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的理解和认识

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梁霄云 朱孔来 单位:临沂市兰山区图书馆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文化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然而由于山东人口众多,总量指标虽大,但人均占有量并不高,“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2008年7月,以姜异康为书记的新一届省委,在历届省委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做出了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决策。省第十次党代会又对如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进行了具体部署,一个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热潮正在齐鲁大地蓬勃兴起。“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是新一届省委在综合“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富民强省新跨越”等基础上战略思路的提升,是与历届省委多年来作出的工作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决策,是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战略抉择,为新时期的新发展再次注入新的内涵。笔者认为“经济文化强省”并不是简单地“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而是从“协同”的角度赋予了“强省”新形势下的新内涵。

1对经济文化强省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的概念最早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此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目前而言,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传统意义上文化事业范畴的“小文化”(如艺术、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档案馆、新闻等);广义上的“文化”是包含认识的(如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如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如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如制度、组织、风俗习惯)为一体的“大文化”。笔者认为“经济文化强省”中所指的“文化”是广义上的“大文化”,也即包含我们目前通常所说的坚持“五位一体”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除“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外的另“三位”。因此,在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过程中,必须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新时期的“大文化”。

2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经济与文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进一步提升越来越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设想一下一个没有文化品味或者文化底蕴较差甚至是愚昧无知的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发展成为经济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坚强的经济后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从谈起,同时文化也只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条件和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再一方面文化产业本身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会直接带动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正所谓“盛世文化兴、文化兴盛世”。因此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必然会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在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凸出,商品的品牌和附加值、城市的品味和辐射力都有赖于文化含金量,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客观上就要求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全方位促进经济与文化的互融、互动。

3经济文化强省的内涵

经济文化强省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系统性概念,笔者认为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协同学、现代化进程以及相对比较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

3.1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理解和把握经济文化强省

用系统论的观点看,“省”是一个大的区域经济系统,经济文化强省应该是对“省”这个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其总量、结构、功能、特征等提出一定标准要求的概括性描述,涉及到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目标集合体。

3.2从协同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经济文化强省

从协同学的观点看,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省域”这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客观上就要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正确处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各个子系统能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进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

3.3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来理解和把握经济文化强省

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看,现代化是一个长远发展目标,现代化过程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交织的过程,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现代经济发展表明,“大国”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工业化水平由比较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同步发展直至达到“成熟”阶段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由快速发展转到相对稳定的发达阶段。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成熟阶段到全面实现现代化之间还有一个时期,因此,经济文化强省应当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笔者认为这个特定阶段基本上与全面小康到基本现代化阶段相对应。

3.4从相对比较和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经济文化强省

强弱是比较而言的、相对的。经济文化强省是立足于国内各省(市、区)间的相互比较而产生的,是在竞争中确立的,其主要指标在国内各省(市、区)间的比较中应该既“大”又“强”并处于领先或先进位置,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对其他省(市、区)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文化强省还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和动态发展的概念。#p#分页标题#e#

4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应坚持的原则

基于对“经济文化强省”内涵的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核心和根本着力点。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进程中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创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和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民生质量。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不断提高民生质量,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不断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增强民生政策普惠性;要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必须坚持“五位一体”全面推进。要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合为一体”一起抓、同步推进,努力保持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保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那种,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进程。

(5)必须坚持与建设创新型省份相结合。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应认真贯彻科教兴鲁战略,与建设创新型省份一道同步推进。要加大创新投入,深化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快建立适合山东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增创科技支撑新优势。

(6)必须坚持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充分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繁荣文化建设,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源动力。要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多种形式,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由上所述,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过程,就是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过程,就是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过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