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态的管护

森林文态的管护

 

森林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近年来,森林的经济、生态功能的利用和保护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社会、文化功能利用和保护的发展相对落后,在强调森林经济、生态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森林文态的保护和管理。   1森林文态的定义   文态,即文化生态。目前,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广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精神产品。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述。森林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系统和自然系统。森林的不同形态,形、色、香、味等给人感官冲击,影响人的情感和思绪,从而激发人们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苏祖荣、苏孝同,2004)。因此,森林文态即在森林的自然、生命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文精神的综合。它与森林生态相对应,森林生态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如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偏重于物质层面,是文化生态的载体;森林文态则是人文精神层面,是人在与森林生态互动中产生的,是狭义的森林“文化”。森林文态的保护和管理就是保护和管理森林这种人文精神层面的产品和内容。   2我国森林文态保护、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森林生态保护有了长足发展,但森林文态保护、管理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具体表现为:   第一,森林生态保护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森林的社会、文化功能的保护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在森林生态保护中,许多人简单的把森林生态保护等同于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开展森林旅游等。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累计造林2.70亿hm2,自然保护区数已达2538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30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94.3万hm2(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120.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5.1%。森林公园数2458个(其中部级森林公园数731个),森林公园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1.09%。2010年,我国森林旅游3.329亿人次,森林旅游收入254.81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造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面积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程度。然而,许多人对保护区的意义并不完全理解,196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自然保护区的界定为,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居住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群、景观和生境等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这些区域才能称为自然保护区(USDA,2000)。无论是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还是森林公园,都要符合上述3个特征才能成为自然保护区。虽然我国造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规模不断扩大,但保护区定义中的科学、教育和娱乐意义并未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体现。许多地方都把注意力放在单纯的造林、旅游和增加经济收入上,而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保护、利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单纯扩大旅游,甚至在自然保护区过多的加入人为的景观,破坏了原有的景观构成,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背离,也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相左。   第二,在森林立法中,并未从系统高度强调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仍未摒弃资源经济的本位思想。我国在《森林法》中规定,森林法是为了保护环境和提供林产品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生活需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以经济为中心的资源经济的本位的指导思想,但仍未从生态系统保护的高度强调森林资源的发展。从生态系统保护的高度规定森林的发展,不仅应包括资源经济,还应包括森林社会、文化等方面保护、发展和管理的内容。强调森林资源的经济功能,忽视或弱化森林资源的社会、文化等功能,从立法的角度来说是不完整的,也不全面的。   第三,林权不稳等导致森林生态保护不力,更谈不上将森林文态保护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国《森林法》把“稳定林权、林木、林地权属”作为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建国后林业发展的历史说明,林权不稳是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和生态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建国前,许多林区存在私有和集体林业;建国后,森林资源遭到大规模砍伐、破坏,并一度成为工业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林业也经历了私有、初级社、高级社、的公有化的迅速转变,最后形成了集体和部分国家所有的公有、公营产权模式;20世纪中后期一些地方大办国营有林场和森工采育林场,各村也举办集体林场,并通过统一作业、强度皆伐等方式进行木材生产以提高木材生产效率。在这种林权的变化过程中,造成森林资源的大肆破坏,使大量天然林和次生林遭到毁坏,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林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森林生态保护有了一定的恢复,但仍未走出工程式强制型恢复、保护的过程,森林文态保护仍未引起重视,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张才琴、罗剑华,2007)。   第四,森林管理存在弊端,影响了生态系统保护和森林文态发展、管理。我国森林资源的管理比较滞后,林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培育是一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的特殊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经济的模式已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认为资源无价,无偿占有和使用,并且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林业税赋过重,林业建设资金短缺等,严重影响林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投资增加,采用采伐限额控制采伐活动等,但总体上林业管理滞后,林业建设资金仍投入不足,尤其是森林文态保护和建设基本没有投入,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保护和森林文态的发展。   3森林文态保护的意义和管理的内容   3.1森林文态保护的意义   我国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社会经济发展已走向成熟推进和消费阶段,下一阶段则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感情需要这些低级需求满足后,人的需求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层次发展。在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总有一种需求在不同时期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相互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依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而已(张才琴、罗剑华,2007)。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需求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高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正好相反。我国虽然贫富差距较大,但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追求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良好的文态环境和健康的生态系统的支撑。森林文态保护和生态系统在生活品质、环境质量改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从现在重视森林文态的保护、管理,早做规划,早做安排,仅仅停留在满足资源经济的需求上,森林不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自身的深层次需求。因此,未来的林业发展,经济发展是核心,森林生态保护和发展是基础,森林文态保护、管理是林业发展的灵魂,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也是森林文态保护的意义所在。#p#分页标题#e#   3.2森林文态管理的内容   认识了文态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属性,就应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管理(薛惠锋等,2007)。首先,赋予其产权的属性,激励相关保护和活动。部分文态产品和内容具有产权的基本属性,如收益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等。因此,在保护中应赋予其产权的属性,激励相关管理和活动。另外,通过赋予其产权的属性,也有利于得到法律的肯定与保护,提高森林文态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文态的法制管理。主要从森林立法角度承认森林文态的存在,并修改和完善现有《森林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人和法人单位的森林文态产权等。再次,森林文态的综合评价。森林文态的综合评价是管理的关键。森林文态的综合评价考虑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前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与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需求的规律,考虑不同森林资源需求方的需求意愿,确定文态的需求量,作为森林文态管理的依据。最后,文态资源信息管理。即森林文态的资源数量、质量、赋存条件、分布特征等,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处理、组织、控制、规划、运用等,实现森林文态资源信息的价值及预定目标。   4森林文态保护、管理的重点   在森林文态保护和管理中,城市森林文态保护、管理是重点。林业的发展走过了满足木材、林产品生产,森林资源多目标利用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阶段。森林文态保护和发展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森林是文态保护的重点。根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为46.59%,距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0%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2%,森林覆盖率约为34.27%(张颖,2010)。按照文态保护的涵义,城市的发展除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特色、街道文化等方面进行保护和建设外,还应从绿色文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进行保护和建设。城市森林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城市的文态保护和发展中发挥着以下重要的作用。   第一,城市森林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对于城市居民人性的形成、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往往离不开大量的古树名木,他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蕴含了城市不同的历史、文化涵义。这些古树名木的保护,并不只是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者不可推却的责任,更是城市森林文态保护、发展的基础。   第二,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最直接反映城市特色的凝固的历史。而城市森林是城市灵性的载体,起着对城市文化吸纳、提升的功能。良好的城市森林,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生命线,反映了城市文化鲜活的一面,为城市文化增色不少。   第三,城市森林是城市绿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宣扬者。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文化不仅通过绿色景观来体现,更是凭借城市的一草一木来宣扬。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旅游者深刻的印象(艾亚玮、刘爱文,2008)。绿色文化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作为追求的一种文化,它是为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进行设计、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的一种文化。   其基本点是把城市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景观布局只有将绿色文化的理念贯穿全局,才能获得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如在城市公园、绿地等建设中,要尊重自然,不断培育研究本地乡土树种,留住生命,留住文化。同时,充分保护城市原有的绿地、水体、湿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交融的生态格局等。?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城市森林的文态保护和管理是重点,它是城市发展绿色文化的载体和灵魂,也是城市内在精神的支撑。   5森林文态保护的主要措施   森林文态保护的主要措施为应纳入森林立法和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公害,防治污染,今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不等于文态环境保护。因此要重视一下以下三点。   首先要对文态环境保护有一个正确认识,从立法的角度确保文态环境免遭破坏。森林法既可以是资源经济本位的法,也可以是生态和文态支持本位的法。森林文态的保护与建设首先就要更新《森林法》的立法宗旨,解决森林生态、文态保护的本位问题。立法中,首先强调将森林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要素,并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等,并不单纯具有经济功能,在环境法的整体框架下设计和构建森林生态的保护制度,并从森林的生态属性出发,将森林的永续和最佳利用作为森林法的立法宗旨。与此同时,重视运用市场手段,通过税收制度、森林采伐许可证有条件流通制度、有偿绿化与义务绿化相结合制度等,使森林开发所引起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实现森林资源的效益最优化。   其次,在管理上,加强规划,突出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的有机结合,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作为管理应有的追求。目前,许多城市在文态保护和发展中,忽略了乡土树种、花卉的作用,无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把一些南方的树种移到北方,或是耗巨资营造大面积的人工草皮,使得一些流传已广的人文故事不复存在当时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无法通过森林来传承、宣扬。这些都是违反文态保护规律的一种表现。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张晓明,2006)。同样,缺乏文态保护和管理的森林也是没有内在精神支撑的脆弱森林,是缺乏根和灵魂的森林,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不完整的理解。   再次,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规划,促进绿色文化的发展。全面地森林资源管理不仅包括扩大资源面积,改善森林的林龄、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地生产率和利用率,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等,还包括保护和创建绿色文化,为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供服务等。当前,许多人研究森林“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绿色文化”等。这些都是森林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更是森林文态保护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其称呼怎样,其核心是把森林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是今后森林生态管理的前进方向,也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促进森林文态保护和绿色文化的发展,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p#分页标题#e#   6结论   总之,我国目前对森林文态保护重视不够,相关发展严重滞后。森林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在强调森林经济、生态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森林文态的保护和管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成熟推进和消费阶段,下一阶段则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森林文态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如何利用立法、规划和管理等手段保护好森林文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需要认真的探讨和对待。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管理目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等都是森林文态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和幸福指数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不仅要生态保护,也应加强森林文态的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