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遗传承与文化软实力提高

地方非遗传承与文化软实力提高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把它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推进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是以城市为主导的世界。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其规模日益扩大,占据的空间达到前所未有之高度。近30亿的全球城市人口已占据全球总人口的一半。而文化软实力所呈现出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创造力等在城市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愈显重要。犹若每一片树叶都有自身特有的形状,每一个城市也有其自身特有的文脉和性情。这特有的文脉和性情历经岁月轮回,逐步壮大。从人文历史到古迹名胜,从巍山秀水到风俗民情,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全部都凝聚着一个城市对历史的认知和感受,也往往凝聚一个城市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因此,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个性与特色的塑造,正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成为我们国家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地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其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音,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①中国有着丰厚宝贵的戏曲资源,宋金时期形成,形态更迭不断,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递嬗流变,从民间到城市,南曲北曲形成“四大声腔”,一直长盛不衰。如今,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民族文化精髓濒临灭绝,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一,大量外来强势文化的涌入,客观上造成了我国民众文化心理上的“下潜”,导致传统文化继承人和欣赏人的数量迅速下降;其二,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空间缩小,其消亡数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周期性越来越短,许多承载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戏曲文化品种随着历史的流逝而衰落。传统戏曲艺术逐步退出城市文艺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慢慢缩小。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有368个剧种,到80年代初编纂《中国戏曲志》时为317个,2005年时剩267个,且有一半剧种为业余演出,有近60多个现有剧种没有音像资料保存。   二、衡阳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四周高山环绕,为盆地地形,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因其位于南岳衡山之南,故名“衡阳”,又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城南回雁峰,又称“雁城”。南岳衡山为五岳独秀,湘江、蒸水和耒水汇流于此,是一方天成之“宝地”。衡阳是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大思想家王船山的故里,共和国元帅的家乡。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移民抗战文化、山水景观文化等。衡阳戏曲文化遗产丰富,有着其它地、市所不能比拟的极为厚重的戏曲文化资源。其一,迄今为止,衡阳拥有11个专业剧团,各县(市)每地1个,市直4个。在湖南省十数个地(市)中是独有的;其二,衡阳拥有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剧团、剧种3个,这在全省地、市当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是高雅文化与地域文化混然一体珠联璧合的雅俗共赏之戏剧———衡阳湘剧。衡阳湘剧与湖南的“湘剧”没有任何渊源,现在的称谓只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符号。上世纪70年代末,省文化厅来衡阳商定将“湖南昆剧院”一牌挂与衡阳湘剧,因为“衡阳湘剧”的精髓就是“昆曲”。可惜,当时的“昆曲”濒临绝境,其时又因其他缘故,省厅的多次挂牌终未成行,使“衡阳湘剧”人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遇。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外来剧种与本地剧种在高度融合后的“二次开花”真可视为不可多见的特例,唯独衡阳湘剧凝露芳华,风骚独领。二是祁剧———虽以发源地小县城“祁阳”命名,但却是比京剧还要更早流传的古老大剧种;三是衡州花鼓戏。在我省庞大的花鼓戏群体中,它是唯一以古地域“衡州”命名的地方小戏,也是湖南省地级市中唯一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花鼓戏剧团。不难看出,中国戏曲艺术的两端———“极雅”(衡阳湘剧)和“大俗”(衡州花鼓戏)在衡阳的戏剧遗产中居然同时得以体现。在戏曲文化的融合流变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古衡州”人(或日衡州地域)由来已久的大度、宽容的“集体潜意识”。尽管衡阳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资源,在国家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也积极组织成功申报了三项“国字头”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衡阳的戏曲艺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票房急剧下降,剧团经营困难。几十年前剧场观众场场爆满的场面已不复存在。戏曲艺术遭遇到现代社会多元的娱乐文化挑战。在城市,很多人已没有欣赏戏曲的习惯,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无人学戏,即使存在观众人们也找不到看戏的渠道。   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   目前戏曲剧团存在的困难,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给予三方面的调控:第一,制订出统一的保护措施和发展计划。根据剧团历年来创作、获奖、演出和观众等量化指标,来作为重点扶持的评介条件,给予创新求实、艺术精湛、作风优良的地方戏曲剧种、剧团政策上的照顾;对一些观众面窄、演出少、创作跟不上的剧种,加紧进行资料整理和挖掘工作,尽可能让其保留。第二,扶持地方戏曲不宜用一般齐、一刀切的方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出轻重缓急,列出需要重点扶持的剧种、剧团,兼顾全面保护的原则来实施。第三,及时提高戏曲编创与演职队伍的工资福利待遇,使他们能减去后顾之忧,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戏曲创新与发展的工作中去。#p#分页标题#e#   2、创新戏曲教育模式   现今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才很少,而戏曲教育又是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今戏曲教育主要是通过戏校和艺术学校来承担,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戏曲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艺术思维。但其不足之处是往往忽视了传统的戏曲教育方式———“科班”,而这恰好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科班”学习是演出实践和戏曲艺术理论相结合的传授方式,“科班”大都聘请舞台经验丰富的戏曲从业人员或著名演员进行教学,他们近乎残酷的训练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手段,以及大量的演出实践,使“科班”学员的技艺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大力提倡传统的“科班”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从小接受“科班”历练,适龄后进入专业的学校深造,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戏曲人才,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3、积极培养农村观众   戏曲艺术是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当场表演的特定综合艺术,如果失去了观众,就失去了戏曲艺术存在的价值。我国戏曲艺术在农村历来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表演往往与传统节日、集市贸易、宗教信仰等密切联系,剧团演出也呈饱和之态,在此基础上观众一个都不会少,演出收入状况良好,戏曲演出呈现出一派繁盛。可是,“现在许多剧目演出将目标转向城市,且每场都是大手笔,豪华化的戏曲制作越来越强调篇幅的巨大,人物的众多、场面的恢弘、情景的逼真等。”②演出门票价格则是“水涨船高”,这不但没有吸引更多观众去关注戏曲,而是将他们拒之门外。因此,戏曲工作者需要注意挖掘农村这片广阔的发展市场,以此为重心,将更多演出资源投入到农村中去,只有满足最广泛的观众需要,才能更有利于戏曲艺术与观众形成水乳交融的良好关系,进而推动戏曲艺术的加速发展。   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独有的精神体现、价值观念、人文习俗等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造就的现实作用力,乃现实文化元素碰撞之果。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源自文化本身吸引力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要植根于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特性。文化软实力的社会表象决定了它鲜明的个体文化气质,唯有实现了个体的文化自觉、自醒和自悟,才能传承、创新和塑造文化个性鲜明之社会个体。而文化软实力的深层具象是社会群体的整体文化神韵,只有完成群体文化之“通融”,建立“和而不同”的类群文化,才能聚合高度凝聚的文化合力,文化软实力最终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力,必须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才能开辟世界文化角力场的新天地。③   文化不仅是一种感召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衡阳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千百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衡阳独特、丰富、深厚的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成为衡阳传统文化中一朵耀眼炫目的奇葩,这些本土戏曲音乐文化是千百年来衡阳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前衡阳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些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遗产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