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和影像的结合创作探讨

电子音乐和影像的结合创作探讨

 

1作品概述   《错置》属于电子音乐与影像结合类作品,其影像部分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许翔老师带领杨帆、徐以沫两位同学共同拍摄制作;电子音乐部分则由笔者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范翎老师合作完成。该作品创作意图旨在探寻影像与声音新的共存方式。在表达上,摆脱传统艺术领域中音画对位的思维模式,结合视觉与听觉的接收规律及交互作用;在视觉与听觉领域寻找更多的共同语言,以求更好地融合。此作品获“多元”第七届北京电子音乐节电子音乐作曲大赛江苏赛区C组(MV及电子音乐与DV、Flash、动漫或数字影像结合作品)二等奖。   《错置》的声音素材完全采用电子合成音色,基于多种形态的声音元素,通过多种变形处理及效果调制推动声音不断进行内在的发展,使声音本身的感染力及张力更具效能,最终形成具有多重声音表现特性的电子音乐作品。作品的影像部分是通过对一系列表面看似毫无逻辑关系的物体静态以及运动的拍摄,利用不同景别、构图、色彩、特效表现物体之间、物体与空间的共存、碰撞、错位,阐释物与物之间内在的关联。   2作品声音素材、结构分析   2.1声音素材   整部作品的声音素材可分为弥散状、线状、闪烁状、颗粒状四种形态。   (1)弥散状音色多以无音头形式淡入,常用来营造氛围、铺垫情绪,多与画面中的慢速运动相配合。如全曲开始由一个低频段弥散状音色渐进,让声音以发散状态弥漫在空间中,以蓄积内在的力。   (2)线状音色通常是从点到点的快速运动过程,这个伴随着相位转移的过程有时会连带多普勒效应,产生声音频率、音强、声像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声音特质急速运动变化的效果。线状音色常与以一定速度有指向性的物体的运动相配合。如作品中物体由右向左匀速滚动的片段,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高频的线状音色做同样声像的位移。但有时也会根据创作者的意图特意打破观者惯有的生理接受特性,做完全反逻辑的处理。如作品0'39'',影像呈现两物体撞击画面,而声音却为高频线状音色到低频线状音色的平滑衔接,一动一静,造成视觉与听觉的感受相矛盾,以制造不同常规的冲击力。   (3)闪烁状音色在一个较宽泛的区域中“星罗棋布”,同时,声音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变幻闪烁规律,营造出捉摸不定的气氛。如作品1'14''是典型的闪烁状素材,此点缀的闪烁状音色,随机跨越在高频段和中频段之间。   (4)颗粒状音色与闪烁状音色略有相近,类似无数细小、珍珠般圆润的声音散落在空间中,与其他音色配合时会使整体声音状态更加灵动、活跃或奇幻。同时,颗粒状声音通过有序组织、展开、推进,对听者产生多重的感染力。   2.2声音素材变形、调制手法   这部作品的声音制作基于MAC系统的LOGIC工作平台,部分音色从EFM1、ES2、EVOC20、Sculpture、Absynth中选取,通过FM调频合成器里的多项参数旋钮在声音行进的过程中将音色逐渐变形。如0'43''出现的颗粒状音色选用的是ES2中的MonoRhythmB,其音色原本已预置固定参数,为了通过音响出现的渐进变化表现声音的延展性,创作者对其中Fliter的cut从0到1之间画了线性包络。同时,通过相位的移动配合画面中物体的运动。   此外,运用LOGIC自带效果器及Waves效果器中Doppler、Morphoder、Enigma、Metaflanger、StereoSpread、EVOC20TrackOscillator及GRMtools对声音进行实时调制。例如GRMtools就是调制颗粒状音色很好的工具软件,它把原本短小的声音变形得更为细碎、丰富,再配合Doppler音高与距离的相对运动,使声音在单独存在时已经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2.3作品层次结构   2.3.1纵向层次   全曲高频段的主要声音素材为闪烁状、颗粒状和线状,其中较为典型的有0'34''出现的一个线状音色,此声音略带金属质感、薄而透亮,给人以充满理想与希望的暗示,同时通过相位、音量、音高无级线性变化,又使声音始终处于不断游离的状态。   中频段的主要声音素材为闪烁状、线状、弥散状。如0'43''出现的闪烁状音色,此声音跨越频段较宽,常穿梭于各频段之间,随着调制的变化对情绪起到推动或缓和的作用。在此频段出现的线状音色多形成动态背景层,通过对滤波、镶边、颤音等变形手段进行动态调制起到冲击或舒缓的作用。低频段以弥散状音色为主,为整体声音架构三维的立体空间,使整个空间有松散而稳固的低频层承托。偶尔出现由中高频段运动至中低频段的闪烁状、线状音色,在运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声音素材在低频段特有的特质,起到一定的情绪预示,通常一个音色在宽频段中作较大幅度的运动会更易被听者关注。   2.3.2横向层次   全曲分为引子、中部、尾声三个部分。主要通过对电子音色的变形、调制让音色实现内在发展以推动横向进行。由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对于声音的变形进行尝试,以及对视觉联觉的探索,因此,全曲均为散板。   引子由弥散状低频淡入,试图构建一个有承载力并有一定纵深度的声场。随着低频在空间中的逐渐扩散、弥漫,引入一个新的高频线状素材,此素材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做匀速相位移动,配合画面由虚到实,给观者以强烈的不安的心理暗示。引子到中部是由弥散状音色的淡出及闪烁状音色的淡入作为衔接。中部推向高潮的段落主要由闪烁状音色强度、密度及规律的渐变,弥散状音色细腻的强度改变,线状音色的穿梭共同推动。当所有声音在即将冲到极限时戛然而止,此时微弱的气息声及线性音色存在于一个水底的声场中,让听者在情绪即将伴随联觉到达顶峰时,突然沉入水底,毫无准备地给人以窒息之感。最终全曲再次出现引子部分的闪烁状声音素材,但此次素材在低频层律动,最后向声场的深远处淡出。#p#分页标题#e#   3作品影像分析   3.1影像素材   《错置》的影像部分采用实拍的手法,基本素材为静物特写及物体律动、碰撞。基于音视频结合作品的基本要素,视觉影像与听觉声音之间必然有逻辑联系,因此,影像素材的组织及节奏推进与音乐息息相关。在引子部分,主要为钥匙等物体的静态特写,和锁链来回自然摆动的律动,两大静与动的主体的陈述。在中部部分则围绕这两个脉络展开动与静关系的发展,在同一时间层、空间层通过声音、影像自身以及声音与影像之间的对立、统一来共同表现“错置”这个主题。作品尾声部分,原本静态的物体在经过中部发展律动后最终回归到静止,在镜头的虚与实之间随音乐淡出。   3.2影像素材发展手法   3.2.1静态物体通过图像的技术处理手段进行发展   (1)布光   创作者对于需要强调的物体或段落,运用具有高反差及高明暗对比的布光。通过这种手段来加强空间的三维特性,赋予画面表现力,逐渐强化画面对物体的指向性。如作品从0'12''开始,对钥匙的布光逐渐由暗至明,形成与暗色背景越来越大的反差。   (2)色彩   通过改变色彩的饱和度来提升或衰减色彩能量。通常亮的、高度饱和的色彩更易强化高能量场景,例如鲜明的色彩表现激烈的画面,而不饱和的色彩则更容易诱导观众透过外部画面深度关注事件内部的发展。观者也更愿意去实施心理完形,填充低饱和度与低清晰度画面中缺失的成分。根据这一特性,创作者甚至在影像发展过程中适时地运用黑白处理,完全撇开色彩,使观者专注于创作者希望强调的画面深层信息,从而引导观者在心理上向事件内部发展去感受,而非认知性地观看画面。如1'35''画面从灰白背景的透明鱼缸大特写,逐渐过渡到同样背景低饱和度色彩的笔的特写,最终到高饱和度的整幅画面,通过色彩起到能量推动作用。   (3)景深   为引起观者对画面内特定物体产生强指向的关注,而带来心理冲击,可以通过对镜头的深度进行变化。如1'27''画面将镜头焦点瞬间从背景拉至物体,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4)特效   通过技术手段对于实拍物体做变形,使物体扭曲或不再清晰。如1'07''画面运用瓦楞纸的效果,锁链在这样的效果下左右摇摆,给观者造成一种不安定的心理暗示。   (5)虚化   创作者希望通过低清晰度画面使观者实施大量的心理完形,再通过由虚到实的过程,一步步引导观者,从而获得合适的格式塔,由此产生画面磁力,在不知不觉中引导观者努力参与画面信息的诠释。在这部作品中创作者较多地结合此手法对影像做深层次的发展,如1'13''随着杯子的旋转,杯身的图案进入镜头,伴随这个过程,图案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给观者以充分的时间伴随声音的推进而填充不足的画面信息。   3.2.2物体通过自身运动进行发展   在这部作品中这一类动态发展手法包括:物体的滚动、律动、碰撞。滚动是物体基于一个平面,从画面的一侧向另一侧做匀速运动,如画面中易拉罐的滚动。通常这一类运动力的强度不大,但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容易与听觉上的相位移动相关联。律动是物体基于一个中心点在中心点的两侧做均匀的往返运动,营造悬念、不安的气氛,给观者造成摇摆不定的心理暗示,如画面中锁链及老旧的铁锁的摇摆。碰撞是在瞬间物与物通过高速运动产生撞击,这类运动会对画面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如作品中板凳的碰撞。   3.3建构静态画面的自然力作用   安定的平衡画面:当画面中静态的物体几乎处于对称结构,在画面两侧的图像质量、磁力都几乎相同时,意味着图像处于安定的平衡状态,此时观者的心态也属于平稳状态。例如画面中凳子最初的摆位是左右对称的,此时为平衡画面。但随着撞击改变了各自的位置,就是通过运动打破了原本画面建构的平衡。   不安定的平衡画面:当画面中图形不再对称分布,画面两侧不再相等,从而增加了画面的动态能量时,意味着图像处于不安定的平衡状态。此时画面具有一定的张力,物体的任何一点细微运动都能使画面传达出更强的倾向性。例如画面中悬挂在把手上的锁链,上端固定于把手、下端悬空垂直,就给观者造成了一种向下的情绪指向。   3.4动态画面的连续矢量   屏幕内作用最强的自然力可能就是那些在画面区域内部甚至外部将观者的视线由一点引向另一点的指向性力了。这些力被称为矢量(Vector),它们能够与真正的物理力量一样具有强迫性。为达到指向的必然性和力量,每一个矢量都载有一定量的大小和强度。因此,矢量是具有方向和强度的力。①画面内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其矢量强度越大,例如画面0'38''处起不断碰撞的凳子,随着时间的推进其碰撞逐渐猛烈,矢量强度也随之逐渐增大;物体质量越大,其矢量强度也会相应的越大,例如画面中瞬间掉落的铁锁,其强度就大于同样高度掉落的塑料盒;此外,当物体以高速直指向摄像机运动或快速推进、拉远镜头也会载有更高的矢量强度,例如画面0'49''用虚化的镜头拍摄易拉罐从远到近的快速滚动,其具有明确的方向指向——直指摄像机,因此,会比物体向别的方向运动具有更大的强度。   4作品声音与影像的组织、整合   4.1声音与影像的同步矢量声音与影像的同步矢量,即同一时间内各特性或主要特性遵循同一情绪指向,共同发展、共同收束,保持一致。声音与画面的矢量同步,是满足人们感知需要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式,是观者接收音视频信息的一般形态。声画同步使作品所要传达的情绪更加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表1列出的是声音与画面各元素依据矢量强度由低到高的总结列举。#p#分页标题#e#   为了实现声音与影像的同步矢量,创作人员要做到的就是运用这些音画基本构成元素创造作品结构上的匹配和节奏上的重合,使声音和画面的情绪相辅相成地以相匹配的强度指向同一方向,从而使作品的矢量更为流畅。例如画面1'42''处易拉罐的大特写,易拉罐直指镜头方向运动,这种物体运动方向比二维画面内物体从一侧运动到另一侧给予观者的冲击力和真实感更强。此时,声音中音高的由低到高、音量的由弱到强,使这种冲击力加剧。   4.2声音与影像的互补矢量   互补矢量,即声画特性不遵循同一情绪指向,而是以一种相互对比或相互补充的方式表现情绪。当观者在一段时间内接受的都是音画同步矢量时,感知会形成一种惯性,随之音画的张力便会逐渐削弱,这就需要在一定的时候通过新的手段打破原有的规律。例如画面2'04''在声音和画面的矢量强度几乎到达顶峰时,声音骤然停止,画面也迅速切换为大特写镜头下左右摇摆的锈迹斑驳的铁锁,在时间定格的一刻感受空间中惟一物体的律动。   4.3音画组合的磨合方式   《错置》这部作品首先构思的是声音部分:确定主体声音素材为四类形态的电子音色;通过调制、变形手段对声音不断进行内在发展;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即引子、中部、尾声;在对声音做变化的过程中,主要从动态、时域和特殊效果等方面进行调制。声音主创人员明确基本的声音形态后与影像制作人员交流声音的设计思路,探讨画面以物体的实拍为基本影像素材,将物体自身运动及图像技术处理作为图像发展的手法。   在基本完成声音创作后,影像制作人员反复聆听、琢磨声音,同时观看影像原始素材,分析听觉矢量场建立相似特性的听觉矢量场,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并发影像和声音的矢量场,使它们交织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单元。例如当声音由一种原始的基本形态逐渐弥散变化时,声音蕴含了一定的情绪指向,这种指向载有一定量的强度,此时画面也配合声音的情绪指向,通过影像的指向或暗示来支持和推动这一情绪,建构由画面和声音共同作用的矢量场。这一矢量场的效能决不是单一声音与画面相加的效能,而是同时作用于感官,并相互影响、渗透,甚至引起其他感官感觉的更大效能。例如在作品的引子部分,伴随弥散状音色声音主体是线状无级音高音色在作渐进上行,对情绪起到不安定指向。此时画面为手持摄像机拍摄的放置在桌面的一串钥匙,镜头对焦由虚到实,拍摄角度缓慢而不稳定移动,进一步强化不安定情绪的指向,此时声音和画面共同完成了这一情绪的矢量场。   在声音和影像整体基本完成后,双方人员共同探讨音画的契合程度,此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作品整体的段落起伏中,音画的矢量场是否一致,节奏是否吻合。如创作磨合中期,音乐发展到中部结束处,声音戛然而止,此时第一稿画面设计仍然停留在高光状态,具有很强的能量。   创作者将此时声音的情绪状态表达给影像制作人员,后改为现在2'06''处画面突然转为深色暗光。最后是对点,将影像和声音紧密同步,视频标准为帧,音频则是通过波形大小变化来和画面对应。这点需要两方创作人员共同细致地从头到尾过滤,为音画同步进行某一方时间上的伸缩调整,具体哪一方做改动取决于该段落音画谁为主体。这部作品较多地方是画面适应声音,但也有部分段落是声音依据画面做出调整。例如其中有一个画面是画笔从画面的左侧滚至右侧,最初音乐在画笔滚动到画面中间时已经有明显的气口,为配合画面的完整性将音乐拉伸出一秒钟。5结语电子音乐与数字影像的结合日渐密切,这两类有着强大的技术手段和独特的创作观念支撑的艺术分支共同发展、相互交融,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创新的空间。作品《错置》就是在积极探寻电子音乐与数字实验影像结合过程中的共通语汇,并藉此引发更多关于声音与影像互补、融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