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建设的相关措施

生态园林建设的相关措施

作者:单武雄 唐宋成 庄洁 林继华 欧文 张海芳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与良性循环,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是人们尊重、利用、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城市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大力、科学发展园林绿化,是营造长沙市民良好人居环境,完善长沙市城市功能,加强长沙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1园林绿化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民生、造福子孙的战略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城市园林绿化是惟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它们在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取代的作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1]。首先,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公园、广场是市民交流、休闲、健身的极好场所,是城市的美丽客厅。例如在绿树成荫的岳麓公园和烈士公园,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人们在树荫下纳凉与交谈等,让人们充分享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快乐生活。其次,园林绿化能够降低灰尘、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达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园林绿化既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又能缓解人们工作的压力,愉悦人们的心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第三,城市园林是传播生态文化的载体。城市园林绿化是提升城市品位,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如2012年长沙市园林系统将举办十大主题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长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园林方面的成果。2012年3月市园林局在烈士公园、天心阁、晓园公园等地设立调查点,开展“两型园林、问计于民”问卷调查活动。2012年10月将举行“天心阁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年会”。在春季举行的园林生态园格桑花(波斯菊)文化艺术节上,市民可在现场领取一包格桑花种子,带回家去进行培植。而在夏天长沙生态动物园举办的“让我们的餐桌远离野生动物”环保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则潜移默化着人类社会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3]。

2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2008年长沙市被正式授予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长沙市又在朝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进军。长沙市绿地规划建设布局科学,通过点(单位绿地)、线(道路绿化)、面(公园)相结合,着力解决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的现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初步建立了“一环、五廊、六带、十一园、五组团”的多类型、多层次、网络放射状的生态绿地体系。并以生态林地为主题,以公园绿地为核心,以附属绿地为重点,以道路与滨江绿带为网络,注重城市绿色网络的规划,发挥“山、水、洲、城”的生态优势,通过“主题”、“网络”、“核心”相互作用,初步形成了城市区域内绿化大循环的生态系统。

2.2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2.2.1植物种植设计种类单一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宜生长的植物多达千余种,但在城市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只有200余种。长沙园林绿化的树种主要以常绿树种为主,季相变化不明显。如行道树主要有悬栾树、铃木、香樟、银杏、广玉兰等。很多路段使用单一的行道树树种,极少部分道路采用2种或2种以上树种,而适宜城区栽种的树木有数百种之多。可见,城市园林中植物品种单调,乔、灌、草比例失衡,主要为纯林、灌木和草坪等几种简单的模式,使得植物群落自身结构简单,生态稳定性不强,景观效果单调[4]。

2.2.2绿地分布不均匀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人均绿地达60m2,城市绿化覆盖率应该达到60%。而长沙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新增绿地800万m2以上,新建新增市民广场28个,小游园36个,建成开放了长沙园林生态园、滨江公园、月湖公园、麓谷公园等一批公园,但市区绿化覆盖率仅42.21%,人均公共绿地18.80m2。同时,这些公园绿化地大部分位于城区边缘,其中岳麓山公园、烈士公园、南郊公园、植物园4个公园绿地面积占长沙市绿地总面积的62%,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仅11.67m2。

2.2.3绿地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首先,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开发和拆迁,长沙市城区绿地被侵占与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小区没有进行绿化或者绿化不达标准。虽然长沙市每年进行树木新植和补植,但在一些商业网点等集中的街路,树木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树木滥砍乱伐现象屡有发生。其次,越来越多的绿化用地被改变土地性质,人为负面因素影响过多,造成绿色绿化地越建越少,水泥硬块越建越多,生物群落因为简单而呈不稳定状态。再次,盲目投入项目建设,使得项目的后期养护经费不足,绿化投资效益比较差。总之,绿化建设工作中有法不遵、有法难依、违法难纠的现象时有发生。

2.2.4湘江等河流水污染严重湖南境内湘江流经永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等城市,流域内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流入,使得湘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但还是没有根本解决水污染的问题。枯水季节湘江富营养化严重,藻类丰富,流域内的农村面、点污染,如养猪养鱼抛粪等对水质污染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湘江流域共有1575个排污口,其主要污染物有汞、磷、氮、铅、砷、粪大肠菌群、石油类及挥发酚等,导致湘江水体有机污染突出,重金属污染严重。长沙境内支流河道长5km以上的河流有302条,除湘江外,其他河流如浏阳河、沩水、捞刀河、八曲河、靳江河等,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污染。

2.2.5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管理有待完善长沙市绿地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分工与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如公园绿化由园林局管理,单位绿化由城市管理局管理,道路绿化由道路绿化人员管理。在道路绿化中,城市主干道归于道路绿化,而次一级干道则是区级园林管理局的管理范围。这种管理方式造成了绿地管理的信息不够通畅,机制体制不完善,绿化管护的水平较低。随着长沙市绿地数量的不断增加,管护的战线也越来越长,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管护队伍的数量、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设施设备资金的投入等,尚不能满足与适应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5]。#p#分页标题#e#

3长沙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建议措施

3.1强化生态道德意识在长沙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要遵循城市发展机理,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本土民俗风情,打造现代绿色城市,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协调共处。同时,也要加大生态伦理道德和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力度,广泛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爱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市民生态道德水平,使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6]。第15期单武雄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推动园林科学发展———以长沙市为例107

3.2科学规划园林绿地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是重要的生态表现形式。应将园林绿化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要实行园林绿化在先制度,解决绿化用地不足、绿地范围不清的问题,确保其先进性和超前性,从源头上杜绝不科学的行为。同时,绿化无界限,要把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城郊一体化。要使城市街道、公园广场、居民区,包括社会单位内部的绿化,以及城市郊区森林、农田、茶园、果园、防护林建设等,逐步走向国土治理,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努力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7]。

3.3加强植物造景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社会。因此,绿地规划中应以生态基本原理为指导,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高效的绿地系统。不断优化园林绿地的种植结构和植物构成,尽量多营造针阔混交林、乔、灌、草立体型结构绿地,使得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都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养分、水分、空间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绿化群落生态系统,提高植物覆盖率和绿化生态效益[8]。

3.4保护好风景名胜长沙的风景名胜区较多,主要有烈士公园、天心阁、橘子洲、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开福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贾谊故居等。这些风景名胜资源是长沙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必须加强保护与利用这些资源,努力形成绿色发展的绿色产业群。另外,要重点保护核心景区,要设置界桩,加强监督保护。核心景区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能实施,已经建设的要逐步迁出。核心区移民逐步外迁,在规划地域设立移民新村或旅游村镇。此外,在资源利用上,将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风景名胜区的交通、通讯、能源、防灾、数字化景区建设内容纳入长沙市发展计划进行统筹。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手段,建立长沙市风景名胜区的生态补偿机制[9]。

3.5弘场历史文化长沙是一座具有2000a以上历史的文化悠久的古城。长沙是历史上的富庶之地,经济与交通均较为发达,同时也是历史文士辈出的地方,其文化艺术极为繁盛,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应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心,打造“湘军”文化品牌,以主要文化产业园为重点,充分激发园林绿化的艺术活力,努力形成沟通城乡、辐射周边、对接国际市场的文化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