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1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商务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教学

商务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GE(General English), 它是特殊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个分支, 被称为专业英语。在牛津大学出版的《商务英语教学发展》中, 商务英语被解释为一门技能培训课程, 它的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商务情境中英语交流的水平。然而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大多都没有工作经验, 也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到真正的商务情境中去体验, 因此我国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对商务英语知识运用环境的了解, 误把商务英语课程看成单纯的语言学习的课程, 把商务文化材料看成简单的阅读文章, 这在某种程度上既影响了教学效果, 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案例教学法却弥补了这个缺憾。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商务环境, 通过对真正发生过的跨文化交际实例进行分析总结, 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出现的状况提供了前车之鉴, 从而提高他们的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跨文化交际现状

日益开放的中国要求有大批精通英语和商务的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这同时也给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现阶段商务英语培养的对象应能够以外语为媒介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商务交流, 交流过程中他们除了要掌握外语、通晓商务知识外, 还要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诸多不同。因此,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所犯的错误往往会比语言所犯的错误严重的多。

然而, 目前的现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是高校商务英语重商轻文化或重语言轻文化; 另一方面, 这一现象也是由于客观的诸多条件限制造成的, 比如学生没有机会到商务环境中体验, 而教师也大多是由以前的文学或语言学等纯语言专业的学习者转行而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 他们本身也不具备多少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重操旧业, 将重点不自觉的转到语言点的讲授上, 从而把此类课程上成了一门语言课程。如果将案例引入到商务英语教学当中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把现实的商务环境引入课堂, 这样既给教师提供了素材也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商务环境, 使学生得以参与富有意义的同时又具有实践性的学习。

二、案例教学法的由来和定义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instruction) 是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 提出解决的方案,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哈佛商学院MBA教学的代名词, 因为这种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 后来普遍推广到各校商业、工商管理类和教育、法律等多种专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特征是案例的运用 (窦卫霖, 2004)。案例不是对理论的陈述, 而是对真实情景的描述, 比如一场商务谈判, 在该情境中通常会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若干问题, 通过适当的案例, 组织学生对此过程中的多个细节进行分析, 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仿佛身临其境的解决问题, 同时也使学生对学过的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选取课堂案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商务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

1.案例应以冲突案例为主

跨文化交际教学课堂中案例的选取应以冲突性案例为主, 也就是案例的内容以交际失败为主, 让学生通过寻找错误原因, 找到解决方案, 也就是通过学习什么是错的而懂得什么是对的, 这种逆向学习法与理论的顺向灌输形成互补, 从而使学生对同一件事情有更深的印象, 因此教师所选的商务案例应能再现交际失败场景。

2.选取的案例应体现真实性

这里的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应切合实际。教师所选案例应该首先是实际发生过的被选入教材以供学习利用的案例, 尽管也有人推荐使用虚拟案例, 但这种虚拟案例也应符合实际情况或有可能在实际情况下发生的, 否则就失去了其利用价值, 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实践也没有任何指导作用。比如有一种对中国人的偏见是中国人会随地吐痰,其实这只限发生在那些没有多少卫生意识的边远地区的人们身上。如果教师虚拟案例中描述谈判桌上的谈判者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是不现实的,因为能上谈判桌的人应该是这方面意识比较强的人, 至少也会很注意这方面的细节, 因此这种事情的发生几率几乎为零, 所以说这个案例的虚拟是不成功的。

3.所选案例应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

教师通常是先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 或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之后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供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从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刻的认识了解, 因此选择的案例一定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比如讲授的重点是非言语交际中的沉默在不同文化中所不同意义, 那么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就应该是在交际场合中由于对沉默的误解而造成的交际失败的案例。

4.所选案例应该具有时代性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03-02

笔者在近十年的英语一线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我校4位小学高年级英语老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并进行课堂观察,听课40余节,认真记录,经过对以上信息的汇总归纳,现将小学高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常见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 缺少跨文化知识的积累

1.1 跨文化基础性物质文化知识的欠缺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Culture time中学过Coffee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Tea is popular in China.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这一中西方文化差别。但是,再细致深入地问下去: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爱喝茶,你们知道英国人也喜欢喝茶吗?你知道他们更喜欢喝哪种茶?红茶还是绿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惊讶于英国人爱喝茶这一事实,而对于他们更偏爱红茶这一事实,也很少学生知道。

又如,学生学过关于Christmas的课文,知道圣诞节时英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对于圣诞节西方人喜食的食物有所了解:People eat turkeys at Christmas。但是,对于美国的重要节日之一――感恩节的食物,学生了解得很少。大部分学生对于What do people eat on Thanksgiving Day?这一问题,表示不知道,或者凭着圣诞节的食物进行猜想,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1.2 跨文化基础性日常生活文化知识的贫乏

笔者在时间观、个人隐私、称呼语、感谢、称赞、接受礼物和电话用语方面,对学生进行访谈。如:

①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你会提前到?及时到?还是晚到一会儿?

②你会去问你的外教老师年龄吗?

③你的同学买了一件很漂亮的文具,你会去问价格吗?

④你在家会直呼长辈的姓名吗?外国人的这种做法礼貌吗?

⑤你常跟妈妈说“谢谢”吗?

⑥外国人夸你今天穿得真漂亮,你会这么做?

⑦你收到外国人的礼物,你会怎么做?

⑧打电话的时候,你会先跟对方说你是谁吗?

在这八个问题中,学生对②和⑦的回答比较接近西方的文化。其余的还是会按照中国式的思维去思考,就有可能在实际的交际中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笔者认为,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直接导致在真实的交际中产生沟通障碍,致使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 缺乏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学生已经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跨文化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态度除了开放、欣赏之外,还包括移情,即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认同他国的文化,也不贬低我国的文化。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意识也包括对异国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移情意识和好奇心这两方面做得还不够。

2.1 移情意识不够

【案例1】

教师在讲完《5A Unit7 At weekends》后,呈现下面的对话:

David: OK, Nancy, what’s the problem?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it?

Nancy: No… I don’t know.

David: Come on, Nancy, I’m your brother. What’s the matter?

Nancy: It’s Yang Ling. She’s really fun to be with, but she’s very selfish.

David: Why? What did she do?

Nancy: We went to see a film yesterday. I bought the tickets when she was on her way to the cinema.

David: So?

Nancy: Well, she never gave me any money for her ticket.

David: Wow! That sounds pretty bad.

Nancy: I know. She’s really a good friend, but she makes me mad, too. What should I do?

David: You should tell her what you really think of.

Nancy: Thank you, David.

在【案例1】中,学生刚开始不理解为什么Nancy认为她的朋友Yang Ling是自私的人。几乎所有学生都不了解这一西方习俗,即:他们在很多场合讲究分摊费用,像到餐馆吃饭,除非对方讲好是a treat,自然应该分摊;搭朋友的车到较远的地方去旅游,应该付汽油钱,等等。学生知道了这个习俗,就不难理解为什么Nancy认为她的朋友Yang Ling很自私了,因为按照go Dutch这个习惯,Yang Ling该付给她电影票钱。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根据西方的价值观念,Nancy的想法并不奇怪,应该理解和尊重西方人的这种做法。反过来,也不应该取笑Yang Ling小气,因为在我国,Yang Ling可能在其它场合用另外的方式,把电影票钱给还了。

2.2 好奇心不足

【案例2】

教师在讲授《6A Chinese New Year》的Culture time:

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We also call it “Spring Festival”. 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由于考虑到学生对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这两大节日比较熟悉,而对于感恩节这个节日不是很熟悉,且教材只配了一张简单的图片。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文字的基础上配了图片和声音,还播放了人们过感恩节的短片,问学生: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anksgiving Day?但是,有学生低下了头,有学生发出感叹声,有学生摆手,有的甚至直接喊出:No!只有少部分学生点头或说:Yes!学生的好奇心并不浓,并没有表现出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案例2】只是笔者在课堂观察中看到的众多类似例子之

一,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想激发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好奇心,但是,学生满足于课本提供的内容,对于考试不会考的、暂时用不到的跨文化知识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欠缺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话题主要限于常规话题,如兴趣爱好,课堂语言知识。一旦离开了书本和课堂,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就会出现各种交流不畅的情况。

【案例3】

2012年7月,我校五、六年级的学生赴新加坡参观游学。新加坡当地学校安排了两国学生互赠礼物的环节。新加坡小朋友很热情地与我国学生进行交流,但是,我国的学生面露难色。笔者注意观察了一对小朋友互赠礼物的情况。Cindy来自新加坡,Lily来自中国。

Cindy:Hi.(轻松)

Lily: Hi.(较紧张)

Cindy:My name is… You can call me Cindy.(面露微笑)

Lily: My Chinese name is … My English name is Lily.(比较书本化,但是能够继续交流下去。)

Cindy:This is a paper flower. I made it with my mummy last night. Do you like it?

Lily:…(抬头望我,寻求帮助,我示意她接受礼物。)

Cindy:Here you are. Do you like it?

Lily:…(接受礼物,没有答谢,并把自己想送给对方的礼物推给对方。)

【案例4】

2013年4月,澳大利亚詹姆布鲁克小学部的校长和几位教师到我校进行交流。这是一个与外国人亲密接触进行对话的好机会。学校安排了一个气氛比较轻松的时机――冷餐会,让学生介绍中国特色美食给外国友人。笔者注意观察了整个会场,几乎所有学生都是端着餐盘,像背书一样,把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讲给了外国友人听,讲完后,像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使命一样,立即撤退。对话前面没有简单的自我介绍,对话结束没有礼貌的再见。当自己的“任务”完成后,就负责“吃”,不再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案例3】是我们走出国门,【案例4】是外国友人到我国来。其实,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案例3】送人礼物这一话题已经学习过,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This … is for you.就可以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务,【案例4】学生只要礼貌且大胆地进行交流。从这两个案例,反映出,学生缺乏灵活运用已学语言进行真实交际的基本技能。另外,学生还缺乏在交际中运用体态语的基本技能,如面部表情,微笑等。

综上所述,无论在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还是在跨文化技能方面,学生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深思,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直面这些问题,探索出解决之道。

参考文I: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4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广大教学工作者重视。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还处于知识层面。教学内容上注重文化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上注重文化对比。事实上,有了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教材

当前许多跨文化教材注重知识导入,忽视了其具体应用,将跨文化知识和实际情景分割开来,结果是学生虽拥有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而积累跨文化知识仅仅是开始。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是以语言教学为载体,将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输和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见,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选材应涵盖其涉及的各个方面。

三、关于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构想

基于现行英语专业教材,将跨文化泛读教材与英语精读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十分必要,而且现实可行。

1、选材和系统结构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泛读教材应选取跨文化视角的阅读材料,旨在进行阅读、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敏锐的跨文化嗅觉和在工作环境中解决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泛读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各阶段的认知能力。首先通过题材多样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然后提高学生感知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沟通能力,最后将跨文化知识运用到交际实践中,使其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2、内容设置和教法运用

跨文化泛读教材应分主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从跨文化知识传授与跨文化意识培养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发现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跨文化泛读教材应体现以下特点。

1)语言―文化―行为三位一体

课前文化导入是外语教学中的流行做法,但纯粹传授文化知识虽能让学生懂得许多文化现象,却只看到其表象。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语言折射出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语言可了解文化,进而可从根本上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即:学习语言,了解文化,察觉行为。将语言、文化、行为三者融为一体,既能锻炼语言技能,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能增强跨文化意识。

2)挖掘跨文化内涵

跨文化泛读教材的内容不仅要遵循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和时代性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表层阅读上,要挖掘跨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无论课文题材如何,涉及什么领域,都出自母语为英语的作者笔下,记录的都是西方人的生活,其中必定含有文化成分。文化成分在不同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或显现、嵌入或消融在语篇中。凡是能看得见的词和句子等都属于显性文化信息,而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作者的心理体验等不著文字、只能意会的文化因素则属于隐性文化信息。跨文化泛读教材所着重的部分应该是不容易被感知的隐性文化。教材不仅要呈现文章的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分析问题,阐述观点。这也正体现了对教材“不仅仅着眼于知识传授,而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3)跨文化信息与案例积累

跨文化泛读教材不光要在课堂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注重课外跨文化知识的积累。教材可设置练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更多更鲜活的跨文化信息和案例,运用这些文化信息去识别和解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可能出现的交际失误现象。

4)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

所有跨文化知识只有在真实语境中得以应用才能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案例分析也应成为跨文化泛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现实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新近发生的实例,真实、新鲜、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教材引进这样的案例,可以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一举多得。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5

关键词:双语教学;跨文化差异;案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54-02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然而,从各校实施双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仍有较多争议,例如:①双语教学的专业差异问题;②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问题;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问题;④师资力量问题;⑤教学效果及其评估问题等。本文依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能力状况,试图从跨文化差异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目标与问题分析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教学。其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完成专业学科的教学;语言目标是指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分析,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其中,知识目标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首位的;其次是语言目标,它要求学习者掌握专业外语水平。从理论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由于受到专业性质差异性的制约,要开展双语教学就必须对双语教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论证。一般而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例如数学、物理等,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因此,社会科学学科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更慎重一些,要从专业实际出发,考虑专业和课程本身的特点。据统计,目前双语教学在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普及,但双语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和教师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大多数高校都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双语教学比母语教学更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但由于语言理解的障碍,双语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对双语教学期望很大,但是对英文管理知识却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解英文和理解汉语存在差异,实际效果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个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不能等同于专业外语课的学习,应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目的是借助它来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管理思想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跨文化障碍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和妨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例如《薪酬管理》这门课,我们选的是米尔科维奇的著名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国外的社会经济及立法环境的不同,本教材里有大量与我国国情不同的相关内容,如何进行取舍是个难题;二是管理科学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发展,比较成熟,本书在内容表述上相当灵活,有丰富的权变思想,但学生在接受中却存在问题。另外,对班级整体外语水平没有足够了解,没有很好地选择与此相适应的双语教学模式,一定程度挫伤了教师的双语教学热情以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即使后期采用了大量本土案例,虽然效果不错,却淡化了外语语言的运用。

三、基于跨文化差异视角的《薪酬管理》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双语教学模式不只是课堂授课模式,还应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以及参与双语教学师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从主讲教师教辅材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调整、课堂授课的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来考虑。

(一)关于双语教材的选择和改编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中关于教材的使用与选择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英文合订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中英文双语;二是使用英文教材,但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双语形式;三是使用英文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英文形式,这种形式相对比较少。这种选择主要是基于语言目标考虑的。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外源性,即使是国内教材,也大多是基于国外知识框架,改头换面而来,尽管有了一些国内案例材料的支撑,但是从理论和制度层面出现知识断层。因此,国内外教学并非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存在技术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理念差异。以《薪酬管理》课程为例,在涉及组织内部薪酬公平性问题方面,对于薪酬公平性的感知就存在较大的文化和制度背景的差异,如果不让学生理解这一点,而仅仅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岗位评价来体现内部薪酬差异性,这是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的。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在选择教材时面临两难问题。完全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并不合适。我们在教学实践进行以下尝试:①首先精选国外教材,例如《薪酬管理》课程,我们选择是Milkovich和Newman的经典教材《Compensation》(Ninth Edition),因为这本教材内容体系全面,不仅包括技术层知识,也包括理论和制度层的知识体系,并有大量的参考文献,给授课教师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②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删繁就简,编写精简教材,仅保留简洁的学科知识结构及技术知识点,同时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降低了对学生的语言要求;③通过对教辅材料的整理,将有关跨文化知识点纳入其中,以便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状况,进行动态选择教学。

(二)双语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配置

教学内容的组织包括精编的简化英文版的教材、课件、教辅材料及其相互动态配置,其目的在于克服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配置与动态选择,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语言运用方面,考虑教师与学生的英文水平,学生的专业基础,我们精编英文教材突出技术知识,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英文课件,以降低课堂双语教学的语言障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我们根据课程进度开列中英文版相关参考书目,让学生利用课外熟悉课堂中难以用英文表述的有关理论知识点,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课堂案例教学采用中英文形式,英文案例取自国外原版案例,中文案例则取自国内本土案例。案例课堂讨论采用中文讨论;二是跨文化差异案例导入,如前文所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的外源性,跨文化交流障碍必然存在。我们通过知识点对比的中英文案例,试图克服学生在管理学科知识接受方面的跨文化障碍。例如,关于“薪酬公平性”这一知识点,我们在课堂英文教学中主要关注岗位评价的技术和方法,而关于公平理论知识,则要求课后参阅相关中文书目。关于公平性知觉在跨文化中的差异以及在薪酬管理中的体现,则通过中文本土案例以及英文原版案例进行课堂比较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动态配置问题,精编原版英文教材及课件是课堂双语教学的主体,完全采用英文。教学计划中课程学期安排、教师的英文水平以及学生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基础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一差异,我们可以动态配置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教学形式上,双语教学具语言性和专业科学性的双重特点。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按课件或教学笔记说英语,学生在下面听英语,形式呆板。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变通的方法。一是教学过程的延伸,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不能仅限于课堂的45分钟时间,因为双语教学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应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配合课堂教学进度,提前布置学生理论知识点及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每次课后布置下次案例材料以及课程内容相关文献阅读;二是语言地灵活运用,一方面,如前所述表现为教学材料的灵活配置上,另一方表现为课堂表达上。由于班级或班级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教学中除核心精编教材和课件全英文外,其他教学内容语言的运用可灵活进行;三是案例教学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为了克服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我们采用中英案例对比分析,并建立案例库。但是案例库是开放的,每次案例分析讨论分组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主选择中文案例或英文案例。案例教学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由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作补充或点评。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主要涉及不同文化制度背景下的人们间的交流,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跨文化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由于语言和跨文化障碍,存在目标置换现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存在两难的情况,往往是提高了学生的英文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如人意。基于此,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薪酬管理》双语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通过再次的教学实践进行检验。经过几轮教学实践,事后教学评估显示:学生对这种双语教学基本报以肯定态度,认为双语教学不仅能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很好地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并通过分析讨论锻炼了专业思维。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6

关键词:跨国虚拟团队;动力因素分析;虚拟合作

一、 跨国虚拟团队面临的挑战

向全球市场提供新产品和服务的压力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好的人才,这就导致了地理位置分散的跨国虚拟团队的快速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虚拟团队,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虚拟团队的有效性、团队领导的角色、使用何种方法来组建和维持虚拟团队。本文通过分析一家跨国公司虚拟团队的案例来讨论这些问题,并且提出有效领导跨国虚拟团队的一些建议。

1. 跨国虚拟团队的优势。跨国虚拟团队能够聚集由于时空和成本的限制不能在一起共同工作的人才,如供应链的成员,合作伙伴或外部咨询顾问等机构的人才。当任务完成或发生变化,团队成员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否继续留在团队中。虚拟团队不仅有利于完成跨国公司总体目标,而且能够适应东道国当地的文化环境。

2. 跨国虚拟团队的关注点。时间和距离因素使跨国虚拟团队面临的困难远大于

传统团队,特别是当团队成员从开始组建就缺乏面对面地直接交流时,实现团队的目标就更加困难,团队成员由于缺乏相互间的了解,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误解和冲突。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许多虚拟团队就利用当代先进的通讯技术进行交流,例如互联网、内部网络、电话会议、电子邮件、可视会议等,从而导致e团队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许多虚拟团队还是要靠面对面地直接交流来创造出组织的凝聚力,特别是在团队组建期间,大量的指令和任务的完成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信任。事实上,很多虚拟团队将传统团队的人际关系和交流同当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以确保完成团队任务。

二、 一个跨国虚拟团队的案例

本文的研究来源于对美国ComCorp公司培训和发展部门(T&D)组建和运行的案例分析。许多虚拟团队的组建是为了解决某个特殊问题或完成某个特别任务,一旦任务完成,团队就解散。但是ComCorp公司的这个虚拟团队是公司组织中的常设机构。团队成员要履行多种职能,如共同解决问题、执行方案等,但是他们大多数从来没有见过面。

1. T&D团队面临的挑战。ComCorp公司在全球拥有大约8000名雇员,成立于20世

纪70年代末,公司是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先驱。在21世纪,公司面临全球范围的强烈竞争和挑战,销售收入下降,迫使公司不断重组和缩小规模。

公司的培训和发展部是一个分散型的跨国虚拟团队,隶属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团队成员要向各地的人力资源经理负责,代表各地和各部门的需要,同时又要向公司的培训和发展部领导汇报工作。经过公司的重整和人事调整,新的T&D团队成员由11人组成(包括团队领导),他们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7人,英国2人,爱尔兰1人,澳大利亚1人。

新的T&D团队成员分布在17个时区内,成员主要依靠电子信件、音频邮件、电话、传真、可视会议等通讯手段进行交流。T&D团队面临的任务就是设计同公司重组的需要相匹配的培训和发展方案,并且按照单位和地区文化差异对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显然,这种复杂的任务就要求团队全体成员联合诊断和解决问题、公开讨论和做出决策。因此,T&D团队新领导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就是:第一,通过团队成员的参与和承诺来构筑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度;第二,选择适当的战略和战术来完成公司的命令和指示。而且,T&D团队的领导也认识到,全体成员必须努力工作以增加公司的价值,并让全公司都知道他们的贡献。

2. 创造参与。T&D团队面临复杂和变化的环境要求大量和同步的沟通,然而由于成员之间距离和时间的差异减少了交流的机会,因此,T&D团队一致同意每周开一次90分钟的音频会议来评估目标、修订计划、理解关键问题、检查可能性、做出决策和制定行动方案。这就要求全体成员的参与,而有些成员所在地区可能是下午1点,有些成员所在地区可能是晚上9点,而另外一些可能在早晨6点。

一种迅速而且最大程度参与的方法是,团队领导首先起草提案,事先发给成员,然后在每周的音频会议上听取反馈意见,最后综合不同观点编写成正式的书面文件。该文件包括:(1)描述外部的环境和公司内部的条件;(2)清晰地陈述团队的计划、目标和项目,并且要同人力资源部门和公司总部的目标协调一致;(3)描述各部门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如营运经理、营销经理、会计经理和项目经理等);(4)描述团队运行的程序,包括各种会议的目的、各种交流的方式、业绩管理流程和团队工作协议。该书面文件的所有要素在每周团队会议期间逐渐形成,并随环境和认识的变化不断修改。

3. T&D团队的管理流程。与传统团队的领导相比,虚拟团队的领导要将其职责分配给每个成员,并且创立组织和工作流程来替代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新的T&D团队领导建立了如下的业绩管理工作流程:(1)每周一次音频会议;(2)每两周在团队领导和每个成员间有一次一对一的电话交流;(3)评估每个项目的目标和工作过程;(4)每季度向人力资源部领导汇报工作进展;(5)每年对每个成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自我评价;(6)每个成员都要提出书面的个人目标和计划。

4. 团队领导的承诺。团队领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他对团队成员的态度而并非某些特别的技能或方法。T&D团队领导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团队成员做出承诺:(1)增加公司业务的价值,从而推动团队的信任度;(2)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下创造团队高效的条件(建立清晰的目标、增强信息交流、发展健康的成员关系等);(3)通过指导、反馈、物质激励和个人职业发展来支持每个团队成员的成功,团队领导要公开承诺负责实现这些目标。

5. T&D团队取得的成绩。在T&D团队重组的第一年,就成功地完成了三项公司级的项目,包括制定了一套组织变革方案、重新设计了公司的业绩管理体系、设计了提升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项目。T&D团队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和公司CEO的信任度稳步提高,公司CEO和有关负责人全力支持了T&D团队的所有项目,定期评估了团队的成果。团队成员也对团队的业绩和经历感觉良好,一名团队成员说:“我们团队领导的工作出色并且尊重专家经验,我们没有感觉到工作压抑,我们真正地像一个团队一样在一起工作。”

三、 跨国虚拟团队的动力因素分析

1. 离心力因素分析。分离跨国虚拟团队的几种主要离心力因素有:首先,追求当地优先权的压力,这种因素迫使团队成员将各地区的需要置于整个公司的利益之上;其次,缺乏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使团队成员追求当地的利益而非团队整体目标,而且各地的文化差距会进一步加剧对当地利益的考虑;最后,时区的差异也会减少团队领导和成员之间共同讨论团队目标和问题的机会。在一个虚拟的环境条件下,这些离心力因素将伴随整个团队的寿命期。

2. 向心力因素分析。

首先,外在的竞争压力使团队成员具备了克服空间距离、缺乏直接人际交流而带来的困难的能力,因此,外在的竞争压力将演变成每个团队成员完成目标的动力,促使所有的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团队的宗旨、目标和过程。

其次,跨国虚拟团队的领导关注业绩管理,会创造一种氛围使团队成员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组织和文化的需要。为了促进虚拟团队的业绩管理,团队领导必须做到:(1)清晰地界定团队的宗旨、目标和任务;(2)强化信息流;(3)在团队成员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4)利用在线团队讨论和电子文件档案。

第三,虚拟团队面临着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就要求团队领导密切关注团队成员的沟通。对目标、任务和程序缺乏清晰的认识会阻碍任何一个团队的发展,增加了团队的模糊性。因此,虚拟团队领导要在全体团队成员之间建立、发展人际交流和沟通。

最后,虚拟团队的领导努力营造和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信息流,这就要团队领导展示出高度的个人承诺,保证实现虚拟组织的合作,同时向每个团队成员发出领导者值得信任和真挚的清晰信号。

此外,根据ComCorp公司的经验,在团队成员缺乏直接交流的情况下,鼓励成员形成良好的虚拟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形成这种虚拟人际关系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互联网交换照片和其他个人信息,通过视频会议、音频会议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等。

四、 结论

跨国虚拟团队的离散性特点给团队的领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离心力因素会不断地分离团队,包括时区差异、当地化的压力、文化差异和缺乏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等,虚拟团队的领导必须克服这些离心力因素。当今先进的通讯技术如网络会议、即时通讯、在线合作等,都能帮助领导者加强虚拟团队的凝聚力,形成虚拟合作。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知道要形成虚拟合作,团队领导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共同努力工作,应对环境变化对个人的挑战;(2)共同界定团队的宗旨、目标和过程并做出承诺;(3)实施业绩管理过程,并贯穿于团队的日常工作;(4)通过使用新兴的通讯技术,克服距离和时间差距,产生丰富的信息流;(5)通过个人承诺和团队领导的奉献形成团队的凝聚力。

虽然跨国虚拟团队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但是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团队的领导能够成功地驾驭团队的成员,从而完成任务目标,并超过传统团队的业绩水平。

参考文献:

1.Bell,B.S.,and Kozlowski,S.W.J.A typology of virtual teams.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2,27(1):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