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营销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跨文化营销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跨文化营销

跨文化营销范文1

(一)普及世界通用语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被广泛使用。到了九十年代末,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英语,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从中获取大量信息,这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英语信息,可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重视。对于一个即将或已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普及英语语言知识和强化语言训练刻不容缓。掌握交际对方的语言,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等,市场营销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了解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

语言的使用和习惯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各异。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和习惯不同,即使语言的使用准确无误,有时候也会产生误解。如不注意表达上的差别有时候就能闹出笑话或失去良机。如听到夸奖赞美之后,美国人爱说“谢谢”来回应,而中国人却爱客套。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军官携夫人去机场接一位美国顾问,美国人见到这位夫人便处于礼貌称赞道:“你的夫人真漂亮”。这位军官对此夸赞没有按英语习惯的回答“谢谢!”,而是客气地顺口说:“哪里,哪里”。哪知这位美国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只好马上回答说:“从头到脚都漂亮”。换言之,如果是在贸易活动交易时外国商人称赞你的商品好,你若不了解其语言特点,顺口说了“哪里,哪里”,就会被误解为你对自己的产品信心不足。再比如,一位中国学生要去美国人家里当家教,主人问他:“你中文水平怎么样?”,那人回答说:“还可以”。一句谦虚的话让他失去了机会。所以,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还要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克服母语习惯带来的干扰,避免由于语言习惯引起的误解和冲突,进而影响市场营销的成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因地制宜,恰当选用语言

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我们会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打交道;即使是同一个国家,语言的使用亦不尽相同。而且,谈判地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在加拿大,英语为其主要官方语言。但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与其法国后裔谈生意,使用英语就不很适宜,而如果你能说上几句法语,那么你的生意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再比如,比利时虽然属于法语语系,但当需要你给比利时寄商品目录时,如果你写的是法语,那么就会遭到弗拉芒人的非议,因为那里讲弗拉芒语的人要比讲法语的人多,虽然二者都是比利时官方语言。所以要注意了解其语言特点,投其所好。

二、熟悉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学者窦卫霖教授认为,在市场营销中,文化因素是其成败的关键。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彼此文化是市场营销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交际对方的文化是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改变不了的,但文化差异却是引起各国间交际障碍和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历史上由于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更好地与对方合作国之间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合作而导致营销失败以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要去了解这种文化,熟知这种文化,进而融入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成为我们市场营销的促进因素。

(一)了解社会习俗和文化禁忌

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有各异的文化禁忌。要和某一国家有商业联系,就必须悉通这一国家人们的习俗、信仰和文化禁忌。以避免由于犯忌而影响正常的生意往来。比如,在数字方面,中国人忌讳数字“4”和“7”,而加拿大人忌讳“13”和“星期五”,这也是墨西哥人所忌讳的,认为它们是不祥或灾难。在摩洛哥,“13”被认为是一个消极的数字,而“7”则包含有积极地含义。再比如,各个国家对于花的颜色喜好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人看来,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富贵,紫色代表尊贵;而紫色在西方国家则代表死亡,在日本代表悲伤;在墨西哥送花就应该注意了,在他们那里,红色代表诅咒,黄花代表死亡,紫色花为不祥之物,白色为驱邪之色。比利时忌用墨绿色,阿联酋人喜爱棕色、深蓝色,禁忌粉红、黄和紫色;再比如,波士顿人喜欢绿色的龙须茶,而芝加哥人却青睐同类中白色茶。在美国南部蓝色系列的服装是女人们喜欢的。在颜色禁忌方面导致的生意失败就有两个活鲜的例子。比如有一次日本向美国进口钢笔,在包装上犯了禁忌,遭到美国的反感,进而营销失败,因为日本厂商在银色的钢笔盒内使用的挂里儿是紫色的天鹅绒,紫色可是美国的禁忌色。另一个例子就是在加拿大,有一个厂商接收了一份订货单,内容是给加拿大生产一批毛线手套。由于厂家只顾完成既定任务却忽略了色彩上的考虑,所以生产出的大红色毛线手套遭到加拿大人的反感,生意宣告失败,究其原因才发现,加拿大人最喜欢的是深红色。

(二)掌握商务礼仪与商谈禁忌

商务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了解各个国家的不同商务礼仪和商谈禁忌相当重要。比如,中国人在一些正规场合,认为早到是一种守时和礼貌或者是诚意;而加拿大人则认为在谈判场合不宜过早到达,稍晚几分钟他们也不会介意;再比如,南非的商人做生意喜欢直来直去,说话大胆坦率,如果在南非做生意时手段过于细腻或者兜着圈子说话,他们会很不理解,而且这样的生意多半会以失败告终。在被称为人种大熔炉的加拿大做生意时要因人而异,否则就会吃亏,因为在加拿大的商人中,有90%的人是法国和英国的后裔,做生意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在价格方面不喜欢频繁波动。但是和英国后裔做生意与和法国后裔做生意手法也不同。比如和英国后裔做生意,其过程相当麻烦,从进入谈判一直到价格决定,既耗时又艰辛,但一旦签约,就代表百分之百成功了,一切尽可放心。可是和法国后裔做生意又是另一情景。法国后裔对客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但一旦进入谈判则判若俩人,让人难以琢磨,而且即使签了约也会让人感觉不放心。另外加拿大人不喜欢客人拿加拿大和美国相比,而喜欢客人谈他们长处。如果你不了解各国家民族的特殊性,你的市场营销等商务活动就会失败。

(三)增强法律意识和跨文化观念

法律是保障人们合法权益的法宝。进入跨文化国际市场,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跨文化观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之前,确保自己产品的专利权。事先对产品进行专利检索或注册,或到法律部门进行相关咨询,或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做到有备无患。以避免由于不懂对方国情或法律而影响正常的营销活动;也为了在营销活动中一旦利益受到侵害而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尽一切可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不必要文化风险。

三、注重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

跨文化营销范文2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营销工具的变革和以此为基础的商务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特征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市场营销的工具、背景和战略策略。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跨越了传统的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营销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内部管理更有效率。因此互联网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应成为当前国际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内容体系变化的基础上,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方式和进行过程控制,更好地完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国际市场营销;变革;创新

国际市场营销重点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中心,针对国际市场的历史、地理、文化、商业惯例、政治和法律环境,制定与实施国际化的营销战略。基于此,高校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市场营销学的延伸和应用,重点研究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手段及全球化的营销战略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的变革

国际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营销重点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营销活动,其中通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的商用给营销活动带来契机,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模式、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互联网跨越了传统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

传统的国际市场是以地域划分的区域市场,一般是地缘和文化接近的相关区域,由政府强力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政治性、地域性、条块性明显,真正的意义是对内的开放性和对外的保护主义。“信息传播无国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市场格局的地域界限,基于网络空间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在这个类似于“虚拟空间”构建的市场里,供需可以更好地对接,基于经济而非政治可以在营销领域进行更好地合作和交流。在这个市场里,供给和需求可以无限可能地对接,可以无视地域而进行交流,对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了无限的放大。

(二)互联网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

国际市场营销的难点之一是跨地域、跨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习惯、政治和法律等环境,使得彼此的理解和共识很难达成,归根结底,这是学习、沟通的不方便、不充分产生的结果。互联网为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充分的学习和沟通平台。一方面,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应用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如百度、谷歌、facebook、微信、微博等工具和平台的运用,可以为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这种平台型软件的运用,融合了传统的信息和语音功能,也具有现代即时性、互动性特点,还能帮助进行及时的查阅和学习,为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这种学习和沟通的基础上,在更深层次方面会形成基于业务领域、专业特色和兴趣主题的各种群体,在这个基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一些商业沟通也在这样的基于网络的沟通中进行。

(三)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手段使国际市场营销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工具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如企业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社交工具软件等,通过这些工具和软件,营销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基本信息查询、市场调研、商务沟通、广告促销等多项市场营销活动,把这些具体的工具与传统的4C、4P、4R等营销策略结合,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的结合,在发展传统市场营销工具和策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如微信、搜索引擎、网络病毒、网络广告等新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工具,企业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市场营销是企业基于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行的企业战略和策略性活动,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互联网在促进传统营销创新的同时,形成了很多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模式,从而在战略方面形成了营销引领创新的局面,可以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一种变革和适应。如有的企业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营销模式,实行了全方位的互联网渠道模式,如韩都衣舍、我的百家、梦芭莎等企业,摒弃了传统的专营店、百货等渠道,深入挖掘互联网渠道,所有的产品和渠道都是基于网络开发;也有的传统企业实行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即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开发网络渠道;有的基于互联网工具的营销手段,形成了新的商务模式和群体,如微商等。

(四)互联网使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内部管理更有效率

互联网不仅在外部市场开拓中发挥作用,在国际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化工作计划、生产工艺和采购流程等,尤其是在企业营销工作和内部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人员和销售管理等方面,互联网使得管理更有效率。

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经济和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中均有开设。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课程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经验,使学生具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国际市场研究能力、制定国际经营战略、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能力、进行国际市场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决策等方面能力,提高分析和处理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环境给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变革和契机,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这种思想和背景贯穿进去,从内容方面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的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课程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好。

(一)案例选择

按照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建议选取3—5个案例,案例要分别覆盖国际市场的环境分析、国际市场机会评估、全球的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知识点,案例的选择注意经典性和创新的结合,尤其在营销战略策略部分,要更加注重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方面的引导和分析。

(二)案例教学方式

1.角色转换。

案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练、培训师的角色,负责引导和启发,学生负责讨论和分析。

2.以归纳式为主。

知识点蕴含在案例中,每个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的覆盖性要强,在阅读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对知识点形成基本的认识,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归纳、总结和升华知识点。

3.分析能力的提升是重点。

与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式教学以探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前沿性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知识点不是案例教学的最重要内容。

4.问题导向。

好的问题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向是一种应用性学习,一边用一边学,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先学习后应用。在学习中遇到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总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程重于结论,重点在过程中的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案例结论本身并不重要。

(三)过程设计

选择案例—确定知识点—设计教学方案—布置阅读—课堂讨论—过程控制—归纳总结。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案例

尽量选择有实践调研的一手案例资料,并进行精心设计。

2.确定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知识点

每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容纳不同的知识点,但是要明确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方案设计。

设计好问题和顺序,以及提问的时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4.提前阅读。

学生需要进行提前的阅读和准备工作,有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进行。

5.课堂讨论、过程控制。

学生在围绕知识点讨论时,一个案例可以引发多种模式的思考,在发散的案例中,需要进行过程控制。

6.归纳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回归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李成钢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跨文化营销范文3

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师资团队合作,利用多层面多渠道中外校企合作形式,改革师生教与学方式,紧扣工学结合职教主旋律,动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及实践的有利资源,创新商务英语专业高职生的岗位技能训练途径,进行实证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商务英语;岗位技能;双语教学;“双师”

近年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实行的中美“双师”双语合作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次突破传统教学窠臼的教学尝试是商务英语岗位技能训练的创新途径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做学结合,要求高职英语教师既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又具备职场工作能力,即所谓“双师”双语教师。这里的“双师”含义可一分为二:一为一位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一为两位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执教,形成中英文促教对子。这种“双师”双语教师包括英语本族语教师、汉语本族语教师和企业行业讲师、技师。当前国内这类师资的匮乏严重地制约了高职涉外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跨国互动网络远程教育的实施有了保证,从而使得“双师”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兼备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职教学途径。论文根据专业统计机构的数据统计,设计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从较为宽口径的理论维度进行教育生态全息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途径创新,并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沟通技能的英汉两位教师合作的“双师”双语教学进行实验研究。

一、美国“双师”教学和欧美双语教学的启示

美国的“双师”(co-teaching)教学和更早的欧美双语教学打下了较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形成了多方位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欧美国家实行双语教学更多是基于二语环境,而中国英汉双语教育仍旧是外语环境。实行中外合作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语言学习环境。国内高职商务英语教师注重语言学习策略而往往缺乏行业经验,其英语水平很难达到国际商务沟通的专业要求。因而引进英语本族语讲师进行合作教学,与行业能手结对教学就能较好地开展岗位技能训练,既有利于提升涉外型人才培养质量,又有利于促进汉英双语文化的互动发展。

二、课程合作教学实训理论及实践

高职涉外型专业教育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双师”双语教学形式:(一)由一位具有“双师”素质的英语或汉语本族语双语教师实施教学;(二)由一位英语本族语教师和一位汉语本族语英语教师合作实施教学;(三)由一位英语或汉语本族语双语教师和一位汉语本族语职场专业人士合作实施教学;(四)由一位英语或汉语本族语双语教师和一位英语本族语职场专业人士实施教学。其中情形(一)当前只具有理论意义,因这类人士往往供职于高薪聘请的企业培训部门,要在高校大量引进这类师资缺乏现实性;(二)、(三)两种情形因学校课程安排及企业派员问题在国内课堂教学中较难实现,但在实习、见习阶段常见这类短暂培训情形;(四)在国际化职场培训中愈发常见,在国内高校仍较为鲜见。《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整合了这四种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场地的变迁、校企合作、课程面授与跨国远程教学互动等多方位多渠道的教授方式,积极开拓了国内外企业体验式实践教学、“双师”双语课堂教学和国内外顶岗实训等岗位技能训练途径。课程教学收效明显,教学相长,既为有效培养高素质的高层次涉外型职业技术人才提供了保障,也为情形(一)这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了师资和教学项目等教学资源。为了对前期研究[2]进行跟踪实验,下面以情形(二)的“双师”双语教学情形为例加以阐明。

(一)渠道拓展及项目开发

2010年笔者赴美访问教学,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首开中美合作“双师”教学先河,之后先后协助六位商务英语教师成功赴美参加美国高校的《商务沟通》课程的“双师”教学实践,期间与美方校企专员开发了“环球财政与文化”、“现代国际商务与管理”和“汽车营销”等几个美方见习和实训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的拓展项目,由中美教师以及美国企业人士进行合作教学实训。2011年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首次赴美参加项目实训,2012年第二批学生赴美实训,目前正在Skype试行的基础上开发跨国远程实训互动平台,旨在为项目实训提供更为便利的操作途径。2012年纽约州立大学坎顿学院的美国师生到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的中美教师合作教学,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做”一体化,结合赴美师生的教学经验开展在国内的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和社区服务项目实训。在此基础上,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坎顿学院等洽谈开发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和专门针对女性的社会科学定量研究发展项目,并安排教师赴美进行合作教学,同时进行跨国互动网络教学实验。至此,基于商务英语技能培养的中美双方的合作项目已初具规模。接下来主要研究提升“双师”双语合作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双师”课堂需要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对子,在上述四种情形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研究整理的“双师”课堂操作模式,进一步考虑每一对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从教师层面看,结对教学便于因材施教和分组分层教学,正因为结对教学改善了差异化教学,促进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教育发达国家在实训教学、远程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中运用越来越广泛。

(二)教学案例

下面是中美《跨文化商务沟通》“双师”合作教学的典型课堂设计及组织形式。美方教师Bill作为主讲教师,中方教师Peter作为辅讲教师。Bill是国际商务法学博士,商务和公共管理副教授,主授《商务沟通》和《国际商法》,目前担任美国大学商务文理学院商务科主任。经过前期考察,Bill走进中国课堂演示美式教学方式,加上这堂课处于合作教学中期,Bill对中国高校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的特点等已有一定了解,学生也对Bill的美国式教学兴趣盎然。因此,Bill和Peter的合作能够实现中美教学方式的融汇贯通,配合默契,师生其乐融融,教有所得,学有所获,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产品设计与营销(ProductDesignandMar-keting)”项目教学时课堂的操作方式如下:(2′)Bill和Peter进入教室,师生互相问好,Peter巡视教室观察学生需求并最终站位于Bill身旁示意由Bill开始英语授课。(学生目光炯炯,兴趣盎然)(5′)Bill简述上一次课程内容并提示本次课的项目进展汇报。Peter站在一旁进行必要的中英文解说。(师生互动,因材施教)(5′)Bill坐在前排准备名单和评分表,Peter巡视课堂,监督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氛活跃)(10′)小组自愿上台示范,Bill和Peter加入小组进行辅助提示。(师生互动,专业指导,因材施教)(20′)其它小组轮流上台展演各自的产品设计和营销项目。(中美学生互动互助,英语交流积极主动)(3′)布置课后小组任务:师生深入周边社区,体验商务文化和人际沟通。(学生欣然领命,课下积极作业)这一节课45分钟,比较有效地完成了中美合作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技能(国际市场营销),又通过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满足了针对涉外型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需要。这次中美合作教学班共37位学生,包括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32名女生和美方5名大学生(3男2女),持续三周,每周四天,每天两小时课堂教学加上三小时分场所演练实训,周五加上周末共三天则深入周边企业商场开展跨国商务实战。整个过程安排紧凑,顺利完成《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学生获得该课程学分。为了收集数据,促进教学研究,课题组设计了阶段性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第一周的调查显示,94.59%的合作班学生对教学过程十分满意,访谈中也发现40%的美国大学生对饮食和卫浴等生活差异较难适应。第三周的调查发现,合作教学对中国学生产生了皮克马里翁效应(Pygma-lionEffect),63.1%的学生英语成绩突飞猛进,英语学习信心倍增,极大提升了全球商务视野,其中有两位商务英语专业女生后来分别获得了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另外两位典型则直接到国外创业,分别在西班牙、德国从事国际营销工作;但是也有8.11%的中国学生出现怠惰情绪,他们听不懂英语课,对英语文化兴趣不浓。

三、结语

《跨文化商务沟通》作为一门经典的大学课程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顺应了高职教育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具有国内外共性的职业技能教育途径的有益探索。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My-COS)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统计,2012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3084元,排全校第一;就业竞争力排在全校第四,半年后就业率99%,高于全校4个百分点。2015年麦可斯报告进一步印证了商务英语教学途径改革的有效性。根据本专业课程的实验结果,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可以在其它涉外型专业进行尝试。当然,这种中外合作教学不同于中外合作办学,因而会遇到师生往返经费问题,美方有比较合理的奖助学金制度,更有多种企业对教育的资助方式,中国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应该尽快建立相关制度,才能保证中外合作教学的可持续性开展。另外,结合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特色,将商务英语岗位技能训练与英语技能竞赛进行赛教融合教学已经成为另一道磨砺学生技能的新战线。再加上急起直追的中国教育大军对教育发达国家业已研究成熟的微课的响应,在互联网辅助的网络慕课技术支持下,结合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模式,这种中外合作式跨国沟通技能实现了中外校企多方的统合增效或协同效应(synergy),可谓一举多得,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作者:时德生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参考文献]

[2]时德生.商务英语岗位群技能训练的双语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2012,(11).

[3]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C].创新与探索:外语教学科研文集,2016.

跨文化营销范文4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在全国尚未全面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材的选定工作往往由任课教师承担,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制约了教学的效果。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应该是复合型教师,不仅能用熟练的英语进行教学,并且接受过系统的商科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用英语讲授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用英语分析和解决营销的实际问题。因此,采用中文教材的做法不符合商英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不被采用。另外,中文教科书是为商科专业的学生编写,学时更长,内容更深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高英语水平并像商科专业的学生一样掌握同等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是难以企及的。由于教学目标和对象的不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材应不同于商科专业该课程的教材。另一类市场营销教材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它的内容取材于原版教材或从网上下载材料编辑,以专题的形式讲授营销知识,但仍偏重语言的学习,如术语的翻译、语言分析、句子翻译、习作等,缺乏真实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商务英语专业一般在学生三年级时开设市场营销课程,学生经过两年的基本语言技能训练,已基本具备相应的语言基础,使用该类教材并不合适。此类教材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对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以知识为载体来学习语言,使学生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谈不上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鉴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当前国内引进的英文市场营销教材中,最权威的当属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的《市场营销原理》,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两个版本。该教材在国外畅销多年,已更新到第14版,但该教材针对的是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甚至是MBA学生。课本内容较深,阅读量大,而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市场营销课时很少,学生在短期时间内无法消化过多的内容,感觉难以承受。综上所述,市场上现有的教材大多不能满足商务英语专业市场营销的教学需求,因此,编写适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教材意义重大,也十分紧迫。

二、教材建设的对策

(一)教材的简化

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一开始就承担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国际商务领域和活动中具有行为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切合培养目标的需要。如果教材的专业知识过于艰深,会使商务知识薄弱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英文原版教材语言地道、案例丰富,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但阅读量大,内容覆盖面广。如前面提到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市场营销原理》为大16开本,仅正文就有六百多页;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简化本也有四百多页。对于市场营销课时很少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材令学生感觉阅读任务十分繁重。除此之外,每一章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导致学生花了过长的时间阅读课本却感觉难以消化。因此,有必要对教材进行简化,压缩每一章节的内容,或将几个章节合并成一个章节。这样下来,学生不仅能更好的消化教材内容,并且能在宏观上更准确地把握学科的框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材的本土化

此外,西方原版教材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平台上的,这个平台是西方国家的平台,与国内的商务平台不同,即语言的外部环境不同。西方原版教材是在一个相当成熟的经济环境中产生的,它的许多法律法规、文化传统、行业惯例、经营模式、操作程序等与我国有很多不同。中国的营销环境、政策环境、企业环境、消费者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具有种种特殊性。这就意味着全盘照搬西方教材教案甚至是教学模式并不完全可取。例如,在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一书的第三章中,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营销环境、人口结构、文化价值和法律系统,而美国的营销环境与中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去国外工作的毕竟占了少数,往往是为本土的企业工作。即便是在外企工作,也应对本土营销环境的特殊性有所了解。在这一点上,原版教材并不能帮助中国的学生了解本国的市场环境,适用性不够强。此外,在教材的案例中,也多采用最新的欧美企业案例,学生对这些企业通常非常陌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也往往由于对企业的不了解缺乏兴趣,分析无法深入,无法通过案例来理解相关理论。相反,学生对于中国的知名企业,如联想、海尔、小米、阿里巴巴等的兴趣却非常浓厚,理解也非常深入,因此,十分有必要引进国内的真实商业案例,实现教材内容的本土化,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教材的实用性及互动性

在教材本土化的同时,教材的实用性和互动性也不容忽视。商务英语不但要培养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了解、熟知商务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些特征就要求商务英语教材能够体现学生参与性强、师生互动高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而随着我国吸引外资,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走进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日益增加,对具有跨文化视野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企业在进入新兴市场时,都会遇到文化差异,很多企业,包括知名企业,都曾因为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而犯过错误,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市场营销教材应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突出跨文化视角,增添和跨文化营销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要结合实践,了解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并具备在营销活动中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原版教材更偏重理论的讲解,过于理论化,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方法。这是由于商科学生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的不同造成的,也就意味着商务英语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不能照搬商科的教材,而应编写适合自身的教材。商务英语以语言为依托,以掌握商务知识、锻炼商务技能为目标。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通过各种商务环境中的实践来有效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因此,选用、编写的教材应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给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彼此的交流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商务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设置课堂和课后练习时,可多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模拟公司等实践性强的形式和项目。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材的编写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的立体化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市场瞬息变幻,新方法、新手段、新事物层出不穷,传统的印刷品教材很难跟上变化的步伐,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编制立体化教材。所谓立体化教材是相对于传统的文字印刷品而言,它集书本、磁带、录像、光盘、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于一体,集各种教学手段之所长,将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输入方式有效结合,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配合教学过程,使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例如,网络公开课、慕课上美国名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大量的商务营销类影片,英文商业报纸杂志上最新的新闻报道,都为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编写立体化教材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手段收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编辑。使用立体化教材,学生不仅能更直观更形象理解营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对该课程有着更深切的体会,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跨文化营销范文5

关键词:中国文化;韩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电视剧

互联网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的文化信息不断产生碰撞与融合,受众变得容易接受跨文化传播中的影视作品,接受常常意味着不只是在内容上易于被接受,在形式上也方便接受。通过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方面的努力,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表现出了迅猛发展态势。

一、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环境

2013年起,韩剧《继承者》和《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新“韩流”。2016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韩同步播出的韩剧《太阳的后裔》在爱奇艺视频网站播出,中国观众可与韩国观众同时观看,剧集播出24小时,爱奇艺便获得超过3000万流量,其社会影响力之大,几乎形成一种社会现象。2019年底,韩剧《爱的迫降》在中国播出,影响力虽不及前者,但仍引起不少观众追捧。韩国影视剧在中国取得较好的收视成绩,有赖于良好的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是传播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传播活动的进行有赖于一定环境,在一定环境中展开。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开始推动实施以“文化立国”为中心的文化政策,最初目的是为提升国内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平衡西方文化对韩国社会的冲击。该政策在韩国取得良好效果后,韩国政府又于1988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韩国影视剧、游戏、音乐等在政策支持下大规模出口到了国外。我国自中韩建交后逐渐放开韩剧的引进政策,也为韩剧在我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另外,中国和韩国同属亚洲国家,地缘、文化的相似性也促进了韩国影视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发展。

二、韩剧在中国热播原因

(一)满足观众文化心理需求

韩剧普遍采用“边写、边拍、边播”的制作方式,通常确定好电视剧选题,只要有部分剧本就可以投入拍摄,并根据观众的反映随时调整剧本、演员、剧情。这种完全把故事发展过程交到观众手里的方式,保证了收视率的稳定,也最大限度优化了资源利用率,制作过程紧凑环环相扣,对演员和制作人员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整体提高了制作水平。也正因如此,热播韩剧能够满足观众文化心理需求,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

(二)适当表现和渲染文化差异

电视剧是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也是观众了解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韩剧展现的人物面貌、服饰搭配、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现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不尽相同,使中国观众感到陌生并产生好奇,而这些文化差异的碰撞驱使受众收看更多韩剧来寻求答案。韩剧的热播在恰好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对国内观众的审美志趣、衣着搭配、饮食出游等方面也产生了影响。而韩剧产业也充分利用了同源文化的差异,融合本国特色,实现了韩国文化的输出。

三、中韩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比较

中韩两国都在借助文化软实力的交流改善双边关系,把文化外交作为重点内容。不过,中国主要以“为世界和平作贡献”的积极形象进行文化传播,而韩国文化传播的目标是树立韩国的国家品牌形象,赢得外国公众的信任和好感。从中韩文化交流现状来看,中韩跨文化传播呈现出几点不同之处。

(一)跨文化传播针对的受众不同

中国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主要针对的是对双边关系有影响力的群体,或是一些特定阶层。比如韩国企业、社会有名群体或是政府官员,因此对韩国的普通民众影响力较小。韩国在中国进行文化传播时则针对的是中国的普通民众,“量身定做”了针对中国特定群体的文化传播政策,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中国的年轻人群体,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寻求文化好感和亲近感。

(二)两国跨文化传播的成熟度和传播效果存在差异

韩国跨文化传播成熟度在世界名列前茅。韩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外交资源,对自身适当的定位以及多项文化外交项目的开展,使得韩国跨文化传播效果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很多良好的评价。中国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还与韩国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中国正在尝试分国别、跨文化专向建构,但目前仍呈现出了一种跨文化传播松散性。

(三)两国互向性文化传播侧重内容不尽相同

韩国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主要依赖展示韩国传统文化精髓,更利用了传入中国的韩流文化这一既得优势为突破口,大幅提升了韩国的经济增长态势。中国向韩国传播的内容则多以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为主,促进韩国民众认识真实的中国,但对韩国年轻人群体不具备足够吸引力。

四、国产电视剧跨文化传播反思及改进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对热播韩剧的跨文化传播分析中,反思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见贤思齐寻求改进方法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一)电视剧内容精益求精

力求剧本创作理性化,不盲目跟风,理性分析电视剧市场,深入了解电视剧制作行业,加强电视剧文化传播意识,使整个影视剧市场实现真正健康、持续、稳定的良性发展;电视剧制作品质化,注重拍摄质量,加快提升自身的创作与制作水平,从题材选择、剧本编写、拍摄、制作上精益求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视剧的品质,杜绝粗制滥造;收益最大化,在电视剧策划阶段更加科学的评估市场需求规范行业操作,有效降低投资风险;鼓励中外合拍,内地电视机构可以通过与海外剧的合作,加深文化的沟通融合,开阔眼界,提高内地电视剧制作水平,培养专业人才,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全球性跨文化传播。

(二)整合营销模式,优化营销渠道

中国电视剧应充分发挥利用明星效应,健全文化产业链,充分分析国际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性,观众对于电视剧有不同的需求,要对目标受众进行市场调查,判断其是否构成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利用明星效应拓展海外市场也是电视剧跨国传播的有效手段,韩剧之所以能够风靡亚洲,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韩国明星的推动和影响,我们应着力培养本土明星,对外传播加强海外宣传,提高海外观众对中国明星的认知。

五、结语

跨文化营销范文6

我国对学术写作的研究起步较晚,也只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对于学术写作的认识却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从刚开始单纯的论文写作研究扩大到现在的多种体裁研究。可以说,从近几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学术写作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有助于促进专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学术写作能力是学生在特定学术背景下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会逐渐掌握特定体裁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方法,最终达到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的能力。

2商务英语专业学术写作能力定位

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学术写作能力所涵盖的范围要比“写”这个技能大得多,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语言能力),同样还包括社会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语言运用和篇章构建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语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背景,然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商务知识和文化进行商务交际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技巧和策略进行跨文化沟通,构建商务篇章。因而笔者认为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既符合了《教学要求》,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语言运用和篇章构建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了保障。

3国际市场营销课中的学术写作能力培养

国际市场营销课作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不仅让学生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原理,还通过案例分析和书写营销计划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国际市场营销的过程和基本实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培养既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又具备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1国际市场营销课的教学目标界定

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明确本门课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教会学生利用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及分析方法解决现实营销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从本门课的教学目标看,笔者认为,可界定为以下几点:

(1)理解并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特点和特征;

(2)掌握进入国际市场营销的技巧和策略;

(3)培养分析国际市场营销数据的能力;

(4)通过案例研究、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沟通能力。可以说这四大教学目标同《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中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可以说这门课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

3.2国际市场营销课的教学过程解读

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先让学生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渗透案例,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掌握更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里所说的案例分析(CaseAnalysis)应采取书面的方式提交,充分模拟公司的环境,让学生做到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因为国际市场营销课最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最终的重要考核是要求学生学会写营销计划(MarketingPlan)。这门课一般会在商务英语专业的三年级开设,此时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课学习,语言能力已经较为成熟,而且所掌握的商务知识相对丰富,因而可以采取小组(GroupProject)的形式做一个营销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课堂,带领学生解读已经成型的营销计划,可借助语料库分析其语步结构和语步特征,在完成解读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最后提交一个产品的营销计划并由每组的代表走上讲台利用多媒体为大家解读本组的营销计划。

学生做营销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有的是体裁意识,学生应该充分地了解营销计划的语步结构和体裁特征,进而进行小组内部的任务分配;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的利用已经掌握的营销知识和理论对产品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小组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挖掘自身价值和作用,进而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沟通力和协作力等;小组代表解读营销计划过程实际上也是模拟了学生在公司实践层面的场景,这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又增加了砝码,让学生会更加自信的走向工作岗位。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国际市场营销课是一门能够综合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课程,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推敲的。

4结束语

跨文化营销范文7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境电商;课程目标;需求;职业适应性

引言

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以互联网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这成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跨境电商》课程的有利契机。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理论研究型人才不再是社会需求的重点,全国多数本科高校都面临应用型转型。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成为众多专家和学者探讨的热点。《跨境电商》课程最初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类性质出现,当本科院校开设同名课程时,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平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也忽略了所在专业的特色。王立非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是培养能够使用英语从事经济、贸易、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文秋芳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毕业后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2]。根据泰勒的课程论框架,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起点,而课程目标又是课程的起点[3],因此,廓清《跨境电商》的课程目标就显得相当重要。本文将从需求分析和专业特色角度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课程目标的设置问题。

1研究现状与问题评述

1.1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需求分析(NeedAnalysis)的概念由Hutchinson&Waters提出,一般包括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需求两个方面[4—7]。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出发,要求大纲设计者关注学生对理念和功能的理解而不是字词结构的掌握[8—9]。AleksandraMalickaetal(2017)重点关注岗位需求即社会需求,收集了对酒店接待专家和新手的三次观察和十次半结构式采访,采用质性分析方法,研究酒店接待工作中的语言运用,为课程任务的设置、难度和顺序安排提供启发[10]。国内关注需求分析的研究也为数不少。朱吉梅(2014)调查了多所本科院校的情况,通过分析实证数据发现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对需求分析关注不足的状况,建议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11]。蒋艳、马武林(2013)就课程、师资、教材形式和授课形式对学生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有效指导了大学英语高级阶段的课程设置[12]。祝?、马文静(2014)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7]。

1.2跨境电商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电商的蓬勃发展,《跨境电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率先起步。截至目前,《跨境电商》课程研究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聚焦宏观层面,强调校企合作,创新创业。赵颖(2018)指出,要在“双创”背景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氛围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13]。薛玉香(2018)认为应该加强“校地合作”,立足地方发展。该理念是高校应用型转型观念的延伸[14]。何宏庆(2018)关注到“人才培养方案模糊”等问题,提出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应该与金融相结合的构想[15]。崔艳姬、安丰存(2018)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服务民族地区[16]。(2)鼓励个性化需求,关注学生因素。向红梅(2017)提出以“互联网+双创”的模式培养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利用大数据的便利,防止千人一面[17]。卢冬君(2014)对顶岗实习生进行了抽样量化研究,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呼声[18]。于雪茹(2018)从课堂组织角度讨论了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问题[19]。(3)完全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角度出发,培养规格与学生需求脱节。钟飞燕(2018)认为要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优化课程设置,做到“精准对接”[20]。现有研究表明,跨境电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论文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然而,《跨境电商》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课程,其课程目标并未与该专业的定位和学生需求建立必要的联系,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同时,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鲜有学者关注学生需求。本文聚焦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境电商》课程目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课程目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什么?二是商务英语本科生《跨境电商》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2研究设计

本文以西北某高校商务英语专业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和就业状况等实证数据,分析《跨境电商》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该校2012年开始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为了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2016年开始为该专业大三学生开设《跨境电商》课程。课程目标为:掌握跨境电商行业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掌握跨境电商相关的商务和贸易知识;学会实际操作技能;实现跨文化沟通,解决售后服务沟通问题。该课程目标与高职高专相关课程的目标具有同质性。课程模式为理论授课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理论讲授部分在学校课堂上进行,理论授课结束后,学生被派往深圳参加顶岗实习。研究方法为访谈和观察分析法。访谈时间安排在三个节点:理论授课前、理论授课后和顶岗实习后。每次每个学生的访谈都在40分钟到1个小时。访谈形式为半结构式的,即研究者随时可能根据情况需要调整访谈提纲[21]。课堂观察主要是理论课堂的观察。理论授课前,学生最初对该门课程兴趣很高,毕业后却并未选择跨境电商相关工作。本文的受访者是经过筛选后留下的。

3结果与讨论

根据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目前的《跨境电商》课程的目标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需求理论认为,“教育者一定要了解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并在课程设置时尽量满足这两种需求。”

3.1语言基本功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不使用外语之间的矛盾

根据《商英国标》,商务英语具有双重教学目标[24]:一是“教会学生国际商务中所需要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二是“教会学生用英语去从事国际商务”(王立非,2015)[25]。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课程的理论授课环节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术语、词汇,并能够用英语进行网上沟通。这是教师和学生对跨境电商业务的传统认知。顶岗实习环节,学生发现“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英语”(林林)。而更多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用英语”(梅梅),学生认为他们学的专业知识根本没有用上。因为没有语言门槛,学生们觉得这并不是为他们专业“量身定做”的岗位。“我本来怀有很大的期待来的。”(梅梅)他们希望可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历练一下自己,巩固一下英语基本功,因此,当发现每个专业的人都可以做电商时,心理预期和现实发生冲突。

3.2掌握专门技能目标与岗位职责单一之间的矛盾

六名学生完成了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环节后,三个未选择跨境电商工作,三个毕业后去了另外的跨境电商公司。他们在谈到跨境电商的工作性质时,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情绪。认为跨境电商这份工作什么人都可以做,没有专业区分度,无法体现他们的价值。他们在顶岗实习时,有的在亚马逊、Wish这样的大电商平台工作,有的在国内不知名的小平台工作。工作职责都是店铺管理,是属于跨境电商经营的范畴。当被问到具体的工作职责时,林林甚至有点懊恼:“我在亚马逊店铺,其实就是淘宝店,每天就是负责刷单,看评论,上产品,搞促销……”“就是干杂活啊!什么搬箱子之类的重活男生女生都要干。”(杉杉)除了与专业关系不大外,跨境电商公司给学生赋予的岗位职责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与高职高专学生所获得的岗位相同。“太单一了,每天都是干一样的活。每天的工作就是这些事情,学不到新东西。压力倒是很小的。”(冰冰)对于商务英语本科生来说,他们并不喜欢压力太小的工作,他们需要有挑战的工作,希望能够有上升空间。有的学生大概半个月后就做到了公司最优秀的等级,在公司里没有人能比得上,因此这些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事都很笨、不动脑。因为电商主要就是开发新产品,一个产品卖不好了,头脑灵活的学生就会观察什么卖得好,赶紧也上新产品,而那些每天死守着旧产品的人,业绩自然不好。因此,有意从事这个岗位的学生毕业后就会换一个大公司,希望接触有挑战性的工作,期待上升空间,这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需求。然而,目前社会上的跨境电商岗位主要是低端岗位,与学生期待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相违背。“公司没有自己的产品,就是大杂烩,到处搜罗产品,多而杂。”(冰冰)顶岗实习之前,学生都觉得跨境电商工作是很“高大上”的,实际工作经历让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发现了自己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3.3跨文化沟通需求与“不与人接触”之间的矛盾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也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也具有强烈的交际需求,希望能够在交际互动中得到认可、获得成长、提升自我。《跨境电商》课程是隶属于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课程目标应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从局部服务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跨境电商》理论授课的一个章节。学生在顶岗实习时,由于岗位的限制,并未获得与人沟通的机会。“跨境电商通过网络线上平台卖东西,不需要跟客户见面或者沟通。”(林林)而学生真实的期待是做传统贸易,与客户面对面地沟通。林林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传统贸易的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维护老客户,去国外市场定期拜访他们,顺便开发新客户。当被问及他是否喜欢现在的工作时,他很自豪地回答:“当然啦!”由此可见,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跨境电商》课程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整体而言,学生认为跨境电商从事的工作类型单一、难度较小,不与人接触,专业知识用不上,没有上升空间。这与工作缺乏挑战带来的价值感缺失有关,其根本原因在于设置课程目标时未考虑学生因素。

4商务英语本科生《跨境电商》课程的目标

重新确立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还需关注跨境电商行业本身的特征。总体而言,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岗位、中级岗位和高级岗位。目前,跨境电商行业具有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该缺口的绝大部分是指初级岗位缺口。学生顶岗实习所做的客户服务和“网络推广”等工作都属于初级岗位。中级岗位则包括“市场运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结算管理”[26]。市场运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包括市场营销和跨文化沟通等方面。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课《市场营销》《国际营销》和《跨文化商务沟通》等课程所涵盖的。国际结算管理需要的知识与商务英语专业《单证操作》《进出口业务模拟》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重合。不难看出,商务英语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与跨境电商行业的中级岗位职责相吻合。部分在顶岗实习后选择继续从事跨境电商行业的学生说:“因为还没有参透里面的方法,还想继续学。”(默默)“水很深,路很广,值得探索。”(明明)学生在没有深入了解这份工作的时候,觉得日常工作很机械化,很简单,但是入行之后才发现每天遇到的问题都是新的,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都很具有挑战性。在顶岗实习之后,正式入职不久,杉杉的工作就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从事亚马逊运营,主要负责产品的上架和销售,与顶岗实习内容基本一致,又包含了一些学校课程中所涉及的电子商务、邮件回复等(内容),也有一些营销理论的应用,所以他觉得学到的东西还是挺多的。显而易见,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境电商》课程目标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相关从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应注意将课程目标与跨境电商岗位需求的层次性相结合。(1)语言基本功依然是第一位的,掌握行业英语及地道表达,掌握跨文化沟通技能。首先,《跨境电商》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在商英专业课程体系中,英语知识和技能模块占比为50%—60%。同时建议,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二三本院校将英语知识模块占比提高到60%—70%[27]。《跨境电商》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其课程目标应与专业目标保持一致。其次,从行业需求来看,跨境电商行业需要客服沟通以及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营销人员。从学生需求来看,学生需要拥有从基础领域向上晋升的通道,语言能力会成为他们上升的阶梯。(2)了解跨境电商行业从业标准、基本要求。跨境电商的行业从业标准属于商务知识和技能模块。这不仅是商务英语本科生的专业要求,也是学生需求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进入跨境电商行业的门槛。(3)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跨境电商是一个新兴行业,平台越来越多,每个平台的规则和要求各不相同,平台本身也会随着时展不断升级,更改规则。与此同时,如今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更加自我,不会抱定一份工作干一生的思想。因此,“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加重要。学生需要掌握的是跨境电商的基本流程,具备跨境电商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能够在经过简单培训的基础上迅速适应新岗位,就是《跨境电商》课程的重要目标。《跨境电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进入该行业的中级岗位即须融汇商务英语专业所学的多门专业知识。但它不是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唯一途径。它的出现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多了一个新选择,是增加了一个新的就业途径。

5结束语

跨文化营销范文8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障碍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一带一路”是沿着“丝绸之路”这一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遗迹而延伸,今天的“中国梦”,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推广曲,是对全球化新模式、新路径的新探索。在主席提出的这一大背景下,我国众多企业不仅有着伴随“一带一路”发展策略走出去的机遇,也在商业沟通中遭遇着文化差异的挑战。因此,顺应“中国梦”的发展步伐,将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洒落到世界各地,以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善意。

1.2研究意义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鉴往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倡议,秉承着“中国梦”的伟大原则,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探索我国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问题及对策,提高企业员工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能力,把“一带一路”这个新“丝绸之路”打造为一条经济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对中国经济腾飞、社会稳定发展具有不可衡量的伟大意义。

2相关概念界定

2.1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依赖于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多边关系,是依据当前的企业沟通合作建立起的“新丝绸之路”[1]。目前我国已与近70个国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项目合作和完善政治措施。同时,为我国企业开拓国外市场、促进自身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2.2跨文化商务沟通

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我国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丝绸之路”阶段,推进了中西方贸易的合作共赢。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我国企业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难题。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不同文化和不同企业之间的一种互动,是拥有不同的宗教、社会、种族、教育等背景的个人或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

3跨文化商务沟通可能引发的问题

3.1信息传递问题

沟通过程可分为说话者向听众传递信息及听众从发言者的讲话中获取信息。前者是发言者通常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对信息进行编码,后者是听者根据自身的背景对信息进行解码。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传递不准确信息的情况。

3.2市场营销问题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民族、历史、地理分布、极端主义等各方面的差异和冲突,对企业的营销战略产生重要影响。许多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都属于伊斯兰国家。如果企业忽视伊斯兰教习俗,在伊斯兰国家销售猪肉产品或酒精饮料,将会彻底地退出该国发展市场,并引起当地公众的不满。

3.3边界冲突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连接欧亚大陆地区,涵盖了多种文明体系,而这些文明体系衍生出的文化制度有着极大地差异。国家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交织着太多的民族文化矛盾,稍有不尊重的意思,就可能引发边界冲突。由于文化矛盾所引发的问题,我国企业无疑很难回避,我国能否提供有效方案促进沿线地区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也考验着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治理的成效。

4引发跨文化商务沟通问题的相关因素

4.1语言因素

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其对于跨境商务活动中的沟通作用不言而喻。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行为习惯,若对于存在的差异不加以理解与支持,很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产生误会,更为甚者引发边界冲突。在商务沟通活动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仅仅精通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此时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则更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可化解文化主义矛盾。

4.2行为意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目的是增进相互了解,因此,中国人往往喜欢在建立合作关系之前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人更倾向于先做朋友然后做生意。东亚及中东欧等国家的成员国认为“businessisbusiness”,生意就是生意,友谊就是友谊,两者永远不会混淆。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意识差异自然会导致中国人习惯于商务沟通中的悠闲节奏并慢慢进入沟通主题,不过“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地区)并不了解这种冷静的方式,甚至引起误解。

4.3价值观念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细看近几年“丝绸之路”的发展,沿线国家人们的价值观是重视从个人的奋斗中肯定个人的能力;与他们不同的是,传统的东方文化并不喜欢竞争和彰显自我,而是倡导谦虚、含蓄、奉献助人的理念,因此,只有了解彼此的价值观才能使双方的商务合作沟通顺利进行[2]。

4.4风俗习惯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风俗千差万别,独特的习俗塑造着该民族特有的态度和行为,如果企业双方不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往往会让合作方感觉不被重视和尊重,这就为跨文化商务沟通带来了障碍[3]。“一带一路”沿线有着国内政治形势较为严峻的国家,很有可能导致该国发起边界武装冲突,退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因此,在开放的发展区域中,我国应遵循入乡随俗的沟通原则,尽量避免摩擦和冲突。

4.5宗教信仰

当下,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的沿线国家是我国周边外交的最优发展方向,如若我国企业侵犯了某一国家的宗教信仰,就如同粉碎了他们唯一的生活理念,最终有可能使得信众们发起政治武装冲突,引起宗教极端主义[4]。因此,在与信仰宗教的人们的沟通的过程中,倘若有宗教歧视的话语,就可能使宗教信仰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羁绊。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地位,一定要尊重合作方的宗教信仰,实现最大化利益共同体。

5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5.1实施多元化相融策略

当企业跨境交易时,具有不同背景的文化必定会交叉和聚集,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与东道国发生矛盾和冲突,企业双方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良好融合,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企业文化。企业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时,若与东道国企业文化的矛盾异常突出,则企业可以在跨文化管理中重新建立跨越合作边界的“新文化”。

5.2构建并参与跨文化沟通平台

企业在进行跨境贸易时,搭建促进企业双方文化合作的平台无疑是一种良好地沟通方式,为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企业文化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也大大增强了我国企业的文化信心。通过参与这些跨文化沟通活动,可以使沿线国家对我国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初步了解,这不仅促进了我国企业文化与其他企业文化的融合,也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种新型的共存、合作、互利的企业关系。

5.3加强跨文化沟通培训

跨文化沟通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双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支持、语言和非语言培训、冲突处理能力培训、地理环境分布等,这种培训可以委派企业员工深入合作方国家,了解当地独特的文化,促进东道国员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理解,保持企业信息流动和决策过程的效率[5]。

5.4建立相互合作尊重原则

我国实行“一带一路”倡议是要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因此,我国企业在跨文化沟通时要始终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这一合作原则不以任何一国文化为主导,不以任何一国行为为准则[6]。对于文化差异我国企业不可以对自身企业文化过于盲目自信,也不可以鄙视沿线国家的企业文化,更不肆意评论对方的文化标准,同样也不要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企业价值观[7]。

6结语

“一带一路”布局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崭新的对外开放政策,融合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情、展望未来的伟大构思。伴随“一带一路”发展的逐步推动,我国企业跨境合作过程中文化差异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我国企业应积极地应对文化冲突或危机,正视并尊重东道国或地区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产生的内在机理,正确理解造成跨文化沟通,为世界性跨文化沟通迎来新的春天,从而实现经贸领域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雯祺.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7).

[2]龚龙生.东西方企业的国际商务沟通之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3]胡璇,张维维.论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其对策[J].黑河学刊,2008(06).

[4]肖松洁.关于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的相关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16).

[5]冯毅.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刍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6]戴兆芳.试论企业跨文化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影响机制与消解机制[J].滁州学院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