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生态保护

民俗文化与生态保护

 

迪庆藏区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多样,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然崇拜以及节制、适度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1基本情况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金沙江相望,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自治州州府设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距省府昆明市709km.迪庆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藏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有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的多元民族文化.2010年末人口400182人,少数民族人口326789人,占总人口的81.66%,藏族人口为129496人,占总人口的32.36%;此外,还居住着傈僳、纳西、彝、汉等25种民族.藏传佛教是迪庆州的主要宗教,方方面面都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迪庆藏族自治州是有名的森林王国,土地总面积为231.67万hm2,其中:林业用地188.38万hm2,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81.32%.全州活立木总蓄积24129.65万m3,年净生长量457.11万m3,综合年净生长率为1.90%.全州森林覆盖率为73.95%,林木绿化率为78.91%.   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分布着丰富而多样化的动植物基因资源,保存着大量古老的生物类群,是中国原生态系统保留最好、垂直生态系列最完整以及全球温带生态系统最具代表的的地区之一.有高等植物217科,1074属,4930种,相当于容纳了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近20%.迪庆州境内分布着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秃杉、光叶珙桐、红豆杉、澜沧黄杉等34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黑颈鹤等57种.境内还有多种高山花卉资源及药用资源,药用动植物品种达960余种,野生食用菌136种.迪庆州丰富的生态资源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白马雪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哈巴雪山、碧塔海、纳帕海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江、澜沧江并流奇观,以深、险、秀而著名的虎跳峡,云南第一高峰梅里雪山,低纬度低海拔的现代冰川明永恰,仙人遗田白水台,松赞林寺、东竹林寺、达摩祖师洞等众多的佛教文化名胜.原始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迪庆这块生态乐园.   2迪庆藏区的民俗文化与生态保护理念迪庆能保持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得益于生活在这里的以藏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共处而发现、认识、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文化.   2.1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与藏传佛教   迪庆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族人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藏传佛教文化上,他们建构的民族心理、塑造的民族性格、形成的民族传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全都体现在藏传佛教文化中.藏传佛教的核心在于“善”,这种信念遏止了部分人的非理性行为,缓解了社会和阶级冲突.藏传佛教强调的是:自然生存环境与人相依相融;自然万物各自业力,互为轮回转生,同为生命链上的环节;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互为融合.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人与其它生物是同生共存的,人与环境是共同发展的,他们反对对自然的损害,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   2.2.1对“山”的崇拜和保护   迪庆藏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灵,山神是最受崇拜的保护神.在迪庆藏区,山神有总山神和各地的分山神,在每个自然村还有各村自己的山神.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是包括西藏、四川、青海在内的所有藏民心中的“大山神”,是藏传佛教的一位护法大神,雄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统领其它七大神山,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藏民都要赶早祭祀,每逢藏历羊年(卡瓦格博的本命年),全国藏区的信徒都要前往朝拜.位于香格里拉尼西乡的崩吃山是尼西(俗称龙巴)一带的藏民的“总山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和重要节日都要祭祀;位于小中甸和平村小中甸社的崇古山是该自然村的山神,每天早上起床时,每家都要有人去烧香祭祀.如逢重要节日,全社男女老少都要参加对山神的隆重祭祀.山神居住的地方就是神山,尼西乡唐辛村村后的神山被村民视为村寨的保护神,这片树林全村人都自觉保护,互相监督.禁忌采伐采集神山上的花草树木;禁忌在神山上打猎;禁忌在神山上挖掘;禁忌将神山上的任何物种带回家.他们认为只要保护好这片树林,村寨就会安宁,就不会发生自然灾害,不会发生偷盗.上山砍柴要祭祀,上山找虫草、松茸要祭祀,他们相信这片树林能带给他们好运,是全村人团结和睦的标志,是村寨兴旺富裕的象征.   2.2.2对动植物的崇拜和保护   受佛教中轮迴观念和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杀生被看做是一项严重的罪过,而戒杀生是佛教的五大根本戒律之一.但是由于迪庆藏民族特殊的生存环境,普通民众是很难完全戒杀生的,尤其是在牧区,牛、羊肉是食物的主要来源,不过,被传统价值观熏陶的牧民总是通过宗教的仪轨加以赎罪.杀生为恶的观念深入每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心中,除了生活的必需外,山里的所有动物都是神山的家禽,他们是不会随意捕杀的.藏民还有放生的习俗,位于香格里拉县城的百鸡寺就是因为满山都是放生的鸡而得名.迪庆藏民的丧葬有火葬、天葬、水葬等方式,一般农牧民主要采用天葬和水葬.天葬大多由喇嘛在天葬场诵经超度,将尸体肢解后放在天葬场,直至啄食尸体的秃鹫、乌鸦、鹰从各方飞集啄食;水葬是将尸体抬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供鱼等水生动物食用.专食人尸的鸟藏民称之为“神鸟”,食人尸的鱼等水生动物藏民奉为“河神”,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在内地盛行的土葬,在迪庆藏区被认为是最坏的一种葬法,死者很难“转世”.这种丧葬文化,对保护动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节省了棺木和土地,对保护森林资源也是有益的.藏民出于对植物的珍惜,往往视其为神圣.另一方面,长期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的经济生活,使藏民族十分熟悉身边的一草一木,因而在日常宗教活动中常常以一些植物作为供品等以表达对宗教神灵的敬仰,或娱乐神灵,求得庇护.此外,宗教徒有时也以人们所熟悉的各种植物作比喻,宣扬宗教思想,阐释宗教教义.藏民在长期与当地多样的植物共生共存的过程中,掌握和认识到一些植物能够治病疗疾,使他们对身边的植物有更深的感情.由于上述诸多的影响,使得藏民族对一些植物产生了某种神秘感,甚而其被赋予灵性,成为沟通神灵世界的“介质”,在人们的宗教信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神是一种依附于树木的神灵,树木(尤其是一些古树、畸形大树)是其常年的寓所,尼西乡唐申村的神山中就有一棵树形奇特的高山松古树,胸径有120cm,在干高3~4m的地方分为9个主枝,被村民奉为“九头神树”,现在因为树龄太大,有七枝已经枯死,但即使这样,他们连枯枝也不会去动它一根毫毛.正是由于神灵依附于树木,所以,藏族民间将一些神灵崇拜与树木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神树崇拜这一文化现象.在迪庆藏区,禁止在林中高声喧哗,更不能朝神树撒尿、吐痰、擤鼻涕,认为这样会激怒树神,降下灾祸.有的则逢年过节到树前煨桑、点灯、献哈达,在树上挂经幡,以祈求神灵保佑,免灾消祸.   2.2.3对水的崇拜和保护   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的核心区,水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为“措”(湖)的就有70多个.在迪庆藏区,一般在有水的地方,人们都不敢挖土或向水中乱扔脏物,不乱砍伐周边的树木、灌木.人们认为,水乃万物之源,如果在湖中、泉中小便,那么就会招致疾病;如果人们在外出时因为饮用了生水得病,也会被认为是触犯了水神造成的;如果往神湖中扔脏物,会受到神的惩罚.藏民有一句谚语叫“不能说母亲丑,不能说泉水脏”.对藏族人来说,有关神湖、神水、神泉的禁忌,已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或公约,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坚定信念.这种禁忌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控制着,成为一种内化了的观念和行为,一种道德规范.万物之源的水在迪庆藏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不可侵犯的神圣感,在藏民家中,雕刻、装饰最华丽的是神龛,在神龛的正对面就是雕饰水亭,面积为4~5m2,装饰也十分华丽,水亭里面有2个大水缸盛放全家的生活用水.过去,藏民妇女每天早上都要外出去河边泉头背水,使水缸中的水每天都是满的,表示一家人生活美满.如今,到措达错国家森林公园还能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杜鹃醉鱼”的壮丽场面,到雨崩神瀑还能看到七色的彩虹,那就是因为藏民尊重水、爱护水而得到的自然回报.   2.3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   迪庆藏民既传承了游牧部族的生产生活经验,又吸收了内地农耕民族的农耕经验.由于意识到过度放牧对草场的破坏,迪庆藏族人发展了高度的轮牧技巧,每年冬季就会把牲畜从海拔3500m以上的高山牧场赶到海拔较低的地方或在家里“圈养”,夏季又赶到高山牧场.这种轮牧方式充分地利用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既满足了牲畜的胃口及对气候的适应,又保障了草场的正常发育和成熟.在香格里拉县的建塘、小中甸、格咱等藏区,由于牲畜较多,农田都需要围栏,藏民掌握了用高山醋栗、沙棘等多刺的树种以及适应居家环境的高山柳、山定子等树种作生物围栏或作四旁树,即美化了居住环境,又起到了农田防护林的作用.在德钦县的羊拉乡、佛山乡、奔子栏乡,香格里拉县的东旺乡、尼西乡等干旱河谷区,藏民利用苦刺、峨眉蔷薇等多刺耐旱的植物作为农田围栏,防护效果显著;另外,还种植仙人掌等在恶劣环境下能够生长的植物,起到水土保持作用的同时,还可为牲畜提供饲料.迪庆藏民家中使用的木碗、糌粑盒有2种,一种是用杜鹃树上的树瘤(一种病害状)做成;另一种是在蒿、椴树等树上寄生的,藏民叫“咱”的寄生植物做成,具有鉴别食物是否有毒的功能,十分名贵.这种习惯对这些植物的去劣留优事实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迪庆藏民为小孩出生后起的名字也大都跟自然有关,如“措姆”是大海的意思,“尼玛”是太阳,“格玛”是星星,“白玛”是莲花,“梅朵”是花.迪庆藏民还有一个世代相沿的规矩,不砍正在结果的树,在火把节之后禁止砍伐森林,这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迪庆藏民的住房有2种,一种是高原区的土掌房,另一种是河谷区的碉房.建房的位置也与自然有关,除考虑向阳、利于排水外,主要还要考虑面向树林茂盛的神山;要临河但又不能太靠近,以免对水源造成污染;在少林、少田的东旺乡、羊拉乡等地,建房一般不占用草地、有林地和耕地,而建在植被较少的山脊上,这充分体现了藏民对当地生存环境的适应.   3民俗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与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民俗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相关,是人们在生态多样性的环境下适应性反映的产物.迪庆藏民敬山、敬水、敬树,他们的一切生活所需都来源于大自然,特别是能固土、蓄水,为各种动物提供食物来源的森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们深信只有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谦虚地对待自然,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才能得到平安和幸福.这种民俗文化观念,表达了他们充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思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迪庆藏民的认识中,人和动物、植物都是平等的,是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朋友.长期生活在高原,较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知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此人只是充当适应自然的角色,而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人,这种境界与今天的生态经济伦理有很大差别,但确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才使迪庆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持得如此完整.千百年来,在长期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过程中,达到了和谐平衡,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而他们的民俗文化也适应和影响了他们所处的环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维护了“三江并流地区”的生态安全,巩固了藏南生态屏障,蕴育了“香格里拉”这块生态乐园、人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