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模糊概念的作用

新闻学模糊概念的作用

作者:梁欣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模糊的思维方式,模糊的推理方式,模糊的事情解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被人们普遍的接受和适应。世界上就自然的存在着很多模糊的现象,有位哲学家曾说过:存在即合理。美国曾有计算机专家更是独辟蹊径创造了数学模型来解释模糊现象,并提出了模糊集合、模糊数学、模糊逻辑等新概念。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要面对大量的模糊现象,需要人们对这些不确定的问题做出判断并进行处理。人脑在处理模糊问题时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技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能够更精确的处理模糊事物。

计算机与人相比具有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高的精算度,但是在处理模糊事物时却没有任何优势。因为它不能独立思考,不能做出能动性的抉择。处理模糊问题是人脑的长项。其实有些时候模糊与否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从模糊与突出、生动、真实、创新之间进行对较,浅析新闻学中影如何运用模糊概念。

一、模糊与突出

我们在欣赏某些艺术作品时,尤其是绘画或者特写照片中,总会有虚化的背景,但主题是非常醒目的,前景是实的。这可能就是艺术吧,通过鲜明的对比来突显主题。其实只有虚了背景,才能突出前景的主题。如:某省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落实新的文件精神的实施办法,就可以用模糊方法处理一下,这样可以把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主要信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既传达了会议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新闻的主题。

二、模糊与生动

有些记者写报道,偏爱使用大量的描述性文字或者是大量的数字来显示文章的生动性。以为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吸引读者。其实不然。太多的数字和修饰词只是掩饰了主题,模糊了读者的视觉,读完文章却不得要领。

三、模糊与真实

新闻报道要有真实性,这是每个新闻记者在撰写文章时必备的。但是想要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具体信息都精确表达,有时候适当的模糊更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曾有位记者采访一名煤炭工人后写的报道,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和信息,而文章又想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于是他就对人物进行了具体描述:煤炭工人王某,年龄三十出头,身高足有一米九十,是典型的东北大汉。其实这样具体的描述反而使报道失真了。后来煤炭工人对记者表示强烈不满。因为文章已失去了很多真实性。如果这位记者能“模糊”一下,不用那些貌似准确的数字,反而会使报道更真实准确。

再例如,某住宅区居室内的温度,你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并没有进行具体测量,或者你也没有测量室内温度的专业知识,这时候最好不要写具体信息:某楼区室内温度太低,也就是21摄氏度。如果说有些热力公司以21度为标准进行取暖费的收取或者免费。但是如果此时有此楼的居民正好跟热力公司打官司,而官司正式因为室温的问题,这样你就可能会惹上官司。因为如果因为你的测量不是很精确,如果室温低于21,那么居民就会因为你的报道失实而非常不满,甚至输掉官司;如果温度高于21,那热力公司就会输,他们也会对你的失实报道做出惩罚。热力公司可能会因为你的失实报道而损失很多取暖费。你看,由于你一个“准确的”21摄氏度,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四、模糊与创新

在我们刚开始学习新闻学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我们新闻消息应该怎么写,新闻简讯应该如何着手,新闻评论应该顾及那些方面。这是我们学习新闻学的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一篇新闻报道些什么、怎么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善于变通,善于走自己的路。如果我们总是固定于一种既有的模式子不能变通,单纯强调各个体裁的写作特点,恐怕就要落后于形势发展。新闻报道的形式是多样的,消息可以与评论融合,新闻也可以与文学融合,录音报道也可以与评论融合,新闻论述、文学报告、录音书评等等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这是对模糊载体的一种应用,这同时也是一种杂交优势。