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在油画创作中的视觉张力

民族服饰在油画创作中的视觉张力

 

都市画家从水泥楼板与青灰色的天际间提取诗味元素,然而草原的生存状态、生活图景本就是诗性的表达。越接近自然本真的边缘地域越有绝美的视觉刺激。内蒙古油画整体色彩润明、精微淳厚,这不仅是妥木斯先生个人的艺术主张和整个油画家群体的审美选择,承载视网膜印象的应是那些绚丽而和谐的独特的审美要素,这是内蒙古油画家丰厚得令人忌羡的视觉资源。相对于其它地域,蒙古民族服饰构成内蒙古风情油画的重要而独特的审美要素。   一、民族服饰在不同季节中形成的色彩构成   (一)春季草原:草原的春色,有着露水般的迷茫,无论是湛蓝的天还是泛着星星点点慵懒的绿,都是高调的明媚。绿的细嫩,绿的精致,是浅绿、翠绿的青萌状态,虽不纯粹,却早已有了绿的意向,而且一日日地渐浓。蒙古族特别偏爱蓝色---这是“长生天”的颜色,也喜欢绿色---这是最好草场的颜色。蓝色与自然的绿色相协调,显示出冷静、深沉、稳重、安宁、平和之感,蒙古族自称是“青色蒙古”,是“苍色的狼”和“白色的鹿”的后代。正因为如此,他们的长袍也以蓝色和青色为主。在如此青蒙的背景下,或饱和或沉重色块的蒙古袍显得沉郁而严整,多了份内敛的力度,色彩构成显得朴素而清新。妥木斯的《春风》(图1),①画面没有任何遮挡,微蒙的天与淡青的草构成开阔的背景,画中女孩双手插入衣兜,微风吹来,眼睛眯起来,依就迎着风,袍子下摆向后微张着,青草已冒出地皮,远处有啃草的牛,狗发现了活跃起来的野鼠。由于表现舒展的体态,迎风飘荡的衣褶变幻与形体的微妙起伏,形成了复杂的光影韵律,使得小女孩的形象让人感受到清冷的风正在吹拂的氛围与她内心充满了喜悦的心情。画面设色清爽,多变的低纯度绿色与重色块人物构成质朴而清新的画面。仿佛能感觉到空气中的温度,听得见小草拔节的歌声。   (二)夏季草原:短暂的夏季给予画家的感受是鲜明而丰富的,植被及花的意象成为风情油画中带有原始审美理想及审美感受的表达。正如鲜明丰富的自然季节,他们运用鲜明质朴的线条去刻画,传达着这种原始意味极强的原生态的艺术直觉。夏季草原弥漫葱绿,层次不多,构成一片美仑美奂的绝好背景,深褐色或暗蓝色的蒙古袍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形成一个浓艳、热情的图底关系。马克思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所喜欢的传统颜色。红、蓝、黄、白是蒙古人惯用的颜色,衬上翠生生的绿,是色彩纯度最大程度的炫耀,具有蜡笔画的甜美和谐。如果此刻迎亲嫁娶,草原上的色彩会有种风情年画般的色彩纯度,且洋溢着阳光般的灿烂和温暖。吴厚斌作品《一个清闲的日子》(图2),画中是夏季傍晚两个蒙古族妇女依栏小憩、细细丝语的日常生活场面。注意到蒙古袍的罅隙、剥落的毡毯草原被落日的余辉笼罩着,眼前所见,一切都是逆光的效果。两个人既清晰又模糊,画面人物造型处理都符合突出光色表现这一目的,圆脸的妇女面部轮廓含混、松散,消失在绿草反射的光线中,湮没在暗部。此时长靴走在乱草地上发出轻微沙沙声也会变成巨响。不知名的小花羞涩地在草间望来望去。看画面描绘仍可感受到这些朦胧的意念。画家没有选取烈日当头的正午,而是选取了这个吸饱了一天阳光仍温暖葱翠的傍晚,使大片的绿与艳丽的蒙古服饰被阳光的蜜橙调合着,少了燥动与激烈,多了平缓与温情。图2吴厚斌《一个清闲的日子》正如马蒂斯所说,“我所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纯洁、宁静、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题材的艺术,对于一切脑力工作者,无论是商人或作家,它应该是一种抚慰,一种镇静剂,或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劳”。因此,画家在描绘人物时,更多注意的是衣饰与身体形成曲线的优美、色块的布局、色彩的对比,而不是对象的面部表情。   (三)秋季草原:浓郁的土黄、熟褐,构成秋季草原饱满、厚实的色彩关系,虽是草枯叶败,花落蝶死,然凋谢里有种子,枯萎里面有果实。蒙古族把黄色视为高贵和神圣的表征,金盔、黄骠马、黄金护心镜在蒙古古老史诗中传颂②。这种色阶错落有致的黄色铺盖在草原的秋天,把那些或捻珠或倒奶的老额吉镀上一层高贵、神圣的超凡之光,画面的创作更接近诗味的宁静,神圣的静谧。秋季的草原色彩是沉甸甸的,去了繁华与浮躁,更象蒙古人的性格---繁华退尽的孤独与自省,淡泊中略带点沧桑。吴厚斌作品《牧人•马》(图3),带着哲学意味的探索,画面尽可能简化,黑白两匹相对而立的马,牧人平和地持着套马杆子骑在白马上,套马杆和蒙古袍标志着牧人的身份,白马低头啃着微微发黄的草叶,仿佛对话的是黑白两匹骏马,白马微憩,黑马耳朵向前,目光明澈而坚定。远处了无遮拦,清晰得好似刀切一样的地平线,大地承受着大块云团的投影,牧人面对一匹马,在平和的交流与对话中,困惑于现代的机械文明,困惑于我们日益劣化的生存环境,人们眷恋着那曾经有过的宁静画面中柔和的土黄、金土黄、熟褐构成沉静、厚实的绘画语言。   (四)冬季草原:雪的阴影有冷冷的蓝,色彩特别透明,既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单纯的黑白关系,草原上的雪有种童话般的纯净。如果城市也有雪,那是一种复杂的白,层次较多,而草原之上这厚实的单纯的白色可以覆盖整个冬季,像极了非黑即白的无极世界。半透明的景物半透明的色彩,蒙古袍散落在上面,袍子的边界缀着兽皮,一个个清晰而又模糊的实体,似是人对自身的浑浊感到羞愧,心灵在那一刻被净化成清纯的冰雪。妥木斯的《冬日风景》是他早期的作品。画上面大自然似乎刚刚睡着了,只余下清晰单纯的梦。大面积的白雪与暗部灰蓝色构成诗意的和协。色彩趋于淡青、银灰的调子;题材忠于对大自然的描绘;情绪追求淡泊,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充满诗意的抒情风格。大自然的寂静、心灵的安宁都溶在草原皑皑的白雪中。远处着蒙古袍的人物只是这荒原上的一点,显出草原特有的空旷辽远,隐喻蒙古人坚忍不屈的勤劳朴素的性格。   二、民族服饰在不同生活情境中形成的视觉张力   (一)那达慕会场上浓艳的内蒙古民族服饰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的意思。蒙古族是个尚武的民族。成吉思汗非常看重培养人的勇敢、机智、剽悍、顽强,把赛马、射箭、摔跤等民间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士兵和民众的素质训练。长期以来,人们把它作为一种自己喜爱的民间体育、娱乐,随时随地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为上层社会统治阶级所提倡,成为那达慕大会的重要内容。那达慕是蒙古族文化、体育、经贸、会友的盛会,每年不定时日的举办,先前是民间行为,现已逐渐演化为官办而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属性。此时,人们常把最好的民族服饰穿戴在身上,可以看作是民族盛装的博览会。这些服装做工精巧、艳丽、绚烂。比如:阿拉善男女服装平时不戴马蹄袖,另外单做一对,此时穿戴上,以示隆重。多穿华美的绸缎长袍,衣饰考究,领口滚三层边,盘扣多用铜或银制,细节上很讲究。东部区的蒙古族没有西部区蒙古族穿戴华丽。西部蒙鄂尔多斯部,头饰极其繁复,有的重达三十多斤,上面缀满珊瑚珍珠、貂尾等装饰品。已婚的女子还戴着透满花纹的耳套,这种耳套既能护耳又能显示头饰的特殊性。如此众多的服饰样式从草原深处走出来,使那达慕会场灿烂得熠熠生辉。明媚的阳光,随着袍子飘舞的彩带,涌动的人群,或三五成群的民族姑娘,目不暇接的视觉刺激,使蒙古袍的形象膨胀——新鲜、热烈的色彩,斑驳流畅。高纯度高强度的色彩,艳阳下的画面构成真可谓浓艳致极。几乎是提炼了原色的强度,画面辉宏灿烂。#p#分页标题#e#   (二)婚俗中精致、艳丽的民族服饰   蒙古族各民族服饰,以婚嫁服饰最为华丽,比如乌拉特部服饰。新娘整套头饰由垂子、坠子、“苏格苏尔格”、额箍、蝴蝶、额穗子组成,这些头饰都是用金、银、珍珠、珊瑚、玛瑙、绿松石、青金石精制而成。男子长袍多以深蓝、深棕、青色布帛为面料,其腰带多为橘黄、浅绿、紫红色绸缎,头戴风雪帽,脚穿皮靴、布靴,腰带右侧挎图海、餐刀,左侧挎图海挂火镰、褡裢、烟袋、烟荷包。察哈尔女子婚嫁装更是富丽多姿,在长袍外面套上长坎肩,捏褶坎肩和短坎肩,多以毛呢、堪布缎为面料。长坎肩在前后左右有开衩,在每个开衩上角缝着云纹图案,在长坎肩的对襟之缘用深色绸缎缝制宽沿边儿。穿小翘尖靴,结婚时佩饰独特而华丽,其头饰包括额箍、额穗子、脑后垂饰、发夹、锁团、发套、项链等,此外还有银质手镯、金银戒指、荷包等装饰品。如此多的小饰物精雕细琢的出现在民族服饰上,使油画语言更丰富。画面出现装饰效果,如妥木斯的《盛装》就是以一幅以服饰作文章的装饰油画,画面减弱了色彩,加强了头饰的形式感与装束的艺术性。色彩清丽笔法奇趣,在弱对比中取得画面和谐。   (三)日常生活中单色、灰调的民族服饰   除了新婚女子,蒙古族妇女日常装比较朴素,色彩整一,老额吉喜欢穿沉稳、暗淡的袍子,且不饰腰带,任宽大的长袍随意罩在身上(一说为上马便利)。色彩的灰蒙与整一,更适合用油画语言表达。蒙古族不常有白色的袍子,画面中以整一的白色群体形象出现或提桶或休憩或抬奶,形成和谐的恬淡的意味,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归纳和整理。用色的单纯更强化了语言的直白,灰色的袍子与亮丽的边饰为色彩层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单纯中的静穆更适合对生命最初状态的释悟表达,如周宇的《祝福》(图4),单色的红,单纯的红占满整个画面,白色的哈达间或从总体的暗红色调跳出来,这里的红色并不是朝圣的宗教意味,也不是画家主观强化或者减弱了纯度的画面协调,而是服饰自身的色彩魅力,没有红色袍服的视觉刺激,就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结束语:   内蒙古画家的作品多以草原为再现母体,他们远离繁华都市的中心语境,远离城市的热闹与喧嚣。内蒙古草原上的人物与景物、泥土的芬芳、草的滋长及枯萎、飒飒的吹风、远去的勒勒车、曲折的小路、洁白的毡包、绚丽的服饰都是画家通过画笔使自己的真情实感得到宣泄,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草原的博大与苍凉。这种选择是地域特征的反复刺激与对家乡故土的熟悉与热爱交织的产物。他们描绘他们熟悉的草原景物,将视觉经验加以想象的组织,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故乡绘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