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构建

互动式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构建

本文作者:赵红璐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美文学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辅相成,能够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自身素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体验更为立体的文学艺术,好莱坞式的大片似乎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然而,大众娱乐文化并不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尽管利用了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仍然是“填鸭式”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依然是索然无味的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不再是发人深思的人生启迪,只是成了应付考试的课堂笔记,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高等教育的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今众多高校都在倡导将“教师课堂中心制”转换成“学生课堂中心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引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至英美文学教学中,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彻底转变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以更为人性化的方法,引领学生步入英美文学的艺术殿堂。

1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读者反应批评的一些基本观念,对英美文学的教学会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文学史更应该是一部接受史。这个观念是接受美学家姚斯提出的。他指出,文学史作为接受史,其主角是接受者——读者。读者由此成为他的思想的主角。姚斯认为,一定时期的读者和作家的阅读和写作都要受到这一时期人们所特有的看法和文学成规的规约,这些看法既包括对文学本身(如体裁、风格、形式等)的看法,也包括对文学产生背景的看法。在作家(创造者)、作品(述说行为)与读者(接受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中,读者是主动性的,创造性地因素,而不是被动地、单纯地做出反应的环节,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完成了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其接受、阅读和阐释的语境而存在,它对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读者提供不同的艺术图景。因此,读者的存在,不同环境(时代、文化、民族)下的读者,就会对特定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解释。不经读者阅读的作品,就是尚未最后完成的作品;读者的阅读实践使作品从语词变成现实中的作品,使之现实化。因此,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不能局限在作者身上,也不像新批评和结构主义那样把它局限在文本内部;意义最终完成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

2英美文学弱化的原因

近年来,各高校的英美文学呈现出弱化现象,学生们产生了一种英美文学“无用论”或“过时”等说法和想法。从短期收效的角度看,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确实作用不大。虽然老师布置阅读的小说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语言晦涩难懂,以及中文译本的普遍存在,使得更多的学生完全放弃了阅读,而转向阅读中文小说或是上网了解梗概了。高校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应当适当增加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知识,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开拓视野。文论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水平,帮助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标准;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才能够对自己所读的文学作品发表评论,更深层次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3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运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读者批评理论的一些观点与方法恰好能够解决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所遇到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读者反应批评的“期待视野”和“隐含读者”的概念正好满足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缺乏阅读兴趣,不知道如何做文学评论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期待视野”是姚斯在海德格尔“前结构”和伽达默尔“视野”的影响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读者在阅读活动之前并不是空白,当他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即刻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在脑海中的阅读记忆,会立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使自身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并且产生阅读期待。阅读期待对于阅读活动的展开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阅读活动所产生的意义。据姚斯描述,当一部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吻合,就易于被人理解;如果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不一致,为了完整地认识它,读者在阅读时只好调整或打破旧有的期待视野,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阅读期待和阅读实际或者一致、和谐或者偏离、矛盾,巨大的张力将使得阅读过程生气勃勃,读者也不再是一个受动的角色。

4结论

学习英美文学是一条通往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核心层面。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活跃课堂气氛,深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