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本质

跨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本质

 

0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关于体育本质概念的讨论从未停止,也始终未达成共识.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这说明我国体育理论学者对体育本质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关体育概念或体育本质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上能搜索到成百上千篇[1–10].分析这些文章的观点,可见发现,大家关于体育本质的看法的差异是难以弥合的.而它又涉及体育的一切理论与实践问题,是事关我国体育发展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很多实践领域的问题将无法解决.例如,基于对体育本质的不同理解,关于学校体育功能认识就相差甚远,有人认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人认为是传授运动技术,实现体育的教育目的;有人认为二者并行推进等.归纳长期论争的结果可以发现,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   1)实用主义态度,即将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有价值的工具,有一种轻技能、重效用的倾向,习惯称之为体质派;   2)将体育概念与运动技术联系在一起,认为运动技术是体育的载体,反对实用主义的轻技能、重效用的态度,比较重视体育自身的价值,习惯上称之为技能派;   3)折中主义的态度,即想调和以上两种思想,试图在主观上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争论.   其实,这三类观点的分歧可归结为: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不是同一性质的事物.认为不是的则会主张学校体育应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赞同的则会主张学校体育应当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体育概念的争论,究其本质基本可归入这两种观点,折中主义调和论由于在学理上有悖于逻辑学的排中律,自然不能构成一派.   1两种对立体育观及其评述   1.1体质论观点及其评述   我国学者关于体育本质理解大体分为体质论与技能论.体质论认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不是一回事,学校体育应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淡化运动技术传习.为了淡化运动技术色彩,他们甚至将规范的技术动作名称都改了,例如,短跑改叫快速跑,耐力跑改叫耐久跑等.运动技术是体育入门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欲求下棋之趣,首先须学会下棋的基本知识.因此,不难想见,淡化了运动技术传习和竞技乐趣的体育课必然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体育课.故此,中学生皆“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11].我国学校体育近30年来一直是体质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按理说,沐浴着体质论思想雨露的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理应取得较好成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的体质不仅没有显著增强,而在一些重要的指标上还不断下滑,甚至还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由于淡化技术传习,体育教师的职业内涵逐渐虚无化;体育课演化为学生的情绪释放课;走样变形的体育课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体育认知与态度.实践证明:在学校体育领域内,以体质论为主导的体育课,不仅不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使体育课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总之,笔者认为,以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目的是很成问题的,体育确实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我们并不能据此认为这就是体育的本质,这在逻辑上也是讲得通的.   1.2技能论观点及其评述   技能论认为运动技术是体育的载体,反对实用主义的轻技能、重效用的态度,比较重视体育自身的价值.技能派作为一大学派,其内部又包括较多不同的派别,例如,终身体育派、快乐体育派、技术健身派.本文主要介绍技术健身派,原因是技术健身派的理论内涵与体系基本可以涵盖其他同流派别.其实说技术健身派并不准确,因为技术健身思想是张洪潭教授提出的,但它的理论性最好,由基本概念出发,构建了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在体育理论界知名度较高,影响较大.张洪潭先生主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在本质上没什么差别,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学校体育应当是弱化的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强化的体育教学;二者同根同源,都遵循共同的体育主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他的学校体育主张是技术健身思想,即通过运动技术学习,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但技术健身论与体质论的最大差异,在于技术健身论主张体育教学只管传习运动技术,而不必追求健身效果,虽不追求但必有健身效果;虽必有健身效果却不追求[12].所以,其体育教学主张只有一个主旨,即传习运动技术.   有人认为技术健身思想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调和论,即将运动技术与健身效果通过体育教学融合与统一起来,与折中主义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它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其体育教学主张也与折中主义有着根本的差别,它主张体育教学只管运动技术传习而无需过问健身效果.其独特的理论基础表明技术健身思想在逻辑上是不矛盾的,在实践上也不会犯折中主义的逻辑错误.技术健身论的理论基础是互补原理,互补原理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玻尔在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时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际上已对传统逻辑学的同一律构成严重挑战,而一旦没有逻辑学的同一律,则人们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认识活动,因为认识的前提是将不同事物区别开来.有鉴于此,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来挽救传统的认识逻辑.因此,玻尔说:“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13].玻尔就用波动性和粒子性描述光的本性,并将这种方法提高到哲学高度,称之为互补原理.   张洪潭先生将互补原理作为自己体育理论的基础,好处有:1)体育教学兼容了技能性与健身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本不必去关注健身效果,而只关注运动技术传习,长期的运动技术练习必然会使身体强健;2)避免了犯折中主义的低级逻辑错误,使理论能经得起逻辑学的批判与检验.应当说张洪潭先生的体育理论品质在众多的体育理论中是最好的,因为它不仅能解释体育领域中大量的经验事实,而且是逻辑自洽的.但为什么他的理论不能终止长期争论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1)技术健身思想本身有一个疑点,即互补原理的引用是否准确.在玻尔的论述中,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波动性与粒子性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二者也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张洪潭先生的技术健身思想中,技能性与健身性是体育教学的两个互补的特性.但很明显健身性是学练运动技术的必然结果,没有运动技术的学练就不会有健身性,运动技术性在先而健身性在后,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故此,笔者认为,技术健身思想必须澄清这一疑点,否则,在逻辑学理上必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2)张洪潭先生认为,健身性是体育教学的一个不证自明的性质,这恐怕很难让人认同,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对于学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教育性,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是教育.顾拜旦也一直将教育作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14].3)关于体育本质的争论,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东西方文化冲突问题几乎纠结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人们可以从自身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是西方文化的婴儿.笔者认为,我国体育本质之争是东西方文化对立与冲突在体育领域的反映.张洪潭先生并没有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来认识体育本质的论争,更没有给出答案.#p#分页标题#e#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着以两种文化对立与融合为立足点,分析体育的精神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导致的某些畸变特征,证明体育精神可用于修复因封建专制制度的钳制、歪曲而是我国的传统源头优秀文化产生的畸变.探索出一条既遵循体育的内在规定性,又能为中国现代文化认可与接受的途径.   2西方体育精神分析   要认清体育的本质,必须从体育的源头谈起.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定体育的源头为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其实稍了解古希腊文化的人对体育(奥林匹克竞技会)诞生在古希腊一点都不会怀疑,体育文化与古希腊文化是息息相通的.体育的平等、自由、肯定主体价值、尊重人性等思想精神,是不可能在一个专制的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所以,体育不可能在中国产生.   2.1体育精神蕴含着神性   体育源于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它是“古希腊留给后世最慷慨、最珍贵的馈赠.它也是希腊人不甘于平凡,努力追求卓越,以彰显自身神性的最好例证.”[15]奥林匹克竞技会是祭祀天神宙斯的,古希腊人认为用这种形式去祭祀宙斯,他一定会非常喜欢,因为他希望看到希腊人都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人物.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人与神同性、同形,人可以成为像天神般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就是这样的大英雄,只有这样的大英雄,才是最受人尊敬和景仰的.奥林匹克竞技会就是培养和创造这种大英雄的最好方法,在竞技会上,人人平等,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赢得荣誉.奥林匹克竞技会是全体希腊人盛大的节日,在竞技会举办期间,所有城邦必须遵循神圣休战的规定,要传递象征和平与繁荣的圣火火种[16].   古希腊人的奥林匹克竞技会反映了他们的人性观念:人性中蕴藏着神性,只有通过一种独特的教育才能将这种神性表现出来,这种教育形式就是奥林匹克竞技会——平等的、身体的竞技游戏.它不仅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人性最虔诚的尊重和对其后人平等而深切的爱,而且通过它彰显了生命的光辉和人性的高贵价值——仁爱.其实,中国古代的圣贤们也认识到了人性的这种价值,例如,在“大学”的首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7].明确指出达到明德目的的方法在于格物修身;还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同样表现了中国古代圣贤对其后人深切的关爱,不仅指出了人性的至善本质,而且也说出了达于至善的方法,希望每个人都能经由这种途径达到人性的至善境界.   总之,笔者认为,奥林匹克竞技会造就了古希腊众多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神话,它使人由卑微、渺小步入高贵、伟大、崇高之境,使人性的光辉普照后代子孙,不断发扬光大,使人性的功能不断增强,惠及人类世代子孙.   2.2体育中蕴含着实现心灵自由的渴望   体育是一种心灵的游戏,它源于人的一种高级的、内心的、最重要的需求.古希腊人这种崇尚自由的精神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土地非常贫瘠,不适于发展农业,这就迫使他们在物质上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因此,更关注内心的需求.另一方面,古希腊人不参与繁重的生产劳动——大量的奴隶可以代替他们,因此,他们有时间和条件按照心灵需求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古希腊人追求心灵自由生活的传统,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符合人性的生活[18].这也可以从其神话故事中看出来,古希腊的诸神就像一群游戏玩耍的孩子,有活力、激情而且不知疲倦.马克思认为古希腊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彰显了人性与自由的光辉,他说:“一个成年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19].在中国几千年的专制文化中缺少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沉闷、严肃、滞重,缺乏必要的灵动与活泼.如果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就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物质需求终日劳作.黑格尔说:“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0]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由.另一方面,中国封建文化过分强调对他人的责任,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义务,极少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与地位.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厚德载物的爱与无私文化,同时,也包括自强不息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文化,大力倡导体育即相当于提倡与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文化精神.   2.3体育中蕴含着平等精神   不管是乞丐还是皇帝,人必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胜利,古希腊人用竞技的形式诠释平等,实在令人震撼!因为只有身体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身体与身体间的较量,才是真正的平等较量,古希腊人甚至规定在较量时必须赤身裸体,可见他们多么懂得平等的意义.   平等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平等的条件下,个人根据才智与能力选择正确的社会定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公正、平等的衡量尺度可以保证人才脱颖而出,源源不断涌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肆意践踏平等,直接产生了两个严重的后果:1)使人的平等观念丧失殆尽,有时形成人才的体制外聚集,他们将才智用于与体制作斗争,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使社会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2)使人在追求人生目标时不择手段,贪欲极强,毫无廉耻之心.   总之,笔者认为,体育对人特别是中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竞技体育可以使他们形成平等观念,正确对待荣誉,形成廉耻观念.#p#分页标题#e#   3体育本质分析   要想将体育精神融入中华文化,首先,要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与评价体育的价值;其次,还要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要分清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和流(但源与流并不统一).中华源头文化丝毫没有压抑人性的倾向,相反它极重视人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则走向了反面,极力地压抑人性.例如,儒家经典(孔子亲自编纂的)“诗经”的开篇“关雎”褒扬青年男女的爱情,孔子认为,夫妇之道为人伦之始,是五伦中最重要的一伦.夫妇之道源于男欢女爱,而男欢女爱则是一种非常符合人性的自然现象.此外,关于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的观念,可作如是理解:所谓“仁”,从字形上看,就是“二人为仁”,“二人”其实就是社会最小的单元——最小的家庭——夫妻,就是男女,就是阴阳.行文至此,笔者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孔子的儒学乃至中华文化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肯定与褒扬根基之上的,而并非建立在“存天理,灭人欲”[21]的基础之上的.其实人欲与人性中包含着天理.   笔者认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引入体育文化(古希腊的身体竞技文化),对于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固有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对人的最大价值是教育.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体育的本质是:采用身体竞技游戏的形式,培养人的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