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案例范例

跨文化交流案例

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1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冲突;跨文化教学

2016年4月1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端论坛上,解读《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时,重点指出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全球化及“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和服务社会需要,培养英语“跨文化”人才,实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相应改革,促进大学生未来在工作中获得先机,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教学源于美国,在国际上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国内的跨文化教学研究受传统西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影响,也以英语国家文化和中西文化差异对比为主。Holliday提出超越文化阻隔、将个人经历和轨迹融入跨文化交际中寻找文化共性的理论,对我国的跨文化教学也具有指导作用[1]。Knapp提出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期待交流中存在差异、期待不确定性和期待交流中误解的跨文化意识,是适应世界英语发展整体趋势的跨文化教学理念[2]。Risager回顾了欧洲外语教学的历程,归纳出四类缺乏可操作性的复杂的跨文化教学实践模式:外国文化模式、跨文化模式、多文化模式和超文化模式[3]。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教学引入中国。胡文仲在《试论跨文化交际》一文中归纳出六个不同的领域:(1)词汇研究:研究词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2)语用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问题;(3)非语言研究:不同文化的体态语、表情等差异;(4)交往习俗研究:称呼语、问候语的文化差异;(5)社会心理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的心理差异;(6)价值观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付小秋、张红玲提出构建外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4]。但传统的跨文化教学研究仍主要以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如美国和欧洲等,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如印度、泰国、新加波、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外交、民俗等。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何东提出双向的跨文化交流是公共英语教学的目的,并在教学评价内容中引入母语文化[5]。孔海燕提出,“一带一路”视野下从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态度、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五个方面丰富跨文化课程内容[6]。陈欣从跨文化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注重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三方面提出“一带一路”构想视野下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理念[7]。可见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对于深化认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研究也存在不完善和不到位之处:一是“一带一路”与跨文化研究虽有成果,但总体上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缺乏深度及代表性、系统性;二是跨文化教学虽有建设性研究成果,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国际英语人才的发展趋势,没有融入最新的国际要素,没有充分考虑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构想,无法适应对外经济、政治和文化需要,也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最终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三是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没有适应“一带一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需求,一些新式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等没有科学地运用到跨文化教学。综上所述,学术界应当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需要为研究目标。鉴于此,本文拟以“一带一路”为视角探讨文化冲突的表现,提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方案,为培养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构想需要的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撑与对策参考。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带一路”构想背景下,需要培养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应用型跨文化人才,形成宽泛的人才布局。而当前高校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与国家人才需求不对称的教学短板。为突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国际化及满足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跨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跨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国际化视野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深入,以英语为主体的跨文化交际需求旺盛,而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与教材知识结构单一。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育由于受到国外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仍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这虽然有助于大学生及毕业生合理地进行文化交流,但不足以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沿途经过非洲、孟加拉、印度、埃及、土耳其等国家,这些国家在国际的主流政治经济体系当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因而多年来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英语教学角度也是长期缺乏重视,中国国内的学生对于这些国家、地区的认知程度很低,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只是程序性的按照英语语言和欧美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但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虽然运用英语,但文化却不是欧美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及毕业生对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民俗、传统不了解,往往以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进行思考,交际时产生文化冲突。

(二)跨文化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跨文化知识增长需求

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取决于教育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和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地认为教学方法只包含教的方法,而忽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师生认可的教学方法之间也有差距,大部分教师认为讲座是高效和常用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和实地训练并不常用,但却是学生认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8]。传统的跨文化教学主要采用阅读、讲授、展示、讨论和观看视频等方法,授课内容主要围绕英美文化,模式单一。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机械地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传授英语词汇量、语法和句式基础训练等语言知识,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和正确使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跨文化知识的增长需求。

(三)跨文化教学主体单一,无法覆盖跨文化教学师资需求

从高校教师层面上来看,长期以来,高校主要重视各发达国家或东北亚区域国家的语言及文化课程,严重缺乏西亚、东南亚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师资。因此,跨文化教学主体单一,不能覆盖跨文化教学师资需求,这不利于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强化其全球意识,对此改进已成当务之急,也是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冲突和区域经贸合作的客观需要。由于系统的英语教学计划中对跨文化教学重视不够,多数教师、学生甚至教学管理者都存在对跨文化教育的认知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教学重点;过多关注英语文化,忽视对母语文化知识的传播,不注重学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教师整体缺乏跨文化教学培训,导致师资力量受综合教学能力所限,不能在宏观上对语言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分析与讲解,对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及时、合理的把握与整合,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四)跨文化教学评价单一,无法适应跨文化教学多元目标

精通英语并不等同于国际型人才,因为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只是对外交往的沟通工具。从考试评价导向来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最关注的是只要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万事大吉了。部分英语教师和学生甚至片面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就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只讲授和学习相关的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子,跨文化知识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和考核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认为国家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手段。这种终结性评价手段的考试往往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教学的指挥棒。这种应试学习和应试教学以英语语言能力测试为主,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很少,学生狭隘地忙于应付过级考试,顾不上拓宽知识面和发展创新能力,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明显不平衡。在此状态下,师生对跨文化教学长期持消极态度,无法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也不能满足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多元目标。

(五)跨文化情感能力培养不到位,无法适应跨文化交流实际需要

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指交际者具备的对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科学的意识与情感态度。跨文化交际需要情感的投入才能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深入交流或文化融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符号在编码、传递和解码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地与本土文化产生直接关联,任何一方的缺失势必阻碍跨文化的有效交际[9]。跨文化交际是两种及以上文化的沟通与互信,任何片面关注一国文化都难以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没有对中华文明和中国本土文化投入必要的关注和情感,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的培养方面显得不足,进入了顾此失彼的误区。因此,学生在用英语介绍母语文化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用英语准确地介绍本土文化,难以做到民族文化的输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学生还通常会被要求“顺应”外国文化,忽视了对大学生本国文化的情感培养,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对本土文化自信不够,无法适应跨文化交流的实际需要,这使“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处于滞后状态。

三、“一带一路”文化冲突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对此,我们要厘清各类文化冲突类型,确定原因,发现跨文化教学问题所在,以便针对性地对跨文化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对策,使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随着“一带一路”新发展构想的需求而有所调整。

(一)充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跨文化教学内容

当前重要的是要将“一带一路”发展构想对国际化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融入到跨文化教学中,在进行教学内容重构时要突出教学的时代感和应用性。首先,要突破欧美国家文化的限制,尤其是增加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外交和民情。跨文化课程内容应包括欧洲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和非洲文化等,创建多元文化环境;让学生接触到相关地理、历史、政治、民俗文化等知识,形成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宏观印象。教学中还可添加介绍各国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差异的内容,因为在跨文化交流中,感性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属于表层文化的食品和节日更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从而将跨文化教学理论与生动的案例相结合。其次,在输入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输出民族文化。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中增加母语文化,既要培养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外国通”,也要培养更多的“中国通”。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母语文化,以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将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与互动伙伴进行跨文化交流。高校应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明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哲学、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系统介绍母语文化,引导学生准确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引导学生既能用英语讲述西方节日典故,也可以用流利的英语表述端午节、七夕节、中国历史故事、名胜古迹、儒家道家经典等中国文化元素词语,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平衡。

(二)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跨文化交际的体验式展开

《文化教学》一书中提到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可以从文化体验、文化知识和体验式学习循环入手,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跨文化教学中,体验文化差异也是学生的必修内容[10]。教师可以尝试改变过去全部案例都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的做法,如餐桌礼仪除了介绍刀叉文化、筷子文化,还可增加中东地区的手抓饭等案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有效渗透。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包罗万象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从而探索出某些一般性的跨文化交际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举一反三。另外,注重跨文化教育的体验式展开,因为广义的文化是需要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索的。最常见的体验文化的方式是通过影视作品、文学著作和网络媒体等感知文化。教师有针对性地推荐海外影视让学生观看和讨论,有利于学生间接体验文化差异来增强文化敏感性。此外,定期输送学生和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观访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体验文化差异的方式。

(三)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跨文化教学师资主体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互联网的发展,来华的留学生和外籍人士数量增多,即使不出国门也可体验到异域文化。由于英语教师承担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高校可有效拓展跨文化教学师资主体,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人员资源,聘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籍教师,邀请相关国家驻华大使及外交使节、外资企业人士为在校师生做关于跨文化知识的讲座或论坛,建立交流研究平台;考虑利用留学回国人员,结合高校资源优势,开设如“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南亚、西亚国家文化、独联体国家文化的跨文化专题讲座和开展“一带一路”的特色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此外,高校还可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的方式,如高校组织英语教师走进外资企业,教师在参与校企实践的过程中可充分了解涉外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标准,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创造国际化的教学情景,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跨文化课程师资的优化配置,融教育、政治、市场和人才于一体,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后的核心竞争力,也能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民间特别是涉外企业更新观念、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

(四)创新创立“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教学评价体系

以“一带一路”为依托,跨文化课程评价还应当涉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政治历史和法律规范等常识,实现语言类和非语言类课程设置的互相渗透,让学生对沿线国家有宏观的认识,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国际人才。跨文化教学的新实践模型也强调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导与反馈作用。教学评价不仅要在每学期结束前进行,还要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实施,尤其是模拟“一带一路”实际交际环节,并通过考察学生的交际成果来创新创立跨文化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水平来确定评价结果,从而了解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和跨文化意识的情况,并逐步改进跨文化教学以适应时代的新需求。教师可通过评价学生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现象异同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比较,帮助学生“从民族中心主义”过渡到“民族相对主义”,鼓励他们在将来的对外交往中自信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五)正确对待母语,促进“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

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一、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教学活动,并非单纯培养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直接与国际友人交流,进行商务洽谈或贸易合作,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达到更为良好的沟通效果。在商务活动中,如何展开交流,本身也是基于文化背景、生活状态、认知规律等多方面的文化组合。那么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角度分析,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的沟通技巧和效果;二是避免学生在商务洽谈中出现交流障碍和误区。

(一)增强沟通技巧和效果

如果对于跨国文化信息掌握不足,学生则会在商务英语的交际应用层面产生交流困境。因此,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层目标,便是从文化角度探讨商务活动的对接性,培养学生习惯从对方文化角度建立交流认知的沟通技巧。假设学生在商务会谈中,全面了解对方国家文化和民族习惯,则可以与对方建立共情机制,从理解和包容的心态中建立沟通桥梁。对方感受到我方的尊重之后,也会更加倾向于超过商业价值以外合作可能性。因此,参考国际商务谈判案例,真正促成贸易合作达成的因素,往往并非价位优势,而在于能够从对方文化视角审视商品价值,并确立了长期发展合作的文化共识基础条件。基于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可达到促成国际商务合作的直接效果。

(二)避免交流障碍和误区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熟识这些文化内容,有助于避免交流障碍和认知误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交流障碍的产生,往往是对于某一种文化的解读误区。诸如,亚洲文化倾向于“和为贵”,在商务会谈中经常出现礼貌性的问候、邀请、回绝。而西方文化更为严谨,如果与德国人进行商务洽谈,推诿下次进行协商,对方会直接要求确定二次会谈的具体时间。这种文化理解是趋于日常习惯的思维认知,潜藏在不同国家的深层文化根源之中。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习惯的表现形式,必然会在商务洽谈中出现交流障碍,误导对方或本方商业意向。因此,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重点,是避免交流障碍和误区的重要教学方向。

二、我国高校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解读有限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实际的商务洽谈活动中,需要以对话方国家文化背景为前提,建立文化交流基础条件。如果以英语国家的惯用习惯文化为参考,则容易出现跨文化交流障碍。这种障碍的形成因素较多,最为关键的是主观认知身份的不确定性。假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详细讲解了英国母语国家在使用行为动词时的习惯,而并未详细阐述这种使用方法不适用的国家,那么学生则会产生认知盲区。而发生类似问题的主要因素,便是文化解读并不透彻,单以词根、语法、时态等知识点为考察方向,而并未引导学生健全多元文化交流视野的教学问题,是文化解读有限的商务英语教学障碍。除此之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不仅需要简单传授学生英语国家文化的特征,同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国家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全面审视其文化根源,才能达到更为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效果。诸如,阿拉伯国家禁用六角星,禁止在文具用品上印绘十字架、教堂、酒瓶等图案。英国商标忌用人像、大象、山羊,法国商标忌用核桃、黑桃、孔雀。如果对这些教学内容文化解读有限,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能力必然大幅下滑,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文化解读不足时造成的教学障碍。

(二)文化互动较弱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讲文化交际内容与英语语法内容分开讲授。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对学生的单独能力培养效果较强。但是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却是在英语语言环境之下构建的文化理解维度。因而,在教学效果上,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形式,并未从学生职业需求角度扩展文化互动的时效性。文化交际部分的教学内容,多以汉语母语解释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人文等重要的文化背景,课中虽然也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列举。但是很少在英语环境下进行练习,造成学生对于语境信息的理解模糊,亦或对于商业谈判的深层沟通技巧掌握不当。而发生类似的教学质量偏差,均为文化互动效果较弱,无法增强学生体验度的教学弊端,需要在互动效果上进行改进,方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牢记其中的商务礼仪与沟通技巧。在英语环境下完成文化互动,形成潜意识的语言行为认知,脱离知识层面的思维限制,达到综合运用商业合作国家背景的文化,来解读商业经典案例中的英语交际沟通技巧。

(三)文化自信不足

在以往时期,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处于弱势。但在经济繁荣,高举和平旗帜,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步成为国际商务贸易的强势方,在合作过程中,突出我国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合作意向,也将成为商务英语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种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详细解读合作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其提供居于我方商业环境认可的文化传播路径,将合作精神树立在双方认可的价值维度中,才是真正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关键动力。秉承文化自信的英语交际技巧,将成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需要补充的重点学习资源。假设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洽谈中,一味退让,或强调合作精神,也并不足以获取对方的高度认可。而适当的强势,借助我国的传统文化输出,将成为另一种吸引国际合作的新型模式。为此,商务英语专业,需要改变以往时期的教学观念,将更多我国传统文化的英语素材解读方式融入其中,包括:成语、谚语、商务合作中的标准词汇用语等等。在辅助合作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之后,可真正加强双方合作的纽带关系,进一步加强商务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理解与支持。让合作国家了解我国的发展精神,远比一味屈服于对方的文化价值观更为有利,是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需要在跨文化交际层面上深入思考和扭转教育关键的发展问题。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一)以文化解读范式为方向的教学内容革新

文化解读需要更精准的文化定位,商务合作国家的文化特征、宗教信仰、社会文化倾向、商品价值认可度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内容是一种学习资源扩展的活动,英语教师需要在学生之前,对本节课程所讲授的地区进行详细调查,并将错误案例和正确案例同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辩证分析角度,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本质,乃至合作方的思考认知模式。高校教师在讲解商务英语案例时,并不需要照本宣科,而需要对其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解读。通过提前预设的网络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潜在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大量收集与学习国家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文化素材,包括新闻、历史、经济、社会、人文等多种层面。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记录习惯、自学习惯、回顾习惯,则能够利用以往收集的素材资料,不断补充自身的学习维度,从不同方向解读统一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的商务英语技巧,不仅是翻译过程中的技巧运用,同时也是听力、阅读、交流等学习行为层面的逻辑思维训练。训练学生这种对于文化解读的逻辑思维,需要在讲授技巧上有所加强。在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逻辑思维时,虽然需要延续英语语法的关键逻辑,但是也需要引导学生构建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才能依据文章大意、英美习俗、语法结构等关键信息,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思维,并通过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解读能力。

(二)以文化互动情景为方向的教学方式革新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是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文化交际口语交流习惯。那么单纯在文化课程中进行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背景、注意事项,很难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记忆效果。需要在扩大教学比例的情况下,全程追踪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每一时期,为学生在诸多课程中提供所需的英语国家文化资料,并引导学生掌握针对性更强的商务英语交流技巧。在选择了商务主题之后,可以在班级内构建互动情景式的教学活动。诸如,模仿商务谈判时,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代表亚洲国家、西方国家,选择多国家背景,从角色变化后的商务谈判计划书的微妙变化,来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跨文化交际特点。双方学生在商务谈判的情景之下,可以结合以往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进行对话练习,进而重复训练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用语习惯熟练表达,形成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能力。虽然课堂训练能够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想象在商务谈判中的诸多环境氛围,但是毕竟离真实的商务案例相去甚远,学生对这种文化的真实互动情况比如存在模糊感知。为此,增强互动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与企业方进行合作。早期可以将企业方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对话记录,作为普遍教学资源,在课中对其中较为重要的信息进行标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当学生对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技巧有所掌握之后,可以利用网络虚拟平台,让学生在借助通讯软件的情况下,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逐步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甚至可以在企业方进行,可以将学生设置为商务英语会谈的辅助记录员。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商务英语现场案例,通过随机产生的对话技巧,以及对于双方合作的文化交流事宜全面审视,真正增强商务英语教学的互动性,在互动过程中训练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以文化自信精神为方向的教学资料革新

文化自信是以往时期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并不关注的教学内容,误以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对方国家的文化特征,便能够在商务英语市场中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但是这种理解本身也是并不全面的,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是当代商务英语大学生的文化己任,是梳理我国传统文化,英语表现形式和文化呈现机制的系统问题。高校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选择性的节选部分讲授内容,诸如精神,便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报告英文专家福佩吉表示,如何能够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让国外受众理解究竟在讲什么,这是个挑战。有很多中国词汇,比如“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必须对中国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让不了解情况的外国受众正确理解。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尽量以标准化的翻译技巧为教学重点,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和对比的学习资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教学中,经常容易出现部分教学误区,诸如:文化解读有限、文化互动较弱、文化自信不足等问题。而类似问题,均与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规划,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教学需求理解不足有关。真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是增强英语商务谈判的沟通技巧和效果,是避免英语商务谈判交流中出现障碍和误区。为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化解读范式为方向,适当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同时需要以文化互动情景为方向,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性的调整。最终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目标,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或文化特色解读出来,指导学生学会以中国文化视角主导商务英语技巧能力的提升,并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娜,刘杰,林琳,等.基于“OBE”教育模式的地方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4):111-114.

[2]林新竹.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与培养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9):43-44.

[3]李娟.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5):177,179.

[4]刘贞玉,陈尧.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我国大学英语EGP+ESP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J].经济师,2018(8):226,228.

[5]余祥越.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外商务合作跨文化交际案例集》品评[J].中国出版,2018(11):76.

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3

[关键词]通识教育;跨文化交流;旅游管理专业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亦称博雅教育),这一概念由古代先贤亚里士多德提出。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最终的目的是理性地发展,提倡推行将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平衡和谐发展的公共教育,表现在他为其逍遥学派所设立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对照我国即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而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发展了自由教育的概念,强调将人文学科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由人文学科所蕴含的丰富人性与对人心灵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填补了自由教育理念中感性思维的部分。中国关于通识教育的思想早有溯源,如《论衡》中所言:“博览古今为通人”,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所言“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所指的便是通识教育中贯彻的知识牵引与联系能力,以掌握不同领域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不完全等同于古代先贤所提出的通识教育是创造博学多才、全才,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着重于挖掘个人的思维闪光点,孕育出一个具备完整独立思维、潜质和精神气质的人格,从而追求一种“自我实现”的通透人生[1]。现当代,通识教育广义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而是关注个人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共同发展的“人本”教育,是“以唤醒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教育”;狭义上,它指高校专门开设的公共课程,来自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是区别于专业课的课程,也指通过教学设计将通识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中去[2]。不论通识教育以何种方式呈现,它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得人们的内在与外在世界、物质与精神生活、人文与科学理念达到和谐统一与协同发展。本文就通识教育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的融合进行多维度的探讨。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处于不断的变革当中。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对于那些储备广博知识、具备战略眼光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学科人才需求日益增长[3]。为了应对新时代的号召和挑战,高校应当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专任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主体,应不断强化通识教育的意识,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只有通过不断输出通识教育,带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辩证地思考,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让学生领悟我国文化自信的精髓,培养文化旅游融合的思维,最终将中国文旅产业发展与研究输出到世界范围。旅游管理专任教师增强自身的通识教育能力,不仅需要对通识教育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还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对教师整体知识架构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拥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应用不同领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高校专任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获得及管理这些知识:定期进行校内外、海内外通识课程观摩学习,从视野开阔的资深教师那里汲取经验;参加跨学科学术研讨交流会,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多交流探讨,与不同的思维碰撞融合;绘制个人的通识教育思维导图与知识地图,从个人学科专长出发,不断拓宽交叉学课的知识脉络,从而形成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其中,国际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跨文化交流》课程,其母学科有文艺学、社会学、传播学、历史、政治、地理等。现今通识教育课程普遍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学科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诸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4]。例如教师通过绘制通识教育的思维导图,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整合,形成“知识树”,通过制定重点理论框架,梳理知识脉络,以实证研究与资料库案例为补充,让学生品尝到源于同一棵“知识树”上结出的果实。

二通识教育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的契合点

《跨文化交流》课程对旅游学院学生的知识结构、人文素质培养和拓展国际视野具有重要的影响,是通识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跨文化交流》课程作为旅游管理学科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识教育融入《跨文化交流》课程将取得较好的成果。通识教育与《跨文化交流》课程的契合点在于以下三点。

1教育目标

国内外高校的旅游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开拓思想和较高能力素养的国际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专任教师设计《跨文化交流》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当建立起有效的跨文化教育体系,通过系统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克服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差异,从全球化和人文的角度发现和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中西方思想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2教学方式

跨文化交流课程要求学生有能力独立地判断、比较和分析两种文化甚至多种文化[5]。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普通教育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质量。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讲究教学相长,通过理论课加实践课,以大班讲课和小组研讨的形式,探索一种以师生间互动和学生间互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导,为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充分提供机会,促进了教学环境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和线上,激发了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热情。在生产实习实践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工作环境中,再将实践后的反思,通过实习任务报告的形式反馈到专业教研组。学生实现了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助于学院专业教研组进行教学培养方案的优化,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课程设计

依据跨文化课程体系的特殊性,结合通识教育的要点,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跨文化交流》课程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模块: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和中外文化对比。通过比较中西方的社会文化理论,引导学生理性地进行批判性理解分析,从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并以此反思原有的文化观和本国的传统文化”[6]。同时,跨文化课程不仅包括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基本知识,还包括跨国甚至多国视角下的对话、交流、沟通和理解等内容。

三结语

将通识教育融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跨文化交流》课程,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联系和发散能力,形成自身系统的知识和理论框架;另一方面,有助于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提升旅游管理专任教师的教课效果与质量。通过不断吸收国内外通识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的经验,逐步打造出具有中国高校旅游学院特色的《跨文化交流》课程。

[参考文献]

[1]常甜,马早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模式及哲学基础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85-91.

[2]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3]于志刚.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37-40.

[4]厉梅.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参与度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6):22-24.

[5]汤苏宁,岳岩峰.通识教育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3-136.

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的有效的人际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它通常是指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宽容的态度、按照主题背景和文化背景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本文试图将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起来,重新定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构成,这是跨文化交际理论延伸的一种新尝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体现在培养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等方面的要求。它是教育实践的起点和落脚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它的具体体现是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形式,“商务英语专业”必须根据专业人才的预期发展要求,即未来学生的预期角色和行为来构建(陈准民、王立非,2009)[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结构特征愈发明显,参与国际市场的经济活动要求大学培养更多外向型人才,这是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未来发展的方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将从学校教育的主体发展为国外商务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孙丹萍、匡颖,2013)[2]。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是因为商务英语专业符合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商务英语教学强调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忽略了理解、评估和整合另一种文化的能力。除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商务英语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某些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根本没有跨文化交流课程,或者只开设了一门课程。学生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对跨文化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且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仅涉及文化表层知识,无法扩展。尽管一些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了几门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但能力培养内涵过于强调理论层面,实践层面被忽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构建全方位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史兴松、徐?,2012)[3]。

(二)国际商务实践活动的要求

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有很大不同,文化差异是造成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商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商业心理和商业价值等方面,可以说,国际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文化差异问题。跨文化商务交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取向、语言、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这将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国际跨文化商务交流中带来许多问题(徐萍、郭慧萍,2012)[4]。只有重视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文化差异,才能成功地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国际商务实践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商务交流,作为未来商务实践活动的主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跨文化商务沟通技能。

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框架

商务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是一样的,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英语的课程内容。商务英语有自己的独特性,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跨文化思维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王立非,2011)[5]。因此,我们建议在商务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的需要。Martin与Nakayama(2000)[6]在《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能力模型,该模型包括四个要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心理活动特征;情境特征。贾玉新(1997)[7]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基本的交际能力体系、情感和关系能力体系、情节能力体系和交际策略能力体系,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研究开创了先例。我们结合跨文化学科专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的分析和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重新定义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框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其培养策略应遵照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进行循序渐进的导入,即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窦卫霖,2003)[8],引导学生从显性学习向隐性习得转变,从克服文化障碍到超越文化差异过渡。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跨文化商务知识能力和跨文化商务实践沟通能力,可以通过显性学习而获得和提高。跨文化商务知识能力包括了商务知识、跨文化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其中,文化知识涉及中国文化知识、对方表层文化知识、对方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双方文化主要差别等,跨文化商务实践沟通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用能力和交际沟通策略。先前的跨文化能力要素分析并没有区分显性学习能力和隐性习得能力,但笔者认为跨文化商务思维能力和跨文化商务调试能力应该属于内在能力,是下意识的、未通过语言来明示的知识能力,只能在使用它们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及环境的联系中才能得以表达和传递。尽管对显性学习能力能否直接转化成隐性习得能力,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但足够的证据表明,显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隐性习得能力的获得。因此,根据我们重新界定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内容框架、商务英语专业学科特点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殊需求,本文从具体的跨文化课堂教学、和课堂内容相关的能力拓展项目设计以及课外实践三个方面重新构建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能切实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其自然习得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并且使各高校进一步明确今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契合商务环境下学生的就业和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也为其他微观学科构建具体的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一)基础模块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首次正式纳入英语高等教育体系,要求本科高年级学生继续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英语的整体交际能力(张丽,2013)[9]。此后,为了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具体到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还基本以理论讲解为主,并辅以案例分析和跨文化情景模拟练习,但由于语料库的滞后性和非真实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技巧没有显着提高。我们通过借鉴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对象对课程的需求,针对具体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提出了一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环境模拟教学策略。该策略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商务环境和案例学习实践。商务环境为案例学习而创设和准备,具体包括物质环境、思维环境和信息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商务交际模拟教学实验室、布置交际场景、安排相关角色等。思维环境是通过听力、阅读或讲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跨文化理论知识和双方文化知识,获得相关的词汇和在交际中所需要的词句表达。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微型活动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思维,提高思、辨、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信息环境也很重要,跨文化知识的输入需要图书材料、网路络信息和信息学习平台的支撑。商务环境设定后,案例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案例要有国际化特色,要处理好传统案例与现代商务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案例的学习实践要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既要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习的语言表达,又要有明显的语用标识,还要体现典型的文化礼仪和交际策略。如“跨文化商务谈判”这个专题,在案例学习实践前,创造思维环境是关键,要通过阅读、游戏、判断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在跨文化谈判中的作用和影响,理解东西文化在谈判中的表现特征,以及为什么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使谈判无所进展。当然,谈判语料也要让学生了解和知晓。接着,提出跨文化商务谈判案例。教师首先介绍案例相关背景和谈判目的并给出谈判提纲,之后组织小组学习和讨论,最后在仿真商务环境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情景,以角色扮演、口头汇报、开会讨论、项目展示等方式表演出该情景内容后,教师做出点评,并对学生的语言使用、语用失误、交际策略运用等方面给予指导。总之,商务环境模拟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中,运用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如利用各种实验手段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结合MBA案例教学(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建立模拟商务环境的教学平台。它使课程教学在思维实践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效,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活跃,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教学服务模式。

(二)能力模块

就能力模块,我们提倡设计和课堂内容相关的拓展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并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案例内容、调查结果、结果分析、解决办法等方面。按照课程安排,一学期可以进行3~5次。具体设计环节包括:小组项目设定;团队建立,任务分工;案例引入;信息检索、分类、提取、分析;根据分析报告模板撰写小组课程报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准备小组陈述PPT(职业化着装要求、专业化PPT设计、接受同学和教师的提问);课程学结(学生和教师)。首先是项目设定,由教师拟定框架和要求,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兴趣自己拟定选题,如Sony公司南京大学促销活动失败案例、“温州商城”商业文化模式运作案例等。然后3~4人一组一起研究项目,进行调研分工,分享和分析调研结果,一起寻求解决办法,反思跨文化信息。在学生研究案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常用的跨文化商务方法论,如SWOT、PEST和SCQA,帮助学生挑战自我文化习惯和思维定势,提高全方位的分析能力。之后,根据小组讨论分析的结果,完成小组课程报告,内容包括问题、原因、解决方案和跨文化反思四个部分。其中,问题是叙述“故事”的起点,“冲突和原因”则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因素,引发读者疑问。后两个部分才是重点,在解决方案部分,要求学生提出前期风险防控可行性预备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具体内容和措施等)、中期的应急危机解决方案(化解冲突手段、规避次生危机执行措施、双方或多方接受的方案内容等)以及善后措施或新的解决方案(政策修改、落实措施、关系校正、整改建议等)。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拓展案例活动的升华部分,要求学生反思案例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策略,验证其理论学习的应用能力。最后,每个小组要通过presentation和全班同学分享研究成果,教师总结并评价。能力模块是课堂教学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拓展,内容设计更加综合全面,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通过此部分的训练,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课堂所思所想融入实际案例分析中,跨文化商务思维能力和跨文化商务调试能力无形中也将获得提高。

(三)提升模块

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5

 

一、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当信息的编码者和解码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交流的双方会存在沟通和理解的障碍[1]。美国学者Gibson在“文化冰山”模型[2]中指出,文化差异存在不同的层次:“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和“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通常,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真正的麻烦。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传媒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媒介环境,廉价便捷的互联网、功能齐全的手机以及各式各样SNSs社交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了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因此西方社会文化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在他们眼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撞击必定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从表层到深层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小到服饰、饮食与休闲,大到行为、观念与心灵。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逆反心理较强,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很容易全盘接受西方理念,更有甚者沦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工具,这就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正如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所言,“关系到我们能否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对下一代进行西化与分化的图谋。”[3]   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素质,从而有效地抵制西方自由思想观念的侵蚀。高校通过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跨文化传播》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高校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从而有力地抵御国际势力的西化。在《跨文化传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西方的各种文化客观地介绍给学生,同时增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的视角。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与世界融合过程中素质的提升,还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抵制西方的西化潮流。   二、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   1.时展的呼唤———走进跨文化交际的新时代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抛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到电影院看一部美国大片、到西餐厅吃一顿西餐、到欧洲走一圈逛一逛、交一两个外国朋友,已是平常之事。麦克卢汉(M.McLuhan)1964年就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至今仍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地球村”概念。[4]如今,“地球村”概念早已经成为现实。21世纪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加大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时代,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个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互相对话、频繁交往的时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张力作用,跨文化交际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现象正在日益突显,跨文化交际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此外,软件(大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渴望凸显、结识不同背景朋友的热情高涨)和硬件(互联网的普及、传媒技术的发展、即时交流工具的多样化)条件的成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时机和开阔平台,体现着人类精神、思想交流和融合的跨文化交际慢慢走入普通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个人进步的标志———成功人士必备的交际能力   身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有助于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熟识、沟通,以充分地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成熟的市场资源促进外商来华投资,进行各种成功的贸易活动,它还能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向其学习并同时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采和精华,将中华文化成果纳入全球文化的体系之中,并最终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大环境也渐渐融入多元文化的因素,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感觉到知识更新的频率更快,竞争的激烈程度更深。岗位竞争的压力使人们意识到,应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学习其中的相处之道,因为那些精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会准确、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办事圆满,而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会导致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中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彼此误解,无法克服交往障碍,最终导致交流失败,使自己陷入困境甚至产生激烈冲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人才的定义有了新的补充,即在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人才的国际化,这一国际化的过程应从意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各个方面入手。不可否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代人们获得成功的必备技能之一,承载着教育功能的大学就不能不面对这个问题,因此高校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就成为时代的必须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搞好当代大学生跨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把握宏观、钻研细节,积极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社会理想、健康的价值取向和昂扬的精神状态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做好宏观工作的同时,高校也不能忘记关注细节,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格外值得教育者普遍关注。虽然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定义尚不明确,但是拜卢姆(Byrum)等学者认为,态度(attitude)是跨文化交往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5]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正确的态度,首先要提高文化意识,也就是在跨文化交往中积极去探求交际对象不同于自我的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等富有文化内涵的特征,在交流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主动解决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交际对象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p#分页标题#e#   2.放眼世界、立足现状,潜移默化地积累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积极掌握跨文化交际场合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提高跨文化交往的意识,注重平日的逐步积累。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显性的表现,教育工作者们应首先培养大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跨文化传播》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并指点他们广泛阅读英文著作,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和英文报刊,最重要的是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传授给大家,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3.丰富多样、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拓展跨文化交际的经验   除了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之外,《跨文化传播》授课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刮痧》、刘烨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暗物质》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电影素材,它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充分发掘人文内核,探讨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与相互融合。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异国的风俗礼仪和该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语言的特定规则,影视中人物表现出来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手段、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对跨文化差异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普通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免费浏览和下载网络资源的机会,网络上储藏了大量关于不同文化的介绍、跨文化交往的案例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等资源,有自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浏览,筛选并下载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最新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跨文化交际的经验。   4.与时俱进、勇于开拓,提高《跨文化传播》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跨文化传播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属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因此《跨文化传播》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为培养当今通才奠定基础。作为跨学科的一门课程,《跨文化传播》既可以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课程,也可以开设为针对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针对前者,《跨文化传播》教学应该增加专业知识的讲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跨文化传播基本概念和理论简介;(2)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知识;(3)非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4)文化的差异、冲突与适应等。[6]作为选修课程,《跨文化传播》教学应该减少纯粹理论部分的涉及,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做更多思考:(1)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宗教观、人际交往观念等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2)网络传播与虚拟社区中的文化交往是否会导致文化的“全球化”与“同质化”;(3)如何更好地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从而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和沟通;(4)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来和传媒技术的进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正在加速,大学生在求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个方面都会面临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往,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多元文化社会中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应被视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跨文化传播》教学中,教育者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知识,还要关注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内涵,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了解彼此的差异,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并在充分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交流效果的最优化。当代大学已经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从事该教育,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机,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开拓教育的崭新领域。

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口语;高低语境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是兴起与20世纪70到80年代的一种从社会语言学中独立出来的学科,跨文化交际主要关注的是“不同语言文化在直面碰撞的时候发生的交融与互相磨合的一种语言实践现象”。以中英语言为例,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两个民族的文化、经济、风俗、外交原则等各个方面。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逐渐发展独立,已经成为文化交流活动中一门重要学科。语言环境是语言发展和语言活动进行的有机土壤。语言环境在跨文化交际学的范畴中会涉及到“高语境和低语境的区别”,高语境与低语境关注的不是简单的语言环境,而是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和信息传输的习惯和风格[1]。可以说高语境与低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知、思维品质以及外在的行为表现。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的提出为“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口语会话活动”的语言误解、分歧和摩擦行为的消除的策略构建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很有研究与实践的价值。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概念及内涵

高语境和低语境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先后提出的概念,高低语境是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的,因此霍尔被称为“跨文化领域研究的奠基人”。从概念上来讲,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他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可以从下面的关系图表现出来。通过图1可以清晰地发现:语境的核心要素限定在说话者、语言内容与客观事物构建的整体交流环境以及受语者三者之间。所以有语言交流的地方就会有“语境的存在”。语境就像一个动态的湖水,和的人、事、物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信息传递圈,在这个圈子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着既定的交流与交往[2]。通过图2的关系示意图可以清晰地发现:霍尔所谓的高语境和低语境概念其实是基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人们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下产生的实质性的表达差异。例如,在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的影响下,众多的语言学家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专家学者研究了不同国家人群在特定的交流活动中交流的方式和特点所形成的语境,他们发现:以日本、朝鲜、中国三个国家为代表的地区倾向于利用手势语、空间的变换、沉默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例如,中国文化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是金”“话多必有失”等经典话语充分反映了一个事实:这些国家的人群在具体的交流语境中倾向于利用各种交流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语言并不是他们完全的依赖因素。所以,以这个三个国家为代表的类似人群在现实交际中构建的是“HC(highcontext)”;与之相反或者相对的是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语言交流,他们的交流讲求的是用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承载最明确的含义。换而言之,他们非常看重节约原则和效率性。所以,这些国家的人群看重直爽的、直接的交流,因此他们比较依赖自己的语言,在特定的时间里很快表达完自己的意思,不会像高语境群体一样,含蓄或者委婉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所以他们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与外界的客观事物或者其他人构成的语言环境就是低语境。可见,不同群体的人群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对高低语境的概念和内涵清晰,就能很好地在相关的语言交际往来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三、汉英两种文化下高低语境交际的案例分析

上文已经从学术的角度探究了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而且探索了两大语境涉及的主要国家。可以说,所有人群和国家只要与其他的国家发生交流行为,就会涉及到高低语境的问题。下面的英语口语会话案例都是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发生的。中国历来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这是中国的外交传统,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我们也不接受任何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我们呼吁其他国家也能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不得干涉别国的内政。这句话是在回击特朗普言辞说的话,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部长言辞委婉,没有直面抵抗和训斥特朗普对中国的无端指责,而是应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中国从不干涉别的国家的内政”,以及“不接受”“呼吁”等词语,委婉含蓄且不失大国的风范,用高语境的语言交际很巧妙地回应了美国这位总统的言论。可见高语境和低语境在实践交际过程中差别是极大的,当然这是一个政治碰撞与外交言辞相互比拼的场合,如果在这样的场合,中国的言辞也像特朗普那样犀利,可能会直接引起美国与中国的政治对抗,产生极大的国家政治矛盾。部长的这番言辞,不仅仅挽回了中国大国外交的颜面,并且也不甘示弱地回击了美国的无端指控,也告诉美国中国绝不会接受不合理和荒谬的指责。而特朗普的发言也让其他国家见识了这位总统犀利的言辞。从话语交际的角度出发,美国和中国的发言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错误,只是特朗普为了表明他对中国的立场,在低语境下表述出了这样的言辞,作为高语境的代表国家———中国则在高语境的支撑下用自己的官方的不失大国风范的言语和弦外之音应对了美国总统的无端指责[5]。可见,高低语境在特定历史条件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果在友好的交际气氛中,遵循不同的原则,按照文化互信和交际互信的原则来处理这样的跨文化实践,就会有更好的效果。通过上面两个案例,笔者认为:良好的,顺畅的跨文化交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对语境特征理解的基础上,并且能够遵循特定的文化交往互信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维系有效、顺畅的交际活动。根据汉英语言文化在高低语境中的不同表现,下文将探究几个适当的科学原则来支撑更加科学高效的英语口语会话。

四、基于高低语境的英语口语会话应遵循的原则

(一)英语口语会话中的文化互信原则

WhenyouareinRome,doasRomansdo.这句谚语很好的阐述了在进入非母语国家后要遵循别家的文化原则,了解丰富的风俗文化,这样的准备和文化渗透非常有助于语言交际者在与外语国家的当地人群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至于出现尴尬甚至不愉快的矛盾。例如作为中国人去国外留学,要和当地大学的学生和自己的导师进行交谈,首先要明确在低语境国家,如何在生活基础需要表达中表达自己,如何发表言论,如何参与话题辩论和生活派对等,只有明确这些,才能更好地把平时学习的外语(英语)更加恰当地应用于日常交流中。文化互信原则主要指对当地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特点和原则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英语交际实践中能够按照对方的理念来选择语言表达的方式。文化互信就是彼此做到尊重对方的风俗和文化准则,但并不是一味地妥协[6]。只有遵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原则,才能在高低语境交融和碰撞的时候灵活处理存在的问题,不至于出现上文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构建良好的交际氛围打下基础。

(二)英语口语会话中的量化原则

量化原则主要指的是说话句式的复杂程度或者话语量的多少,具体来讲就是使用英语的西方人,以美国人为例,他们喜欢开门见山,而且多用省略句或者简单的词汇来代替长句,他们在非正式场合的交际原则是“高效率,时间第一性”。换而言之,美国人的低语境交际原则就是“用最节省的语言表达最直接的意思”,他们不喜欢冗长或者迂回的表达,而是喜欢直接表达心中的立意。中国人在西方国家遇到口语会话的现实场景,应该学会调整交际策略,遵循“量化原则”,避免太多的委婉表达引起歧义;同样西方人在中国也要遵循中国的量化原则,懂得中庸思想和谦虚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双方的愉快会话。高语境下一般倾向于加法原则,低语境下则倾向于减法原则。

(三)英语口语会话中的推断原则

推断主要是指遵循高低语境的不同群组的人在现实交际过程中,如果有些交际用的话语少,但却用神情、肢体语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参与语言交际的人群要懂得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表现等猜测他人的真实想法。例如在国内的交际中有“察言观色”的说法,这是东方文化中神态表达的体现;而西方交际中的V字形、挥手、站姿等也有他们特定的含义,这些需要从西方文化的读本中获得。只有在理解和内化这些不同国家交际文化中的各类肢体和表情动作的含义,才能有效地结合语言交际来推断说话者的深层含义,也可以在说话者、外部环境与受话者之间形成一个健康、和谐的交际圈[7]。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是当下文化交流活动中最主要的交际科学之一,跨文化交际涉经济、文化、政治、宗教、教育还有科学技术交流等各方面的内容。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在各国的文化、经济、贸易交往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把英语口语会话行为作为研究的核心,基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从跨文化交际的维度分析了两个案例,并构建了三大方面的交际策略,这三大交际策略适用于所有高低语境环境下不同人群进行口语会话交流的需要,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德根,欧阳丽萍.跨文化交际场景下英语口语会话的高、低语境有机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9-12.

[2]刘育东,周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J].河北学刊,2011(3):234-237.

[3]李涛.高低语境文化成因及其交际差异对比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89-192.

[4]杨瑞艳.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中美言语交际风格对比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5]余宏波.从语境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际差异[D].厦门:厦门大学,2005.

[6]唐德根,章放维.两种会话方式与高低语境文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1-94.

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7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方面的不足进行研究,揭示了目前本科学生在提高跨文化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因地制宜的提高跨文化能力:(1)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化跨文化意识;(4)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跨文化能力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社会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只培养精通某一专业的单一式精英教育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而具备一定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传授科学文化技能使学生尽快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将所学知识快速转化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这就要求各高校各学科立足校情,探索出一条适合的道路,为培养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做贡献。商务英语专业以其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的特点在众多专业中显得尤为特别,为了增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商务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能力和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只有开创出实用性强、理念新颖的特色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才能有所提升,进而培养出兼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商务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现状

商务英语专业兼具文科和理科思维,更是具备了复合应用型专业的特征,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在市场上较其他专业更受欢迎和肯定。但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是否具有潜力,市场肯定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现在越来越多本科院校过于急功近利,而忽略了一个适合校情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一定的历史沉淀,突出特色,重点创新。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弱化了跨文化能力在商务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投入等方面都存在失衡的现象,过于强调英语课程或商务知识;二是主要课程比例不合理,或是在英语课程中附加一些商务课程或是在商务课程中增添一些非系统化的英语课程,这都违背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初衷;三是忽视实践课程的教学,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不经过实操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会缺乏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了避免这些误区继续横行,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已刻不容缓,这也正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尽管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ICC)的要素(compo-nents)界定角度和研究侧重各异,但Byram提出的欧盟模式获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可且影响力巨大。他将跨文化能力分为知识(包括本国文化知识和他国文化知识,如社会政治、宗教、历史和地理、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生活习俗与价值观等)、技能(包括跨文化交流技能和跨文化认知技能)、态度(包括尊重、开放性、好奇心、乐观接受和包容等)和意识(包括批判性文化意识、自我意识、社会语言学意识等)四个维度。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英语基础和综合素质较为参差;(2)对于跨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不求甚解;(3)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较难以英语的思维模式进行语言活动;(4)当前,商务英语专业要开展全面多样化的跨文化课程有困难。

三、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对策

通过分析研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提高跨文化能力方面的几个突出问题,说明他们在特定跨文化环境下不能有效、得体地完成交际活动。而这与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因此,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便成为了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来说,跨文化知识的习得主要来自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和课后的相关教材阅读,因此,学校应立足校情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不盲目跟风其他学校,优化课程设置。在开设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的同时,应鼓励学院教师开设多元化的英语文化选修课程,如英美报刊选读、词源学、西方宗教等。此外,应根据学生需求和水平精心挑选具有系统性跨文化知识的教材,建议选用外文原版教材。虽然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能让学生在目标语境下学习外国文化,逐渐熟悉和了解地道英语和富有魅力的文化知识。教师可出台学生必读书目,鼓励学生阅读中英文经典名著并组织开展对经典著作的讨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对比中西方作品,进而延伸至跨文化的高度与深度。交流都是双向的,但不少语言专业学生会出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不了解和不认同的情况,无法对中国文化进行具有表现力的传达,因而也会引起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建议学校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语文课、在校内开展多样化的中国文化学习活动,如邀请名师进行中国文化系列专题讲座,强调母语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失性。强调只有不断积累本国文化知识,提高用英语诠释中国文化的能力,才能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较顺利的完成跨文化交际。

(二)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跨文化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摒弃传统的一言堂式授课,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积极为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创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讲授为主,辅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中西文化对比等以任务为中心的各种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跨文化知识和交流技能的效率。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学习的热情。应努力把商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成为一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技术过硬、组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素质教育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终生学习和发展的观念,乐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育理念,增加与国内外其他教师的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求将中青年骨干教师分批次送往国外交流学习,或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将教师送到企业实习,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有效提高教师贯通中西文化的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敏锐洞察力。只有教师队伍自身的跨文化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才能在帮助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上取得进步和成就。

(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化跨文化意识

具备较强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其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相对开放,更易接受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沟通中言语得体、方式得当,使得交流更具理解性和接受性。这正符合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的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语言输入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如,讲解课本知识时可适当引入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和概念,增加学习趣味,弥补学生在跨文化知识上的空白,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的孪生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不可或缺性。因此,在鼓励学生广泛了解目标语风俗文化和历史传统,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掌握跨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强化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的文化移情能力(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和文化差异敏感度的能力。

(四)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效的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显著,更能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应更注重传授学习方式而不是一味的灌输书本上的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率有目的地开展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强调课堂上的时间有限,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喜好,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进行文化知识和交流技能储备。如,有学生喜欢看美剧,可建议学生通过美剧看美国社会文化,留心观察和记录电视剧中的蛛丝马迹。只要有自主学习的积累和潜移默化,学生就能主动将课后自主学习到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交流技能融入到课堂上的语言和商务知识学习中,取得跨文化能力、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三丰收的成果。

四、结语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学校和社会对本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具备国际化特征的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来说,无论是受到当前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还是自身对于提高能力水平的需求,不断丰富跨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摆正跨文化态度、提高跨文化技能,已刻不容缓。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学生们的跨文化能力亟待提高,对于跨文化能力的认识也有待深化。如今,各高校面临一系列改革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以此为契机,针对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各校校情和学生基本情况为基础,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创新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升商务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而只有逐渐探索出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教学模式,着重进行跨文化知识的积累,注重主观文化层面的训练以及培养跨文化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对跨文化知识、意识、态度和技能进行反复体验和思考,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才能更上一层楼,从而实现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目标。

作者:曾靓 段红鹰 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1-25.

[2]陈准民,王立非.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32-36.

[7]尹小芳.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1):58.

[8]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许力生,吴丽萍.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习得问题的反思[J].中国外语,2006(4):76-79.

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8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1]。知识层面指学习中外文化的基础知识及跨文化交际理论,情感层面即培养多元文化观念、跨文化敏感度以及对异文化的审美能力,行为层面指在具体情境中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活动。跨文化交际是一个真实、动态的过程,而对于缺乏真实语境的中国学生而言,直接接触异域文化的机会较少,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仍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突出的是理论与概念的输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创新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会面临诸多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问题,“将学习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的复杂性并且身兼多重身份的跨文化者,从而避免基于自身身份理解他人的定式”[2],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需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跨时空与课堂局限的矛盾。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及资源,以文学和影视作品为辅助,更加感性地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更“真实”多元的世界,避免对异域文化生成刻板印象和偏见。第二,拓宽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面向全球,但是目前文化比较的对象主要侧重于中西方文化对比,对非洲、中亚、东南亚、东欧、拉美等文化类型关注不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涵盖更多地区、国家和民族。第三,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课堂话语量比例。教师应关注学生获得感,设计参与性与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创新考核与评价方式,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设以真实经历为依托的案例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可视化,以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指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评估测试等[3],可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具体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一)“我读世界”———荐书与批判性阅读。在很难直接进行跨文化体验的情况下,书面语接触就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从书面语交流的目的出发,教师可设计一个以“荐读”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世界文学、文化名著来实现跨文化体验。这一活动具体可分为“教师荐书”和“学生荐书”两个环节,所荐书目要求价值导向正确、与中外文化相关、知识信息量丰富可靠、可读性强。如印裔英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的《非洲的假面剧》①介绍了现代非洲国家的文化及宗教,《信徒的国度》②介绍了现代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文化宗教,“印度三部曲”③和“美洲三部曲”④是读者了解印度和美洲社会的重要著作。《澳洲拓殖记》⑤较为客观地记录了19世纪澳大利亚的民族和文化状况。英国作家罗瑞·斯图尔特徒步穿越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寻路阿富汗》⑥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记录。余秋雨的《千年一叹》⑦介绍了现代希腊、中东及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尼古拉·别尔嘉耶夫所著《俄罗斯的命运》⑧着重探讨俄罗斯民族的特性,分析其因地理、宗教、民族传统和文化积淀所引发的命运之结。拉尔斯·布朗沃思所著《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⑨透过维京人展现中世纪欧洲,是了解北欧文化优秀的历史普及作品。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⑩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特别关注作品,是了解当代中亚的必读书。通过这些书面文本,扩宽认知的时间和空间,加深文化体验的深度,可以训练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奠定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即发现差异和认识差异。

(二)“我看世界”———新闻聚焦与文化背景解读。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4],教师不需要也不可能成为了解所有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专家,也不可能全面关注与跨文化相关的全部资讯,教师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搜集素材,帮助学习者阐释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教师只要做到这些,学生往往就能为课堂带来惊喜。如学生通过2018年俄罗斯-乌克兰刻赤海峡事件,分析了俄罗斯的文化特征、民族性格及外交风格;通过哈萨克斯坦文字拉丁化改革,了解了中亚国家独立后政治转型的最新动态及全球化态度;通过沙特妇女开车合法化,了解了中东伊斯兰教国家世俗化及妇女运动的进程;中西方年轻人中兴起的独身浪潮,则是文化异同对婚恋观念影响的突出表现。以上案例是学生在教师给定的原则和范围内,自主选择新闻进行分享和评论,教师进一步给予深入的背景分析和文化阐释,剖析文化差异与法律、政治、外交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我在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海外经历分享。教师应充分利用具有海外学习、生活经历的师生资源,将域外“实景材料”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与目的地居民进行“直接”对话,以加强文化接触和文化传递,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许多师生都有担任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经历,将他们在海外实习中亲历的文化交流、文化冲突、文化适应及跨文化交际事例进行整理和提炼,在课堂上交流和分享,有助于学生培养移情能力。海外志愿者会给我们带来非常生动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这是教科书很少涉及的,如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嗯”表示肯定的回答,但泰国人则非常忌讳晚辈对长辈、下属对上司说“嗯”。泰国是世界上唯一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佛教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者教师在泰国学校任教时,经常遇到要给僧侣下跪的场合,学校甚至提出志愿者工作前先去寺庙修行的要求。这些案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对海外跨文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我在中国”———留学生调研和访谈。中国学生可通过对留学生的访谈和调研,了解不同国家“真实”的历史、民族及文化传统,观察他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发现中外文化异同。搜集整理留学生在中国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结合理论知识探究如何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沟通和交流,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如中亚东干族重人情,讲礼貌,东干留学生和几乎每天见面的老师打招呼时会问:“您好吗?您身体好吗?您工作好吗?您家人都好吗?您的孩子好吗?……”中国人非常不习惯这种问候方式,但东干人则认为中国人在路上相遇时说完“你好”就说“再见”的匆忙态度非常不礼貌。[5]课程考核可以采用模拟教学、留学生访谈、读(观)后感分享、实时新闻互通、经典真实案例呈现等多种形式。学生可通过制作录音或短视频(可用双语或配外文字幕)等方式提交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并将读(观)后感、文摘朗读、经历分享等视频、音频文件整理并上传到各类线上云平台。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海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案例,完成案例库的建设,包括文稿、PPT、音频和视频等形式。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课程产生“每课有期待”“每课有惊喜”“每课有收获”“每课有积累”的效果。

三、教学难点的解决

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把握教学进度及课堂节奏,统筹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教学设计,是本课程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引入“竞争”和“评价”机制,在课前确定话题或范围,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在课前提交给教师,教师筛选后确定课堂展示的内容,确保在课堂上分享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跨文化交际课还需要帮助学生完成从抽象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第一,强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理论著作,广泛涉猎各类材料,获取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文化思维。第二,勤于练笔。在作业布置与反馈中,教师应以实录形式整理和记录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鼓励学生写下真实想法与感受。第三,擅于讲述。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态度和技巧,锻炼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能力,以及运用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方式观察和讲述不同文化现象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