师应静观其变,让孩子在争吵过程中相互辩驳、协商、谈判,从而慢慢学会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在矛盾中学会交往。   案例4:在小吃店游戏中,天天突然因为一种新的小吃和军军争吵起来。“你为什么抢我的好吃的?”军军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没抢,刚才没人买,我才来买的。”“没有抢也要还给我,因为是我先看中的。”天天不依不饶。军军回答道:“刚才大家都说,好玩的游戏好吃的东西要轮着玩的。”天天不服气地说:“那我还没玩够呢!你为什么抢?”军军想了想,温和地说:“那能不能咱俩一起玩,今天你买,明天我买好吗?”天天想了想说:“那好,咱俩比比,看谁选的好吃的东西多。”于是,两个小朋友一块玩了起来。   案例分析: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两个孩子争论的焦点———一小吃店中好吃的东西谁先买,在孩子心中是有一定合作交往的认知标准的,而且这个标准在幼儿的争吵过程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发挥着它的规则引领作用。幼儿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与同伴合作的技巧的。   (五)教育引导:“适时介入”策略   合作中产生冲突,幼儿往往都有自己的理由,当他们争执不下、互不妥协时,教师的作用在于不干扰幼儿自主决定的前提下,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以恰当的问题激活幼儿的思维,促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理论去思考和决策,最终解决问题。   案例5:热闹的“小吃店内”坐满了顾客,可服务员半天也没来为顾客服务,原来大伙都争着要当顾客,谁也不肯去做服务员的工作。大伙儿吵吵嚷嚷,都坐着不肯当服务员。   这时,我就和小朋友们一起讨论:“演好一个角色,需要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如果大家都去当顾客了,那没有人当服务员,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孩子们开始议论了:“演出一个角色,要有人给我送东西,要有人收拾桌子;要有人洗碗,有人拖地“那如果大家都去当顾客了,没有人给我们送东西,没有人收拾桌子,没有人洗碗,没有人拖地?”于是,孩子们便商量起来,便自动担当售货员、顾客、服务员等几种角色。有了角色,又该如何分配呢?他们就商量着轮流来担任各种角色。于是,小吃店里又热热闹闹红火起来了。   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知道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以恰当问题激活幼儿的思维,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合作认知,纠正幼儿的认知误区,帮助幼儿进行合理的角色分配。案例中,大伙谁都不愿意当服务员,只想当顾客,只想坐下来吃东西,不愿意为他人服务,因为他们觉得当服务员不能享受扮演顾客用钱买东西的和吃东西的乐趣所以大家争着扮演顾客,不愿意扮演服务员。他们不懂得只有互相合作游戏才能顺利进行,这是他们认知上的错误。因此,就可能会使其合作行为受到阻碍。   (六)身体攻击:“及时制止”策略   小吃店游戏中的矛盾冲突有时也会遭遇“狂风暴雨”的场面,当幼儿的争论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甚至有了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出现,及时与幼儿进行对话,根据幼儿的所作所为、所说所感,加以适时、适当的引导,促进合作。   案例6:强强在平时生活中就是一个十分调皮又霸道的小男孩,这天大家都在玩游戏,王老师则在四处观察幼儿们的游戏。突然,传来一阵哭闹声,王老师赶紧跑过去,看见强强和阳阳两个人正在地上打架,王老师立即就把两人分开。分开时,王老师看见强强还一脸的不服气,还想打架。王老师分别找了二人谈话了解到,原来是强强作为顾客在玩小吃店游戏中,吃了很多小笼包。阳阳收银员让强强付钱,强强拒绝付钱说:“我没有钱,我才不付钱。”阳阳很生气说:“你怎么可以不付钱,你吃了东西就应该付钱。”在说话的时候不小心用手推了下强强,强强认为阳阳是故意打他的,很不服气。因此,二人就打起来了。   案例分析: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或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就必须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到游戏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否则会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这时,教师就应直接干预,跟强强沟通应当如何当好一个顾客,如果在生活中吃东西不给钱是要被送到警察局的,让强强知道不能不问原因就出手打人,阳阳只是不小心推到你并不是打你。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强强不熟悉社会规则、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   (七)情节丰富与拓展:“互动式讨论”策略   幼儿的小吃店游戏本身就是根据幼儿的主体愿望跟空间环境、材料的互动过程,因此具有互动与自主性。教师在指导幼儿小吃店游戏过程中,不仅要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还要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幼儿积极参加游戏。在游戏结束后更要及时组织幼儿深入讨论游戏中存在的不足,如何拓展游戏,使游戏情节更加丰富。幼儿玩游戏是边玩边想,教师提出较具体的问题可帮助幼儿回忆过去所获得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活跃其思维。在游戏结束后,把握住幼儿情感高涨的时机,提出一些使幼儿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可大大丰富游戏内容。#p#分页标题#e#   案例7:在小吃店游戏中,教师发现扮演“服务员”的幼儿起初只知道帮客人拿食物、扫地、擦桌子等工作。游戏结束后的评价环节中,教师与幼儿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了讨论。   教师启发幼儿想一想,“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小吃店中看到的服务员,是怎样为客人提供服务的?这时立马就有小朋友举手回答说:“他们会拖地、擦桌子、送小吃给客人。”我接着又问:“除了做这些服务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为客人做哪些工作呀?”于是小朋友们便讨论开来说:“服务员要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要对客人用‘您好、谢谢、再见、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要主动的关心客人、帮助客人、礼貌的帮客人拎包等”。这样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原来预定的故事情节也拓展了。下一次游戏时幼儿可以根据游戏需要去利用和再创造,发挥幼儿的互动性和自主性。   二、“小吃店”游戏的指导策略的总体分析   教师对小吃店游戏的指导,直接影响着游戏的开展与质量,因此教师要以适宜地时机、恰当地方法去指导。因此,笔者根据角色游戏的特征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以上策略进行近一步分析。   (一)表征方面:扮演角色复杂、自制假想材料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角色、动作、情境等方面进行想象并表征出来的活动,是幼儿表征能力发展的产物。表征的实质是幼儿表达意思。而且,幼儿对这些“假想”活动是非常“当真”的。在小吃点游戏指导策略中,“半成品制作”策略和“生活情景再现”策略就充分体现对材料和角色进行了假想。例如:把废旧报纸捏成团说“这是包子”,指着条状的绿色泡棉纸说“这是海带”,指着积木说“这是饼干”,这些都是幼儿对材料进行假想;对角色的假想,把自己想象成小吃店中不同的角色,假想成服务员就擦桌子、扫地、用烤箱帮顾客烤东西等,假想成顾客就用钱买东西,假想成收银员就站在柜台收钱,这些都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角色的假想。大班幼儿能扮演多种角色反映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分清现实中的同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   (二)自主性和创造性方面:自主创造游戏情节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选择主题、角色、材料,游戏过程中自主切换情节和发展内容,使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游戏中的得到充分体现。在小吃店游戏中,采用“互动式讨论策略”和“半成品制作”策略就分别体现了自主性和创造性特点。例如:在“互动式讨论策略”中,开始服务员只知道帮住客人做一些拿食物、擦桌子、扫地等简单的工作,到后来随着幼儿自主讨论的深入角色意识的逐渐增强,明白光是会擦桌子、扫地是不行的,应该要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要对客人用‘您好、谢谢、再见、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使服务更加完善。在“半成品制作”策略体现了创造性特点,创造性的用废旧报纸制作小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和创造游戏情节。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加强观察,随时发现和捕捉一些典型情节,抓住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萌发的良好契机进行讲评,以不断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   (三)社会性方面:游戏规则性增强   角色游戏既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体验,也是幼儿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模拟,对社会规则的遵守。   而角色中的规则受角色制约的,扮演哪种角色就必须按照相应的角色行为来游戏。在小吃店游戏中,“合作交流”策略和“及时制止”策略就分别体现了游戏的社会性和规则性。例如:在“合作交流”策略中,天天和军军为食物而发生争执,教师先静观其变,不要立即介入幼儿之间的矛盾中,观察幼儿是否能自行解决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能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最大的体验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素质健康成长,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在“及时制止”策略,由于强强拒绝买东西要付钱,不遵守游戏规则。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因此必须由教师介入及时制止过激行为,引导幼儿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游戏将无法进行。当然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仍要注意正面引导,防止把教师介入引导变成“是非裁定会”或“批评检讨会”,以致失去教师介入分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